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14 圆明园的毁灭
- 格式:pptx
- 大小:4.65 MB
- 文档页数:51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课文以浅近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当年的繁华,讲述了圆明园毁灭的过程,作者想让学生感受到的除了因祖国过去的贫病饥弱而忍受的耻辱之外以及由此而生的愤怒之外,更重要的,是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在通过课前的预习,基本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对文章进行了初步解读,对这段历史有一定了解,但对爱和恨交织的情感把握上不是很准,尤其是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责任感更需要老师的引导。
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充分挖掘“爱恨变化”的情感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带着他们在爱的情感中走进圆明园,在由恨而生的使命感中走出圆明园。
二、教学目标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我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⑵训练学生在读中认真思考,体会,从而获得真实的感受,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⑴重视读文,读中自悟。
⑵电教媒体,从旁辅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外资料和对课内重点词句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产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了解圆明园被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辉煌壮观。
三、教学方法我们知道,“教是为学服务的”,一节课选择了较为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我准备在“目标调控法”大前提下运用以下教学方法:⑴以读促进,激发情感。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设计多种形式的读:引读、个人读、对比读、自读、默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14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14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圆明园的辉煌过去和它的毁灭,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一段悲惨的往事,增强他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用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但他们对历史知识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圆明园的历史。
同时,学生对爱国情怀的培养也至关重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让他们认识到爱国不仅仅是口号,更是行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圆明园的历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文化财富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情感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圆明园的图片、历史背景等资料。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历史文献、故事等,作为教学补充。
3.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圆明园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圆明园的美丽景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圆明园的历史背景。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发音、停顿、情感把握等。
朗读结束后,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引导,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课文。
第14课知识点主题思想:本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毁灭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对侵略者野蛮、无耻行径的无比痛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内问题: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昔日的圆明园?答:(1)圆明园的位置与总体布局:(2)圆明园的种种景点,突出它在园林建筑上的杰出成就:(3)圆明园内收藏的历史文物和奇珍异宝,突出它的文化艺术价值。
2.课文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对侵略者野蛮、无耻行径的无比痛恨之情。
3.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答:课文用较大篇幅写圆明园的过去是为了让读者了解这座艺术的园林,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反应出被毁前后的不同,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圆明园昔日何等的好看,越是被写得完美,世人对被毁的圆明园就越是痛心。
不但用对比写出了差距,更反应出了破坏者对我们国家历史宝物的残忍破坏,反应出当时的残忍,也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懦弱无能反抗。
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让我们记住这段屈辱的历程,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4、读下面的句子,注意表示时间表的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感受。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说明了圆明园内收藏的历史文物和奇珍异宝的年代跨度大、种类多、数量多,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从而突出它的文化艺术价值。
它的毁灭,真是让人痛心、惋惜。
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概括指出圆明园毁灭的损失无法估量。
第二部分(2-4):介绍了圆明园的景物和收藏的历史文物。
第三部分(5) :讲述英法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强盗行为。
生字组词:毁:毁灭毁坏销毁坠毁烧毁诋毁估:估计估测低估估算估量评估拱:拱卫拱桥拱门拱手众星拱月辉:光辉辉映星月交辉金碧辉煌煌:辉煌殿:宫殿殿堂大殿桂殿兰宫陵:丘陵陵墓陵园陵寝中山陵览:阅览游览浏览展览博览群书境:环境境界国境边境身临其境宏:宏伟宏大宏观大展宏图宽宏大量唐:唐朝唐装荒唐唐突颓唐不安闯:闯进闯练闯祸闯荡闯关冻_闯江湖统:统一统领统率统治传统血统销:销毁报销销售花销销声匿迹奉:奉命奉献信奉奉行奉公守法多音字:量:liáng称量liàng量体裁衣还:hái还有huán归还形近字:拱(拱手)供(提供)境(环境)镜(镜子)销(报销)消(消失)词语解释:不可估量:本文中指圆明园的毁灭损失巨大,无法计算。
《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原文《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原文《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4课的课文。
用反衬手法写是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原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
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扩展阅读:《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看老师板书课题,注意两个“圆”字不同,“毁”字的写法。
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复习。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三、展标。
14.圆明园的毁灭(一)名园浩劫法·雨果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
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个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的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
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二)废墟(节选)余秋雨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
片片瓦砾散落在荒草之间,断残的石柱在夕阳下站立,书中的记载,童年的幻想,全在废墟中殒灭。
昔日的光荣成了嘲弄,创业的祖辈在寒风中声声咆哮。
夜临了,什么没有见过的明月苦笑一下,躲进云层,投给废墟一片阴影。
但是,代代层累并不是历史。
废墟是毁灭,是葬送,是诀别,是选择。
时间的力量,理应在大地上留下痕迹;岁月的巨轮,理应在车道间碾碎凹凸。
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
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
营造之初就想到它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是起点。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4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圆明园的历史和它的毁灭。
文章通过描绘圆明园的美丽和辉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对失去的珍贵文物的痛心。
这篇课文内容丰富,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它不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他们对于历史故事和人物有一定的认知,但关于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理解文章中的情感表达,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圆明园的历史和毁灭过程,理解文章中的情感表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珍惜文物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圆明园的历史和毁灭过程,文章中的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圆明园毁灭的痛心和仇恨,以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圆明园的美丽和毁灭,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圆明园的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圆明园的毁灭过程,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互相交流,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4.情感教育: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圆明园毁灭的痛心和仇恨,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激发学生珍惜文物的意识。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4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描述中国历史上一段悲壮历史的文章。
它通过描绘圆明园的美丽和毁灭,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苦难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本课内容安排在五年级上册,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和写作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阶段。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但是,对于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一定的基础,但还需要通过练习和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难点:对于一些历史术语和文化知识的理解,以及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五. 教学方法1.阅读理解: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写作指导:通过指导学生写作,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2.参考资料:关于圆明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资料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圆明园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圆明园吗?你们对圆明园有什么了解?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文章,边读边解释一些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题目为:“你们认为圆明园的毁灭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们对此有什么感受?” 讨论结束后,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原文14 圆明园的毁灭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
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
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
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