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调查与思考 PPT
- 格式:ppt
- 大小:284.00 KB
- 文档页数:4
华北科技学院毛概暑假实践活动——老年人赡养问题调查实践活动名称:老年人赡养问题实践时间:2013年7月15日至2013年8月25日共40天一、实践目的:赡养老人自古到今都是一个不断的话题,也是一个不断出现问题的社会现象,在古代和近现代,人们对老年人的赡养大多停留在物质上的供养,只要老年人能吃饱穿暖就是对老人最好的赡养,人们很少去关注老人的精神感受。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物质赡养问题基本解决,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高层次的需求――精神需求就会凸现。
老年人精神缺少慰藉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老年人精神赡养权益的保护正在成为日趋严重的问题,如果不解决或解决得不好,不仅影响到亿万老年人的切身利益,也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老年人的精神赡养质量会影响整个中国老年人的精神赡养状况。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但一些问题也就随着出现了。
老年人的赡养问题日益趋重,为了呼吁人们对老年人赡养问题的重视我们小组做了此调查。
二、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在不断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也开始追求精神需求,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精神需求能否满足对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有很大的影响。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中国老年人口已达到1.776亿多,已经开始慢慢步入老年化社会,而农村老年人口占老年人总数的70%左右,在老年人口总数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
目前,老年人作为一个弱势群体,老年人的精神赡养问题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老年人能否享受良好的精神赡养会影响整个老年人精神赡养的水平。
本论文基于此现状,老年人赡养现状的调查,提出一些改善和提升农村老年人精神赡养的对策和建议。
三、实践内容:由于本小组人员来自全国的不同省份,其中城市和农村的都有。
根据每个人的调查,基本上可以得出较为普遍的结论。
本实践调查主要以问卷和走访的形式取得原材料,并为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打下了基础。
时间是整个暑假,要求每一个组员必须在一起讨论实践的流程,最终得出此操作过程。
农村老人赡养问题调查报告问题调查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旦外出以后,他们整日忙于打工,大多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更无法关注。
有的即使想关心,限于经济等条件,他们也无法更多地给孩子打电话或者经常返家看孩子。
此外,由于夫妻一方长期外出打工,也造成了不少农村家庭的破裂,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
留守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势必会形成下面一些问题: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因为年龄较大,不但要承担很多家务,而且文化层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临时监护人是初中学历以上比例仅占29.6%。
所以,他们教育孩子的就不会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而已,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难。
今后,我将在××党组和干部职工的帮助支持下,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工作作风,振奋精神,加倍努力,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事业再有大的发展多作贡献。
今天是八月三号,是我们江苏省苏州大学老年人赡养问题调查团队镇江地区调查的最后一天。
今天我们的活动主要有两项议程,第一是实地走访,寻找当地空巢老人,进行慰问并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第二是调查大学生(未来将要担当起赡养父母的职责)对赡养老人的看法。
活动一(走访空巢老人)地点是在句容下塘边村,我丹阳的队友周鹏骏在今天早上八点半到了句容,我到句容车站接他到了下塘边村。
于是我们的调查就开始了。
我们先到了王祖典老人家,通过交谈我们知道王祖典老人老板刚过世三年;他现在和儿子一起居住,儿子开了一家农村商店,由于儿子在外面忙着葡萄园,因此王祖典老人在家承担起照顾店面的任务。
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老人由于需要长时间在家看店,因此老人平时的生活比较单调,基本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所以我们团队成员在思考如何让农村老人的生活丰富多彩)。
关于农村老年人家赡养问题的调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9190105侯阳琳一、社会调查的背景当前,老年人口的急剧增多,使维权护老成为新世纪的一个社会性问题。
而在老年人群中,农村老人约占80%。
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农村老人老有所养的问题,比城镇老人更为艰难。
解决他们的赡养问题,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所以,希望通过此次调查,给予大多数人一种警醒,让我们更多的人了解到农村老年人家庭赡养所存在的严重问题,因而在以后的生活当中,也尽公民之责之义务来关注这些问题,并且以身作则。
方式:个人走访座谈以及到相关部门收集资料相结合.对象:部分农村家庭,主要是老年人.二、当前农村老年人现状及原因分析(一)农村老龄化程度高2005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接近1.44亿,占总人口的11%,超过了人们通常认定老龄社会标准的10%。
据有关部门专家估计,到2030年老龄化高峰时,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2.29%,这会成为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并且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青壮劳动力陆续流入城镇,造成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更是高于城镇。
农村人口老龄化的提高,使农民的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
(二)人口流动率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开展,不可避免的出现农村人口的流动,人口流动给农村人养老提出新课题。
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向城市涌进,使农村出现了大批的留守老人,同一个家庭的两代人生活在两地,使得老人的生活更加不便,老年人成了贫困地区农村人口结构的主体。
另一方面,农民工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工作和子女身上,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土地不足以养老长期以来,土地是农村老年人赖以生存的基础。
他们在土地上从事生产劳动,直到丧失劳动能力为止。
农村的老年人必须尽可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晚年的经济收入,只有在年老体弱时,才依靠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员的赡养。
改革开放后,生态遭到破坏,土地资源利用率低,这使得农村的一部分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农村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调查调查目的: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最多的国家。
联合国将一个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定义为“老龄化社会”,依此标准,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中国已经基本进入老龄化社会。
2000年老龄化比例为7.0%,2005年达到7.69%(老龄人口为10055万)。
在国家经济实力还不够强、社会保障体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如何赡养老龄人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
而老龄人口增加,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的成果,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但是,也给经济社会带来许多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导致家庭、社会矛盾,对改革、发展、稳定产生不良作用。
我们知道,在2005年3月的两会上,中央把建立和谐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确立为未来中国共产党执政中国的施政纲领之一。
而解决老年人的赡养问题,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所以,希望通过此次调查,给予大多数人一种警醒,让我们更多的人了解到农村老年人家庭赡养所存在的严重问题,因而在以后的生活当中,也尽公民之责之义务来关注这些问题,并且以身作则。
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对象:农村老年人。
调查方式:走访了老年人的家庭和参观老年人的活动走访了老年人的家庭,通过与老年人的沟通交流以及对部分老人子女的委婉询问,发现农村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不容乐观。
大约42%的老人独自居住,在这之中,有17%的老人失去了妻子或丈夫,沦为孤寡。
他们独自生活,求生方式多种多样。
通过调查发现,近19%的老人年近古稀仍然靠着自己大量不辞劳苦的务农,集市上卖农产品来维持生计。
56%的老人是在子女定期给予的物质金钱的基础上,做一些少量,轻便的农活作为经济来源之一。
其余部分老人则是全凭子女的定期给予的金钱来支配生活。
这样的一个数据让人为之一惊,奋斗了大半辈子的老人晚年安享并不那么如意。
而在对独居老人心态的调查中,60%的老人是感到孤独寂寞的,他们认为或多或少的金钱物质是填补不了他们内心的情感空白的。
宁国市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调查与研究化学化工学院10级化学(1)班刘丹内容摘要: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成为一个必须面对且很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在宁国市内,那些老年人的赡养问题是怎样解决的,还存在哪些问题呢?基于课题研究需要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通过对宁国市内居民区及附近乡镇进行走访和问卷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关键词:经济收入、现状、原因、建议本次的“宁国市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调查与研究”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在市内选择普通的生活区进行问卷调查,二是在市内及周边农村地区选择一些住户进行访问调查。
第一部分:问卷调查(针对市内开展)第一天发放传单100份,第二天收回传单93份,数据分析如下(从分布情况、年龄分布比例、基本生活来源三个主要方面进行阐述):1、老年人分布情况:在93户人家中,家中无60岁以上的老人有2户,家中有一位老人的有6户,家中有两位老人的有15户,家中有两位以上的老人的60户。
家中有60岁老人的比例为总数的97.85%。
2、老年人年龄分布范围:家中有60岁以上老年人共计有91户人家,其中老人平均年龄在60~65范围内的有17户,占18.68%,平均年龄在66~70有47户,占51.65%,平均年龄在71~75有19户,占20.88%,平均年龄超过75岁的有8户,占8.80%。
3、老年人基本生活来源:通过问卷的反馈得知,老人的基本生活来源以子女供给和退休工资或养老保险为主,各占37.62%和33.74%,其次个人积蓄占12.23%,劳动所得占8.74%,其他来源占7.7%。
小结:根据问卷上反馈的信息来看,基本上每户家庭家中都有老人,老人的基本生活来源也是多样化,且以退休工资养老保险为主导,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子女的负担,同时也说明了在养老这方面采取的良好的措施也比较普及。
同时从问卷上得知老人多和自己的子女生活在一起,这样,老人的生活起居得到了较好的照应,老人在家中帮着做做家务,接送小孩子上学,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调研报告《老年人的家庭赡养问题及对策调研》系部:侦查系年级:2009专业:国内安全保卫姓名:施少成学号:09122119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及对策调研摘要:进入21世纪,我国老年人逐年增加。
老年人的赡养问题自然就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因子女不孝而诉诸法院的案件也呈较快的上升趋势。
如何让老年人更好地实现老有所养,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
关键词:现状赡养纠纷原因特点对策目前,我国人口比例正处于老龄化阶段,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然而现实生活中子女因不赡养老人而引起的家庭纠纷的现象却比比皆是,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而这种不赡养老人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
处理好该类纠纷,对当前的社会稳定、计划生育基本政策的贯彻实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笔者就赡养案件纠纷的一些问题,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赡养案件纠纷形成的原因(一)赡养人文化素质低、法治意识和道德观念差,把赡养父母的法定义务视为可有可无,有的甚至把老年人当作包袱。
我国《婚姻法》第21条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由此可以看出,赡养义务来自法律的直接规定,系每个子女的法定义务。
但有的子女认为,不赡养父母是属于道德谴责的范畴,根本不违反什么法律规定,不愿意承认自己有赡养父母的义务。
(二)子女因家庭财产分配不均。
把平时积累的怨气发泄在赡养纠纷中。
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父母在子女结婚后即分家生活。
在分家时,由于当时家庭的经济状况及父母对子女的观念(尤其疼爱程度)差异等原因,在财产分割时确有不平均情况。
有的子女认为,在分家产时父母存在偏心,遂产生怨气,在父母年老需要赡养时,以家产分配不公为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
(三)子女本身也年老体弱,无能力尽赡养义务。
随着人均寿命的提高,在有些家庭中出现两代人都需要子女赡养,造成应尽赡养义务的子女不堪重负。
尤其对独生子女家庭,子女往往负担自己及配偶父母和其他老人的生活,以至有些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