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冷热与温度教材
- 格式:ppt
- 大小:2.87 MB
- 文档页数:8
冷热和温度教材分析:《冷热与温度》是选自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里的第一课,其主要让学生理解了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必要性,以及利用温度计测量水温的正确方法;研究的是一杯水热水变凉的动态变化过程,一杯热水变凉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但学生却很少去研究其中的科学道理。
本节课目的是引导学生对这一常见的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并根据数据,绘制曲线图,让学生发现其中规律,学生能够初步形成探究能力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科学课已学过温度的测量方法和记录方法,因此只要提醒学生,学生都会说出来,学生对热水变凉这一问题非常感兴趣,因为这个现象是常见的,但并没有真正的去思考、观察,也不知道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提出要他们来研究,学习热情高。
教学目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能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实验过程中,从而得出结论,建立科学探究思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连续测量热水的降温过程并分时段记录数据难点:通过分析数据,发现热水温度下降的规律。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2min)1、教师:提问:有没有同学想要喝水?2、(教师给学生倒一杯热水)谈话:老师请你喝这一杯水吧?为什么这杯水不能喝呢?怎样才能喝到这一杯水呢?同学:回答……3、谈话:我们知道,热水的温度会下降(板书:热水降温)二、揭示探究内容,作出猜测。
(2min)1、教师:那么,热水降温的过程是怎样的呢?热水的温度逐渐下降的时候,是不是有什么规律呢?2、学生提出各种猜想:(1)温度下降一会儿快,一会儿慢(即温度下降没有规律)(2)温度会一点一点下降(即温度会均匀下降)(3)温度下降会先快后慢(4)温度下降会先慢后快(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并板书学生的四种猜想。
)3、师:热水变凉可能会出现这样几种情况,那么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想)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热水降温的奥秘。
三、探究热水降温的规律。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冷热与温度》优秀教学设计和反思教材分析本课是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对冷热现象有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然而这种认识较多地停留在感觉层面,容易受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影响,与物体的实际温度产生较大的误差,这便是错觉。
科学测量排斥错觉,故而,本课将学生装从感觉上的冷热感受引向测量上的温度,教会学生测量温度,并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使学生懂得精确测量的重要并养成测量的探究习惯。
学情分析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第一:认识温度计的作用。
教材首先按排了一个经典实验——将手指分别插入冷、热水中5秒钟后,再同时放入温水杯内,体会两个手指的感觉。
接着请学生就这个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学生将在卡通人的提示下很快悟到,光凭手的感觉不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要想比较物体的冷热要用一个科学仪器,并有统一的衡量标准。
引导学生懂得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定物体的温度。
第二:学习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测定水温的关键是温度计的液泡不能接触杯壁和杯底,读数时不能将将温度计拿到杯外,要等到温度计液柱静止时再读取数据。
为使学生牢固掌握温度计的用法,教材还安排学生测量前面三杯水的温度,使学生在测量中练习、巩固,并为下一部分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第三:探究热水的降温规律。
热水变凉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然而学生可能从未想到过其中的规律及其蕴涵的科学道理,这一部分重在进一步加强测量水温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特别是连续观察与记录的能力,并通过指导学生绘制曲线图、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热水降温先快后慢的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实验结束后,还要求学生通过讨论来解释这个现象,探讨出这个规律是由温度差比造成的,这是培养学生科学分析和推理能力的重要环节。
教学目标1.知道用温度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2.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3.能够连续测量热水的温度变化并分时段记录数据。
4.能根据记录的数据概括热水变凉的规律。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冷热与温度》优秀教案课件PPT教学设计第一节课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简单区分温度的高低,并掌握温度的计量单位——摄氏度。
2.学生了解什么情况下物体的温度会变化。
教学过程1.导入与预习(5分钟)–让学生观察环境温度,思考为什么夏天会热,冬天会冷,引出“温度”的概念。
–请学生带上自己的温度计(或用热水和冷水倒在两个杯子中),观察温度计中的指针指向哪里,引出“摄氏度”的概念。
2.探究温度计(35分钟)–将温度计放进热水中,观察温度计中的指针指向哪里。
再将温度计放进冰水中,观察温度计中的指针指向哪里。
引出不同温度范围内对应的数据,即冰水为零度,沸水为100度。
–让学生围绕温度计的读数讨论温度的高低,引导学生探究什么情况下物体的温度会增加或减小。
3.小结温度的计量单位(10分钟)–引导学生小结温度的单位为摄氏度,是通过温度计测出来的。
–引导学生练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通过测量教室内不同地方和自己身体的温度,感受温度变化。
巩固练习1.给学生出一组题目,让他们测量教室内不同地方的温度,体验不同地方的温度。
2.配合课文让学生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
3.课后让学生自行搜索摄氏度与华氏度的换算公式。
第二节课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简单区分温度的高低,并掌握温度的计量单位——摄氏度。
2.学生了解物体从热到冷的变化过程,初步认识热传导的现象。
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老师让学生回忆前一节课所学的温度知识。
–引导学生思考,在夏天热的时候我们怎么向家人表达自己感受到热呢?2.热胀冷缩实验(2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体验物质热胀冷缩现象,发现物质通过变小或变大来体现其温度变化。
–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其背后的道理,并引导学生解释实验现象、整理实验记录。
3.热传导现象(20分钟)–让学生手拿两根金属棒,一根端头烧红,另一根压在烧热的端头上,观察气体的渐渐升起、木棍表面出现黑点等现象。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解释物质的热传导现象。
四年级上科学说课 -冷热与温度苏教版一、说教材《冷热与温度》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冷和热》的第一课,这一单元主要是根据《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中“能的表现形式”和“物体与物质”中的部分要求建构的。
教材通过“了解温度计的作用”、“学习使用温度计”、连续测量热水的温度”这三部分来帮助学生认识“冷热与温度”;从结构上看,这一单元探究的都是生活中的一般的热现象及简单的规律。
《冷热与温度》中形成的温度的概念和使用温度计的技能,是后两课及整个单元的基础。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过程与方法1、能根据记录的数据概括热水变凉的规律;2、能解释热水变凉的原因。
知识与技能1、知道用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物体的温度;2、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3 、能连续测量热水的温度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耐心、细致地观察和记录数据。
2、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精神。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教学重点: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学难点: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发现温度变化的规律。
二、说学情冷和热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气温的高低、物体的冷暖、加热、制冷等,学生都有丰富的生活感知,但他们对冷和热的认识,更多时候还是停留在自我感觉的层面,对很多冷热现象,并没有刻意地关注,还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因此,当教材引领学生聚焦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冷热现象时,当他们面对熟悉的现象而产生迷茫时,探究的欲望是何等的强烈,这就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三、说教学方法1、讲授法:合适的内容、适当的时机,选择直接向学生讲授知识,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仍不失为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如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温度计的发明史等,即可直接讲授,此时,探究则显得毫无意义。
2、探究法:学生的好奇心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科学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获得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
3、实验法:实验重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收集数据、分析解释的科学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