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依法处理生活中的纠纷》知识点梳理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4
道法九年级上册第4单元重点以下是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的重点内容:- 我国各民族的分布格局: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和基本政治制度:- 方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 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 民族平等主要表现在: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有多大差异,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各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相同的法定义务。
- 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的原因: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我国各族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克服种种困难和艰险,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社会状况得到很大改善,民族地区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 我国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举措和成就:- 举措:- 经济方面: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加大对欠发达民族地区的扶贫支持力度,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通过输入技术、管理、人才等方式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 社会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教育,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等。
- 文化方面: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积极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 成就: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驶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促进民族关系更加融洽,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解决争议从协商开始【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用协商的方式解决纠纷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2.知道解决纠纷的方式:知道怎样解决纠纷3.培养用合理的方式解决纠纷的能力【学习重点】知道解决纠纷的方式;知道怎样解决纠纷【学习难点】培养学生用协商的方式解决纠纷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知识梳理】一、遇纠纷尽量协商解决1._________________是现实生活中解决纠纷最常用的方式,它适用于纠纷双方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形。
2协商解决纠纷首先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根据产生纠纷的事实,弄清争议的焦点,分清_________________;注意_________________,讲明自己诉求的_________________,提出解决纠纷的建议;尽量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面对面等方式以与对方进行沟通;_________________,一旦达成和解协议,要_________________,不轻易反悔.二、巧用调节化解矛盾1. _________________也是解决纠纷常用的方式。
纠纷双方自行协商解决有困难的,可以寻求有关组织、机构或中间人等的帮助。
第三方通过_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双方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自愿达成_________________,解决纠纷。
2.调解一般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方式。
3. 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民间一种非常重要的纠纷方式。
我国宪法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_________________。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职能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讲解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教育公民_________________,尊重_________________,预防_________________。
九上道法第四单元知识点
九上道法第四单元的知识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详细阐述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支柱。
2. 中华传统美德: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理念,如仁爱、诚信、礼仪、廉耻等,这些美德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3. 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介绍了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包括政治权利、人身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等,以及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4. 宪法与法律知识:强调了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最高地位,以及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
同时介绍了我国的基本法律制度,如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等。
5. 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强调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交流,以及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介绍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方针。
6. 全球视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介绍了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强调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重要性。
7.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了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如爱国情感、责任感、正义感等。
同时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以上是九上道法第四单元的部分知识点,如需获取更详细的信息,建议查阅九年级上册的道德与法治课本或相应的教辅资料。
九年级道法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第四单元:德育与法治一、知识概述德育与法治是培养和塑造学生良好品德以及培养法治意识的重要内容。
德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智力、身心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个性特征。
法治是指建立在宪法基础上,以法律为基础、以法治国、以德治国的基本国家制度。
它既具有强制性,也要求每个公民自觉遵守。
二、知识要点1.道德与品格培养道德是社会交往的规则,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行为准则的正确变现。
品格是指一个人在道德品质、道德能力和道德行动中的表现。
培养良好的品格需要培养法治意识、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
2.宪法和法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政权的组织与运行的法律基础和总章程。
宪法确立了人民民主、依法治国、平等自由、平等保障的原则。
法律是国家行使权力的具体规则和方法,是维护国家稳定、社会秩序和人民利益的重要手段。
3.法治与德治法治是以法律为基础来治理国家和社会,通过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德治强调在法治的基础上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自律,使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4.遵法守则与公民道德指公民在社会交往和活动中应当遵守的法律、法规、规章和道德规范。
遵法守则不仅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履行义务的要求。
5.法治与正义法治是一种在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实现的社会正义的形式。
法治要求法律公正、公平、公开,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平等的对待和保护。
6.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公民对法律认识程度和法律观念的总称,是指公民在思想、行为、言论和组织活动中树立和贯彻法治原则的自觉意识。
7.法律知识多元化法律知识多元化是指法律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包括知识结构的全面性和深入性以及对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相关知识的掌握。
8.法律教育法律教育是培养公民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的一种教育方式。
在现代社会,法律教育被视为一种基础教育,应该广泛普及。
三、学习方法1.关注社会问题通过关注社会问题,了解和分析其中的道德和法律因素,培养对社会问题的责任感和积极参与意识。
九年级政治全册知识点总结_鲁教版.doc九年级政治全册知识点总结 - 鲁教版一、前言本总结旨在梳理九年级政治全册(鲁教版)的核心知识点,帮助学生系统复习,掌握政治课程的主要内容。
二、第一单元:社会与个人社会关系的形成社会关系的内涵及其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社会关系与个人角色的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社会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社会责任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实践。
三、第二单元:法律与秩序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的定义、功能和作用。
法律与道德、习俗的区别。
法律体系与法律关系中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法律关系及其构成要素。
遵守法律与维护秩序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维护社会秩序的个人责任和集体行动。
四、第三单元:经济与生活经济制度与经济活动经济制度的类型及其特点。
经济活动的基本形式。
个人经济行为个人消费、储蓄和投资的决策。
个人经济行为与社会责任。
国家经济政策国家经济政策的目标和手段。
经济政策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五、第四单元:文化与道德文化的概念与作用文化的定义、特征和功能。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
道德规范与道德建设道德规范的内容和意义。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个人品德与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的培养和重要性。
社会公德的内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六、第五单元:政治参与与公民权利政治参与的途径与意义政治参与的多种形式。
政治参与对民主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公民权利与义务公民权利的种类和保障。
公民义务的内容和履行。
民主政治与法治国家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和实践。
法治国家的构建和公民在法治建设中的角色。
七、结语通过本学期的政治课程学习,学生们应该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法律与秩序、经济与生活、文化与道德、政治参与与公民权利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希望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
解决争议从协商开始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用协商的方式解决纠纷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2.知道解决纠纷的方式;知道怎样解决纠纷3.培养用合理的方式解决纠纷的能力教学重点:知道解决纠纷的方式;知道怎样解决纠纷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协商的方式解决纠纷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生活是一团麻,就像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绳,常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
面对生活中的纠纷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呢?二、遇纠纷尽量协商解决10岁的琪琪居住的小区里有很多居民养宠物狗。
一天琪琪见一条小狗很可爱,便去逗小狗,不慎被小狗咬伤。
琪琪的父母找到小狗的主人,当面沟通,要求其赔偿医药费、营养费等共计9000元。
小狗的主人一位琪琪主动逗狗也有责任,只同意赔偿3000元。
双方经过协商,认识到自己都有责任,又都是一个小区的邻居,和为贵,最后小狗的主人同意赔偿6000元,琪琪的父母也同意不再追究此事,两家握手言和。
讨论:1.如果你遇到类似的纠纷,会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解决?2.琪琪的父母和小狗的主人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纠纷有什么好处?协商和解是现实生活中解决纠纷最常用的方式,它适用于纠纷双方能正常交流、矛盾尚未激化的情形。
阅读教材89页材料,讨论:1.梁阿姨为什么能够成功解决和邻居的纠纷?2.怎样协商解决纠纷?生回答,师总结:1.态度真诚、主动。
2.要根据产生纠纷的事实,弄清争议的焦点,分清是非和责任3.注意收集和保留证据,讲明自己诉求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提出解决纠纷的建议4.尽量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面对面等方式以温和的态度与对方进行沟通5.诚实守信,一旦达成和解协议,要积极践行协约,不轻易反悔三、巧用调节化解矛盾阅读教材90页材料,思考:王大爷最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解决纠纷的?如果我们遇到这种问题应该如何处理?调解也是解决纠纷常用的方式。
纠纷双方自行协商解决有困难的,可以寻求有关组织、机构或中间人等第三方的帮助。
九上政治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九上政治第四单元的知识点总结如下:1.坚持宪法至上: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2.保障宪法实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健全保证宪法实施的制度体系,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在全社会加强宪法宣传教育。
3.公民权利与义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宪法是每个公民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根本保证。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4.坚持依法行政: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行政。
行政机关享有哪些职权,具体如何行使职权,都必须严格遵照宪法和法律。
国家权力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行使。
凡不按法定程序行使权力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5.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行政机关要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逐步健全。
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行政裁量基准制度,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
6.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7.尊重和保障人权: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采取各种措施积极保护和促进人权。
8.规范权力运行: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得懈怠、推诿。
国家权力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行使。
国家权力的行使不能任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以上是第四单元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解决争议从协商开始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用协商的方式解决纠纷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2.知道解决纠纷的方式;知道怎样解决纠纷3.培养用合理的方式解决纠纷的能力教学重点:知道解决纠纷的方式;知道怎样解决纠纷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协商的方式解决纠纷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生活是一团麻,就像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绳,常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
面对生活中的纠纷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呢?二、遇纠纷尽量协商解决10岁的琪琪居住的小区里有很多居民养宠物狗。
一天琪琪见一条小狗很可爱,便去逗小狗,不慎被小狗咬伤。
琪琪的父母找到小狗的主人,当面沟通,要求其赔偿医药费、营养费等共计9000元。
小狗的主人一位琪琪主动逗狗也有责任,只同意赔偿3000元。
双方经过协商,认识到自己都有责任,又都是一个小区的邻居,和为贵,最后小狗的主人同意赔偿6000元,琪琪的父母也同意不再追究此事,两家握手言和。
讨论:1.如果你遇到类似的纠纷,会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解决?2.琪琪的父母和小狗的主人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纠纷有什么好处?协商和解是现实生活中解决纠纷最常用的方式,它适用于纠纷双方能正常交流、矛盾尚未激化的情形。
阅读教材89页材料,讨论:1.梁阿姨为什么能够成功解决和邻居的纠纷?2.怎样协商解决纠纷?生回答,师总结:1.态度真诚、主动。
2.要根据产生纠纷的事实,弄清争议的焦点,分清是非和责任3.注意收集和保留证据,讲明自己诉求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提出解决纠纷的建议4.尽量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面对面等方式以温和的态度与对方进行沟通5.诚实守信,一旦达成和解协议,要积极践行协约,不轻易反悔三、巧用调节化解矛盾阅读教材90页材料,思考:王大爷最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解决纠纷的?如果我们遇到这种问题应该如何处理?调解也是解决纠纷常用的方式。
纠纷双方自行协商解决有困难的,可以寻求有关组织、机构或中间人等第三方的帮助。
解决争议从协商开始【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用协商的方式解决纠纷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2.知道解决纠纷的方式:知道怎样解决纠纷3.培养用合理的方式解决纠纷的能力【学习重点】知道解决纠纷的方式;知道怎样解决纠纷【学习难点】培养学生用协商的方式解决纠纷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知识梳理】一、遇纠纷尽量协商解决1._________________是现实生活中解决纠纷最常用的方式,它适用于纠纷双方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形。
2协商解决纠纷首先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根据产生纠纷的事实,弄清争议的焦点,分清_________________;注意_________________,讲明自己诉求的_________________,提出解决纠纷的建议;尽量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面对面等方式以与对方进行沟通;_________________,一旦达成和解协议,要_________________,不轻易反悔.二、巧用调节化解矛盾1. _________________也是解决纠纷常用的方式。
纠纷双方自行协商解决有困难的,可以寻求有关组织、机构或中间人等的帮助。
第三方通过_________________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双方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自愿达成_________________,解决纠纷。
2.调解一般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方式。
3. 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民间一种非常重要的纠纷方式。
我国宪法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_________________。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职能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讲解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教育公民_________________,尊重_________________,预防_________________。
2018(秋)鲁人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依法处理生活中的纠纷》知识聚焦
班级:姓名:
第八课用合适的方式处理纠纷
1、现实生活中,解决纠纷的方式有哪些?
我们可以根据纠纷的具体情况采取协商、调解、仲裁、“打官司”等多种方式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纠纷。
2、生活中遇到纠纷,为什么通常用协商的方式解决?
协商和解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解决纠纷最常用的方式,它适用于纠纷双方能正常交流,矛盾尚未激化的情形。
3、采取协商解决纠纷的要求有哪些?
(1)协商解决纠纷态度要真诚、主动,既能维护自己的利益,又能学会换位思考,互谅互让。
(2)要根据产生纠纷的事实,弄清争议的焦点,分清是非和责任。
(3)注意收集和保留证据,讲明自己诉求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提出解决纠纷的建议。
(4)尽量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面对面等方式以温和的态度与对方进行沟通。
(5)诚实守信,一旦达成和解协议,要积极践行协约,不轻易反悔。
4、什么是调解?
调解也是解决纠纷常用的方式。
纠纷双方自行协商解决有困难的,可以寻求有关组织、机构或中间人等第三方的帮助。
第三方通过说服、疏导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双方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决纠纷。
5、调解的种类有哪些?
调解一般适用于民事纠纷,有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以及法院调解等多种方式。
6、人民调解的地位是什么?
人民调解是我国民间一种非常重要的纠纷解决方式。
7、人民调解的设立和主要职能是什么?
(1)我国宪法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人民调解委员会。
(2)它的主要职能是调解民间纠纷,讲解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教育
公民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预防纠纷激化。
8、采取仲裁解决纠纷的要求是什么?
(1)仲裁是一种依靠专业力量裁决纠纷的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
(2)当事人采取仲裁方法解决纠纷,应当双方自愿,达成仲裁协议。
(3)没有仲裁协议,一方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
9、诉讼的种类有哪些?
诉讼主要包括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民告官)。
10、我国有哪些法律为诉讼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11、诉讼的程序有哪些?
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一般包括起诉和受理、审理和判决、执行三个基本阶段。
刑事案件有公诉案件和自诉案件之分。
公诉案件的诉讼程序包括立案、侦查、提起公诉、审判、执行五个阶段。
自诉案件的诉讼程序一般包括立案、审判、执行三个基本阶段。
12、诉讼与其他解决纠纷方式的区别有哪些?
(1)诉讼是解决社会生活中各种冲突和纠纷的最后途径,对保护公民权益和维护社会秩序都具有重要作用。
(2)诉讼判决具有强制性,依靠国家强制力处理纠纷,法院对审判结果强制执行,其他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任何公民都无权变更或撤销法院的审判结果。
(3)诉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依据法律规定裁判,具有严格规范性,是一种最有效的纠纷解决手段。
13、起诉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1)起诉前必须首先收集证据材料。
一切可以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要分清这些证据在法律上对自己是否有利。
(2)有了证据,就可以写起诉状了,起诉状的格式、内容都有法定要求,一般要清楚无误地写明原告和被告的有关信息、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证据和证据来源等。
14、法院审判的流程有哪些?
(1)经过法庭审理和辩论,法院作出判决。
(2)拿到一审判决书后,如果双方都不上诉,案件就进入执行阶段。
(3)如果认为判决不公平,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上诉,要求上一级人民法
院二次审理,二审的判决是终审判决。
第九课尊重司法权威
1、什么是公证?(含义)
公证就是人们所说的“公家作证”,它是由公证处代表国家行使公证职能,依照法定程序,证明当事人申请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活动。
2、公证有什么作用?
(1)公证活动具有法律效力。
通过公证对当事人有关财产权利、人身关系等事项进行法律上的界定,提供合法性的证实,可以为人们在解决纠纷、进行诉讼时提供真实可靠的法律证据。
(2)实施公证制度能够保护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合法利益;促使公证当事人在从事经济和民事活动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实施法律行为,诚实信用,制止欺诈、造假行为的发生,尽可能避免损失;有利于预防诉讼,减少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律师提供法律服务的内容和范围是怎样的?
(1)担任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法律顾问,处理各种法律事务;
(2)接受当事人的委托担任代理人,参加诉讼,代理各类诉讼案件的申诉,为刑事案件当事人担任辩护人;
(3)接受委托,参加调解、仲裁活动,提供非诉讼法律服务;
(4)解答有关法律的询问、代写诉讼文书和有关法律事务的其他文书等。
4、什么是法律援助?(含义)
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法律援助人员和社会志愿人员,无偿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一项法律保障制度。
5、法律援助的对象有哪些?
在我国,接受法律援助的对象包括经济困难的公民,盲、聋、哑人或者未成年且没有委托辩护人的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可能被判赴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被告人。
6、法律援助有什么作用?
(1)法律援助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益事业。
(2)能使弱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平等地获得法律服务,充分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3)对保障社会安定有序和公平正义具有重要作用,是国家法治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
7、为什么要按法律程序办事?(遵守法律程序的意义)
(1)有利于有效地防止司法机关权力的滥用,增强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提高法律实施的正确性;
(2)有利于尊重和保障人权,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有利于司法活动公开、透明,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使每一个司法案件的处理结果真实可信,保证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8、如何坚持程序公正?
(1)司法机关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参与司法活动,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遵守法律程序,不受上级机关、行政机关和任何个人的干涉;
(2)办案人员如与案件有利害关系,必须回避;
(3)整个司法过程和结果要对当事人和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9、如何理性维权?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遇到矛盾和纠纷不冲动不莽撞,不用违法的行为去处理,坚持走法律程序,尊重司法权威,才能依法理性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