安全人机工程学4人的作业疲劳和可靠性
- 格式:ppt
- 大小:7.81 MB
- 文档页数:40
安全人机工程学1.安全人机工程学:是从安全角度出发,运用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去解决人机结合面的安全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作为人机工程学的一个应用学科分支,以安全为目标,以工效为条件,将以安全为目标,工效为目标的工效人机工程学并驾齐驱,并成为安全工程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
2.安全人机工程学的主要内容:人的特性的研究,机的特性的研究,环境特性的研究,人-机关系的研究,人-环关系的研究,人-机-环境系统总体性能研究,事故预防以及事故致因的研究。
3.生理节律性:人体生理功能所显示出的周期性变化。
4.人机结合面(人机界面):在人机系统中,存在着一个人与机相互作用的面,所有的人机交流都发生在这个面上,通常人们称这个面为人机界面。
5.提高作业能力与降低疲劳的措施:(1)改进作业方法,合理使用体力:1、2、3、4(2)合理地确定作业休息制度6.克服单调感,合理调节作业速率p1147.疲劳发生机理:(1)疲劳物质的累积机理(2)糖原耗竭机理(3)中枢变化机理(4)生化变化机理(5)局部流血阻断机理7.显示器设计基本原则:准确性原则:要求显示装置的设计,尤其是数字认读的显示装置的设计应尽量使读数准确。
简单性原则:应使传递信息的形式尽量直接表达信息内容,尽量减少编码错误。
一致性原则:应使显示器指针运动的方向与机器本身或者控制器运动方向一致。
排列性原则:( 1) 最常用和最主要的尽可能放在视野中心3?范围之内(2)当显示器很多时,应按它们的功能分区排列,区与区之间应有明显界限。
(3)显示器应尽量靠近,以缩小视野范围。
(4)显示器的排列要符合人的视觉特征。
8.疲劳动态特征:(1)身体的生理状态发生特殊变化(2)作业能力下降(3)疲倦的自我体验9.作业过程中人的代谢过程:ATP-CP系列:CP+ADP Cr+ATP需氧系列:葡萄糖或脂肪+氧氧化磷酸化 ATP乳酸系列:葡萄糖(糖原)糖酵解 ATP+乳酸10.人机工程学:是20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它广泛地运用了人体科学、系统科学、社会学、管理学、技术科学等学科的理论与知识,主要研究人、机和人机界面之间的关系,探讨通过适当的设计使人机系统达到高功效和安全地工作。
安全技术/人机工程四人寝宿舍设施安全人机工程学分析及优化摘要高校宿舍公寓的设计合理性、舒适性越来越受重视。
本文主要是运用人机工程学的知识,从国家标准及全国高校宿舍情况出发对于我校7号宿舍楼的内部的尺寸、方位上进行合理的评价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合理的改善措施。
当今高校大多数学校采用四人间宿舍,本科院校之中四人间宿舍运用得更广。
当今社会,物质文明以较为发达,对于高校,培养高等优秀人才的地方,更需要有一个与之相配套的宿舍环境,来为我们莘莘学子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虽然四人间宿舍在全国已经普遍采用,但是当中还有些不够人性不够合理的地方,这就需要去加以改进和完善。
适逢,我们对于《人机工程学》这门学科的学习,为了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与学习这门学科,也为了我们对于我们宿舍环境有着更加完美的期望,所以我们进行了这次调查与分析。
前言安全人机工程学的研究领域将不断扩大。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前进,经济的繁荣,人们对保护自身的安全健康要求日益强烈,因此促使安全人机工程学的研究领域已不能局限于人机结合面的匹配问题,而要求研究广泛的应用领域,如人与生产工艺、人与操作技能、人与工程施工、人与生活服务、人与组织管理、人(享受者)与游艺设备、人(乘客)与运输机(如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宇宙、载人飞船)等要素的相互协调适应问题。
这些研究以各自有关要素构成的系统为基础,从系统中人的角度,以解决人机系统的安全问题为着眼点,优化人与各相关要素的关系,使机适宜于人。
从而使系统达到安全目标和保障工效的目的。
由于人的生活领域、生产领域、生存领域涉及到方方面面其领域非常广泛。
因此可以说,安全人机工程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安全人机工程概述在任何一个人类活动场所,总是包括人和机(此处的机是广义的,即物)两大部分。
如图1-2所示,这个整体包括人、机、人机结合面。
这果所谓的人(Man),是指活动的人体,即安全主体,人应该始终是有意识有日的地操纵物(机器、物质)和控制环境的,同时又接受其反作用。
安全人机工程一、1英国是欧洲研究人机工程学最早的国家,美国是人机工程学最发达的国家。
2安全人机工程学定义:安全人机工程学是从安全的角度和着眼点,运用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去解决人机结合的安全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
3与安全工程学的关系,安全工程学体系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1)安全管理工程学2)安全设备工程学3)安全人机工程学4)安全系统工程学二、1被测者姿势:立姿、坐姿。
2测量基准面:矢状面、正中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眼耳平面。
3人体结构尺寸是指静态尺寸,人体功能尺寸是指动态尺寸。
4脚作业空间:与手相比,脚的操作力较大,但精确度较差,且活动范围较小。
5体内单位时间内所需要的氧气量叫需氧量。
成年人安静时每分钟的需氧量为0.2~0.3L/min。
在一般情况下,摄氧量与耗氧量大致相等。
6供氧量与需氧量的差值称为氧债。
根据摄氧量和需氧量的关系,人体负荷量分为三类:常量负荷、高量负荷、超量负荷。
7最大心率,在安静时,正常男子、女子的心率约为75次/分。
8人体测量数据的准则:最大最小准则、可调性准则、平均准则、使用最新人体数据准则、地域性准则、功能修正与最小心理空间相结合准则、标准化准则、姿势与身材相关联准则、合理选择百分位和适用度准则。
三、1人的感知特性概述: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则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2人眼的构造:机体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80%以上来自视觉。
3人能够产生视觉的三要素:视觉对象、可见光、视觉器官。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在380~780nm。
4视角是确定被观察物尺寸范围的两端光线射入眼球的相交角度。
5视敏度是能够辨出视野中空间距离非常小的两个物体的能力。
临界视角的倒数是视敏度。
6在一般状态下,站立时自然视线低于水平线10度,坐着时低于水平线15度,观看展示物的最佳视线在低于标准视线30度的区域里。
安全人机工程学习题第一章 安全人机工程学概述及其研究方法1 安全科学是一门跨学科、跨行业的新兴科学,试从分支学科的角度分析一下安全科学的体系层次。
2 安全科学的基础理论可概括为哪几个方面,请谈一下你对这些理论的认识与理解。
3 系统科学是以系统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的一种元科学,试阐述系统科学的体系可划分成哪几个层次?并阐述各层次的内涵。
4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它是从哪几个基础理论出发的?着重分析哪几个要素?历经哪几个步骤?去实现整个系统总体性能的哪些目标?5 何谓人机工程学?它所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其内涵是什么?6 何谓安全人机工程学?它在安全科学、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以及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科中处于什么位置?如何理解它所处的位置?7 在人-机-环境系统的整体高度上去研究人的特性与孤立地去研究人的特性有何区别?请举例说明。
8 安全人机工程学研究哪些方面的内容?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方面的研究呢?为什么在进行某一方面研究时仍然强调把人、机、环境作为系统整体,从系统整体出发去进行相应方面的研究呢?9 研究安全人机工程学的基本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说安全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必须要以系统科学、安全科学、工程生理学、工程心理学、优化理论、管理科学以及工程控制理论为基础理论,瞄准人-机-环境系统,强调系统性,注重工程应用性。
坚持以人为中心,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研究人、机、环境三大要素相互间如何才能达到最佳匹配,实现人-机-环境系统总体性能最优。
你如何理解这段话?能否举例说明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10 为什么说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是安全人机工程学研究的两大基本手段?请举例说明。
第二章人的基本特征1 人的基本特性包括哪些方面?为什么研究人-机-环境工程问题时必须了解和掌握人的基本特性呢?2 什么是人体的静态测量?它与动态测量有何区别?3 某地区人体测量的平均值1650x m m -=,标准值57.1D S mm =,求该地区第95、90以及第80百分位的尺寸数据。
《安全人机工程学》授课对象: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教学时数:36学时(32学时授课,8学时实验)使用教材:《安全人机工程学》安全工程专业十一五规划教材王保国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参考教材:1、《安全人机工程学》欧阳文昭廖可兵主编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2、《安全人机工程学》李红杰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4、《ERGONOMICS》 FerdlinandP.Beer 等主编,Taylor & France Inc.出版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安全人机工程学的发展历史,安全人机工程学的学科特点;明确安全人机工程学的研究任务、研究对象及其研究范围,安全人机工程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2学时)1人机工程学的起源和发展。
2安全人机工程学科定义。
3安全人机工程学的任务、研究对象以及其研究范围。
4安全人机工程学的研究方法三、教学重点1人机工程学发展历程中经历的三个时期;人机工程学经验期中的几项比较著名的研究试验。
2安全人机工程学的特点。
3安全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四、教学方式以工程问题为切入点,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思路。
五、本章习题: 2, 3, 4, 6,7第二章人的基本特性一、教学目标让学生正确理解人的基本特性,熟练掌握人体几何参数的测量方法,掌握人的生物力学特性、生理特性。
掌握“测量基准面”、“ 静态测量”和“动态测量”等基本概念。
二、教学内容(4学时)1人的几何特性,人体测量的基础知识。
2人体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
3人的感觉和知觉的特性。
4人的视觉特征。
5人的反应特性。
三、教学重点1人体的一部分主要参数的计算,人体静态尺寸以及人体一些常用生理参数的基本计算方法。
2五种常用的统计函数与人体测量数据的修正原则和选用原则。
3人的感知反应的基本过程,感觉和知觉的基本特征。
4人的视觉的基本参数,常见的视觉现象,视觉损伤视觉疲劳,视觉的运动规律。
5反应时间的概念,影响反应时间的因素以及及减少反应时间的途径。
第二章:人体的人机学参数水平面作业范围:人在台面前,在台面上左右运动手臂所形成的轨迹范围。
垂直面作业范围:手臂伸直,以肩关节为轴做上下运动所形成的范围。
坐姿空间作业范围:人坐姿时手脚所能达到的最大范围。
百分位数:工程上常以正态分布的某个百分位a处的人体尺寸数值Xa作为设计用人体尺度的一个界值以控制设计的适应范围,该界值称为百分位数。
方差:描述测量数据在中心位置(均值)上下波动程度差异的值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抽样误差:抽样误差是指由于抽样的随机性而带来的偶然的代表性误差。
第三章:人的生理因素及生物力学特征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一次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能被感觉器官感受的刺激强度范围。
视角:确定被观察物尺寸范围的两端光线射入眼球的相交角度。
视力(视敏度):能够辨出视野中空间距离非常小的两个物体的能力。
视距:人在操作系统中正常的观察距离。
视野:当头部和眼球固定不动时所能看到的正前方空间范围。
动视野:当头部固定不动,眼球自由转动时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静视野(注视野):指当头部和眼球固定不动时所能看到的正前方空间范围。
明适应(亮适应):当人从黑暗处到光亮处,有一个对光适应的过程。
暗适应:在黑暗中视觉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
视错觉:人观察外界物体形象和图形所得的印象与实际形状和图形不一致的现象,是视觉的正常现象。
掩蔽效应:一个声音的听阈因另一个声音的掩蔽作用而提高的现象。
听觉(掩蔽)残留:由于人的听阈的复原需要经历一段时间,掩蔽去掉以后,人耳的效应并不立即消除的现象。
听觉的辨别阈限:在某频率下,仍能够听到的该纯音的最小声级的分贝数。
反应时间:人从接收外界刺激到做出反应的时间。
疲劳:当人体内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平衡不能维持,作业能力出现明显下降时叫疲劳。
在人体发生可以概括为失去功能或打乱功能的变化,也就是发生机能变化、物质变化、自觉疲劳和效率变化的现象。
闪光融合值:当闪光频率增大到某一值时,人眼对高于这个频率以上的闪光没有辨识能力感觉它是连续的光源第四章:安全人机功能分配人机功能分配:对人和机的特性进行权衡分析,将系统的不同功能恰当地分配给人或机,称为人机功能分配。
人机工程学人的作业能力与疲劳引言人机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与机器之间交互的学科。
在现代社会中,人机交互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人机工程学旨在优化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方式,使得人们能够更加高效、舒适地完成各种任务。
然而,在长时间的工作过程中,人类往往会出现疲劳现象,这对于人机工程学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作业能力与疲劳关系的研究人机工程学人一直在研究人类的作业能力与疲劳之间的关系。
作业能力是指人们完成各种任务所需的能力,包括心理能力和身体能力。
疲劳是指人体长时间工作后的生理和心理累积反应。
研究表明,人类的作业能力与疲劳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当人们长时间进行一项任务时,他们往往会出现疲劳感。
疲劳会导致人们的注意力下降、反应速度变慢、记忆力减退等问题,从而降低了他们的作业能力。
而高效的人机界面设计和任务安排可以有效地减轻人们的疲劳感,提高他们的作业能力。
减轻疲劳的策略人机工程学人通过研究和实践,给出了一些减轻疲劳的策略,旨在提高人们的作业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策略:1. 任务分解和时间安排将一个大任务分解成多个小任务,并合理安排时间。
人们在完成一个小任务后,可以休息一段时间,以缓解疲劳感。
2. 布置适当的休息环境人机工程学人可以通过设计合适的休息环境来减轻人们的疲劳感。
例如,提供舒适的座椅、照明和温度控制设备,以及放松的音乐和氛围等。
3. 提高任务的可控性和自主性给予人们更多的选择和控制权,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调节自己的工作状态。
例如,允许他们自由选择使用什么工具、掌握什么工作节奏等。
4. 使用人机界面设计减轻疲劳人机工程学人可以通过合理设计人机界面来减轻人们的疲劳感。
例如,使用大字体、清晰的图标和直观的操作方式,减少人们对屏幕的注视时间,从而减少眼睛的疲劳。
5. 健康生活方式的促进人机工程学人还可以通过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来减轻人们的疲劳感。
例如,鼓励人们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