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
- 格式:ppt
- 大小:3.13 MB
- 文档页数:26
民俗文化汕头文化艺术概览2016-02-06汕头资讯微平台微播汕头潮汕地区历来人文荟萃,崇文重教,素有“海滨邹鲁”之称。
潮汕文化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古今中外生活在潮汕大地的子民,都深受它的陶冶。
每个潮人的身上,不管是思想、语言、或者行动,无时无处不表现着潮汕文化的特征及其影响。
汕头功夫茶广东潮汕是功夫茶之乡,功夫茶对汕头人来说几乎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汕头人有一句口头禅“茶铺多过米铺”。
的确,汕头市区茶铺林立,每隔几十米就有一间,在金新北路一带,七八百米的街道,便有十来家茶铺相对而开。
目前汕头市区的茶铺大大小小有两三千家。
潮汕向来有“宁可三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
潮汕人与茶难舍难分,浑然一体。
许多潮汕人喜欢饭后全家围在一起,搬出一套茶具,烹茗闲坐,啜饮聊天,其乐融融。
在汕头,无论深居豪宅,还是街头巷尾,无论繁华都市,还是穷乡僻壤,都可以看到那精致的功夫茶具。
几个人围聚在一起,悠闲地边喝茶边聊天。
有时,还能看到一些老人家一边喝茶一边指头轻叩桌面听着文雅动听的潮剧,嘴里跟着哼唱。
悠悠的日子因为有了功夫茶便过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潮剧潮剧由南戏演变而来,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命名为潮剧。
潮剧是潮汕的地方戏,也是广东三大地方剧种之一,全国十大剧种之一,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潮剧也被称之中国艺苑奇葩,获得海内外广泛的好评。
其突出特点是:优美抒情,潮汕味浓,有大批优秀剧目,独特表演艺术和著名演员,雅俗共赏,深受群众喜爱,有多部潮剧拍成电影传遍国内海外,潮剧团也多次赴国内各地和海外演出,尤其是丑戏的表演艺术更是脍炙人口。
潮乐流传于潮汕地区的民间音乐统称为潮州音乐,包括锣鼓乐、弦诗乐、笛套乐、细乐、庙堂音乐等品种,是一种既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浓郁地方色彩、又有深厚群众基础和高度艺术价值的古老乐种。
目前广泛流传于粤东、闽南、台湾、港澳及东南亚各地,在中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潮州音乐古朴、典雅,其源可以追溯至唐、宋时代,潮州音乐既源于唐、宋中原古乐,又承袭融汇了“正字”、“昆腔”、“西秦”、“外江”诸剧种及地方民间乐调。
潮汕传统文化——剪纸艺术汕头市潮阳黄图盛中学小组成员:林少珊(组长) 蔡铎峰陈绮云翁业勤刘婉婷黄虹朝肖尔琳陈晓凌马燕丽陈晓燕刘泽婉张冠玲陈友波(06级214班)指导老师:陈秋萍课题选择缘由随着被誉为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英歌舞、笛套音乐、剪纸入选省级、国家级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引发了人们对潮汕传统文化的重视。
对于英歌舞和笛套音乐,接触的人比较多,而剪纸相对较少,但值得注意的是,剪纸同样凝聚着潮汕地区的风土人情,一把剪刀剪出了潮汕人民的诗情画意,精湛的剪纸艺术,更彰显了潮汕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课题研究内容了解剪纸的起源和发展史,调查高中生对潮汕剪纸的了解。
课题研究方法发调查问卷、上网查找资料、采访高中生。
课题研究的目的希望通过这次研究,较为全面地展示潮汕传统文化——剪纸艺术的魅力,加强高中生对潮汕剪纸艺术的了解,并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课题活动安排研究内容一、剪纸影响在文化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春天,《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丛书》面世了,这是汕头市潮阳区建设文化大区的又一硕果! 潮阳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独具特点。
英歌舞、笛套鼓乐和剪纸闻名遐尔,被誉为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
潮阳先后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英歌舞)之乡”,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族艺术(剪纸、笛套音乐)之乡”。
2006年5月,“三瑰宝”均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说,潮洲民间艺术早已享誉天下,那么作为潮洲民间艺术的重要一支——潮阳民间剪纸,则是中国民间剪纸在华南地区的一个典范,这是毋庸置疑的。
当“剪”与“纸”在中国古代相继发明之后不久,剪纸艺术即已产生。
潮阳民间剪纸以其特有的,其它艺术形式所不可取代的形式和魅力,同潮阳英歌,潮阳笛套音乐,首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固然是值得我们欢欣的大喜事。
然则,应该如何保护和发展这“三瑰宝”,正是我们面临的大事情二、剪纸特色潮阳民间剪纸历史悠久,装饰性强,富有精巧秀丽,饶有情趣的艺术特色。
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被誉为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之一的潮阳剪纸与潮阳英歌舞、潮阳笛套音乐同时被国家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
随着它频频在全国各地亮相和获奖,其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也越来越凸现出来。
第一,潮阳剪纸。
潮阳剪纸已有几百年历史,它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沉浮,曾几度兴盛又几度静寂,然其传承的生态链条却从未断裂。
就像在解放初期“破四旧”等运动中,钟爱剪纸的艺人也从未搁置剪刀,还把自己和祖传的剪纸作品视为生命般加以保护。
一张红纸、一把剪刀、一双巧手足矣,只要设定一个主题,她们的小剪刀便能纵横千里,无所不能地表现。
无论是白昼还是黑夜,在家里还是在单位,甚至与亲朋聊天的空暇间,只要慧根萌动,便可信手拈来,数剪几下。
因此,潮阳剪纸艺术在行为上是个体的。
刘文玲的《福聚汶川》,一个个如意结串成一个个圆圆的心愿,一双内装福字的汇成心形的巨手托起一座山川。
运用的是古老的剪纸语言和符号,表现的却是万众一心情系灾区的动人画面。
第二,潮阳英歌舞。
潮阳英歌舞属广场民间舞蹈。
源溯明代中叶,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原先舞者108人,表现梁山泊好汉化妆打大名府的故事。
英歌舞分前后棚,前棚36人,每人手执长约1尺4寸,直径4厘米的彩色木棒,配合锣鼓点、海螺号和吆喝声,两棒相击翻转,边走边舞。
后棚72人,扮成各式杂耍艺人,敲打锣鼓伴唱,有的还加上扮涂戏,或加进武术表演。
其队列变化有长蛇挺进、双龙出海、四虎并驱、粉蝶采花、孔雀开屏等共18套式;棒法有左敲、右敲、上敲、下敲、胯下敲、背后敲等;脸谱有文面、武面之分;节奏有快板、中板、慢板之别。
潮阳英歌舞熔戏剧、舞蹈、武术于一炉,表演独具魅力,它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潮阳英歌舞这朵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民间舞蹈艺术之花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醇厚的泥土风味,扬名海内外。
第三,潮阳笛套音乐。
潮阳笛套音乐之“源”起于宋。
北方派-潮阳剪纸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潮阳剪纸是民间艺术的一枝奇葩,不仅有中原文化的古朴,也有南方海洋文化的秀丽灵动。
其原生态的传统民间装饰图文、纯手工的制作使其深受赞誉,曾被西安美院教授程征称作在中国剪纸中艺术造诣到达珠穆一、潮阳剪纸的起源朗玛峰水平。
如果说,北方的剪纸起源是为避邪镇恶,那么潮阳剪纸的起源则是为祈福和美化。
因而潮阳剪纸在潮阳民俗活动中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潮阳因岁时节日的各种活动,世代沿袭相传蔚然为俗,过新年,闹元宵,清明节,端午节,七巧节,中秋节等,这些岁时节日或纪念,或祭祀,或企求,或祝福所形成的民俗蕴义,是潮汕民俗语的一大特色。
潮阳位处海滨,这里的人们非常崇尚大自然,因而潮阳一年之中的时年节日,纪念祖先,游神赛会,都热烈而隆重,是一种凝聚民心力量又集中乡土民俗文化的活动,潮阳剪纸则是依各种民俗活动中,通常都要用三牲、五畜、五果、斋菜等供品、粿附于各种民俗活动的艺术形式。
品,而各种供品因其用途及意义,各种剪纸也因内容不同而相应产生。
如荤类的有鸡花,鸭花、鸡蛋花、猪肉花、鱼花、猪肝花、猪头花、猪腿花、还有水族类的墨斗花、龙虾花、蜜花等,水族类剪纸是潮阳剪纸独特的形式和内容之一;素类的有香蕉花、苹果花、梨花、凤梨花、姜暮花、豆心花等;各种斋菜如香菇、针菜、木耳、腐枝、花生仁等各自有相应内容的斋菜花。
各式各样的粿品又各有不同形式的粿花,其它装饰供品上有各种饰花及各种戏剧人物、八仙、传奇性人物的人物剪纸。
用得最广泛最普遍的是猪肉花,鸡花,其次是鱼花、鸭花。
潮阳剪纸中的鸡花、猪肉花及鱼花在不同的用途上所采用的装饰纹样也因为内容而各自不相同。
如用于一般时节,则多用寿、福等字,如用于婚庆,则多用喜或双喜等字样,配以双飞蝴蝶,象征双喜双福,喜气祥瑞,或四朵莲花,寓意喜事连连,周边配饰各种回形纹、方胜纹、吉祥纹、欢庆纹等纹样。
各乡各里、各家各户的图案各自不同,民谷活动中的剪纸又有竞赛方面的意义存在,剪纸质量的档次和精美的程度同时暗示或衡量着潮阳女子的才艺方面的层次及道德品位,这也就成了相互提高和代代相传的主要因素。
潮阳民俗之“祭社”潮阳民俗“祭社”活动,是民间为纪念南宋末年与元兵血战殁于小北山麓的文天祥部属将士而举办的大型社祭。
每年活动期间,盛典隆仪,侨梓咸动,民间文艺活动异彩纷呈,形成当地传统的乡风民俗。
现存于谷饶、铜盂的宋代将士合葬墓共六处。
已经成为文物保护单位的谷饶大亨乡尖石山元帅墓园,是闻名遐尔的古迹。
小北山麓一带近二十个村落、十几个姓氏的民众十年一值,轮流祭祀,七百年来传承不衰。
归纳起来,潮阳祭社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地域文化特色:英雄崇拜,寄托强烈的民族情感。
潮汕是古代闽越人与南越人的聚居之所。
潮人另一主干为“福老”和直接迁自河东(即山西)以及河南的“河老”。
由于战乱、天灾被迫南迁的民众,一直情系故土,心怀中原,具有自豪的、正统的民族情愫。
潮汕雕梁画栋的传统民居“下山虎”、“四点金”,其门楣石刻至今仍要标榜祖居何处。
例如张姓的镌“清河故家”,肖姓的刻“兰陵旧家”,刘姓的刻“彭城世泽”等等。
可见莫忘祖宗的家训世代相传。
这种念旧、思祖、恋家情感延伸出来的安邦、报国思想,一脉相承,有着不难理解的历史渊源。
南宋末年熏元兵大举南下熏烽烟弥漫熏异族的入侵激起了汉族人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宋右丞相文天祥勤王转战入潮,700年前的抗元战场血雨腥风,小北山麓尸横遍野,出于人类“怜生恤死”的同情心,民众自觉将阵亡将士收殓合葬;而之后香火不断地祭祀追念,则出于敬仰民族英雄的正义感。
民族忠烈以身殉国的浩然正气激荡着人们的心胸,潮阳人潜意识中根深蒂固的念旧、思祖、安邦、报国观念由此激发升华,化为墓园前的袅袅香烟。
由此可见熏潮阳的祭社民俗,既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认宗祭祖,也不是求神拜佛,其被祭祀对象超越了血缘的关系和迷信的层面。
祭社作为英雄崇拜的一种形式,蕴含着强烈的民族情感。
这是潮阳“祭社”有别于其他地区社祭的一个显著特点。
虔诚膜拜,折射民族质朴天性。
应该说,在南宋灭亡后近百年的元朝统治中,民众祭拜阵亡将士的活动还处于自发的、半隐蔽状态,后来由于明朝廷的敕封追认为“宋朝大元帅”,并由附近村民轮流配祭而逐渐规范化制度化。
关于剪纸的作文800字剪纸是什么?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它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
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剪纸的作文800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剪纸的作文800字1成功与失败密不可分,失败就像成功的阶梯,要踏着无数次失败才能走向成功,只有经历了这个过程,内心才会无比喜悦、兴奋,那种感觉无法用语言形容,特别是学会了剪纸,更让我无比喜悦。
那去年春节,我看到妈妈在剪“福”字,我便心血来潮的对妈妈说:“妈妈,我也想学剪纸,您放心,我一定会学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妈妈看我这么有信心,就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妈妈先教我剪几个简单的小窗花,在妈妈的帮助下,我很快就学会了。
‘耶”我为自己的成功而欢呼着。
妈妈也笑着摸了摸我的头说“嗯,还不错,咱练好了基本功,可就要开始闯难关了。
”说罢,妈妈便拿起一张新纸,三剪两剪的就剪出了一个“福”字。
那小小的剪刀似乎和妈妈灵巧的手融为了一体。
看着妈妈娴熟的技术,我的手也不禁痒痒了起来,迫不及待的拿起纸,可是一连剪了好几张,都没有成功。
尤其是“福”字中的“口”因为边框比较细,几乎每次剪都会断掉,好不容易剪好了口字又因为边框分配不均匀而显得歪歪扭扭的,我扔下剪刀,气呼呼地坐在沙发上·。
此时,那一个个残垣断壁的窗户啊好像长了一双双眼睛轻视的望着我,嘲笑着我的懦弱与无能。
不行,不能放弃。
古人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如果连这一点小小的困难都无法克服,那以后面对更大的坎坷,岂不是还没开始就要投降。
想到这,我又重拾了信心。
经过一番观察后,我才发现是勾画部分出了问题。
于是我尽心呵护着手里的纸,小心翼翼地沿对折的一侧把半个福字画了下来,又拿橡皮修改了一些粗细不均匀的地方,丝毫不敢马虎。
我拿起剪刀,全神贯注的盯着描好的福字,小巧的剪刀在我手中如同一个大铁杆,累得我肩酸难忍,但我仍坚持着。
广东潮阳剪纸的民俗文化意蕴作者:黄苏哲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2017年第04期[摘要]广东潮阳剪纸是华南剪纸的代表之一。
研究潮阳剪纸的民俗[1]文化意蕴,对于去糟取精、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重要意义。
同时,在对剪纸图像所传达的意义进行透彻把握和了解的基础上,也有利于与时俱进地传承和发展剪纸文化技艺。
[关键词]潮阳剪纸民俗意蕴潮阳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濒临南海,因地处山之南、海之北而称潮阳,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是广东省汕头市辖区。
潮阳剪纸是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与潮阳英歌舞、潮阳笛套音乐并称“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同时被国家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
剪纸在历史上有民间剪纸、宫廷剪纸、文人剪纸之分。
宫廷剪纸与文人剪纸追求高贵典雅和闲情逸致;而工匠则将剪纸作为一种生计;流行于民间的剪纸则更带有鲜明艺术特点,充满了市井或乡村风情。
“民间剪纸艺术属于即逝艺术,之所以能流传,沿革如此漫长的时间,主要是依靠‘传承’来达到的,即上辈人通过言教手教,把一些民俗文化观念和剪纸中的艺术符号(即纹样)以及自己在剪纸创作中的创新和体验传给下一代,这个下一代也可能是自己家的,也可能是别人家的,不计报酬,完全开放地一代又一代地不断向下传递,从而传承、整合、发展、沿革至今天。
其传承是通过农村劳动妇女来完成的。
[2]”潮阳剪纸属于民间剪纸,其生命力源于各种民俗活动的支撑,多用来表达“祈事消灾、祈福增寿、祈求富贵”等美好诉求,以示对节日的庆祝,对祖先、神灵的崇敬,对婚嫁寿诞的美好祝愿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
潮阳剪纸涉及的内容涵盖了大部分的民俗类型,通常采用精神民俗的象征意义来表现或是应用于其他各类民俗。
“广东潮阳剪纸展”属于广东省流动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巡回展览,由汕头市潮俗工艺美术研究院协调组织潮阳剪纸省、市、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及学生作品100件入展,较全面地展现了潮阳剪纸艺术。
本文结合“广东潮阳剪纸展”中所展出的作品,通过对组合形成潮阳剪纸艺术的各种符号的分析,阐述潮阳剪纸的内涵,即其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对潮阳剪纸应用领域的探究而深入挖掘潮阳剪纸的内涵,最后提出潮阳剪纸应如何进行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思考。
潮阳民间剪纸艺术特色一、中国民间剪纸概述剪纸,又称剪花、铰花,多以窗花、喜花、礼花、刺绣花样和工艺品装饰图样的形式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各民族最具民族性的艺术品种,它寄托了人们的情感,抒发着劳动者的心声,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一种乡土文化.是通过刻或剪,对纸进行镂空处理产生的平面造型艺术。
中国历史悠久,传统艺术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其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在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中民间传统节日最有特色,时年八节的各种庆典活动,均产生于我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在历经数千年漫长而古老的农耕文明生活中,先民为了生存繁衍和发展,在与自然界作抗争的过程中,也产生了数不清的民间风俗习惯与传统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其中发源较早、应用最广之一便是剪纸。
民间剪纸艺术扎根于乡土,流传广泛,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丰富人文信息。
其形象活灵活现,造型概括夸张,不受艺术框框限制,风格朴拙浑厚,具有中国本土艺术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情趣,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
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民情风俗各异,千姿百态,形成了剪纸风格之异彩,有北方剪纸与南方剪纸之分。
北方剪纸大多茁壮有力,粗犷古朴,南方剪纸秀丽纤巧,玲珑剔透。
郭沫若先生曾评说:“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
今见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人间永不朽”。
但这也非能一概而论,并非截然如此,如江南作品以纤秀精巧驰名,贵州的苗族剪纸却粗犷天真。
中国华南地区民间剪纸最优秀的代表,当属广东的潮阳民间剪纸与佛山剪纸。
佛山剪纸品类多,有:衬料、写料、纯色三大类,因佛山是中国四大古镇之一,是珠江三角洲上的商埠,经济较发达,故其剪纸产生方式和审美特质带有浓厚的商品味,工艺性较强。
而潮阳剪纸则是与民俗生活共生共存,创作者是以农村妇女为主要群体,她们的创作属于“女红”范畴,具有鲜明的本土文化特色,并具有实用与审美的双重功能。
是南方剪纸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构筑潮阳文化的基石,具有独特的乡土文化特色及海洋地域性特点。
潮州民俗文化潮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源远流长,光辉灿烂。
出花园的风俗,独具韵味的潮剧、潮州音乐、潮州工夫茶、潮州菜、潮州锣鼓、潮州曲社、潮绣、抽纱木雕、潮安木偶戏、建筑等处处散发出悠扬的潮风潮韵。
潮州民俗文化独特,无不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蕴涵浓郁的中古遗风,潮州因而被汉学家誉为“中原文化的典橱”。
潮州工艺巧夺天工。
潮州古筝是中国六大流派之一,潮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中粤绣的重要一支,潮州木雕是中国两大木雕体系之一,潮州的工艺陶瓷以“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细如丝,声如罄”见长,潮州因而成为中国陶瓷出口的主要基地。
潮州民俗文化概览潮剧潮剧俗称潮州戏,是全国十大百种和八个出国剧种之一。
它是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成的,有500多年的历史。
潮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广泛地吸收潮州音乐和民间舞蹈的精华,同时博取其他剧种的长处,终于形成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戏剧。
潮剧产生于潮州,而后流行于潮汕及福建南部、台湾及香港,在东南亚诸国有深远的影响,很多潮剧刻本如《荔镜记》、《金花女》、《苏六娘》,在美国、英国、奥地利和日本等国的图书馆均有收藏。
在潮侨最多的泰国,潮州戏班竟有30多个。
潮安木偶戏木偶戏也称纸影戏,因为它是台面蒙上白纸的皮影戏演变而来。
木偶红的偶像木质身、泥塑头,潮绣服装,身上安铁枝,由纸影赏操纵表演。
木偶戏的剧目、唱腔、音乐均同于潮剧,做笠也模仿潮剧的程式,凡举手投足、身段、水袖以至扇子、溜梯、刀枪格斗,都能表演得生动自然。
1954年2月,潮安县枫溪新乡源香纸影班赴京参加全国13省木偶汇演,受到好评。
1993年9月,金石镇龙阁木偶剧团应邀参加第15届国际木偶艺术节,在德国和奥地利十大城市进行表演,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受到高度赞扬,赢得“中国第一团”的美誉。
苏锣鼓以苏锣、苏鼓演奏得名,脱台于外江戏(即广东汉剧)的伴乐形式,别具一格。
潮州锣鼓中算"唢呐大锣鼓"和"小锣鼓"最为普及,分布最广。
古法铜造:独具一格的潮阳技艺黄馥提要:璀璨夺目的青铜时代是华夏文明兴起的标志。
而一直被称为“南蛮之地”的潮汕平原,经考古发现:早在三千多年前,也进入了青铜时期。
铜在旧时潮汕被寄予了吉祥、富贵的美好愿望。
潮汕地区的铜匠们几千年来用精湛的古法铜造技艺,创作了不同形态的铜器。
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普及,古法铜造技艺几近消失,但在潮阳地区,仍有年过半百的铜艺匠人在坚守着这项手艺,让潮阳古法铜造发扬光大。
关键词:潮阳;古法铜造;手工艺一、青铜文化之起源94了解华夏文明的起源,我们可以在历史教科书上看到青铜时代紧随石器时代。
如果说石器时代是一个文明的萌芽,那么青铜时代则是一个文明的兴起。
铜能早于其它金属,进入人类文明不是一种偶然,而是铜固有的金属特性与人类生产力发展相契合的必然。
人类的祖先在烧制土陶器中,熔点较低的铜先于其它金属被发现。
这种颜色绚丽、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金属石,经熔炼后冷却,能被塑成任意形状,且导热性俱佳,成为制作烹煮器皿更理想的材料之选。
青铜,是铜在熔炼中加入锡和铅,熔点更低,金属熔液流动性好,具有“热缩冷胀”的特性,且制成品硬度更强,是铸造兵器或工具的绝佳材质。
青铜铸造技艺的发明,对发祥于黄河中下游的华夏文明社会和生产力发展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墓葬出土的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物之种类繁多与形态精美,可窥见当时中原地区青铜铸造技艺之精良。
春秋末期,铁器出现。
但作为贵金属的铜依然为我们的祖先所推崇,《国语•齐语》称铜为“美金”,“以铸剑戟”;铁为“恶金”,“以铸锄斤”。
由此可见,铁器多为生产工具,侧重实用;而铜器多为礼器,则关注华丽。
到了战国时期,铜器日趋生活化,出现了铜镜、编钟、酒壶等青铜器物,生活覆盖面广,为铜造技艺的发展注入了日渐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黄馥(1984—),女,揭阳榕城人,高中一级教师。
史海钩沉二、铜造技艺之发展“浮滨文化”是广东最早的青铜文化皿,经考古发现:在饶平、大埔、揭阳、丰顺、潮阳、普宁、揭西发现了浮滨文化的墓葬或墓葬群閃,证实了早在商代,潮汕祖先们就开始开采、冶炼铜矿 石,并铸造铜器。
见证潮阳历史的石头,这些可是全潮阳人的宝贝!
汕头市潮阳旅游局千年古邑· 魅力潮阳海之北· 潮之南
潮阳区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其中,“三瑰宝”英歌舞、笛套音乐、剪纸功不可没,但我们今天要讲的是见证潮阳历史的石雕!
文光塔前的石狮
潮阳石雕艺术历史久远,唐宋两代已有众多石雕艺人。
祠堂、庙宇、寺院等建筑多有石雕装点。
石雕材料多取自本地黑云母花岗岩。
运用托地浮雕、立体圆雕、多层通雕、双面通雕等多种手法,雕琢出造型美观的珍品。
关埠黄武贤提督府石狮
在潮阳的古建筑中,常见的有盘龙石柱、麒麟照壁、立体狮象、松鹤梅鹿等线条流畅、刻工严谨的石雕作品。
明代东山风景区石雕刻
潮阳现存最早且出名的石雕有唐代大颠祖师塔,东岩石岩寺的石雕佛像,都是具有潮阳特色的精品。
谷饶梅祖家祠石雕
石雕的保存时间一般比其他文物要长,但现在也有很多的石雕因为没有单位去进行维护而已经很破烂不堪了,希望我们这一代人也好,下一代也好,我们做不了潮阳文化的延续者,那就好好的保护好这些
石雕,毕竟它们是潮阳文化的见证者!
来源:最潮阳。
广东“潮阳英歌”的田野调查与研究
“潮阳英歌”是指广东潮阳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其音
乐的特点是明快、欢乐、富有感染力,被誉为“广府音乐之花”。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问题,潮阳英歌的传承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也导致了其受到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为了更好地了解潮阳英歌的发展和现状,许多研究学者进行了田野调查与研究。
其中,一些调查结果显示,近年来,潮阳英歌的传承人口逐年减少,表演的频率也大幅度降低。
同时,潮阳英歌的曲目也在不断更新和变化,更多地涉及现代社会的生活和实际问题。
通过对潮阳英歌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潮阳英歌对于广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应该加强对潮阳英歌的保护和传承,推广其优秀的艺术品质,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种值得传承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
潮汕民间建筑的瑰宝--------潮汕嵌瓷艺术一潮汕民间艺术的迷人风采。
林伦伦教授认为“潮人文化诸多特点中,最具深刻内涵的特点便是‘精细’二字。
”这种“精细”的特点,体现在建筑艺术上就是十分注重细微处的工艺和美化,而且往往做到匠心独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嵌瓷”这种国内罕见的特种工艺,就展现了潮汕民间艺术的迷人风采。
雕梁画栋是潮汕民居、庙宇的一大特色。
突出的特点就是极其注重装饰,装饰的重点更多的是门楼、屋面和厅堂。
内部装饰建筑有木雕、石雕等。
雕工精细、别致,光彩耀目。
“嵌瓷艺术”又是潮汕民间建筑的特色之一。
穿梭于潮汕地区的小街窄巷,宗祠和家庙到处可见。
“嵌瓷屏画”是这些宗祠和家庙主要装饰。
这类精致艳丽嵌瓷,看起来光彩夺目,成为潮汕民间建筑艺术瑰宝。
在潮汕的许多祠堂庙宇等建筑物的屋脊、檐下、照壁,人们可以看到许多用彩色瓷片镶嵌成的各种花鸟虫鱼、双龙麒麟、珍兽、人物故事屏画等。
这就是俗称“聚饶”、“贴饶”、“扣饶”,台湾叫“剪黏”,是潮汕地区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装饰艺术之一——嵌瓷与灰塑二:它的产生与发展可分为古代潮州的陶瓷产品“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远销海外,令世人瞩目,宋代笔架山“百窑村”可证其昔日风采。
明代万历年间(1573 1620年),一些精明的民间艺人,面对陶瓷生产过程中废弃的许多碎瓷片,特别是那些有釉彩与花卉图案的彩瓷片,慧眼独具,变废为宝,开始创造性地利用它们在屋脊上嵌贴成简单的花卉、龙凤之类图案来装饰美化建筑。
清代中后期,瓷器作坊专门为嵌瓷艺人烧制各色低温瓷碗,这些瓷碗被彩以各种色釉,色彩浓艳,经风历雨而不褪色。
嵌瓷艺人将瓷碗进行剪裁之后,把陶瓷片镶嵌、粘接、堆砌而成人物、花鸟、虫鱼、博古等各种造型,皆寓吉祥如意、长寿富贵之意,主要用来装饰祠堂庙宇、亭台楼阁和富贵人家的屋脊、垂带、屋檐、门额、照壁等。
这时的嵌瓷技艺已经日臻成熟,形成了平贴、浮雕和立体圆雕(俗称“圆身”)等多种不同的艺术手法。
写潮阳笛套的作文
潮阳笛套音乐是潮州音乐的组成部分,是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英歌舞、笛套音乐、剪纸)之一。
其源之久远,可追溯至宋代,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
潮阳笛套音乐原是宫廷音乐,后传入民间,与民间风俗相融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当下潮阳笛套音乐包括传统的笛套古乐和经融合、演变的笛套音乐,种类众多,形式丰富,其中笛套古乐是以笛、管、笙、箫为主奏乐器,配以古筝、琵琶、三弦、月琴、提胡等弹拨、弓弦乐器,及木鱼、五音锣、介钹、木板、响盏、丹音、罄、哲鼓等打击乐器,具有古朴、优雅、庄重的风格特点,代表作品有《四大景》《闾欢》《灯楼》等。
经过融合、演变的笛套音乐以潮阳笛套锣鼓乐为代表,其风格与笛套古乐相对,常表现气氛活跃、热闹的场面,代表曲目有《小桃红》《倒骑驴》。
其中,关于潮阳笛套古乐的历史发展,可简要概括为:宋代,为笛套古乐原型的传入时期;元代,潮阳棉城南坛举办“赏仙会”,所奏之乐包含笛套古乐,“赏仙会”作为民俗遗留下来;明代,潮人为官,宫廷音乐大量输入潮阳;清代,为笛套古乐的变化与发展时期,受到正字戏、西秦戏和外江戏的影响,产生了笛套锣鼓乐,并有了“文庙派”与“民乐派”之分。
但是,已有研究中,笛套古乐在潮阳流传的历史记录并非连续性的,而是在结合现存笛套音乐实物和民间艺人口传的佐证下,对历史事件个案的记载的整理与推测,南宋末年的吴丙带来潮阳的礼乐资料、元时“赏仙会”中的笛套古乐、明时李龄与陈惇临带入潮阳的宫廷音乐以及潮人做官可能带回故乡的宫廷音乐,
都为笛套古乐传入潮阳的历史提供了一份证据。
潮阳文化馆对当地剪纸艺术保护的重要性摘要:潮阳剪纸艺术是广大劳动人民因生产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形式,它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思想信仰,可是由于经济以及政治等原因,流传了千年的民间剪纸艺术在社会剧烈变化的20世纪受到了严重损害,人们意识到若是不及时抢救和保护,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潮阳文化馆作为潮阳重要的文化艺术机构,在保存和保护民间剪纸艺术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键词:潮阳剪纸;潮阳文化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1 潮阳剪纸概述(1)潮阳剪纸的发展。
潮阳剪纸是广东潮阳的一种民间艺术,它以其精巧秀丽、拙朴憨厚的艺术特点延续着千年的美丽传说,与潮阳英歌舞、潮阳笛套音乐同时被国家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列。
潮阳剪纸历史久远,它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沉浮,曾几度兴盛又几度静寂,然其传承的生态链条却从未断裂。
从1986年至今,潮阳文化馆工作人员都本着高度的责任心,努力地做好这门优秀传统艺术抢救、传承和保护的接力工作。
对潮阳剪纸进行挖掘、搜集和整理,从它的历史渊源、风格特点、分布情况等方面进行研讨、总结,并积极编印剪纸集、举办剪纸展和撰写论文来扩大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潮阳剪纸的艺术特点。
潮阳剪纸艺术的题材来源于生活,所采用题材非常广泛,花鸟虫鱼,动物走兽,戏曲人物,市井百姓,只要入其视野,便能变为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
基本上可归纳为:供品花与礼品装饰花,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传统戏曲人物等几大类。
剪纸的民间用途,目的在于美化与装饰,同时也担任着礼义教化、宣扬美德、歌颂生活的传媒作用。
潮阳民间剪纸题材内容多表现:“吉祥喜庆”“福禄寿愿”“五福呈祥”“子嗣绵延”“五谷丰登”等,用于时年八节、过年游神赛会、元宵赛灯、中秋拜月、婚俗喜庆、祭祖拜神等活动,装饰和渲染吉祥气氛。
2 保护潮阳剪纸的必要性(1)面临的危机。
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时代,民间剪纸艺术反映的是当时普通大众的生活生产需要和审美情趣。
进入20世纪,民间剪纸艺术遭遇了几次大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