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氨和铵盐
- 格式:ppt
- 大小:382.00 KB
- 文档页数:12
5.2.2《氨和铵盐》练习题含答案1.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
工业上利用反应3Cl2+2NH3==N2+6HCl检查氯气管道是否漏气。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若管道漏气遇氨就会产生白烟B.该反应利用了Cl2的强氧化性C.该反应中HCl是氧化产物D.生成1mol N2有6mol电子转移2.利用N2→NH3→NO→NO2→HNO3这一过程制备HNO3,有关上述各物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上述转化过程中某些气体会发生颜色变化B.将NO转化为NO2不需要反应条件C.为使上述各步骤依次发生,必须向每个步骤中提供氧化剂D.实验室中可以利用Ca(OH)2固体与NH4Cl固体混合加热制备NH33.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和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时,下列现象正确的是()A.产生白雾B.产生白烟C.产生黄绿色气体D.无明显现象4.将O2和NH3的混合气体448mL通过加热的三氧化二铬(催化剂),充分反应后,再通过足量的水,最终收集到44.8mL O2。
原混合气体中O2的体积可能是(假设氨全部被氧化;气体体积均已换算成标准状况)()A.134.4mL B.313.6mL C.287.5mL D.268.8mL5.为检验一种氮肥的成分,某学习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①加热氮肥样品生成两种气体,其中一种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另一种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取少量该氮肥样品溶于水,并加入少量BaCl2溶液,没有明显变化。
由此可知该氮肥的主要成分是()A.NH4HCO3B.NH4Cl C.(NH4)2CO3D.NH4NO36.下列有关氮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①氮气与氧气在放电的条件下可直接生成NO2②铵盐都不稳定,受热分解都生成氨气③向Fe(NO3)2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的变化④实验室加热氯化铵固体,用碱石灰除氯化氢的方法制备氨气A.①③④B.①③C.①④D.①②③④7.氨水中存在的微粒有()①NH3②NH3·H2O ③H2O ④OH−⑤NH+4⑥H+A.只有①②③④B.只有②④⑤⑥C.只有①②③④⑤D.全部8.取三张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然后按顺序分别滴加98.3%的硫酸、新制氯水、浓氨水,三张试纸最后呈现的颜色是()A.红、白、蓝B.黑、白、蓝C.白、白、蓝D.黑、红、蓝9.某盐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印染、制革、木材和农业等领域有重要用途,其溶液可能含有NH+4、Al3+、SO2−4、Fe2+、Cl-等若干种离子,某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根据以上的实验操作与现象,该同学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A.试样中肯定有NH+4、SO2−4和Fe2+B.试样中一定没有Al3+C.若气体甲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0.448 L,沉淀丙和沉淀戊分别为1.07g和4.66g,则可判断溶液中还有Cl−D.该盐工业上可以用作净水剂10.已知氨气极易溶于水,而难溶于有机溶剂CCl4。
第15讲氨和铵盐【考纲要求】1、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
2、了解铵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复习目标】1、利用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会解释喷泉形成的原理2、掌握氨气、铵盐的化学性质,能熟练书写反应方程式3、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氨气和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课前预习区]一、氨;2、NH3的化学性质1)与水反应:使湿润的色石蕊试纸变2)与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性:与氧气的催化氧化反应3、铵盐1)物理性质:都是白色或无色晶体,都溶于水2)化学性质:①不稳定性:NH4Cl ;NH4HCO3②NH4Cl与NaOH浓溶液反应或NH4Cl与NaOH溶液加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NH4Cl与NaOH稀溶液反应3)NH4+的检验:取(固体或溶液均可),滴加并,若产生的气体能使的试纸变,则证明样品中含有NH4+。
4.氨的制法1)、工业合成氨原理:2)、实验室制氨气方法1、加热固态铵盐和碱的混合物(1)原理:(2)装置:(画图)(3)收集:只能用法收集(4)干燥:只能用干燥(放在仪器中)(5)验满方法:a. 将的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变b. 将的玻璃棒置于试管口,有生成(6)环保措施:收集时,一般在管口塞一团可以防止NH3,也可避免污染空气。
方法2、将浓氨水滴到固体碱性物质上(、、)(1)原理:a.b.c.(2)装置:(画图)【预习检测】1、已知气体的摩尔质量越小,扩散速度越快。
右图所示为气体扩散速度的试验,两种气体扩散相遇时形成白色烟环。
下列关于物质甲、乙的判断正确的是()A.甲是浓氨水,乙是浓硫酸B.甲是浓盐酸,乙是浓氨水C.甲是浓氨水,乙是浓盐酸D.甲是浓硝酸,乙是浓氨水2、下列混合物可以用加热的方法分离的是()A、碘和氯化铵B、氯化钡和氯化铵C、食盐和硅D、氯酸钾和二氧化锰3、下列关于铵盐的叙述,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 )①铵盐中氮元素化合价都为—3价②铵盐都是晶体,都易溶于水③铵盐与碱共热放出氨气④铵盐都不能与酸反应⑤所有铵盐均能分解⑥铵态氮肥不宜与草木灰混合施用。
高二化学教案氨,铵盐(精选3篇)教案一课题:氨和铵盐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1.了解氨和铵盐的性质;2.了解氨和铵盐的用途;3.掌握氨和铵盐的实验室制备方法;4.能够分辨和测试氨和铵盐。
教学重点:氨和铵盐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分辨和测试氨和铵盐。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教学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回忆起氨和铵盐的形成过程,并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学习氨的性质和用途(15分钟)1.通过PPT介绍氨的常见性质,如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等;2.列举氨的常见用途,如制冰、制肥料等;3.展示一些实际应用案例,如氨在制备化学药品中的用途等。
三、学习铵盐的性质和用途(15分钟)1.通过PPT介绍铵盐的性质,如易溶于水、能融化于高温等;2.列举铵盐的常见用途,如生产肥料、制备火药等;3.展示一些实际应用案例,如铵盐在制备肥料中的用途等。
四、实验演示和实践操作(30分钟)1.进行实验演示,展示氨和铵盐的制备方法;2.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分辨和测试氨和铵盐。
五、总结(5分钟)通过总结,让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强调学生们下节课的学习任务。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小实验或实际应用案例,展示氨和铵盐的性质和用途。
教案二课题:氨和铵盐的实验室制备教学目标:1.了解氨和铵盐的实验室制备方法;2.掌握氨和铵盐的实验室制备步骤;3.能够根据实验条件,合理选择实验方法。
教学重点:氨和铵盐的实验室制备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合理选择实验方法。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教学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堂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氨和铵盐的性质和用途,并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学习氨的实验室制备方法(15分钟)1.通过PPT介绍氨的几种实验室制备方法,如氨的金属还原法等;2.逐步讲解每种实验方法的步骤,并进行实验演示;3.让学生尝试根据不同的实验条件,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
△高中化学58个考点精讲24、 氨、铵盐1.复习重点1.氨的分子结构、性质和制取 2.铵盐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3.氨和铵盐的检验 2.难点聚焦 一.氨1.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1)氨的结构:电子式: 结构式:空间构型:三角锥形;NH 3是极性分子。
(2)物理性质:无色有特殊剌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能溶解700体积的NH 3 。
(3)化学性质: ①与水反应:NH 3+H 2O NH 3·H 2O NH 4++OH ―NH 3是唯一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常用此性质检验NH 3。
②与酸的反应:NH 3+HCl=NH 4Cl (生成白烟) NH 3+CO 2+H 2O=NH 4HCO 3 ③与氧化剂反应:4NH 3+3O 2 4NO+6H 2O 2NH 3+3CuO N 2+3Cu+3H 2O 8NH 3+3Cl 2 = N 2 + 6NH 4Cl2.氨的实验室法:用铵盐与碱共热 2NH 4Cl+C a (O H )2 C a C l 2+2N H 3↑+2H 2O ①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
与制备O 2 和CH 4 气体相似;收集NH 3 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②检验:a.用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b.用沾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检验,产生白烟。
③干燥:不能用CaCl 2、P 2O 5、浓硫酸作干燥剂,因为NH 3能与CaCl 2反应生成CaCl 2·8NH 3。
P 2O 5与浓硫酸均能与NH 3反应,生成相应的盐。
所以NH 3通常用碱石灰干燥。
3.氨的工业制法N 2+3H 2 2NH 3一. 铵盐(1)结构:离子晶体,具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配位键,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离子化合物。
(2)物理性质:都是晶体,都易溶于水。
(3)化学性质①不稳定性:铵盐受热易分解NH 4Cl NH 3+HCl NH 4HCO 3 NH 3↑+CO 2↑+H 2ONH 4NO 3受热分解较复杂:NH 4NO 3 N 2O+2H 2O 2NH 4NO 3 2N 2↑ +O 2↑+4H 2O②与碱反应 NH 4++OH ― NH 3·H 2O 或NH 4++OH ― NH 3↑+H 2O③水解反应:NH 4++H 2O NH 3·H 2O+H +(4)用途:可用作氮肥,炸药,焊药。
高中化学氨和铵盐试讲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将重点讲解化学中的氨和铵盐的相关知识。
氨是一种气体,在化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能与酸反应形成铵盐。
本课将深入探讨氨的性质、制备方法以及铵盐的生成过程。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氨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2.掌握铵盐的生成过程和应用;
3.能够分析氨和铵盐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氨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2.铵盐的生成过程和应用。
四、教学步骤:
1.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化学实验室中的氨气气瓶或氨水瓶,引出学生对氨的认识和了解。
并提出本节课要讲解的内容和目标。
2.教学讲解(15分钟)
详细讲解氨的性质(碱性、易挥发)、制备方法(氨的合成法和氨水的制备法);以及铵盐的生成过程(氨与酸中和反应)。
3.实践操作(15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氨与酸的中和反应生成的盐类,加深对铵盐生成过程的理解。
4.小结(5分钟)
对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氨和铵盐在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
1.在家中寻找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写出具体例子;
2.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氨和铵盐的相关知识,做好课后复习准备。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氨和铵盐的相关知识。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第2课时 氨和铵盐[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能从物质类别、氮元素价态的角度,认识氨、铵盐的性质与转化,促进“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2.设计实验,如氨的性质实验、制备实验,铵盐的性质实验及铵离子的检验等,实现氨的转化与生成,增强“科学探究”意识。
一、氨的性质1.氨的物理性质(1)氨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容易液化,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1∶700)。
(2)喷泉实验实验操作:如图,打开橡胶管上的弹簧夹,挤压胶头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
实验现象:烧杯中的溶液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烧瓶内液体颜色呈红色。
实验结论:氨极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
原理解释:氨极易溶于水,使烧瓶内的压强迅速减小,导致烧杯中的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烧瓶。
2.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氨的水溶液俗称氨水,显弱碱性,反应的方程式为NH 3+H 2O NH 3·H 2O NH +4+OH -。
(2)氨与酸的反应两根分别蘸取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时,产生大量白烟,反应方程式为NH 3+HCl===NH 4Cl 。
(3)氨具有还原性①氨的催化氧化,反应化学方程式:4NH 3+5O 2=====催化剂△4NO +6H 2O ,NH 3在反应中作还原剂。
②氨可在加热条件下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氮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 3+3CuO=====△3Cu +N 2+3H 2O 。
(1)液氨可用作制冷剂,是因为其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 (2)氨水呈碱性,是因为NH 3溶于水发生反应:NH 3+H 2O NH +4+OH -(×)(3)氨溶于水,溶液可以导电,因此NH 3为电解质(×) (4)将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浓硫酸有白烟产生(×)(5)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在反应中只能升高而具有还原性(√) (6)新制饱和氨水中含氮粒子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是NH +4(×)液氨、氨水的区别名称 液氨 氨水 物质类别纯净物 氢化物 非电解质混合物 氨的水溶液 溶质为氨 粒子种类NH 3NH 3·H 2O 、NH 3、H 2O 、 NH +4、OH -、H+主要性质 不导电 不具有碱性 能导电 具有碱性 存在条件常温常压下不存在常温常压下可存在1.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列图示装置探究氨的性质。
教学设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氮对于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植物缺氮容易植株矮小,粮食的产量也会降低。
于是很多科学家致力于工业合成氨的研究。
直到1909年富尔茨·哈伯首次将工业合成氨变为现实。
1918年哈伯因此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过渡】氨到底具有怎样的性质使得这么多科学家为他如此着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农业生产视角切入对氨的学习,了解化学史实,初步体会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激发学习兴趣,进而引入新课。
一、物理性质【创设情境—液氨泄漏新闻报道】以液氨泄漏新闻视频的形式呈现与氨的物理性质有关情境,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从以上新闻报道中,你能得到氨的哪些物理性质?【学生活动】观看阅读,交流讨论,自主归纳氨的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
【设计意图】科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够读懂报纸新闻是具有科学素养的表现之一。
通过创设液氨泄漏新闻情境,引导学生从真实情境提供的信息中自主归纳氨的物理性质,培养其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从科学的视角解读新闻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探究实验1:喷泉实验【提出问题】氨能溶于水,溶解的程度有多大呢?来看这个实验。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交流讨论】(1)氨气为什么会形成喷泉?(2)氨气溶于水是简单的溶解吗?(3)溶液为什么变为红色?【学生活动】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抛出问题组,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背后所蕴含的实质。
氨气能够形成喷泉能够说明什么?简单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得出氨极易溶于水,而变红的宏观现象说明有新物质生成,宏微结合是化学学习的特征思维,因此基于宏观现象让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实质原因能够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核心素养。
二、化学性质【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讲解。
【补充讲解】一水合氨属于弱碱,发生部分电离。
【学生活动】书写一水合氨的电离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