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公共关系-以非典事件为例
- 格式:docx
- 大小:23.18 KB
- 文档页数:3
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政府危机公关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公共卫生事件是一种具有严重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可能引发公众恐慌和社会动荡,对政府的公共卫生管理能力和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提出了挑战。
在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更加广泛,政府在面对公共卫生事件时,不仅需要有效应对,还需要及时有效地管理舆论和信息传播,以维护社会稳定。
因此,研究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的危机公关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在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在传播信息、管理舆论、维护公共秩序等方面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压力,需要通过有效的危机公关策略来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同时,公共卫生事件往往涉及政府在应对事件过程中的表现和处置方式,政府的危机公关形象直接关系到民众对政府的认可程度和支持度。
因此,研究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的危机公关研究,有助于总结政府在危机事件中的经验教训,提升政府的危机公关能力,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事件。
1.2 研究意义公共卫生事件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通常不仅仅局限于个体健康,更会涉及政府公共卫生管理的能力和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
在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的公关工作至关重要。
政府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及时、科学和透明的沟通,直接影响着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政府在危机中的形象。
对政府危机公关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府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对措施和公关策略不仅关乎公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也直接影响政府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研究政府危机公关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政府在危机中的行为方式,为政府提供未来应对类似事件的参考和借鉴。
研究政府危机公关可以促进政府机构和公关专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危机管理和公共关系的效能。
深入研究政府危机公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公共卫生事件对政府危机公关的挑战和影响,分析政府在应对卫生事件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和措施,揭示政府危机公关的关键要素,借鉴和总结政府在历次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成功或失败经验,从而为政府在未来卫生事件中的应对提供参考和启示。
从SARS事件到汶川地震看政府的危机管理作者:赵骏来源:《商情》2012年第08期[摘要]政府危机管理是政府以突发性危机事件为目标指向,对突发性危机事件及其关联事物的管理活动。
政府高效率的危机管理,不仅能够保护环境,还能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本文对比分析了SARS事件和汶川地震中的政府危机管理,希冀从中吸取一些经验教训可以对以后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SARS;汶川地震;政府;危机管理一、事件概况2002年11月16日中国广东佛山发现第一起后来称为SARS的病例。
2003年2月3日至14日广东发病进入高峰,但病原不清,而且有家族及医护人员极易被集体传染的特点。
2月18日中国疾病研究中心宣布,广东严重呼吸道综合征的病原基本可以确定为衣原体。
3月6日,北京接到第一例输入性非典病例。
3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此疾改称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
4月10日,北京组建防治SARS卫生防病队。
4月17日,北京防治非典型肺炎联合工作小组成立,号召全市人民行动起来,党政军民齐动员打赢防治SARS这一严重突发性疾病灾害的人民战争。
2008年05月12日:14:28:地震发生:14:46:国家网站——新华网发布消息:15:50:总参谋部应急预案启动:16:00:因通讯中断,两架直升飞机派往灾区了解受灾情况:17:00:国家总理温家宝紧急赶赴灾区:18:28:派出武警四川总队和驻川武警某师的2900名官兵:18:44:成都军区、武警四川总队和驻川某师5000余官兵紧急赶赴汶川地震灾区参加救灾:19:20:军区先遣指挥组已经进驻灾区。
二、对比分析(一)是否建立了公开、顺畅、权威的沟通渠道,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当社会面临重大危机,人们的生存与安全受到威胁时,便会陷人极度恐慌之中,为了减轻或消除心理上的紧张与压力惟一的办法就是建立公开、顺畅、权威的沟通渠道,及时、全面、准确地告诉公众事实的真相,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政府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研究——以SARS和手足口病防治为例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公共管理指导教师:***20090510我国政府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研究---以SARS和手足口病防治为例摘要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社会信息网络化的背景下,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面临各种各样的危机。
当前由美国次货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袭卷全球,正挑战着世界各国政府社会与经济的治理能力,企业也面临生死攸关的考验。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变革时期,也是危机频发的时期,尤其需要政府增强危机应对能力。
公共卫生是公共品,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由政府直接提供。
2003年在中国爆发的SARS危机,造成了政治、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也显现出政府处理公共卫生危机重大缺陷,SARS危机使人们意识到如何建立与完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效能,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能力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命题。
SARS之后我国政府对公共卫生管理机构与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整合与改革,2008年初手足口病的防治正是对SARS之后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体制的检验。
本文通过对我国政府SARS和手足口病防治的分析与对比,试图就如何建立与完善我国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效能,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能力等相关问题做出阐述。
本文从政府危机管理职能出发,以我国SARS防治为例,从法律完善、组织体系建立、政府投入及政府危机管理运行机制等几个方面剖析SARS前我国公共卫生管理体制的弊病;以手足口病防治为例,归纳SARS防治后我国公共卫生管理的变化与进步,对比美国、日本两国公共卫生体系,同时借鉴两国先进经验,提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认为我国的公共卫生危机管理体制应由预警机制、处理机制、支持机制和善后机制四个部分构成。
关键词:危机管理,政府,公共卫生INVESTIGATION ON CRISIS MANAGEMENT OFPUBLIC HEALTH BY CHINESE GOVERNMENT——CASES OF SARS AND HFMD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the incorporate economy in the world and information cybernatio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orporation are facing crises in all kinds. The global financial storm caused by the American subprime mess is rolling across everywhere. It challenges the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ability and the corporations are confronted with the strange vital tribulations. Nowadays, our country is in the era of economic transition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re must be crises happening frequently in this period and hence the government should boost up its ability to reply these sudden crises. The public health is the public goods supplied by the government. The SARS crisis broken out in China in 2003 caused enormous loss of economy and life, which divulged the limitation of the government’s ability to deal with the crisis in public health service. The SARS crisis made us know that it is a very important topic to deeplydiscuss how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public health, to sufficiently exert the government efficiency and to boost up its ability to reply sudden crises. After the SARS crisis, a series of integration and reform was performed in the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and system by our government. The test on the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system after the SARS crisis is the cure of the hand-foot-mouth disease in the early 2008.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situations of SARS crisis and the hand-foot-mouth disease,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expatiate about the questions such as how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public health, to sufficiently exert the government efficiency and to boost up its ability to reply sudden crises.Starting from the management functions of the government and taking the SARS crisis as an example, the thesis anatomizes malady existed in our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system before the SARS crisis. The discussion includes the aspects of the legal modifi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government devotion and the government’s crisis management mechanism. It also analyzes the current public health crisis management system, taking the cure of the hand-foot-mouth disease as an example, and summarizes the change and improvement in the public health crisis management system after the SARS crisis. Further more, the thesis also gives some description on the public health systems in USA and Japan. Using these for reference, the thesis presents the basic framework to construct the publichealth crisis management system fitting our country, which should consists of four issues, i.e. forewarning mechanism, processing mechanism, holding mechanism and handling mechanism after the crisis.KEY WORDS:crisis management, government, public health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从SARS看我国地方政府的危机管理.2005-1-18 姜晓萍范逢春所谓危机管理,是指组织为了避免或减轻因危机情境带来的损害,所从事的一种长期性的规划、不断从中学习并适应的动态管理过程,简言之就是组织为了应付危机情境所采取的一种管理策略及措施。
危机管理的产生,使得人们对“危机”的含义有了全新的诠释:危表示危险,灾难;机,意味契机、转机。
危机管理的功能,就在于预警危险、把握契机、促使转机,以达到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目的。
“危机研究和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降低人类社会悲剧的发生”。
SARS的爆发是对我国政府应对公共危机能力的一场严峻考验,它一方面验证了我国政府在危机面前快速反应,敢于负责的领导魄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经验的不足和危机管理技术的落后。
及时总结地方政府在应对SARS危机中的经验教训,对于警示我们必须重视地方政府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以便提升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从SARS看我国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的特点(一)以民为本,公众利益优先的决策理念。
1 从工作方针上看,我国各地地方政府在SARS应急处理中始终将人民的健康和安危置于压倒一切的高度,贯彻“生命第一”的方针。
如四川省在《四川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预案》中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即明确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目的。
2 从采取的措施上看,我国地方政府在处理SARS危机中实施的一系列应对措施,其目的都是为了切断疾病的传播源,保护公众的身体健康。
各地方政府皆努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全力保障防治非典所需资金,并且做到专款专用。
尤其是对城市生活困难的居民、返乡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皆采用免费或补贴的形式提供预防药品、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等。
即使是对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人采取的强制措施,也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提供热情周到的医疗服务、社区服务。
3 从应对的结果来看,各地政府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
危机事件中的政府形象和政府的危机公关摘要: 危机对于塑造和影响政府的形象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政府在危机中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公众的审视以及许多舆论的评点,从而会对政府自身的形象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政府危机公关应运而生。
危机事件的特点和政府公共职能的特性决定了政府危机公关的特征,同时也使危机公关中面对大众的态度有所不同。
关键词:危机公关;危机态度;危机形象在2003年春天,中国特别是北京、广东、山西、内蒙古、河北等省市,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对我国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干扰。
3月份,北京地区的疫情已十分严重,但一方面由于“两会”的召开,另一方面北京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又对严重的疫情进行了消息封锁,基本上没有采取有力措施,导致社会谣言四起,人人恐慌。
党和政府在这之后就“非典”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以坦诚、负责的态度将“非典”疫情如实、客观地公告天下;分别免去张文康、孟学农卫生部部长和北京市市长的职务;对“非典”患者和疑似病人进行免费的治疗和隔离。
面对同样的SARS危机,政府所作所为不同,在危机中驾驭公共关系的能力不同,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也是天壤之别。
因而从此之中,可以清楚的看出,一个政府对于危机的态度的不同,所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现如今危机公关的重要性,已经不止是一个表面工程,对于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安抚民心是极为重要的。
环境的破坏和恶化、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和影响、人口的增长和密度的增加、贫富差距拉大与社会中存在的不公、社会中各种的不同压力和冲突的增加等原因的作用下,也都让政府所面临的危机增加。
政府不仅仅需要关注民生,同时也要注意切实发展民主的问题。
因为随着民主政治的加快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审视政府在危机中的所作所为。
因此对于政府而言,如何在危机中展开危机公关,提高公信力,树立一个良好的政府形象,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急需广大的政府给予重视。
危机的定义是指迅速推动社会的运行以及政府的治理由正常态向非常态转变的客观状态及其过程。
我国非典危机公关危机公关传播理论认为,危机公关策略是影响危机公关成败的最直接因素。
危机公关传播的主要策略包括:尽快搜集并公布事实真相、成立危机处理小组、慎选新闻发言人、及时澄清负面消息和掌握议题建构的主动权。
危机的发展周期一般有四个阶段:危机潜在期、危机突发期、危机持续期和危机解决期。
2002年11月16日,广东佛山发现第一例SARS病例时,应该是政府危机公关大有可为的时候。
但是由于其时面临喜迎春节、召开“两会”等与危机事件不协调的气氛,更由于经验不足,我们的政府危机公关基本上是不作为,既没有及时成立危机处理小组,尽快搜集并公布事实真相,也没有对百姓抢购板蓝根、食醋等流言进行辟谣,甚至在2月12日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出现新闻发言人对记者提问给以指责的现象,可以说基本失去了对议题设置的主动权,从而丧失了在危机潜在期进行危机公关的最佳期。
等到三、四月份危机进入突发期,我国政府的危机公关传播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其标志事件就是4月20日卫生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
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担任新闻发言人的是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
高强言谈稳健诚恳,符合慎选新闻发言人的基本要求。
更为重要的是,新闻发言人一改以前新闻发布会对事实真相遮遮掩掩的态度,对北京患病人数给以客观的公布,并首次承认“工作中也确实存在一些缺陷和薄弱环节”,“卫生部对北京市的防治工作指导检查也不够有力”。
在随后的每天里,卫生部新闻办公室还定时向公众发布最新疫情报告。
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由省长、市长出面,接受传媒采访,及时公布防治进展情况。
这种开诚布公告诉事实真相的态度,既是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也是政府危机公关的前提。
在这次抗击SARS的危机公关中,大众传媒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传播策略。
1、在激发公众情绪中实现危机传播的基调统一。
危机因其高度破坏性,天然地会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激起公众的兴奋情绪。
在危机管理中,公众的兴奋情绪是一道不可逾越的波涛,引导得好,会向着危机管理的有利方面发展;引导不好,则不利于危机事件的处理。
疫情期间如何做好信息传播、关系协调、舆情管理、形象维护等诸多工作,是危机公关非常重要的本职。
公共关系作为一门专业和一种社会职业,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已走过了四十余年,在这次新冠肺炎的疫情中,本应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但实际情况令人遗憾。
倒是在疫情中有一部据说是反映公共关系行业的电视剧“完美关系”却得以广为传播。
电视剧播出后,由于剧情与公关业务出入太大,受到了不少公关从业人员的抵制,几家公关类的网站刊载了不少的评论,还有网站专门组织了公关专业的大学教师、专家们针对歪曲公共关系的内容的集中发声。
事后有媒体约我写评论,我在电视上回播了一集(估计是最不像公关的一集),感觉无法评论,且不说剧情的导向如何,仅就内容描写的事也不属于公关公司的业务。
相比1996年播出的《公关小姐》和2005年播出的《发现我的热爱》这两部反映公关题材的电视连续剧,虽然阵容都没有《完美关系》豪华,场景也没有那么气派,但内容基本上反映了公关业务的某一个侧面。
联系到当前的疫情,我想与其指出什么不是公共关系,不如通过两个案例说说公关做了些什么,尤其是在类似灾难等大事件中,公共关系专业应有的作为。
【案例】2003年抗击“非典”中的危机公关与传播(摘自郑砚农著《我看公关这十年》)2003年初,广东一带爆发了“非典”,并很快成为了新闻重点和国人谈话的中心。
2月28日,协会与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首届危机管理国际论坛。
论坛中有两个发言让与会者深受启发。
一个是中美史克制药公司的总经理杨伟强先生,作为企业危机管理经典案例的主创者,这位来自香港的职业经理人介绍了由于“康泰克”感冒药含“PPA”成分引发的危机后企业所实施的危机管理。
另一个发言是已故的中山大学的廖为建教授,他针对当时发生在广东地区的“非典”疫情,指出了在危机传播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如何开展危机管理的实施方案。
两个演讲都很精彩,让听者受益匪浅。
但遗憾的是,这样的论坛,仍没有阻止住“非典”的蔓延。
在职硕士本案例中政府机构模式从垂直管理转变为矩阵式管理,是在公众利益目标下做出的必然选择,不仅反映了政府对环境的应变性,更反映了对目标实现的支撑性,是基于目标导引的、以人为本的秩序建立的法则的内在要求,同时符合了管理的权变要求。
公共危机管理是现代政府的必要职能,政府组织结构的状况对公共危机管理中信息获取、内部资源整合和社会资源整合具有重要的影响。
SARS危机管理,既暴露了我国政府组织结构的不足,也体现了我国政府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
现代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必然要承担公共危机管理的职责。
面对公共危机,需要决策及时、科学,反应迅速,这就要求政府组织机构具有信息渠道畅通、集权与分权合理、部门间相互协作、开放性的特征;SARS 危机管理后期的政府组织结构是中央政府应对公共危机建立的专门机构,统一指挥SARS公共危机的应急工作,使我国最终战胜了SARS。
但这一组织结构具有临时性、成本较高。
政府组织结构是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
1、政府组织结构是其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获取信息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组织结构比较开放,政府就容易及时、多渠道、无偏见地了解社会各种情况以及社会公众的态度、意见。
政府内部层级关系、部门关系的合理,则是政府内部信息畅通的前提,是上级管理部门及时获取信息,做出正确决策的保证。
相反,封闭组织结构则会隔离政府与社会的联系,使得政府的信息来源和信息渠道单一。
组织内部如果层级较多、部门间沟通不协调,也将使政府的有关管理部门难以及时地获取全面、准确的信息。
2、各级政府、各类职能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沟通方式,对政府内部各类资源的整合有着重要的影响。
纵向而言,如果权力过于集中,地方政府处于被动服从地位,那么在公共危机突发时,地方政府的主体性、创造性难以发挥。
横向而言,如果同级部门之间权责不清,公共危机管理中就可能出现相互推诿,无人负责的状况。
如果同级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同样也难以实现政府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公共关系
——以非典事件为例
班级:11级人力资源管理一班姓名:李磊学号:111611040137
[摘要]2003年的非典标志着中国政府危机时代的到来。
由于经济和政治全球化的进程,使得公共危机成了当今世界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政府在危机中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公众极大的关注。
在公共危机中,如何运用政府公共关系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事件已经成为对我国各级政府的重大挑战,这既直接影响着我国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又关系到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公信力和影响。
在新的时代背景和要求下,政府对公共危机的有效处理对于提升政府在公众的公共关系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非典、危机管理、政府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空前的危机事件多发期。
2003年的非典带给人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从政府管理层看,非典暴露了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能力存在的很多问题,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但与此同时也为政府如何应对危机事件,起到了一个警示作用。
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政府要想有效地应对危机事件,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就需要有一整套完善的危机处理体系,逐步提升危机管理能力。
一、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和职能
危机(Crisi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中的kinetin,原始含义是游离于生死之间的状态。
危机对策研究的先驱赫尔曼曾对危机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危机是威胁到决策集团优先目标的一种形势,在这种形势下,决策集团做出反应的时间非常有限,且形势常常向令决策集团惊奇的方向发展。
”危机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潜伏的祸根;而是指严重困难或生死的紧要关头,如经济危机。
它指的是突如其来的、严重危害社会公众的生理和心理安全事件,如海啸、地震、流行性传染病等。
公共危机管理,从危机的生命周期角度,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地预防、处理和消弭危机。
从危机管理方法的角度,认为危机管理是为了降低灾害性事件的危害,基于对突发事件的原因和发展机理以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科学分析,有效集成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对突发性事件进行有效地应对、控制和处理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体系。
本文认为公共危机管理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政府部门在治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因自然环境、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的冲突和风险引发的公共危机等公共问题。
公共危机会给社会和政府带来危害,轻则影响社会的稳定和政府治理的正常进行,重则危害国家的发展甚至生存,并给相关公众带来极大的损失,给社会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
因此,在危机发生后,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部门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事件,充分运用政府公共关系的相关理论,进行“危机公关”,将成为政府未来治理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为危机公关是公共部门的重要职责,是“风险世界”的必然、“和谐社会”的必要、“公共服务”的必需。
危机管理的三大基本职能是相互依存、相互衔接的,危机预防职能是危机处理的基础,危机评估职能是危机预防、处理的反馈和有益总结,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危机管理过程。
危机管理在不同阶段所体现出的基本职能与具体职能的关系见图1。
二、从非典事件中看政府危机管理体系存在的缺陷
(一)危机管理意识不足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文化养成了中国人以不变应万变的性格。
政府应对像地震、台风、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有一套监测追踪系统,积累了很多成熟的经验与办法,但是在公共卫生方面缺乏危机意识,这一点在非典事件的前期体现的尤为明显。
因为非典这一危机事件是政府从没有经历过的突发事件,政府对危机的危害性明显没有充分的预计或进行风险全面评估,只是一味的沿袭稳定压倒一切,报喜不报忧的思想,实行新闻封锁,导致谣言四起人心惶惶,更为严重的是贻误了控制、处理危机的最好时机,导致非典疫情的扩散,也给更多的人带来了痛苦甚至生命危险。
由于长期缺少理性解决危机的意识形态话语和文化环境,整个社会对危机的看法往往比较僵硬,缺少共同的规范和共同使用的语言。
相反,在危机中表现出来的更多是惊恐和猜测,这样就认为地枪坏了社会危机的敏感性。
(二)危机管理体系不完善
1. 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发挥缺乏一个专门机构的支撑。
非典暴露出来的最大问题就是部门分立、职能交叉、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资源浪费、效率低下。
在危机的管理与控制的具体执行中,必须由一个专门的机构来承担决策与执行职能。
目前来看,我国政府对危机的管理是在国务院设置相关的临时机构,如:国防动员委员会、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国家处置劫机事件领导小组以及防洪、火灾指挥部或办公室等。
2.缺乏专业的危机管理人才。
我国危机管理的机构和人才极度匮乏,危机管理机构和人才结构还有待健全和完善。
我国虽有武警、消防、公安等行业性应急单位和相关的职业人员,但是在跨地区、跨行业、跨专业的综合型危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才方面却是稀缺的,应对各种危机管理局面、制定危机紧急预案的专业人才在我国是属于稀缺性人才。
(三)政府危机管理缺乏畅通的信息系统。
在危机状态下,社会应该有一种信息披露透明化的公正机制,保持必要的新闻自由度,让公众了解事件真相,完善社会的自我修复机制。
非典爆发之初,就存在信息传播不畅的问题,首先是信息公布缓慢,从发现疫情到正式公布于众竟拖延了两个月之久;其次是信息透明度低,一些官员在处理信息时层层做假,瞒报漏报。
这些做法,不但侵犯了公民正当知情权,也给政府决策部门了解形势,采取应对措施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三、政府危机管理应对与策略
(一)非典后政府危机意识不断加强
加强意识是提升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前提。
要树立危机意识,必须展开危机意识教育,必须落到实处,不能搞形式,走过场,或者仅停留于口头上。
前非典时期,政府部门暴露了长期以来忽视了必要的危机防范一时的培养,在发现第一例非典病例,但地方政府部门对问题的严重性不够重视,贻误了控制和化解危机的时机,从而埋下了非典全国蔓延的隐患。
2003年4月20日后,我国政府吸取了教训,准确的判断了形势,加强了危机意识,改变了“撞击—反射式”的模式,开始注重对危机的原因分析,树立“预防为主、应急与预防并重”的危机理念,提出一手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毫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毫不动摇的方针。
七天七夜建起一座各项设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传染病医院。
卫生部门则对疫情以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进行防治。
各项措施抓住了一个“快”,遏制了非典猖獗的步伐。
(二)临时危机处理指挥机构不能代替常设危机处理机构
后非典时期国务院成立了以吴仪副总理牵头,包括多个部委负责人的临时指挥机构,领导和协调全国的防治工作。
这一机制在非典防治工作时起到巨大作用,但同时,这种临时性的领导机制也有其局限性,延续性差,有关危机处理的经验不能长期保留。
因此要建立常设性的危机管理领导和协调机构。
首先,以立法的形式授予其紧急状态下制定危机决策和出台长期的危及应对战略以及对其它政府机构进行调度和协调的权利;其次明确地方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责任,组建城市应急联动中心管理体制。
(三)治国之道,首在治人。
1. 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一个专业的、训练有索的危机管理人才队伍对于政府危机管理是很重要的。
政府应该加强对党政机关各类管理人员的危机管理能力的培训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现有党政机关管理人员参加相关突发事件应急培训和模拟训练,加强专业的危机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以提升和带动管理突发事件的素质和能力。
2.设置专门的危机管理人才培训机构设置专门的危机管理人才培训机构且在各大高校和大中专院校中专门开设有关涉及危机管理的专业,将危机管理渗透至高等教育中,以培养专门的危机管理人才。
(四)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是提高政府危机公关功能的关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众主体意识的增强,国内乃至国外人士对知情权的诉求正迅速提高,这是推动信息公开化进程的基本动力。
后非典时期争睹对非典的信息处理上开始由黑屋子向玻璃屋转变。
每天下午用电视直播的方式向社会公布非典疫情最新数据,做到了数据准确,发布及时。
要保证危机管理的效果,公开信息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对关切民生的重大事件和情况(如危机)应该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情况通报制度,把真相及时通报民众,保障民众的知情权,避免不必要的误传、讹传。
四、总结
斯坦福大学教授理查德・帕斯卡尔说过一句至理名言:“21世纪,没有危机感就是最大的危机。
”英国危机管理专家迈克尔・里杰斯特也曾说过:“预防是解决危机最好的办法。
”非典既是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一次考验,又是我国政府提升危机管理能力的一个契机。
我们充分的相信,政府既能受得住危机的考验,又能实现危机管理能力上的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黄晓军. 《从非典事件看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制度创新》[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8
2 张毅. 《“非典”事件对防治禽流感的启示》[J].甘肃农业,2006年第5期
3 陈刚,张孟见.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提升的路径分析》[J]
4 从亮. 《从非典防治看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现状与未来》
5 陈薇.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政府公共关系研究》[J]. 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5,(4).
6 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7).
7 赵光辉.《公共危机管理人才开发思考》[J].中国人才,2007,3
8 任兆璋,李鹏.《论SARS事件对危机管理的启示》[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