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市场“逼仓”案例分析.pptx
- 格式:pptx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16
1、豆粕1409郑州商品交易所菜粕期货1409合约在临近交割前,上演疯狂暴跌行情,仅仅8月份以来暴跌三百余点,如果从6月中旬算起下跌更是达到六百余点,跌幅逾20%,多头投资者迅速遭到血洗。
作为农产品期货品种,菜粕期货从三月份至今行情出现暴涨暴跌且幅度极大。
由于现货库存高企,做空的油厂准备大量现货等待交割,投机资金借势打压,市场形成空逼多的架势。
形成原因:从三月下旬开始,菜粕价格一路狂飙,中储粮将临储菜粕实行统一销售统一定价,且指导价格普遍在3000元/吨以上,投机多头一路拉涨,直到五月期价一度创出新高3118元/吨。
菜粕涨幅远超豆粕,导致豆菜粕价差一度缩小至480元/吨。
此时水产饲料需求才刚刚启动,不少饲料企业因为菜粕价格昂贵,开始修改饲料配方,水产料中菜粕比例从40%甚至更高,普遍下调至20%以下。
需求低于预期,现货库存高企,交割热情高涨,菜粕价格又被彻底打回原形。
总结:成功在期货市场上,多逼空的行情容易上演,空逼多的行情却比较少见。
因为多逼空从理论上讲,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就可以完成,而空逼多不仅要有资金还要有足够的现货库存作为最终的实物交割。
目前菜粕主力空头一方面在期货盘上大力打压,逼迫多头选择平仓离场甚至倒戈,另一方面在油厂积极组织货源,借助当前市场需求低等利空因素,在临近交割月前将多头彻底打败。
2、甲醇1501(走势见框内)盘面数据显示,甲醇1501合约近期走势一波三折。
10月下跌7%与其他化工品走势相近,整个11月反弹4%,表现相对较强,12月初期价一度反弹至2797元/吨高位,之后又一路下行,截至昨日白天收盘已跌至1896元/吨,期间跌幅高达32%。
形成原因:多头主力是国内某大型甲醇贸易商,对手盘是几家有现货背景的投资公司,空头里有些还是期货行业内大佬。
该贸易商很早就开始抄底做多,出现亏损后不愿砍仓便想到了逼仓。
原本还是挺成功,整个11月份1501合约逆势走强,但此后原油暴跌,空头大量介入,加之交易所增加空头套保额度,情势便急转直下。
期货市场“逼仓”案例分析期货市场”逼仓“案例分析近年来,期货市场的”逼仓“案例不断涌现,给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和负面影响。
这些案例普遍发生在市场波动剧烈的时期,让人们对期货市场的合规性和监管问题产生了质疑和担忧。
一种常见的”逼仓“案例发生在期货市场的大幅下跌时,机构投资者或大户利用自身交易规模庞大的优势,通过反向建仓操作来迫使其他投资者进行强制平仓,从而进一步推动市场的下跌。
这种行为通常会导致投资者因为市场价位突然暴跌而亏损惨重,同时也给市场稳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另一种”逼仓“案例则发生在期货市场大幅上涨时,一些机构投资者或大户会通过大量买入合约或者短期大量建仓,来引发其他投资者跟风追涨,并且在市场达到他们预期的卖出点时迅速清仓,获得高额回报。
这种行为同样是为了迫使其他投资者进行强制平仓,从而进一步推动市场的上涨。
这些”逼仓“行为直接挑战了期货市场的公平与公正,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和市场的稳定性。
投资者被迫强制平仓往往会面临巨额损失,同时也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风险。
此外,这些行为还使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任受到严重打击,投资者对市场的合规性和公正性产生怀疑,导致投资者愿意进一步参与市场的意愿降低。
针对这些”逼仓“行为,需要加强市场监管和规范,确保市场的公开、公平和透明。
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期货市场参与者的监管,规范其交易行为。
同时,要加强市场信息的披露,提高投资者风险警示能力,避免投资者因不了解市场风险而上当受骗。
此外,期货市场参与者也应增强风险意识,避免盲目跟风或者过度杠杆操作。
投资者在参与期货交易前应充分了解市场规则和操作规范,并且要制定合理的交易策略,控制风险。
总之,期货市场的”逼仓“行为对市场稳定和投资者利益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加强监管和规范,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投资者也应增强风险意识,理性投资,避免被市场操纵。
只有共同努力,才能使期货市场更加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商品期货逼仓案例分析(近XXXX国内外案例) 逼仓案例分析(一)1996年天胶608合约“多逼空”事件椰岛狂飙卷天胶早在1996年的R608合约上,已演绎过一场“多逼空”行情,主要表现为投机多头利用东南亚产胶国及国内天然橡胶主产区出现的自然灾害进行逼仓。
而R708事件却是在市场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发生的。
1997年初,在R703合约上,多头逆市拉抬期市胶价,使得海南中商所定点库所存的天然橡胶仓单开始增加。
到R708逼空行情出现之前,注册仓单已达4万多吨。
R708事件的导火线应是东京天胶于110日元/公斤一线企稳后大幅反弹。
国内一大批投机商本欲借机在R706合约上做文章,但由于受到以当地现货商为首的空头主力凭借实盘入市打压,再加上时间不充足,不得不放弃该合约,并主动平多翻空。
于是,胶价全线崩盘,连续四天跌停,创下新低9715元/吨。
但市场中的多头并不甘心失败,反调集雄厚的后备资金卷土重来。
他们在R708上悄然建多,在1997年5月份的下半月将胶价由10000点水平拉至11300点以上。
而空头也不示弱,从国内现货市场上调入了大批天然胶现货进入中商所仓库,并声称手中已掌握了10万多吨现货仓单,准备以实盘交割相见。
多头主力是上海、江浙一带的投机大户,他们诈称准备接完库存胶去扩充上海市场,以此来吸引中小散户加盟。
多空大战在6月底至7月初再次升级,双方在11XXXX年6月推出后,短时间内吸引了众多投机商和现货保值者的积极参与,交易一度十分活跃,但少数经纪商和投机大户企图操纵籼米期市以牟取暴利,遂演变出一幕在期市大品种上的“多逼空”闹剧。
这次“籼米事件”又称“金创事件”,是中国期货市场上一次过度投机,大户联手交易,操纵市场的重大风险事件。
一、“籼米事件”的起因与经过广东联合期货交易所自1995年6月12日正式推出籼米期货交易后,期价一路飙升,其中9511和9601两个合约,分别由开始的2640元/吨和2610元/吨上升到7月上旬的3063元/吨和32XXXX年夏季遭严重洪涝灾害,面临稻米减产形势;其二是籼米期货实物交割中存在着增值税问题,据此估算当时的期价偏低。
期货市场“逼仓”案例分析汇报人:日期:•“逼仓”现象概述•期货市场“逼仓”案例介绍•“逼仓”原因分析目录•应对“逼仓”的策略和措施•期货市场稳定机制建设探讨•结论与启示“逼仓”现象概述01“逼仓”定义•逼仓,英文称为“Squeeze”,是指期货市场中的一方(通常是大型投机者)通过控制大量合约,并借助资金优势或信息优势,试图操控市场价格的行为。
当市场中的一方(如多头或空头)明显占据优势时,容易发生逼仓行为。
市场结构不平衡资金或信息优势监管缺失或不足逼仓者通常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或独特的信息来源,使其有能力影响市场价格。
在监管不严格或制度不完善的市场环境中,逼仓行为更容易发生。
03“逼仓”发生条件0201价格波动加剧:逼仓行为通常会导致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增加市场风险。
投资者信心受损:当市场出现频繁的逼仓行为时,投资者的信心会受到打击,进而影响市场活跃度。
市场功能扭曲:逼仓行为的存在可能会扭曲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妨碍市场的正常运行。
系统性风险增加:过度的逼仓行为可能引发市场的连锁反应,进而威胁到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综上所述,“逼仓”是期货市场需要重点关注和防范的现象。
为了确保市场的公平、公正和稳定,需要加强监管,完善制度,并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逼仓”对期货市场的影响010*******期货市场“逼仓”案例介绍02市场环境在期货市场中,由于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市场情绪波动等因素,可能导致市场出现异常波动。
参与者结构包括生产商、消费者、投机者等各类市场参与者,他们的行为和市场预期会影响期货价格。
案例背景在某些情况下,市场中的某一或多个大型参与者通过控制大量的期货合约,尝试影响市场价格。
逼仓行为的出现当市场识别到逼仓行为时,其他参与者可能会跟随操作,或是选择对冲策略,进一步加剧市场波动。
市场反应期货市场的监管部门在发现市场异常波动后,通常会介入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维护市场秩序。
监管介入案例发生过程对监管的启示逼仓案例提醒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市场的监控,以及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逼仓案例分析(一)1996年天胶608合约“多逼空”事件椰岛狂飙卷天胶早在1996年的R608合约上,已演绎过一场“多逼空”行情,主要表现为投机多头利用东南亚产胶国及国内天然橡胶主产区出现的自然灾害进行逼仓。
而R708事件却是在市场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发生的。
1997年初,在R703合约上,多头逆市拉抬期市胶价,使得海南中商所定点库所存的天然橡胶仓单开始增加。
到R708逼空行情出现之前,注册仓单已达4万多吨。
R708事件的导火线应是东京天胶于110日元/公斤一线企稳后大幅反弹。
国内一大批投机商本欲借机在R706合约上做文章,但由于受到以当地现货商为首的空头主力凭借实盘入市打压,再加上时间不充足,不得不放弃该合约,并主动平多翻空。
于是,胶价全线崩盘,连续四天跌停,创下新低9715元/吨。
但市场中的多头并不甘心失败,反调集雄厚的后备资金卷土重来。
他们在R708上悄然建多,在1997年5月份的下半月将胶价由10000点水平拉至11300点以上。
而空头也不示弱,从国内现货市场上调入了大批天然胶现货进入中商所仓库,并声称手中已掌握了10万多吨现货仓单,准备以实盘交割相见。
多头主力是上海、江浙一带的投机大户,他们诈称准备接完库存胶去扩充上海市场,以此来吸引中小散户加盟。
多空大战在6月底至7月初再次升级,双方在11200—11400之间形成对抗。
7月4日,多头突然发难,实行上下洗盘。
在R708合约跌到10790之后,多方强行拉抬,当日封至涨停,随后将期价连续上推,并挟持近23万手的巨仓。
R708在7月底一度摸高到12600一线。
巨大的风险已聚集在海南中商所以及部分会员身上。
7月26日、27日,交易所理事会持续不断地讨论R708问题,并在多空大户之间斡旋。
由于谈判无任何进展,7月30日,中商所发文,“对R708买方持仓保证金分阶段提高,并自30日起,除已获本所批准其套期保值实物交割头寸尚未建仓者外,一律禁止在R708合约上开新仓。
第1篇一、案件背景随着我国期货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期货交易中来。
然而,期货市场的风险性也使得一些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遭遇了爆仓的困境。
本案例涉及XX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原告”)与XX期货经纪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被告”)之间的期货爆仓合同纠纷。
原告XX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农产品、化工品等商品的贸易。
2015年,原告在被告处开设了期货交易账户,开始进行期货交易。
由于市场波动,原告在2016年3月遭遇了爆仓,导致巨额亏损。
原告认为,被告在交易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未履行合理提示义务,导致其爆仓,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二、案件事实1. 交易背景2015年5月,原告在被告处开设了期货交易账户,并签订了《期货经纪合同》。
合同约定,被告作为原告的期货经纪商,负责代理原告进行期货交易。
2. 交易过程自开户以来,原告在被告处进行了一系列期货交易。
2016年2月,原告在被告处持有某期货品种的多头头寸,持仓量较大。
3月初,该期货品种价格开始下跌,原告的持仓开始出现亏损。
3. 爆仓事件3月15日,原告的持仓亏损达到账户总资金的70%。
被告未及时通知原告,也未采取任何措施帮助原告平仓或调整持仓。
3月16日,该期货品种价格继续下跌,原告的持仓亏损进一步扩大,最终达到账户总资金的100%,原告爆仓。
4. 争议焦点原告认为,被告在以下方面存在违规操作:(1)未履行合理提示义务,未及时通知原告持仓风险;(2)未采取必要措施帮助原告平仓或调整持仓;(3)存在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规行为。
被告则认为,其已尽到合理提示义务,原告的爆仓是由于市场波动所致,与被告无关。
三、法院审理1. 争议焦点分析(1)合理提示义务法院认为,根据《期货经纪合同》的约定,被告作为期货经纪商,有义务向原告提示持仓风险。
本案中,被告未及时通知原告持仓风险,存在违约行为。
(2)平仓或调整持仓法院认为,被告在原告爆仓前未采取任何措施帮助原告平仓或调整持仓,存在违约行为。
触目惊心的多空大战!期货人必看的国内期货史十大逼仓案例(下)06胶板9607事件1994、1995年的胶合板期市,成了国内期货交易的热门话题,大批资金趋之若鹜,9507合约价格一路飙升,从40元/张,一路飙升到62元一张。
高价位令胶合板现货和进口商们喜出望外。
大量现货涌入交易所登记的仓库,印尼胶合板大量涌入已经过剩的国内市场,使得本来就不景气的胶合板现货市场更是雪上加霜。
最后,9507家公司以巨资收购了二十万股的现货,大量的存货堆积在了交割仓库中,巨大的库存压力使得上海期市的人气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都显得比较平静。
沪板9607合约在市场上的表现较为平静。
上海商品交易所于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十日发行9607、9609号胶合板。
因为当时主力资金都集中在了苏板和沪板9603、9605,9607合约自从上市以来,一直备受冷遇,期价由推出时45元/张的价格逐步回落,3月7日因谣传国产胶合板可从9607合约开始用于交割,9607合约顿告跌停至41.90元/张,此时成交量才首次突破5万手,持仓量亦仅12万余手。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在三月八日发布了暂停苏交易所红小豆期货合约买卖的公告,大批撤出苏宏的资金纷纷涌向市场,胶合板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因为当时苏板的多个主力合约都已接近当日的持仓限额,新主力难以介入,因此沪指成了苏红退出资金争夺战的重点,特别是9607合约因为时机合适,盘面相对宽松,因此成为了这些游资的优先选择。
在接下来的三个星期内,主力开始了一场仓位战,9607的持仓很快就被拉到了60万手,而期货的价格则始终保持在42.00-43.00元/股之间,这是一种非常困难的局面,因为持仓量已经达到了60万,这也限制了主力的发挥空间。
到五月三十一日,市场上忽然传出空头主力有大批资金流入,而空头主力则利用套利只收取5%保证金的优势大肆打压。
沪板9607合约从43.80元一天开盘后一路下跌,在散户的抛售压力下,迅速跌到了跌停,两个多月的均势最终被打破,但主力多头没有惊慌,仍然保持在600,000多手;第二天开盘,空头主力毫不手软,继续以55%的保证金做空,9607合约再次出现。
浅谈期货中的逼仓现象逼仓现象一直在期货市场上时常发生,今天粗浅来谈谈该话题。
在传统行业,供应和需求之间存在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几乎所有的供应都会存在一个数量的限制。
比如一家饭店只有一百个座位,如果你200个人冲进去,饭店是没有能力接待的。
一家工厂一个月只能生产1万部车,你让他一个月交2万台,没办法,只能往后延期。
第二个特点,如果需求增大是事先知道的,供应的价格就会直接上涨,比如春运期间,黄金周期间许多交通费用和住宿费用都会大幅上涨。
这其实就是微观经济学的供求理论,当未来的需求增长超过供应,价格将会上涨。
在期货市场,交易盘面上是虚盘,持仓量短时间可以迅速增大,交割盘面上又是实盘,具备上面传统行业的第一个特点,交割是需要空头组织货源,供应数量上很容易受到限制。
如果在临近交割月多头迟迟不撤退,甚至凶猛加仓,空头是非常被动的,空头需要想尽办法组织货源去交割,有时候市场根本就没有这么多货,当然还有另外一点,空头阵营当中有一些根本就是虚盘,也就是个人户,根本进不了交割月,这些单子也会不断的平仓把价格推高。
在这种情况下,就形成了期货市场特有的逼仓现象。
期货逼仓现象主要分两种,第一种是逼空头里面的个人户,由于个人户进不了交割月,多头把价位推到高位,空头个人户不得不最后期限在高位平仓,很多时候个人户平仓以后价格又会往下走。
第二种是逼所有的空头,多头把价格推高,价格上去了一直不下来,多头也可能真正的接货,有时候接货在高位也不在乎,因为在期货上赚钱,在现货上亏点钱根本不算什么,极端的情况下,有时候直接把货扔掉。
明白了上面这些道理,那我们应该怎么做?第一点,尽量不要被别人逼仓。
在近月合约当中,尽量不要去做空,特别是郑州期货交易所的小品种。
第二点,如果要去逼别人的仓该怎么做?我以前文章中多次讲过,在这个市场上,信息是泄露的。
如果你想期货逼仓很简单,你只要找到空头席位上个人户比例最高的品种就可以了,市场上有一些神通广大的人就是这样做的。
期货交易中的仓位控制案例分析在期货交易的领域中,仓位控制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能,它直接关系到交易者的资金安全和盈利潜力。
通过对一系列实际案例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仓位控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仓位管理。
先来看一个失败的案例。
有一位新手交易者小李,他在刚刚接触期货市场时,被市场的高杠杆和潜在的高收益所吸引。
在对某一期货品种的走势进行了初步分析后,他坚信价格会大幅上涨,于是毫不犹豫地投入了自己大部分的资金,几乎满仓操作。
起初,市场确实如他所预期的那样小幅上涨,这让他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的判断准确无误。
然而,市场风云突变,价格突然掉头向下,而且跌幅远超他的预期。
由于他几乎满仓,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抵御价格的下跌,很快就收到了期货公司的追加保证金通知。
但此时他已没有更多的资金可追加,最终只能被强制平仓,损失惨重。
这个案例清晰地揭示了满仓操作的巨大风险。
当市场走势与预期相反时,满仓的交易者几乎没有任何回旋余地,只能被动地承受巨大的损失。
再来看一个成功的案例。
交易者老张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期货投资者,他在交易中始终非常重视仓位控制。
在一次对农产品期货的交易中,他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该品种可能会有一定的上涨空间。
但他并没有因为这种预期而盲目重仓,而是先以相对较小的仓位建立了多头头寸。
随着市场走势逐渐符合他的预期,价格开始上涨,他逐步增加仓位。
但即使在最乐观的情况下,他也始终将仓位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给自己留下了足够的风险应对空间。
当市场出现短暂的回调时,由于他的仓位控制得当,并没有因此而陷入恐慌。
最终,他在这次交易中获得了较为丰厚的利润。
老张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得益于他对仓位的合理控制。
他明白,市场是变幻莫测的,即使有再大的把握,也不能将所有的资金都投入到一次交易中。
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仓位控制的核心原则是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风险的存在。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的仓位控制呢?首先,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来确定初始仓位。
期货市场的交易案例分析在金融市场中,期货交易一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方式。
期货合约的交易不仅需要投资者对市场行情进行准确的判断,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风险管理能力和交易策略。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期货市场的交易案例,探讨其中的交易策略和风险管理问题。
案例背景:某投资者小李认为国内某大豆期货在近期会出现明显的上涨趋势,因此决定以空头姿态进入市场。
他在6月1日收盘前卖出持仓,持有3个月合约的大豆期货。
交易策略:小李的交易策略是基于技术分析以及基本面分析的综合判断。
他通过分析大豆供需情况、价格趋势以及技术指标发现,当前市场上大豆供应短缺且需求旺盛,预计价格将会上涨。
因此,他决定采取空头策略,即做空大豆期货合约。
交易过程:小李在6月1日收盘前卖出大豆期货合约,选择了3个月合约期限。
他卖出的合约数量为100手,每手1000吨,卖出价格为每吨3000元。
总卖出额为3000元/吨 × 100手 × 1000吨 = 3,000,000元。
交易后的风险管理:在期货市场中,风险管理是投资者必须重视的一环。
小李在交易后采取了以下风险管理措施:1. 止损策略:小李设定了合理的止损水平。
如果大豆期货价格上涨超过他预期的程度,他会设定一个触发点,一旦价格触及该点,他将立即平仓止损,以控制亏损幅度。
2. 做好持仓管理:小李密切观察市场的价格波动和消息面的变化,并及时调整全球,避免因市场变化导致的风险。
他定期进行持仓分析和资产配置,确保风险掌控。
3. 严格信用风险管理:在进行期货交易时,保持充足的交易保证金是非常重要的。
小李会保持充足的资金以应对可能的亏损。
交易结果:在小李持有合约期间,大豆价格并未如他预期的上涨。
相反,由于天气因素和供应增加,大豆价格下跌。
在8月底,大豆期货价格下跌至每吨2500元。
根据合约规定,小李需要参与交割,即按照合约约定的价格将大豆交付给买家。
他必须履行合约,即购买100手 × 1000吨 = 10万吨的大豆,且按照约定的价格每吨2500元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