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个最著名历史典故字帖
- 格式:doc
- 大小:126.00 KB
- 文档页数:27
历代法帖名称大全
古代的法帖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参考和学习对象,每一代的书法大家都留下了许多著名的法帖。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历代法帖名称:
1. 《九成宫醴泉铭》(楷书):
- 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书法艺术的经典之作。
2. 《兰亭序》(行书):
- 王羲之的又一代表作,内容为兰亭宴会的序文,被誉为中国书法的巅峰之作。
3. 《颜氏家庙碑》(楷书):
- 唐代颜真卿的代表作,其字体遒劲有力,影响深远。
4. 《祭侄文稿》(行书):
- 唐代柳公权的作品,以其豪放、磅礴的气势著称。
5. 《邺城碑》(楷书):
- 唐代欧阳询的代表作,书法端庄刚劲。
6. 《唐太宗碑》(楷书):
- 唐代颜真卿所书,字迹工整、遒劲有力。
7. 《乾隆御制圣旨》(篆书):
- 清代乾隆所书,是篆书的代表作之一。
8. 《苏文忠公碑》(楷书):
- 晋代苏昭的代表作,以其刚劲有力的笔墨著称。
这些法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代表着各个时期书法发展的高峰和特色,对后世书法家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启发。
中国十大名帖、名笔、名茶、名玉、名酒、名亭、名楼、名画、名山、名砚、名湖(一)——中国十大名帖名帖之冠·三希堂法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晋唐心印·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神写天成·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雪堂余韵·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帖》临池模范·天下第一楷书:欧阳询《仲尼梦奠帖》狂僧醉笔·天下第一草书:怀素《自叙帖》至美至真·天下第一美贴:米芾《蜀素帖》天下一人·艺术皇帝绝世墨宝:宋徽宗《草书千字文》俊彩星驰·书法宗师楷书奇珍:赵孟俯《前后赤壁赋》草圣遗风·书法奇才草书极品:祝允明《草书古诗帖》(二)——中国十大名砚端砚歙砚澄泥砚洮砚红丝石砚苴却砚贺兰砚思州石砚松花御砚易水古砚(三)——中国十大名山五岳独尊——泰山天下第一奇山——黄山佛国天堂——峨眉山奇秀甲天下——庐山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塞外明珠——长白山天下奇险第一山——华山奇秀甲于东南——武夷山千年瑰宝——五台山台湾第一峰——玉山(四)中国十大名楼黄鹤楼(湖北武昌)岳阳楼(湖南岳阳)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云南昆明)镇海楼(广东广州)甲秀楼(贵州贵阳)望江楼(四川成都)阅江楼(江苏南京)鹤雀楼(山西永济)越王楼(四川绵阳)(五)——中国十大名湖鄱阳湖(江西省北部)洞庭湖(湖南岳阳)太湖(江苏苏州)西湖(浙江杭州)东湖(湖北武汉)南湖(浙江嘉兴)瘦西湖(江苏扬州)淀山湖(上海青浦)大明湖(山东济南)千岛湖(浙江淳安)(六)——中国十大名笔湖州善琏湖笔湖州千金湖笔练市湖羊毛笔上海虎牌毛笔杭州芝兰图江西邹氏农耕扬州江都龙泉苏州金泉北京武京生泾县山兔宣笔(七)——中国十大名画顾恺之《洛神赋图》阎立本《布辇图)张萱、周昉《仕女图》韩滉《五牛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张择瑞《清明上河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仇英《汉宫春晓图》郎世宁《百骏图》(八)——中国十大名玉新疆和阗玉(昆仑山麓)岫山玉(辽宁岫岩)南阳玉(河南南阳)蓝田玉(陕西西安)密县玉(河南新密)京白玉(北京门头沟)绿松石(鄂西北诸县)祁连玉(甘肃酒泉)昆仑玉(昆仑山脉东缘)九龙壁玉(福建漳州)(九)——中国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叶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十)——中国十大名酒贵州茅台五粮液西凤酒四特酒郎酒双沟大曲洋河大曲古井酒剑南春汾酒(十一)——中国十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州)陶然亭(北京市)爱晚亭(湖南长沙)流觞亭(浙江绍兴)问月亭(湖北恩施)沧浪亭(江苏苏州)翠微亭(浙江杭州)怀甫亭(湖南岳阳)真趣亭(江苏苏州)揽月亭(吉林吉林)。
盘点中华十大传世名帖-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华十大传世名帖是中国书法艺术瑰宝的代表,记录了中国悠久历史中一些杰出的书法家的作品,无论是笔法、用纸、墨迹还是题字,都堪称经典之作。
这些名帖以其出色的艺术价值、独特的字体风格和传世收藏的价值,成为了世人所公认的艺术珍品。
这篇文章旨在盘点中华十大传世名帖,通过对每一张名帖的传世背景及其特点的介绍,展示中国书法的卓越成就和无穷魅力。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名帖,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千年前的文化遗产,更可以体验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本文中,我将依次介绍十张传世名帖,并探讨它们的背景故事、字体特点以及在书法史中的地位和贡献。
通过对这些名帖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书法家在不同时期所倡导的书法理念和技法,并从中感受到中国书法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韵味。
最后,本文将总结这些传世名帖的共同特点,探讨它们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意义和影响。
这些名帖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典范,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和欣赏这些名帖,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并在当代书法创作中汲取灵感,传承发展中华书法艺术的瑰宝。
1.2 文章结构一、文章结构本文按照以下结构组织内容:1. 引言部分:对中华十大传世名帖的重要性进行概述,并介绍本篇文章的目的。
2. 正文部分:依次介绍中华十大传世名帖。
每个名帖的介绍包括背景介绍和名帖特点。
2.1 传世名帖1:介绍该传世名帖的历史背景、作者以及创作背景。
接着,详细描述该名帖的特点、题词、书法风格等相关内容。
2.2 传世名帖2:介绍该传世名帖的历史背景、作者以及创作背景。
接着,详细描述该名帖的特点、题词、书法风格等相关内容。
2.3 传世名帖3:介绍该传世名帖的历史背景、作者以及创作背景。
接着,详细描述该名帖的特点、题词、书法风格等相关内容。
2.4 传世名帖4:介绍该传世名帖的历史背景、作者以及创作背景。
接着,详细描述该名帖的特点、题词、书法风格等相关内容。
故宫收藏的中国古代著名诗贴
故宫收藏的中国古代著名诗贴有:
1.《唐摹怀素草书千字文》,这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国宝级文物,是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草书墨宝,是唯一一件宋人摹写怀素草书的作品。
2.《出师颂》,这是东汉时期的作品,以行草书体写成,这篇墨迹以古雅的用笔和气度赢得了历代鉴赏家的赞誉。
3.《杜牧行书十韵诗》,这是唐代书法家杜牧的一件行书作品,这件墨迹的笔法纵逸,充满动感。
4.《黄州寒食诗帖》,这是北宋苏轼的一件行书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这件作品表现了苏轼的才情和艺术追求。
5.《晋杨羲洛神赋》,这是东晋王献之的小楷法帖,原墨迹早已遗失,现在流传的是唐代摹本,此作笔画劲媚,转折处交接清晰,笔锋起落分明。
以上是故宫收藏的中国古代著名诗贴的一些介绍,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是古代文人的艺术结晶,也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我国古代书法名帖大全
古代书法名帖大全包括以下作品:
1.东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2.东晋·王献之《中秋帖》
3.东晋·王珣《伯远帖》
4.唐·欧阳询《仲尼梦奠帖》
5.唐·颜真卿《祭侄文稿》
6.唐·怀素《自叙帖》
7.《三希宝帖》:东晋书圣王羲之家族留给后世仅有的三件真迹,分别是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
这
是现存最为古老的法书真迹,为历代奉为无上至宝、法书鼻祖,是当之
无愧的中华神品。
8.《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
贴》,由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创作。
9.《寒食帖》:由宋代书法家黄庭坚创作,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10.《自叙帖》:唐代书法僧怀素的草书作品,被誉为“中华第一草书”。
11.《蜀素帖》:宋代书法家米芾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著
称。
12.《草书千字文》:由明代书法家祝允明创作,以其豪放不羁的风格和精
湛的技巧闻名。
13.《前后赤壁赋》:宋代书法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厚的人文素养
和卓越的艺术造诣备受赞誉。
此外,还有唐·孙过庭《书谱》、唐·张旭《古诗四帖》、唐·李隆基《纪泰山铭》等。
这些作品都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古代书法名帖大全古代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之一。
众多的书法家和名家名帖,流传至今,成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著名的古代书法名帖。
一、王羲之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晋代文学家、书法家,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传世名家。
他工古篆、隶书,以及行书最为著名。
他的书法以气势磅礡、气象万千而著称,被誉为书法艺术的巅峰。
1.《兰亭序》《兰亭序》是王羲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最重要的传世作品之一。
它是王羲之在351年三月,临别席上为侄子王献之写的一篇序文,共签名57人,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圣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九成宫醴泉铭》《九成宫醴泉铭》是王羲之刻在醴泉石上的一篇铭文,内容为赞美九成宫的清泉和水质。
这是王羲之仅存下来的隶书作品之一,也是古代书法中的传世名帖。
二、颜真卿颜真卿(709年-785年),字元贞,唐代文学家、书法家,被誉为“颜筋”,是唐代最有影响的书法家之一。
他创立了自己的字体风格,被称为“颜体”,以骨力雄浑、神韵磅礴而闻名。
1.《祭侄文稿》《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762年为祭侄子写的墓志铭,被誉为古代书法中的神品。
这是颜真卿最负盛名的隶书作品之一,以其气势恢宏、神采奕奕而著称。
2.《颜勤礼碑》《颜勤礼碑》是颜真卿刻在洛阳寺南门的石碑上的一篇碑文,以赞扬颜真卿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
这是颜真卿最有影响力的行书作品之一,被誉为颜真卿行书艺术的代表之作。
三、米芾米芾(1051年-1107年),字元章,北宋文化人、书法家,以其理论独特的“气韵生动”而著名。
他的书法与王羲之、颜真卿的书法风格截然不同,被誉为北宋“书圣”。
1.《风宪帖》《风宪帖》是米芾所著的一本书法理论专著,其中包括了二十多个字帖作品。
这些字帖作品以其书法风格独特,以及对书法理论的深入探索而被后人广泛研究。
2.《米祥录》《米祥录》是米芾所著的一本书法理论专著,其中收录了他的行书、楷书等作品。
小学生必背中国古代诗文楷书字帖
作为一名小学生,研究中国古代诗文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而学好写字,则更是基础中的基础。
在这里,我们推荐几份楷书字帖,供小学生背诵书写。
1. 王羲之《兰亭集序》
这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自古以来一直是研究楷书的必学之作。
其中“若夫日新之士”、“乃今有是观也”等句,更是经典的人文语句,值得深入研究。
2. 陶渊明《桃花源记》
写字时除了需要规矩,还要有自然的浪漫气息。
《桃花源记》平淡中带有意境,宛若小溪潺潺,是极好的楷书字帖。
3.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是研究楷书的上佳句子,既有画面感又有胸襟者的豪迈。
而杜甫的诗歌更是语言表达的典范。
4. 王勃《滕王阁序》
王勃《滕王阁序》旨在描写楼台及其本身的形态,用了大量的比喻、夸张及形象的描写手法,而这些内容可以锻炼小学生的想象力。
希望以上这些楷书字帖可以成为小学生们学习中国古代诗文和写字的好帮手,也希望小学生们能够持之以恒地研习。
中国历史典故100条1、孟母三迁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
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2、坐观成败汉武帝晚年,对佞臣江充非常宠爱。
江充非常歹毒,总想铲除异己,被他杀戮的无辜之人竟多达数万。
有一次,汉武帝到甘泉视察,江充居然对太子不怀好意,想诬告东宫中埋有诅咒皇帝的木人,借机害死太子。
太子实在不能忍受,率领军队把江充杀了。
江充的同党急忙向汉武帝禀告,并说太子要起兵造反,把皇帝赶下台去。
武帝信以为真,派丞相刘屈统领军队,去捉拿太子。
太子见丞相带兵来捉他,就进行抵抗。
双方打了好几天,最后,太子吃了败仗,逃到湖县,终于被人杀死。
太子发兵对抗丞相时,没有打出公然造反的旗号,用的是肃清权奸的名义,他曾亲自到镇守京城的北军使者护军任安的营中,给他兵符,要他发兵对抗丞相。
任安拜受了兵符,却不发动人马相助,而是紧闭营寨不出,坐观事态的发展。
这是因为他吃不准交战的双方谁能获胜。
汉武帝抱病回京,了解了任安拜受兵符一事后,觉得任安没有发兵,只是假意接受兵符,而没有帮助太子之意,就没有治他的罪。
可是,任安手下有一个管理钱粮的小官,曾经遭到任安鞭打,怀恨在心,就向武帝告发任安,说任安曾说:“太子是想要我的精锐军队。
”这一下,任安坐观太子与皇帝成败的态度,便昭然若揭。
汉武帝勃然大怒,说道:“任安的资历相当老,可是他老奸巨猾,眼见战争发生,却脚踏两只船,想依附得胜的一方。
古代名帖我国的书法艺术作品浩如烟海,能作为范本的各种书体,各种风格流派的碑帖也极为丰富。
初学者究竟根据什么来选择作为自己学习书法起步的范本呢?从字体来说,有篆、隶、草、行、楷书,还有一般所称的“魏碑体”,实际上指的是带有隶意的楷书,开始时应该先学哪种体?从字形讲,有大字、中字、小字,练习时应该选择哪号字合适?至于从风格流派来说,那就更多了。
这当中有没有循序渐进的问题?有没有便于学习的规律?应该说是有的。
任何一种学习,都要经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过程。
这种过程就是循序渐进。
它符合人们思想规律和掌握知识技能的规律,因此也是学习的科学规律。
问题是如何运用到学习书法中来。
这里且不谈在临写掌握结构和笔法过程中循序渐进的问题,只谈字体和字形的问题。
从字体上讲,有人主张从隶书或魏碑开始,认为学习隶书和魏碑对训练基本功有利。
当然从学习魏碑开始未尝不可,因为它已经属于楷书范畴了。
如果从隶书开始练习,只从掌握隶书体出发自然是可以的,但如果从隶书开始掌握结构、笔法的基本功力,成为掌握各体的基础来说,我认为不如从楷书开始,从目前初学者看,大多从学楷书开始,篆、隶、楷、行、草五体,楷书结构的排列正好是中间阶段。
它是从隶书演变过来的,如果把楷书写得平正偏扁,加波磔笔法即是隶书。
将楷书写得简便流动一些即是行书,行书再写得简便草化即是今草。
如果从隶书开始,就难以掌握楷书的笔法,因为楷书的笔法要比隶书丰富复杂。
可见,练好楷书基本功可以作为练写各体的基础。
有了楷书的功底,掌握了楷书的间架结构和笔法,再写魏碑、隶书和行书、草书,乃至篆书,就可以事半功倍。
楷书又可以使魏碑、隶书的结体笔法得以丰富和变化,如诸遂良的楷书;楷书渗人行书、草书笔法可以增加灵动,如赵孟頫的某些楷书碑字。
有些初学者急于练习行书、草书,由于没有楷书的基本功力,虽然写得“龙飞凤舞”,但没有字型的基本规矩和点划的基本功力,结果事倍功半,走了弯路。
关于字型的大、中、小,初学者以何种为宜?一般讲以中字作为练习开始为好,即二寸见方的字,如柳公权的《玄秘塔》、《神策军碑》。
十大传世名帖书法,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字艺术,古老悠久而生机勃勃。
只有含蓄隽永、机敏睿智的炎黄子孙,才能将这独具特色的方块字演绎的如此风姿俊秀。
中国传世法书名帖,千百年来几经沧桑流转有序。
通过那些各具特色的名字题跋和历代印记,使我们真切的感受到它们极富传奇的身世与经历。
这些历史的收藏家、鉴赏家留下的迹痕,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和作品本身融为一体。
1.《三希宝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公元1746年,乾隆帝得到《伯远帖》后,将其与《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并藏于养心殿,合称为“三希宝帖”,并御书“三希堂”匾额。
《三希宝帖》是现存最早的晋人法书真迹,被历代学书之人奉为圭臬。
《三希宝帖》现分藏于两岸故宫博物院内,且分别为“两院”“十大国宝”之首。
2.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3.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六世祖颜之推是北齐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
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
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4.苏轼《黄州寒食帖》(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
无款及年月,实际上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5.欧阳询《仲尼梦奠帖》(中华第一楷书)欧阳询传世的书法作品,以楷书碑刻为主,其行书墨迹却极为希少,不易见到。
中国著名历史典故1. 《负荆请罪》廉颇气呼呼地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蔺相如凭什么比我职位高!”就好像我和我的好朋友,有一次我觉得老师对他更好,心里那个气呀,就像廉颇一样。
但后来知道了朋友的优点,我才明白自己错啦,要是我也能像廉颇那样去认错就好了。
2. 《三顾茅庐》刘备恭敬地说:“先生若不出山,如苍生何也?”这就像我求哥哥教我玩游戏一样,一次又一次地去请他,多诚恳呀,哈哈。
诸葛亮能遇到这样真诚的刘备,真幸运呢。
3. 《完璧归赵》蔺相如坚定地说:“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感觉就像我答应了朋友要帮他保管好东西,一定要说到做到。
蔺相如可真厉害,面对那么大的压力也不怕。
4. 《草船借箭》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哎呀,这多像我有了一个好主意,胸有成竹的样子呀。
诸葛亮真是太聪明啦,巧用天时地利。
5. 《卧薪尝胆》勾践咬着牙说:“我一定要报仇雪恨!”这就好像我考试没考好,心里暗暗发誓下次一定要考好一样,勾践的决心可真大呀。
6. 《画龙点睛》张僧繇自信地说:“点上眼睛,龙就会飞走。
”哇,这好像我画画的时候,觉得自己画的某个地方特别棒,特别得意呢。
张僧繇真神呀!7. 《凿壁偷光》匡衡坚定地说:“我一定要读书!”这就好像我特别想玩某个游戏,就会想尽办法去玩一样,匡衡为了读书也是想尽办法呢,真佩服他。
8. 《闻鸡起舞》祖逖激昂地说:“我们要抓紧时间练武!”就像我和小伙伴约好了早起跑步,要互相鼓励一样,祖逖他们好有毅力呀。
9. 《程门立雪》杨时诚恳地说:“我们就在这儿等先生吧。
”这和我等喜欢的老师来上课有点像呢,不过我可没在雪地里等过,杨时他们可真有耐心。
10. 《指鹿为马》赵高得意地说:“这明明是马呀!”哎呀,这赵高也太坏了吧,就像有人故意颠倒黑白一样让人讨厌。
这种人可不能学呀!我觉得做人还是要诚实正直。
历史典故集锦(90个)1. 好人牧羊据说在公元前7世纪,达芬城的一位姓史的人好心帮助了一位迷路的牧羊人,牧羊人十分感激,并对史一家表示了感谢,于是把史家的祖先当作自己氏族的祖先,建立了氏族。
2. 钟馗捉鬼《捉妖记》中提到,唐朝时期,一个叫做钟馗的人曾担任京城的捉拿妖怪的差事。
据说他喝酒后便不眠不休,于是在夜间巡逻,深入迷草滩,看见了一只上窄下宽的恶鬼准备偷取游客的糕点,钟馗迅速出手将其缚住,并把它交给县官处置。
这件事传遍了整个大唐帝国,以变向吓唬黑暗力量的人或者儿童而知名。
3. 一瓢水救自尽马据说在唐朝时期,某位官员想用他的马赢得皇帝的赏识。
结果被一个乘着牛车的农夫教训了一顿,农夫告诉他说,在他们的眼中,江山不及活着的马更重要。
这个官员被农家民愚深深地打动了,在他的拱手膜拜之后,他离开了那个城镇。
最终,他将衣着褴褛的马独自马在草原上放牧,并守着那匹马一晚上,万分感动。
农民们也被这个举动感动,并开始慢慢地传颂开来。
4. 李白醉骑白鹿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故事。
据说他曾在白马坡对这只鹿哥唱了一首有关鹿的诗,结果白鹿被感染了,眼里流出了泪水。
李白不仅没有杀死鹿,反而和鹿同骑,在花海中翩翩起舞。
此事被传颂开来,成为诗人的经典故事。
5. 文风鼎盛的唐朝唐朝,也被称为“诗仙之盛世”。
这个时期,有着数不清的文人墨客,其中有一些人被尊为文学的巨人。
谢灵运、李白、杜甫、王之涣、白居易、白居易,这些在唐朝始终被人们所崇拜、所景仰的文学之巨,他们的思想,风格都影响了接下来的文学界。
6. 黄巢起义公元875年,黄巢(877年—879年)发动了一场规模庞大的农民起义。
起义的发动和发展已经让很多门阀豪强和地主恐慌。
作为领袖的黄巢,更是狂言要灭废贵族,推行平等共产主义,他的反抗行动气势汹汹,势必影响到朝廷的稳定。
7. 太宗建立大唐唐太宗李世民被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下,大唐朝廷建立起许多盛世。
大唐的疆域涵盖了现代中国大部分的地区,并且对于目前所知的世界也有着不小的影响。
历代书法名帖碑帖全集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给人们带来了深远的艺术享受。
历代书法家们的杰作,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成为后世学习和艺术鉴赏的重要对象。
本文将带您回顾历代书法名帖碑帖的精华之处。
1. 隶书——秦始皇观石经秦始皇观石经,记录了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历史节点。
从这组碑刻中,我们可以看到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壮举。
秦始皇纂修的观石经,采用了大篆的形式,秀丽而有力。
这些石刻文字气势磅礴,表现了秦朝的威严和统治力。
2. 草书——怀素《赤壁赋》怀素的《赤壁赋》草书,是草书的代表之作。
怀素以其奔放的笔法和独特的艺术触觉,将文人豪情和自然景色融合在一起。
这幅作品充满了草书独有的生动和力量,展现了主题的深意和作者的情感。
3. 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行书,是行书的经典之作。
王羲之借用了楷书的字形,在行书的基础上增加了流畅和笔画的变化。
《兰亭集序》行书的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给人以神秘而又清新的感觉,被誉为王羲之的代表作品。
4. 隶、楷书结合——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是隶书和楷书结合的经典之作。
欧阳询在隶书的基础上添加了许多楷书的笔画,使整篇作品结构紧凑而不失流畅。
这幅作品展现了欧阳询的独特个性,以及他对书法形式的创新。
5. 篆书——钟繇《曹全碑》钟繇的《曹全碑》是篆书的代表之作。
钟繇的字体刚硬有力,每一笔笔力深沉有力。
整篇碑文以简练的字形表现了钟繇的刚毅个性和对历史人物的敬意。
6. 隶、楷、行、草结合——颜真卿《祭侄文稿》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隶、楷、行、草四体结合的杰作。
这幅作品凝聚了颜真卿卓越的书法技艺,既有隶书的庄重、楷书的稳定,又有行草的流畅和随意。
整篇作品充满了艺术的张力和生命的活力。
7. 隶书楷化——王献之《琅琊王氏墓志》王献之的《琅琊王氏墓志》是隶书楷化的经典之作。
王献之将传统的隶书形态与楷书的规范相结合,使字体更加简洁明了。
著名的书法贴著名的书法贴包括《三希宝帖》、《兰亭序》、《祭侄稿》、《寒食帖》、《仲尼梦奠帖》、《自叙帖》、《蜀素帖》、《草书千字文》、《前后赤壁赋》和《草书诗帖》。
以下是简单介绍:1. 《三希宝帖》:是现存最为古老的法书真迹,包括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
此帖是清朝乾隆皇帝酷爱书法的体现,被他珍藏于自己卧室旁的暖阁中,并亲自命名为“三希阁”。
2. 《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书法精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全文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雅集时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生死问题的感慨。
3. 《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子颜季明而创作的书法作品。
全篇以悲痛的笔触描绘了侄子的英勇和牺牲,展现了作者深切的哀思和对侄子的敬仰。
4. 《寒食帖》:是苏轼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全文以流畅的笔触描绘了寒食节时的景色和作者的心情,展现了苏轼独特的书法风格和情感世界。
5. 《自叙帖》:是怀素的草书作品,被誉为“中华第一草书”。
全篇以奔放的笔触描绘了作者的生平和草书艺术的精妙之处,展现了怀素卓越的书法才华和个性魅力。
6. 《蜀素帖》:是米芾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名世。
全文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蜀地的风光和作者的情感,展现了米芾独特的书法风格和审美追求。
7. 《前后赤壁赋》:是苏轼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名世。
全文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历史和作者的情感,展现了苏轼卓越的书法才华和历史眼光。
8. 《草书诗帖》:是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以草书名世。
全篇以奔放的笔触描绘了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展现了黄庭坚独特的书法风格和创作才华。
40个语文、历史典故,配图!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不仅能帮助孩子提升作文的内涵,还能让他们寻根文化,了解中国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
因此,今天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40个语文、历史典故,欢迎各位老师同学转发、收藏!1.炎黄子孙: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ī)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自称“炎黄子孙”。
2.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
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因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3.桀骜不驯: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é)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4.烽火戏诸侯:周幽王千金难求妃子(褒姒)笑,烽火连台戏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太子即位,为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5.春秋五霸:东周在历史上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第一个称霸的齐桓公,与后来的晋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起,在历史上被称为“春秋五霸”。
(后两位也有说是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6.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子牙之交。
7.秦晋之好:指秦穆公帮助流亡在秦国的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嬴(yíng)嫁给了重耳,成就了“秦晋之好”。
8.问鼎中原: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9.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历经22年,复仇雪恨灭吴国,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
10.商鞅变法:商鞅(yāng),原名公孙鞅,秦孝公期间,其通过变法使秦国变得强大,但因执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后用车裂之刑(五马分尸)将其处死,可谓商鞅“作茧自缚”。
最有名的历史典故十个著名的历史典故有:高山流水、庄周梦蝶、倾国倾城、凌波微步、一叶障目、一败涂地、纸上谈兵、秉烛夜游、镜花水月、青梅竹马。
1、高山流水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
”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
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2、庄周梦蝶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
《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
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
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
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3、倾国倾城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
”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
“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4、凌波微步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长兄曹丕当政以后,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
他的《洛神赋》是一篇传诵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云:“体迅飞鸟,飘忽若神。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写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迹之态十分传神。
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轻盈。
5、一叶障目有个书呆子从古书上读到“螳螂捕知了用来遮身的那片叶子可以隐身”的个故事,信以为真,就四处寻找,把蝉躲藏处的树叶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脸作试验,问妻子能不能看见他。
妻子被问烦了,就说看不见。
他一听乐坏了,便来到街上,用树叶挡住自己,当着店主的面,伸手取了店里东西就走,结果被人抓住。
6、一败涂地秦朝时候,各地反抗秦朝统治的军队风起云涌,深受老百姓爱戴的刘邦动员沛县父老们齐心杀了县令,共同抗秦。
40个最著名的历史典故字帖〔字帖制作刘菊生〕中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无数历史故事。
你能在说出一个典故的时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吗?1、炎黄子孙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二族又融合在一起,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
2、周公吐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他曾两次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崩,又辅佐成王摄政,制礼乐,天下大治。
据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成为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典范。
3、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之交。
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公子纠死,管仲被囚禁了起来。
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
后管仲在齐国为相掌政,助齐桓公成为霸主。
管仲曾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4、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曾多次通婚。
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
后献公妃子骊姬为乱,迫害献公之子申生、重耳。
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文赢并同宗四女嫁给了重耳。
公元前636年,穆公帮助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成就了“秦晋之好”。
5、楚王问鼎《左传》记载,春秋时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不得不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竟骄横地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
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
鼎是古代国家的权利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6、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次诸侯会盟的盟主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说指齐桓公,晋襄公,楚庄公,武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指战国时期的七个最强的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秦。
7、合纵连横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在纵横家苏秦的游说主张下,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结成联盟,“合纵”抗秦,秦谋士张仪则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用“连横”瓦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8、车同轨、书同文秦王嬴政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六国,统一了中国,自称“始皇帝”。
秦始皇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为抵御匈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另一方面又焚书坑儒,大兴土木。
9、鸿门宴指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的领袖项羽及刘邦。
项羽在宴会上欲杀刘邦,但刘邦成功逃遁而去。
这次宴会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发生重要影响,被后人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
10、霸王别姬刘邦趁项羽出兵之际,自汉中出击攻占了项羽都城彭城,项羽回攻,大败汉军。
范增不允刘邦求和,刘邦离间项、范,又以划分楚河汉界为权宜之计,后用韩信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围困在垓下,项羽爱妾虞姬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
项羽退至乌江,在乌江边拔剑自刎。
11、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当初到汉时不为刘邦重用,于是逃走,谋士萧何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将军。
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刘邦称帝之后,以韩信谋反为由将他将为淮阴侯,后萧何与吕后设计将韩信处死。
12、投笔从戎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班超,年轻时为官府抄书,曾经投笔慨叹:“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于是投身军旅,40岁出使西域,71岁回洛阳,31年中平定西域等50余国再度隶属于东汉统治。
13、三顾茅庐袁绍于官渡之战败北后,刘备投靠刘表,屯驻新野。
公元207年,刘备三访隆中,求得诸葛亮出山辅佐,并按照诸葛亮《隆中对》所言“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业。
14、三国鼎立公元220年,一月,曹操在洛阳病逝,十月,其子曹丕称帝,改国号为魏,汉献帝退位,东汉灭亡,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吴,迁都建业,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15、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公元260年,因司马昭权势日重,危及曹氏帝位,曹丕之孙曹髦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率殿中卫士、僮仆讨伐司马昭,并在司马昭心腹贾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济所弑,年仅20岁。
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既魏元帝,自己独揽大权。
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
16、八王之乱西晋中后期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
公元290年,司马衷即位为晋惠帝,皇后贾南风除掉汝南网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废除太子。
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冏废贾后,之后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等为争夺皇位展开厮杀。
最终司马越毒死晋惠帝,夺取大权。
西晋从此衰落。
17、淝水之战十六国时期,北方前秦的君主苻坚率80万军队攻打东晋,秦晋两军夹淝水对阵。
东晋以谢安之侄谢玄率8万北府兵迎击。
晋军要求秦军后撤,以便渡河一决胜负,秦军撤退之际,晋军渡水突击,秦军大败,连听到“风声鹤唳”也以为是晋军到了。
此战直接导致前秦衰亡,东晋则此后数十年间再无外族侵略。
18、南北朝中国历史上一段较长的分裂时期。
南朝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则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公元420年,东晋将领刘煜登基,国号“宋”,统治南方。
北方的北魏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
南北政权分统天下百余年。
19、杨坚建隋公元581年,杨坚灭北周,称帝,改国号隋,为隋文帝,建都长安。
杨坚登基后,节俭肃贪,稳定政权,进行了系列的改革,其中最大的功绩是,废除了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开创了科举制。
公元589年,隋文帝消灭了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270年(东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20、玄武门之变唐高祖李渊有四子:三子玄霸早亡,长子太子建成、次子秦王世民、四子齐王元吉。
长子建成、四子元吉因惧怕李世民的势利,屡次设计谋杀李世民。
公元626年,李世民伏兵玄武门,杀太子建成、齐王元吉,高祖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开启了著名的贞观盛世。
21、玄奘西行唐代僧人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到达到达天竺国取真经,学遍了当时的各种学说,公元645年返回长安,历时18年,共带回6 00余部经文。
他长期从事佛经翻译,译典有《大般若经》《心经》等,并著《大唐西域记》,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22、房谋杜断唐太宗李世民有两个得力的宰相,一个是房玄龄,一个是杜如晦。
《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说: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
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
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
房、杜二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所以叫做“房谋杜断”,形容他们各具专长而又各有特色。
23、日月同天公元689年,临朝称制的“圣母神皇”武则天造“曌”字,自名武曌,意为“日月当空”。
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自号“圣神黄帝”。
她称帝以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
24、桃李满天下武则天十分信任狄仁杰,凡事均仰仗他的决断,尊称“国老”,狄仁杰向武则天推举了很多人,后来都成为了唐代名臣,包括宰相张柬之,有人对他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治理天下的贤能之臣,皆出自狄仁杰的门下,故称“桃李满天下”。
25、开元盛世唐玄宗在位期间的一段盛世。
玄宗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任用贤能,选拔了姚崇、宋璟等名臣,建制谏官,恢复谏议制度。
完善法制,编纂《唐六典》。
经济上采取改革制度,安民劝农等一系列措施,并崇文重教,这段时期政治清明,经济迅速发展,史称“开元盛世”。
26、安史之乱唐玄宗执政后期,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攻陷洛阳,安禄山自立为帝,号大燕黄帝,之后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唐军乘机收复长安、洛阳。
不久安禄山部下史思明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黄帝,后又被儿子史朝义所杀,此次叛变持续8年,史称“安史之乱”,是唐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27、五代十国唐王朝灭亡以后的53年中(公元907至960年),中国中原地区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史称“五代”;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的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28、杯酒释兵权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宋太祖置酒宴请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于言谈中威胁利诱,解除他们的兵权,不久用同样的方式罢免了各个藩镇的节度使,加强了中央集权。
29、南唐后主李煜是南唐政权的最后一任黄帝。
971年宋军灭南汉后,李煜对宋称臣,将自己的称呼改为“江南国主”。
公元974年,宋灭南唐,李煜共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南唐后主。
他与政治方面毫无建树,艺术成就却颇高,曾发明“金错刀”书体,他的词尤以亡国后所做的《虞美人》等最为著名。
30、杨家将北汉名将杨业,随北汉后主归宋后,被宋太宗任命为大将,在抗辽战争中屡立战功,被称“杨无敌”,后在征辽战役中,在陈家口不幸被俘,誓不投降,绝食而亡。
之后杨业儿子杨延昭,孙子杨文广在保卫宋朝边境战争中屡立战功,成为抗辽名将。
后人将其祖孙三代的抗辽事迹演绎为“杨家将”世代流传。
31、澶渊之盟公元1004年,契丹大举南下攻宋,兵至澶州(即澶渊),北宋名相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挫败契丹前锋,双方议和,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
32、靖康之耻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再度南侵,攻陷太原,直逼京都汴京,徽宗、钦宗二帝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被金人俘虏,北上金国,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
公元1127年,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临安(今杭州)即位称帝,是为宋高宗,南宋开始。
33、精忠报国1128到1141年间,南宋名将岳飞率领岳家军同金军战斗,所向披靡。
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大败金军。
宋高宗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岳飞被迫班师,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被朝廷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