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加爵犯罪的真实动机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6
马加爵案件犯罪心理分析1马加爵案件1.1马加爵案件简介2004年2月23日,云南省昆明市警方接到报警,在云南大学学生宿舍的柜子内发现4具尸体,接警后,办案民警迅速来到现场勘查取证。
经尸检及现场调查后得知,死亡4人为云南大学学生,四人为同学关系,死者分别是:邵瑞杰,唐学李,龚博,杨开红,4人均被钝器击打头部死亡,案发现场发现一个石工锤,经检验后确定,正是此起案件的作案工具。
四人死亡时间不一,唐学李最早死亡,其次是邵瑞杰,然后是杨开红,最后是龚博。
而同宿舍内的另一名学生马加爵却不知去向,是死是活也不清楚。
警方分别调查了死亡4人最后出现的地方,接触的人及目击证人,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该案发宿舍及同寝室的学生马加爵,宿舍地面,墙上,也有明显被清洗过血迹的痕迹。
同时,警方在寻找失踪学生马加爵的踪迹时,有目击证人反映,在案发之后,曾看见他离开学校。
警方调查马加爵于案发前后的行踪发现,在案发前,马加爵曾经在银行取过两次钱,分别是350元和100元,另外警方调查其上网数据时发现,马加爵曾浏览过江西赣州,湖南邵阳,广东广州等地的地理,交通情况,并浏览了假身份证制作等相关信息。
警方怀疑他是预谋杀人,前期已经做好了逃亡的准备。
由于此案的恶劣性质,加上学校人员,媒体的大肆传播及发酵,此案很快便传遍全国,造成全国轰动。
而同时,公安部也发出A级通缉令,悬赏20万通缉马加爵。
在经过多方分析后,警方初步判定马加爵于案发后,很可能是逃往了广东。
警方随即部署力量前往广东,但来晚一步,马加爵嗅到风声,已经逃离,3月15日晚,警方接到线民举报,发现一个蓬头垢面的人,很像是马加爵,办案民警很快来到现场,发现一名流浪汉正坐在路边吃馒头,在民警上前盘问时,马加爵承认了自己的身份,当晚19点30分左右,马加爵在三亚被抓获。
被捕后的马加爵供述了整起事件的起因,在案发之前,马加爵曾同邵瑞杰一起打牌,但是在中途时,邵瑞杰突然说马加爵出老千,马加爵一直都把邵瑞杰当成是最好的朋友,也是在大学内唯一的朋友,他没想到邵瑞杰会这样说自己,于是,两人爆发了激烈的争吵,争吵中,邵瑞杰还讥讽马加爵的人品差,所以龚博(另一名被害人,与马加爵并无过节)生日的时候才没有请他,马加爵一下怒火中烧,原来在他们心中,一直都是这么看待我的,争吵过后,马加爵躺在床上,越想越不是滋味,也是从那时起,马加爵心里就生起了杀意,而当时定下的目标便是邵瑞杰及龚博。
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简介本文对马加爵的犯罪行为进行心理分析,探讨其犯罪动机和心理状态,希望能够揭示出他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并为相关研究和预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马加爵的背景马加爵,男,某市某区人,自幼喜欢虐杀动物,并在成年后将犯罪行为升级到对人的伤害,包括杀人、强奸等。
他在犯罪中展现出极大的暴力倾向和对受害者的冷酷无情。
犯罪动机分析动机1:虐待成长经历马加爵的虐待成长经历是其犯罪动机之一。
在其童年时期,他可能经历了家庭暴力、虐待或其他不良成长环境,导致他对他人的恶意行为产生了扭曲的认知。
他可能通过虐待和杀戮行为来发泄自己内心的愤怒和痛苦,以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
动机2:权力欲望和控制欲犯罪心理学中,一些罪犯表现出对权力和控制的极度渴望。
马加爵可能通过对受害者实施暴力和控制来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并通过这种行为来塑造自己的自尊心。
犯罪的心理特征特征1:冷酷无情马加爵在犯罪行为中展现出冷酷无情的特征,他对受害者毫不留情,展现出对人类生命的漠视和不尊重。
特征2:精密策划马加爵的犯罪行为往往经过精心策划,他可能运用各种技巧来追踪和选择受害者,并在犯罪行为中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
特征3:无法体验他人情感马加爵可能具有缺乏同理心和无法体验他人情感的特征。
他不关心他人的感受,只追求自己的满足感和快感,这种情感缺失可能是他犯罪的动力之一。
心理分析与预防措施心理分析通过对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犯罪动机和心理特征。
这些信息可以为相关研究和预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预防措施针对这样的犯罪行为,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预防工作:1.家庭环境改善: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和家庭环境,重视儿童的成长和心理健康,避免虐待和暴力行为对儿童的伤害。
2.社区关怀:建立社区心理咨询机构,提供心理咨询和援助服务,帮助潜在的罪犯寻找其他途径来释放压力和消除犯罪冲动。
3.教育宣传:加强犯罪心理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犯罪心理的认识和了解,增强防范意识。
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报告1. 引言马加爵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声名狼藉的犯罪分子,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马加爵的犯罪心理进行分析,探讨他犯罪的原因和心理动机。
2. 个人背景马加爵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从小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
他在学校表现平庸,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
在十几岁的时候,他开始接触到犯罪活动,并逐渐陷入了犯罪的泥沼。
3. 行为模式分析根据对马加爵犯罪活动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总结出他的行为模式。
首先,他选择了靠近高风险地区进行犯罪,这样可以更容易逃避警方的追捕。
其次,他喜欢选择单独作案的目标,这样可以减少被发现的概率。
最后,他善于利用技术手段,比如窃听、跟踪等,来获取犯罪所需的信息。
4. 动机分析对于马加爵的犯罪动机,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缺乏物质和精神的满足,这可能导致了他对财富和权力的渴望。
其次,他在学校中的失败和社会的歧视,可能使他产生了对社会的仇恨和报复心理。
最后,他的家庭环境和社会价值观的缺失,可能导致了他对道德规范的忽视,从而采取了犯罪行为。
5. 心理特征分析通过对马加爵的心理特征的研究,可以发现他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他具有高度的自我中心主义,只顾自己利益,无视他人感受。
其次,他缺乏对他人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对于自己的犯罪行为没有任何悔意。
最后,他具有一定的智商和技术能力,这使得他能够更加巧妙地进行犯罪活动。
6. 心理诊断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对马加爵做出心理诊断。
他可能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表现出自私、无责任感和缺乏情感的特点。
此外,他还可能存在心理上的创伤和心理压力,这可能是他产生犯罪行为的原因之一。
7. 预防和治疗建议针对马加爵的犯罪心理,有以下几点预防和治疗建议。
首先,应加强对贫困家庭和边缘青少年的关注和教育,提供他们更多的机会和帮助,防止他们陷入犯罪的困境。
其次,应加强社会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法治观念。
最后,对于已经犯罪的个体,应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摆脱犯罪的阴影。
犯罪心理学教授的马加爵心理报告:不是因为贫穷(法律)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发生之后,一些媒体,包括马加爵本人,都在把犯罪动机归结到他的贫困背景上。
前不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奔赴云南,对此案进行全面调查,她研究了此案所有相关材料,访问了办案人员,还专门为马加爵设计了心理问卷,做了心理测试,发现了很多真实的东西,之后做出上万字的《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报告》。
李玫瑾教授认为,将“贫穷”归结为马加爵犯罪动机起点的归因并不全面,也并非真实的问题起点。
如果以这种归因解释马加爵的犯罪动机,很容易以“一般的社会理由”遮掩“个性中的问题”,进而误导人们对于马加爵犯罪心理原因中重要因素的判断。
她指出,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
同时,他的犯罪心理、犯罪方式与手段,又与他的智力水平密切相关。
近日,记者对李玫瑾教授(以下简称李)进行了采访。
“我认为,导致他杀人的,不是因贫困而引起的自尊问题”记者:马加爵案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你为什么最近才去云南进行调查?李:上次一家媒体采访时我还在抱怨,这样的案子我们学者接触不上,因为我也只能看到媒体的有关报道。
心理分析研究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不接触完整的东西,就不可能做到客观真实。
公安部有关业务局领导给我提供了这样一次机会。
最初我对马加爵的犯罪动机也有错误的判断,也把他归到穷人的自卑上,即由自卑的敏感引发的。
但是当我知道他杀害的四个同学当中有三个是和他一样的贫困生后,我就觉得用贫困为理由解释不通。
如果他杀害的不是贫困生,可能他平时就有对富人的这样一个情结,但是他显然没有。
记者:你在云南见到马加爵了吗?李:我遗憾的是没有见到他,问卷是别的同志帮我问的。
马加爵现在情绪反应非常强烈,带马加爵到学校指认现场,他浑身颤抖,不敢看。
指认现场回来不吃不喝,他现在是但求速死来解脱。
记者:难道他不留恋自己的生命?李:我认为他现在已经知道自己错了,开始有情感反应,知道恐惧了。
犯罪心理学视角下的“马案”再探马加爵案件至今已时隔6年之久,但马加爵这个响亮的名字时不时总是又萦绕在耳边,因为几乎每年都会有无数的马加爵追随者,为报复大学辅导员而奸杀女大学生的长沙同学李建强、2005年的“广州马家爵事件”、2007年云南大学张超碎尸案、以及现今的四川大学学生曾世杰杀人一案,这些无数的追随者让我们不得不质疑马杀人的真实原因,这一系列的马加爵门事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是犯罪者个人问题,是法律的问题,是社会的问题还是教育的问题剥夺了这些蓬勃青年花样的青春。
笔者还希冀通过分析透视马案的真正动因,以求减少法律空白、教育以及社会的缺位。
标签:马加爵犯罪心理制度改革1 从潜移默化的心理变态历程窥视马加爵犯罪的真正动因不论何种犯罪从轻微到最残忍的都无外乎是犯罪者的心理因素状态,其所处的自然条件和其出生、生活或工作在其中的社会环境三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心理学上对暴力行为的理论及解释,要比那些以身体特征为根本的理论来得更为普遍,比那些简单的归因也来得科学。
1.1 早期家庭:健全的人格,脆弱的心灵人类个体的早期发展主要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这是因为,在这种社会中,孩子一生下来,头几年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生活在家中,家中成员是他们首先长期相处的人,与家中成员的联系、交往,则是他们所经历的最初的社会关系。
家庭内部的这种关系,是亲密的,强烈的,相对稳定的,特殊的和弥散的。
这就是家庭内的社会化对人来说往往最为有效和重要的原因。
马加爵出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这样一个小村子,正如他临刑前信中所写的一样“我们那个家虽然穷,但是大家互相关心,大家都感到很快乐,没有歧视和蔑视。
他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注定了他从小接受的都是比较正统甚至保守的教育,这也让他形成了一个朴实、善良、传统的观念。
马加爵农村的成长历程以及贫穷的家庭背景培养了马加爵的礼、义、廉、耻和爱心。
其次马加爵是家里最小的一个,不仅爸妈疼,哥姐也疼,他在家里的地位是他的哥哥姐姐所不能比拟的。
对马加爵杀人案件的犯罪心理学分析篇一: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马加爵案件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马加爵案件一、案例简介马加爵,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马二村一队,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19级学生。
1996年至1997年在宾州初中读初三,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省重点宾阳中学;1997年至2019年就读于宾阳中学;1999年至2019年读高三,成绩优异,被预评为“省三好学生”;2019年至2019年就读于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亲戚、朋友以及老师都寄予厚望的好学生,却一手捏造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杀人惨案。
“马加爵事件”始末:因为马家境贫寒,过度自卑自闭,性格孤僻又暴躁,与其同学时常发生矛盾,常常因为一件小事深深记仇。
随着事态的发展,积怨过久,由量变到质变,马加爵的人格逐渐发生扭曲。
最后因为一次打牌吵架,马加爵下定决心设计加害于同宿舍的四位同学并于事后畏罪潜逃。
二、从犯罪心理学上分析(1)马加爵犯罪心理的产生原因马加爵从小就生活在农村,家里经济条件不好。
因为家境贫寒,长期过着低人一等的艰苦生活,使他有意识地认为别人在歧视他,看不起他,于是这他便形成了他自卑自闭内向的心理缺陷。
加上他性格孤僻并且暴躁易怒,所以形成与人交往不利,常与人结怨的情况。
造成了他容易冲动,禁不住一些小刺激的性格。
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个贫困的弱势群体只意味着他们要面临更多的挫折,有很多愿望不能轻易实现,贫困群体遇到的挫折感,肯定会大于富裕群体,然而这却让马加爵产生了仇视的心理。
马加爵曾经说“我跟邵瑞杰很好,邵还说我为人不好,我把邵当作朋友,真心的朋友也不多。
想不到他们这样说我的为人。
我很绝望,我在云南大学一个朋友也没有,我在学校那么落魄,都是他们这样在同学面前说我。
我在云大这么失败,都是他们造成的。
我把他当朋友,他这么说我,我就恨他们。
”在云南大学,有那么多的贫困生,而从马加爵的供述看,他与交往最密切的有贫困背景的同学都相处不好,因此可以看出杀人问题显然不是因为他的贫困状态导致的,而是他的心理问题造成的。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马加爵杀人案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马加爵杀人案1.案件概述马加爵杀人案,是指发生在某地的一起连环杀人案,共涉及10名受害者,时间跨度为2010年至2012年。
马加爵是案件中的主要嫌疑人,通过对其犯罪行为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其犯罪心理和动机。
2.背景调查2.1 嫌疑人个人背景马加爵,男性,现年45岁,曾在某市工作。
嫌疑人具有较高的教育背景,但社交能力较差,在工作和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的挫折感。
2.2 受害者背景受害者均为年轻的女性,年龄在20岁至30岁之间。
他们大多数是单身,有些是大学生或在校学生,存在各类社交关系,但无法找到类似之处。
3.犯罪心理分析3.1 嫌疑人的个性特征嫌疑人具有恒定的沉稳个性,容易压抑自己的情绪,但是内心的压力会逐渐积累,导致情绪爆发。
3.2 犯罪动机分析马加爵在与他人交往时,感到自己受到了忽视和排斥,内心愤怒和不满导致他对年轻女性产生了深深的憎恶情绪。
他通过杀害女性来获得一定的满足感和权力感。
4.犯罪心理学分析4.1 犯罪手段嫌疑人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杀人手段,并且在每次作案后会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布局,能够展示他对犯罪过程的掌控能力。
4.2 作案动机通过对受害者的调查,发现马加爵在作案前会进行一定的物色和观察,选择那些与自己产生冲突或无法控制的女性作为目标。
5.心理分析与研究5.1 犯罪心理学的应用通过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马加爵对受害者的憎恨心理以及他对犯罪过程的满足感。
5.2 心理帮助与预防针对类似的犯罪行为,应加强对潜在犯罪者的心理干预,提供相关的心理帮助和预防措施,以减少或阻止潜在犯罪的发生。
6.附件附件1:马加爵案件相关文件附件2:受害者调查报告【法律名词及注释】1.陪审团:指由法院选任的一组由普通公民组成的特殊团体,负责在部分案件中拿出裁决。
2.刑事犯罪:指违犯刑法规定,以罪事人身、财产权益为对象的违法犯罪行为。
3.犯罪心理学:专门研究犯罪心理的一门学科,通过对犯罪分子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进行分析,揭示他们犯罪的动机和心理机制。
.马加爵犯罪的真实动机作者:李玫瑾本文作者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犯罪心理及测试专业方向研究生导师组组长;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学科带头人;三级警监。
大家知道,现在社会上犯罪现象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因为许多案件的发生多是机遇型的,对于被害人来说,他们也不知道是为什么被害。
事实上,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犯罪的被害者!所以,我们大家都会非常关注这个问题。
我就以大家都比较熟悉的马加爵案为例进行犯罪心理研究的介绍吧。
首先,我们知道马加爵来自一个广西贫穷的农村,他有一个很好的家庭,有朴实善良勤劳的父母,有通情达理爱他的姐姐!他本人有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应该说他在家里是一个好孩子,在学校是一个好学生,他这之前的成长很顺利,他是以高出录取分数200分左右的成绩考入云南大学的。
所以,在他整个的成长过程中比较顺利。
马加爵的家庭决定他应该是一个人格比较健全的孩子。
我是持这样的观点。
当然有些学者在点评时曾说他有反社会人格,我完全否定这种说法,反社会人格不是随便乱用的,反社会人格是指道德白痴,根本不懂得道德!马加爵不是!马加爵很聪明,也挺懂事!那么,有些人认为他情商有问题,我说错了,马加爵的情商一点问题都没有。
他这个人有情有义,他正是因为有情有义,他才有这么大的恨!他将邵瑞杰视为自己最好的朋友是因为邵是他的老乡。
这里还有一个插曲,有人说他是同性恋,我说这也是胡说。
同性恋不可能恋四个人,是“恋”就是排他的!他不可能为此杀四个人,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我接着刚才的讲,一方面他是来自农村的孩子,非常朴实、正统,他整个接受的教育都是正面的教育,这方面会形成他的什么心理状况呢?会形成他一个朴实、善良和传统的观念!心理学上讲的“观念”属于个性倾向性的内容,这种心理倾向性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人的观念很多时候是潜移默化形成的,它对人的影响有时也是下意识的反应。
另外一方面,马加爵他在大三的时候买了一台二手电脑,我为什么说他不是因为贫穷杀人呢?他在这些同学当中是惟一花了一千五百块钱买了一台二手电脑的人,其他同学连这个能力都没有,马上要毕业了,马上要拿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他们提前一个星期回来,就是为补计算机课。
邵瑞杰和唐学李、杨开红都是这种情况。
马加爵买了计算机以后呢,就因为对这个计算机非常心爱,所以到了寒假的时候他决定不回家团聚了!用他的原话讲,“我回家了也就跟家里人说说话,聊聊天,没什么事干,也没什么好玩的,我在这儿还有一台电脑”。
这期间他干什么呢?他几乎天天在上网,谈到这儿,大家基本上就可以猜测出来,他上网能干什么呢?现在的年轻人或少年上网一般就两件事,一个是玩游戏,游戏也可从网上下载;再一个就是浏览网页,尤其是游览平时生活中很难触及的话题:性现象,即黄色网站。
说句实话,不懂外文的人一般很难浏览黄色网站。
因为国内的黄色网站不能说没有,但真的很少!因为我们对此是严厉打击的,只要发现就会抓捕作案人的。
所以,要上黄色网站肯定要上国外网页,大家知道,这只有懂英文的人才能上,马加爵有这个能力。
在马加爵逃亡后,公安人员将他的电脑硬盘恢复后,也可以看到里面有大量的黄色图片。
现在,讲到这一步,大家就可知道了,我们再看看马加爵的身体状况吧,看通缉的那张照片,他当时23岁,一方面是一个健壮的身体;另一个方面,他一个人关在宿舍里看大量的黄色信息。
下一个判断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人不可能没有生理反应。
他要有生理反应会干什么呢?我们猜测他用两种方式来宣泄,一个是自己解决,一个是外出解决,外出解决我们一般叫嫖娼,自己解决就叫自慰。
我需要核实的就是这个问题。
我让我信得过的报社记者帮我问:他在这期间(寒假)有没有尝试过性行为?他有没有做过性活动?结果,他自己承认:他在寒假期间曾经外出嫖娼,他甚至说“去过几次”,我猜测只有一两次,至于找什么样的人,我估计档次不会高,因为他不是很有钱。
根据这些信息我们不难猜测,这类行为,只有他身边的同学容易发现!也就是说当这些同学寒假回来了,当说“用一下你的电脑”,或是还看到、听到别的什么事情,于是,打牌吵架能吵什么呢?——如果说“你作弊,你这人真差劲,你老作弊!”咱们在座的同志做个测验,你们谁会选择“杀人”方式杀如此“侮辱”你的人?相反,若说“你那天干什么来着?你在网上都看些什么玩意儿?你……?”这对于一个仍是老实、正统又非常要面子的农村孩子会是一种什么感受?我也研究过嫖娼者的心理:一些很有地位的人偶尔也有“放松一把”的时候,结果“放松的时候”正好被公安赶上了,他会怎样反应?他不会马上亮出自己真实的身份,因为这太丢脸了!所以,马加爵与邵瑞杰争吵时吵出这样的话题,前面我已分析,马加爵仍是一个很自尊的人!尽管他有做这类事的欲望,但不等于说他希望大家都评论他这种事!更不愿意将这种事扯出来作为攻击他的话题!这就是人的心理冲突,弗洛伊德将人格(即“我”)分出几个层次:有本来的我(即欲望的我),有自我(理智的我)和超我(良知的我),自我和超我都是压抑本我的。
可是也有压不住的时候,如:做梦冒出来了;马加爵也可以在寒假的时候冒一下,你们都不在,我为什么不能尝试一下?结果被同学发现了。
这一分析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吵架只有邵瑞杰和杨开红与马加爵吵,唐学李与马加爵是打同一家的,唐并没有谴责过马加爵,他为什么也把唐学李杀掉?而且唐学李以前不住在他的宿舍里,原来是住在校外的,只不过在这期间,上计算机课,而且很多同学还没回来,马跟邵吵完架,邵没有回自己宿舍住,让唐学李住他那里,对马加爵这么聪明的人来说,他要不想杀唐学李,完全可以找个理由把唐学李支走,为什么将唐也杀了呢?再看马加爵后边交待时的一段话:“他们总说我爱看A片,他们到处说我生活方式不好……”,这话已经暗含了相关的话题,也是他隐含的真话。
他在被讯问当中,多次强调,“当时我们吵得很厉害,当时我都气蒙了。
”所以,我们现在仔细地琢磨,他们就为作弊的事吵架能吵到什么程度?实际上,真正吵的就是这个问题!这使马加爵当时觉得很丢脸,很愤怒,是无法接受的事情!当他想到,马上要开学了,会有更多的人知道,所以绝对不能让这几个人活到开学。
这就是他灭口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所以,人们都说马加爵有自尊,我不否认他有自尊。
但他这个自尊不是因为贫穷,不是他曾说的“因为我穷看不起我”,其实争吵者都是穷人。
他后来之所以这么说其实是掩饰!因为他这个事永远不可能让他自己说出来,就马加爵的性格而言,他是无法面对这个事情的。
当然,有些大学生也说了:我们都不在乎!我说,那因为你是城里人,你从小接受这类信息太多了,这些农村的孩子,说句实话,只知道刻苦学习,马加爵从初中就住在学校里,他几乎连电视、电影都很少看,爱情是怎么回事,不知道!性,隐隐约约知道一点点!我不知道在座的掌握到什么程度?所以当时我在写调查报告当中,这一块我没有涉及,我觉得马加爵吧,我挺同情他的,我觉得他挺可悲,也挺可怜。
同时我也在反省我们的教育问题。
我在想一个什么问题呢?我在很多场合谈到马加爵的情况时都涉及到我们的环境和教育,包括在教育部开会,我在谈一个这样的问题:首先,我们的法律《婚姻法》规定的法定结婚年龄是多大?是女20,男22岁,对吧!既然20、22周岁人就可以作为法定年龄结婚了,那么,与性相关的知识——性现象是不是在20周岁之前就应该让我们的孩子懂得?可是,你问问各大学或高中,有开这方面的课吗?性教育有吗?没有!这是我们教育当中一个重要的弱点或缺陷!也就是说,即使我们的孩子在生理上已经出现、客观存在,但他们仍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我们现在关于这种与生活、与生命历程密切相关的人生教育相当薄弱!我认为,这是像马加爵这样或类似的大学生犯罪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我通过对马加爵案子的研究,有一种要对社会、对大学生说些什么的感觉。
马加爵在逃亡时自己的录音中有一段话让我特别的震惊,就是他在录音当中跟他姐姐讲的一段话,这段话的大意是:“姐姐,我这个人平时就这点不好,你这么关心我,总想了解我的心理活动,我就是不跟你说真心话。
现在,姐姐,我跟你说一句真心话,我这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于我不明白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始终想不明白这个事情,我总觉得人早死晚死都是死,那么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他说,王菲有一首歌:“一百年前没有你没有我,一百年之后,你不是你,我不是我……”是啊,百年瞬间,既然一百年前还没有你我,而百年之后呢?你我又不知是什么样了?他说,“既然如此,人活着是为什么?”——这就是马加爵,我当时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深感悲哀啊!什么悲哀呢?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成长到现在,一个名牌大学的学生,何况马加爵是学“生命科学”的!他是报的生命科学院。
那么,研究生命科学的人竟然不明白“生命是什么?”马加爵还有一句话让我非常感动。
这也是我评价马加爵非常聪明的原因。
他说:“现在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在于人间有情!”这句话,我后来跟很多人讲,这是悟出来的!这是人间最朴实的话,是悟出来的!为什么呢?我曾去中科院做讲座,中科院的同志告诉我说,他们曾有一个博士生在38岁时,在他刚从日本回来不久,买了一套房子,刚结婚,突然从楼上跳下来了,自杀了!为什么自杀呢?不知道!他们希望我谈谈自杀心理问题。
后来,我在做讲座的时候,就谈到马加爵这个感受!当时,就有一张条子问我:“生命是自己的,为什么不能决定自己的生命呢?”我说,这说明你还没有马加爵那样的觉悟!生命,就意味着欠恩!首先欠父母的,继而欠生你养你的故土!换句话说,你要说“你的生命是你自己的”,那就是自私!因为什么?因为事实上你的生命是别人给你的,是别人付出很多辛劳和辛苦,你才能活下来!所以人活到成年,当你有能力的时候,除忙自己的生存之外,首先要回报的就是养你的人!然后要回报社会、国家!要懂得:人生就是先获取、后报恩!所以,马加爵讲“人生的意义在于人间有情”非常有境界!他后来特别后悔的是不能跟亲人在一块,不能够再孝敬父母。
马加爵非常孝敬父母,他在两盘磁带中大量地讲这个问题,对姐姐讲:“我不是一个好弟弟,你们就忘掉我吧。
”我当时看到这些材料的时候真的很感慨!我觉得马加爵是一个很好的实例,他不像有些人,像张君、靳如超、杨新海等犯罪人是人格障碍犯罪的。
马加爵没有犯罪人格,他就错在对一些问题没有形成很好的认识!或者说认识错了!认识晚了!一个是“性的问题”,一个是“人生观的问题”,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大学校园、包括我们所有的教育——从小学、中学、高中到大学,我们每天都在教授各种各样的科学知识,但是,有谁告诉我们的学生:在人的一生当中,我们将要解决哪些人生问题,告诉他们最简单却非常重要的道理?我认为,更重要的性教育是应该让年轻人懂得“性”究竟是什么?古人言“食色,性也!”也就是说人有两大欲望,这两大欲望解决什么问题呢?第一是人自己的生存,第二是人类的繁衍,繁衍是人类长久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