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1
比的基本性质(教案)第一章:比的概念引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比的概念,能正确地写出比,并理解比的意义。
1.2 教学内容:引入比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学习比的读写方法。
1.3 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华有5个苹果,他们的苹果数量比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 讲解:讲解比的概念,比是用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的,由两个数组成,用冒号“:”表示,前面的数叫比的前项,后面的数叫比的后项。
(3) 练习:让学生练习写出一些比的表达式,并读出比的声音。
1.4 教学评价:通过练习,检查学生对比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第二章:比的性质2.1 教学目标:理解比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比的运算。
2.2 教学内容:学习比的基本性质,即比的前项和后项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的大小不变。
2.3 教学步骤:(1) 讲解:讲解比的基本性质,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比的前项和后项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的大小不变。
(2) 练习:让学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比的运算,如将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乘以2,或除以3等。
2.4 教学评价:通过练习,检查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第三章:比的化简3.1 教学目标: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对复杂的比进行化简。
3.2 教学内容:学习比的基本性质,能对复杂的比进行化简。
3.3 教学步骤:(1) 讲解:讲解比的基本性质,即比的前项和后项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的大小不变。
(2) 练习:让学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对复杂的比进行化简,如将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等。
3.4 教学评价:通过练习,检查学生对比的化简方法的掌握情况。
第四章:比的比较4.1 教学目标:理解比的大小,能对两个比进行比较。
4.2 教学内容:学习比的大小,能对两个比进行比较。
(1) 讲解:讲解比的大小,即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得到的结果,称为比的比值,比的比值越大,比就越大。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基本性质》人教版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能够解决简单的比大小问题;
3.能够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示范、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比的基本概念;
2.比的性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
1.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运用比的基本性质;
2.多种问题的整合与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利用生活中的比喻情景,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2.运用实物图片等教具引入比的基本性质。
二、讲解
1.通过黑板板书、课件等方式,讲解比的基本性质和运用方法;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互动讨论。
三、练习
1.给学生布置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鼓励学生将解题过程与方法分享给同学,促进合作交流。
四、拓展
1.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拓展比的应用场景;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新性思考。
四、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总结比的基本性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体会。
五、作业布置
1.布置适量的巩固练习,巩固比的基本性质;
2.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
六、教学反思
1.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收获与不足;
2.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是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比的基本性质》人教版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比的基本性质,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
《比的基本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比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比的概念:比是用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结果,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2.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比的基本性质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引入比的概念。
2.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3. 采用练习法,巩固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2. 新课导入:介绍比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3. 讲解与示范:讲解比的基本性质,并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4. 练习与反馈: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并给予反馈和指导。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比的基本性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评价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教学效果。
2.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和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3. 评价内容:比的概念理解、比的基本性质的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比的基本性质的示例和练习题。
2. 练习题:设计相关练习题,供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使用。
3. 教学素材:收集生活中的相关实例,用于导入和讲解比的概念。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计划2课时,每课时40分钟。
2. 教学进度:第一课时介绍比的概念和比的基本性质,第二课时进行练习和总结。
九、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教学过程中对比的基本性质的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运用比的基本性质。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基本性质》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概念和比的大小比较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比的基本性质,即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于比的概念和比的大小比较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课堂参与度也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难点:理解和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实践操作法: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巩固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比的基本性质的例子。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比的基本性质。
3.学习单:设计学习单,帮助学生巩固比的基本性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例子,如运动员跑步的速度,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比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计算和解释。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流程设计5篇比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以及比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以下是整理的比的基本性质教学流程设计,供您阅读,参考。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比的基本性质教学流程设计1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1.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一、引入同学们,前段时间在上海举办了一个举世闻名的盛会,知道是什么吗?(世博会)对,老师也去参观了,参观中,老师还拍下了我最喜欢的建筑(出示:中国馆图片),知道这是什么吗?(中国馆)对,中国馆的造型很独特,寓意也很深刻,老师想把他放大放到家里做装饰品,看看,哪一副图是按比例放大后的照片,为什么?生:第二幅只扩大了长,宽没变,第三幅图只扩大了宽,长没变,第三幅图长和宽都扩大了。
二、探索新知师:通过观察选择了第三幅图,如果给出相应的数据,你能结合前面学习的比例知识和大家说一说,为什么选第三幅图吗?(给出数据:20cm、10cm, 30cm、15cm) 师:有道理,根据这两幅图,你还能写出哪些比例? (生独立写)反馈板书:20∶30=10∶1530∶15=20∶1010∶15=20∶3020∶10=30∶15 讲解:内项与外项刚才我们用四个数组成了多个比例,在数学里,我们把组成了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其中中间的两个数叫做比例的内项,外面的两个数叫做比例的外项。
(板书)观察:组成比例的内项和外项,你有什么发现,并在小组内交流你的发现.反馈: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师:同意吗?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板书:20×15=30×10)师:每一个人再写一个比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看看是否有同样的规律?学生写并小组内交流。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第55页例9、例10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2.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件ppt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通过学生做题,复习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我们已经学过除法中的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那比有什么性质呢,这一节我们来学习比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二、学习新课1.教学例9(1)先算比值,把比值相等的比写出来(2)联系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比与分数的联系想一想:在比中又有什么规律可循?(3)师生共同总结比的基本性质演示课件“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有三个需要注意的地方2.教学例10 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后项都是整数,且互质,像9∶8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出示: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1)12 : 18 (2) 65:43 (3)1.8 : 0.09 (1)让学生试做第(1)题师:你是怎么做的?6和12、18有着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小结出整数比化简的方法:(演示课件出示)用比的前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使比的前后项是互质数。
(2)化简 (2) 65:43 师:这个比的前、后项是什么数?(分数)我们已经会化简整数比了,那么你能不能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分数比先化成整数比呢?(3)引导学生小结出分数比化简的方法:(演示课件出示)比的前、后项同时乘以它们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就可以把分数比转化成整数比,进而化简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4)化简(3)1.8 :0.09师:想一想如何化简小数比呢?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化简,指名板演师:那么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三、巩固反馈1.师:把55页练一练第1题填完整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2、完成练一练第2题。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内容。
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比的意义,比、除法和分数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约分、通分。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获取新知识,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及传承性。
并为下面学习实际问题中的比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学生已经学习过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在教师的的引导下不难得出比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环境分析:多媒体教室教学方法:合作交流、引导发现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让学生能使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结合自己的经验得出比的基本性质;2、使学生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准确地使用性质实行化简比的运算。
水平目标: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水平、发散性思维水平和综合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情感目标:1、通过由旧到新的训练发展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2、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难点:化简比与求比值0的不同教学过程:一、梳理旧知,引入新课1、什么叫做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2、比与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比分数前项分子:(比号)-(分数线)后项 分母比值 分数值3、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是什么?举例:6÷8=(6×2)÷(8×2)=12÷164、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举例: = =二、观察猜想、探究新知1、猜想比的性质: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也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同学们猜想看看,比也有这样的一条性质吗?假设有,这条性质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猜想,并相互补充,把这条性质说完整)2、验证猜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验证一下刚刚的猜想是否准确。
《比的基本性质》(教案)教学内容:比的基本性质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的基本概念2.掌握比的基本性质3.能够利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比的基本概念2.比的基本性质三、教学内容:1.比的基本概念比是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比值,表示为a:b,其中a和b是有理数,且b≠0。
在比a:b中,a叫做比的被比数,b叫做比的比数,又有a:b= a/b。
2.比的基本性质(1)两个比相等的充要条件是它们的两个比数成比例,即a:b=c:d。
(2)将比的两个比数同时乘或同时除以一个数k,所得新的比,仍是原来比的等价比,即ka:kb=a:b或a/k:b/k=a:b。
(这条性质的应用有利于比的化简和比的比较。
)(3)对于同一比的两个比数,如果它们的顺序交换,则所得的新比不变。
即a:b=b:a。
(4)将一个比的比数和被比数同乘或同除一个相同的数,所得的新比和原比相等。
即ka:kb=a:b或a/k:b/k=a:b。
(这条性质的应用有利于比的化简和比的比较。
)四、教学方法:1.演示法:通过事例,让学生感受比的基本概念。
2.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3.练习法: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掌握所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通过异形比的小故事引入比的基本概念。
2.讲授比的基本概念:学生:老师,什么是比?老师:比是一个数和另一个数的比值,如2:3、4:6。
学生:那么它和分数有什么区别?老师:分数是一个数的大小分成若干份的某一份,而比是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比如,2:3表示2这个数是3这个数的2/3。
3.讲授比的基本性质:学生:老师,比有哪些基本性质呢?老师:比有以下几种基本性质:两个比相等的充要条件是它们的两个比数成比例,即a:b=c:d;将比的两个比数同时乘或同时除以一个数k,所得新的比,仍是原来比的等价比,即ka:kb=a:b或a/k:b/k=a:b;对于同一比的两个比数,如果它们的顺序交换,则所得的新比不变,即a:b=b:a;将一个比的比数和被比数同乘或同除一个相同的数,所得的新比和原比相等,即ka:kb=a:b或a/k:b/k=a:b。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7篇)《比的基本性质》篇一课题:比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对策: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出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预案:一、复习1、36÷4=()÷8=()÷224÷12=48÷()=12÷()=6÷()师:填写时,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回忆商不变规律:被除数与除数同时乘或除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2、师:填写时,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回忆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二、新授(一)认识比的基本性质1、出示例题3师:先说出质量与体积的比是几,再求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2、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我们可以发现有三个比的比值相同,说明了它们质量与体积的比也相等,用连等号来表示。
板书:4:5=16:20=40:503、师:观察这个等式,什么在发生变化?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没变?(让学生结合等式中的数据进行说明)4、谁来说说你们发现的规律?生: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比值不变。
(教师板书)5、比的前项与后项可不可以同时乘以0,为什么?可不可以同时除以0?板书中补充:(0除外)说明:这就是比的基本性质。
(板书:比的基本性质)5、你觉得商不变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与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联系?6、运用:出示第71页上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独立填写,组织交流。
说明填写理由。
7、我们看一下这三组比,前后两个比的比值虽然相同,但是哪个比看上去更简单一点?师:我们把像这样的比(8:5、3:5)叫做最简单整数比。
想一下,最简单整数比有什么特征?生: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且只有公因数1(二)化简比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把一些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基本性质》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包括比的意义、比的种类、比的基本运算以及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等。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比的概念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为学习初中数学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符号、运算规则等有所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可能会对比的种类和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等方面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这些难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举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比的概念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难点:比的种类和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重点:比的基本性质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比的规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含有动画、图片、例题等丰富的教学课件。
2.练习题:准备相应的练习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操练和巩固。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实物或模型,以便进行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比,如运动员跑百米的时间、水果超市苹果和香蕉的售价等,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讲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让学生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等基本要素。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比的运算,如求比值、化简比等,巩固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比的运算规律,如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两个比是否相等、求某个数的比值等。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比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的重点难点之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概念和比的基本性质。
二、教学目标•掌握比的基本概念和比的基本性质;•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实施过程1.导入环节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生活中的比较,如“芒果比荔枝重三倍”,引出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概念讲解接下来,我们通过教材讲解比的概念和比的性质,借助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 练习环节接下来,我们安排一些练习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小组讨论、个体练习和合作解题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4.拓展环节最后,我们可以适当拓展课程,引导学生探究更深层次的比的问题,比如金钱、长度、时间等方面的比较。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让学生拓展思路和对比掌握得更加透彻。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比较好,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表现,思维活跃,能够巩固理解比的基本概念和比的基本性质。
但是,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1.有些学生在概念讲解环节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需要通过多次练习或者个别辅导让他们掌握更好;2.练习环节需要更多的个体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3.在拓展环节时,需要更多引导全体学生一起思考,讨论问题,提高学生思维和交流能力。
总体来说,教学设计合理,教学目标明确,但仍然需要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改进,可以更好地辅导和引导学生学习。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比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比的概念,理解比的基本性质,包括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分数、小数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比的概念和基本性质,还需要通过实例和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比的意义和应用还不够清晰,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渗透。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难点: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比的基本性质。
2.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3.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运用练习法,巩固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掌握。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比的基本性质的实例和练习题。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供学生练习使用。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实际问题,如“小明和小华赛跑,小明跑500米,小华跑300米,他们的速度比是多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比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比的基本性质,如“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同时,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如“某商店苹果和香蕉的售价比是3:2,苹果和香蕉的重量比是多少?”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4.巩固(10分钟)通过课件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比的基本性质》参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比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比的基本性质。
难点: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引入比的概念。
3. 采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练习题。
3. 实物或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这组图片中,每个物品的数量是固定的,从而引入“比”的概念。
2. 探究比的基本性质:(1)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前项和后项都可以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2)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举例验证比的基本性质。
3. 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重点讲解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的方法。
4. 巩固练习:出示巩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
(2)出示拓展题,让学生课后思考。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搜集生活中的比,下节课分享。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以及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是否存在困难。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八、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练习题的正确率来评价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掌握程度。
九、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用1课时完成。
十、教学内容安排:1. 导入新课(5分钟)2. 探究比的基本性质(15分钟)3. 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10分钟)4. 巩固练习(5分钟)6. 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六、教学设计1.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感受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内容:(1) 引入比的概念,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物品之间的数量关系。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45 、46页内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正确化简比。
过程与方法:1、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领悟并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会化简比。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正确化简比。
教学过程:一、听算练习:求比值: 2:0.5 4:1 20:5 200:5090:60 9:6 3:2 0.3:0.2两个同学板演:写出过程(设计意图:加强基础训练,巩固求比值的练习,为本节课比的基本性质做铺垫。
)汇报答案时强调求比值是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
二、新授:1、观察黑板上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生的发现:前面四个比的比值相等,后面四个比的比值相等。
板书算式: 2:0.5 = 4:1 = 20:5 = 200:50 = 4(2×2) :(0.5×2)(20×10):(5×10)90:60 = 9:6 = 3:2 = 0.2:0.3 = 1.5(90÷10):(60÷10) (3÷10):(2÷10)观察第一组比,他们的比值是相等的,前项和后项有什么变化?以前两个比和后两个比为例,找同学说出自己的发现。
教师添加板书,渗透格式的书写。
让学生多说自己的发现,从①到③,从①到④,从②到④等,然后小结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同一个数,比值不变。
2、将上面两个规律综合小结: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比值不变。
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3、出示课题:(比的基本性质)4、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做出准确判断:①8:10 =(8+10):10+10 = 18:20 ()②12:16=(12÷6):(16 ÷4)= 2:4 ()③0.8:1=(0.8×10):(1×10)=8:10 ()5、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你联想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那部分知识?学生很容易想到这些内容,比的基本性质,商不变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 能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比的运算和变形。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比的基本性质的发现和理解。
2. 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比的运算和变形。
难点:1. 对比的基本性质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2. 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比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教学素材和例题。
3. 教学评价工具。
学生准备:1. 学习教材或相关资料。
2. 笔记本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生活实例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比较物体大小的经验,引出比的概念。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理解比的概念,尝试解决教材中的练习题。
3. 课堂讲解:讲解比的基本性质,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比的基本性质。
4. 课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比的运算和变形,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比的基本性质,并说明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掌握情况。
3.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比的基本性质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馈与调整:1. 课堂反馈:根据学生的课堂问答和练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讲解和练习。
七、拓展与延伸:1. 比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比较商品价格、比较学习成绩等,提高学生运用比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0、51页内容及相应的练习。
【教材分析】比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以及比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比和分数、除法有密切的联系,教学比的基本性质,要联系学过的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材通过“想一想”启发学生找出比中有什么相应的性质,然后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
这样既加强前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同时又渗透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引导学生用已有知识去探索规律,发现规律,总结规律,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比的基本性质,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正确化简比,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ﻫ过程与方法: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领悟并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会化简比。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正确化简比。
【教学准备】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基本性质教案范文(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基本性质教案范文第【1】篇〗首先,我来说一说教材,我讲的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63页比的基本性质,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和分数、比和除法的关系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的商不变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本节课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索、比较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会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一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向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并将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探究学习的方法,教学媒体的使用:多媒体。
接着我来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
一、创造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询问学生:“同学们喜欢喝蜂蜜水吗?”大部分同学会说愿意并会表示他们愿意喝更甜一些的。
这时我会适时的向学生说明其实小明同学和大家一样也喜欢喝甜的蜂蜜水,这不小明的妈妈给小明准备了两杯蜂蜜水,但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杯,哪杯甜呢?这下难坏了小明,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他吗?电脑演示多媒体课件演示:第一杯360毫升的水,40毫升蜂蜜;第二杯180毫升的水,20毫升蜂蜜;同学们会兴致盎然,想尽各种办法帮助小明。
有的同学会根据商不变的规律确定选哪杯都可以,因为360毫升的水是40毫升蜂蜜的9倍,180毫升的水是20毫升蜂蜜的9倍即360÷40=180÷20;有的同学会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确定选哪杯都可以,因为40毫升蜂蜜是360毫升水的九分之一,20毫升蜂蜜是180毫升水的九分之一即40/360=20/180,学生会想尽各种办法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是每一个学生都是热情的,都是乐于助人的,尤其是愿意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因此一听说帮助同学,学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兴趣就是学生思维的原动力,只要有兴趣,就会产生创造性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