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人群尿碘监测结果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实验名称:尿碘测定实验日期:2021年10月10日实验地点:实验室一、实验目的1. 了解尿碘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尿碘测定的操作步骤。
3. 学习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尿碘含量。
二、实验原理尿碘测定是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尿液中碘的含量。
尿碘是人体摄入碘的重要指标,测定尿碘含量可以反映人体碘营养状况。
本实验采用硫酸肼还原法将尿碘中的碘离子还原为碘单质,然后与碘化钾反应生成三碘化物,最后在特定波长下测定其吸光度,从而计算出尿碘含量。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分光光度计、烧杯、移液管、滴定管、磁力搅拌器、电热板等。
2. 试剂:(1)尿碘标准溶液:准确称取0.1310g碘化钾(KIO3)于100ml容量瓶中,加入少量去离子水溶解,定容至刻度,配制成0.1mg/L的碘化钾标准溶液。
(2)硫酸肼溶液:称取5g硫酸肼于100ml容量瓶中,加入少量去离子水溶解,定容至刻度。
(3)碘化钾溶液:称取5g碘化钾于100ml容量瓶中,加入少量去离子水溶解,定容至刻度。
(4)显色剂:称取0.1g抗坏血酸于100ml容量瓶中,加入少量去离子水溶解,定容至刻度。
(5)盐酸溶液:1+1。
四、实验步骤1. 标准曲线绘制:(1)准确吸取0.0、0.1、0.2、0.3、0.4、0.5ml尿碘标准溶液于6个10ml容量瓶中,分别加入1ml显色剂。
(2)将容量瓶置于电热板上,用盐酸溶液调节pH至3.0,煮沸3min,冷却至室温。
(3)用去离子水定容至刻度,摇匀。
(4)在波长525nm下,以去离子水为参比,测定各溶液的吸光度。
(5)以尿碘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 样品测定:(1)准确吸取0.5ml尿液于10ml容量瓶中,加入1ml显色剂。
(2)同标准曲线绘制步骤(2)和(3)进行操作。
(3)在波长525nm下,以去离子水为参比,测定样品的吸光度。
(4)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尿碘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曲线: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标准曲线,计算相关系数R²=0.999,说明标准曲线线性良好。
重点人群尿碘监测结果分析【摘要】目的了解自贡市沿滩区孕妇、哺乳妇女、婴幼儿、8~10岁学龄儿童的尿碘水平,为制定碘缺乏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根据《四川省重点人群尿碘监测方案》,2006—2011年分别抽取孕妇、哺乳妇女、婴幼儿、8~10岁学龄儿童,采用尿碘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测定方法进行尿碘检测。
结果2006-2011年沿滩区孕妇尿碘中位数分别为154.00、142.20、103.50、139.00、239.50和161.00 μg/L,年哺乳妇女尿碘中位数分别为142.50、120.05、100.75、119.50、116.00和165.00 μg/L,年婴幼儿尿碘中位数分别为246.00、259.10、190.75、298.00、247.50和263.00 μg/L,8~10岁学龄儿童尿碘中位数分别为219.00、248.10、197.10、200.20、241.50和306.00 μg/L。
结论沿滩区2007-2009年孕妇的尿碘水平不足,2006-2011年哺乳妇女和婴幼儿的尿碘水平均适宜,2006-2007年、2009-2010年8~10岁学龄儿童尿碘水平超过适宜量,2011年其尿碘水平过量,存在健康风险。
应大力开展孕妇、哺乳妇女和婴幼儿的尿碘监测,同时对8~10岁学龄儿童的健康补碘行为进行指导。
碘缺乏病(IDD)是自然环境缺碘使人体碘营养不良所致的一种地方性疾病。
它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人口素质的地方病之一。
为全面了解、评价自贡市沿滩区居民碘营养状况,完善碘缺乏病监测体系,科学评价防治效果,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保障持续消除碘缺乏病,自贡市疾控中心于2006-2011年对沿滩区的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8~10学龄儿童4类重点人群持续开展了尿碘抽样监测工作,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监测对象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男女各半)及8~10岁学龄儿童(男女各半)。
重点老年人群尿碘检测结果分析【摘要】:目的:探究重点老年人群尿碘检测结果分析。
方法:选择时间为2022.01.01—2022.12.31日,委托连云港市海州区浦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留取老年体检的尿液标本120份,实施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测定方法检测,比较分析尿碘检测结果。
结果:连续在同一标准条件下,制作六条标准曲线,经“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测定诊断检测方法”得出的结果求出,平均标准曲线-0.9999是相关系数,且其标准浓度各点变异系数,在标准曲线下均不大于5.00%;经6次双平行重复测定尿碘外质控监测样本,分析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测定诊断检测方式,经获得的结果显示出,标准值和相对偏差均不大于5.00%,且各测定值位于不确定的标准值范围中;通过应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测定诊断检测方法,发现在共120份的尿样监测的样本中,尿碘中位数是288 µg/L;选择适当补碘时间为半年到一年之间,共检测23份尿样,碘盐合格率为91.50%,中位数是311.13(µg/L);选择适当补碘时间为半年以内,共检测22份尿样,碘盐合格率为97.50%,中位数是445.49(µg/L)。
结论:针对65岁以上老年人群,通过采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测定诊断检测方式,适合基层尿碘实验室检测应用,准确性和精密度高,稳定性好,方法简便、容易操作,适合推广。
【关键词】:尿碘检测;重点老年人群;结果评估尿碘水平是监测碘缺乏病的关键生化指标,是判断近期人体碘营养状况最敏感指标,而快速、准确的检测数据,成为一项极其关键的,用于指导人群科学补碘的的方式。
当前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 WS /T 107.1—2016) 、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ICP-MS),均是能够准确测定尿碘的方法。
因为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仪器操作便捷、成本较低,但是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测定器价格较高,因此门诊选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的占多数[1]。
但是在具体实施实验检测的过程中需联合应用三氧化二砷,实验步骤繁琐,测定时间长,试为公安部门管制剧毒物品,不容易采购,实验室影响因素较多,失败率高,误差来源比较广泛。
东营市河口区重点人群食用盐碘含量及尿碘含量检测结果分析马红【期刊名称】《中外医药研究》【年(卷),期】2024(3)9【摘要】目的:分析东营市河口区重点人群食用盐碘含量及尿碘含量检测结果,为科学化防治碘缺乏病提供参考。
方法:于2024年1月随机抽取东营市河口区儿童1200名和孕妇600名作为研究对象。
采集研究对象家中食用盐样本及尿液样本,开展盐碘、尿碘含量检测。
结果:5个乡镇(街道)中,孤岛镇碘盐覆盖率最高,为49.17%;孤岛镇合格碘盐食用率最高,为44.44%;河口街道碘盐覆盖率最低,为35.00%;河口街道合格碘盐食用率最低,为32.22%。
重点人群合格碘盐食用率<90%。
收集儿童尿样1200份,尿碘中位数190.17µg/L,处于适宜状态,其中298人<100µg/L,占24.83%;461人尿碘为100~<200µg/L,占38.42%;284人尿碘为200~<300µg/L,占23.67%;157人尿碘≥300µg/L,占13.08%。
收集孕妇尿样600份,尿碘中位数163.13µg/L,处于适宜状态,其中88人尿碘<100µg/L,占14.67%;310人尿碘为100~<150µg/L,占51.67%;120人尿碘150~<250µg/L,占20.00%;51人尿碘250~<500µg/L,占8.50%;31人尿碘≥500µg/L,占5.17%。
结论:东营市河口区重点人群食用非碘盐人群较多,合格碘盐食用率较低,儿童碘营养状况整体处于适宜水平,但孕妇的碘营养状态存在明显不足问题。
【总页数】3页(P159-161)【作者】马红【作者单位】东营市河口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51.42【相关文献】1.小金县居民食用盐碘含量及学龄儿童尿碘含量监测结果分析2.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特殊人群碘营养状况调查分析3.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学龄儿童尿碘水平及食用盐碘含量的调查4.呼和浩特地区食用盐碘含量调整前后人群碘营养状况研究5.苏州工业园区重点人群食用盐碘及尿碘监测结果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尿碘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尿碘检测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技巧。
3. 评估个体碘营养状况,为预防和治疗碘缺乏病提供依据。
二、实验原理尿碘检测是利用化学滴定法测定尿液中碘的含量。
碘在酸性条件下与淀粉反应,形成蓝色复合物,根据蓝色深浅可以判断尿液中碘的含量。
本实验采用氧化还原滴定法,以硫代硫酸钠为滴定剂,利用碘与硫代硫酸钠的反应进行滴定。
三、实验材料1. 尿样:收集受试者24小时尿液,混合均匀后取10ml待测。
2. 氢氧化钠溶液:0.1mol/L。
3. 硫代硫酸钠溶液:0.01mol/L。
4. 淀粉指示剂:1%。
5. 标准碘溶液:0.1mg/ml。
6. 实验器材:滴定管、移液管、烧杯、锥形瓶、玻璃棒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标准溶液:准确吸取标准碘溶液0.5ml于100ml容量瓶中,加入少量蒸馏水,用氢氧化钠溶液定容至刻度,配制成0.5mg/L的标准碘溶液。
2. 标准曲线绘制:取6个锥形瓶,分别加入0.5ml、1.0ml、1.5ml、2.0ml、2.5ml、3.0ml标准碘溶液,加入5ml蒸馏水,滴加淀粉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至蓝色消失,记录滴定消耗硫代硫酸钠溶液的体积。
3. 样品测定:准确吸取10ml尿样于锥形瓶中,加入5ml蒸馏水,滴加淀粉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至蓝色消失,记录滴定消耗硫代硫酸钠溶液的体积。
4. 计算尿碘含量: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尿碘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标准曲线绘制:绘制标准曲线,横坐标为碘含量(mg/L),纵坐标为硫代硫酸钠溶液消耗体积(ml)。
2. 样品测定: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尿碘含量。
3. 结果分析:根据尿碘含量,评估受试者碘营养状况。
六、实验总结1. 本实验成功进行了尿碘检测,掌握了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结果分析。
2.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滴定速度和指示剂的使用,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尿碘检测有助于评估个体碘营养状况,为预防和治疗碘缺乏病提供依据。
八桥镇重点人群碘营养监测与评价目的通过对八桥镇居民碘营养状况监测分析,为进一步完善碘缺乏病防治效果和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在八桥镇所辖村镇内随机抽取孕妇、哺乳期妇女、0一2岁婴幼儿以及学龄前儿童做尿碘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调查显示,防治前后10年重点人群尿碘值均达到国家消除碘缺乏病标准,其碘营养状况良好或适宜。
人群最佳尿碘中位数应该在150-210μgL之间。
结论八桥镇重点人群碘营养水平总体处于良好水平。
标签:碘营养;尿碘;监测;评价根据省卫生厅随机抽样调查显示,高邮市属碘缺乏危害地区。
因此,为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新婚育龄妇女、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等(统称“特需人群”)碘营养监测与补碘工作,从1996年起我市实施了“以全民食用碘盐为主,重点人群服碘油丸为辅”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通过开展碘缺乏病监测,促进和加强了消除碘缺乏病防治措施的不断完善,巩固了消除碘缺乏病防治成果。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选取八桥镇所辖范围内区常住户口(或居住本地5年以上)的孕妇(孕早、中、晚期)、哺乳期妇女、0-2岁婴幼儿和儿童作为重点监测对象进行抽样调查。
1.2 方法在八桥镇辖区村镇,收集孕妇(孕早、中、晚期)、哺乳期妇女、0-2岁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各90份近3日内的尿样,所有被收集人员按照随机化原则以确保所采样品具有代表性,所有参与调查采样人员经过专业技术培训,按照尿样采样要求进行样品采集。
尿样以晨尿为优,用一次性尿杯取排尿过程中的中段尿样至少10ml,移取至专用容器中密闭保存,尿样需2—8℃冷藏,不可冷冻保存。
尿样收集时收集对象要保持通常饮食状态,不可食用高碘饮食或服用含碘药物,也不得为排尿而故意饮水,以避免影响对碘营养水平的判断。
填写“特需人群尿碘采样送检登记表”,随样品送检时上报,要与尿样单独隔离存放,以免尿液沾污。
在尿样瓶体上仅需注明单位代码(3位数)和样品序列号(3位数)。
受检者每人发一份宣传单,并告知咨询电话。
永丰县2004~2013年孕妇尿碘监测分析目的了解永丰县城镇、农村孕妇和妊娠早中晚期孕妇人群的碘营养状况,为科学指导碘摄入的理论依据。
方法对我县2004~2013年300名孕妇的尿碘进行了监测。
结果我县城镇孕妇尿碘中位数是239.00μg/L,尿碘≤100 μg/L者占13.07%:;农村孕妇尿碘中位数是253.37μg/L,尿碘≤100 μg/L者占13.61%,城镇和农村低尿碘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018,P>0.10)。
;300例孕妇尿碘中位数是245.18μg/L,其中尿碘≤100 μg/L者占13.33%,而孕早、中、晚期孕妇尿碘中位数分别是204.15、298.31、232.17 μg/L,其中尿碘≤100 μg/L者所占比例分别为20.63%、7.62%、8.70%。
孕早期低尿碘率高于孕中、晚期(χ2=10.07,P<0.05)。
结论城镇和农村孕妇均存在碘营养不足情况,孕妇早期是纠正碘营养状况的最佳时机,孕期需指导其增加饮食的碘营养,对缺碘的孕妇科学指导补碘,使孕妇碘保持正常水平。
标签:孕妇;尿碘;营养状况;分析碘是人体重要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与人体正常代谢、生长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1]。
孕妇的碘营养水平直接影响着胎儿和婴幼儿的生长发育。
为此对我县2004~2013年300例孕妇进行了尿碘的监测和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根据赣血地组字[2001]31号《江西省消除碘缺乏病项目监测点实施方案》和赣血地办发[2005]36号《江西省省级碘缺乏病监测点监测方案》的要求[2],2004~2013年对辖区常住人口,并参加围生期保健的孕妇每年随机监测30名,并记录好孕妇的姓名、年龄、住址、妊娠周数和联系电话等信息。
将孕期小于15w为早期、15~30w为中期、大于30w为晚期。
1.2 尿样采集每年9~10月由孕妇本人在妇幼保健医生的指导下收集孕妇中段尿样30份。
29CH INA FO REIGN MEDIC AL TRE ATMENT 中外医疗临 床 医 学通化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属于半山区,我市是吉林省碘缺乏病历史上的重病区之一,全市所辖7个县(市、区),87个乡镇,总人口数228万人,现有碘缺乏病病人59628例,患病率为3%。
8~10岁学生,孕妇、哺乳期产妇都是碘缺乏的敏感人群,因此从保护人类智力和全民素质的角度出发,对于该人群进行碘缺乏病的防治和监测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为掌握本市8~10岁学生,孕妇,哺乳期产妇、成人、青少年的尿碘水平;我市疾控中心于2010年开展了对上述人群的尿碘水平监测工作,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调查对象在全市的8个县(市、 区)40所小学800名8~10岁在校学生的尿碘监测和1200份健康教育问卷调查;同时随机抽取各县各类人群1000人。
1.2 方法1.2.1 抽样方法及检测方法 在每个县(市、区)按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随机抽取1个乡(镇、街道)(不足5个乡时全部抽取);在所抽取的每个乡(镇、街道)各随机抽取1所村小学(无村小学时,抽取乡中心校);在所抽取小学各随机抽检20名8~10岁学生(男、女各半)的当日任意一次尿10mL,送市疾控中心理化科检验。
在所抽到小学校的五年级学生中随机选取一个班的30名学生,采用统一试卷进行调查。
同时采集其他人群尿碘1000份,其中城区502人,乡村498人。
1.2.2 尿碘测定 采用过硫酸铵消化-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尿碘。
2 结果2.1 8~10岁学生尿碘监测结果此次共采集40所小学800名学生(男、女各半)尿样,尿碘中位数201.58ug/L;尿碘最高值457.30ug/L,最低值53.74ug/L;其中尿碘值<100ug/L,59人占7.38%;<50ug/L,无。
2.2 青少年尿碘检测结果此次抽取城区和乡村青少年尿样259份,尿碘中位数218.63ug/L,尿碘最高值530.75ug/L,最低值47.35ug/L;其中尿碘值<100ug/L,21人占8.11%;<50ug/L,3人占1.15%。
2018-2022年天门市重点人群盐碘尿碘监测分析摘要:目的:为了解天门市重点人群碘营养状态,为湖北省适时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和科学调整干预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尿碘含量采用《尿中碘的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测定方法》(WS/T 107)。
盐碘含量采用《制盐工业通用试验方法碘的测定》(GB/T 13025.7),川盐及其他强化食用盐采用仲裁法。
结果:5年的碘盐覆盖率均高于95%,合格碘盐食用率均高于90%;儿童尿碘中位数均在100µg/L以上,处于碘营养适宜水平;孕妇尿碘中位数均在150µg/L以上,处于碘营养适宜水。
结论:天门市碘缺乏病防治效果显著,居民食用合格碘盐状况较好。
但仍然存在碘缺乏和碘过量的现象,应继续加强盐碘尿碘监测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关键词:盐碘;尿碘;儿童;孕妇;碘缺乏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人体中碘的摄入主要来源于食物和水。
食用碘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神经发育和智力构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成年人缺碘,容易出现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甲状腺肿等内分泌疾病,不能满足生理需要。
一旦缺碘,婴幼儿往往会出现神经症,又称克汀病,使孩子身体发育受阻,而且智力低下。
[1-2]机体因缺碘而导致的一系列危害或障碍统称为碘缺乏病(简称IDD),这些危害或障碍可以表现为临床、亚临床或隐匿性损伤。
IDD是一种营养素缺乏症。
碘元素是合成甲状腺激素必需的基本原料,IDD实际上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而导致的病理障碍,属于内分泌疾病。
[3-4]1.对象与方法1.1对象监测乡镇居民户及居住半年以上常住人口中的8-10岁儿童和孕妇。
按东、西、南、北、中抽取5个乡镇,每个乡镇/街道各抽取1所小学校,每所小学抽取8-10岁非寄宿学生40人(不足40人可在邻近的学校补齐)。
每个监测乡镇在所抽取的5个乡镇中每乡镇抽取20名孕妇(人数不足可在邻近乡镇补齐)。
五年共采集食用盐样本1500份,留取尿样1500份。
2016-2019年河北省迁安市重点人群碘营养监测结果分析(河北省迁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防治科河北迁安 064400)【摘要】目的:通过对8-10岁儿童及孕妇尿碘、盐碘含量进行监测,掌握迁安市重点人群碘营养状况。
方法:2016-2019年按照《河北省碘缺乏病监测方案》要求,在迁安市东南西北中划分五个区域,每个区域抽取一个乡(镇),每个乡镇抽取40名8-10岁非寄宿学生,同时抽取20名孕妇,采集尿样及其家中食用盐,测定尿碘与盐碘含量。
结果:2016-2019年迁安市8-10岁儿童尿碘中位数分别为255.15、199.15、183.35、233.70ug/L,盐碘中位数分别为23.50、22.10、21.10、22.50mg/Kg,非盐碘率分别为4.5%、8.5%、5%、2.5%;2016-2019年孕妇尿碘中位数分别为162.65、164.21、150.15、157.55ug/L,盐碘中位数为23.35、22.05、21.50、23.10mg/Kg,非碘盐率为3%,9%,11%,2%。
迁安市8-10岁儿童尿碘中位数2016和2019年处于大于需求量水平,2017和2018年处于适宜水平;孕妇尿碘中位数2016年至2019年均处于适宜水平。
结论:2016-2019年迁安市8-10岁儿童碘营养水平处于充足水平,稍高于碘适宜水平区间;孕妇碘营养水平处于适宜水平下限,今后要加强食盐监管,保证合格碘盐的供应,提早对孕妇开展健康教育和碘营养监测。
【关键词】尿碘;儿童;孕妇;盐碘;重点人群【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8-0250-01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2016-2019年按照《河北省碘缺乏病监测方案》要求,在迁安市按东南西北中划分了5个区域,每个区域抽取1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了40名8-10岁非寄宿学生及20名孕妇;采集其尿样及家中食用盐,测定尿碘及盐碘含量[1]。
重点人群尿碘监测结果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自贡市沿滩区孕妇、哺乳妇女、婴幼儿、8~10岁学龄儿童的尿碘水平,为制定碘缺乏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根据《四川省重点人群尿碘监测方案》,2006—2011年分别抽取孕妇、哺乳妇女、婴幼儿、8~10岁学龄儿童,采用尿碘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测定方法进行尿碘检测。
结果2006-2011年沿滩区孕妇尿碘中位数分别为154.00、142.20、103.50、139.00、239.50和161.00 μg/L,年哺乳妇女尿碘中位数分别为142.50、120.05、100.75、119.50、116.00和165.00 μg/L,年婴幼儿尿碘中位数分别为246.00、259.10、190.75、298.00、247.50和263.00 μg/L,8~10岁学龄儿童尿碘中位数分别为219.00、248.10、197.10、200.20、241.50和306.00 μg/L。
结论沿滩区2007-2009年孕妇的尿碘水平不足,2006-2011年哺乳妇女和婴幼儿的尿碘水平均适宜,2006-2007年、2009-2010年8~10岁学龄儿童尿碘水平超过适宜量,2011年其尿碘水平过量,存在健康风险。
应大力开展孕妇、哺乳妇女和婴幼儿的尿碘监测,同时对8~10岁学龄儿童的健康补碘行为进行指导。
碘缺乏病(IDD)是自然环境缺碘使人体碘营养不良所致的一种地方性疾病。
它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人口素质的地方病之一。
为全面了解、评价自贡市沿滩区居民碘营养状况,完善碘缺乏病监测体系,科学评价防治效果,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保障持续消除碘缺乏病,自贡市疾控中心于2006-2011年对沿滩区的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8~10学龄儿童4类重点人群持续开展了尿碘抽样监测工作,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男女各半)及8~10岁学龄儿童(男女各半)。
1.2 监测方法按东、西、南、北、中各抽取1个乡,每个乡分别随机抽取孕妇、哺乳期妇女、婴幼儿(男女各半)及8~10岁学龄儿童(男女各半)各10名,各对象共抽取50份尿样进行尿碘检测。
1.3 尿样采集和测定方法尿样的采集检测对象在采集尿样的前3 d内避免食用含碘高的特殊饮食,在通常饮食情况下收集任意1次排尿的中段尿50 ml,经密封存放于无碘、干燥处待检。
尿碘浓度测定采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方法(WS/T 107-2006)[1~3],由自贡市疾控中心实验室专业人员进行测定。
1.4 判定标准按WHO /UNICEF/ ICC IDD推荐的人群碘营养状况及GB16006—2008IDD 消除标准进行评价[4,5],其中IDD消除标准要求8~10岁学龄儿童尿碘中位数<20 μg/L的样本<10%,<50μg/L的样本<20%,见表1。
1.5 资料统计监测数据录入计算机(SPSS18.0)进行数据处理。
应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1.6 质量控制参与监测工作的人员为地方病防治工作的专业人员,并接受过技术标准和要求的专项培训;由通过全国碘缺乏病实验室外质控网络考核的自贡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完成检测工作,并对尿碘过低、过高样本进行复核检测。
2 结果
2.1 孕妇尿碘监测结果2006-2011年沿滩区孕妇尿碘监测:2006年、2010年和2011年孕妇的尿碘水平适宜;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孕妇的尿碘水平不足,其中2008年孕妇尿碘中位数最低。
不同年度之间比较分析结果显示2006-2011年孕妇尿碘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618, P =0.001),见表2。
2.2 哺乳妇女尿碘监测结果2006-2011年沿滩区哺乳妇女尿碘监测结果:2006-2011年哺乳妇女尿碘水平均适宜,但是每年仍存在哺乳妇女尿碘不足的情况。
不同年度之间比较分析结
果显示2006-2011年哺乳妇女尿碘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42, P =0.143),见表3。
2.3婴幼儿尿碘监测结果2006-2011年沿滩区婴幼儿尿碘监测结果:2006-2011年婴幼儿尿碘水平均适宜。
不同年度之间比较分析结果显示,2006-2011年婴幼儿尿碘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215, P =0.069),见表4。
2.4 8~10岁学龄儿童尿碘监测结果2006-2011年沿滩区8~10岁学龄儿童尿碘监测结果:2008年8~10岁学龄儿童尿碘水平适宜;2006年、2007年、2009年和2010年8~10岁学龄儿童尿碘水平超过适宜量;2011年其尿碘水平过量,存在健康风险。
不同年度之间比较分析结果显示,2006-2011年8~10岁学龄儿童尿碘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580, P =0.008),见表5。
2.5 按年度比较分析不同人群尿碘监测结果2006-2011年不同人群尿碘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0.05)。
进一步做两两比较分析发现(检验水准=0.008),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及2011年孕妇与婴幼儿之间尿碘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婴幼儿的尿碘水平高于孕妇;2006-2011年哺乳妇女与婴幼儿之间尿碘水平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婴幼儿的尿碘水平高于哺乳妇女,见表6。
3 讨论
尿碘能较好的反应碘摄入水平,是直接评价人体碘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
孕妇缺碘可导致流产、死产、先天畸形、先天聋哑等;婴幼儿期严重缺碘将出现脑发育落后,表现为不可逆转的智能障碍;儿童期严重缺碘可造成智力低下、体格发育落后、甲状腺肿、亚临床克汀病等[6]。
可见,孕妇、哺乳妇女、婴幼儿和学龄儿童是碘缺乏病防治的重点人群,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发育,影响到民族人口素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该研究中发现,沿滩区2006年、2010年和2011年孕妇的尿碘水平适宜;2007—2009年孕妇的尿碘水平不足,其中2008年孕妇尿碘中位数最低。
2006-2011年哺乳妇女和婴幼儿的尿碘水平均适宜。
按年度进一步分析该三类人群之间的尿碘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且婴幼儿尿碘水平明显高于孕妇和哺乳妇女,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7],其原因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调查论证。
孕妇和哺乳妇女作为碘缺乏的敏感人群,但是监测结果显示每年尿碘水平不足的情况占有相当的比例,2006-2011年孕妇尿碘中位数<150µg/L所占比例分别为48.9%、54.0%、70.0%、54.0%、38.0%和44.7;2006-2011年哺乳妇女尿碘中位数<100µg/L所占比例分别为29.2%、38.0%、50.0%、44.0%、42.9%和24.5%。
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一孕妇和哺乳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不强,对缺碘危害宣传不够关注,导致孕妇和哺乳妇女对缺碘的认识不足;二是边远地区仍存在私盐贩卖,食盐生产企业销售非碘盐给食品生产加工厂,食品生产厂由于管理不善导致非碘盐流失到附近居民家中;三是孕妇是一个容易缺碘的群体,其特定的生理状况决定孕妇代谢水平有其自身的变化规律,而有别于其他群体[8]。
因此,建议在今后碘缺乏病防治工作中应将孕妇和哺乳妇女碘营养水平监测纳入常规工作,使下一代免受碘缺乏病的危害。
该研究调查8~10岁学龄儿童尿碘监测结果显示,2008年8~10岁学龄儿童尿碘水平适宜;2006年、2007年、2009年和2010年8~10岁学龄儿童尿碘水平超过适宜量;2011年其尿碘水平过量,存在健康风险。
2006—2011年8~10岁学龄儿童尿碘中位数< 20µg /L分别为0.0%、0.0%、1.9%、4.2%、2.0%和0.0%,低于50µg/L分别为5.8%、0.0%、9.4%、8.4%、8.0%和0.0%,此结果符合GB 16006-2008 IDD标准。
但是2011年8~10岁学龄儿童尿碘中位数显示过量,存在健康风险,同时2006-2011年8-10岁学龄儿童尿碘中位数的高峰集中在200µg/L 以上,分析其原因每人每天碘摄入量可能存在偏高。
因此,今后应开展人群膳食结构调查,采取针对食盐、食品的综合干预措施使8`10岁学龄儿童碘营养保持在适宜的水平。
关于8~10岁学龄儿童尿碘水平偏高是否会因此而影响健康,引发高碘性甲状腺肿的发生,也有待进一
步调查论证。
调查地区重点人群的碘营养水平都应值得注意,因此建议今后碘缺乏病的防治仍需继续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坚持以食盐加碘为主的消除IDD的综合防治措施,继续做好重点人群的尿碘监测,掌握人群碘营养状况,适时指导居民碘营养摄入量;其次盐政部门要抓好加工、运输、储存和销售各个环节的碘盐质量,加强对非碘盐流通领域的稽查和打击力度,定期开展碘盐监测,确保碘盐质量,提高居民碘盐食用率;持续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