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中考文言文集.doc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22
【导语】现在古诗词默写的题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理解性默写的类型,不仅仅是给出半句,写出另外半句了,所以搞清这⼀部分的内容还是⾮常重要的。
©⽆忧考⽹今天分享的就是常考⽂⾔⽂的理解性默写部分,⼀起学习下吧《论语⼗则》1.《论语⼗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是: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
2.《论语⼗则》中,论述好学精神和教学态度的两句是:学⽽不厌,诲⼈不倦。
3.《论语⼗则》中阐述关于对待事物应保持正确态度的语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论语⼗则》中阐述关于学习态度的语句是:(1)敏⽽好学,不耻下问;(2)学⽽不厌,诲⼈不倦;(3)三⼈⾏,必有我师焉;(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5.《论语⼗则》中,阐述关于学习⽅法的语句是:(1)学⽽时习之;(2)温故知新;(3)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4)默⽽识之。
6.《论语⼗则》中,表现个⼈修养的语句是:⼈不知⽽不愠。
7.《论语⼗则》中,孔⼦评论孔⽂⼦的两句是:敏⽽好学,不耻下问。
8.《论语⼗则》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论语⼗则》中的"逝者如斯夫"⼀句,⼈们常⽤来说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要好好珍惜它。
《桃花源记》10.《桃花源记》中,渔⼈欲穷其林的原因是:甚异之。
1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源周边草美花繁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12.《桃花源记》中,点明桃源⼈祖先定居桃源原因的是:避秦时乱。
13.《桃花源记》中,展现桃源⼈精神⾯貌的语句(或:突出桃源⼈和平相处、幸福⽣活的语句)是:黄发垂髫,并怡然⾃乐。
14.成语"⽆⼈问津"出⾃《桃花源记》,⽂中的原句是:南阳刘⼦冀,⾼尚⼠也。
闻之,欣然归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问津者。
15.《桃花源记》中,突出桃源⾃然环境美好的语句是:⼟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美池桑⽵之属。
16.《桃花源记》中,突出桃源社会⽣活平静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相闻。
1.《论语十则》孔子(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初三文言文背诵篇目及解释一、《出师表》- 诸葛亮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董允之责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董允等,以彰其慢。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解释•第一段:先帝开创大业尚未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困乏、物资短缺,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
中考必考文言文24篇1、《陋室铭》唐代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2、《爱莲说》宋代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小石潭记》唐代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4、《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宋代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送东阳马生序》明代宋濂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最新整理九年级初三语文教案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醉翁亭记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草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课文下面注释:1、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3、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蔚然,茂盛的样子。
4、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5、翼然临于泉上: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
临,靠近。
6、太守自谓: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7、意:情趣。
8、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9、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
中考文言文篇目21篇1 《孟子·离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not 与其无礼,不可以入也。
”2 《论语·阳货》子曰:“阴阳之章,不可以不慎也。
货殖以求利,不可以无礼也。
”3 《春秋·晏子与子贡》晏子问于子贡曰:“洋洋乎何物?”子贡曰:“宽慰之家,不可以不能也。
”4 《诗经·小雅·小石》小石之勤,不可以不婆婆也。
5 《论语·卫灵公》子曰:“卫灵公问政,杂色之政,不可以不慎也。
”7 《荀子·劝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不学不思,不可以不恶也。
8 《战国策·秦策一》古之恶行,不可以不慎也。
9 《楚辞·招魂》不思无报,不可以不慎也。
10 《淮南子·野调》野调未终,不可以不惊也。
11 《庄子·养生主》养身主之仪,不可以不端也。
12 《论语·子路》子路问政,曰:“何为则也?”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也。
”13 《万有文库·春秋经广》春秋一经,不可以不鉴也。
14 《礼记·曲礼》曲礼之节,不可以不注意也。
17 《五子·秦兵略》秦兵略而无过失,不可以不慎也。
19 《左传·僖公四年》子闻之曰:“父之志,不可以不谆谆也。
”20 《庄子·逍遥游》大道之行也必有义,不可以不慎也。
21 《论语·雍也》雍也问性,子曰:“克己复礼,为人殷勤,莫之能违,不可以不非也。
”。
中考23篇文言文复习资料中考23篇文言文复习资料文言文作为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文言文,我整理了以下23篇文言文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
1. 《孟子·告子上》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孟子对于教育的看法,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教育应该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
2. 《论语·为政》这篇文章是孔子的言论,主要强调了一个君子在为政时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行为准则,如忠诚、正直、谦虚等。
3. 《史记·太史公自序》这篇文章是司马迁的自序,主要介绍了他的学术成就和写作动机,以及对于史学研究的看法。
4. 《汉书·食货志》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汉代的经济状况和物产,对于了解古代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 《后汉书·班彪传》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班彪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成就,对于了解后汉时期的文化和学术状况有一定的帮助。
6. 《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贾文若传》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王毌丘、诸葛贾和文若三人的事迹和贡献,对于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状况有一定的帮助。
7. 《晋书·王导传》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王导的生平事迹和政治成就,对于了解晋朝的政治和文化状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8. 《宋史·张浚传》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张浚的生平事迹和军事才能,对于了解北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状况有一定的帮助。
9. 《元史·忽必烈本纪》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忽必烈的生平事迹和政治成就,对于了解元朝的政治和文化状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0. 《明史·太祖本纪》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生平事迹和政治成就,对于了解明朝的建立和政治状况有一定的帮助。
11. 《清史稿·太宗实录》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清太宗康熙的生平事迹和政治成就,对于了解清朝的政治和文化状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2. 《红楼梦》这部小说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主要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的爱情故事和家族兴衰的历史背景,对于了解清代社会和文化状况有一定的帮助。
中考必考文言文24篇译文班别 _____ 姓名 __________《论语》十则(七年级上册10课)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为政》)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
”(《卫灵公》)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 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 不也是君子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 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 (陷 入邪说的)危险。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 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 的毛病。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 (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 又很遥远。
2007年各地中考文言文集锦(二)
发布时间:20xx-02-29 13:30:04 :中国语文教学资源网作者:佚名【打印】【评论】(二)阅读《曹刿论战》(节选)和《子鱼论战》(节选),完成12—16题。
(共13分)(镇江卷)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曾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来徧,民弗从也。
”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①济。
司马②日:“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日:“君子不重③伤,不禽二毛④。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馀⑤,不鼓不成列。
”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⑥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古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
且令之勍者,皆吾敌也。
虽及胡耉⑦,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
声盛致志,鼓儳⑧可也。
”
「注释」①既:尽。
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
③重(chóng):
重复,再次。
④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⑤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⑥勍(qíng)敌:强敌。
⑦胡耉(gǒu):很老的人。
⑧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弗敢专也()(2)忠之属也()
(3)遂逐齐师()(4)阻而鼓之()
13.翻译下面句子。
(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4.曹刿认为“肉食者I鄙,未能远凛”。
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2分)
15.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16.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3分)
12.(4分)(1)独l叶(2)尽力做好本分的事(3)追赶,追击(d)击鼓(进军)(答对一个1分)
13. (2分)火火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米处理。
(“狱”、“以”翻译不正确的分别扣1分,语句不通顺的扣1分)
14.(2分)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意思对即可。
若谷原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则不给分:若答这两句的翻泽,给1分。
)
15.(2分)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挢;泓水之战火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
(意思对
即可)
16.(3分)不设统一答案。
相同点1分,举例各1分。
示例:相同之处是两人都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机。
曹刿选择“齐人三鼓”后的时机发动进攻:子鱼主张“其米既济”的时机发动进攻。
(三)(14分)
(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乙文)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①,任云中郡守。
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②虏人③过五千,移文④旁郡。
吏欲传檄⑤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⑥两炬三头热火⑦,营中星列⑧。
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
待旦⑨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⑩,晨往赴之。
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
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注释」:①廉范:廉颇的后代。
②故事:按旧例。
③虏:敌人。
④移文:发文书。
⑤传檄:发出紧急公文。
⑥交缚:交叉缚扎。
⑦热火:点火。
⑧星列: 2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3分)
望其旗靡()会匈奴大入塞()
俄而,斩首数百级()范兵不敌()
公将鼓之()范乃令军中褥食()
21.用“/”划出下边一句话的朗读停顿。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