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上册朝代列表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4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知识中国朝代顺序表: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①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②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是化石或考古发现二.远古居民的代表图:居民距今时间特征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用火情况:学会用火,会保存火种(火作用: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使用工具:使用打制石器体貌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生活情况: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体貌特征: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似工具:使用打制石器,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用火情况:人工取火生活情况:集体生活,靠采集狩猎捕鱼为生,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埋葬逝者1.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2.北京人遗址意义(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第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一.原始农业的发展1.原始农业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2.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二.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三个代表:原始居民距今时间发现地点生产活动生产工具房屋用具穿着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7000年长江流域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村种植水稻,饲养猪狗、水牛骨耜,磨制石器干栏式房屋、木构水井陶器,玉器、原始乐器学会纺织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6000年黄河流域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种植粟和蔬菜,饲养猪狗;渔猎磨制石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彩陶1.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历史朝代列表(完整版)超完整的古代历史朝代时间及君主列表对历史学习很有帮助!中国朝代顺序表中国朝代历史顺序表:华夏族(皇帝)--4000多年前尧舜禹夏朝--约公元前22世纪-公元前17世纪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秦朝--公元前221-元前206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之后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汉高祖(刘邦)-汉文帝-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三国--公元220-280 年刘备、曹操、孙权争夺天下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东晋南北朝--公元386-581年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超完整的古代历史朝代时间及君主列表对历史学习很有帮助!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宋朝--公元960-1279 年,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南宋(赵构)(公元1127-1279年)。
元朝--1271年-1368年,元世祖(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朱元璋即明太祖。
清朝--公元1644-1911年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速记口诀: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唐朝皇帝的排列顺序高祖李渊(566-635)618年称帝,在位9年,626年让位于李世民高祖李渊,陕西人,世袭为唐公。
617年出任太原留守。
隋末农民起义时,他乘机起兵攻入长安,建立唐朝。
李渊是一个酒色之徒,并无雄才大略。
退位后死于635年,时年70岁。
超完整的古代历史朝代时间及君主列表对历史学习很有帮助!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有道名君。
历史朝代先后顺序原始社会: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大汶口居民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尧、舜、禹时期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东周战国封建社会: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历史时间归纳原始社会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云南;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山顶洞人:距今3万年河姆渡人:距今七千年,长江流域。
半坡居民:距今五六千年,黄河流域大汶口居民:距今四五千年,黄河流域黄帝、炎帝:距今四五千年,黄河流域尧、舜、禹奴隶社会夏朝(约前2070年-前1600年),2070--1600=470年建立者:禹;都城:咸阳(河南登封)商:(约前1600年-前1046年),1600-1046=554年建立者:汤;都城:殷(河南安阳)西周:(前1046-前771年)1046-771=275年建立者:周武王都城:镐京(陕西西安)春秋:(约前770-前476年)770-476=294年建立者:周平王都城:洛(邑)战国:(前475-前221年)475-221=254年注:按时间长短排列:商夏春秋西周战国封建社会秦(前221--前207年)221-207=14年建立者:秦王赢政定都:咸阳(陕西咸阳)西汉(前202-9年)202-9=211年建立者:刘邦都城:长安(陕西)东汉(25-220年)220-25=195年建立者:刘秀都城:洛阳三国(220-280年)280-220=60年魏220年建立者:曹丕都城:洛阳蜀221年建立者:刘备定都:成都吴222年建立者:孙权定都:建业(江苏南京)西晋(266年-316年)316-266=50年建立者:司马炎定都:洛阳东晋(317年-420年)420-317=103年建立者:司马睿都城:建康(江苏南京)南北朝(420-589年)9-420=169年南朝建立者:刘裕四个王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鲜卑族定都:平城439年),十四个王朝(孝文帝迁都洛阳)494年二五个王朝在位时间最长是西汉,最短是秦朝。
一、夏朝的建立与覆灭1. 夏朝的建立2. 夏朝的覆灭二、商朝的兴衰1. 商朝的兴起2. 商朝的繁荣3. 商朝的衰落三、周朝的兴起与分裂1. 周朝的建立2. 周朝的分封制度3.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四、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统一1. 春秋时期的五霸2. 战国七雄的兴起3. 秦始皇的统一我国五、秦汉之间的变迁1. 秦朝的兴起2. 西汉与东汉的交替3. 汉朝的疆域扩展六、三国时期的动荡1. 三国鼎立2. 一统三国3. 三国时期的文化繁荣七、南北朝时期的分裂1. 南北朝的分裂2. 南北朝的文化交流3. 北朝的灭亡八、隋唐时期的繁荣1. 隋朝的统一2. 唐朝的盛世3. 唐朝的文化繁荣九、五代十国时期的混乱1. 五代的分立2. 十国的形成3. 五代十国的战乱十、宋元明清的统一与变迁1. 宋朝的统一2. 元朝的统治3. 明朝的兴起4. 清朝的统治总结:我国古代史经历了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建立与覆灭,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之间的变迁,都是我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此后的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我国历经了分裂、统一、繁荣和衰落的历程。
宋元明清的统一与变迁为我国古代史画上了句号。
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大事年表是璀璨的辉煌历史,丰富多彩的史实不断展现出古代我国的沧桑巨变。
上文我们已经回顾了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衰,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秦汉之间的变迁,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探索从三国时期到清朝的统一与变迁的历史变迁。
六、三国时期的动荡三国时期始于汉献帝时期,终于晋朝建立,历时约70年。
三国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战争频仍,但也正是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形成了蜀汉、魏国、东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在这段时间内,诸葛亮、曹操、孙权等历史人物的传说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七、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南北朝时期指的是420年至589年的历史阶段。
南朝时期指的是刘宋、南齐、梁、陈四个朝代统治的南方,北朝时期指的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朝代统治的北方。
南北朝时期的政治虽然分裂,但文化艺术上却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华文化的灿烂时期。
中国朝代顺序表大全手写
以下是中国历史朝代的顺序表:
1. 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2. 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3.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
4. 秦朝(公元221年-206年)
5. 汉朝(公元206年-220年)
6. 三国(公元220年-280年,包括魏、蜀、吴三个国家)
7. 晋朝(公元265年-420年,包括西晋和东晋)
8. 南北朝(公元420年-589年,包括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北魏、东魏、西魏、北周等国)
9. 隋朝(公元581年-618年)
10.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
11.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60年,包括后梁、后唐、后晋、
后汉、后周等五个朝代和南唐、南汉、南楚、前蜀、后蜀、吴越、南唐等七个国家)
12. 宋朝(公元960年-1279年,包括北宋和南宋)
13.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
14.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
15. 清朝(公元1644年-1911年)
以上是中国历史朝代的顺序表,供参考。
初中历史常见的朝代名称
以下是初中历史教学中常见的中国朝代名称:
1.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 - 公元前1600年)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其建立者为禹,结束于少康。
夏朝时期,出现了典籍《尚书》,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历史书籍。
2.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 - 公元前1046年)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有殷商和商汤两个时期。
商
朝的时期,中国的社会分工已经比较明确,出现了青铜器。
3. 周朝(公元前1046年 - 公元前256年)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周朝的时期,中国的封建制度逐渐发展完善,出现了封建国家的格局。
4. 秦朝(公元前221年 - 公元前206年)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王朝,由秦始皇统一六国而建立。
秦朝的时期,秦始皇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如统一文字、度量衡等。
5. 汉朝(公元前206年 - 公元220年)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统一王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
汉朝时期,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得以完善,出现了丝绸之路。
这些朝代是初中历史课程中常见的,通过研究这些朝代的名称和特点,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请注意,以上内容为简要介绍,如果需要更详细的信息,请查阅相关历史书籍或教材。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
中国朝代顺序表:
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新朝、东汉、三国(曹魏、蜀汉、东吴)、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南吴、前蜀、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后蜀、南唐、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朝、明朝、清朝;
中国朝代顺序表简易口诀举例如下:
1、黄虞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晋,晋后南北分,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及民。
2、夏商西周继,春秋战国承。
秦后西东汉,三国西东晋。
两晋南北朝,隋唐大一统。
五代和十国,宋辽与夏金。
元明清三代,中国疆土定。
3、黄夏商周春战秦,汉后三国接两晋。
南北二朝隋唐五,宋元明清依次轮。
4、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5、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6、五帝夏商两周秦,西汉东汉三国晋。
凉燕赵,夏汉秦,北继胡,南承晋。
隋唐两宋夏辽金,蒙元明清中华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及开国皇帝。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年表(完整珍藏版)蚂蚁侃名著18-05-3116:351、夏朝,起讫年代:约公元前2146-1675年,都城:安邑,现今地于山西夏县,统治民族:华夏族,开国皇帝:禹2、商朝,起讫年代:约公元前1675-1029年,都城:毫,现今地于河南商丘,统治民族:华夏族,开国皇帝:汤3、西周,起讫年代:约公元前1029-771年,都城:镐京,现今地于陕西西安,统治民族:华夏族,开国皇帝:周文王姬昌4、东周春秋、战国,起讫年代:约公元前770-221年,都城:洛邑,现今地于河南洛阳,统治民族:华夏族,开国皇帝:周平王姬宜臼5、秦朝,起讫年代:约公元前221-207年,都城:咸阳,现今地于陕西咸阳,统治民族:华夏族,开国皇帝:始皇帝嬴政秦朝疆域6、西汉,起讫年代:约公元前206-公元8年,都城:长安,现今地于陕西西安,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高祖刘邦7、新朝,起讫年代:公元9-23年,都城:长安,现今地于陕西西安,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王莽8、东汉,起讫年代:公元25-220年,都城:洛阳,现今地于河南洛阳,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9、曹魏,起讫年代:公元220-265年,都城:洛阳,现今地于河南洛阳,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魏文帝曹丕10、蜀汉,起讫年代:公元221-263年,都城:成都,现今地于四川成都,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汉昭烈帝刘备11、孙吴,起讫年代:公元222-280年,都城:建业,现今地于江苏南京,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吴大帝孙权魏、蜀、吴三国12、西晋,起讫年代:公元265-316年,都城:洛阳,现今地于河南洛阳,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13、东晋,起讫年代:公元317-420年,都城:建康,现今地于江苏南京,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14、前赵、汉赵,起讫年代:公元304-329年,都城:长安,现今地于陕西西安,统治民族:匈奴族,开国皇帝:高祖光文皇帝刘渊15、成汉,起讫年代:公元306-347年,都城:成都,现今地于四川成都,统治民族:巴氐族,开国皇帝:太宗武皇帝李雄16、前凉,起讫年代:公元314-363年,都城:姑臧,现今地于甘肃武威,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高祖明王张寔17、后赵,起讫年代:公元319-351年,都城:襄国,现今地于河北邢台,统治民族:羯族,开国皇帝:高祖明皇帝石勒18、前燕,起讫年代:公元337-370年,都城:龙城,现今地于辽宁朝阳,统治民族:鲜卑族,开国皇帝:太祖文明皇帝慕容皝19、前秦,起讫年代:公元351-394年,都城:长安,现今地于陕西西安,统治民族:氐族,开国皇帝:世宗明皇帝符建20、后秦,起讫年代:公元384-417年,都城:长安,现今地于陕西西安,统治民族:羌族,开国皇帝:太祖武昭皇帝姚苌21、后燕,起讫年代:公元384-407年,都城:中山,现今地于河北定州,统治民族:鲜卑族,开国皇帝:世祖成武皇帝慕容垂22、西秦,起讫年代:公元385-431年,都城:苑川,现今地于甘肃榆中,统治民族:鲜卑族,开国皇帝:烈祖宣烈王乞伏国仁23、后凉,起讫年代:公元386-403年,都城:略阳,现今地于甘肃平凉,统治民族:氐族,开国皇帝:太祖懿武皇帝吕光24、南凉,起讫年代:公元397-414年,都城:西平,现今地于青海南宁,统治民族:鲜卑族,开国皇帝:烈祖武王拓跋乌孤25、南燕,起讫年代:公元398-410年,都城:广固,现今地于山东益都,统治民族:鲜卑族,开国皇帝:世宗献武皇帝慕容德26、西凉,起讫年代:公元407-421年,都城:酒泉,现今地于甘肃酒泉,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太祖昭武王李暠27、胡夏,起讫年代:公元407-431年,都城:统万城,现今地于陕西靖边,统治民族:匈奴,开国皇帝:世祖烈武皇帝赫连勃勃28、北燕,起讫年代:公元407-436年,都城:和龙,现今地于辽宁朝阳,统治民族:高句丽,开国皇帝:燕惠懿帝高云29、北凉,起讫年代:公元397-439年,都城:张掖,现今地于甘肃张掖,统治民族:卢水胡,开国皇帝: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逊东晋十六国30、南朝*宋,起讫年代:公元420-479年,都城:建康,现今地于江苏南京,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31、南朝*齐,起讫年代:公元479-502年,都城:建康,现今地于江苏南京,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齐高帝萧道成32、南朝*梁,起讫年代:公元502-557年,都城:建康,现今地于江苏南京,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梁武帝萧涎33、南朝*陈,起讫年代:公元557-589年,都城:建康,现今地于江苏南京,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陈武帝陈霸先34、北朝*北魏,起讫年代:公元386-534年,都城:洛阳,现今地于河南洛阳,统治民族:鲜卑族,开国皇帝:魏道武帝拓跋珪35、北朝*东魏,起讫年代:公元534-550年,都城:邺,现今地于河北临漳,统治民族:鲜卑族,开国皇帝:魏孝静帝元善见36、北朝*西魏,起讫年代:公元535-556年,都城:长安,现今地于陕西西安,统治民族:鲜卑族,开国皇帝:魏文帝元宝炬37、北朝*北齐,起讫年代:公元550-577年,都城:邺,现今地于河北临漳,统治民族:鲜卑族,开国皇帝:齐文宣帝高洋38、北朝*北周,起讫年代:公元557-581年,都城:长安,现今地于陕西西安,统治民族:鲜卑族,开国皇帝:周孝闵帝宇文觉北齐、北周、南陈39、隋朝,起讫年代:公元581-618年,都城:大兴,现今地于陕西西安,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40、唐朝,起讫年代:公元618-907年,都城:长安,现今地于陕西西安,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41、后梁,起讫年代:公元907-923年,都城:汴,现今地于河南开封,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梁太祖朱晃42、后唐,起讫年代:公元923-936年,都城:洛阳,现今地于河南洛阳,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唐庄宗李存勖43、后晋,起讫年代:公元936-947年,都城:汴,现今地于河南开封,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晋高祖石敬瑭44、后汉,起讫年代:公元947-950年,都城:汴,现今地于河南开封,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汉高祖刘暠45、后周,起讫年代:公元951-960年,都城:汴,现今地于河南开封,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周太祖郭威46、前蜀,起讫年代:公元891-925年,都城:成都,现今地于四川成都,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高祖王建47、后蜀,起讫年代:公元925-965年,都城:成都,现今地于四川成都,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高祖孟知祥48、杨吴,起讫年代:公元892-937年,都城:扬州,现今地于江苏扬州,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太祖杨行密49、南唐,起讫年代:公元937-975年,都城:金陵,现今地于江苏南京,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烈祖李昇50、吴越,起讫年代:公元893-978年,都城:杭州,现今地于浙江杭州,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武肃王钱繆51、闽国,起讫年代:公元893-945年,都城:长乐,现今地于福建福州,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太祖王审知52、马楚,起讫年代:公元896-951年,都城:长沙,现今地于湖南长沙,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武穆王马殷53、南汉,起讫年代:公元905-971年,都城:兴王府,现今地于广东广州,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高祖刘龑54、南平,起讫年代:公元907-963年,都城:荆州,现今地于湖北荆州,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武信王高季兴55、北汉,起讫年代:公元951-979年,都城:太原,现今地于山西太原,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世祖刘崇五代十国56、北宋,起讫年代:公元960-1127年,都城:开封,现今地于河南开封,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57、南宋,起讫年代:公元1127-1279年,都城:临安,现今地于浙江临安,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高宗赵构58、辽国,起讫年代:公元907-1125年,都城:皇都,现今地于辽宁,统治民族:契丹族,开国皇帝:太祖耶律阿宝机59、大理,起讫年代:公元937-1254年,都城:太和城,现今地于云南大理,统治民族:白族,开国皇帝:太祖段思平60、西夏,起讫年代:公元1032-1227年,都城:兴庆府,现今地于宁夏银川,统治民族:党项族,开国皇帝:景帝李元昊61、金,起讫年代:公元1115-1234年,都城:开封,现今地于河南开封,统治民族:女真族,开国皇帝:金太祖阿骨打62、元朝,起讫年代:公元1206-1368年,都城:大都,现今地于北京,统治民族:蒙古族,开国皇帝:元世祖忽必烈63、明朝,起讫年代:公元1368-1644年,都城:北京,现今地于北京,统治民族:汉族,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64、清朝,起讫年代:公元1616-1911年,都城:北京,现今地于北京,统治民族:满族,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清朝版图。
初一历史上册朝代列表
中国古代史:三国和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和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融合迅速发展,江南地区迅速开发为本单元的突出特点,也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
士族的形成与发展,宗教盛行也是本单元的突出特点。
三国和两晋。
东汉末年,各军事集团割据混战,社会动荡,国家分裂,这种局面实质上是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曹操势力逐渐强大,一度统一北方,但赤壁战败,统一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孙、刘势力发展,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时期,各国都注意发展经济。
西晋曾一度统一,但因各种矛盾尖锐复杂,又迅速灭亡。
东晋偏安江南,与内迁各族建立的政权对峙。
前秦曾一度统一北方,并想进而统一中国,但淝水战败,统一愿望再度落空。
南北朝,东晋之后,南方四朝相互更替,史称南朝。
南朝时,由于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开始赶上北方。
但政治上,则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了士族制度,它们在政治上、经济上都享有特权,极端腐朽。
而此时的北方,继前秦统一失败后,北魏又曾一度统一北方。
此后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这一趋势,并使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后来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不久,东魏、西魏又分别为北齐和北周所取代。
北周又一度统一北方,为以后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大融合,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江南的开发,我国的科技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不少领域取得领先世界的成就,出现了祖冲之、贾思勰等著名科学家和杰出的文学艺术家。
与此同时,佛教盛行,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及以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杰出的无神论者范缜。
1.怎样认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的社会根源。
首先是东汉以来世家豪族势力的膨胀,使政治分裂倾向日益加剧,其次是南方得到开发,孙刘两集团的经济实力日趋雄厚,而北方生产遭到破坏,曹魏时虽有恢复,也未超过两方的水平,因而在全国形成三个经济实力相对平衡的区域,为分立提供了物质基础。
再次是魏、蜀、吴之间也形成军事实力的某种均衡,彼此都无力消灭对方。
因而导致三国鼎立。
这种局面虽然仍属于政治上的分裂,但与东汉末年相比,却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三国是在各自统治范围内的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是一进步,它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相对安全的环境,各国统治者又都重视发展生产,为全国的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
2.西晋短期灭亡的原因
西晋统治短暂的原因主要有:①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权的斗争,使生产遭受严重破坏,也削弱了自身的统治力量。
②内迁的各族受西晋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民族矛盾尖锐,流民起义打击了西晋统治。
③匈奴贵族借机反晋,攻占西晋都城洛阳,又攻占长安,俘虏西晋皇帝,直接导致西晋灭亡。
所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是造成西晋短命而亡的三大矛盾,其中,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了其他两个矛盾。
3.士族制度
士族制度是魏晋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
对这种现象要从三个方面来把握:①士族的兴衰:魏晋以来,形成士族制度;东晋时得到充分发展;东晋南朝时士族势力很大;南朝末年,南方士族的势力逐渐衰落。
②士族的特殊地位:经济上占有很多的土地和劳动力;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的官职;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③士族的腐朽性:注重门第和身份的高低;不学无术,生活腐化。
士族制度经历了以下四个演变过程:①魏晋以来形成。
②东晋时期得到充分发展,东晋南朝时势力很大。
③南朝末年,南方士族的势力逐渐衰落。
④隋唐科举制度的冲击,到唐末农民起义时消亡。
4.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问题
①改革的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面对这种情况,为了加强对各族人民的统治,北魏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实行改革。
②改革的主要内容:可分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
经济上,实行均田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形式,政府把一些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对社会秩序安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政治上,迁都洛阳和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两项措施均有利于北魏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文化上,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孝文帝下令鲜卑族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话,提倡同汉族通婚,这就从姓氏、服装、语言、婚姻等方面清除了鲜卑族和汉族的隔阂,达到鲜卑族和汉族进一步融合的目的。
③改革的历史作用。
历史作用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5.南北朝时佛教的盛行
佛教盛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对这一现象,应注重从以下方面分析:
①佛教盛行的原因:佛教自西汉末传入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兴盛起来,其原因有:第一、社会动荡
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为佛教流行提供了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
第二,佛教本身有很大的欺骗性,佛教所宣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世幸福上,很容易欺骗和麻痹广大劳动人民。
第三,统治阶级的提倡支持。
②佛教兴盛的表现:信奉佛教的人很多,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信奉佛教;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佛教寺院在政治、经济上有很大势力。
③佛教的影响:同佛教有关的建筑和石窟艺术得到迅速发展;佛教没有解脱人民的灾难,反而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出现了反佛教的斗争,以范缜最为突出。
范缜的《神灭论》揭穿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进行的欺骗。
6.如何理解和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历史的突出特点之一。
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的消除,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
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形式途径为:①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②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联系更加密切。
③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民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大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
④各族间的征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打破了各族原有的部落组织,有利于民族融合。
⑤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