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科学是美丽的(第二课时)
- 格式:pptx
- 大小:472.81 KB
- 文档页数:21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科学是美丽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科学的美丽,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自主探究、互动交流,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敬畏之心,使其明白科学的重要性和美丽之处,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让其能够深入思考科学的美丽之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科学实验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科学是什么?科学有没有美丽的一面?”引导学生思考。
2. 探究活动(25分钟)a.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并列举一些科学的美丽之处,例如:彩虹、太阳、星星等。
然后请几个小组分享自己的答案。
b. 实验观察:选择一个实验,例如:水中的折射现象。
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折射现象,以及这种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帮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美丽之处。
c. 观察与分析:在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与生活的关系,科学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3. 拓展活动(15分钟)a. 学生小组展示: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科学实验,进行展示。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通过展示的方式,让其他同学了解到更多科学的美丽之处。
b. 科学故事分享:让学生自愿分享一个与科学相关的故事,可以是自己的经历或者是听说的故事。
通过分享,让学生了解到科学的广泛应用和美丽之处。
4. 总结与评价(10分钟)通过学生的展示和分享,进行总结。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科学的想法和感受,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四、教学手段与教学资源:1. 手段:启发式教学法、小组讨论、实验观察、问题引导、展示分享等。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6篇通过教案的编写,我们可以明确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案不仅是教学的工具,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科学是美丽的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篇1设计意图: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幼儿对小动物有很强的好奇心。
而蝴蝶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常熟悉的小昆虫,它的外观很美丽,因此幼儿非常感兴趣。
《纲要》中指出:我们的教育要追随孩子的兴趣、追随孩子的发现。
正是追随孩子的兴趣点,我设计了此活动,活动中表演和游戏活动的开展,也正顺应了孩子活泼、好动、爱表演的年龄特点,使其在动静交替、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真正体验了快乐。
重点:帮助幼儿了解蝴蝶的身体特征、种类、以及成长过程。
难点:蝴蝶的成长过程。
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喜爱蝴蝶、热爱昆虫的情感,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蝴蝶的成长过程,获得快乐体验。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现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蝴蝶的成长过程、种类、身体特征。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铃鼓1个;用各种蝴蝶卡片布置蝴蝶展览区;用各种方法、各种材料制作的蝴蝶。
活动过程:一、教师带领幼儿参观蝴蝶展览。
幼儿自由欣赏,观察蝴蝶。
二、利用课件,向幼儿介绍各种类蝴蝶。
幼儿观看凤蝶、蛱蝶、斑蝶、环蝶、枯叶蝶、眼蝶等不同种类的蝴蝶。
三、教师讲述故事《好饿、好饿的毛毛虫》教师有感情的讲述故事,幼儿认真倾听。
四、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向幼儿介绍蝴蝶的生长过程,并尝试用身体动作来表现。
1、虫卵、毛毛虫、蛹、蝴蝶2、完整认识蝴蝶生长的4个阶段,了解蝴蝶的生长属于完全变态。
五、了解蝴蝶的身体特征1、口器、脚、触角2、蝴蝶对人们的用处。
(传播花粉、观赏等)六、游戏:毛毛虫变蝴蝶幼儿大胆尝试用肢体语言表现蝴蝶的成长过程活动延伸:师生共同动手运用各种材料来制作蝴蝶。
活动反思:由于本次活动的开展,充分的激发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
活动中幼儿了解了蝴蝶的种类、成长过程、身体特征,使重点和难点的学习得到很好的解决。
文档contents •课程背景与目标•教材内容与结构解析•教学方法与手段探讨•实验环节与探究活动设计•评价方式与标准制定•拓展延伸与资源整合目录01课程背景与目标强调科学与美学的内在联系,打破传统观念中科学与艺术的界限。
介绍科学领域中的美学原则,如对称性、和谐性、简洁性等。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科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呈现出的美学价值。
科学美学理念引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欣赏科学中的美,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力。
鼓励学生发掘身边的科学美,培养发现美的眼睛。
通过创作与分享,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
融合科学、艺术、哲学等多学科知识,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介绍不同学科领域中的美学应用,如数学美、物理美、化学美等。
鼓励学生探索跨学科交叉点,培养多元化思维模式。
拓展跨学科知识视野通过科学实验和艺术创作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将科学美学理念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提升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02教材内容与结构解析《科学是美丽的》概述及作者简介01《科学是美丽的》是一本旨在揭示科学之美的科普读物,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解读,让读者领略到科学的魅力。
02本书作者为著名科普作家沈致远,他长期致力于科学普及工作,擅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深奥的科学原理。
教材内容框架梳理本书共分为若干章节,每个章节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如“科学与艺术”、“科学与美”、“自然界的美学”等。
章节之间逻辑清晰,内容连贯,逐步深入,引导读者从多个角度认识和理解科学之美。
包括对称、和谐、简洁、奇异等,这些美学要素在科学领域广泛存在,如DNA 的双螺旋结构、化学元素的周期表等。
科学美的表现形式科学美不仅提升了人们的审美体验,还激发了科学家的探索热情,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和创新。
科学美的价值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可以培养对科学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进而提升个人素养和审美水平。
培养科学审美观关键知识点提炼与解读难点问题及其突破方法难点问题如何理解科学美与艺术美的关系?如何把握科学美的本质特征?突破方法通过对比分析科学美与艺术美的异同点,加深对两者关系的理解;结合具体案例剖析科学美的本质特征,如简洁性、对称性、和谐性等。
科学是美丽的沈致远教学课时:两课时教材分析:《科学是美丽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一年级(基础模块)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它是一篇科普文章。
科学深奥、严格、艰难、枯燥,科学家老迈、严肃、古板,这是常人的偏见,也是我们的误解。
课文针对这种心理,通过丰富的事例,运用多种艺术形式,阐述了科学世界形形色色的美感,揭示了科学美的源泉。
教学目标1.通过研读课文,学习作者从表达中心出发,着重领会科学家、艺术家以多种形式展示科学之美的实例,从而使读者间接感受中心论点的论证方法。
2.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议论文中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的写法。
3.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科学之美,从而转变对科学的认识,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方法质疑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电教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一提到科学,我们就会觉得深奥、难懂、枯燥,一讲到科学家比如爱因斯坦,我们脑子里立刻会浮现出一个白发怒张,皱纹满脸的形象。
可是也有人说,科学是美丽的。
那么,科学到底美不美呢?二、质疑科学美1.教师列举例子:19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济慈认为牛顿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谱,使彩虹的诗意丧失殆尽。
因此他说,科学不仅不美,还会破坏美感。
自古以来,明月被诗人反复吟咏,写出了许多美丽的诗篇。
明间也有不少关于月宫的浪漫传说: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嫦娥奔月……这些故事千古流传,脍炙人口。
可1969年阿波罗号首次载人登月成功,传回的月球表面照片却是坑坑洼洼、像一张麻脸。
更煞风景的是,什么玉兔、嫦娥、桂花树等等全属子虚乌有。
2.学生讨论:科学到底美不美?3.教师归纳:巡天归来再赏月,“天上一轮才捧出”的玉盘忽然变成了大麻脸,固然扫兴。
但阿姆斯特朗从登月仓中跨出第一步踏上月球时,说:“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人类自古梦想登天,如今美梦成真,这难道不美吗?至于玉兔、吴刚、嫦娥,其实也并未真的失去。
美国太空总署于1998年3月5日宣布勘探号太空船在月球南北极地表下找到大量冰态水。
五科学是美丽的练习与思考一、解释下列成语。
美不胜收价值连城叹为观止锲而不舍参考答案: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时看不过来。
胜:尽。
价值连城:形容物品十分贵重。
连城:连在一起的许多城池。
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叹:赞赏;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弃。
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锲:镂刻;舍:停止。
“价值连城”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楚人卞和得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于是他就把玉石献给厉王,厉王认为他以石充玉,欺骗君王,砍去了他的一只脚。
后来厉王驾崩,武王继位,卞和再次献上玉石,武王仍然认为他以石充玉,卞和被砍去另一只脚。
后来武王驾崩,楚文王执政,卞和又拿玉石去见文王。
这时玉石方得到认同,被命名为和氏壁。
后来和氏壁被赵惠文王获得,秦昭王想以十五座城池来换取和氏璧,人们就称和氏璧价值连城。
二、科学之美,美不胜收。
阅读课文,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下列各句的横线上。
(神秘美朦胧美精致美活力美)1.还有什么比原子中“云深不知处”的电子云更具?2.还有什么比生命之源叶绿素中的“绿色秘密”更具?3.还有什么比“生命之梯”DNA回旋曲折的双螺旋更具?4.还有什么比“纳米”世界中用原子砌成的纤巧结构更具?参考答案:1.朦胧美2.神秘美3.活力美4.精致美三、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 作者为了阐明“科学是美丽的”,列举了哪些理由?陈述了哪些事实?参考答案:列举的理由有:天文物理是最美丽的,物理学是美丽的,数学也是非常美丽的。
陈述的事实有:画家用中国画表现科学美,科学家威廉斯用诗歌、乐曲、舞蹈表现科学美,现代雕塑家和画家表现了几何形体的视觉美,电子云、叶绿素、DNA、纳米等研究对象也是美丽的。
2.科学之美的源泉是什么?参考答案:科学之美的源泉:简单、深刻、普遍三位一体。
四、为了感染读者,课文引用了女天文物理学家琳达•威廉斯的多首科学诗和歌曲。
以《碳是女孩之最爱》为例,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案六(11-12学时)《科学是美丽的》-【中职专用】高一下学期语文同步备课精品教案(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与美的关系,认识科学之美,提高审美素养。
2.掌握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及表现手法,提高文章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是教材中的一篇文章《科学是美丽的》,主要内容如下:1.科学和美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2.科学的美在于其探究和解释世界的方法和过程,以及带来的便利和舒适。
3.科学之美在于其对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如建筑、艺术等领域。
4.科学工作者对于美的追求,如发现自然界中的美、追求知识的美等。
三、教学重点1.理解科学和美的关系,认识科学之美。
2.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及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难点1.感知科学之美,认识科学与美的深厚关联。
2.应用文学语言,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意图。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析文章,使学生自主思考。
2.阅读法: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深度阅读。
3.互动法:通过小组讨论、互动提问等方式促进学生思维活跃。
六、教学过程Step1 导入(5分钟)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简单了解学生对于科学和美之间的关系的认识程度,从而导入此篇文章的主题。
Step2 阅读导学(8分钟)在明确主题后,教师可根据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以问题导向方式进行阅读导学。
具体如下:1. 了解文章结构,描绘框架,并抛出开篇问题问: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通过什么样的结构安排来呈现?2. 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提问学生回答文章语言特点和表达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等。
3. 感知科学之美有针对性的问题:开头的百看不厌是什么?对比人对美的追求而言,科学之美有哪些方面?Step3 阅读理解(10分钟)此步骤教师可以将文章分成若干小段落,针对每段进行指定问题的阅读与理解。
此步骤需要同学们快速、准确、简明扼要地阐述段落核心句及段落的主旨,把握文章的思路和脉络。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范本)教案:《科学是美丽的》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科普读物《科学是美丽的》第一章详细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科学的美学价值,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科学实验、科学理论和科学发现中的美感。
内容包括科学实验的美、科学理论的美、科学发现的美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美学价值,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美,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科学实验、科学理论和科学发现中的美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段美丽的自然风光视频引入,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2. 理论讲解:讲解科学的美学价值,通过PPT展示科学实验、科学理论和科学发现中的美感案例。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实验的美。
实验内容包括化学实验、物理实验等。
4.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科学理论的美,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案例分析:分析科学家在科学发现过程中的美学体验,引导学生发现科学发现的美。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科学的美学价值科学实验的美科学理论的美科学发现的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你认为最美的科学现象,并说明原因。
2. 答案:(1)生活中最美的科学现象:略。
(2)科学领域的美学价值: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科学美学价值的理解和体会程度如何,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科普活动、阅读科普读物,进一步探索科学的美学价值。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科普读物《科学是美丽的》第一章2. 详细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科学的美学价值,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科学实验、科学理论和科学发现中的美感。
《科学是美丽的》阅读习题及答案《科学是美丽的》阅读习题及答案在常人心目中,科学是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
科学怎么会是美丽的呢?不可思议!事实是:科学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
常人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呢?这恐怕与科学家有一定的关系吧,也许是他们沉浸于科学美中,自得其乐,忘记与大众分享了。
但也有例外,李政道近年来频频撰文著书,极力宣传科学美。
他曾经请了著名画家李可染、吴作人、吴冠中等作画描绘物理学的内涵美,这引起了科学界和艺术界的注目。
旧金山大学的天文物理学家琳达·威廉斯,为宇宙的瑰奇美景倾倒,决定利用业余时间传播科学美。
威廉斯对《纽约时报》记者说:“天文物理是最美丽的。
还有什么比宇宙的诞生更美丽?还有什么比黑洞、多重宇宙和交响共鸣着的宇宙流更美丽?”威廉斯说得好!让我们继续下去:还有什么比原子中“云深不知处”的电子云更具朦胧美?还有什么比生命之梯回旋曲折的DNA双螺旋更具活力美?还有什么比“纳米”世界中用原子砌成的纤巧结构更具精美? ……威廉斯为科学美所启迪,开始写科学诗。
《纽约时报》于2000年6月4日刊登了她的一组诗,下面是其中的一首:碳是女孩之最爱/黄金确实很宝贵/但不会燃起你心中之火/也不会使火车长啸飞驰/碳是地球上一切生命之源/它来自太空的陨石/构成一切有机物质/在大气层中循环往复/钻石煤炭石油总有一天用完/能构成一切的将是碳纳米管/碳是女孩之最爱“钻石是女孩之最爱”是美国流行的谚语,威廉斯扩其意而用之,从碳元素的一种特殊结晶形态——钻石,推广到碳的各种形态。
女孩爱钻石,无非是爱钻石首饰之光华夺目价值连城,用以炫耀自己雍容华贵的外表美。
威廉斯以诗意的语言,赞美碳的实用价值及其对生命循环的重要性,表现的是内涵美。
较之原谚语,这是艺术的升华,意蕴更为丰富。
不仅物理学是美丽的,数学也是非常美丽的.。
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艺术家就发现了人体的曲线美。
现代派的雕塑家和画家以他们的作品表现了几何形体的视觉美,毕加索晚期作品中频频出现的怪异人像——两个鼻子三只眼睛等等,据说其灵感来自数学中超越现实三维空间的抽象高维空间。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研读课文,丰富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感受科学之美。
2. 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的论证过程,掌握课文的论证方法。
3. 通过学习,结合参观活动,激发学牛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1、科学是新世纪的热点话题之一。
在常人的心目中,科学是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然而在科学家心目中,科学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
沈致远便是这样一位科学家。
2、了解作者:二、朗读课文,理清结构:课文是一篇议论文,请根据议论文“提出观点一一论述观点一一得出结论”的思路,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学生速读课文,教师巡视点拨。
讨论明确:文章共14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1〜2自然段为第一部分。
提出论点:科学是美丽的。
第3〜10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论证观点:为什么说科学是美丽的。
第11〜14自然段为第三部分。
得出结论:科学是美丽的。
三、小结课文。
第二课时一、研读课文:1•第一部分:作者提出观点的句子是哪一句?这个观点是怎样提出來的?讨论明确:第1自然段先从反面解题:“在常人心目中,科学是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提到科学家,就想到爱因斯坦的形象一一白发怒张、皱纹满而。
”然后,作者模拟读者的语气捉出疑问:“科学怎么会是美丽的呢?不可思议!”这个开头很有创意: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第2自然段正面立论:“科学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旷卅奇美,美不胜收。
”与上文“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形成强烈的对比。
但作者又提出一个设问:对科学之美,常人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呢?答案是“责任在科学家”。
科学家沉浸于科学美中,其乐融融,忘记了与大众分享。
再用“但是” 一转,举出李政道主编《科学与艺术》的事例。
李政道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李可染、吴作人、吴冠中都是中国画大师,他们共同用中国画表现科学美,是很有说服力的事实依据。
《科学是美丽的》教学案《科学是美丽的》教学案教学目标:1、通过研读课文,丰富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感受科学之美。
2、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的论证过程,掌握课文的论证方法。
3、通过学习,结合参观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论证过程,掌握课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前置作业:1、你认为科学是美丽的吗?你能举些例子吗?2、认真阅读课文两遍,并熟悉课后《练习与思考》。
3、课外查资料,了解作者沈志远的情况。
4、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是怎样的。
5、作者为了阐明科学是美丽的,列举了那些理由,陈述了那些事实?6、你认为课文在写作方法方面有哪些值得你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请例举说明。
二、导入:在常人的心目中,科学是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19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济慈认为牛顿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谱,使彩虹的诗意丧失殆尽。
自古以来,明月被诗人反复吟咏,写出许多美丽的诗篇,也有不少关于月宫的浪漫传说: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嫦娥奔月……这些故事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可1969年阿波罗号首次载人登月成功,传回的月球表面照片却是坑坑洼洼、像一张麻脸,更煞风景的是,什么玉兔、嫦娥、桂花树等等全属子虚乌有。
因此有人说,科学不仅不美,还会破坏美感。
可是也有人说,科学是美丽的,那么,科学到底美不美呢?三、了解作者:沈致远,江苏溧阳人,浙江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应邀赴美,先后在纽约理工大学等学校担任研究科学家、教授后转工业界,现在杜邦公司任杜邦院士,从事高温超导电子学及无线电通讯等方面的研究。
沈致远在物理、电子、激光、微波等领域都有建树,发表了各种论文四十余篇,并拥有十一项美国专利他曾多次应邀回国在各知名大学讲学,进行学术交流。
近年来致力于提倡科学文艺,从事科学散文及科学诗创作,其中文艺作品集结成书的有《体验美国》和《科学是美丽的》,后者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后,佳评如潮,对科学散文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