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分类_分类与整理
- 格式:ppt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4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大单元整体设计——《分类与整理》项目式学习01 单元主题本单元的主题是《分类与整理》。
这是一个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每一角落的主题,从无意识的整理物品,到学习时的知识分类,我们都在实践着这一主题。
学生通过学习《分类与整理》,能够提升他们观察、辨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这对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都是十分重要的。
分类与整理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从整理房间,到安排日常生活,人们都需要使用到分类和整理的能力。
例如,我们在整理物品时,通常会先将物品按照类型进行分类,然后再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整理。
这不仅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序,而且也能帮助我们更高效地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
同样,我们在安排日常生活时,也会将任务按照重要性和紧急性进行分类,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处理。
这样能让我们更有效地利用时间,更高效地完成任务。
在学习中,分类与整理的作用同样重要。
例如,我们在学习新知识时,常常需要将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然后再进行整理。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新知识,也能让我们在复习时更高效。
此外,分类与整理的能力还能帮助我们进行问题解决和创新思考。
通过对问题进行分类和整理,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问题的本质,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02 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分类与整理》是“统计与概率”部分的一项重要内容,涵盖了“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的主题。
这个主题是《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中的“小学部分”明确指出的重要内容。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断地接触和处理大量数据,这些数据中蕴含着有价值的信息。
例如,在进行科学实验时,我们会收集数据来证实我们的假设;在制定预算时,我们会参考过去的消费数据来规划未来的支出;在进行健康管理时,我们会记录每天的运动和饮食数据,来帮助我们调整生活习惯。
这些都需要我们有收集、整理和表达数据的能力。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将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这个过程。
项目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实践和掌握知识和技能。
动物的多样性一、生物多样性1.概念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的纷繁多样。
生物多样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物多样性也就是生物资源,有的已被人类认识和利用,但更多的还未被认知,是一种潜在资源。
直接价值:提供基本食物、药物、工业原料等。
间接价值:能量固定、调节气候、稳定水文等。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和其他保护地等。
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基因库和繁育中心等。
生物技术的应用二、生物分类1.五界系统: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植物界、动物界。
2.生物分类阶元:界、门、纲、目、科、属、种3.物种: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和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一个物种中的个体一般不与其他物种中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即种间存在生殖隔离。
种是分类学的基本单元。
4.种的命名:双名法(属名+种加词)、拉丁文命名三、动物的多样性1.动物分类(1)分类依据特征✦体制:身体对称形式。
非对称、辐射对称、两侧对称。
✦胚层:动物早期胚胎的细胞层。
分为:外胚层(构成早期胚胎外壁的细胞层)、内胚层(构成早期胚胎原肠、卵黄囊的细胞层)和中胚层(三胚层动物胚胎,处于外胚层、内胚层中间的细胞层)。
✦体腔:动物体内脏器周围的腔隙。
分为:真体腔(中胚层的脏壁与体壁分离后,其间所形成的空隙)和原体腔(体壁中胚层与肠壁内胚层之间的空隙)。
✦分节:分为假分节(无体腔的分节,如:扁形动物的绦虫)、真分节(有体腔的分节,分节不仅表现在表面,而且体现在内部结构,体腔也分节,如蚯蚓、蝗虫)。
真分节又可分为:同律分节(除前一、后二节外,其余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功能均很相似的分节,如蚯蚓)和异律分节(各个体节的形态、结构、功能有较大差异的分节,如节肢动物及其以后的各类动物)。
✦脊索、脊椎(2)主要类群: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1.无脊椎动物(1)单细胞真核生物:原生动物门原生动物是真核生物中最原始、最简单的类群之一原生动物是单细胞或单细胞群体生物细胞分化出能够完成不同生理功能的细胞器,如伸缩泡、胞口、胞咽、食物泡、胞肛、鞭毛(或纤毛)、眼点等有鞭毛(或纤毛)和变形2种运动形式有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和腐生性营养3种类型。
数学《分类与整理》优秀教案数学《分类与整理》优秀教案(精选13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分类与整理》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分类与整理》优秀教案篇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8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使学生经历完整的解决问题过程与分类统计的过程,会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分类的结果,并感受到用统计表记录分类结果的优势。
3.使学生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根据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标准自主分类。
难点:学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呈现计数的结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周末,阳光明媚,很多爸爸妈妈相约带小朋友一同去郊游。
出示课本情境图师:看,这么多人一起玩多开心呀!他们想玩捉迷藏的游戏,现在得把这么多人分成两组。
小朋友们想一想,可以怎么分呢?【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操作探究,充分交流(一)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师:分成两组做游戏,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分法?把分类的结果用你觉得最好的办法呈现出来。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活动信息。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完成分类计数,体验分类统计的过程。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并获取接下来教学活动的素材。
】(二)展示学生分类结果,引导学生评价交流。
1.呈现学生分类计数的结果学生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的方式可能多样,例如:图画式、简单的统计图式(纵向或横向)、图文并茂式、表格式等。
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取有代表性的作业展示在黑板上。
2.适时纠正学生的计数错误总会有学生出现计数的错误,教师要发现学生的错误,对学生计数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指导。
鸟的分类知识有哪些_鸟类的知识鸟类是大自然的精灵,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爱鸟护鸟是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鸟类资源,就等于保护人类自己。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鸟的分类知识,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鸟的分类①根据鸟的栖息环境大概分为:湿地鸟类、林灌鸟类、山地鸟类、城镇鸟类、农田草地鸟类、高原荒漠鸟类等。
②按照鸟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大致可分为:游禽。
大多在水上生活。
脚短,趾间有蹼,步行笨拙,善于游泳潜水。
嘴一般阔而扁平,适合在水中索取食物。
鸬鹚、雁、鸭、鸥、鸊鹈为其代表种类。
涉禽。
一般在浅水、沼泽地带生活。
腿和脚趾很长,适应涉水行走。
嘴长,颈长。
鹭、鹤为其代表种类。
陆禽。
包括鸡形目和鸽形目鸟类。
多在地上活动,主要从地面上啄取食物。
雉鸡、灰胸竹鸡、斑鸠为主要代表。
猛禽。
肉食性鸟,性凶猛。
鹰。
攀禽。
脚趾多两前、两后,适合在树上攀缘活动。
有专吃树皮内害虫的啄木鸟。
有消灭害虫的能手的杜鹃。
还有捕鱼高手翠鸟等。
鸣禽。
种类最多,几乎占了现生鸟类的一半以上。
个体较小。
鸣管发达,善于鸣叫。
麻雀、喜鹊、山雀等属于鸣禽。
③按照鸟类的居留类型主要分为:留鸟、候鸟、迷鸟。
留鸟:在当地全年出现并有繁殖行为。
漂鸟:非繁殖期间随食物因素在当地小范围游荡。
候鸟:随季节的变化而迁徙的鸟类,分为夏候鸟、冬候鸟、旅鸟等。
迷鸟:由于大风或其它意外原因偶然出现在其分布区以外的地方的鸟。
鸟类的知识1、凌波仙子———游禽游禽善于飞翔、潜水和在水中捞取食物,却拙于行走。
我省有70多种游禽,多在洪湖、沉湖、龙感湖、梁子湖等江汉湖群,为冬候鸟,著名的“洪湖野鸭和大雁”就属于这一类群。
2、湿地之神———涉禽湿地是地球上最富饶的自然环境,中有水生昆虫、软体动物、甲壳类、鱼、虾、蛙等动植物,为涉禽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而那些茂盛的水生植物,又为涉禽提供了良好的隐蔽场所。
涉禽大多数具有嘴长、颈长、腿长的特点。
我省水域生态环境比较适合涉禽的生息,近几年,来我省涉禽的数量大幅增长,分布越来越广。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第一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必背知识点一、生物分类的概念与意义概念:根据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相似程度,将生物划分为种、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其中,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分类的意义:有助于了解各种生物在自然界中所占的地位及其进化的途径和过程,从而更好地研究、利用和保护生物。
二、生物分类的依据植物分类:主要以植物的形态结构为依据,特别是对被子植物进行分类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往往作为重要依据。
因为这些生殖器官在植物一生中出现得晚,受环境影响小,形态结构稳定,能准确反映植物间的进化和亲缘关系。
动物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外,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
根据体内有无脊柱,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微生物分类:细菌和真菌等其他生物的分类,也需要根据它们的特征进行。
如细菌可根据外部形态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真菌可根据不同形态结构的特征分为酵母菌、霉菌等类群。
三、生物分类的详细过程1. 收集待分类生物的特征:详细观察并记录生物的各种特征。
2. 整理并筛选可用的特征:从收集的特征中筛选出对分类有用的信息。
3. 依据生物的共同特征和不同特征逐步进行分类:按照从大到小的分类单位,逐级进行分类。
4.植物分类实例:被子植物:如桃树、苹果树等,主要以花、果实和种子的特征进行分类。
裸子植物:如松树、柏树等,其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
孢子植物 (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这些植物不产生种子,通过孢子进行繁殖。
5.动物分类实例: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体内有脊柱。
无脊椎动物: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体内无脊柱。
五、生物命名法国际通用的生物命名法是双名法,由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提出。
一简介界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来历:近代分类学诞生于18世纪,它的奠基人是瑞典植物学者林奈。
林奈为分类学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第一是建立了双名制,每一物种都给以一个学名,由两个拉丁化名词所组成,第一个代表属名,第二个代表种名。
第二是确立了阶元系统,林奈把自然界分为植物、动物和矿物三界,在动植物界下,又设有纲、目、属、种四个级别,从而确立了分类的阶元系统。
生物分类阶元从大到小:界——门——纲——目——科——属——种,详细分类为:界(K i n g d o m)门(P h y l u m) 亚门(S u b p h y l u m) 总纲(S u p e r c l a s s) 纲(C l a s s) 部(C o h o r t) 总目(S u p e r o r d e r) 目(O r d e r) 亚目(S u b o r d e r) 总科(S u p e r f a m i l y) 科(F a m i l y) 亚科(S u b f a m i l y) 族(T r i b e) 属(G e n u s) 亚属(S u b g e n u s) 种(S p e c i e s) 亚种(S u b s p e c i e s)。
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各级的分类依据是:1、生物分类学是研究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理的生物学分支。
分类就是遵循分类学原理和方法,对生物的各种类群进行命名和等级划分。
地球上现生的物种以百万计,千变万化,各不相同,如果不予分类,不立系统,便无从认识,难以研究利用。
分类的对象是形形色色的种类,都是进化的产物。
因而从理论意义上说,分类学是生物进化的历史总结。
分类学是综合性学科。
生物学的各个分支,从古老的形态学到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新成就,都可吸取为分类依据。
分类学亦有其自己的分支学科,如以染色体为依据的细胞分类学,以血清反应为依据的血清分类学,以化学成分为依据的化学分类学,等等。
2023年一年级《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及反思(通用5篇)一年级《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及反思篇1【教学目标】1.学会分同一类物品,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难点:会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复习: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按一个标准进行分类,谁能说说什么是“分类”?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类”。
(板书课题:分类)二、小组活动,探究新知1.出示例2观察这些人有什么不同?请你们根据观察到的不同把这些人进行分类。
2.小组交流。
要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再听听别人是怎么分的。
3.指导看书。
a.说说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么分的。
b.小结:根据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三、巩固练习,体验根据不同标准分类1.分图形(第30页第4题)要求:想一想,你会怎么分?你为什么这样分?在表格中表示分组结果。
2.分图片。
(第31页的第5题。
)启发: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这组动物,你能找出多少不同的地方?你们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地方,能不能根据每一个不同点都找到一种分法呢?3.小结分类方法。
师:通过活动,我们发现,每找到一种不同,就能相应地得到一种分法,这就是按不同标准分类。
接着就请大家用今天学到的本领来做些练习。
4.混合练习。
(第31页的第6题)四、应用练习1.给公园中的人分类。
(第32页第7题)引导: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现在就让我们用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这是公园中的一个场景,请大家把他们分分类。
同桌互相说一种分法,然后交流。
2.给自己小组中的小朋友分类。
引导:刚才大家想到了许多分类的方法,通过交流我们也听到了别的同学的想法。
现在就请大家用学到的方法来给小组里的同学分类,你能有几种分法?a.小组活动。
(放背景音乐)b.集体反馈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