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部病害
- 格式:ppt
- 大小:2.79 MB
- 文档页数:60
油橄榄叶部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发布时间:2022-09-19T09:05:05.361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2月)4期作者:邹泽华1 吴兵2[导读] 油橄榄栽植中,易发性强且对叶部危害较为严重的病害有三种,分别是孔雀病、炭疽邹泽华1 吴兵21.凉山彝族自治州林业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凉山 6150002.西昌学院四川西昌 615013摘要:油橄榄栽植中,易发性强且对叶部危害较为严重的病害有三种,分别是孔雀病、炭疽病、煤烟病,这些疾病发生后,会导致叶片大量脱落,影响果实品质。
一旦引发大面积扩散,会为油橄榄种植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为此,文章分别针对油橄榄叶部常见病害的病原菌、发病规律及症状特征进行了分别阐述,并逐一针对性提出了这三种叶部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旨在提高油橄榄长势,保障油橄榄栽培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油橄榄;叶部病害;综合防治由于油橄榄营养价值高、经济性强,目前凉山地区油橄榄栽种量逐年增加,产量日渐扩大。
病虫害是影响油橄榄栽种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叶部病害危害较为严重,且发生率逐步递增,为油橄榄产业发展产生了制约,因而,需要结合油橄榄叶部病害规律探寻可行性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1.油橄榄的常见叶部病害分析1.1孔雀斑病1.1.1病原菌孔雀斑病属于真菌性病害,致病病菌是环梗孢菌,通常发病率为20%,流行性发病时,此病会危害所有病枝。
此病原菌通体褐色,先发育为子座状结构并生长短枝,而后会经由角质层侵入叶片表面,进而形成褐色且基部为球形的分生孢子梗,而后顶端逐步形成分生孢子,从脱落的孢子痕之下生出,且梗顶会产生多个环纹。
分生孢子两头尺寸不一,分别介于10至12um、14至27um之间,生有偏褐的平直基部。
1.1.2发病规律孔雀病致病菌的分生孢子、菌丝体会潜藏于油橄榄的病枝叶或病果中越冬。
待第二年春季气温转暖,病枝叶及病果中的旧病斑会逐步向外侧扩散,产生褐色霉圈层,并继续生成分生孢子,这是孔雀病的侵染源头。
杨树叶部病害和防治2019-10-29杨树在⿊龙江省分布很⼴,也是⼀个⽐较娇嫩的、多灾多病的树种,杨树病害各类较多,发⽣程度和受害的损失也不断增⾼,是⽣产上急需解决的问题。
尤其杨树叶部染病较多,杨树叶部染病直接影响着杨树的⽣长与发育,造成了很⼤的经济损失,防⽌叶部发病极其重要。
1叶锈病叶锈病是杨树上发⽣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叶部病害。
叶部是主要受害部位,也可在芽和嫩枝上发⽣。
1.1叶锈病症状叶锈病的症状是产⽣桔黄⾊的夏孢⼦堆,破裂后散放出夏孢⼦,为黄⾊粉状物,故称锈病。
杨树叶锈病主要是由锈菌⽬、栅锈科、栅锈属的多种真菌引起。
主要由落叶松-杨栅锈菌引起,该菌是⼀种转主寄⽣的长循环菌,转主寄⽣为落叶松属树种。
1.2叶锈病发⽣规律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发病的主要因⼦,4~5⽉份降⾬多的利于其对落叶松的侵染,6~8⽉份降⾬多,则导致杨树发病。
当林分植株密度过⼤时,或因氮肥过多⽽徒长,造成林内通风透光不良,湿度过⼤时,病害发⽣较重。
与落叶松林相邻的杨树林发病较重。
1.3叶锈病防治措施选⽤抗病品种的树种进⾏造林;不营造杨树与落叶松的混交林;杨树林营造及苗圃设置要与落叶松林的距离⾄少应在300m以外;清除越冬病叶,减少初侵染源;发病期,必要时可喷药防治。
2⽩粉病杨树⽩粉病主要发⽣在叶⽚上,影响光合作⽤,⼤量消耗寄⽣养分和⽔分,使叶⽚变黄、枯萎并提早脱落。
苗圃和幼林受害重。
2.1⽩粉病症状发病初期在叶⾯出现淡黄⾊的成⽚褪绿斑,边缘不明显。
其后,在叶⾯和叶背⾯产⽣⽩⾊粉状物,使叶⽚失去光泽,变薄。
发病后期,⽩⾊粉状物转为灰⽩⾊,病叶变黄,在粉状物中产⽣黄褐⾊的粒状物,为病菌有性世代的闭囊壳。
病原菌主要是⼦囊菌亚门、核菌纲、⽩粉菌⽬中的球状壳属杨球针壳菌、球状壳属榛球针壳菌、钩丝壳属柳钩丝壳菌、钩丝壳属东北钩丝壳菌,该菌为植物外寄⽣菌。
2.2⽩粉病发⽣规律病菌以闭囊壳在落叶上越冬,翌年夏季放出⼦囊孢⼦,借⽓流传播进⾏初侵染。
1.叶部病害的初侵染源:病落叶、头年被害枝条、被病菌污染的冬芽、昆虫等媒介、转主寄主。
2.叶果病害的流行条件:一般纯林比混交林发病重。
郁闭度大的比小的重。
多雨高湿度有利于病菌孢子的传播、萌发、侵入。
林木生长衰弱也常诱发和加重病害的发生。
防治:①营造混交林,避免大面积集中连片,结合营林措施,改善林地条件,促进林木生长②消除病落叶,减少侵染来源③药剂防治,在病菌孢子飞散侵染期间喷洒杀菌剂或释放杀菌烟剂④植物检疫⑤选育抗病品种。
3.松针褐斑病的判别:①针叶:症状在老叶上;感病针叶上有三段斑;针叶会在未成熟前脱落②单株松树树体:感病部位在基部,由树冠下部向上部发展,不危害嫩梢和枝干③主要在春夏季有典型症状,5-6月为发病盛期。
4.松针褐斑病与红斑病比较,相同点:①树冠下部开始感病②黑色的子实体突破表皮③分生孢子在形状和大小上类似。
不同点:①红斑病发病初期,病斑中心渐成褐色,随病斑扩大而渐成为红至红褐色,病斑上常流脂。
褐斑病病叶上最初产生退色的小斑点,草黄或淡褐色,后为褐色,并稍扩大,有时汇合成褐色的段斑②红斑病多发生于叶端,针叶基部呈绿色。
褐斑病在病叶上常表现出三段斑③红斑病分生孢子为无色透明的。
褐斑病的则为有色的④分生孢子最佳发育温度,红斑病<褐斑病⑤潜育期,红斑病>褐斑病。
5.桃缩叶病的防治:①在早春桃树萌芽前喷洒3-5°的石硫合剂或6%的多硫化钡,可有效地抑制其发生②在花瓣露红时,代森锌等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万单位井冈霉素水剂500倍液喷施③落叶后,3%的硫酸铜喷雾一次,可减少流行与发生。
6.油茶叶肿病发病规律:①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②早春发病,发病时间段,1年1次,无再侵染,山区发病推迟至4月,季节性强③危害的程度与品种有关,一般大叶大果油茶发病重,小叶小果油茶发病轻④孢子萌发、侵入、发病的3个条件:a.水分,湿度,达80%以上;b.温度在12-18℃;c.叶龄,嫩叶易受侵染⑤通风不良、阳光不足处易发病⑥树冠中下部发病较严重。
林植物常见叶部病害汇总附防治方法全套[1]白粉病白粉病是园林植物中发生极为普遍的一类病害,寄主有月季、黄护、大叶黄杨、紫薇、十大功劳等。
主要危害植物的叶片,也危害茎和嫩枝。
发病早期,叶片上出现白色的粉煤状圆斑,如果条件适宜,病害范围迅速扩大,形成大片斑块,整个植物叶片布满白粉,叶片出现枯萎、扭曲、蜷缩等,严重影响植物的景观效果。
发生规律:一般4—6月和9—10月发病重。
温室栽培周年均可发病,背阴郁闭、偏施氮肥、栽植过密、光照不良、通风不畅处发病最重。
防治方法:1、消灭越冬病菌。
秋冬季结合修剪,剪去病弱枝,并清除枯枝落叶等集中烧毁。
2、休眠期喷洒波美2—3度的石硫合剂,消灭病芽中的越冬菌丝和闭囊S113o3、加强水肥管理,改善环境条件。
4、化学防治:建议使用淇林田钧或净白配合植大壮进行喷雾防治,间隔7天使用一次,连续2-3次。
【2】炭疽病主要危害叶片。
初期叶上病斑近圆形至椭圆形,后扩大变长,白色、灰白色至红褐色,边缘明显,但不规则;后期病斑上生出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泡子盘。
发病规律:老叶从4月初开始发病,5-6月迅速发展,新叶则从8月份开始发病,靠风雨、浇水传播。
植物在偏施氮肥,缺失磷钾肥时发生重。
防治方法:1、加强栽培管理,提高苗木抗病性,选用无病植物栽培,加强修剪,保持通风干燥。
2、清除病原。
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剪除病枝病叶,休眠期喷施石硫合剂清园。
3、化学防治:在病害发生初期,建议使用淇林仕勋+植大壮进行喷雾防治,间隔7天使用一次,连用2-3次。
[3]锈病主要危害木瓜、海棠、山楂、苹果、桧柏、龙柏等。
受害部位的叶片正反两面着生橘黄色的粉状泡斑,破裂后又散发出橘黄色粉末即锈菌泡子,重复侵染。
发病后蒸腾和呼吸作用加速,光合作用弱,生长减弱,叶片提早发黄脱落,或引起枝干肿瘤、果实畸形等,降低园林植物观赏价值,严重时叶子枯萎,导致植株死亡。
发病规律:发病最适温度为18-21°C,四季温暖、多雨、多露、多雾的天气,均有利于病害发生;偏施氮肥能加重病害的发生。
林木常见的叶部病害及其防治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常受到病原生物的侵袭或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造成生长发育不正常,严重时导致林木死亡,给社会生产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如何正确的识别致病因子,做到对症下药、适时用药、合理交替使用农药进行防病治病,更好的服务于林业生产,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叶部病害及防治这几种病害使用的有效药剂。
一、白粉病:由真菌中的白粉菌引起,常发生在叶背或叶两面,初期病斑近圆形,随后蔓延整个叶片,形成白色粉状物即是病菌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后期白粉层上产生初为黄白色渐变黄褐色最后成为黑色大小不等的粒状物,即病菌的闭囊壳。
一般发病后在秋季用0.3-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喷洒发病部位,以消灭越冬病菌,减轻翌年发病。
在发病期,可喷洒粉锈宁、速保利、仙生、世高、乐必耕、甲托等药剂进行防治。
二、锈病:由真菌中的锈菌引起,叶病部往往产生锈黄色粉状物,常被称为夏孢子堆,夏孢子堆有多次再侵染现象,或产生黄色锈孢子器。
严重受害时提早落叶,落叶前后或次年春天在叶上形成黑色的冬孢子堆,其状近圆形或不规则,稍突起但不突破表皮。
早春喷1-2波美度石硫合剂加以预防,发病后在生长季节应喷布1:2:200的波尔多液1-2次,或喷0.3-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粉锈宁、甲托、代森锌等药剂进行防治。
三、霜霉病:由真菌中的霜霉菌引起,病部产生各种颜色的霉状物。
发病后常用乙磷铝、甲霜铜、甲霜灵、科博、波尔多液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四、真菌性叶斑病:叶片上有小的坏死斑点,从形状和颜色上可分为角斑、圆斑、轮斑、黑斑、褐斑、灰斑等,后期病部组织坏死,有时形成穿孔。
为预防此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可选用代森锰锌、大生M-45、波尔多液等药剂喷雾保护叶片;发病期用甲托、乙锰混剂、喷克、腐霉利、绿亨、多氧霉素等药剂喷雾治疗。
五、细菌性叶斑病:叶片上有小的坏死斑点,受病部位在天气潮湿的条件下有灰白色或蜜黄色的菌脓出现,干后表面结成菌膜或小块。
鉴别时可切取一小块病组织,置于滴有清水的载玻片上或盛有清水的试管中,观察溶液是否混浊,若混浊则证明有菌脓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