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公共课中特第六讲课件(李玉姣)
- 格式:ppt
- 大小:988.00 KB
- 文档页数:15
2014级中特科研三班课件文档版中特期末考试除课件内容之外,还包括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四中全会文件的内容。
尤其要关注两次全会文件精神之间的内在关联。
第一讲导论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粗线条描述1.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否定物、对立物和代替物2.社会主义理论萌芽于16世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中的理想社会—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早萌芽。
3.马克思、恩格斯使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走向科学。
4.俄国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并从一国走向多国,掀起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
5.20世纪末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陷入低潮。
6.一大四小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中国、朝鲜、越南、老挝、古巴。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1、几个基本问题科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社会思想与意识形态制度与体制社会:人的生存、劳动等复杂的关系社会思想:人与人之间如何和谐相处并稳定发展的一系列观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自由主义等。
政治思想:如何分配:管理公共事务、关于价值物的权威分配过程、社会稳定●权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能力●权利:个人需求的社会满足形成不同的意识形态经济思想:如何生产:有限的资源更多的产出、国民经济增长、社会的良性变化、社会发展文化思想:价值观、哲学观点、情感组合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的、具有排他性的社会思想◆制度:谁掌握国家权力、财富资源的问题◆体制:掌握国家权力、资源的社会主体如何掌握和运用国家权力、资源财富,从而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满足自己的需求。
◆政治体制:●如何产生管理者?稳定、合理、公平●管理者的权力有多大?●管理者的权力如何划分?◆社会主义既是一种思想,又是一种制度,同时其体制处于不断的改革与完善之中。
2、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概念的问世:a.1832年圣西门派,“我们不愿意为社会主义而牺牲个人,也不愿意为个人而牺牲社会主义”。
b.社会主义笼统地指不满意资本主义社会中盛行的个人主义,朦胧地向往新社会制度中的集体主义。
一、当代中国基本国情概述1、国情的含义2、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①社会发展阶段;②历史文化传统;③自然地理环境;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⑤国际关系。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读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
二、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和重要战略机遇期1、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①历史方位的含义:②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的特点;2、把握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战略机遇期①战略机遇期的含义: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系统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②这一战略机遇期的依据:(带圈的编号)3、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治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人民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形、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级攻击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2018年6月中特理论复习提要一、题型1.辨析题4*5,20分2.简答题4*10 40分3、材料分析题1*154、论述题1*25二、参考内容1.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
(*)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
经济新常态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 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
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
经济发展新常态主要有几个特点:一、首先是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其次是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最后是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新常态逐步向集约的发展模式转变,更多的向创新要动力。
2.当前我们党面临哪些新考验和风险,需要增强什么方面的意识?(*)1、党面临的“四个考验”:一是执政考验;二是改革开放考验;三是市场经济考验;四是外部环境考验。
2、党面临的“四个危险”:一是精神懈怠的危险;二是能力不足的危险;三是脱离群众的危险;四是消极腐败的危险。
3、增强“四种意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醒全党: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
1、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任何一个社会国家、政党兴衰存亡的内在规律。
2、创新意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永葆生机的源泉。
3、是宗旨意识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使命意识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担当起带领中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的历史使命。
3.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一、继续推进对外贸易增长: 扩大对外贸易,有利于提升国内的产业结构,推进经济的现代化。
内蒙古党校研究生课程《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讲授提纲丁玉才目录第一讲:社会主义的思想、运动、制度 (3)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 (3)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5)三、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6)第二讲: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8)一、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三个阶段 (8)二、当代资本主义的十大变化 (8)三、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四个方面的原因 (9)四、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0)五、正确认识和处理同资本主义的关系 (11)第三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指导思想上的历史教训 (12)一、落后国家怎样走向社会主义 (12)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指导思想上的历史教训 (13)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5)第四讲:苏联剧变的原因和教训 (17)一、苏联演变和解体的原因探析 (17)二、认真总结吸取苏联剧变的历史教训 (21)第五讲: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23)一、民主究竟是什么 (23)二、近代以来中国对民主道路的选择 (27)三、新中国以来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28)四、中共十七大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布局——扩大人民民主,发展基层民主 (33)五、结论或启示 (35)第六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思考 (37)一、什么是和谐社会 (37)二、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7)三、衡量和谐社会的标准是什么 (37)四、当前社会存在那些不和谐因素 (38)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与原则 (38)六.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构建深会主义和谐社会 (39)七、构建和谐社会与加强党的领导 (40)第一讲:社会主义的思想、运动、制度社会主义的历史,从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算起,距今已近500年了;从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算起,有150多年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算起,已有80多年了;在我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也已50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