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怀古人物意象——教师版(1)
- 格式:pptx
- 大小:3.30 MB
- 文档页数:6
《杜甫诗三首》(第二学时)班级姓名教师【教学目标】1.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2.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内容和作者抒发的感情3.赏析《咏怀古迹》(其三)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通过引导探究练习,理解并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导学部分】一、知识链接1、背景补充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
这个时候,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
2.诗题介绍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夔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第一首写庾信诗人一直是赞美庾信的,诗中由庾的遭遇联系起自己的境况第二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诗人崇拜他的词章,又深感同样的悲凉寂寞,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第三首写王昭君,全诗从“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别具一格第四首通过老百姓对刘备驾崩地的四时祭祀之勤,表达了对刘备和孔明君臣的崇敬,同时对诗人的飘泊生活不胜感慨,将荒凉的景象写得分外有情第五首是对诸葛亮更高的评价,艺术感染力极强。
3、晓常识:⑴咏史怀古诗:《咏怀古迹》,从诗歌题材来看,这是咏史怀古诗,所谓咏史怀古,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
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
〔教学设计〕中考古诗词复习专题之——咏史怀古诗复习目标1.了解有关咏史怀古诗的常识;2.理解诗意,熟练掌握诗词的主旨与写法;3.学会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今天我们一起复习初中教材中必考的五首咏史怀古诗。
二、咏史怀古诗的定义咏史诗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 长于精辟议论。
怀古诗是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歌。
——长于情景交融。
由于这类诗歌都以古人、古事、古迹为描写对象,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所以并称为咏史怀古诗。
三、咏史怀古诗的特点咏史怀古诗特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1)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
(2)意象:古地:咸阳、长安、赤壁、秦淮、潼关等;古人:周瑜、曹操、孙权等古事:赤壁之战、后庭花等(3)内容:国家——国运衰微名地——昔盛今衰统治者——荒淫奢侈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4)咏史怀古诗的常见内容及情感:1.感慨国运衰微,感慨盛衰无常,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古朝代兴亡变化。
(国家)2.借古讽今,批判现实,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奢侈淫逸、穷兵黩武,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统治者)3.感慨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面对古人功业的流逝,抒发时光不再,年华易老,而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古人)(同病相怜型)4.追慕古贤(缅怀先贤)的成就,表达敬仰之情;表达自己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心情或功业无成的感慨。
(古人)(对比失落型)5.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6.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景抒情,借古讽今,即事议论等。
咏史怀古诗一.点击概念⒈咏史怀古诗的含义: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
大多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2.解析概念: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二.咏史怀古诗以唐宋为最,下面加以区别:(一)唐代咏史怀古诗论析:1.初唐咏史怀古诗:⑴以史为鉴,咏写故去朝代的兴亡,以告诫当世君主,成为初唐咏史怀古诗的一个重要主题。
此类诗作多隐括史事,兴寄的成分较少。
⑵此外,借史来抒发建功立业的怀抱,也是初唐咏史诗的一大主题。
最具代表的是陈子昂《蓟丘览古》七首中的《燕昭王》和《登幽州台歌》。
2.盛唐咏史怀古诗:盛唐咏史怀古诗寄托了诗人们对功名的热望,表现他们积极进去的热切心态。
如王维《西施咏》《夷门歌》,李白《古风》其十、《登金陵凤凰台》,即此类。
杜甫的咏史诗借咏史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感慨。
如《蜀相》《八阵图》等。
3.中唐咏史怀古诗:中唐是咏史怀古诗的繁荣期,不但出现大量作家作品,而且总体水平较高。
此时的诗歌多吊古伤今,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怀咏,或对历史古迹的凭吊,针贬时弊,寄托怀抱。
刘禹锡是此时咏史诗人之冠。
《乌衣巷》《金塞山怀古》都堪称传世名作。
咏史怀古类诗歌是一种或以历史遗迹为依托、或以古人事迹为题材来抒写作者某种内在情志的诗歌体裁。
这类诗歌,融合了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体现着一种时代的穿透力,读起来总会给人一种沧桑旷远之感。
从作者的创作动机来看,这类诗歌大体有三种基本类型:一、就史事论史事作者对历史作冷静的思考,并不置身其中,但在对历史和古人的评价中,往往表现出一定的个人取向和感性认识。
这一类型的诗歌,着眼史事,议论引发,将自己的态度诗化地表达出来。
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可是对项羽战败自刎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杜牧在诗中写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对项羽自刎表现出无限惋惜;而王安石却从项羽穷兵黩武的行径入笔,道出“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意识到项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三、以史事言情志作者将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寄托于历史人物,借以抒情明志。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采取对古人伟业的追溯,最终引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慨,表达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此类诗歌多铺陈渲染,以景衬情,与古人沟通,鉴赏时既要了解历史人物,又要对作者的思想性格和创作音景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准确把握作者在作品中所抒之情、所明之志。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地把握某一首咏史怀古类诗歌的类型,进而深入就里地去鉴赏呢?其一,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知识。
咏史怀古诗往往立足于正面写史,通过写史来达到表情达意的目的。
因此,做好平时对历史知识的积累,这是首要问题。
这里所说的历史知识,指的是人物、典故和历史事实。
只有了解了这些历史知识,才能明确作品中所引题材的实质,沟通作者的写作意旨,进而确定鉴赏的基本方向。
例如1996年高考,选的是元代作家阿鲁威的散曲《咏史》,如果知道了作者歌颂的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回答问题就容易多了。
其二,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以及创作背景。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史事发怀古之幽情,往往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因此充分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创作背景就显得尤为重要。
诗歌鉴赏专题——怀古咏史诗关于怀古咏史诗余秋雨先生在《兴亡象牙白》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中国的诗人自古以来仕途多不顺,而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知识点1归纳咏史怀古诗的含义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时期以及历史地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都遗响千古。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怀古咏史类作品,严格地说,应该有“怀古”和“咏史”两个小类。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
——长于议论精辟。
)知识点2了解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征:(一)“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统一(二)“咏史”和“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是动因,言志抒怀是最终的旨归。
(三)“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一般先怀古,即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然后再伤今,即由凭吊古人引发对当下的时代社会或作者自我生存状况的感慨和思考。
知识点3解题指导(一)、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历史人物和典故何地何人何事(二)、透过史实,揣摩诗人所吟咏之情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昔盛今衰感慨盛衰无常类比对比感慨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借古讽今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但凡怀古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
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
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
咏史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2.根据表格,小结咏史怀古诗的主要特点(1)概念点击咏史诗: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陈述自己独到的见地而创作的诗歌。
——长于议论精辟。
怀古诗:是指因登临古地游览、凭吊古迹,追念往事,触景生情,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我们合称为咏史怀古诗词。
(2)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金陵怀古》《赤壁怀古》《咏怀古迹》(3)怀古诗的一般结构:临古地(绘景象)——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4)咏史怀古诗的典型意象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华清宫、汴河、淮水等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李白坟等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E.其他:吴钩、《后庭花》等(5)常用的技巧手法“诗”与“史”的结合:用典(明用、暗用、反用),双关“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借古讽今,借景抒情“古”与“今”的结合:虚实结合,对比,反衬此外还有直抒胸臆、联想想象、象征、衬托以及拟人、比喻、对偶等手法也常用于咏史怀古诗。
《山水田园咏物咏史怀古》鉴赏训练题教师版《积雨辋川庄作》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1、首联哪两个字用得好?(炼字:解释——描绘——情感)空:写出了山林的静谧幽暗茂密,看不见人的活动。
迟:慢。
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
2、颔联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意境?手法:动静结合,色彩浓淡搭配,叠词。
写出了山野的恬静优美。
3、最后两联描绘了作者怎样的生活?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宁静闲适的禅寂生活,运用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淡泊名利,闲散安逸的生活情趣。
4、前人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
试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为例,说说他画出了怎样的意境。
这两句写雨后初晴时的自然景致。
茫茫水田里里稻子生机勃勃,绿意盎然;雪白的白鹭在稻田里飞起飞落,意态悠闲;山中林木在烟雨中苍翠欲滴;金黄的黄鹂在树林中呼朋引伴,互相唱和。
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
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四)、《菩萨蛮》(其二)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需断肠。
1.简要概括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起二句直言江南美好。
“春水”二句承上,一写江南水乡景色美,一写江南民居生活美。
下片“垆边”二句进一层写垆边肌肤洁白娇嫩的美女。
江南既有“碧于天”的美景,又有“画船听雨眠”的生活,还有双臂洁白如雪的美女,组合成“游人”只应该在江南终老的情意。
2.分析"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结末二句转入“未老莫还乡”的深沉感叹之中。
伤己、感时、刺世、论史——高中古代怀古咏志诗词赏析教学研究宋京艳(北京市丰台二中、语文高级教师)一.高考古典诗歌鉴赏复习考试大纲要求:1.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简单一点说就是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艺术技巧的鉴赏与评价。
考生文化底蕴薄弱,鉴赏水平偏低,导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
想要快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首先就要抓特征、明类型。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内容,可分为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咏史怀古诗、悼亡诗、讽谕诗等。
每一种类型的诗歌自有其特征和规律,都能帮助我们鉴赏。
这里就谈谈怀古咏史诗的鉴赏,以提升文化素养,同时提高备考的实效性。
二.“咏史怀古诗”专题教学价值(一)“咏史怀古诗”的价值余秋雨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我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江山胜迹,人物风流。
尽管历史如大浪淘沙,但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多少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留下多少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
于是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怀古咏史之作便出现了。
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志士所写的咏史怀古诗,以“文学的语言,史论的笔法;感人的形象,动人的议论;富于情韵的艺术境界,耐人寻味的哲理意绪”,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我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近年来的高考中也多有涉及。
从写作目的上看,咏史怀古诗不以咏写历史本事为主,更多的是以古证今,借史言志,书写情志。
即诗人的写作目的不是咏史,也不是怀古,而是咏怀,咏古人而见己情,咏古事而刺现世,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在咏史怀古中,蕴含着诗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无穷感慨。
借咏史怀古伤己、感时、刺世、论史,“咏史”与“言志”的结合,体现了世人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
2024年咏史怀古诗赏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咏史怀古诗词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培养学生通过诗词赏析,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咏史怀古诗词的概念、特点及历史背景。
2.代表性咏史怀古诗词作品赏析。
3.咏史怀古诗词中的历史人物、事件及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1.咏史怀古诗词的背景、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咏史怀古诗词的审美特点及表现手法。
3.咏史怀古诗词中的历史人物、事件及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难点1.咏史怀古诗词的审美内涵及价值。
2.咏史怀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与背景介绍1.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诗词,引导学生关注咏史怀古诗词。
2.教师简要介绍咏史怀古诗词的概念、特点及历史背景。
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咏史怀古诗词的了解。
第二课时:代表性作品赏析1.教师挑选几首具有代表性的咏史怀古诗词,如《乌江渔者》、《赤壁怀古》等,进行赏析。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意象、情感、表现手法等,分析其艺术特色。
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课时:历史人物与事件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咏史怀古诗词中的历史人物、事件,如《乌江渔者》中的项羽、《赤壁怀古》中的曹操等。
2.教师简要介绍这些历史人物、事件的背景及意义。
3.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历史人物、事件在诗词中的表现。
第四课时:现实生活与历史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咏史怀古诗词与现实生活有何联系?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2.布置作业:选取一首咏史怀古诗词,进行赏析,并联系现实生活,写出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情况,了解学生对咏史怀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咏史怀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期末考试:通过试题检测学生对咏史怀古诗词的掌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