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成型工艺(1)
- 格式:ppt
- 大小:8.62 MB
- 文档页数:117
金属材料的成型工艺引言金属材料的成型工艺是指通过加热、加压和变形等手段,将金属材料由初始形状转变为目标形状的工艺过程。
金属材料的成型工艺在制造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电子设备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金属材料的成型工艺的几种常见方法。
压力成形压力成形是金属材料成型工艺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施加压力将金属材料强制塑造成所需形状。
主要的压力成形工艺包括锻造、冲压和挤压。
锻造锻造是一种将金属材料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在冷镦机或锻压机上施加压力进行塑性变形的工艺。
锻造通常分为冷锻和热锻两种方式。
与其他成型工艺相比,锻造具有精度高、力学性能好等优点。
冲压冲压是利用冲床将板材或带材冲压成所需形状的工艺。
冲压通常包括剪切、冲孔、成形等步骤。
冲压工艺具有高效率、高精度和批量生产能力等优点。
挤压挤压是将金属材料塑性变形成为具有一定截面形状的长条材料的工艺。
它可以通过挤压机将金属材料挤压出所需形状。
挤压工艺具有高生产效率和高材料利用率等优点。
热成形热成形是指在金属材料加热至高温状态下进行塑性变形的工艺。
热成形通常包括热锻、热轧和挤压等方法。
热锻热锻是一种在金属材料达到高温时施加压力进行塑性变形的工艺。
热锻通常在1200℃以上的高温下进行,可以获得更好的塑性变形性能和力学性能。
热轧热轧是将金属材料加热到较高温度后通过轧机进行连续轧制的工艺。
热轧可以改变材料的厚度、宽度或长度,并使材料达到所需的机械性能。
热挤压热挤压是一种在金属材料达到高温时将其压入模具中进行塑性变形的工艺。
热挤压通常适用于薄壁、大截面和复杂形状的金属制品的生产。
冷成形冷成形是指在室温下进行金属材料塑性变形的工艺。
冷成形通常包括冷轧、冷挤压和冷拉伸等方法。
冷轧冷轧是将金属材料在室温下通过轧机进行塑性变形的工艺。
冷轧通常用于薄板材料的生产,可以提高材料的表面质量和机械性能。
冷挤压冷挤压是一种在室温下将金属材料通过模具进行塑性变形的工艺。
橡胶帘子布的成型方法(一)橡胶帘子布的成型简介橡胶帘子布是一种具有良好柔韧性和耐磨性的材料,常用于汽车制造、建筑工程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橡胶帘子布的成型方法,帮助读者了解其中的各种技术和工艺。
1. 压延法•将橡胶帘子料平铺在压延机上,经过传动器的带动,进行连续的压延操作。
•压延过程中,通过对辊对橡胶帘子料进行挤压和拉伸,使其成型。
•该方法适用于较薄的橡胶帘子布,能够快速且精确地控制成型厚度和尺寸。
2. 模压法•制备一个模具,将橡胶帘子料放入模具中。
•通过加热和加压的方式,使橡胶帘子料与模具完全接触,并通过热胶粘结成型。
•模压法适用于各种形状和厚度的橡胶帘子布成型,能够精确控制成型尺寸。
3. 挤出法•将橡胶帘子料放入挤出机中,经过高温和高压的处理,通过模具的形状和挤压动力,将橡胶帘子布挤出成型。
•挤压过程中,橡胶帘子布会经历拉伸、冷却和切割等步骤,最终成型。
•挤出法适用于橡胶帘子布的连续生产,速度快且成本较低。
4. 焊接法•利用高频或热气焊接设备,将橡胶帘子料的边缘进行熔接和焊接,形成完整的成型。
•焊接法适用于大尺寸或特殊形状的橡胶帘子布,可以确保其边缘的牢固性和密封性。
5. 拉伸法•将橡胶帘子料固定在两个固定点上,通过机械力的拉伸,使其成型。
•拉伸法适用于柔软的橡胶帘子布,通过拉伸能够使橡胶帘子布呈现出所需的形状和尺寸。
结论根据橡胶帘子布的形状、厚度和应用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成型方法。
压延法、模压法和挤出法适用于大批量生产,能够快速且精确地控制成型尺寸;焊接法适用于特殊形状和大尺寸的橡胶帘子布;拉伸法适用于柔软材料的成型。
在实际生产中,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成型方法,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以上就是关于橡胶帘子布成型方法的详细介绍,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谢谢阅读!(注意:该文章为一篇关于橡胶帘子布成型的虚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
复合材料热压成型工艺
首先,原材料的准备是复合材料热压成型的第一步。
在这一步中,需
要准备复合材料的基材和增强材料。
基材可以是金属、塑料、陶瓷等材料,而增强材料通常是纤维、颗粒或薄膜等形式的材料。
根据实际需要,还可
以在基材和增强材料中添加填料、粘合剂、添加剂等组分以调整复合材料
的性能。
接下来是材料堆叠。
堆叠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交替堆叠,即将基材
和增强材料按照一定的顺序交替叠放;另一种是单向堆叠,即将基材和增
强材料按照同一方向叠放。
堆叠的次序和方式对复合材料的性能有重要影响,需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选择。
然后是热压成型。
在这一步中,将堆叠好的复合材料放入热压机中进
行加热和压制。
热压的温度和压力是关键参数,需要根据复合材料和产品
要求进行调整。
通常情况下,热压温度会使材料软化或熔化,使得基材与
增强材料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并形成所需的形状和结构。
最后是后处理。
在完成热压成型后,需要对产品进行后处理以获得最
终的性能和外观。
后处理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固化、切割、修整、表面处
理等。
这些后处理操作的目的是进一步改善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以满足实
际需求。
总结起来,复合材料热压成型工艺是一项将不同材料进行复合的工艺,通过原材料准备、材料堆叠、热压成型和后处理等环节,可以获得具有特
定功能和性能的材料。
这种工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建筑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2021年自考《材料加工和成型工艺》模拟试题及答案(卷一)1.力学行为:材料在载荷作用下的表现2.弹性变形:当物体所受歪理不大而变形处于开始阶段时,若去除外力,物体发生的变形会完全消失,并恢复到原始状态3.塑形变形:当外力增加到一定数值后再去除时,物体发生的变形不能完全消失而一部分被保留下来4.韧性断裂:断裂前出现明显宏观塑形变形的断裂5.脆性断裂:没有宏观塑形变形的断裂行为6.工艺性能:指材料对某种加工工艺的适应性7.硬度:材料的软硬程度8.强度:材料经的起压力或变形的能力9.测定硬度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压人法,刻划法,回跳法常用的硬度测试方法有布氏硬度(HB),洛氏硬度(HR),维氏硬度(HV)10.韧性:材料在断裂前吸收变形能量的能力11.材料的韧性除了跟材料本身的因素有关还跟加载速率,应力状态,介质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12.疲劳断裂:材料在循环载荷的作用下,即使所受应力低于屈服强度也常发生断裂13.疲劳强度:材料经无数次的应力循环仍不断裂的最大应力,用以表征材料抵抗疲劳断裂的能力14.防疲劳断裂的措施有采用改进设计和表面强化均可提高零构件的抗疲劳能力15.低应力脆断:机件在远低于屈服点的状态下发生脆性断裂16.低应力脆断总是与材料内部的裂纹及裂纹的扩展有关17.对金属材料而言,所谓高温是指工作温度超过其再结晶温度18.材料的高温力学性能主要有蠕动极限,持久强度极限,高温韧性和高温疲劳极限19.蠕变:材料长时间在一定的温度和应力作用下也会缓慢产生塑形变形的现象20.蠕变极限:在规定温度下,引起试样在规定时间内的蠕变伸长率或恒定蠕变速度不超过某规定值的最大应力21.持久强度极限:试样在恒定温度下,达到规定的持续时间而不断裂的最大应力22.工程材料的各种性能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其组成原子或分子的结构及本性,二是这些原子或分子在空间的结合和排列方式23.材料的结构主要指构成材料的原子的电子结构,分子的化学结构及聚集状态结构以及材料的显微组织结构24.离子化合物或离子晶体的熔点,沸点,硬度均很高热膨胀系数小,但相对脆性较大25.离子键;通过电子失,得,变成正负离子,从而靠正负离子间的库仑力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结合键26.共价键:得失电子能力相近的原子在相互靠近时,依靠共用电子对产生的结合力而结合在一起的结合键27.分子晶体;在固态下靠分子键的作用而形成的晶体28.结晶;原子本身沿三维空间按一定几何规律重复排列成有序结构29.晶格:用于描述原子在晶体中排列形式的几何空间格架30.晶格中最小的几何单元称为晶胞31.常见晶体结构类型1体心立方晶格2面心立方晶格3密排六方晶格32.晶体缺陷:在晶体内部及边界都存在原子排列的不完整性33.晶体缺陷有点缺陷线缺陷面缺陷34.组元:组成合金的最基本的独立的单元35.相:合金系统中具有相同的化学成分,相同的晶体结构和相同的物理或化学性能并与该系统的其余部分以界面分开的部分36.置换固溶体:由溶质原子代替一部分溶剂原子而占据溶剂晶格中某些结点位置而形成的固溶体37.间隙固溶体:由溶质原子嵌入溶剂晶格中各结点间的空隙中而形成的固溶体38.溶质原子与溶剂原子的直径差越大,溶入的溶质原子越多,晶格畸变就越严重39.固容强化:晶体畸变是晶体变形的抗力增大,材料的强度,硬度提高40.陶瓷一般由晶体相,玻璃相,气相组成41.玻璃相的作用:1将晶体相粘结起来,填充晶体相间空隙,提高材料的致密度,2降低烧成温度,加快烧结过程,3阻止晶体的转变,抑制晶体长大4获得一定程度的玻璃特点42.气相是指陶瓷组织内部残留下来的空洞43.玻璃相是一种非晶态的低熔点固体相44.液态金属,特别是其温度接近凝固点时,其原子间距离,原子间的作用力和原子的运动状态等都与固态金属比较接近45.液态金属结晶时晶核常以两种方式形成:自发形核与非自发形核46.自发形核:只依靠液态金属本身在一定过冷度下由其内部自发长出结晶核心47.非自发形核:依附于金属液体中未溶的固态杂质表面而形成晶核48.金属结晶过程中晶核的形成主要是以非自发形核方式为主49.晶核的长大方式1平面长大方式2树枝长大方式50.一般铸件的典型结晶组织分为三个区域1细晶区:铸锭的最外层是一层很薄的细小等轴晶粒随机取向2柱状晶区:紧接细晶区的为柱状晶区,这是一层粗大且垂直于模壁方向生长的柱状晶粒3等轴晶区:由随机取向的较粗大的等轴晶粒组成51.细化晶粒对于金属材料来说是同时提高材料强度和韧性的好方法之一52.铸件晶粒大小的控制:1增大过冷度2变质处理3附加振动53.共晶相图:两组元在液态完全互溶,在固态下有限溶解或互不溶解但有共晶反应发生的合金相图54.共晶转变:由液态同时结晶出两种固相的混合物的现象55.二次渗碳体:凡Wc>0.0218%的合金自1148C冷却到727C的过程中,都将从奥氏体中析出渗碳体56.铁碳合金分为工业纯铁(Wc<0.0218%),钢(Wc=0.0218%---2.11%)和白口铸铁(Wc>2.11%)57.在钢中把Wc=0.77%的钢称为共析钢,把Wc<0,77%的为亚共析钢,把Wc>0,77%的为过共析钢58.在白口铸铁中,把Wc=4.3%的铸铁称为共晶白口铸铁,把Wc<4.3%的铸铁称为亚共晶白口铸铁,把Wc>4.3%的铸铁称为过共晶白口铸铁59.热处理的目的不仅在于消除毛坯中的缺陷,改善其工艺性能,为后续工艺过程创造条件,更重要的是热处理能够显著提高钢的力学性能,充分发挥钢材的潜力,提高零件使用寿命60.热处理都是由加热,保温,冷却三个阶段构成61.热处理分类1整体热处理:退火,正火,淬火,回火2表面热处理:表面淬火3化学热处理:渗碳,碳氮共渗,渗氮62.奥氏体晶粒越小,冷却转变产物的组织越细,其屈服强度,冲击韧度越高63.从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加热速度几个方面来控制奥氏体的晶粒大小,加热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奥氏体晶粒越大,所以常利用快速加热,短时保温来获得细小的奥氏体晶粒64.下贝氏体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塑形和韧性,常采用等温淬火来获得下贝氏体,一提高材料的强韧性65.退火: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适当的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随后缓慢冷却以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66.退火工艺分为两类:一类包括均匀化退火,再结晶退火,去应力退火,去氢退火,它不是以组织转变为目的的退火工艺方法特点是通过控制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使冶金及冷热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不平衡状态过渡到平衡状态。
1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的定义和实质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是将聚合物(有时还加入各种添加剂、助剂或改性材料等)转变成实用材料或制品的一种工程技术。
大多数情况下,聚合物加工通常包括两个过程:首先使原材料产生变形或流动,并取得所需要的形状,然后设法保持取得的形状(即硬化),流动-硬化是聚合物加工过程的基本程序。
高分子材料加工的本质就是一个定构的过程,也就是使聚合物结构确定,并获得一定性能的过程。
2影响高分子材料性能的化学因素构成的元素种类及其连接方式;立体规整性;共聚物组成;交联;端基;结构缺陷;支链3影响高分子材料性能的物理因素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结晶性;粒径与粒度分布;成型过程中的取向;熔体黏度与成型性4假塑性流体是非牛顿流体的一种,无屈服应力,具有粘度随剪切速率增加而减小的流动特性的流体。
5离模膨胀聚合物熔体挤出后截面积比口模截面积大。
此种现象称之为巴拉斯效应,也成为离模膨胀效应。
6开炼机混炼工艺过程阶段开炼机混炼经历包辊、吃粉、翻捣三个阶段7密炼机混炼工艺过程阶段混炼过程主要分为湿润、分散、捏炼三个过程8混合设备的分类根据操作模式分类:间歇式和连续式根据混合过程特征:分布式和分散式根据混合物强度大小:高强度、中强度、低强度混合设备9塑炼的分类及常见设备机械塑炼(常见设备有开炼机、密炼机、螺杆塑炼机)、化学塑炼、物理塑炼。
10热固性塑料的成型收缩率热固性塑料在高温下模压成型后脱模冷却至室温,其各向尺寸将会发生收缩,此成型收缩率S L定义为:在常温常压下,模具型腔的单向尺寸L0和制品相应的单向尺寸L之差与模具型腔的单向尺寸L0之比为:SL=(L0-L)/L0*100%11正硫化正硫化:橡胶的交联反应达到一定的程度,此时的各向物理机械性能均达到或接近最佳值,其综合性能最佳。
此时交联键发生重排、裂解等反应,同时存在的交联、裂解反应达到了平衡,因此胶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在一个阶段基本上保持恒定或变化很少。
12SMC、BMC、GMTBMC:块模状塑料,是用预混法制成的聚酯树脂模塑料,模塑料成块团状,故也称料团。
第一章1.聚合物材料的加工性质:可模塑性、可挤压性、可纺性、可延性。
2.什么是可挤压性?答:可挤压性是指聚合物经过挤压作用形变时获得形状和保持形状的能力。
发生地点:主要有挤出机、注塑机料筒、压延机辊筒用、模具中等聚合物力学的状态:粘流态。
表征参数:熔融指数3.什么是可模塑性?答:可模塑性是指材料在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形变和在模具中模制成型的能力。
发生地点:主要有挤出机、注塑机、模具中等聚合物力学状态:高弹态、粘流态表征方法:螺旋流动试验在成型加工过程中,聚合物的可模塑性常用在一定温度、压力下熔体的流动长度来表示。
4.什么是可纺性?答:可纺性是聚合物材料经过加工形成连续的固态纤维的能力。
发生地点:主要有熔融纺丝聚合物力学状态:粘流态表征方法:纺丝实验5.什么是可延性?答:可延性表示无定型或半结晶聚合物在一个或两个方向上受到压延或拉伸时变形的能力。
发生地点:压延或拉伸工艺聚合物力学状态:高弹态、或玻璃态。
表征方法:拉伸试验(速率快慢、式样)可延性源于:1)大分子结构非晶高聚物单个分子空间形态:无规线团:结晶高聚物:折叠链状细而长的长链结构和巨大的长径比2)大分子链的柔性。
6.什么是粘弹性?答:粘弹性是纯弹性和纯粘性的有机组合。
A,粘性:物体受力后,形变随时间发生变化,除去外边后,形变不能回复。
B,弹性:物全受力后,发生形变,除去外力后,形变能回复1)普弹性:物体受力后,瞬时发生形变,除去外力能迅速回复,与时间无关。
(符合胡克定律)2)高弹性:物体受力后,瞬时发生形变,除去外力能回复,与时间有关。
(不符合胡克定律)7.什么是滞后效应?答:在外作用力下,聚合物分子链由于跟不上外力作用速度而造成的形变总是落后于外力作用速度的效应。
形成原因:长链结构和大分子的运动具有步性,存在松弛过程,需要松弛时间。
聚合物的可挤压性:粘度---流动性---MFR表征、表征意义及使用意义聚合物的可模塑性:可模塑性的影响因素聚合物的可延性:冷拉伸、热拉伸、滞后效应线型高聚合物的聚集态与成型加工:力学三态的特征(分子运动状态、宏观力学状态)及适应的成型加工方法重要的成型加工特征温度:Tb /Tg/Tm/Tf/Td习题:1.请用粘弹性的滞后效应相关理论解说塑料注射成型制品的变形收缩现象以及热处理的作用。
习题解答:第一章1.分别定义“高分子材料”和“塑料”。
高分子材料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础的材料。
塑料塑料根据加热后的情况又可分为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
加热后软化,形成高分子熔体的塑料成为热塑性塑料。
主要的热塑性塑料有聚乙烯(PE)、聚丙烯(PP )、聚苯乙烯(PS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俗称有机玻璃)、聚氯乙烯(PVC)、尼龙(Nylon)、聚碳酸酯(PC)、聚氨酯(PU)、聚四氟乙烯(特富龙, PTF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PETE )。
加热后固化,形成交联的不熔结构的塑料称为热固性塑料。
常见的有环氧树脂, 酚醛塑料,聚酰亚胺,三聚氰氨甲醛树脂等。
塑料的加工方法包括注射,挤出,膜压,热压,吹塑等等。
2.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的定义与实质.研究聚合物加工成型的原理与工艺. 材料是科学与工业技术发展的基础。
加工过程中高分子表现出形状、结构、和性质等方面的变化。
形状转变往往是为满足使用的最起码要求而进行的;材料的结构转变包括高分子的组成、组成方式、材料宏观与微观结构的变化等;高分子结晶和取向也引起材料聚集态变化,这种转变主要是为了满足对成品内在质量的要求而进行的,一般通过配方设计、材料的混合、采用不同加工方法和成型条件来实现。
加工过程中材料结构的转变有些是材料本身固有的,亦或是有意进行的;有些则是不正常的加工方法或加工条件引起的。
大多数情况下,高分子的加工通常包括两个过程:首先使原材料产生变形或流动,并取得所需要的形状,然后设法保持取得的形状。
高分子加工与成型通常有以下形式:高分子熔体的加工、类橡胶状聚合物的加工、高分子液体的加工、低分子聚合物或预聚物的加工、高分子悬浮体的加工以及高分子的机械加工。
3.高分子材料工程特征的含义介绍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工艺、材料及制品性能三者的关系,强调成型加工对制品性能的重要性,即高分子材料制品的性能即与材料本身的性质有关,又很大程度上受成型加工过程所产生的附加性质的影响。
材料成型工艺学(一)复习思考题1. 什么是砂型的紧实度?紧实度对铸件的质量有什么影响?紧实度:也就是砂型的密度。
1)紧实度不足则砂型松软,金属液易渗入型砂的空隙,造成铸件表面粘砂、表面粗糙、砂型的变形或胀大,而且铸件易产生缩松和缩孔。
2)紧实度大则型砂的退让性不好,透气性差,铸件易产生裂纹和气孔等缺陷。
通常用湿型进行大量、成批生产的条件下,液态金属的静压力大多低于1kpa。
因此,一般将湿型的紧实度控制在1.6g/cm3左右是合适的。
2.什么叫粘砂,什么是机械粘砂?什么是化学粘砂?粘砂:是一种铸造缺陷,它表现为铸件部分或整个表面上夹持有型砂或者粘附有一层难于清除的含砂物质。
分为机械粘砂和化学粘砂机械粘砂:是金属液渗入到型砂的孔隙中形成的机械混合物,是一种铸造缺陷。
当金属渗入深度大于砂粒半径时则形成粘砂。
化学粘砂:金属氧化物(主要是氧化铁-FeO)与造型材料相互作用的产物为化学粘砂。
(金属-铸型界面产生的氧化性气氛将导致金属形成氧化物。
)3.什么是气孔?气孔的分类?对铸件质量的影响?气孔:出现在铸件内部或表层,截面形状呈圆形、椭圆形、腰圆形、梨形或针头状,孤立存在和成群分布的孔洞。
形状如针头的气孔称为针孔,一般分散分布在铸件内部或成群分布在铸件表层。
气孔通常与夹杂物和缩松同时存在,是铸件中最常见的而且对铸件性能危害最大的缺陷。
气孔分类:1)卷入气孔:在浇注、充型过程中因气体卷入金属液中而在铸件内形成的气孔。
卷入气孔一般为孤立的大气孔,圆形或者椭圆形,位置不定,一般在铸件的上部。
2)侵入气孔:由型、芯、涂料、芯撑、冷铁产生的气体侵入铸件而形成的气孔。
侵入气孔多呈梨形或椭圆形,位于铸件表层或近表层,尺寸较大,孔壁光滑,表面常有氧化色。
3)反应气孔:由金属液与砂型、砂芯在界面上,或由金属液内部某些成分之间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的成群分布的气孔。
反应气孔分内生式和外生式两种。
内生式:金属元素与金属液中化合物或化合物之间反应产生的气孔:[C]+FeO—[Fe]+CO [C]+[O]—CO FeO+C—CO+Fe外生式:金属与型砂、砂芯、冷铁等外部因素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形成气泡而产生的气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