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市场“逼仓”案例分析.pptx
- 格式:pptx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16
1、豆粕1409郑州商品交易所菜粕期货1409合约在临近交割前,上演疯狂暴跌行情,仅仅8月份以来暴跌三百余点,如果从6月中旬算起下跌更是达到六百余点,跌幅逾20%,多头投资者迅速遭到血洗。
作为农产品期货品种,菜粕期货从三月份至今行情出现暴涨暴跌且幅度极大。
由于现货库存高企,做空的油厂准备大量现货等待交割,投机资金借势打压,市场形成空逼多的架势。
形成原因:从三月下旬开始,菜粕价格一路狂飙,中储粮将临储菜粕实行统一销售统一定价,且指导价格普遍在3000元/吨以上,投机多头一路拉涨,直到五月期价一度创出新高3118元/吨。
菜粕涨幅远超豆粕,导致豆菜粕价差一度缩小至480元/吨。
此时水产饲料需求才刚刚启动,不少饲料企业因为菜粕价格昂贵,开始修改饲料配方,水产料中菜粕比例从40%甚至更高,普遍下调至20%以下。
需求低于预期,现货库存高企,交割热情高涨,菜粕价格又被彻底打回原形。
总结:成功在期货市场上,多逼空的行情容易上演,空逼多的行情却比较少见。
因为多逼空从理论上讲,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就可以完成,而空逼多不仅要有资金还要有足够的现货库存作为最终的实物交割。
目前菜粕主力空头一方面在期货盘上大力打压,逼迫多头选择平仓离场甚至倒戈,另一方面在油厂积极组织货源,借助当前市场需求低等利空因素,在临近交割月前将多头彻底打败。
2、甲醇1501(走势见框内)盘面数据显示,甲醇1501合约近期走势一波三折。
10月下跌7%与其他化工品走势相近,整个11月反弹4%,表现相对较强,12月初期价一度反弹至2797元/吨高位,之后又一路下行,截至昨日白天收盘已跌至1896元/吨,期间跌幅高达32%。
形成原因:多头主力是国内某大型甲醇贸易商,对手盘是几家有现货背景的投资公司,空头里有些还是期货行业内大佬。
该贸易商很早就开始抄底做多,出现亏损后不愿砍仓便想到了逼仓。
原本还是挺成功,整个11月份1501合约逆势走强,但此后原油暴跌,空头大量介入,加之交易所增加空头套保额度,情势便急转直下。
期货市场“逼仓”案例分析期货市场”逼仓“案例分析近年来,期货市场的”逼仓“案例不断涌现,给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和负面影响。
这些案例普遍发生在市场波动剧烈的时期,让人们对期货市场的合规性和监管问题产生了质疑和担忧。
一种常见的”逼仓“案例发生在期货市场的大幅下跌时,机构投资者或大户利用自身交易规模庞大的优势,通过反向建仓操作来迫使其他投资者进行强制平仓,从而进一步推动市场的下跌。
这种行为通常会导致投资者因为市场价位突然暴跌而亏损惨重,同时也给市场稳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另一种”逼仓“案例则发生在期货市场大幅上涨时,一些机构投资者或大户会通过大量买入合约或者短期大量建仓,来引发其他投资者跟风追涨,并且在市场达到他们预期的卖出点时迅速清仓,获得高额回报。
这种行为同样是为了迫使其他投资者进行强制平仓,从而进一步推动市场的上涨。
这些”逼仓“行为直接挑战了期货市场的公平与公正,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和市场的稳定性。
投资者被迫强制平仓往往会面临巨额损失,同时也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风险。
此外,这些行为还使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任受到严重打击,投资者对市场的合规性和公正性产生怀疑,导致投资者愿意进一步参与市场的意愿降低。
针对这些”逼仓“行为,需要加强市场监管和规范,确保市场的公开、公平和透明。
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期货市场参与者的监管,规范其交易行为。
同时,要加强市场信息的披露,提高投资者风险警示能力,避免投资者因不了解市场风险而上当受骗。
此外,期货市场参与者也应增强风险意识,避免盲目跟风或者过度杠杆操作。
投资者在参与期货交易前应充分了解市场规则和操作规范,并且要制定合理的交易策略,控制风险。
总之,期货市场的”逼仓“行为对市场稳定和投资者利益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加强监管和规范,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投资者也应增强风险意识,理性投资,避免被市场操纵。
只有共同努力,才能使期货市场更加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商品期货逼仓案例分析(近XXXX国内外案例) 逼仓案例分析(一)1996年天胶608合约“多逼空”事件椰岛狂飙卷天胶早在1996年的R608合约上,已演绎过一场“多逼空”行情,主要表现为投机多头利用东南亚产胶国及国内天然橡胶主产区出现的自然灾害进行逼仓。
而R708事件却是在市场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发生的。
1997年初,在R703合约上,多头逆市拉抬期市胶价,使得海南中商所定点库所存的天然橡胶仓单开始增加。
到R708逼空行情出现之前,注册仓单已达4万多吨。
R708事件的导火线应是东京天胶于110日元/公斤一线企稳后大幅反弹。
国内一大批投机商本欲借机在R706合约上做文章,但由于受到以当地现货商为首的空头主力凭借实盘入市打压,再加上时间不充足,不得不放弃该合约,并主动平多翻空。
于是,胶价全线崩盘,连续四天跌停,创下新低9715元/吨。
但市场中的多头并不甘心失败,反调集雄厚的后备资金卷土重来。
他们在R708上悄然建多,在1997年5月份的下半月将胶价由10000点水平拉至11300点以上。
而空头也不示弱,从国内现货市场上调入了大批天然胶现货进入中商所仓库,并声称手中已掌握了10万多吨现货仓单,准备以实盘交割相见。
多头主力是上海、江浙一带的投机大户,他们诈称准备接完库存胶去扩充上海市场,以此来吸引中小散户加盟。
多空大战在6月底至7月初再次升级,双方在11XXXX年6月推出后,短时间内吸引了众多投机商和现货保值者的积极参与,交易一度十分活跃,但少数经纪商和投机大户企图操纵籼米期市以牟取暴利,遂演变出一幕在期市大品种上的“多逼空”闹剧。
这次“籼米事件”又称“金创事件”,是中国期货市场上一次过度投机,大户联手交易,操纵市场的重大风险事件。
一、“籼米事件”的起因与经过广东联合期货交易所自1995年6月12日正式推出籼米期货交易后,期价一路飙升,其中9511和9601两个合约,分别由开始的2640元/吨和2610元/吨上升到7月上旬的3063元/吨和32XXXX年夏季遭严重洪涝灾害,面临稻米减产形势;其二是籼米期货实物交割中存在着增值税问题,据此估算当时的期价偏低。
期货市场“逼仓”案例分析汇报人:日期:•“逼仓”现象概述•期货市场“逼仓”案例介绍•“逼仓”原因分析目录•应对“逼仓”的策略和措施•期货市场稳定机制建设探讨•结论与启示“逼仓”现象概述01“逼仓”定义•逼仓,英文称为“Squeeze”,是指期货市场中的一方(通常是大型投机者)通过控制大量合约,并借助资金优势或信息优势,试图操控市场价格的行为。
当市场中的一方(如多头或空头)明显占据优势时,容易发生逼仓行为。
市场结构不平衡资金或信息优势监管缺失或不足逼仓者通常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或独特的信息来源,使其有能力影响市场价格。
在监管不严格或制度不完善的市场环境中,逼仓行为更容易发生。
03“逼仓”发生条件0201价格波动加剧:逼仓行为通常会导致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增加市场风险。
投资者信心受损:当市场出现频繁的逼仓行为时,投资者的信心会受到打击,进而影响市场活跃度。
市场功能扭曲:逼仓行为的存在可能会扭曲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妨碍市场的正常运行。
系统性风险增加:过度的逼仓行为可能引发市场的连锁反应,进而威胁到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综上所述,“逼仓”是期货市场需要重点关注和防范的现象。
为了确保市场的公平、公正和稳定,需要加强监管,完善制度,并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逼仓”对期货市场的影响010*******期货市场“逼仓”案例介绍02市场环境在期货市场中,由于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市场情绪波动等因素,可能导致市场出现异常波动。
参与者结构包括生产商、消费者、投机者等各类市场参与者,他们的行为和市场预期会影响期货价格。
案例背景在某些情况下,市场中的某一或多个大型参与者通过控制大量的期货合约,尝试影响市场价格。
逼仓行为的出现当市场识别到逼仓行为时,其他参与者可能会跟随操作,或是选择对冲策略,进一步加剧市场波动。
市场反应期货市场的监管部门在发现市场异常波动后,通常会介入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维护市场秩序。
监管介入案例发生过程对监管的启示逼仓案例提醒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市场的监控,以及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逼仓案例分析(一)1996年天胶608合约“多逼空”事件椰岛狂飙卷天胶早在1996年的R608合约上,已演绎过一场“多逼空”行情,主要表现为投机多头利用东南亚产胶国及国内天然橡胶主产区出现的自然灾害进行逼仓。
而R708事件却是在市场供给过剩的情况下发生的。
1997年初,在R703合约上,多头逆市拉抬期市胶价,使得海南中商所定点库所存的天然橡胶仓单开始增加。
到R708逼空行情出现之前,注册仓单已达4万多吨。
R708事件的导火线应是东京天胶于110日元/公斤一线企稳后大幅反弹。
国内一大批投机商本欲借机在R706合约上做文章,但由于受到以当地现货商为首的空头主力凭借实盘入市打压,再加上时间不充足,不得不放弃该合约,并主动平多翻空。
于是,胶价全线崩盘,连续四天跌停,创下新低9715元/吨。
但市场中的多头并不甘心失败,反调集雄厚的后备资金卷土重来。
他们在R708上悄然建多,在1997年5月份的下半月将胶价由10000点水平拉至11300点以上。
而空头也不示弱,从国内现货市场上调入了大批天然胶现货进入中商所仓库,并声称手中已掌握了10万多吨现货仓单,准备以实盘交割相见。
多头主力是上海、江浙一带的投机大户,他们诈称准备接完库存胶去扩充上海市场,以此来吸引中小散户加盟。
多空大战在6月底至7月初再次升级,双方在11200—11400之间形成对抗。
7月4日,多头突然发难,实行上下洗盘。
在R708合约跌到10790之后,多方强行拉抬,当日封至涨停,随后将期价连续上推,并挟持近23万手的巨仓。
R708在7月底一度摸高到12600一线。
巨大的风险已聚集在海南中商所以及部分会员身上。
7月26日、27日,交易所理事会持续不断地讨论R708问题,并在多空大户之间斡旋。
由于谈判无任何进展,7月30日,中商所发文,“对R708买方持仓保证金分阶段提高,并自30日起,除已获本所批准其套期保值实物交割头寸尚未建仓者外,一律禁止在R708合约上开新仓。
第1篇一、案件背景随着我国期货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期货交易中来。
然而,期货市场的风险性也使得一些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遭遇了爆仓的困境。
本案例涉及XX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原告”)与XX期货经纪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被告”)之间的期货爆仓合同纠纷。
原告XX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农产品、化工品等商品的贸易。
2015年,原告在被告处开设了期货交易账户,开始进行期货交易。
由于市场波动,原告在2016年3月遭遇了爆仓,导致巨额亏损。
原告认为,被告在交易过程中存在违规操作,未履行合理提示义务,导致其爆仓,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二、案件事实1. 交易背景2015年5月,原告在被告处开设了期货交易账户,并签订了《期货经纪合同》。
合同约定,被告作为原告的期货经纪商,负责代理原告进行期货交易。
2. 交易过程自开户以来,原告在被告处进行了一系列期货交易。
2016年2月,原告在被告处持有某期货品种的多头头寸,持仓量较大。
3月初,该期货品种价格开始下跌,原告的持仓开始出现亏损。
3. 爆仓事件3月15日,原告的持仓亏损达到账户总资金的70%。
被告未及时通知原告,也未采取任何措施帮助原告平仓或调整持仓。
3月16日,该期货品种价格继续下跌,原告的持仓亏损进一步扩大,最终达到账户总资金的100%,原告爆仓。
4. 争议焦点原告认为,被告在以下方面存在违规操作:(1)未履行合理提示义务,未及时通知原告持仓风险;(2)未采取必要措施帮助原告平仓或调整持仓;(3)存在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规行为。
被告则认为,其已尽到合理提示义务,原告的爆仓是由于市场波动所致,与被告无关。
三、法院审理1. 争议焦点分析(1)合理提示义务法院认为,根据《期货经纪合同》的约定,被告作为期货经纪商,有义务向原告提示持仓风险。
本案中,被告未及时通知原告持仓风险,存在违约行为。
(2)平仓或调整持仓法院认为,被告在原告爆仓前未采取任何措施帮助原告平仓或调整持仓,存在违约行为。
触目惊心的多空大战!期货人必看的国内期货史十大逼仓案例(下)06胶板9607事件1994、1995年的胶合板期市,成了国内期货交易的热门话题,大批资金趋之若鹜,9507合约价格一路飙升,从40元/张,一路飙升到62元一张。
高价位令胶合板现货和进口商们喜出望外。
大量现货涌入交易所登记的仓库,印尼胶合板大量涌入已经过剩的国内市场,使得本来就不景气的胶合板现货市场更是雪上加霜。
最后,9507家公司以巨资收购了二十万股的现货,大量的存货堆积在了交割仓库中,巨大的库存压力使得上海期市的人气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内都显得比较平静。
沪板9607合约在市场上的表现较为平静。
上海商品交易所于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十日发行9607、9609号胶合板。
因为当时主力资金都集中在了苏板和沪板9603、9605,9607合约自从上市以来,一直备受冷遇,期价由推出时45元/张的价格逐步回落,3月7日因谣传国产胶合板可从9607合约开始用于交割,9607合约顿告跌停至41.90元/张,此时成交量才首次突破5万手,持仓量亦仅12万余手。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在三月八日发布了暂停苏交易所红小豆期货合约买卖的公告,大批撤出苏宏的资金纷纷涌向市场,胶合板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因为当时苏板的多个主力合约都已接近当日的持仓限额,新主力难以介入,因此沪指成了苏红退出资金争夺战的重点,特别是9607合约因为时机合适,盘面相对宽松,因此成为了这些游资的优先选择。
在接下来的三个星期内,主力开始了一场仓位战,9607的持仓很快就被拉到了60万手,而期货的价格则始终保持在42.00-43.00元/股之间,这是一种非常困难的局面,因为持仓量已经达到了60万,这也限制了主力的发挥空间。
到五月三十一日,市场上忽然传出空头主力有大批资金流入,而空头主力则利用套利只收取5%保证金的优势大肆打压。
沪板9607合约从43.80元一天开盘后一路下跌,在散户的抛售压力下,迅速跌到了跌停,两个多月的均势最终被打破,但主力多头没有惊慌,仍然保持在600,000多手;第二天开盘,空头主力毫不手软,继续以55%的保证金做空,9607合约再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