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I)--评价指标和方法

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I)--评价指标和方法

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I)--评价指标和方法
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I)--评价指标和方法

利学报SHUILI XUEBAO 2010年7月

第41卷第7期

文章编号:0559-9350(2010)07-0778-08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Ⅰ):评价指标和方法

朱党生1,张建永1,程红光2,耿雷华3

(1.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北京100120;2.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北京

100875;

3.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29)摘要:在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相关成果基础上,提出了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概念和内涵。利用层次分析方法构建了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从水质、水量、风险及应急能力等方面提出具体评价指标,确定了各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针对城市饮用水水质安全、水量安全、风险及应急能力状况及城市饮用水源总体状况,给出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可为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关键词: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指标;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TV148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9-09-02

基金项目: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水利部重大专项)

作者简介:朱党生(1965-),男,江苏泗阳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研究。E-mail :shuiku@https://www.doczj.com/doc/1d11292406.html, 1研究背景

水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对饮用

水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安全形势仍十分严峻[1],主要问题有:①

城市供水短缺加剧,随着城镇化率及城镇居民用水量的不断提高,以及局部地区的连续干旱,城市供水短缺给城镇居民生活造成了困难,也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发展;②水污染严重,目前全国城市水域大部分受到污染,有机污染凸现,水性疾病种类增多,发病率明显升高,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③饮用水突发污染事故增多,应急能力低下,水源地监控体系不健全。城市饮用水安全受到社会高度关注,而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更是饮用水安全的重中之重[2]

。对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状况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是制定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对策措施的依据,也是相关规划措施布局的重要基础。

国外对于饮用水水源地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质评价以及水源的适宜性评价方面[3],不同国家采取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具有不同特点。如欧盟制定的地表水体取水导则,根据水体满足公众饮用的处理水平及取水的适宜度将水体分为3种类别:①经过简单物理处理和消毒就能满足饮用要求的水体;②需常规处理、消毒以满足饮用要求的水体;③需要强化处理才能满足饮用要求的水体[4]。美国国家环保局(USEPA )选取了饮用水源状况及其生态脆弱性方面的15个指标,用定性分级的方法对水源地进行总体评价[5]。新西兰的饮用水源监测和分级框架草案,通过确定水体水质等级和风险等级,评价饮用水源的适宜性,并说明每种等级对应水体所需的处理水平[6]。我国目前的水源地水质评价工作主要依据有关水质标准,采用单因子法进行评价,也有部分研究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方法[7],但总体上侧重水质指标评价[8],且仅针对具体水源地,对水源水量、风险和应急能力以及城市饮用水源总体安全状况的评价比较薄弱,无法对城市饮用水安全状况进行全面评价。

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涉及因素复杂,这些因素彼此间相互作用而构成一个系统。在水源地评价中如仅仅关注这一系统的单一侧面,则在水源地规划和管理中将会弱化其它方面的需求。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内涵,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水源地安全评价。

2概念和内涵

饮用水是指满足人体正常生理需求的饮水和炊事、洗浴等日常生活需要的用水,其安全性主要表现为水质满足人体健康要求,即不含病毒、病原菌、病原原生动物及其他对人体有害的污染物,并尽可能保持一定浓度的人体健康所需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从饮用水概念来看,水质是饮用水安全的重要特征,然而满足人体正常生理需要必须有一定的水量保证,因此,水量也是饮用水安全概念中的重要部分。此外,安全这一概念也包含了风险的含义,主要表现为是否具有抵御风险的应急能力。整体上,饮用水安全正是由水量安全、水质安全和应急能力三方面构成,从我国饮用水目前所面临问题来看,也主要表现为这三个方面不同程度地产生了问题。

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是指提供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及公共服务用水(如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医院、学校、餐饮业和旅游业等用水)的集中式供水水源及周边满足水源保护要求的一定范围的陆域和水域,主要有地下水、水库、湖泊和河道等水源地类型。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作为一个整体,通常与农村分散式水源地相对应。

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供水对象是城市,涉及人口众多,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在满足水质合格、水量有保障要求的同时,要具备相应的抗风险能力。从这个角度上看,结合饮用水安全的内涵,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定义应为:水量保证率和水质合格率满足规定的指标,且具备应急和备用供水能力。

3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每个城市一般均有多个或数十个饮用水水源地进行供水,部分城市开展了多水源联合调度保障城市供水。根据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内涵,以城市为对象,以饮用水水源地为基本单元,从水质、水量、风险及应急能力等方面对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按照实用性、代表性、全面性和可评价性等原则,在专家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水源地水量、水质、风险及应急能力的指标进行筛选。按以下3个步骤,构建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1)划分指标体系层次。将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即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目标层主要用于识别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水量、风险及应急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反映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状况;准则层进一步刻画饮用水安全的水平和内部协调性,反映水量是否满足水源设计水量和城市供用水要求、水质是否符合饮用水源和城市供水水质要求,水源地风险及应急能力水平是否能够满足饮用水供水安全要求等;指标层则为反映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水量、风险及应急能力安全的具体指标。

(2)筛选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筛选一般采用专家判断法,即将评价指标设计为问卷调查表,选择相关领域具有丰富知识或实际经验的专家进行判断和选择。通过征求50多位行业专家的意见,对城市饮用水安全状况的有关指标进行了筛选。将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看作为一个模糊概念,从而把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X}视为一个模糊集合,每个指标视为一个元素,对每个指标进行隶属度分析。

假设在第i个评价指标X i上,专家选择总次数为M i,即总共有M i位专家认为X i是饮用水安全的重要评价指标,那么该评价指标的隶属度为:

r i =

M

i n

式中:r i为第i个评价指标X i的隶属度;M i为第i个评价指标X i的专家选择总次数;n为有效调查问卷总数。

如果r i值很大,表明该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模糊集合,即X i评价指标在评价体系中很重要,有必要保留它作为一个正式评价指标;反之,该评价指标则可予以删除。

(1)

(3)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通过指标相关性分析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各评价指标间的相关分析,去掉一些相关系数较大的评价指标,消除评价指标所反映的信息重复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对应准则层,经综合分析后确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其中水质安全状况包括一般污染状况、非一般污染状况和营养化状况3个指标;水量安全状况包括工程供水能力、枯水年来水变化状况和地下水超采状况3个指标;风险及应急能力包括水源地风险、应急能力2个指标。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图1

水源地安全评价与安全保障措施布局对应关系

表1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目标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状况准则层水质安全状况水量安全状况风险及应急能力指标层

一般污染状况

非一般污染状况

营养化状况

工程供水能力

枯水年来水变化状况

地下水超采状况

水源地风险

应急能力

城市饮用水安全评价的目的是摸清城市及各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识别需重点开展安全保障工作的城市及水源地,以便针对性提出水源地保护、污染治理和水源地新建、改扩建等对策措施。对指标体系中目标层进行评价时,可基于准则层的评价结果,开展全面系统的分析,明确水源地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主要环节。对目标层的评价也可基于层次分析法,通过赋权的方法在准则层的基础上给出一个综合评价值,但综合评价容易掩盖或者淡化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存在的局部问题。因此,在评价时应注重对准则层和指标层单个评价指标的分析,对相互关联的指标也可进行综合分析,但不宜对所有指标通过赋权开展综合评价。水源地安全评价与安全保障措施布局的对应关系见图1。

图1反映了安全评价与保障措施之间的关系,即评价结果如何指导安全保障工作。在实践中,通过对指标层具体指标的计算结果,获得准则层评价,进而确定是否需要采取措施。水源地水质和水量安全方面的问题,通过工程措施可进行治理的,应针对具体水源地提出具体的工程措施,并分城

市、水源地两方面开展工程建设和管理。如果其安全程度较差,工程措施等已经不能发挥效用时,需考虑新建水源或通过城市(区域)进行水源调配以改善饮用水安全状况;如水源地风险较高,应急能力偏低,则要加强应急能力建设,主要包括加强水源地综合管理、提高监测能力、制定应急预案和建设备用水源等。

4

安全评价方法4.1水源地水质安全评价针对饮用水功能特征,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

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以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对水源地分一般污染状况、非一般污染状况和营养化状况进行评价[10]。一般污染物主要指水体中存在的经过简单或者常

规的物理、化学处理、消毒处理可以满足饮用要求的污染物。为了全面、准确地反映出水源地水质状况,将那些对人体健康危害明显和存在长期危害,且目前饮用水处理工艺难以去除的氟化物、挥发酚、硝酸盐、重金属、石油类等污染项目列为“非一般污染项目”进行评价。富营养化湖库中的藻类繁殖致使水体水质腥臭,其分泌的毒素已被证明是一种强促癌剂,我国南方多以地表水为水源,藻类繁殖造成饮用水水质急剧恶化,北方地区近年来也已出现藻类污染,因此对于湖库型水源地,其营养化状况将直接影响水源供水安全。

根据相应水质标准中的评价级别,将具体水质评价指标换算为1、2、3、4、5级水质指数,分别对应优、良、中、差、劣等5类水质状况。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评价采用综合评价和单因子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非一般污染项目,以最差单项因子的水质指数确定水源地的水质指数;对一般污染物(COD 、氨氮为必评项目),采用最差5项指数进行算术平均确定评价指数;对于湖泊和水库型水源地,补充进行营养化状况评价,同样划分为5级。

(1)一般污染物项目指数。一般污染物项目指数计算的具体步骤

[10]如下。1)计算单项指标指数(I i )。对于评价项目i ,如监测值C i 处于评价标准分级值C i o k 和C i o k +1之间,

则评价指标指数:I i =?è???÷C i -C i o k C i o k +1-C i o k +I i o k 式中:C i 为评价项目i 的实测浓度;C i o k 为评价项目i 的k 级标准浓度;C i o k +1为评价项目i 的k +1级标准

浓度;I i o k 为评价项目i 的k 级标准指数值。

2)计算综合指数(WQI )。取各单项指数的算术平均值,即WQI =1n ?i =1

n I i (i =1,2,……,n )式中:n 为参与评价的指标数。3)确定评价类别。①当0<WQI ≤1时,水质指数为1;②当1<WQI ≤2时,水质指数为2;③当2<WQI ≤3时,水质指数为3;④当3<WQI ≤4时,水质指数为4;⑤当4<WQI ≤5时,水质指数为5。需要注意的是:①溶解氧与一般指标(项目)不同,一般来说,溶解氧越大,水质越好,因此溶解氧的计算公式与其他指标的公式相反;②当C i >C i o5时,为劣Ⅴ类水,其单项指标指数一律计为I i =5;③当标准中两级分级值或多级分级值相同时,则单项指标指数按下式计算,即

I i =?è???÷C i

-C i o k C i o k +1-C i o k ′m +I i o k 式中:m 为相同标准的个数。

当只有一个区域时,如果该项目未检出,则I i =1;如监测值小于所给标准值,则I i =2;如监测值大于所给标准值,则I i =5。

(2)非一般污染项目指数。取其各单项指数最大值为非一般污染项目评价指数,即采用水质项目评价最差的作为非一般污染物项目的评判结果(最差项目赋全权)。各单项指标指数的计算与一般污

(2)(3)(4)

染物项目指数计算相同。

(3)湖库营养化状况指数。对湖库型水源地,则需进行富营养化评价,采用评分法,按富营养指数1、2、3、4、5进行评价。评价步骤为:①将单项参数浓度值通过查表转为评分值,如监测值处于表列值两者中间,则可采用相邻点内插,或就高不就低取值;②取几个参评项目评分值的平均值,用平均值查表得富营养化指数。富营养化评价标准[11]详见表2。

表2富营养化控制标准

营养化状况1 2 3 4 5评分值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叶绿素a/(mg/m3)

0.5

1.0

2.0

4.0

10.0

26.0

64.0

160.0

400.0

1000.0

总磷/(mg/m3)

1.0

4.0

10

25

50

100

200

600

900

1300

总氮/(mg/m3)

20

50

100

300

500

1000

2000

6000

9000

16000

高锰酸盐指数/

(mg/L)

0.15

0.4

1.0

2.0

4.0

8.0

10.0

25.0

40.0

60.0

透明度/m

10.0

5.0

3.0

1.5

1.0

0.50

0.40

0.30

0.20

0.12

(4)评价水质安全状况。采用水源地水质综合指数来表征水源地水质安全状况,该指数取一般污染物指数、非一般污染物指数、富营养化指数的最大(最差)指数。水质指数为4、5级的水源地为水质不合格水源地,相应的水源地供水量为水质不合格供水量。

4.2水源地水量安全评价水源地水量安全评价的目的是找出水源地水量保障程度低的水源地,分析其原因和进行改扩建的条件,为解决规划水平年城市饮用水缺口奠定基础。水量安全主要体现在水源地的水量状况和供给能力可否满足设计的供水要求。其评价方法[10]为:(1)枯水年来水量保证率,主要表征地表水水源地来水量的变化情况。对于河道型饮用水水源地,枯水年来水量保证率=现状水平年枯水流量/设计枯水流量×100%,其中现状水平年枯水流量是指现状水平年的枯水期来水流量,其频率与设计枯水年来水量的频率相同。对于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枯水年来水量保证率=现状水平年枯水年来水量/设计枯水年来水量×100%;(2)地下水开采率,主要表征地下水水量保证程度。地下水开采率=实际供水量/可开采量;(3)工程供水能力,主要反映取供水工程的运行状况。工程供水能力=现状综合生活供水量/设计综合生活供水量×100%。由于现状用水量未达到原设计水量或由于节水而减少现状综合供水量的,其评价指数取1。

以上指标分为1、2、3、4、5级安全指数,分别对应优、良、中、差、劣等5种状况。水源地评价取3项指标的最大指数。水量安全指数为4、5级时,水源地的水量评价为不安全。水量安全评价指数及标准见表3。

表3水量安全评价指数及标准

目标

水量安全状况指数

评价指标

工程供水能力/%

枯水年来水量保证率/%

地下水开采率/%

评价指数及标准

1

≥95

≥97

<85

2

≥90

≥95

≤100

3

≥80

≥90

≤115

4

≥70

≥85

≤130

5

<70

<85

>130

4.3风险及应急能力评价风险与应急相互对应,密不可分。针对水源地风险和应急能力指标,采取专家定性判断法进行评价。

(1)水源地风险评价。主要包括水量风险和水质风险两方面,在评价时应侧重水源地水质风

险。水质风险评价作为水源地水质评价的补充,可以增加水源地安全评价的可靠性,并可定性评估水质资料缺乏情况下的水源地安全状况。根据有关研究[12],不同类型污染物健康风险的对比表明,无机污染物是最主要的风险贡献源,应予以重点监控。利用风险矩阵评价法,从污染可能性和污染强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将水源地水质风险分为低、中、高3个等级。水源地风险评价等级及标准见表4。

表4水源地风险评价等级及标准

污染可能性

低(<30%)中(30%~70%)高(>70%)

污染强度

由于污染物对饮用水源的风险随着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频率以及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增大,污染可能性可根据一年中污染物从污染源向水源地迁移的百分比分为低(<30%)、中(30%~70%)、高(>

70%)3个等级进行评价[8]。污染强度主要根据污染源对水源地水质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也分为低、中、高3个等级,其中地表水源地主要分析污染源强度及分布、污染物入河排污总量及衰减程度等因素;地下水水源地主要分析污染源强及分布、土壤及地质条件及污染渗透系数等因素。污染强度可参照以下步骤进行具体分析:①首先判断是否存在影响水源地水质的污染源,如无污染源分布或者污染源与水源地之间缺乏水力联系,则污染强度为低;②如有污染源,且通过入河排污口或地下水入渗影响水源地水质,则应分析其污染源强,如污染源强较小,则污染强度为低;污染源强较大,但入河排污量或地下水入渗量较小,则污染强度为中;③如污染源强较大,且进入水源地的污染物总量较大,则污染强度为高。

(2)应急能力评价。城市饮用水应急能力主要体现在应急备用水源及应急供水能力、应急监测及管理能力、应急预案及实施保障等方面。应急能力评价主要针对城市,可采用专家定性判断法,分低、中、高3个等级进行评价。应急能力评价等级及标准见表5。

表5应急能力评价等级及标准

目标

应急能力评价评价等级

评价依据

应急备用水源及应急供水能力

有备用及应急水源、应急工程完好

有备用及应急水源、工程供水能力

较差

无备用及应急水源

应急监测及管理能力

具备应急监测及预警能力,水源地

管理及应急决策机制完善

基本具备应急监测能力,初步建立

水源地管理和应急决策机制

不具备应急监测及管理能力

应急预案及其实施保障能力

具备应急预案,可有效实施

基本具备应急预案,实施效率较低

无应急预案

4.4城市饮用水源安全状况总体评价为总体评价城市饮用水源安全状况,在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水量安全评价及水质风险评价基础上,以城市为对象,计算水源地水质、水量不安全影响总人口(扣除重复部分)以及高风险等级的水源地供水人口,分析其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综合评价城市饮用水源安全状况。

具体评价步骤为:①在水源地水质安全评价和水量安全评价基础上,统计水源地相应的水质不安全影响人口和水量不安全影响人口,扣除重复部分,得到城市饮用水不安全影响总人口数;②以城市为对象,考虑水质、水量安全不同的性质,根据水质、水量不安全影响人口占城市总供水人口比例,分低、中、高3个安全等级对城市饮用水源水质、水量安全状况进行总体评价;③根据高风险等级的水源地供水人口占城市总供水人口的比例,分低、中、高3个等级对城市饮用水源水质风险状况进行总体评价。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各指标的评价方法见表6,城市饮用水源安全状况总体评价的具

5结论

本文在对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状况调查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以城市为对象,以水源地为基本单元,从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水量、风险及应急能力等方面,构建了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一般污染状况、非一般污染状况、营养化状况、工程供水能力、枯水年来水变化状况、地下水超采状况、水源地风险及应急能力等8个评价指标,并提出了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的程序和评价方法。该指标体系和方法已应用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各城市的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实践[13-15],为合理制定规划方案、推进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由于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问题的复杂性,本文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尚需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在进行城市饮用水安全评价时,还应考虑以下方面:(1)城市饮用水供给是包括水源、净水厂、供水管网直至用户的串联系统,饮用水安全保障需要供水系统的各个环节都满足安全要求。在进行饮用水安全评价时,还应考虑供水系统其他环节的水质、水量状况,并对有关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城市饮用水安全全局角度,分析城市饮用水源安全的主要问题和工作重点;(2)近年来,我国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增多,水源地水质风险评价越来越重要。应结合我国水源地监测实际情况及现有资料,将水源地水质评价和风险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使评价结果更加准确;(3)21世纪中叶以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以较快的速度发展[16]。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多,城市用水需求量增大,废污水排放相应增多。在对水源地进行安全评价时,还应统筹考虑城市未来发展及用水需求与区域水资源支撑条件的关系,对城市未来饮用水安全形势进行综合评估;(4)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水源条件地区差异也很大。今后应结合我国城市及水资源条件的区域差异性,加强城市饮用水源相关评价标准和规范的研究,制定城市饮用水源水质标准,促进我国的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工作。

目标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状况准则层水质安全状况(最大指数法)水量安全状况(最大指数法)风险及应急能力(定性评价法)

指标层

指标

一般污染状况

非一般污染状况

营养化状况

工程供水能力

枯水年来水变化状况

地下水超采状况

水源地风险

应急能力水源地最差5项算术平均法单因子评价法营养化指数法安全指数法安全指数法安全指数法风险矩阵评价法城市影响人口比例法影响人口比例法专家定性判断法表6

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方法表7城市饮用水源安全状况总体评价等级及标准目标城市饮用

水源安全

总体状况

评价内容水质、水量安全综合评价水质风险

综合评价评价等级

低水质不合格影响人口比例为≥

25%,或城市水质、水量不合格影响总人口(扣除重复量)比例为≥35%高风险等级的水源地供水人口比例为≤25%中

水质不合格影响人口比例为5%~25%,或城市水质、水量不合格影响总人口(扣除重复量)比例为10%~35%高风险等级的水源地供水人口比例为25%~50%高水质不合格影响人口比例为≤5%,或城市水质、水量不合格影响总人口(扣除重复量)比例

为≤10%高风险等级的水源地供水人口比例为≥50%体标准见表7。通过安全评价,进而遴选出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重点城市,优先实施饮用水安全保障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建设部、环保总局、卫生部.关于印发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的通知(发改地区[2007]2798号)[Z].2007.

[2]翟浩辉.把握重点,统筹规划,保障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6,4(5):1-3.[3]衣强.集中式地表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方法研究-以于桥水库为例[D].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9.

[4]EU.Surface Water Abstraction Directive[EB/OL].https://www.doczj.com/doc/1d11292406.html,/yourenv/eff/1190084/ water.

[5]USEPA.Index of Watershed Indicators:An overview[R/OL].https://www.doczj.com/doc/1d11292406.html,/iwi/iwi-overview.pdf.

[6]Min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 New Zealand.A monitoring and grading framework for New Zealand drinking-water sources-draft[EB/OL].https://www.doczj.com/doc/1d11292406.html,.

[7]彭文启,张祥伟.现代水环境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8]衣强,毛战坡,彭文启.饮用水水源地评价方法研究[J].给水排水,2006,32:6-10.

[9]朱党生,等.中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方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5-69.

[10]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状况评价技术细则[R].北京: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2005.

[11]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R].北京: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2002.

[12]陈炼刚,陈敏建,丰华丽.基于健康风险的水源地水质安全评价[J].水利学报,2008,39(2):235-239.[13]水利部.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R].北京: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2006.

[14]潘桂芬,黄志刚.广西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状况调查评价[J].广西水利水电,2007(1):16-20.

[15]刘洪林,余国倩,韩晓.山东省城市饮用水安全评价及供水措施研究[J].水利水电快报,2008,29:35-38.

[16]钱易,刘昌明,邵益生.中国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18-22.

Security assessment of urban drinking water sources

Ⅰ:Indicator system and assessment method

ZHU Dang-sheng1,ZHANG Jian-yong1,CHENG Hong-guang2,GENG Lei-hua3

(1.Water Recourses and Hydropower Planning and Design General Institute,Beijing100120,China;

2.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3.Nanjing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Nanjing210029,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security assurance plan of urban drinking water sources for cities in China,some concepts referred to the security assessment of urban drinking water sources are defined.By applying the method of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the security assessment indicator system,including water quality,water quantity,risk and emergency capability,is proposed for security assessment of urban drinking water sources.The definition,criterion and calculation method for each indicator are introduced.According to these indicators the status of water quality,water quantity,risk and emergency capability of urban drinking water sources and the overall security status of a city,can be quantitatively and qualitatively assessed.

Key words:urban;drinking water sources;security assessment;assessment indicator;assessment method

(责任编辑:韩昆)

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I)--评价指标和方法

水 利学报SHUILI XUEBAO 2010年7月 第41卷第7期 文章编号:0559-9350(2010)07-0778-08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Ⅰ):评价指标和方法 朱党生1,张建永1,程红光2,耿雷华3 (1.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北京100120;2.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北京 100875; 3.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29)摘要:在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相关成果基础上,提出了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概念和内涵。利用层次分析方法构建了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从水质、水量、风险及应急能力等方面提出具体评价指标,确定了各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针对城市饮用水水质安全、水量安全、风险及应急能力状况及城市饮用水源总体状况,给出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可为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关键词: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价;指标;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TV148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9-09-02 基金项目: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水利部重大专项) 作者简介:朱党生(1965-),男,江苏泗阳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研究。E-mail :shuiku@https://www.doczj.com/doc/1d11292406.html, 1研究背景 水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对饮用 水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安全形势仍十分严峻[1],主要问题有:① 城市供水短缺加剧,随着城镇化率及城镇居民用水量的不断提高,以及局部地区的连续干旱,城市供水短缺给城镇居民生活造成了困难,也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发展;②水污染严重,目前全国城市水域大部分受到污染,有机污染凸现,水性疾病种类增多,发病率明显升高,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③饮用水突发污染事故增多,应急能力低下,水源地监控体系不健全。城市饮用水安全受到社会高度关注,而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更是饮用水安全的重中之重[2] 。对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状况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是制定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对策措施的依据,也是相关规划措施布局的重要基础。 国外对于饮用水水源地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质评价以及水源的适宜性评价方面[3],不同国家采取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具有不同特点。如欧盟制定的地表水体取水导则,根据水体满足公众饮用的处理水平及取水的适宜度将水体分为3种类别:①经过简单物理处理和消毒就能满足饮用要求的水体;②需常规处理、消毒以满足饮用要求的水体;③需要强化处理才能满足饮用要求的水体[4]。美国国家环保局(USEPA )选取了饮用水源状况及其生态脆弱性方面的15个指标,用定性分级的方法对水源地进行总体评价[5]。新西兰的饮用水源监测和分级框架草案,通过确定水体水质等级和风险等级,评价饮用水源的适宜性,并说明每种等级对应水体所需的处理水平[6]。我国目前的水源地水质评价工作主要依据有关水质标准,采用单因子法进行评价,也有部分研究采用综合指标评价方法[7],但总体上侧重水质指标评价[8],且仅针对具体水源地,对水源水量、风险和应急能力以及城市饮用水源总体安全状况的评价比较薄弱,无法对城市饮用水安全状况进行全面评价。 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涉及因素复杂,这些因素彼此间相互作用而构成一个系统。在水源地评价中如仅仅关注这一系统的单一侧面,则在水源地规划和管理中将会弱化其它方面的需求。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的内涵,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水源地安全评价。

案例1 S201施工图设计道路安全评价报告结论

报告五 新疆S201改建工程 施工图设计审查 报告结论

目录 1.概述..........................................................................................错误!未定义书签。 1.1道路基本建设情况和运营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1.2主要的技术标准.................................................................错误!未定义书签。 1.3评价范围与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1.4评价依据.............................................................................错误!未定义书签。 2.评价人员组成及工作过程......................................................错误!未定义书签。 2.1评价小组组成.....................................................................错误!未定义书签。 2.2评价工作过程....................................................................错误!未定义书签。 3.交通安全状况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3.1整体安全状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3.1.1事故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交通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3.2交通参与者.........................................................................错误!未定义书签。 3.3道路安全状况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3.3.1道路线形.......................................................................错误!未定义书签。 3.3.2路基、路面和排水.......................................................错误!未定义书签。 3.3.3桥隧构造物...................................................................错误!未定义书签。 3.3.4交通工程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3.3.5服务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3.3.6路线交叉.......................................................................错误!未定义书签。 3.4车辆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3.5环境情况.............................................................................错误!未定义书签。 4.重点路段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4.1相对事故多发路段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判别方法和原理...........................................................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判别结果及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4.2其它重点路段....................................................................错误!未定义书签。 5.主要结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

生态安全的系统分析 论文 题目对生态安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讨论 姓名吴昭 学号3140105351 教师杨京平 专业工科试验班(材料与化工) 学院求是学院

对生态安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讨论 摘要: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管理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等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对生态安全的关注则反映了人类社会把自然界当成为人类无偿和无限提供资源及服务的传统观念的转变,是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关系。那么怎样才算是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要回答这个问题,必然有赖于建立和完善客观合理的生态安全指标体系,从而对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高效地改善生态环境。 关键词:生态安全;生态安全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P-S-R概念框架模型。 一、生态安全的概念 生态安全与生态风险成负相关关系,与生态健康成正相关关系。且安全的生态系统是健康的并具有对各种风险维持其健康的可持续能力。因此,生态安全概念可以用生态风险和生态健康两方面来定义。(具体见下图) 1、生态风险方面 一般认为,风险是指评价对象偏离期望值的受威胁程度,或某种突发事件的概率。生态风险是指生态系统及其组分所承受的风险、干扰或灾害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造成损害的可能性。生态风险的识别包含风险因素的确定和生态系统(或环境)脆弱性的认识。 导致环境或生态系统剧变的风险因素有暴雨、台风以及沙尘暴等。而特定风险的存在对生态系统或环境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则取决于生态系统或环境自身的脆弱性。脆弱性作为一种状态,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1)作用于某一环境状态或生态系统的风险(压力)水平(REI),主要指生态系统或某一环境状态所承受的风险或压力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以及发生的空间位置及其对系统的影响程度;2)生态系统对于某一水平风险(压力)的内部恢复力(IRI),一般指自然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维持自身完整性的内在能力,体现了自然系统对损害的自然免疫能力;3)生态系统或环境对外部压力的外在恢复力(EDI),强调自然系统在已经遭受损害时,可持续维持其结构与功能完整的能力。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1、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生态城市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创新引领为目标来建设生态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和中国生态文明的崛起、 2、生态城市资源节约生态城市主要从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三个方面实现资源的节约。水资源方面要求做到超过30%的再生水利用率和超过90%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能源方面要求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超过15%,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要低于85度/年/平方米;土地资源方面要求在保证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在80-120平方米的基础上尽量集约用地,使城镇建设用地占市域面积的比例大于50%。 3、生态城市环境友好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对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垃圾、噪声和公园绿地都有特别要求。要求全年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日平均浓度达二级标准的天数均要大于310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城市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

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超过9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40%,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以上。 4、生态城市经济持续生态城市要兼顾经济、社会、自然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万元GDP的化学需氧量小于4、0、每万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 5、0、每万元GDP消耗标准煤在0、83吨以内、每万元GDP的取水量在70立方米以内;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其增加值占GDP比重的55%以上;代表收入水平的恩格尔系数要小于30%;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表就业水平,要求该项指数小于3、2%。 5、生态城市社会和谐生态城市的社会和谐,要做到住房保障、医疗水平、文体设施、科技教育、收入分配、交通便捷、城市安全面面俱到,住房保障率要达到90%以上,住房价格收入比保持在3-6之间;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2、8人以上,没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大于30张;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2、3册以上,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1、5平方米以上;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以上,R&D经费支出占GDP的2%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小于2、2,基尼系数0、38;公共交通分担率大于50%,平均通勤时间小于30分钟;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数小于10件,人均固定避难场所面积大于3平方米。 6、生态城市创新引领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引进开发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在保持自然特色风貌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通

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

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 1、道路交通安全现状 汽车已成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人类在享受汽车带来的舒适、便捷等优越 70 50、60 升, 年, 30.9亿元,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位居世界第一位,超过印度、美国、俄罗斯。 2、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

道路交通系统是由人、车、路和环境等诸要素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任何因素的不可靠、不平衡、不稳定都可能导致种种的冲突与矛盾,从而引发交通事故。 2.1人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2.2车辆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车辆是工具,是道路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交通安全有密切的关系。虽然在事故统计中,因为车辆而直接导致的事故比例并不大,但如果能进一步改善车

辆的结构和性能,按规定进行安全检查,使汽车具有良好的技术状况,从某种角度讲是可以防止驾驶员失误的,至少也可能减轻事故的损失。为了安全快速行驶,汽车配备有前照灯、制动灯、挡风玻璃,安全带及后视镜等。如果某一设施出现故障,就有可能引发交通事故;汽车的使用性能相对于交通安全也是至关重要的,动力性越好,制动性越可靠,同时拥有良好的操作稳定性,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就越小;随 2. 具有足够强度的路面在行车和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在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下,不产生过多的磨损、压碎及变形,同时还要保证一定限度内的抗滑能力和平整性,这样才能为安全行车创造有利条件;在道路线形设计时,应该合理安排曲线的半径和转角,通过弯道超高、弯道加宽的办法防止出现横向翻车或滑移的现象,同时有足够的视距能够在发现障碍物时及时地采取措施;因为汇集在交叉路口的机动车、行

人以及自行车行驶方向各不相同,所以交叉口处存在着大量干扰与冲突,在设计时应尽量避免四路以上的交叉路口,同时采用交通信号控制交叉交通流的相对速度,采用分离车道和隔离式道路为左右转弯车辆的运行提供方便,减少车辆在交叉路口区域的冲突。 2. 3、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与适用性 3.1绝对数引 用绝对数进行评价采用四项指标,即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

轨道交通安全评价指标分析讲解

1. 基于组合赋权方法的城轨线路运营安全评价---王艳辉 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大类:车站指标、列车载客指标、设备指标、环境指标、管理指标。 安全综合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AHP 和熵值法组合赋权综合评价。 层次分析法是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 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方法,它通过计算指标的信息熵,根据指标的相对变化程度对系统整体的影响来决定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考虑了专家的经验和知识,但主观随意性较大; 熵值法充分挖掘指标的原始数据蕴含的信息,结果客观,却不能反映专家及决策者的意见。由于评价的指标在综合评价时的作用是不均等的,因此,各个指标的贡献大小可以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综合确定权重来表示。 本文参考了《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办法》和《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验收评价细则》,对北京市轨道交通指挥中心提供的数据进行了大量的分析,依据本文建立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营安全分为5个不同的等级, 采用线性加权综合法,得到线路运营安全综合评价值。 2.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研究---钟锐 一般评价方法:灰色评价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径向基小波神经网络。 利用径向基小波神经网络进行风险评价 (1) 建立网络 利用matlab 进行网络的建立。首先设定本次评价的径向基小波神经网络为四层,学习效率(设为函数eta )定位0.1。 总共有18个评价指标,将18个指标列为矩阵1,所以网络输入层有18个输入节点。评价集是对高速公路安全性评价可能做出的评价结果所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矩阵1:(V1,V2,V3……Vn )T ,本例中根据安全性的可能描述,可确定评价集为:V={很安全,比较安全,安全,不安全,很不安全},因此将神经网络的输出层设为5个节点,对应于5种评价结果矩阵,每种矩阵对应着不同的结果。 具体的评价集设定在训练过程中确定。 根据公式3.3.2中的经验公式2,可以初步设定隐含节点数数为8。 (2) 归一化数据 将各评价指标列为输入矩阵,表示为()123 ,,T n x x x x ,本例中提取的评价指标有:超速行驶

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

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 1、道路交通安全现状 汽车已成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人类在享受汽车带来的舒适、便捷等优越性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据不完全统计,当今世界上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70多万人,伤残2000~2500万人。20世纪,世界上已有3300多万人在车轮下丧生交通事故已成为一场“无休止的战争”。 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的道路交通事故就显得更为严重。中国的交通事故基本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上升的。每年全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在20世纪50、60年代为几百到几千人,70年代发展为1~2万人。1984年后,事故死亡人数急剧上升,1988—1990年期间稍有回落。1991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化,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增强。汽车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汽车等机动车拥有量急剧上升。至2001年,全国平均每天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已达300人。2001年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共受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例75.5万起,事故共造成10.6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0.9亿元,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位居世界第一位,超过印度、美国、俄罗斯。 2、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

道路交通系统是由人、车、路和环境等诸要素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任何因素的不可靠、不平衡、不稳定都可能导致种种的冲突与矛盾,从而引发交通事故。 2.1人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人作为道路交通系统中的主体,起主导控制作用。通常认为,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主要是驾驶人员的观察、判断、操作等方面所发生的错误。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麻痹大意,车速过快,车与车之间没有保持安全距离等,二是驾驶人员的身体、生理、精神和情绪等状态以及年龄、经验等内在原因。比如抽烟、喝酒、疲劳、药物作用等都会导致驾驶员工作能力的下降。另外,从需求的角度讲,人们总是希望尽可能的节省体力、时间和油耗。出于这个动机,所以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行人不走人行横道、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而翻越交通护栏;遇到排队或阻车时,驾驶员常驶入非机动车道;在瓶颈路段,驾驶员争道行驶,互不相让等等,这些违章现象常常造成人为地诱发交通事故。 2.2车辆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车辆是工具,是道路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交通安全有密切的关系。虽然在事故统计中,因为车辆而直接导致的事故比例并不大,

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系统保障评估指南设计(试行)

附件2 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 评估指南 (试行) 水利部水资源司 2015年4月

目录 1适用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总则 (2) 4.1评估内容 (2) 4.2评估程序 (2) 5评估指标体系 (4) 6评估指标分值及评估方法 (6) 6.1水量保障 (6) 6.2水质保障 (7) 6.3监控保障 (10) 6.4管理保障 (11) 7评估结果分级 (12)

1 适用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评估的内容、工作程序、指标体系、赋分标准和评估方法。 本指南适用于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保障年度评估,其他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评估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2007) 《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2013) 《地下水监测规范》(SL183-2005) 3 术语和定义 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1)饮用水水源地:提供居民生活及公共服务用水取水工程的水源地域。主要包括河道型、湖库型和地下水型。 (2)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为使水源地能持续满足一定供水保障率的水量和满足一定水质要求而采取的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水量水质监控及相关管理的保障措施的统称。 (3)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为防止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保证水源地环境质量而划定,并要求加以特殊保护的一定面积的水域和陆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还可以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外围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准保护区。

道路交通安全评价

摘要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交通事业取得长足的进步。近十年来,我国机动车保有量成倍增加,虽然公路通车里程不断增加,但仍然不能满足车辆通行需要,交通拥挤、交通事故频发,交通安全状况不断恶化,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道路交通安全成为影响交通事业发展的瓶颈。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是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主要根据道路运行的情况和过去的数据统计来分析道路的安全状况,评定道路的安全等级,找出安全度低的道路并适当采取安全措施,其在减少道路交通事故、提高道路安全水平上有重要的意义,一直被各国重视。 通过分析我国道路安全现状,找出影响交通安全的因素,主要从人、车、路这个交通系统入手,对影响道路安全的因素都予以考虑。通过对影响道路交通安全因素的分析,把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因素分解为若干指标,根据若干指标建立三级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道路安全评价的研究现状并详细介绍了四元评价方法(DHGF)及其基本步骤,并把此方法应用于兰州安宁区建宁东路的交通安全等级评价,客观反映了被评价对象的交通安全状况。 关键词:道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安全评价;四元评价模型(DHGF)

Abstract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s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the past ten years, the number of vehicles in our country increased exponentially, while highway mileage is increasing, but still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traffic, traffic congestion, traffic accidents, traffic safety situation continued to deteriorate, causing huge casualties and the loss of property, road traffic safety becomes a bottleneck of the development of traffic. The road traffic safety evalu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study of road safety, according to the main road running situation and past statistics to analyze the road safety situation, safety evaluation of road safety, to find out the low degree of road and take appropriate safety measures and in the reduction of road traffic accidents, it is important to improve road safety level, has been national attention.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China's road safety, find out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traffic safety, mainly from the people, cars, the road traffic system of, the factors of affecting road safety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of the road traffic safety, the influence road traffic security factors decomposition of a number of indicators, three levels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a number of indicators.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status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oad safety evaluation (DHGF )method and its basic steps are introduced in detail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in the Anning District, Lanzhou City Jianning road traffic safety assessment, objectively reflect the object of traffic safety status evaluation Key Words:Road traffic safety; influencing factors; evaluation; four yuan evaluation model(DHGF)

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论(一)

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论(一) 重视生态安全的评价和信息披露,并对决策者和生态系统的管理者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对广大社会公众具有教育意义以及对公众的行为选择和行为调整具有指导意义,是生态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方法论的视角简要论述了生态安全评价的标准、评价方法和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路。 一、关于评价标准问题 就生态安全的评价标准而言,虽然不同的评价对象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但如果抽象掉具体的评价对象的特定标准,我们总是可以为其找到一种称之为“理想状态”的评价标准。这种“理想状态”的评价标准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①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即生态巨系统(各生态子系统的有机整合)和各生态子系统不受来自系统外胁迫力的影响; ②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但安全的生态系统应该能够消解这种影响并通过自组织能力修复其丧失的部分功能,恢复生态过程的完整性; ③生态系统的维持能力,即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的能力,安全的生态系统在外力胁迫下不仅不会降低其向人类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如森林生态系统提供木材产品等),也不会降低其特有的生态功能(如森林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功能),相反这些功

能还应该逐步得到提升,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④生态系统的零风险,即系统间不能相互危害,由于人类的自私和对物欲的无限贪婪,人类活动充满了功利性,往往以牺牲一个系统的功能完整来维持或提高另一系统的生产和服务能力,例如,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人们往往通过增加化学肥料的施用量,从而造成土壤系统的板结和污染,并进而污染水圈、生物圈,最终危害人类健康。 ⑤低成本提高人类福利水平和福利质量的保障力。一个安全的生态系统应该尽量减少额外的物质和能量投入以维持系统的生产功能、服务功能和环境功能。据专家测算,我国因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2.3%,扣除这一因素,我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只有6%左右,这究竟是提高了人类福利还是降低了人类福利?这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严肃的问题; ⑥生态系统的对人类生存安全的支持力。说到底,生态安全的本质是人类的生存安全,人类的生存总是依托于生态系统持续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整个世界的国民经济也是建立在由地球生命支持系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的,一切威胁生态安全的因素和破坏生态安全的行为都是在动摇人类生存的基础,所以安全的生态系统必须有能力支持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必须把人、人类生存和人类活动纳入自然生物圈中进行综合考虑,人必须把自身视为自然系统中平等的伙伴,不是万物的尺度。在自然生物圈中,人类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

交通安全评价

专业.专注 交通安全评价 交通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专业.专注

专业.专注 国内外现有道路交通安全度评价方法 绝对数法(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地点事故率 f运行事故率 C - 事故率法路段事故率

专业.专注 事故密度法运行事故率地区事故率-人口事故率事故多发点鉴别方法 车辆事故率 事故次数一事故率综合法绝 对数一一事故率法 f安全度系数法概率论一数理统计法 质量控制法、 当量总事故次数法基于统计推断的鉴别法 累计频率曲线法 模糊评价法 灰色评价法 交通冲突法 层次分析法 成因分析的突出因素法 安全系数法 全系数法 (一)交通事故的绝对指标(矩阵法) 改进的质量控制法

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 (二)交通事故的相对指标 1、公里事故率R L - L 2、车辆事故率(又叫万车事故率) D 4 R n= 10 N 式中:R n――表示万辆登记机动车交通事故死亡率(人/万台车)D——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人); N ------ 统计区域机动车保有量(辆)。 3、人口事故率(又称10万人口事故率) D 5 R p= 105 p R 式中:R p——表示10万人口的交通事故死亡率(人/10万人口)D——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人); R――统计区域的常住人口数(人)。 4、运行事故率(又称亿车公里事故率) Rt= D 108 T 式中:Rt——表示亿车公里运行事故率(人/亿车公里); D ——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人); T――统计区域内总运行车公里数(车公里)。 一年间交通事故件数108 R=- AADT 365 I 5交叉口事故率(次/百万车辆) (11 —1) (11 —2) (11 —3)

交通安全评价学习资料

交通安全评价 交通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国内外现有道路交通安全度评价方法 绝对数法(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地点事故率

运行事故率 事故率法 路段事故率 事故密度法 运行事故率 地区事故率 人口事故率 事故多发点鉴别方法 车辆事故率 事故次数—事故率综合法(矩阵法) 绝对数——事故率法 安全度系数法 概率论—数理统计法 质量控制法、改进的质量控制法 当量总事故次数法 基于统计推断的鉴别法 累计频率曲线法 模糊评价法 灰色评价法 交通冲突法 层次分析法 成因分析的突出因素法 安全系数法 全系数法 (一)交通事故的绝对指标 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 (二)交通事故的相对指标 1、公里事故率L A R L = 2、车辆事故率(又叫万车事故率) R n = 410?N D (11—1) 式中:R n ——表示万辆登记机动车交通事故死亡率(人/万台车); D ——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人); N ——统计区域机动车保有量(辆)。 3、人口事故率(又称10万人口事故率) R p = 510?R D (11—2) 式中:R p ——表示10万人口的交通事故死亡率(人/10万人口); D —— 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人); R ——统计区域的常住人口数(人)。 4、运行事故率(又称亿车公里事故率)

R t = 810?T D (11—3) 式中:R t ——表示亿车公里运行事故率(人/亿车公里); D ——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人); T ——统计区域内总运行车公里数(车公里)。 R= l AADT ???3658 10一年间交通事故件数 5、交叉口事故率(次/百万车辆) 按百万或万车流入交通量,计算交叉口的交通事故率,即以汽车进入交叉口的流量为基数,用交叉口内的交通事故数除之,就得到交叉口的事故率。其公式为: 交叉口的事故率= d 36524610??小时流入交通量一年间交通事故件数 (次/百万车次) (10—4) R= l AADT ???3656 10一年间交通事故件数 式中:l ——道路或路段长度 6、综合事故率410??= P V D d 式中:d ——综合事故率,也称为死亡系数; D ——全年或一定时期内事故死亡人数; V ——机动车拥有量 (三)当量事故数与当量事故率 (四)典型的交通安全分析模型 1、斯密德(Smeed )公式:3/12)(003.0NP D = 2、阿拉加尔公式: 6543211396.01447.02597.02831.08542.05215.0X X X X X X Y -+--+= 3、北京模型 4、Oppe 的“学习心理学”模型:b at t e R += 5、丹麦模型:j p j j L N U E α=)( 6、英国微观模型:βαX Y =

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安全评价师考试.doc

1 道路交通安全现状汽车已成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人类在享受汽车带来的舒适、便捷等优越性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据不完全统计,当今世界上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70多万人,伤残2000~2500万人。20世纪,世界上已有3300多万人在车轮下丧生交通事故已成为一场“无休止的战争”。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的道路交通事故就显得更为严重。中国的交通事故基本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上升的。每年全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在20世纪50、60年代为几百到几千人,70年代发展为1~2万人。1984年后,事故死亡人数急剧上升,1988—1990年期间稍有回落。1991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化,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增强。汽车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汽车等机动车拥有量急剧上升。至2001年,全国平均每天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已达300人。

2001年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共受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例75.5万起,事故共造成10.6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0.9亿元,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位居世界第一位,超过印度、美国、俄罗斯。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因素道路交通系统是由人、车、路和环境等诸要素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任何因素的不可靠、不平衡、不稳定都可能导致种种的冲突与矛盾,从而引发交通事故。2.1 人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人作为道路交通系统中的主体,起主导控制作用。通常认为,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主要是驾驶人员的观察、判断、操作等方面所发生的错误。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麻痹大意,车速过快,车与车之间没有保持安全距离等,二是驾驶人员的身体、生理、精神和情绪等状态以及年龄、经验等内在原因。比如抽烟、喝酒、疲劳、药物作用等都

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评估指南试行解读

附件2 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评估指南 (试行) 水利部水资源司

2015年4月 目录 1适用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总则 (2) 4.1评估内容 (2) 4.2评估程序 (2) 5评估指标体系 (4) 6评估指标分值及评估方法 (6) 6.1水量保障 (6) 6.2水质保障 (7) 6.3监控保障 (10) 6.4管理保障 (11) 7评估结果分级 (12)

1 适用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评估的内容、工作程序、指标体系、赋分标准和评估方法。 本指南适用于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保障年度评估,其他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评估可参照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 《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SL395-2007) 《水环境监测规范》(SL219-2013) 《地下水监测规范》(SL183-2005) 3 术语和定义 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1)饮用水水源地:提供居民生活及公共服务用水取水工程的水源地域。主要包括河道型、湖库型和地下水型。 (2)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为使水源地能持续满足一定供水保障率的水量和满足一定水质要求而采取的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水量水质监控及相关管理的保障措施的统称。 (3)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为防止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保证水源地环境质量而划定,并要求加以特殊保护的一定面积的水域和陆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还可以在饮用水水源保

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评估指南试行

附件2 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评 估指南(试行)水利部水资源司2015 年 4 月

1适用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总则 (2) 4.1评估内容 (2) 4.2评估程序 (2) 5评估指标体系 (3) 6评估指标分值及评估方法 (4) 6.1水量保障 (5) 6.2水质保障 (6) 6.3监控保障 (9) 6.4管理保障 (10) 7评估结果分级 (11)

1 适用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评估的内容、工作程序、指标体系、赋分标准和评估方法。 本指南适用于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保障年度评估,其他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评估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 GB3838-2002) 《地下水质量标准》 ( GB/T14848-93) 《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 (SL395-2007) 《水环境监测规范》 ( SL219-2013) 《地下水监测规范》 ( SL183-2005) 3 术语和定义 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1)饮用水水源地:提供居民生活及公共服务用水取水工程的水源地域。主要包括河道型、湖库型和地下水型。 ( 2)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为使水源地能持续满足一定供水保障率的水量和满足一定水质要求而采取的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水量水质监控及相关管理的保障措施的统称。 ( 3)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为防止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保证水源地环境质量而划定,并要求加以特殊保护的一定面积的水域和陆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还可以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外围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准保护区。 (4)年度供水保证率:河道型和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的年度供水保证率

国家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研究

国家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研究 万本太1 ,吴 军2 ,徐海根 2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北京 100035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42 摘要:建立了包括国土安全、水安全、大气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灾害五方面15个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从国家尺度上对我国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根据各省区生态安全指数的计算结果,从高到低将生态安全状况划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结果表明:生态安全状况达到一级的省区包括西藏、海南、广西、福建、广东、云南和江西;生态安全为二级的省区包括黑龙江、湖南、上海、青海、浙江、安徽、贵州、河南、湖北、山东、新疆、吉林、重庆、甘肃和四川;生态安全为三级的省区包括内蒙古、江苏、北京、辽宁、河北、宁夏、天津、陕西和山西.关键词: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929(2008)04-0057-06 Study on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China .s Ecological Security W AN B en-tai 1 ,WU Jun 2 ,XU Hai -gen 2 1.Depart ment of Nature and Ecology Conservation,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d ministration,Beijing 100035,China 2.Nanj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State Environ mental Protection Administration,Nanjing 210042,China A 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tate of China .s ecological security,a comprehens ive assess ment s ystem containing fifteen indicators reflecting five aspects which are land security,water security,atmospheric security,biological security and ecological disaster were establis hed and a scientific and concrete assessment for China .s ecological security on the national scale were conducted.The states of ecological security of various provinces we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grades according to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indexes from high to low:/the first grade 0,/the second grade 0and /the third grade 0.The res ults were listed as follows:the provinces achievin g /the first grade 0ecological security were Tibet,Hainan,Guangxi,Fujian,Guangd ong,Yun nan and Jiangxi;the ones with /the s econd grade 0ecological security were Heilon gjiang,Hunan,Shanghai,Qinghai,Zhejiang,Anhui,Guizhou,Henan,Hubei,Shandong,Xinjiang,Jilin,Chongqing,Gans u and Sichuan;the ones with /the third grade 0ecological s ecurity were Inner Mon golia,Jiangsu,Beijing,Liaoning,Hebei,Ningxia,Tianjin,Shaanxi and Shanxi.Key words :ecological security;comprehensive assessment;indicator system 收稿日期:2008-01-14 修订日期:2008-03-12 作者简介:万本太(1955-),男,吉林农安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 事生态环境研究与管理,biodiv@s https://www.doczj.com/doc/1d11292406.html,. 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人地矛盾的日趋尖锐,生态状况总体上呈恶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土地退化加剧、水生态平衡失调、林草植被破坏严重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安全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1-3] .在2000年国务院发布的5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6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0的目标.对生态安全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在生态系统尺度上,生态安全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不受到破坏, 生态功能不受到损害的状态[4-5] .在国家或全球尺度上,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乃至全球的生态环境不受到威胁,从而能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 发展提供保障,防止生态难民的产生和社会动荡[6-7].国内已开展生态安全研究.肖笃宁等[4] 认为,生态安全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健康诊断、区域生态风险分析、景观安全格局、生态安全监测与预警以及生态安全管理、保障等方面;黎晓亚等[8] 通过对景观生态规划原则的增补,提出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设计的初步原则和方法;徐海根等 [9-10] 将生 态安全的理念运用到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设计中,研究了不同保护目标下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的生态安全阈值.生态安全评价也是生态安全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指对生态整体的完整性以及对各种风险下维持其健康的可持续能力的识别与评判,以生态风险和生态健康评价为核心内容,并体现人类安全的主导性 [11-12] .目前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 主要集中于特定生态系统和特定区域的评价 第21卷 第4期 环 境 科 学 研 究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Vol.21,No.4,2008 DOI :10.13198/j.res.2008.04.59.wanbt.01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