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
- 格式:doc
- 大小:98.00 KB
- 文档页数:3
徐志摩最经典的十首诗
1.《再别康桥》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就好像我每次离开姥姥家的时候,心里都好舍不得呀,姥姥也总是在门口看着我,那场景真的和诗里写的一样呢!
2.《沙扬娜拉》“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嘿,这就像我们班的班花对人微笑的时候呀,那可真是温柔极了。
3.《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哎呀,这多像我有时候的心情呀,飘来飘去的,没个定数。
4.《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就像我有时候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一样迷茫呢。
5.《雪花的快乐》“假如我是一朵雪花”,哇,那多好玩呀,就像冬天我们在雪地里玩耍,幻想着自己是雪花在飞舞。
6.《翡冷翠的一夜》“你真的走了,明天?那我,那我……”,这就好像我的好朋友要转学了,我也好难过呀。
7.《爱眉小札》“我的心怀里,除了你,再也没有别的”,这和我对我最喜欢的小熊玩偶一样呀,心里只有它。
8.《沪杭车中》“匆匆匆!催催催!”,就像每天早上妈妈催我起床上学一样,急急匆匆的。
9.《我等候你》“我等候你。
我望着户外的昏黄”,我也常常等着爸爸下班回家,望着窗外呢。
10.《黄鹂》“一掠颜色飞上了树”,这不就像那只漂亮的鸟儿突然飞进我们院子一样嘛。
徐志摩的诗真的好有魅力呀,能让人感受到好多好多不同的情感呢!。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
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
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1923年成立新月社。
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
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
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徐志摩- 概况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男,汉族,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
现代诗人、散文家。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他在康桥接受资产阶级的贵族教育量,开始翻译文学著作,他翻译了英国作家曼殊斐儿的几个短篇,德国福沟的小说《涡堤孩》,法国中古时的一篇故事《吴嘉让与倪阿兰》,意大利作家丹农雪乌的《死城》和伏尔泰的作品《赣第德》。
徐志摩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胡适语),虽然为他带来了不少创作灵感,但亦断送了他的一生。
徐志摩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徐志摩- 生平简介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裕家庭,父亲徐申如拥有一座发电厂、一个梅酱厂、一间丝绸庄,在上海还有一家小钱庄,又是硖石商会会长,人称“硖石巨子”。
徐志摩18岁时由父母安排,与15岁的张幼仪结婚,随后远赴西方求学。
对徐志摩来说,这段婚姻并不美满。
张幼仪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
后来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
最后,林徽音却选择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
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
小曼聪慧活泼,是独生女,父亲陆宝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回国后任赋税司。
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并谈及婚嫁。
徐父执意请梁启超证婚,志摩求助于胡适,胡适果然把梁任公请了出来,梁任公在大庭广众之下骂徐志摩:“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
徐志摩最出名的十首诗徐志摩(1897年-1931年)是中国现代诗人和翻译家,他以深情而细腻的情诗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作充满了对爱情、生活和人性的独特观察和感悟。
在他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
以下是徐志摩最出名的十首诗。
1.《再别康桥》[注释]:《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著名的诗作之一,写于他离别英国伊顿公学康桥校区之时。
全诗以康桥作为写景的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痛苦和对故土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每个细节都充满着伤感和感慨,寄托着徐志摩深深的眷恋之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萧萧烟草,远近孤帆,和弦悲怆,不已暮暗,谁家今夜扁舟子?No,no,no,应不应该,知我愁。
`’ ’2.《月夜忆舍弟》[注释]:该诗是徐志摩写给他的舅舅,也是好友徐守谦的弟弟徐守元的忆诗。
全诗表达了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故乡和苦难的感慨。
诗中用月夜作为背景,描述了徐志摩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 ’3.《绝句》[注释]:这是一首颇具意境和情感的徐志摩四行诗。
全诗以金秋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由的渴望。
徐志摩通过简洁而深刻的文字描绘了寂静夜晚中的美景,并流露出对家乡乡亲的思念之情。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妾拟将身嫁与,金山银山可敌野。
`’ ’4.《再别康桥》[注释]:这是徐志摩在回国途中经过新加坡时,写给他在新加坡认识的女友林徽因的诗。
全诗表达了徐志摩内心的矛盾与迷茫,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远方爱人的痴念。
徐志摩通过细腻而感人的文字,描绘了自己在异国他乡的无奈和心情。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 ’5.《再别康桥》[注释]:这首诗是徐志摩在离开美国纽约时写给他的朋友郑振铎的。
姓名:徐志摩性别:男出生年月:1897-1931年籍贯:浙江海宁徐志摩(1897-1931),中国诗人、散文家。
留学美国时改字志摩,小字又申。
笔名有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开始新诗创作。
1922年回国,在报刊上发表诗文。
1923年参与成立新月社,同时也加入了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并任北京大学教授。
1925年3-7月,历游苏、德、意、法诸国,同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
1925年10月-1926年10月,主编《晨报副刊》。
这一年,写了诗集《翡冷翠的一夜》和散文集《巴黎的鳞爪》、《自剖》、《落叶》中的大部分作品,是他创作最多的一年。
这以前的诗作,大多是对于黑暗封建势力的不满,带有激烈的燃烧性的热情,但也流露出享乐主义的生活哲学和庸俗的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的性格。
1927年春,与胡适、邵洵美等筹办新月书店。
秋后,任上海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教授。
稍后,又任上海大夏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并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28年3月,《新月》月刊创刊,一度担任该刊主编。
同年9-11月,历游英国、美国、日本和印度。
1930年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
这一时期的诗作,抹去了以前的火气,调子低沉,多是颓唐失望的叹息。
徐志摩之死1931年11月18日,徐志摩乘火车由上海抵南京;19日上午8时,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飞机由南京飞往北平。
飞机师王贯一、副机师梁壁堂都是南苑航空学校毕业生,年龄均为36岁。
飞机上除运载了40余磅邮件外,乘客仅徐志摩一人,也是36岁。
开始天气甚佳,不料在党家庄一带忽遇漫天大雾,飞机师为寻觅航线,降低飞行高度,不慎误触开山山顶,机油四溢,机身訇然起火,坠落于山脚,待村人赶来时,两位飞机师皆已烧成焦炭。
徐志摩座位靠后,仅衣服着火,皮肤有一部分的伤,但他额头撞开一个大洞,成为致命创伤:又因身体前倾,门牙亦己脱尽。
民国四大才子徐志摩的简介徐志摩,原名为章垿,字槱森,后在出国留学时改为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社成员。
徐志摩于1897年在浙江海宁县硖石镇出生,出身于殷实的富商之家,因是徐家的长孙,且是独子,所以自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公子哥生活。
徐志摩自小成绩优异,于杭州一中完成中学学业,后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以及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进入美国克拉克大学学银行学,仅用十个月就获得了学士学位,同年转入纽约哥伦毕业大学研究院学习经济学。
1921年,徐志摩又前往英国留学,在剑桥大学当特别生,而在剑桥的这两年他深受西方教育以及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为其浪漫主义的诗风奠定了基础。
1923年,徐志摩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并开始在各个大学任教。
作为新月社的主要成员,徐志摩也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1931年,徐志摩准备去参加林徽因演讲,但飞机失事,徐志摩因此遇难。
如果说要说说徐志摩的诗,肯动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再别康桥》,它被选进中学的教科书中,所以不论是男女老少都有所耳闻,这首诗可谓是一缕微风扫去内心的浮躁,多读几次才会从中体会到徐志摩对在康桥那段美好时光的回味。
徐志摩的诗还有一首《云游》也俘获了不少少女们的心,这首诗同样也是一首抒情的诗,人们可以通过这首诗,展开自己内心无限的遐想,给人们更丰富的想象空间,这首诗的开头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的话,就增加了许多的亲切感,可以有渲染的效果。
他的诗总的来说多以爱情诗为主,他在留洋在外的那段时间为他诗性的爆发的时期,他曾经说过他在康桥的那段时间是最难忘的,也是写诗最多的一段时间,到最后他和陆小曼结婚后因为陆小曼的生活态度而很难投入到写诗中去了。
徐志摩的诗的特点多抒发他内心的感情,大多都是提及他内心的爱,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细微事物的观察,徐志摩的诗总是引发人无限的思考的,但是思考的同时更是让人陶醉享受其中的。
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
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语。
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
1/ 1。
徐志摩十首最浪漫的情诗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以浪漫主义色彩浓厚而闻名。
他以深情而细腻的词藻,娓娓道来他对爱情的痴迷和追求。
在他的诗集中,有许多作品被誉为最浪漫的情诗之一。
下面将为大家呈现徐志摩十首最浪漫的情诗。
1.《再别康桥》徐志摩在1928年9月离开英国剑桥大学后,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
诗人以离别的痛苦与思念之情,将康桥的美景与爱情巧妙结合。
他用细腻的词藻描绘了康桥的风景,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与期待。
2.《亲爱的你怎能不知道》这首诗表达了徐志摩对他深爱的人的深情告白。
诗人抒发了自己的不舍与思念之情,并向爱人表达了内心的珍视和对她的无尽思念。
他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了深深的爱意。
3.《我爱你》这首诗是徐志摩最著名的情诗之一。
诗人用典雅细腻的词藻,倾诉了他对爱人的深深爱意。
他表达了他在爱人面前的无尽的柔情和对她的无尽思念。
这首诗以其质朴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打动了许多读者。
4.《红豆》徐志摩的《红豆》是一首写给现实生活中的恋人的诗。
他运用意象表达了他心头的爱意。
红豆象征着爱情的美好和力量,他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爱人的执着情感。
5.《如梦令》这首诗是徐志摩为自己的妻子陆小曼写的。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流畅的文字表达了他对妻子深深的爱意和怀念之情。
诗人以婉约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们之间的动人情景,让读者陷入其中。
6.《给你》这首诗是徐志摩写给他的女儿徐小凤的。
诗人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女儿的无尽关爱和深深珍视。
他希望女儿能够快乐成长,拥有美好的人生。
7.《怀念》徐志摩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他对逝去的爱情的无尽思念。
他以细腻的词藻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用真挚深沉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
8.《船夫》这首诗是徐志摩向母亲致敬的作品。
诗人以细腻真挚的笔触,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他用自己的笔触描绘了母亲在岁月中的慈爱形象,使人们感受到一种浓浓的母爱情结。
9.《爱的艺术》这首诗是徐志摩对爱情的一种思考和表达。
徐志摩的代表作
1、《志摩的诗》。
《志摩的诗》全书诗作55首,开头一首为《这是一个懦弱的世界》,最末一首为《康桥》。
2、《翡冷翠的一夜》。
这首诗不象徐志摩的许多抒情短诗那样,以高度的艺术凝聚力和艺术表现力显示其魅力;它是以细腻的笔调,对一种复杂情感思绪的铺叙,对一种自由流动的心理活动的铺展,有许多细致的细节描绘。
这在艺术表现上也许会显得比较错杂凌乱、纷繁来碎,然而这正吻合了抒情主人公复杂变幻的思绪。
3、《猛虎集》。
《猛虎集》是1931年8月由新月书店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徐志摩。
诗集收录了徐志摩的诗作34首,另有译诗7首。
4、《云游·志摩的诗》。
收录了徐志摩1922年—1924年的诗歌,包括: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落叶小唱、为谁、问谁、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去吧等60首。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
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
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1923年成立新月社。
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
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
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家世背景
明正德年间,徐松亭在硖石经商,家居于硖石,为硖石徐氏分支之始祖。
徐志摩即其族人。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清末民初的实业家,徐氏世代经商,早年继承祖业,独资经营徐裕丰酱园。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合股创办硖石第一家钱庄——裕通钱庄,后又开设人和绸布号。
成为远近闻名的硖石首富。
清光绪[xù]二十三年(1897 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徐申如给另取的名字。
说是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
沈钧[jūn]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1]
求学历程
1908年在家塾读书,进入硖石开智学堂,从师张树森,从而打下了古文根底,成绩总是全班第一。
1910 年,徐志摩满十四岁时,离开了家乡,来到杭州,经表叔沈钧儒介绍,考入杭州府中学堂(1913年改称浙江一中,现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和杭州第四中学前身),与郁达夫同班。
他爱好文学,并在校刊《友声》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认为小说裨益于社会,“宜竭力提倡之”,这是他人生的第一篇作品。
同时,他对科学也有兴味。
并发表了《镭锭与地球之历史》等文。
1915年夏,徐志摩毕业于浙江一中,接着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沪江大学前身,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同年十月,由家庭包办,与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结婚。
1916年秋,生性好动的徐志摩并没有安心念完浸信会学院的课程,离沪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预科攻读法科。
1917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也随着转入北大就读。
在北方上大学的两年里,他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因素。
在校期间,他不仅钻研法学,而且攻读日文、法文及政治学,并涉猎中外文学,这又燃起他对文学的兴趣。
这一时期他广交朋友,结识名流,由张君劢、张公权的介绍,拜梁启超为老师,还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大礼。
梁启超对徐志摩的一生影响是大的,他在徐志摩的心目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徐梁虽系密切的师徒关系,但他们二人的思想差别还是存在的,已经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的徐志摩,他不顾一切,舍命追求他的理想的人生,他要争取婚姻恋爱自由。
他在北方上大学时期,亲身感受了军阀混战的场景,目睹屠杀无辜的惨象。
他厌恶社会,决计到国外留学,寻求改变现实中国的药方,实行他心中的“理想中的革命”。
1918年,徐志摩离开北大,同年8月14日从上海启程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留学第一年,进的是美国乌斯特的克拉克大学(Clark University),而后他进历史系,选读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课程,以期自己将来做一个中国的“汉密尔顿”。
入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
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当年即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徐志摩也因此获得了广泛的哲学思想和政治学的种种知识。
1919年“五四”革命运动的浪潮波及到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群中,徐志摩也为爱国心所驱使,参加了当地留学生所组织的爱国活动,经常阅读《新青年》、《新潮》等杂志,同时,他的学习兴趣,逐渐由政治转向文学,因而得了文学硕士学位。
1920年徐志摩已在美国待了两年,但他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掠夺的疯狂性、贪婪性,讲求物质利欲却感到厌倦,他又受到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吸引,终于摆脱了哥伦比亚的博士衔的引诱,买舟横渡大西洋,不料罗素个人生活发生意外的变故,致使他不曾达到跟随罗素从学的夙愿,结果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里混了半年,正感着闷想换路走的时候,这时,他结识了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并由于林长民介绍,认识了英国作家高斯华绥·狄更生。
1921年由于狄更生的介绍和推荐,徐志摩以特别生的资格进了康桥大学(现剑桥大学)皇家学院。
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开始创作新诗。
1921年-1922年,徐志摩在英国也住了两年,他在康桥接受资产阶级的贵族教育,接受了“吸烟的文化”,他喜与英国名士交往,他广泛地涉猎了世界上各种名家名作,也接触了各种思潮流派,在这个时期,孕育了他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识——理想主义,他自己要成为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
康桥的环境,不仅促成并形成了他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同时,也触发了他创作的意念。
他开始翻译文学著作,他翻译了英国作家曼殊斐儿的几个短篇,德国福沟的小说《涡堤孩》,法国中古时的一篇故事《吴嘉让与倪阿兰》,意大利作家丹农雪乌的《死城》和伏尔泰的《赣第德》。
同时,他写了许多诗,他的“心灵革命的怒潮,尽冲泻在你(指康桥)妩媚河中的两岸”(徐志摩:《康
桥再会吧》)最为经典。
他崇拜的偶像不再是美国的汉密尔顿,而是英国的雪莱和拜伦,他“换路”走入诗人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