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 信息技术22 绘制特殊效果
- 格式:doc
- 大小:654.00 KB
- 文档页数:6
北京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画图工具任选用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吕蕊一、教材与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画图工具任选用》是北京出版社《信息技术》第一册第三单元第15课的内容。
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学会使用多边形、曲线、刷子、铅笔等工具。
本节课是其中的第一课时。
曲线工具是画图工具中较难使用的工具,因此我将这部分内容单列一课,力求通过5种不同的曲线,让学生掌握“普通曲线”和“水滴形曲线”的绘画方法;用简笔画的方式,让学生在简单的模仿中将“曲线”工具得以应用。
最后给不同水平的学生留下不同的任务,水平高的学生可以自由创作,水平低的学生可以模仿绘画。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在学习认识了windows并学会了操作鼠标及windows窗口的基础上,掌握了“画图”软件的启动、退出;窗口组成及简单工具(如:矩形工具、椭圆形工具)的用法。
三年级的学生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好奇心和争强好胜的心理,对电脑充满了兴趣。
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我提供了学生喜欢的卡通图案,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绘画欲望;并用小组合作竞赛的方式,激励学生努力探究、勇于尝试,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曲线”工具画图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曲线”工具的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中依靠探究,掌握“曲线”工具的用法,进一步提高绘画能力,体验到电脑绘画的乐趣。
教学重点:学会使用“曲线”工具画图教学难点:能够较为熟练的使用“曲线”工具绘画三、教学流程示意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欣赏)师:说一说,这些图片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学生仔细欣赏,发出赞叹声)生:都很漂亮生:都有弯曲的线师:如果图上都是呆板的直线,会毫无生趣,有了曲线就不一样了。
今天我们来学习曲线工具的用法。
(二)实践探究,掌握方法操作一:动手尝试,初步体会师:请你找出曲线工具,自己动手尝试用这个工具能不能画出曲线来。
北京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案教案标题:使用计算机制作数字绘画教学目标:1. 了解数字绘画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学习使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字绘画。
3.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数字绘画的概念和应用领域。
2. 学习使用绘画软件的基本操作技巧。
3. 创作数字绘画作品。
教学准备:1. 计算机设备和绘画软件。
2. 示例数字绘画作品。
3. 绘画素材和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向学生介绍数字绘画的概念和应用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讲解使用绘画软件的基本操作技巧,如绘制线条、填充颜色、调整画笔大小等。
3. 示范演示:通过示例数字绘画作品,展示不同的创作风格和技巧,并解释创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4. 练习指导:让学生动手实践,使用绘画软件进行简单的绘画练习,如绘制几何图形、填充颜色等。
5. 创作任务: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绘画素材和工具,让他们自由创作数字绘画作品。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示个性化的艺术表达。
6. 展示和评价:学生完成作品后,组织展示和评价活动,让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作品,分享创作心得和经验。
教学扩展:1. 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绘画软件和工具进行数字绘画实践,拓宽创作技巧和风格。
2. 引导学生了解数字绘画在现实生活和职业领域中的应用,如平面设计、动画制作等。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练习和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和技能掌握情况。
2. 评价学生的数字绘画作品,包括创意、技巧运用和艺术表达等方面。
教学反思:1. 总结学生在数字绘画方面的学习成果和进步。
2. 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指导。
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步骤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进行调整。
《绘制特效效果--颜色填充》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学生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已经熟悉了画图程序的操作界面,对各种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主要学习填充颜色的方法和技巧,同时要结合之前学过的一些工具进行简单的修图学习。
二、设计理念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思想:1.本课整合了画图艺术欣赏和信息技术学科。
2.讲练结合。
在课堂上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
3.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我创新),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进一步认识“画图”的界面;②了解修图需要用到的几种工具;③认识填充工具的作用。
2.技能目标①学会在“画图”中打开图片文件;②学会几种简单修图工具的使用;③学会“填充工具”的使用。
3.情感目标:①体验电脑画画的简洁性,培养学习电脑的兴趣;②感受“画图”颜色的丰富多彩。
4.素质目标:陶冶学生审美的情操,提高审美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打开”图片,利用“填充工具”给图形着色。
难点:对小图形的填色和未封闭图形的填色。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控制平台,PPT课件,若干彩色的卡通画和若干未着色的卡通画。
六、教学过程1.欣赏图片导入,学习“打开图片”。
教师:今天老师很高兴,因为昨天老师从网上找到了几张漂亮的卡通图片,把它们保存在了电脑上,现在想把它们打开来,跟大家一起欣赏,好吗?(课件展示几张漂亮的电脑画)学生:欣赏画图教师:这些电脑画好看么?刚才老师播放的有点快,有些同学还没看够。
没关系,老师已经事先把这些图片存到了我们每位同学的电脑上,下面,就请你们自己用画图程序打开欣赏,好不好?谁知道画图软件中怎样打开图片?(课件微课视频演示)学生:在欣赏美丽画图的同时,掌握用画图程序打开画图文件的方法。
(教师巡回,个别辅导)设计意图:激趣导入,融知识技能的学习于主动的欣赏活动中。
2.激发兴趣,给图片涂上颜色教师:刚才欣赏了那么多的美丽图片,你们喜欢吗?还记得上节课我们画了什么吗?(请同学们打开上节课画的电脑画。
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插入图片和绘制图形1教案北京版1、学会在稳当中插入图片并对图片进行缩放、裁剪、旋转等处理的操作。
2、学会用绘图工具绘制图形,并适当调整图形的属性。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插入图片的方法教学难点用绘图工具绘制图形,并适当调整图形的属性技术准备屏幕广播系统、教学用课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出示一篇插入图片和没有插入图片的文章,让学生观察:你更喜欢哪篇文章?为什么?提示课题二、教学过程三、归纳小结巩固提高一、插入图片操作1:输入儿歌《走路》,并插入图片文件。
动手做:①输入儿歌《走路》,对文字进行适当的修饰;②单击“常用”工具栏内的“插入图片”按钮,弹出图片对话框形;③在“图片”对话框中,指定图片文件的位置;④在图片文件列表框中,选中一张企鹅的图片文件,在预览框中预览图片效果;⑤单击“打开”按钮,选中的企鹅图片就被插入到文档中了。
操作2:调整图片的大小和位置。
动手做:①单击企鹅图片,将其选中;②拖动图片周围的所放点,改变图片的大小;③将鼠标指针移至图片中,指针变为字箭头形,拖动鼠标,屏幕中出现一个虚线框,表示图片将被放至的位置,松开鼠标,图片被移到新的位置。
提示:在“金山文字2003”软件的“图片”工具栏中,提供了编辑处理图片的常用工具按钮。
打开“视图”菜单,选中“工具栏”下的“图片”项,“图片”工具栏就会显示在窗口内。
操作3:将企鹅图片裁剪成椭圆形。
动手做:①双击企鹅图片,图像周围出现由斜线围成的图片框,表示图片已处于编辑状态;②单击“图片”工具栏中的“椭圆裁剪”按钮,在图片框内出现椭圆形的裁剪框;③移动裁剪框或缩放裁剪框,调整图片的裁剪区域;④在选定的图片框内双击鼠标,图片就被裁剪成椭圆形。
操作4:水平反转企鹅图片。
动手做:①双击企鹅图片;②在选中的企鹅图片上右击鼠标,弹出快捷菜单中的“旋转镜像”项后,弹出子菜单;③单击“水平镜像”项,企鹅图片就被水平翻转。
操作5:插入金山“图片素材库”中的袋鼠图片。
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文字的特殊修饰1教案北京版一、引入教师演示准备好的文档,请大家仔细观察,你最喜欢哪种字的效果?同学们想不想把你文章中的文字修饰得更漂亮一些?揭示课题: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让修饰后的文档与没修饰的文档进行对比二、教学过程三、归纳小结巩固提高一、设置空心字操作1:输入古诗《春晓》,并将诗歌中的第一句设置为空心字。
动手做:①输入古诗《春晓》,并改变文字的字体、字号和颜色(字变大、变粗、空心效果才明显);②选中“春眠不觉晓”;③单击“格式”菜单,将鼠标指针移动到“文字修饰”项后,弹出“文字修饰”子菜单;④单击“空心”项,选中的文字变为空心字。
二、设置勾边字操作2:将诗歌中的第二句设置为勾边字。
动手做:①选中“处处闻啼鸟”;②单击“格式”菜单,将鼠标指针移动到“文字修饰”项后,弹出“文字修饰”的子菜单;③单击“文字修饰”子菜单底部的“详细文字修饰”项,弹出“文字修饰”对话框;④单击“类型”框的下拉按钮,在弹出的“类型”列表中,选择“勾边”项;⑤拖动“幅度”滑块,调整勾边字的幅度,观察“字样”区显示的勾边字效果;⑥单击“确定”按钮;选中的文字变为勾边字。
三、设置立体字操作3:将诗歌中的第三句设置为立体字。
动手做:①选中“夜来风雨声”;②重复操作2中的步骤②③,打开“文字修饰”对话框;③打开“类型”列表,选择“立体”项;④拖动“幅度”滑块,调整立体字的幅度;⑤拖动“角度”的圆形滑块,调整立体字的角度;⑥单击“确定”按钮,选中的文字变为立体字效果。
四、设置渐变字操作4:为诗歌的标题文字设置出由蓝色渐变为红色的效果。
动手做:①选中“春晓”;②重复操作2中的步骤②、③,打开“文字修饰”对话框;③在“类型”列表中选择“渐变”项;④单击“起始颜色”色块,在弹出的“颜色”对话框中,选择蓝颜色并单击“确定”按钮;⑤单击“终止颜色”色块,在弹出的“颜色”对话框中,选择红颜色并单击“确定”按钮;⑥拖动“角度”的圆形滑块,调整颜色渐变的角度;⑦单击“确定”按钮,选中的文字出现颜色渐变的效果。
北京版信息技术22绘制特殊效果教案总第页总第页教学过程含时间分配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引入1、师:美术课上,我们的用什么来画出美丽的图画?(蜡笔、彩笔、水彩、彩色铅笔、……)随着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小结:美术课上我们使用过这么多的“笔”画出了美丽的图画,那么在我们学习的画图软件中能不能画出这些效果呢?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2课绘制特殊效果板书课题:22 绘制特殊效果二、探索新知:启动画图软件那么怎样画出像蜡笔、油画、水彩等特殊效果呢?学生试着回答(学生可能能说出“刷子”)(一)熟悉刷子工具请你们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颜色,试一试每一种样式刷子的效果。
边操作边思考,你最喜欢哪一种效果的刷子?(1分钟)总第页总第页教学过程含时间分配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按提示探索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演示问:轮廓、填充和前景色、背景色有什么关系?小结:前景色对应轮廓,设置边线的效果;背景色对应填充,设置封闭图形填充的效果;直线和曲线不封闭,没有填充效果。
板书:轮廓→前景色填充→背景色(左键)师:如果使用右键,轮廓和填充对应的前景色、背景色正好相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试一试。
3.使用新知识画简单图形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使用轮廓和填充的特殊效果画出了草叶、松树,下面请你再使用我们学习的知识画出简单的物品。
任务提示:大屏幕展示一些样例。
总第页教学过程含时间分配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创作,教师巡视。
展示汇报:我用()效果,画出了()。
小结:使用轮廓和填充,配以不同的颜色,可以画出成千上万种不同效果的图形。
下面我们就以水彩效果为例画一幅水彩花。
(四)学画水彩效果的花师:我们先来学一学花是怎样画出来的?对照P108表格,教师讲解画水彩效果的花学生模仿画出相应的花朵,教师巡视指导。
画完的同学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用刷子画出茎,再把花朵移动到相应的位置,并画上花瓶。
学生完成作品。
解决背景色不透明的问题。
继续完成作品总第页教学过程含时间分配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三、巩固提高:(一)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完成草地作品的创作。
教案
总第页
学
过程
含时间分配
一、引入
1、师:美术课上,我们得用什么来画出美丽得图
画?(蜡笔、彩笔、水彩、彩色铅笔、……)
随着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小结:美术课上我们使用过这么多得“笔”画出了美
丽得图画,那么在我们学习得画图软件中能不能画
出这些效果呢?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2课绘制特殊效果
板书课题:22 绘制特殊效果
二、探索新知:
启动画图软件
那么怎样画出像蜡笔、油画、水彩等特殊效果呢?
学生试着回答(学生可能能说出“刷子”)
(一)熟悉刷子工具
请您们选择一种自己喜欢得颜色,试一试每一种样
式刷子得效果。
边操作边思考,您最喜欢哪一种效果
得刷子?(1分钟)
总第页
过程
含时间分配学生按提示探索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演示
问:轮廓、填充与前景色、背景色有什么关系?
小结:前景色对应轮廓,设置边线得效果;背景
色对应填充,设置封闭图形填充得效果;直线与
曲线不封闭,没有填充效果。
板书:轮廓→前景色填充→背景色 (左键)
师:如果使用右键,轮廓与填充对应得前景色、
背景色正好相反,感兴趣得同学可以试一试。
3、使用新知识画简单图形
师:通过刚才得学习,我们使用轮廓与填充得特
殊效果画出了草叶、松树,下面请您再使用我们
学习得知识画出简单得物品。
任务提示:大屏幕展示一些样例。
总第页
教
学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过
程
含时间分配学生创作,教师巡视。
展示汇报:我用( )效果,画出了( )。
小结:使用轮廓与填充,配以不同得颜色,可以
画出成千上万种不同效果得图形。
下面我们就
以水彩效果为例画一幅水彩花。
(四)学画水彩效果得花
师:我们先来学一学花就是怎样画出来得?
对照P108表格,教师讲解画水彩效果得花
学生模仿画出相应得花朵,教师巡视指导。
画完得同学帮助有困难得同学。
用刷子画出茎,再把花朵移动到相应得位置,并
画上花瓶。
学生完成作品。
解决背景色不透明得问题。
继续完成作品
总第页
教
学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过程
含时间分配
三、巩固提高:
(一) 利用今天学习得知识,完成草地作品得
创作。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
(二) 展示与评价:
自评:我用( )效果,画出了( )。
她评:我欣赏她画得( ),我得小建议就
是……
四、总结:
通过今天得学习您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
获?
师:“画图”软件给我们提供了多种绘画工具,
充分合理得使用这些工具,就可以创作出各种
风格效果得图画来。
希望同学们积极探索。
学生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