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服装史 6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8
西洋服装史西洋服装史西洋服装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穿着与现代西方服装相似的衣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服装逐渐演变并且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
中世纪时期是西洋服装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欧洲人穿着长袍、外套和吊带裤。
贵族和富人穿着丰富华丽的服装,而普通人则穿着简单朴素的衣物。
此外,在这个时期,手工业也开始发展,人们开始制作和装饰不同的服装。
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洋服装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时期。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注重服装的设计和细节。
丝绸、绢和珠宝成为流行的服装材料。
贵族和富人穿着华丽的长袍和服饰,而中产阶级则穿着更为简约的服装。
十七世纪是欧洲服装史中的巅峰时期。
在这个时期,贵族和上层阶级穿着非常华丽和昂贵的服装。
女性穿着宽松的长袍,裙摆非常宽大,带有蓬松的腰部装饰。
男性则穿着宽大的外套、半身裤和高靴。
同时,欧洲国家之间互相竞争,服饰风格开始多样化。
十八世纪是奢华和浪漫主义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欧洲的服装趋向于更为精致和浪漫。
女性穿着贴身的紧身裙和修身外套,裙摆很蓬松,并且带有装饰性的腐蚀和绣花。
男性则穿着宽大的外套、马裤和高襟衬衫。
19世纪是现代西方服装的起源时期。
在这个时期,西方服装逐渐趋向于简约和实用。
女性开始穿着更加贴身的连身连衣裙和裙子,裙摆逐渐减小。
男性则穿着带有西装和领带的套装。
20世纪是西洋服装史上一个多样化和创新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西方服装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女性开始穿着短裙、紧身裤和各种各样的上衣。
男性则可以选择各种风格和款式的西装、衬衫和裤子。
总的来说,西洋服装史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演变。
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到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再到近现代的发展,西方服装变得更加多样化和自由。
这种发展不仅是时尚的变迁,也反映了西方社会和文化的变化和进步。
西洋服装史一.填空1:最早比基尼,因为体育竞技而出现,穿着的对象是当时罗马女子。
2:古代西亚地区的主要衣料是:羊毛织物13:男装二部式:14世纪中叶,男子服中出现了来自军服的上衣——普尔波万与肖斯组合的二部式形成。
4:哥特式建筑对服装的影响:哥特式建筑的尖塔造型相呼应的尖头鞋波兰那和圆锥状的尖帽子汉宁。
5近世纪艺术风格上分为三个阶段:文艺复兴时期,巴罗克时期,洛可可时期6:巴罗克服装特点:装饰过剩的奇异装束。
特别是男性服装中到处滥用蕾丝、缎带、刺绣。
7:荷兰风时代:“三L”时代。
即Longlook长发、Lace蕾丝、Leather皮革。
8:洛可可时期:女装反复使用紧身胸衣和裙撑。
男子继续流行使用白色假发。
9:洛可可时期女装的造型特点和装饰特点?X型,紧身胸衣及裙撑的使用,大量使用蕾丝,缎带。
10:今天西服上衣的前身——拉翁基·茄克男子的三件套是:夫拉克、庞塔龙、基莱11:沃斯:——擎起巴黎高级女装大旗的第一位设计师。
关于他的四个第一有:(1)第一个使用假人形,真人模特,假缝(立体裁剪)。
(2)第一个每年举行四次发布会的设计师。
(3)第一个向美国,英国成衣商出售作品的设计师。
(4)第一个开设时装沙龙的人,是时装表演的鼻祖,是公主线时装的发明者。
12:巴斯尔样式:一共出现三次。
17世纪末18世纪末19世纪末三件套形式13美索不达米亚的特点:流苏,织花,刺绣14:人类最先使用的衣料是:兽皮15:人类穿衣的动机有哪几种学说,保护说,羞耻说,装饰说,护符说古希腊主要服装:希腊的服装是把一块长方形的布在身上缠裹、披挂而形成的不用缝制的衣服。
从着装形态上大体可以分为希顿和希玛纯两种二.名词解释罗印克洛斯其样式变化非常丰富,有用一块布缠裹在腰部的围裙,也有兜裆的也有用带子斜挂在肩上的。
丘尼克t unic:一般是指紧身合体的连体衣,有短袖,衣身较窄,很合体,还常常系有白色的细腰带,有时在袖口还有滚边装饰,在领口用细带系结。
名词解释:1.罗印.克罗斯Loin Cloth:腰衣,其样式变化非常丰富,有用一块布缠裹在腰部的围裙,也有兜裆的也有用带子斜挂在肩上的。
2. 丘尼克tunic:一般是指紧身合体的连体衣,有短袖,衣身较窄,很合体,还常常系有白色的细腰带,有时在袖口还有滚边装饰,在领口用细带系结。
卡拉西里斯:随着新王国时期从西亚引进了卡拉西里斯这种宽敞的贯头衣,古埃及的女性也和男性一样,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把这种衣服当作礼服穿用,而在穿法上与男子略有区别。
爱奥尼亚式希顿:爱奥尼亚式希顿的构成也是一块长方形的布,形似长达膝盖的短袖束腰外衣。
材料为薄麻织物、皱布或加工成普利兹褶(Plait,Pleat熨烫成形的直褶)的织物。
颜色以白色为主,还有绿、黄、金、茶等色,黄色多为女子使用。
多利安式希顿又称佩普洛斯衣料为一块长方形的白色毛织物,长度为伸平两臂后两肘间距离的两倍,约6英尺(合约183厘米),短边为脖口到脚踝的长度加上脖口到腰际线的长度(这条长度被称为“阿波太革玛”)由整块面料制成长达膝盖的短袖束腰外衣。
希玛纯(Himaytion)是古希腊男女都穿的包缠型长外衣,与希顿一样是一块矩形的毛织物衣料,一般宽等于身长,长为宽的3倍。
颜色以白色或本白色为主,另有茶色和黑色。
如果把希顿认作是内衣,那么希玛纯就是包在希顿外面的外衣。
托加是罗马服装中最具代表性的衣服,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衣服。
以托加为例,说明古罗马服装的社会功能?1、托加的形制类别:托加形状为椭圆形,竖长为身长的三倍,横宽为身长的两倍,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是等级象征的服装。
它分化出不同类别.表示不同的地位和职业.市民为天然白色无装饰.上层议员用丝绸做料并有两条宽宽的深红装饰带.高级官吏、将军和皇帝为紫色面料并用金线刺绣2、各时期的变化在王政时代男女都可穿,到共和时代成为男子的专门服装.到帝国时期上升为低度仪礼服,形制也变其大无比.穿着要别人辅助才行.于是成为有权势者的专用服装。
西洋服装发展史“西方”,沿用了关于区域范畴的习惯称谓,与亚洲一带的“东方”相对。
西方服装史,即是以西欧国家为主,上溯至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服装发展史。
西方服装所体现出来的与东方服装相迥异的风格,特别是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代表了人类服装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追本溯源,西洋服装从诞生之日起就冲满了激进的思想与吸收外来文化的大度,所以说西方服装文化是一种多源性的文化。
它的文化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受当时的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的影响至深,其审美视觉历来重视立体的造型。
在西方的服装史上,13世纪初期就已确立了立体三维的裁剪方法。
而三维裁剪的发明和运用成为了东西方服装的分水岭,从此,西方服装变得立体,外形变得富于变化,同时尽可能得让造型体现体形美。
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以含蓄为美,以朦胧隐约,藏而不露给人委婉含蓄的审美感受,通过款式,布局,色彩,线条给人整体的和谐之美,大量采用刺绣,飘带,图案和其他的装饰手法,表达丰富的寓意与想象。
可以说中国人对服饰重装饰之美,讲究与环境和谐;西方人对服装造型之美,讲究与环境对比。
东方服饰重“意”,西方服饰重“形”;东方表达含蓄,西方表达鲜明。
东西方服饰完全是两种不同文化的反映,因而服饰文化特色的风格形成与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的渊源有着紧密地联系。
可见服装是一种文化,中西服装文化由于发生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不同,在发展的过程中历史积淀的内容不同,中西服装文化之间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差别。
但在服装发展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时不时地会看到东西方服装风格的融合,而这种融合往往会绽放出一种夺目的光芒,乃至影响到整个社会。
时至今日,东西方服装风格融合的实例仍屡见不鲜。
古代奥运会裸体竞赛所谓文明,始于一种深度模式的建造。
也就是说,人们不仅要通过“对象化”的行为改造这个世界,而且要赋予物质世界以“人化”的意义。
从这意义上讲,服饰是一种符号,它有着“能指”和“所指”的双重意蕴。
但是,由于西方与中国文化的具体模式不同,其“所指”的内涵和“人化”的意义也就有着这样那样的差别。
托加:托加是罗马服装中最具代表性的衣服,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衣服,它作为罗马的象征是罗马人向世界夸耀的东西之一,与其说托加是一种衣服造型和穿着方式的名称,还不如说是代表罗马的伟大和作为世界的统治者的代名词。
爱奥尼亚式西顿:原是小亚细亚岸的艾奥尼亚地区人们穿的衣服,最初是男子的衣服,后来男女共用。
它的材料很薄,主要是亚麻的绉布。
多利亚式西顿:又称为派普龙。
穿着方法:先把长方形的一条长边向外折,折的量等于从脖口到腰际线的长度,这段叫阿波太革玛。
然后把两条短边何在一起对折,把身体包在这对折的布中间,在左右的位置上从后面提起布,在前面用大约10CM长的别针固定起来。
多余的布料自然地垂挂在身上,形成优美的垂褶。
古代西亚的主要衣料——羊毛织物丘尼克:一般是指紧身合体的连体衣。
罗印·克罗斯:缠腰布卡吾那凯斯的最大特征就是流苏装饰,是指满地流苏的一种材料,同时也指西亚地区的裙子状的罗印克罗斯或卷衣。
克拉米斯:一种最简单的小斗篷,是一块小型的毛织物。
达尔玛提卡:是一种没有性别区分的平常服,结构单纯、朴素、是把布料裁成十字型,中间挖个洞,在袖子和体侧缝合的贯头衣,从肩到下摆装饰着俩条红紫色的条饰——克拉比。
塔布里昂:为了表示权贵,在胸前缝了一块四边形的装饰布,这块类似我国清代的“补子”的拜占廷帝国特有的装饰物。
家徽图案:用于战场识别和贵族特权象征家徽。
乔品:在威尼斯开始流行的高底鞋。
拉夫:独立制作独立使用的褶饰领。
卡拉巴特:脖口系的漂亮蝴蝶结的领饰,被认为是现在领带的始祖。
帕尼埃:一种裙撑。
乓克式:年轻人中流行的,所谓乓克本来是对流氓、阿飞、胆小鬼、窝囊废的俗称,70年代初,最早中出现在纽约,是对当时摇滚乐队的一种称呼。
阿比:鸠斯科特尔改称,收腰,下摆向外张,呈波浪状。
在衣摆里加进马尾衬、硬麻布或鲸须,后中锋和两侧在下摆都开契,无领或小立领,前门襟一排装饰扣。
口袋位置经常变动,袖克夫很大用扣子固定。
A history of costume in the west洛可可主义时期的服装文化• 1. 男子服装•1)阿比---鸠斯特科尔改称“阿比”,造型同前,收腰,下摆向外张,呈波浪状,为使臀部外张,在衣摆里加马尾衬和硬麻布或插入鲸须。
后中缝和两侧缝在下摆都有开禊,一般无领或装小立领。
•2)夫拉克---18世纪中叶,男上衣去掉多余的量,衣摆不那么向外张,缓解紧束的腰身,这种上衣称夫拉克。
•3)基莱---贝斯特短缩至腰,无袖,即现代西式背心的前身“基莱”。
前片仍用华丽的面料,而看不见的后片则用较廉价的布料或里子制作。
•4)克尤罗特---采用斜纹裁剪,做得十分紧身,因而不用系腰带,也不用吊裤带。
起切用黑色天鹅绒制作,1715年后,多用亮色的缎子,长度仍到膝部稍下一点,裤口用3粒~4拉扣子固定。
•5)领饰---1710年左右,时髦的年轻人开始使用当时军装上的一种宽领饰“耐克斯特克”,1730年普及于一般男子直到19世纪末。
洛可可时代服饰特点•1.奥尔良公爵摄政时代(1715~1730) •此时女装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其一:是在后背领窝处有份量很大的箱形襞褶,从肩部直至地面,造型优美流畅。
由于宫廷画家瓦托选择了这种女装造型作为其绘画的对象,故此被称为瓦托罗布。
•其二:一百多年前的裙撑又一次出现,并成了后来几十年中女服不可缺少的重要道具。
•2.路易十五时代(1730~1770)•1)巴尼尔裙撑--- 1740年后,裙撑逐渐变成前后扁平,左右横宽的椭圆形,据说最宽竟达4cm 。
•2)紧身胸衣---经过改良,胸衣由后面系戴,下部呈尖三角形,鲸须竖直嵌入,尺寸贴身,比较舒适。
•3.路易十六时代( 1770~1789)•这是洛可可风结束、新古典主义服饰样式兴起的转换期。
18世纪中意大利那不勒斯两大古城的发掘,引起人们对古代文化的关注。
开始从洛可可“优美但轻薄”的文化向“朴素、高尚、平静而伟大”的古典文化转移,此倾向被称为新古典主义。
西洋服装史填空选择1 骨针的发明,实际是缝制衣服的发端。
2托加是罗马服装中最具代表性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衣服。
3古代西亚的衣料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材料叫卡吾那凯斯。
4拜占庭时代,面料的表现重点体现在质地、色彩和表面装饰纹样的变化上。
5德意志风时代的主要特色是斯拉修装饰。
6意大利风时代,男装是以普尔波万和肖斯的组合为特点。
7德国男服的构成中,运用了大量的普利兹褶,外衣称作夹克。
下半身穿在肖斯外的短裤叫布里奇兹。
8浪漫主义时期的男装基本构成是夫拉克、庞塔龙、基莱的组合。
9.上埃及的装饰象征是“鹰”,下埃及的装饰象征是“蛇”,镶有“鹰与蛇”的“二重冠则代表上下埃及的统一。
10斜裁技术的创始人是威奥耐夫人。
11男装在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时期开始脱离古典样式,而女装到19世纪末去掉了巴斯尔,也开始摆脱了传统样式。
12把男子晚宴服拿来表现干练的60年代新女性的“吸烟服风格”,至今仍是圣·洛朗的男士女装的代表样式。
1克里特女子服装有较强的立体感和现代感。
2古埃及女子服装的丘尼克比卡拉西里斯更加庄重,多用于各种仪式,具有一种礼服性质。
3拜占庭时代初期的服装基本上沿用了罗马帝国末期时的样式。
4伴随着罗马式时代向合体方向发展,哥特式时代确立了窄衣的三维造型。
5 紫色是古罗马皇帝的专用色。
6法国风时代的男服,下半身出现了过去不曾有过的裙裤朗葛拉布。
7哥特式服装到13世纪,罗马式时代产生的那种收腰身的合体意识得到发展和强调,出现了立体化的裁剪手段。
8德意志风时代的主要特色是斯拉修装饰。
9巴斯尔时期男装向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变化体现衬衣和领带。
10自1890年起女装进入了一个从古典样式向现代样式过渡的转型期。
11二十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英国的年轻设计师玛丽克万特以伦敦街头的年轻人为对象推出了富有革命性的迷你装。
12一直致力于现代职业女装设计、以简单、朴素风格著称的设计师为加布里埃.香奈儿,也被称为现代运动型之母。
13迪奥在二战后第一次推出的作品被称为新样式。
罗印·克罗斯:古埃及男子在整个古代社会中从平民到国王都穿的一种基本服饰品种,样式变化非常丰富,有用一块布缠在腰部的围裙,也有兜裆的。
丘尼克:这种丘尼克是一种衣身和袖子呈“T”字型构成的直线裁剪的衣服,领口部分有点弧状。
希顿这个名称来自希伯来,在古希腊语中意为“麻布的贴身衣”。
是古希腊男女皆穿的一种衣服。
从着装方式和着装状态上可分为多利亚式和爱奥尼亚式两种。
汉宁:一种圆锥形的高帽子,可以说是哥特式尖塔的直接反应。
首先用浆糊把布黏成圆锥状高筒,然后在高筒上裱上一层华美的面料。
如花缎、织锦、平绒等。
帽口装饰有天鹅绒,披下来到肩部,帽尖装饰很长的贝尔—里里佩普。
最长可垂地面。
拉夫领:出现在西班牙时期,16世纪流行到17世纪,是文艺复兴时期又一独具特色的服饰部件。
早在德国风时期就已见端倪,不过那时还在内衣的高领边缘上,西班牙风时期完全脱离内衣。
罗布;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腰部有接缝的连衣裙。
古埃及时代的长袍也成为罗布,作为宗教服用于神像和国王仪式中。
棒耐特:19世纪帝政时期出现的帽子,用布和麦杆做成。
上边装饰着人造花和缎带,戴时用缎带系在下巴底下。
一直流行到19世纪中叶。
托加:罗马服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服装。
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服装。
它作为罗马象征是罗马人向世界夸耀的东西之一。
与其说托加只是一种衣服的造型和穿着方式的名称,还不如说是表示罗马人的伟大和作为世界统治者的代名词。
是罗马男性公民的身份证。
是把对折的两个角抹圆的一种斗篷。
帕鲁达门托姆:拜占庭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外衣是帕鲁达门托姆。
早在罗马时代就曾被使用于军队高级指挥官和皇帝的甲胄外边,是一种方形的大斗篷。
穿法是披在左肩,在右肩用安全别针固定,面料为毛织物,通常染成紫色、红色和白色。
到拜占庭时代,作为皇帝和高级官员的外衣,衣长变长,面料改用丝织物,方形变为梯形。
为了表示权贵,在胸前缝一块四边形的装饰布,类似清朝的“补子”的拜占庭帝国特有的装饰物叫做“塔布里昂”上边刺绣有金色纹样。
第六章现代服装文化缝纫机的发明、化学染料的开发、成衣化的尝试、高级成衣业的兴起、流行媒介的扩大,带来服饰流行的产业化,这与科学技术引起的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形态、思想意识的变革相关。
一、女装的现代化:(1)把女性从束缚肉体的紧身胸衣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回归女性肉体的自然形态。
(波阿莱等人解决的)(2)从束缚四肢活动装饰过剩的传统重装中解放出来,向便于活动、符合快节奏现代生活方式的轻装样式发展。
(3)排除服装上的社会性差别,纠正古典式的阶级差和性差别之偏见。
(二三是二次世界大战完成的)(4)从繁重的手工缝纫那里把女性解放出来。
(即成衣化问题,各国进度不一)二、自19世纪以来,男装变化幅度较小,相对稳定,女装受社会变革中政治、经济、战乱、和平、文艺思潮、科学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极为敏感地届时作出积极反映,女装变化成了社会风云的一面镜子。
本章围绕驾驭时代潮流的设计大师以女装的变化为中心展开叙述。
第一节女装的现代化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妇女成了战时劳动力的唯一资源,使女性走上社会称为一种现实,群长缩短,繁琐的装饰被去掉,富于机能性的男式女服在女性生活中确立,女装的现代化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2)战后,以美国为首掀起了世界范围的女权运动,在经济上因具有职业而独立的女性越来越多,女装上出现了否定女性特征的独特样式。
(3)20世纪初,德国兴起了裸体主义,人们寻求从虚伪的社会人向无拘无束的自然人回归,企图恢复长期以来被“剥夺”去的那部分人体本来的生理机能。
(4)装饰艺术-对服装有明显的影响。
它受新艺术运动、毕加索立体主义、鲍豪斯设计理念、谢尔盖•佳吉列夫的俄罗斯芭蕾舞、埃及艺术、美洲印第安艺术、早期古典艺术及东方艺术影响而产生的装饰艺术,以1925年巴黎举办的“国际装饰艺术展”为契机而得名。
其特征是:以曲线和直线、具象和抽象这种相反的要素构成的简洁明快、强调机能性和现代感的艺术样式、特别是直线的几何形表现,显示出对工业化时代适应机械生产的积极态度,形成现代设计的基础,因此也被称为“现代风格”,一直影响到30年代,后在60年代末又一次复兴,以简洁、朴素的直线型为特征的20年代服装样式明显受这种艺术思潮的影响。
第六章现代服装文化缝纫机的发明、化学染料的开发、成衣化的尝试、高级成衣业的兴起、流行媒介的扩大,带来服饰流行的产业化,这与科学技术引起的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形态、思想意识的变革相关。
一、女装的现代化:(1)把女性从束缚肉体的紧身胸衣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回归女性肉体的自然形态。
(波阿莱等人解决的)(2)从束缚四肢活动装饰过剩的传统重装中解放出来,向便于活动、符合快节奏现代生活方式的轻装样式发展。
(3)排除服装上的社会性差别,纠正古典式的阶级差和性差别之偏见。
(二三是二次世界大战完成的)(4)从繁重的手工缝纫那里把女性解放出来。
(即成衣化问题,各国进度不一)二、自19世纪以来,男装变化幅度较小,相对稳定,女装受社会变革中政治、经济、战乱、和平、文艺思潮、科学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极为敏感地届时作出积极反映,女装变化成了社会风云的一面镜子。
本章围绕驾驭时代潮流的设计大师以女装的变化为中心展开叙述。
第一节女装的现代化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妇女成了战时劳动力的唯一资源,使女性走上社会称为一种现实,群长缩短,繁琐的装饰被去掉,富于机能性的男式女服在女性生活中确立,女装的现代化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2)战后,以美国为首掀起了世界范围的女权运动,在经济上因具有职业而独立的女性越来越多,女装上出现了否定女性特征的独特样式。
(3)20世纪初,德国兴起了裸体主义,人们寻求从虚伪的社会人向无拘无束的自然人回归,企图恢复长期以来被“剥夺”去的那部分人体本来的生理机能。
(4)装饰艺术-对服装有明显的影响。
它受新艺术运动、毕加索立体主义、鲍豪斯设计理念、谢尔盖•佳吉列夫的俄罗斯芭蕾舞、埃及艺术、美洲印第安艺术、早期古典艺术及东方艺术影响而产生的装饰艺术,以1925年巴黎举办的“国际装饰艺术展”为契机而得名。
其特征是:以曲线和直线、具象和抽象这种相反的要素构成的简洁明快、强调机能性和现代感的艺术样式、特别是直线的几何形表现,显示出对工业化时代适应机械生产的积极态度,形成现代设计的基础,因此也被称为“现代风格”,一直影响到30年代,后在60年代末又一次复兴,以简洁、朴素的直线型为特征的20年代服装样式明显受这种艺术思潮的影响。
(5)苛苛•夏耐尔-取代了波阿莱被称为第二位“革命家”,继沃斯、多赛、波阿莱、帕康之后与威奥耐、朗邦等一起形成指导世界流行的强大阵营。
二、现代女装的形成(1)男童式女装与“杰尔逊奴”样式1.战争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裙子缩短到离地20cm左右,腰身越来越宽松。
2.1919年出现了流行于真个20年代的-宽腰身的直筒形女装。
在这一年,格罗佩吾斯创办了-鲍豪斯,以简洁设计著称于世的莫里奴和简•帕特及以现代化经营方式文明于时装界的鲁希安•鲁伦等高级时装设计师领导的企业也都在这一年开业。
3.女性冲破传统道德规范的禁锢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否定女性特征,向男性看齐。
乳房被有意压平,纤腰被放松,腰线的位置被下移到臀围线附近,丰满的臀部被束紧、变得细瘦小巧,头发剪短,裙子越来越短,整个外形呈长“管子状”,为了塑造这种少年体形,产生了用有弹性的橡胶布制成的直线形紧身内衣。
4.1923年,一度出现臀部放宽的酒桶形女装,不到一年又回到细长的管状外形上来,这种短暂的流行使人们对“将帕”(Jumper,宽松的运动形茄克衫,即我国所称的茄克)很感兴趣,这时的女衬衫“布劳斯”与将帕同形,很宽松,在臀部堆出多余的量来。
总之,腰线的降低,使女性味的中心集中于臀部。
5.这个时代理想的美人,是胸部扁平,瘦骨嶙嶙的。
6.女子齐耳短发,一种帽山很深的吊钟形女帽“克罗歇”应运而生。
7.20年代中期,女性味开始复活,流行从男学生式向女学生式转变,简•帕特主张回归优雅的女性感觉。
1926年鲁希安•鲁伦发表了活动式外形,用普利兹褶或波浪褶来表现女装的活动性。
8.1927到1928年,群长缩短到膝盖附近,使女性秀丽的大腿大胆裸露,设计的重点放到双腿的表现上,长统丝袜和鞋的设计十分引人注目。
9.1922年,法国作家维克塔•马尔葛里特出版了小说《拉•杰尔逊奴》,人们把穿超短裙、留短发的职业妇女称作杰尔逊奴(假小子)。
10.战争期间,女性穿上了裤子,20年代随着女子体育运动的兴起,运动装中又一次流行长裤、裙裤、短裤等裤装。
但日常生活中仍没有裤装的位置。
海滩服和游泳装进一步现代化,造型与现在已经差不多了。
11.神色皮肤称为一种新的时髦。
(2)夏耐尔与巴黎高级时装的第一次鼎盛1.孤儿的卑微出身奠定了她强烈的反贵族意识和为劳动妇女服务的思想,她酷爱自己的事业,一生没有结婚。
2.一战后,顺应历史潮流她敏感地抓住社会变化,以黑色和米色为基调,把毛针织物用在女装上,适时地推出了针织面料的男式女套装、长及腿肚子的裤装、平绒茄克、长及脚踝的夜礼服等,“夏耐尔套装”就产生于此时。
3.她把晚礼服法定的托地长裙缩短到与白日服一样的长度,尽可能使其造型朴素、单纯化。
4.着装方式上:晒黑皮肤,留男人一样的短发,把男友的毛衫和上衣披在身上招摇过市。
(地道的杰尔逊奴)5.服装搭配上,改变了把服饰品的经济价值作为审美价值的传统观念,把人造宝石大众化,把服饰品的装饰作用提到首位。
6.她一生致力于为现代职业妇女杰尔逊奴们制作“尽可能简练、朴素的服装”被称为“运动型之母”。
(3)玛德莱奴•威奥耐1.她最大的贡献是创造了“斜裁”,利用面料的斜丝裁出柔和地适合女性体形的女装,强调动的美感,那多样的悬垂衣襞和波浪,套在脖子上的三角背心式夜礼服,前后开得很深的袒胸露背式夜礼服,尖底摆的手帕式裙子,装饰风格的刺绣等都独具匠心。
2.她重视技术保密,不画设计图直接在立体模型上造型,第一个定织了双幅宽的绉绸。
3.她的设计风格受装饰艺术和东方艺术影响很大,直线的、几何形的、日本的浮世绘、和服等都可在其作品中找到痕迹。
她被认为是本世纪东方和西方服饰文化以新的形式在时装上融合的典范。
(4)简奴•朗邦1.朗邦的风格是浪漫而优雅,特别是以绘画为题材的“绘画女装”和从中世纪教堂的彩色玻璃画获得灵感的“朗邦兰”十分出名。
2.她推出很多高格调的管状女装,1925年开设香水部门,1926年又创设男装部门,打开了高级女装店经营男装的先例。
朗邦店是巴黎现存最古老的高级时装店。
(5)爱德华•亨利•莫里奴,1.他的作品把英国式的严谨和法国式的浪漫结合在一起,其软料套装非常有名(如用印花绸制作的普利兹褶男式女套装等)。
2.他还首创在驳头上挖扣眼以插花的装饰方法。
在连衣裙的臀部位置装饰人造花以强调低腰身的效果。
3.30年代采用法国画家高更的风格使用明快的粉红色和深玫瑰红色的雪纺绸设计出流动的优雅女装博得好评。
4.设计大师皮尔•巴尔曼和马尔克•葆安都曾是其门徒。
(6)还有以休闲运动服设计名噪一时的杰克埃依姆、玛基•鲁夫、马尔塞尔•罗夏、查尔斯•波印塔•莱多芳、鲁希安•鲁伦等都活跃在这个辉煌的时代。
思考题:1. 解释名词:克罗歇杰尔逊奴2. 20年代女装的特点是什么?3. 请列举活跃于20年代的几位著名设计师。
4. 试以20年代服饰文化为依据进行设计训练。
第二节浪漫主义时期的服装文化一、反对古典主义和合理主义,逃避现实,憧憬富有诗意的空想境界,倾向于主观的情绪和好伤感的精神状态,强调感情的优越,以中世纪文化的复活为理想。
女装创造出一种充满幻想色彩的典雅气氛。
二、浪漫主义时期的男装受浪漫主义女装的影响,男装收细腰身、肩部耸起。
男装基本造型:夫拉克、庞塔龙、基莱的组合。
(1)夫拉克,色调典雅,驳头翻折止于腰节处,前襟敞开不系扣,肩胸向外扩张,垫肩使肩部很宽,袖山膨臌起来。
40年代中期,高领已变成现在西服领一样的翻驳领。
(2)庞塔龙,细长呈倒三角形。
还有紧身、裤脚装带的。
40年代中期有宽裤腿和锥形裤腿,喜用条格纹毛织物。
(3)男士使用紧身胸衣来整形。
(4)基莱,色彩华美,前中央排着金色扣子。
(5)卡拉巴特,系扎方式很多。
(6)鲁丹郭特,细腰身,下摆量加大,旅行用大衣装饰着披肩式短斗篷。
(7)普尔多-长毛狮子狗的幻想性装束,大量碎褶的白色宽裤子,夫拉克领子很高,细腰、穿条纹衬衫,乱蓬蓬长发歪戴大礼帽,样子十分古怪。
(8)拉翁基•茄克-1848年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今天西服上衣的前身。
有燕尾的夫拉克成为了礼服。
(9)衬衣,1840年左右流行无装饰的实用的简练造型,高高竖起的领子翻折下来,形成了现在衬衫领的造型特。
三、浪漫主义时期的女装主要表现在非活动性的女装上,1822开始,腰线下降,1830年到自然位置,腰又被紧身胸衣勒细,袖根极度膨大化,裙子向外扩张,形成X型。
(1)腰线回到自然位置,重新启用紧身胸衣。
科尔赛特(紧身胸衣),上半身非常合体,一般背部开口系扎,如果前开禁用挂钩扣合,前中心呈锐角尖下去。
(2)裙子膨大化通过穿数条衬裙使衣襞不断增加,后发展为吊钟状,出现了马鬃编的钟形裙撑,群长及地面,罩裙前面A字形打开。
(3)浪漫的领型两种极端形态:高领口-大胆的低领口。
①高领口常有褶饰,还采用拉夫领、重叠几层蕾丝边饰的披肩领;②低领口上常加很大的翻领或重叠数层的飞边、蕾丝边饰。
这两种领形有时组合起来使用。
(4)独具特色的袖型袖根极度夸张,袖根部使用鲸须、金属丝做撑垫或用羽毛做填充物。
高领衣服多用羊腿袖,低领多用有斯拉修装饰的帕夫袖,还有袖山上重得数层蕾丝飞边的披肩式袖子,后来出现了袖根收紧,前臂张开的长袖。
(5)裤子的又一次闪现1830年女装中又一次出现了长裤,紧身马裤、长统靴、羊腿袖男式上衣、男式卡拉巴特、高筒礼帽、鹿皮手套,这种装束是女装向富有机能性的男装靠拢的一丝征兆。
也是追求浪漫主义风尚的又一个侧面。
(6)各种外套鲁丹郭特、斯潘塞、阿拉伯式带头巾的外套、安达卢西亚短外套、斗篷形外套“曼特莱”、防寒手笼“玛夫”。
思考题:1. 解释名词:普多尔曼特莱玛夫2. 简述浪漫主义时期女装的特色。
3. 试以浪漫主义时期的服饰文化为依据进行设计训练第三节新洛可可时期的服装文化出现了化学染料、缝纫机、纸样、高级时装店。
(1)新洛可可时期的男装1.朴素、实用的英国式黑色套装仍是上衣、基莱、庞塔龙的组合,不同的是用同色质面料来制作三件套,并确立了按用途穿衣的习惯,上衣有四种:①白天的常服-夫罗克•科特,前门襟为直摆,双排扣,衣长至膝稍上,翻领部分用同色缎面。
后变成昼间的正式礼服。
又叫“普林斯•艾伯特•科特”。
②夜间正式礼服-泰尔•科特,即燕尾服,枪驳头,前片长及腰围线,后片分成两个燕尾,衣长及膝。
③白天穿的晨礼服-毛宁•科特,来自骑马服,前襟自腰部斜着向后裁下去,腰部有横切断接缝,后片一直开到腰部的开禊,开禊顶端有两粒装饰扣,衣长及膝,袖口有四粒装饰扣。
④外出便装-贝斯顿,英语称为“拉翁基•茄克”(休闲茄克),就是我国人们所称的“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