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舟研学任务单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2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生命之舟》教案内容预览:《生命之舟》学习目标:1. 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 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文体常识:1. :梁家新,著名记者。
2. 背景资料2018年8月1月晚,湖北嘉鱼簰洲湾溃口,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登上进入险区的第一艘冲锋舟,一边拍摄,一边参与救人。
拍摄过程中,记者始终采用长镜头记录的手法,记录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
在编辑过程中,记者又以二号冲锋舟为视角,透视整个簰洲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并配以解说词,在湖北电视台播出。
3. 题目解说201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着一百五十多艘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
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感激与热爱之情。
主题分析:本文通过报道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以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救被困群众动人事迹,表现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奋不顾身、把群众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
结构分析:本篇电视解说词按导语、主体和结语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段)簰洲湾溃口,2号凌晨1点多钟,记者随军开始营救群众。
第二部分:(3-9段)重点解说战士营救小江珊的惊险场面。
第三部分:(10段)总结这次营救行动的效果。
结构图表如下:写法分析: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传播新近发生、发现和变动的事实,以供观众视听的报道。
这则电视新闻除了具有一般新闻所具有的迅速、真实、简明的基本特征外,还有以下特征:1.声画合一。
电视新闻是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的新闻,画面是它的视觉形象,解说词、音响则是它的听觉形象,画面是“画龙”,解说词可以说是“点睛”。
所以,解说词不是独立文本,它和画面、音响一起,为表现同一主题,各尽其能、互相配合。
这则“解说词”巧妙地与“电视画面”紧密配合,不仅体现出电视新闻视听合一、声画对位的特点,而且对画面进行补充、提高、延伸,赋予画面更深刻的思想,帮助画面正确、完整地表达事实,使画面的艺术感染力更强。
《生命之舟》-教案导学稿(学生练习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生命之舟》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语言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生命之舟》的基本内容。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生命之舟》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教学用的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珍贵和伟大。
引出本课的课文《生命之舟》。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词语句型学习: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学生进行口头练习。
4. 深入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讨论,理解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
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7. 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七、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 学生可以进行相关的绘画、手工艺等创作活动,表达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检查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
2.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进度安排: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在两个课时内完成。
7、生命之舟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关键句子的理解。
1.3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课堂分享等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3.1感受生命的宝贵,激发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之情。
3.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1.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2.1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2.2课文中生字词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生命话题的思考。
1.2学生分享自己关于生命的认识和感悟。
2.课文阅读2.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
3.生字词学习3.1教师展示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和书写。
3.2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词典,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4.课堂讨论4.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4.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课堂小结5.2学生回顾所学,巩固知识点。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1教师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2学生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课文讲解2.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掌握课文关键句子。
3.课堂活动3.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3.2教师点评学生表现,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细节。
4.课堂小结4.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1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1.2学生简要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课文分析2.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2.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掌握课文的艺术特色。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7课《生命之舟》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1.3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合作学习,探究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生命的可贵,珍惜生命。
3.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内容的理解。
1.2生字词的学习。
2.教学难点:2.1课文中所表达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2.2重点句子和段落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1.2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课文阅读2.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教师挑选几名同学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3.生字词学习3.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解释词语的意思。
3.2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生字词。
4.课文理解与分析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4.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5.课堂讨论5.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5.2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
6.课堂小结6.2学生反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7.课后作业7.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
7.2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导入新课1.1教师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1.2学生回答:“我们学习了《生命之舟》这篇文章。
”1.3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今天我们将深入理解这篇文章,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课文阅读2.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教师挑选几名同学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3.生字词学习3.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解释词语的意思。
3.2学生通过练习巩固生字词。
4.课文理解与分析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八年级上册语文《生命之舟》-教案导学稿(学生练习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生命之舟》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学会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互相帮助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生命之舟》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生字词。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生命之舟》,学习生字词。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和生字词。
(2)解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口语练习:(1)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和复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读后感评价:评估学生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课方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课方案 /初中语文/八年级语文教课方案编订: XX文讯教育机构《生命之舟》教课方案教材简介 : 本教材主要用途为经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知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课设计资料合用于初中八年级语文科目 , 学习后学生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本内容是依据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能够放心改正调整或直接进行教课使用。
《生命之舟》学习目标:1.认识电视新闻的特色。
2.领会电视讲解词是怎样用正确、生动、简洁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文体知识:1.作者简介:梁家新,有名记者。
2.背景资料1998 年 8 月 1 月晚,湖北嘉鱼簰洲湾溃口,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登长进入险区的第一艘冲锋舟,一边拍摄,一边参加救人。
拍摄过程中,记者一直采纳长镜头记录的手法,记录下一幕幕动人至深的场面。
在编写过程中,记者又以二号冲锋舟为视角,透视整个簰洲救援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并配以讲解词,在湖北电视台播出。
3.题目讲解1998 年簰洲湾发生溃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着一百五十多艘冲锋舟,勇救被困民众一万七千多人。
民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的表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穷感谢与热爱之情。
主题剖析:本文经过报导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此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救被困民众动人事迹,表现认识放军和武警战士奋不管命、把民众的生命看得高于全部的崇敬精神。
构造剖析:本篇电视讲解词按导语、主体和结语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段)簰洲湾溃口,2号清晨1点多钟,记者随军开始救援民众。
第二部分:(3-9段)要点讲解战士救援小江珊的惊险场面。
第三部分:(10段)总结此次救援行动的成效。
构造图表以下:写法剖析: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流传工具流传新近发生、发现和改动的事实,以供观众视听的报导。
生命教育主题研学活动方案主题:探索生命的奥秘——生命教育研学活动活动目标:1. 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生命尊重意识;2.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 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生命起源、生命的多样性及生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活动准备:1. 研学地点:选择一个具有丰富生物资源的自然环境,如自然保护区、生态园等;2. 活动时间:两天一夜的研学活动;3. 小组组成:每个小组6-8人,每组成员包括不同性别和不同能力的学生,以促进团队合作和资源共享;4. 物资准备:天文望远镜、显微镜、手电筒、放大镜、计数器、野外生物观察工具(网子、挖掘工具等)、相机等;5. 安全准备:学生佩戴好防晒霜、帽子、手套等防护装备,并提前接受卫生知识和安全知识的教育。
活动内容:第一天:早上:1. 研学活动开场:组织学生集体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起源和多样性;2. 专家讲座:请生物学专家向学生介绍生命的基本概念、生命的特征和生命的分类等。
上午:1. 生态探索:将学生分为小组,在生态园内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记录所见到的不同种类的动植物;2. 显微镜体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用显微镜观察树叶、昆虫等微小生物,观察并记录有趣的细节。
午餐后:1. 在户外进行生物计数:组织学生学习使用计数器,进行生物计数,了解不同种类的生物数量分布;2. 互动游戏:利用生物知识设计互动游戏,让学生在竞赛中巩固所学知识。
下午:1. 专家示范:请专家演示及讲解如何使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天体,并带领学生进行太阳观察;2. 自由探索:学生自由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记录所见到的有趣现象。
晚餐后:1. 夜间观察活动:组织学生在黑暗中使用手电筒观察夜行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2. 星空观察:引导学生观察星空,欣赏美丽的星星和星座。
第二天:早上:1. 进一步生物计数:学生选择不同的区域继续进行生物计数活动,比较不同区域生物数量的分布情况;2. 作品展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拍摄的照片、记录的资料等制作展板,展示自己的发现和观察成果。
初二语文上册《生命之舟》教案一、学习目的:1、了解电视旧事的特点。
2、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言语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二、文体知识:2、背景资料,2021年8月1月晚,湖北嘉鱼簰洲湾溃口,记者冒着生命风险,登上进入险区的第一艘冲锋舟,一边拍摄,一边参与救人。
拍摄进程当中,记者一直采用长镜头记载的手法,记载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局面。
在编辑进程当中,记者又以二号冲锋舟为视角,透视整个簰洲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局面,并配以解说词,在湖北电视台播出。
3、标题解说。
2021年簰洲湾发作溃口后,束缚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着一百五十多艘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
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束缚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肉体的表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有限感谢与热爱之情。
三、主题剖析:本文经过报道1988年簰洲湾发作溃口以后,束缚军和武警战士勇救被困群众动人事迹,表现了束缚军和武警战士贪生怕死、把群众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高尚肉体。
〔一〕结构剖析:本篇电视解说词按导语、主体和结语可分为三局部:第一局部:〔1-2段〕簰洲湾溃口,2号清晨1点多钟,记者随军末尾营救群众。
第二局部:〔3-9段〕重点解说战士营救小江珊的惊险局面。
第三局部:〔10段〕总结这次营救举动的效果。
〔二〕写法剖析:电视旧事是应用电视传达工具传达早先发作、发现和变化的理想,以供观众视听的报道。
这那么电视旧事除了具有普通旧事所具有的迅速、真实、简明的基本特征外,还有以下特征:1、声画合一。
电视旧事是以画面和声响为主要传达手腕的旧事,画面是它的视觉笼统,解说词、音响那么是它的听觉笼统,画面是〝画龙〞,解说词可以说是〝点睛〞。
所以,解说词不是独立文本,它和画面、音响一同,为表现同一主题,各尽其能、相互配合。
这那么〝解说词〞巧妙地与〝电视画面〞严密配合,不只表达出电视旧事视听合一、声画对位的特点,而且对画面停止补充、提高、延伸,赋予画面更深入的思想,协助画面正确、完整地表达理想,使画面的艺术感染力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