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6
2011年第5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 5,2011(总第129期) JOU RN A L OF M U D AN JIA N G CO LL EG E OF EDU CA T IO NSerial N o 129[收稿日期]2011-03-30[作者简介]闫婉明(1983-),女,河北枣强人,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健康心理学;王勇慧(1966-),女,河北枣强人,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认知心理学。
初中生学习动机、策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闫婉明 王勇慧(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摘 要] 采用问卷对北京市一所普通初中(非重点)的313名(初一、初二、初三)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其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的关系及两者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结果表明:初中生的学业成绩与深层型动机、成就型动机、深层型策略和成就型策略呈显著正相关,与表面型动机和表面型策略呈显著负相关;初中学生在表面型学习动机、表面型学习策略和成就型学习策略上存在年级显著差异;学业成绩高低分组学生在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成就型动机对学业成绩的解释量为17.7%,其余依次为 表面型策略 、 性别 和 表面型动机 ,其解释量分别为7.9%、2.4%和1.2%,四项总的解释量为29.2%。
[关键词] 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业成绩[中图分类号]G63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23(2011)05-0099-03一、引言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以满足某种学习需要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
[1]它能够引发并维持个体学习活动的倾向,是直接推动个体学习的动力[2],具有起动性、方向性、强度性和持久性的特征。
学习策略的定义尚未统一,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学习策略的特征,如:学习策略是学习的规则系统,学习策略是学习过程或步骤,学习策略是学习活动等。
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及应对的心理机制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竞争的日益激烈,中学生学业压力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中学生学业压力的现状、应对策略以及应对的心理机制,以期为缓解中学生的学业压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概述中学生学业压力的主要来源和表现形式,分析学业压力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学生应对学业压力的策略,包括个人层面、家庭层面和学校层面的策略,并分析这些策略的有效性。
本文将深入研究中学生应对学业压力的心理机制,包括认知、情感、动机和社会支持等方面,揭示中学生应对学业压力的心理过程和影响因素。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中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应对学业压力的方法和策略,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我们也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中学生学业压力问题的关注,共同为缓解中学生的学业压力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文献综述学业压力是中学生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其产生的根源、表现形式以及对学生的影响一直是教育心理学和社会学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竞争的加剧,中学生的学业压力问题愈发严重,引起了广大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国内外学者对中学生学业压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压力源、压力感知、压力应对和心理机制等方面。
在压力源方面,多数研究认为学校环境、家庭期望、同伴关系以及自我期望等都是中学生学业压力的主要来源。
在压力感知上,个体的认知评价、应对方式以及社会支持等因素都会影响学生对学业压力的感受程度。
而关于压力应对,研究指出,积极的应对策略如寻求社会支持、时间管理、放松训练等能有效缓解学业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心理机制方面,学业压力会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长期的学业压力可能导致学生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甚至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自尊和自我效能感。
同时,中学生在面对学业压力时,其心理适应机制和应对策略的形成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受到个人特质、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与应用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学习策略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关乎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
通过对学习策略的深入研究,可以探索出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这篇文章将探讨学习策略的定义、类型、研究进展以及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策略是一系列有意识的行为和思维过程,旨在帮助学生获取、整合、整理和运用知识。
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情感策略。
认知策略主要涉及信息的获取和加工。
例如,记忆策略包括联想记忆和重复记忆,帮助学生更好地记住信息。
组织策略则包括图表、思维导图等工具,有助于学生将信息进行系统化整理,从而提高理解和记忆的效果。
同时,精细加工策略强调对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和分析,可以促使学生建立更强的知识网络。
元认知策略指的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监控与调节。
元认知策略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而进行自我调整。
例如,反思策略鼓励学生在学习之后评估自己的表现,找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从而制定后续学习的改进方案。
设定学习目标也是一种有效的元认知策略,通过明确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学生能够保持学习动机,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情感策略则关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如动机、焦虑和自信心等。
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培养积极的学习动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的持续性。
而应对焦虑的方法,例如放松训练和积极自我对话,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近年来,关于学习策略的研究逐渐深入,尤其是教育心理学、认知科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为学习策略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者们发现,学习策略的有效应用与学生的学业表现密切相关。
在小学生阶段,学习策略的培养尤为重要。
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通过及时的策略指导,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小学生可以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学习记忆策略和组织策略,在有趣的活动中掌握学习技能。
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赵戈初级中学王福年一、问题的提出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要求人们不断补充更新已经陈旧的知识,学习知识将贯穿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将来的“文盲”一词不再单纯指没文化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的人。
人在走入社会以后,没有了老师这一学习的“拐棍”,人的这种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需自我制定目标,不断调整学习策略,监控反思自己的学习,学会学习才是人立足社会的基本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曾提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学’原则上而不是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教育应该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这说明课程的设置不仅重视知识的掌握,更应注重学习的方法。
二、课题目标(一)转变教师注重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观点,以关注每个学生的长久发展为目标,使教师转变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这一观念,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构建“意义”。
(二)把学生培养成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不是‘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为了‘生长'自己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三、实验研究内容(一)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学习的主人是学习主人的中学生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明确,有理想还比较远大,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强。
知道每天、每周、每月学哪些内容,知道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听课注意力集中,自习效率高,课余时间也有计划内的实事可做。
(1)对学生进行意识层面的培养培养他们有理想有志向,使他们深信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2)对预习方法进行指导同一备课组教师对学案进行统一研究,形成一学期的学案。
(二)在课堂上把老师的课堂变为学生的学堂.(1)教师学会设疑,使教师学会提一些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高水平的问题,改变教师只提一些唯一标准答案的问题。
(2)学生通过对学案的学习以及对老师所提问题的回答,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中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刘加霞 辛涛 黄高庆 申继亮 摘 要:本研究通过问卷对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的398名学生(来自四个年级:初一、初二、高一、高二)进行调查,考察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的关系及两者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结果表明:(1)中学生的学习动机(除表面型动机外)、学习策略、学业成绩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且学习动机中的深层动机、学习策略中的动机策略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程度最高。
(2)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对学业成绩都有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同,学习动机除对学业成绩有直接影响外,还通过影响学习策略从而间接影响学业成绩。
(3)学习策略对学业成绩的解释为18%,学习动机对学业成绩的解释为8%,学习动机对学习策略的解释为24%。
关键词: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业成绩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 (2000)09-0054-05 一、研究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是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也是近年来研究的两个热点,是影响中学生能否顺利进行学习的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已有研究认为,学习动机强的学生较学习动机弱的学生更能坚持学习,更有成效,并且在一定意义上说,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沈德立,1991),并且成就动机对学生学业成绩影响非常显著(刘志华、郭占基,1993)。
近年来大量研究也表明,学习策略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关系密切,对其有显著的影响(Z immeman ,1992;刘志华,郭占基,1993;周国稻等,1997),并且若同时考虑成就动机、学习策略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成就动机与学习策略无交互作用,两者在同等程度上影响学业成绩(刘志华,郭占基,1993)。
已有研究成果丰富了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的理论,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在实践上,对我国中小学教育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为我国当前进行的“学法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初中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调查与分析调查的方法可以包括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
问卷调查可以通过一系列问题,询问学生在学习英语词汇时使用的策略,如记忆、拼写、朗读等。
实地观察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或学习小组观察,记录学生在课堂上或小组中使用的具体学习策略。
调查结果应该包括初中生普遍使用的策略,策略的有效性以及学生对策略的偏好。
比如,大多数学生可能会选择使用词卡片来记忆词汇,而朗读可能对于提高发音和口语流利度更有效。
调查结果也可以帮助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对一些困难词汇的学习策略不够有效等。
在分析阶段,可以结合调查结果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对于有效的学习策略,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更加强调它们的使用。
对于不够有效的策略,可以引入更科学的学习方法,如使用词树等辅助工具。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了解有效的学习策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
最后,要注意调查结果的局限性。
调查结果可能受到样本大小和样本特征的影响。
因此,在分析和应用结果时,需要考虑这些限制,尽量避免过于一概而论的结论。
中学生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2002年秋应用心理学XX北流市初级中学林信【内容提要】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主观因素,学习策略则是影响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
本文对中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特点及发展规律,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中,随年级的升高,表面型动机的强度呈上升的趋势,深层型动机与成就型动机呈减弱的趋势;中学生的学习策略与学习动机的发展具有相似的模式;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有显著的正相关,一般来说,学习动机低水平的学生,往往更多运用一些较消极的学习策略,学习动机高水平的学生,能较多运用一些积极、主动的学习策略。
【关键词】中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策略 /创新学习【正文】一、引言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两个重要概念。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
而对学习策略,目前尚无一个确切的定义,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学习策略的特征,如,学习策略是学习的规则系统(Duffy,1983),学习策略是学习过程或步骤(Nisbert & Shucksmisth, 1987 ),学习策略是学习活动(Mayer,1984)等。
虽然上述观点各有侧重,但都是以认知理论为基础的。
我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具体地讲,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加工和监控的学习方法或技巧。
在重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今天,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并已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以往的研究均表明,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都是影响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学习动机中的成就动机是影响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X 晓明等,1991);成就动机和学习策略在同等程度上影响学业成绩,不同成绩的学生在成就动机和学习策略上有显著差异(X志华等,1993);教学中不同的目标结构会导致学生形成不同的学习动机,从而取得不同的学业成就(郭德俊等,1994)。
关于学习策略,有研究者阐述了学习策略的概念(许占泉等,1997);学习策略的功能及学习策略的训练(黄勇,1995;汤丰林,1996);分析了初中学生学习策略的构成成分及其影响因素(闵树明等,1997);研究了初中学生学习归因、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努力归因、能力归因、成功归因对学习策略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学习归因通过学习策略间接影响学习成绩(谷生华等,1998);不同年级、不同成绩组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策略水平(辛涛等,1998)。
这些研究均从不同角度分别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进行了探讨,且着重研究其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未来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么样学习的人。
"在当今实际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一次的时间由以前的150年,缩短到现在的70天。
因此学会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校学习的顺利进行,促进心理健康,极大地开发学习潜力,而且更有利于走上社会继续学习,获取新的知识,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促进社会的发展。
这足以证明调查研究学习策略的必要性和时代性。
那么关于中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二者关系是怎样?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各自的水平与发展趋势如何?不同的动机水平与不同的策略水平之间有无相关?若有相关,其具体的关系如何?这正是本调查研究所要考察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1.调查对象本调查研究涉及北流市5所学校。
其中4所中学,包括重点、准重点、一般、薄弱校,1所高级中学,即北流市高级中学。
各所学校都随机抽取三个班,在各中学中,除北流市高级中学的被试为高一年级学生,其它中学选取被试为初一、初二学生。
共取样999名学生,其中男生550名,女生449名;初一287名(男生159 名,女生128名),初二486名(男生218名,女生268名),高一226 名(男生110名,女生116名)。
2.问卷的编制本调查研究采用Biggs(1987)编制的“学习过程问卷”,使用了6个维度,包括学习动机中的表面型、深层型和成就型,以及学习策略中的表面型、深层型、成就型。
每个维度包括6个项目。
例如,表面型动机是指学生为了应付检查和考试及格而进行学习的动机,相应的学习策略是采取一些应付性的、肤浅性的、消极被动的学习方法;深层型动机是指对所学内容有内在兴趣,为弄懂和掌握知识而进行学习的动机,相应的学习策略是采取一种钻研性的、探索性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成就型动机是指为了获得高分和得到表扬而进行学习的动机,相应的学习行为则较大地受外界他人观点的影响。
(比如老师和家长等所提倡、推崇、表扬的做法和方式)3.数据分析本调查采用团体施测。
问卷回收后,剔除无效问卷,评分采用 5 分制。
施测所得同质性信度Cronbach.70,用Foxbase 进行数据管理,用Spss/pc+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一)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本研究对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表面型动机存在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p=.025)。
进一步单元检验表明,性别在三种动机上无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407、.939、.212),但三种动机则存在年级差异(p值均为.000)。
1.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性别特点通过方差分析探讨其中特点,发现男生在表面型动机上无显著差异(p>.05),但女生在表面型动机上却随年级的升高而呈上升趋势,并且存在显著差异(见表1)。
可见年级与性别在表面型动机上的交互作用主要是由于女生的变化引起的,同时也表明女生随年龄的增加,更在乎他人对学习的评价。
表1 中学生表面型动机性别差异的方差分析(M±SD)年级初一初二高一 F值男生表面型动机 3.33±.73 3.24±.68 3.41±.64 - 2.02女生表面型动机 3.13±.76 3.26±.66 3.52±.66 3.33**注:**代表p<.0012.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趋势本研究通过对三种动机的发展趋势进行考察,结果表明:(1)表面型动机随年级的升高呈上升趋势,并且高一(M=3.47)与初一(M=3.24)、初二(M=3.25)年级的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这表明,初一、初二学生的表面型动机虽然加强,但没有质的变化,高一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他们每天都在自觉地抓紧学习,而初一、初二的学生则表现的相对轻松些。
(2)深层型学习动机表现出明显的线性趋势(F=9.24,p=0. 00)。
总体上看,随年级升高,学生的深层型动机在减退,并且初一(M=3.92)与初二(M=3.77)、高一(M=3.68)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5)。
这表明,初一年级的学生对所学课程很感兴趣,为弄懂及掌握知识而进行学习。
但进入初二以后,这方面就明显不如初一年级了,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高中。
(3)成就型动机也同样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初一、初二、高一的成就型动机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83,3.53,3.49, F=17.10,p=.000)。
总体上看,随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成就型动机在减退,并且初一与初二、高一的学生之间在成就型动机上有明显差异(p<.05)。
这表明初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上具有强烈的争强好胜,关注他人特别是教师及家长对自己学业评价的特点,随年级的升高,他人的评价在中学生的学习上的作用逐渐减弱。
高一学生的成就型动机比较低,可见,这与学校的特点及学生、家长的观念有关、与个人的学习态度有关。
配对样本的t检验表明,深层型学习动机占主导地位,成就型动机次之,最后是表面型动机,三种动机之间在强度上差异显著(p=. 000)。
(二)中学生学习策略的特点本研究对中学生的学习策略进行了多元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性别与年级在学习策略上并没有交互作用(p分别为.088,.079,.577)。
进一步单元检验,发现深层型策略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p=.049),其它两种类型均无明显差异。
在年级主效应上,表面型策略与深层型策略具有显著差异(p值均为.000),成就型策略则无显著差异(p=.052)。
1.中学生学习策略的性别特点通过方差分析进一步探讨其特点,随年级的升高,男生在深层型策略上无显著差异,但女生在此却呈下降的趋势。
高一年级的女生与初一、初二年级的女生存在着显著差异(见表2)。
t检验发现,各年级的男生、女生在深层型动机上并无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875,.976,. 777)。
所以可以得出,性别在深层型策略上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女生在此上的变化引起的。
表2 中学生深层型策略性别差异的方差分析(M±SD)年级初一初二高一 F值男生深层型策略 3.47±.61 3.33±.67 3.35±.59 - 2.25女生深层型策略 3.50±.58 3.39±.66 3.19±.55 3.33**注:**P<.001。
2.中学生学习策略的发展趋势本研究通过对三种策略的发展趋势进行考察,结果发现:(1)表面型策略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并且高一(M=2.80)与初一(M=2.66)、初二(M=2.69)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可见随年级的升高,学生更多的采用一些应付性的、消极被动的学习方法,到高中这种现象更加突出。
(2)深层型策略随年级的升高而减退(初一、初二、高一深层型策略的平均分别为3.48,3.36,3.26),并且初一与高二学生之间在此存在显著差异(p<.05)。
(3)成就型策略随年级的升高而存在明显的减弱趋势(初一、初二、高一的成就型策略的平均得分分别为3.57,3.40,3.07),并且初一年级与初二、高一之间,初二与高一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5),由此可推知随年龄的升高,学生的学习行为较少受他人所影响。
配对样本的t检验表明初一、初二年级成就型策略占主导地位,深层型策略次之,最后是表面型策略,三种策略使用上差异显著(p=.000),而高一年级学习则深层型策略占主导地位,成就型策略次之,表面型策略运用最少,三种策略使用上均有显著差异(p=.000)。
(三)中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关系本研究通过相关考察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结果如下:(见表3)表3 中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之间关系表层型动机深层型动机成就型动机表层型策略深层型策略成就型策略表层型动机 .6*深层型动机 .10*成就型动机 .19* * .43**表层型策略 .37* * .01 .06*深层型策略 -.02 .41** .25** .00成就型策略 .01 .37** .39** -.06*注:*代表p<.05 **代表p<.0011.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中,表层型动机与深层型动机和成就型动机均有显著的相关,且成就型动机与表层型动机、深层型动机的相关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