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单式折线统计图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2
第7单元折线统计图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把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依据统计表、条形统计图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单式和复式),帮忙学生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思想,依据折线的变化特点对数据进行简洁的分析、推断和预报,更好地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科书把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安排在同一个单元里教学。
教科书P104例1是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以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为题材,先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述历届参赛队伍支数的情况,再在此基础上引出折线统计图。
这一方面激活了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统计学问,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感受这两种统计图的联系,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从更广的角度把握分析数据的方法,培育数据分析观念。
教科书P106例2以上海老龄化社会为题材,具有时代性,也有助于学生感受折线统计图对分析社会问题的作用。
教科书先用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别呈现了2001-2010年上海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让学生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不便于分析多组数据,从而产生探究问题的需要。
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此外,教科书还特别注重依据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分析,培育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和能力。
在前面有关统计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多次从不同层面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对统计的过程和方法有了确定的阅历。
本单元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应当不难。
教学过程中,要么让学生看图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么让学生在已经确定了纵轴、横轴并画好网格的图中描点、连线,用折线表示相关的数据,不宜让相对繁琐的制图操作干扰学习的重点。
这样,既突出了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关键环节,又能让学生更加关注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把握统计方法,积累统计活动阅历。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教案一. 教材分析《单式折线统计图》是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如何绘制和解读单式折线统计图。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图形识别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条形统计图的基本知识,对统计图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和理解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方式,体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提高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认知水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如何绘制和解读单式折线统计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图形识别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如何绘制和解读单式折线统计图。
2.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折线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实践操作法。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图形识别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教具,如黑板、投影仪、折线统计图的样本等。
2.学生准备:学生需提前预习相关内容,了解条形统计图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折线统计图的样本,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具体问题,让学生运用折线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五年级下册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通用5篇)五年级下册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通用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五年级下册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1折线统计图的教学,是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学生根据数据作出简单地预测和判断,并进行交流,注重在具体情景中对可能性的体验。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上,使学生能看懂简单的折线统计图,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作出简单的推测和判断。
事实上,统计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也很容易学会,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统计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的统计意识,这些方面的目标不容易达到。
所以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我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信息,启发调动学生以有的知识经验,回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然后由学生自己找到制作方法上不相同的地方,并对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进行改造,在此基础上切实掌握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不足:在课后的练习中,我认为还应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加强对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的了解,并借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年级下册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2统计问题是最常见的生活问题,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是新课改的目标。
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理论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如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教育是我这节课主要研究的内容。
针对以上目标我反思如下: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这是我的第一想法。
因此,我不管在课前的谈话引入还是新授时的引导学生走进观测气温这个生活情境中,以及巩固运用时所选择的三个题目,都是有目的而选取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同步复习与测试讲义第七章折线统计图【知识点归纳总结】1. 单式折线统计图1.折线统计图: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数量,用折线的上升或下降表示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容易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2.折现统计图制作步骤:(1)标题:根据统计表所反映的内容,在正上方写上统计图的名称;(2)画出横、纵轴:先画纵轴,后画横轴,横、纵轴都要有单位,按纸面的大小来确定用一定单位表示一定的数量;(3)描点、连线:根据数量的多少,在纵、横轴的恰当位置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序连接起来.【经典例题】例1:如图,电车从A站经过B站到达C站,然后返回.去时B站停车,而返回时不停,去时的车速为每小时48千米,返回时的车速是每小时72千米.分析:从统计图中可知电车从A站到达B站用了4分钟,并在B站休息了1分钟,从B站到达C站用了5分钟,所以电车从A站到达C站共行驶了4+5=9(分钟),根据“速度×时间=路程”求出从A站到C站的距离;电车在C站休息了3分钟,从第13分钟开始行驶到第19分钟返回A站,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即可得出答案.解:48×(4+5)÷(19-13),=48×9÷6,=72(千米);答:汽车从C站返回A站的速度是每小时行72千米.故答案为:72.点评:此题首先根据问题从图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然后根据数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和“速度=路程÷时间”即可作出解答.2. 复式折线统计图1.定义: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用线段把各点顺次连接起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项目的具体数量,又能清楚地反映事物变化的情况.2.折线图特点:易于显示数据的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可以用来作股市的跌涨和统计气温.3.作用:复式折线统计图一般用于两者之间比较,主要作用还是看两者之间的工作进度和增长.折线统计图分单式或复式.复式的折线统计图有图例,用不同颜色或形状的线条区别开来.4.区别: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相差最大的是多了一条线,和第二个单位,但仍然能看出他的上升趋势.【经典例题】例1:哥哥和弟弟周末分别骑车去森林动物园游玩,下面的图象表示他们骑车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请根据哥哥、弟弟行程图填空.①哥哥骑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②弟弟骑车每分钟行0.3千米.分析:此题是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根据成正比例的意义可知,行驶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通过观察统计图可得出弟弟行驶的路程为30千米,时间为3:40-2:00=100分钟,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即可解决问题.解:因为路程=速度×时间,所以哥哥骑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3:40-2:00=100(分钟),30÷100=0.3(千米);答:哥哥骑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弟弟骑车每分钟行0.3千米.故答案为:正;0.3.点评:此题考查了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成正比例的意义.【同步测试】单元同步测试题一.选择题(共8小题)1.如图是张璐某一周内每天30秒跳绳成绩.如图中能表示张璐这一周内每天30秒跳绳平均成绩的虚线是()A.①B.②C.③D.④2.如图是小明每天上学走的路程统计图,那么他从家到学校需要走()千米.A.5B.2.5C.103.甲和乙在一次赛跑中,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个数为()①甲比乙先出发②甲比乙先到终点③甲速是乙速的2倍④甲、乙所行路程一样多A.1B.2C.3D.44.小明和小英一起上学.小明觉得要迟到了,就跑步上学,跑累了,便走着到学校;小英开始走着,后来也跑了起来,直到校门口赶上了小明.下列4幅图象,()幅描述了小英的行为.A.B.C.D.5.某日,淘气家的室内气温如图所示,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14时起,室温开始逐渐走低B.相邻的两个室温数据的取得间隔5小时C.当天室内平均气温在7℃与21℃之间6.如图所示的图象表示斑马和长颈鹿的奔跑情况,下面的说法不符合这个图象的是()A.斑马奔跑的路程与奔跑的时间成比例B.长颈鹿25分钟跑了20千米C.长颈鹿比斑马跑得快D.斑马跑12千米用了10分钟7.如图是吴先生国庆节开车从深圳回老家F市的过程.下面说法,错误的是()A.F市距离深圳640kmB.9:00﹣10:00车速最快C.14:00﹣15:00行驶了60kmD.开车4小时后体息了20分钟8.“龟兔赛跑”中,骄傲的兔子自认为遥遥领先就在途中睡了一觉,醒来时才发现乌龟快到终点了,于是急忙追赶,但为时已晚,最终乌龟先到了终点…下列各图与故事情节相符的是()A.B.C.二.填空题(共6小题)9.如图是一辆汽车与一列火车的行程图表,根据图示回答问题.(1)汽车的速度是每分钟千米;(2)火车停站时间是分钟;(3)火车停站后的速度比汽车每分钟快千米;(4)汽车比火车早到分钟.10.如图是航模小组制作的甲、乙两架飞机在一次飞行中时间和高度的记录.(1)乙飞机飞行了s,比甲飞机少飞行了s.(2)从图上看,起飞后第s两架飞机的高度相差2m,起飞后第s两架飞机的高度相差最大.(3)从起飞后第15s至第20s,甲飞机的飞行状态是,乙飞机的飞行状态是.11.观察如图回答问题:(1)这是一幅统计图.(2)2月份甲站比乙站多供立方米的水.(3)月份两站的供水量是一样的;月份两站供水量相差最多.(4)乙站1~5月份平均每月供水立方米.12.菊花牌感冒冲剂零售价为20元,两次降价后分别为18元和15元.用下面两幅图来表示药价的变动情况.(1)你觉得哪一幅统计图更能突出价格下降的幅度?.A.A B.B(2)如果在两次降价中,感冒冲剂类药品的平均下降幅度为30%,菊花牌感冒冲剂的降幅相对来说是不是很大?.A.是B.不是13.根据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小明家4个月水费统计图(1)小明家这4个月平均水费是元.(2)A月的水费比C月少%.(3)如果把平均水费记作0元,那么高出平均水费15元记作元,低于平均水费5元记作元.14.看图并解答问题.如图是小强和小刚两位同学参加800米赛跑的折线统计图.(1)前400米,跑得快一些的是,比赛途中在米处两人并列.(2)跑完800米,先到达终点的是,比另一位同学少用了秒.(3)小刚前2分钟平均每分钟跑米.三.判断题(共5小题)15.如图图是小林同学放学骑车回家的速度与时间关系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小林前3分钟与后3分钟骑车的平均速度和所走的距离相同..(判断对错)16.任意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都可以合成一个复式折线统计图.(判断对错)17.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仅反映数量的变化趋势,而且便于对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进行比较.(判断对错)18.折线统计图便于直观了解数据的大小及不同数据的差异.(判断对错)19.折线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也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减情况..(判断对错)四.操作题(共1小题)20.如图是某便利店两种品牌的纯牛奶1﹣6月销售情况统计表.月份123456销量甲202535405055乙151820161210请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并回答问题:(1)你了解到哪些信息?(2)如果你是便利店经理,下月你准备怎样进货?为什么?五.应用题(共4小题)21.小华骑自行车到6千米远的森林公园去游玩,请根据下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1)小华几时到达森林公园,途中休息了几分.(2)小华在森林公园玩了几分.(3)返回时用了几分.22.下面是莱商场去年上半年服装和鞋帽销售额统计表.(单位:万元)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服装171012141816鞋帽131214111214(1)根据统计表完成下面的统计图.(2)比较服装和鞋帽销售情况,用一句话加以总结.23.下面是某市一中和二中篮球队的五场比赛得分情况统计图.(1)两个学校的篮球队第二场比赛时成绩相差多少分?(2)哪场比赛两个学校的篮球队成绩相差最大?24.某商场2018年凉鞋的销售情况如图所示.(1)第一季度共销售双.(2)7月份的销售量是5月份的倍.(3)图中月份凉鞋的销售量最高,原因是什么?(4)这是一幅不完整的折线统计图.请你根据生活实际,完成这幅折线统计图.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8小题)1.【分析】根据平均数的意义可知:一组数的平均数应该比这组数中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所以①和④不对.张璐跳绳的个数大部分在②的上面,所以②的值应该偏低.由此解答即可.【解答】解:由图可知,④比张璐所跳个数都多,所以不对;①比张璐所跳个数都少,所以也不对;张璐所跳个数大部分在②的上方,所以②的值偏小一下,②错.所以应该选C.答:图中能表示张璐这一周内每天30秒跳绳平均成绩的虚线是③.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应用,关键运用平均数的意义做题.2.【分析】观察图可知,小明离的路程越来越多,走到5千米的地方路程不再增加,也就是到了学校,然后在学校里面待了一段时间,然后回家,离家的距离越来越少,由此求解.【解答】解:观察图可知,小明离的路程越来越多,走到5千米的地方路程不再增加,也就是到了学校所以他从家到学校需要走5千米.故选:A.【点评】解决本题关键是理解图中折线表示的含义,得出结论.3.【分析】根据图示可知,甲乙是同时出发的,所以①错;因为甲到达终点用时t1,乙到达终点用时2t1,(由题意知t1≠0),所以甲比乙先到终点,乙用时是甲的2倍,所以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所以②、③对;有图示可知,甲乙所行路程一样多,所以④对.由此判断.【解答】解:根据图示可知,甲乙是同时出发的,所以①错;因为甲到达终点用时t1,乙到达终点用时2t1,(由题意知t1≠0),所以甲比乙先到终点,乙用时是甲的2倍,所以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所以②、③对;有图示可知,甲乙所行路程一样多,所以④对.答:正确的结论有3个.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复式折线统计图,关键根据统计图找对解决问题的条件,解决问题.4.【分析】小英先走后跑,也就是速度由慢到快,因此,选项D描述了小英的行为.【解答】解:小英先走后跑,也就是速度由慢到快,选项D描述了小英的行为.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分析折线统计图的能力.5.【分析】A.通过观察折线统计图可知:7时到14时室温逐渐升高,14时起室温逐渐降低.B.通过观察折线统计图可知:相邻两个室温数据的取得时间是4小时.C.当天室内最低气温是7°C,最高气温是21°C.据此解答即可.【解答】解:A.7时到14时室温逐渐升高,14时起室温逐渐降低.因此,14时起,室温开始逐渐走低.说法正确.B.相邻两个室温数据的取得时间是4小时.因此,相邻的两个室温数据的取得间隔5小时.说法错误.C.当天室内最低气温是7°C,最高气温是21°C.因此,当天室内平均气温在7℃与21℃之间,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6.【分析】根据图象对各选项进行依次分析、进而得出结论.【解答】解:A、因为12÷10=1.2千米,24÷20=1.2千米,…,即斑马奔跑的路程÷奔跑的时间=斑马速度(一定),所以奔跑的路程与奔跑的时间成正比例;B、由图象可知:长颈鹿25分钟跑了20千米;C、由图象可知:斑马比长颈鹿跑的快,所以C选项长颈鹿比斑马跑得快,说法错误;D、由图象可知:斑马跑12千米用了10分钟;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根据统计图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根据图象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能力.7.【分析】由图可以看出:F市离深圳是640千米.7:00~8:00行驶了75千米,时速75÷1=75千米/时;8:00~9:00行驶了180﹣75=105千米,时速105÷1=105千米/时;9:00~10:00行驶了300﹣180=120千米,时速为120÷1=120千米/时;10:00~11:00行驶了410﹣300=110千米,时速为110÷1=110千米/时;11:00~12:00路程没有变化,时速为0,即休息了1个小时;12:00~13:00行驶了500﹣410=90千米,时速为90÷1=90千米/时;13:00~14:00行驶了580﹣500=80千米,时速为80÷1=80千米/时;14:00~15:00行驶了640﹣580=60千米,时速为60÷1=60千米/时.再通过比较即可确定哪个时段速度最快;开车4小时后休息的时间.【解答】解:如图各时间段行驶的路程、速度计算如下:7:00~8:00行驶了75千米,时速75÷1=75千米/时;8:00~9:00行驶了180﹣75=105千米,时速105÷1=105千米/时;9:00~10:00行驶了300﹣180=120千米,时速为120÷1=120千米/时;10:00~11:00行驶了410﹣300=110千米,时速为110÷1=110千米/时;11:00~12:00路程没有变化,时速为0,即休息了1个小时;12:00~13:00行驶了500﹣410=90千米,时速为90÷1=90千米/时;13:00~14:00行驶了580﹣500=80千米,时速为80÷1=80千米/时;14:00~15:00行驶了640﹣580=60千米,时速为60÷1=60千米/时.F市距离深圳640km,先项A正确9:00﹣10:00车速最快,选项B正确14:00﹣15:00行驶了60km,选项C正确开车4小时后体息了1小时,选项D不正确故选:D.【点评】此题是考查如何从拆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8.【分析】乌龟是匀速行走的,图象为线段.兔子是:跑﹣停﹣急跑,图象由三条折线组成;最后比乌龟晚到,即到终点花的时间多.【解答】C解:匀速行走的是乌龟,兔子在比赛中间睡觉;后来兔子急追,路程又开始变化,排除A;兔子输了,兔子用的时间应多于乌龟所用的时间,排除B.故选:C.【点评】首先应理解函数图象的横轴和纵轴表示的量,再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函数图象.二.填空题(共6小题)9.【分析】(1)根据统计图可知:汽车出发时的时间是7:55,行驶到15千米时的时间是8:20,用路程除以时间等于速度解答即可;(2)用火车开出的时刻减去到站的时刻就是火车停站的时间;(3)先求出火车停站后的时速,再减去汽车的时速即可;(4)用火车到站的时刻减去汽车到站的时刻就是汽车比火车早到的时间.【解答】解:(1)8:20﹣7:55=25分钟15÷25=0.6(千米)答:汽车的速度是每分钟0.6千米.(2)8时10分﹣8时=10分钟答:火车停站时间是10分钟.(3)8时25分﹣8时10分=15(分钟)(15﹣5)÷15=(千米)﹣0.6=(千米)答:火车停站后的速度比汽车每分钟快千米.(4)8时25分﹣8时20分=5分钟答:汽车比火车早到5分钟故答案为:0.6,10,,5.【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根据统计图,分析数量关系解答问题的能力.10.【分析】(1)首先要明确,虚线表示甲飞机的飞行,实线表示乙飞机的飞行.由折线统计图可知,甲飞机飞行了40秒,乙飞机飞行了35秒,乙飞机比甲飞机少飞行:40﹣35=5(s).(2)由统计图可知,横轴表示飞行时间,纵轴表示飞行高度.观察可知起飞后第55秒,两折线相差2格,说明此时两架飞机的高度相差2米,起飞后大约30秒两折线离的最远,说明此时两架飞机的高度相差最大.(3)从起飞后第15s至第20s,虚线呈上升趋势,所以甲飞机的飞行状态是上升;实线呈平衡趋势,所以乙飞机的飞行状态是平衡.【解答】解:(1)乙飞机飞行了40秒,比飞机少飞行了5秒.(2)从图上看,起飞后第5秒两架飞机高度相差2米,起飞后大约30秒两架飞机的高度相差最大.(3)从起飞后第15s至第20s,甲飞机的飞行状态是上升,乙飞机的飞行状态是平衡.故答案为:(1)40,35;(2)15,30;(3)上升,平衡.【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观察分析统计图,并能依据统计图中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11.【分析】(1)由图可知这是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2)由图知,2月份甲站供水40立方米,乙站供应20立方米,则甲站比乙站多:40﹣20=20(立方米).(3)两条折线在3月份重合,所以,3月份两站的供水量一样多;1月份两条折线距离最远,所以,1月份两站供水量相差最多.(4)求乙站这5个月的平均供水量为:(10+20+50+70+80)÷5=46(立方米).【解答】解:(1)这是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2)40﹣20=20(立方米)答:2月份甲站比乙站多供20立方米的水.(3)3月份两站的供水量是一样的;1月份两站供水量相差最多.(4)(10+20+50+70+80)÷5=230÷5=46(立方米)答:乙站1~5月份平均每月供水46立方米.故答案为:复式折线;20;3;1;46.【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应用,关键根据统计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条件.12.【分析】(1)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图B的折线下降幅度更明显,所以选B.(2)根据平均降价幅度进行计算:20×(1﹣30%)=14(元),15>14,所以降价幅度很大.所以选A.【解答】解:(1)答:我觉得图B统计图更能突出价格下降的幅度.(2)20×(1﹣30%)=14(元)15>14答:菊花牌感冒冲剂的降幅相对来说是很大.故答案为:B;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单式折线统计图,关键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做题.13.【分析】(1)根据平均数的求法,用4个月的总水费除以4即得四个月的平均水费.(2)把C月的水费看作单位“1”,求A月的水费比C月少百分之几,就是求A月比C月少的占C月的百分之几,列式计算得:(94﹣27)÷94≈71.3%.(3)根据题意,结合正负数的意义,表示水费即可.【解答】解:(1)(27+62+94+85)÷4=268÷4=67(元)答:小明家这4个月平均水费是67元.(2)(94﹣27)÷94=67÷94≈71.3%答:A月的水费比C月少71.3%.(3)如果把平均水费记作0元,那么高出平均水费15元记作+15元,低于平均水费5元记作﹣5元.故答案为:67;71.3;+15;﹣5.【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单式折线统计图,关键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解决问题.14.【分析】(1)由表示小强、小刚跑的路程与时间的拆线可以看出,前400米小刚的比小强跑得快一些;到500米时小强追上了小刚,二人并列.(2)跑完800米,小强先到达终点,用时4.5分钟,小刚后到达终点,用时6分钟.小强比小刚少用6﹣4.5=1.5分钟,再乘进率60化秒.(3)小刚前2分钟跑了400米,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即可求出小刚前2分钟平均每分钟跑的米数.【解答】解:(1)答:前400米,跑得快一些的是小刚,比赛途中在500米处两人并列.(2)6﹣4.5=1.5(分)1.5分=90秒答:跑完800米,先到达终点的是小强,比另一位同学少用了90秒.(3)400÷2=200(米)答:小刚前2分钟平均每分钟跑200米.故答案为:小刚,500,小强,90,200.【点评】此题是考查如何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三.判断题(共5小题)15.【分析】由图意可知,小林放学时后3分钟走的路程大于前3分钟走的路程,据此解答即可.【解答】解:小林放学时后3分钟走的路程大于前3分钟走的路程,所以本题错误.故答案为:×.【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看懂函数图象,根据图意进行分析.16.【分析】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用线段把各点顺次连接起来;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项目的具体数量,又能清楚地反映事物变化的情况;易于显示数据的变化的规律和趋势;由此依次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任何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都能分成多幅单式折线统计图,但是任意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不一定合成一个复式折线统计图,所以本题说法错误;故答案为:×.【点评】明确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7.【分析】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知:折线统计图易于显示数据的变化的规律和趋势,所以复式折线统计图既可以反映数量的变化趋势,又可以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解答】解: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可知:折线统计图易于显示数据的变化的规律和趋势.所以复式折线统计图既可以反映数量的变化趋势,又可以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所以原题说法是正确的.故答案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18.【分析】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反映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由此根据情况选择即可.【解答】解:根据统计图的特点可知:折线统计图便于直观了解数据的大小及不同数据的差异,所以本题说法正确;故答案为:√.【点评】此题应根据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各自的特点进行解答.19.【分析】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进行解答即可.【解答】解: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可知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也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因此,折线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也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减情况.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故答案为:√.【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和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且能够根据它的特点和作用,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四.操作题(共1小题)20.【分析】首先根据数据描出各点,再顺次连接即可.(1)了解到甲品牌的销售量越来越多,乙品牌的销售量越来越少.(2)如果是便利店经理,下月准备多进一些甲品牌的纯牛奶,因为甲品牌的销售量越来越多.【解答】解:画图如下,(1)了解到甲品牌的销售量越来越多,乙品牌的销售量越来越少.(2)如果是便利店经理,下月准备多进一些甲品牌的纯牛奶,因为甲品牌的销售量越来越多.【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统计图表的填补,以及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要熟练掌握.五.应用题(共4小题)21.【分析】观察折线统计图,可知:(1)小华2时到达森林公园,途中休息了1﹣1=小时=20分;(2)小华在森林公园玩了2﹣2=小时=30分;(2)返回时用了3﹣2=小时=30分,据此解答.【解答】解:(1)1﹣1=(小时)小时=20分答:小华2时到达森林公园,途中休息了20分.(2)2﹣2=(小时)小时=30分答:小华在森林公园玩了30分.(3)3﹣2=(小时)小时=30分答:返回时用了30分.【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从统计图中获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再根据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时间进行解答.22.【分析】(1)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表即可.(2)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分析服装和鞋帽的销售情况即可.【解答】解:(1)统计图如下:(2)根据折线统计图可知:服装的销售量变化幅度较大;鞋帽的变化较小.【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复式折线统计图,关键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23.【分析】(1)由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第二场比赛中,一中得48份,二中得53分,用二中所得的分数减一中所得的分数.(2)第一由复式折线统计图即可看出,第四场表示一中、二中分数的占之间的距离最大,说明此场比赛两个学校的篮球队成绩相差最大.【解答】解:(1)53﹣48=5(分)答:两个学校的篮球队第二场比赛时成绩相差5分.(2)第四场比赛两个学校的篮球队成绩相差最大.【点评】此题是考查如何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24.【分析】(1)1、2、3月份各月凉鞋的销售双数已知,三者相加就是第一季度共销售凉鞋的双数.(2)用7月份销售凉鞋的双数除以5月份销售凉鞋的双数.(3)由统计图即可看出,7月份凉鞋的销售量最高.原因:我国处于北半球北温带,7月份气温最高.(4)8月份开始气温开始下降,凉鞋的销售量也会明显减少,要少于6月份的销售量,9、10月份更低,111月份开始估计停止销售.据此即可完成这幅统计图(答案不唯一).【解答】解:(1)20+30+50=100(双)答:第一季度共销售100双.(2)500÷200=5答:7月份的销售量是5月份的5倍.(3)图中7月份凉鞋的销售量最高.原因:7月份气温最高.(4)完成这幅折线统计图:故答案为:100,5,7.【点评】此题是考查如何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讲:折线统计图知识提纲:本单元在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折线统计图,并已积累较多的统计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要求同学了解其特点;能够看懂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内容,并利用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能够在提供的方格纸上画折线表示数据及其变化态势。
知识点一: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够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画法: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数量,根据数量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知识点二:完整的折线统计图由哪些部分组成?在制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明确:(1)横轴:一般用于标明数字,每个段都要平均分;(2)纵轴:标明数据(相同间隔);(3)描点、连线:要找准数据,看清横轴和纵轴后再进行描点;(4)标注数据;(5)填写制表日期。
例题:双休日期间,明明和爸爸开车去动物园,在去的路上,明明画出了汽车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1)汽车行驶了( )分?它的最大速度是( )。
(2)汽车在哪个范围内保持匀速行驶?速度是多少?(3)出发后8~10分钟这段时间可能出现什么情况?分析:(1)根据这幅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汽车行了(8-0)+(18-10)=16(分),它的最大速度是30千米/时;(2)这个折线统计图在2~6分、12~16分两段的折线与横轴平行,且与横的距离最远,说明这两时间段速度最大,且保持匀速行驶,所对应的速度是30千米/时;(3)在8~10分这段时间内汽车停下,可能是加油、与熟人说话、或其他事情。
知识点四:复式折线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基本结构大体上是一样的,都是由图形名称和图形组成。
不同的是单式折线统计图中只有一条折线,表示一组数据,而复式折线统计图中有两条折线,表示两组数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还增加了图例。
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进行两个统计项目的相关数量的比较。
(这里注意要加图例)例题:如图是一张甲、乙两车的行程图,仔细阅读后解答下列问题。
二折线统计图第1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21~22页)多少千克 ?折线统计图是用折线表示数目的多少及变化的统计图 ?它不单能反应出数目的多少? 还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数目的状况 ?2. 从5~ 10岁? 洋洋哪一年纪段体重增添最快? 哪一年纪段体重增添最慢?一、(课前预习题)依据下边的统计图填一填?某矿区2013年至2016年煤产量统计图3. 预计一下 ?洋洋11岁时的体重要概是多少千克 ?1.煤产量最高的是()年?产量是()万吨?2. 最高煤产量与最低煤产量相差()万吨 ?3. 2016年比2015年增产()万吨?二、洋洋把自己5~ 10岁每年体检时测得的体重三、(能力提高题)“舞之韵”拉丁舞培训班近几年数据制成了折线统计图? 依据统计图回答的学生人数以下表 :问题 ?年份20132014201520162017人数3240374542依据上表中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洋洋5~ 10岁体重状况统计图141. 跟着年纪的增添 ?洋洋的体重是如何变化的 ?从5岁到10岁?他的体重一共增添了第2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23~24页)三、下边是李方和王刚400米赛跑状况的折线统计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用多种款式( 颜色或其余形式) 的折线来表示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数据的变化状况?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单能看出数目增减变化的状况? 并且便于对各组有关数据进行比较?一、( 课前预习题 ) 察看下边的统计图 ?回答下列问题?1. 跑完400米?李方用了() 秒?王刚用了()秒?2. 第30秒时?李方跑了 () 米?王刚跑了()米?3. 前200米?() 跑得快些?后100米?(1. 上图纵轴上一格长度表示() 厘米?)跑得快些 ?2. 9岁时?周阳比赵娟矮 ()厘米?3. () 岁时 ?周阳和赵娟同样高?二、“衣网情深” 服饰厂2017年西服和休闲服的四、( 能力提高题 )依据下边的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生产状况统计以下表?依据数据制成统计图?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时度西服2000套1800套1500套1900套休闲服1200套2000套2200套2400套1. 甲车每分钟行 ()千米?2. 乙车每分钟行 ()千米?3. ()车提早 ()分钟出发 ?154. 2:30的时候?() 车在前?8.89+0.1=24×0.25=0.1÷0.01=2.4×0.8=30.2-3.02=4.3-0.25=1-0.82=9.6÷0.3=练习四 (教材第25~ 27页)2. 依据上边的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市的月均匀最高气温出此刻一、某汽车厂今年上半年汽车产量统计以下表:() 月 ?乙市的月均匀最低气温月份123456出此刻 () 月 ?产量/ 辆1800220024002400260028001. 依据上边的统计表制作折线统计图?(2)两个城市 ()月的温差最大 ? 是()℃ ?(3 ) 甲市月均匀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相差多少度 ?乙市月均匀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相差多少度 ?2. 依据统计图回答下边问题 ?(1 ) 产量比上个月增添最多的是()月份?(2)()月份与 ()月份产量同样 ?(3 ) 今年上半年共产汽车 ()辆 ?三、( 广西环江县期末 )下列图为学校航模小组两架二、( 能力提高题)已知甲市和乙市2017年各月航模飞机飞翔测试状况统计图 ?均匀气温以下表 ?甲市和乙市2017年各月均匀气温统计表气月份温123456789101112/ ℃城市甲市1481024283230251250乙市516202630353638363020151. 依据上边的统计表绘制折线统计图?1. B飞机飞翔时间比A飞机短() 秒?甲市和乙市2017年各月均匀气温统计图2. A飞机腾飞后第15秒飞翔高度是 ( ) 米?B飞机腾飞后第 () 秒 ?飞机达到最高高度16?3. 腾飞后第 ( )秒两架飞机处于同一高度?腾飞后第 ( )秒两架飞机飞翔高度相差最大 ?综合与实践蒜叶的生长 ( 教材第28~ 29页)1. 从统计图中可知 ?蒜苗从第几日开始生长?一、某林场工作人员统计两棵不一样树木的生长情况?并制成了它们生长状况统计图(如图)?从图中能够看出 :1. 从开始植树到第6年?两树中生长速度较快的是?(填“甲”或“乙” )2. 生长到第年两树高度同样?3. 第年后?甲树长高的速度开始减慢?4.当两树停止长高后 ?甲树比乙树高多少米 ?2. 察看折线统计图 ?你发现哪几日蒜苗生长的比较快 ?天大概长到了多少厘米?3. 预计蒜苗第104. 展望蒜苗第20天大概能长到多少厘米 ? 并说说你的想法 ?二、如图是小兰记录的蒜苗15天生长状况的统计图?5. 从图上你还可以获得哪些信息?175. 4÷0.6=9.5÷0. 1=10÷2. 5=35÷0.05=2.5÷0. 5=6.45÷0.01=0.36÷0.03=0.08÷0.001=。
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1.折线统计图(1)意义: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的统计图就是折线统计图。
(2)优点:既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也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3)绘制方法:与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基本相同。
在方格纸上绘制折线统计图时,先要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2.复式折线统计图(1)意义:用两种不同颜色(或形式)的折线表示不同数量的折线统计图就是复式折线统计图。
(2)优点:不仅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还能更方便地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思路分析。
(3)绘制方法:与单式折线统计绘制方法基本相同。
要注意用两种颜色(或形式)的折线表示两组数据,并在统计图的右上角标明图例。
=考点1:单式折线统计图【典例分析01】新宇用10分钟走到了距他家500m的小凯家,在小凯家玩了20分钟,然后用了15分钟回到家。
下面()图描述了新宇离家时间和离家距离的关系。
A.B.C.【思路引导】根据题中的几个关键的时间,10分钟到小凯家,玩20分钟,是停留,15分钟回到家。
回家的时间比去的时间长。
据此将每个选项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完整解答】解:A:选项去的时间是20分钟,不符合题意。
B:选项去的时间和回来的时间相同,不符合题意;C: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C。
【考察注意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去时用的时间,在小凯家的时间,返回的时间判断出折线的走势。
【典例分析02】下面是旅游车某日行驶路程统计图。
这辆旅游车9:00~13:00的平均速度是160千米/时。
【思路引导】根据统计图获取信息,这辆旅游车9:00~13:00的平均速度是(80+160+240+240+320)÷5即可解答。
【完整解答】解:(80+160+240+240++320)÷5=1040÷5=208(千米/时)故答案为:208。
【考察注意点】本题主要考查统计图获取信息及求平均数。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单式折线统计图》教案一. 教材分析《单式折线统计图》是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以及如何绘制。
通过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据的分布和变化趋势,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图形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统计知识和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对于新的统计图形式会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是,学生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理解和绘制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学生能够根据数据绘制出单式折线统计图。
3.学生能够通过单式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的分布和变化趋势。
四. 教学重难点1.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如何根据数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3.如何通过单式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的分布和变化趋势。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具体实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图形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基础数据和统计图示例。
2.准备绘图工具,如纸张、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数据,如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直观地展示这些数据。
让学生分享已经学过的统计图形式,如条形统计图,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单式折线统计图。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引导学生发现单式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晰地展示数据的分布和变化趋势。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根据给定的数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给予反馈。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绘制的单式折线统计图,并分享自己的分析结论。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组的统计图,加深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理解。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单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单式折线统计图》主要让学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通过折线统计图获取信息、进行数据分析。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其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折线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接触过统计图,对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运用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还略显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培养学生运用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通过折线统计图获取信息、进行数据分析。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统计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统计图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通过折线统计图获取信息、进行数据分析。
2.难点:让学生学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运用折线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感受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3.任务驱动法:设计实际任务,让学生运用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
4.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统计图的基本概念。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生活案例、图片、数据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统计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觉得什么样的统计图能够更好地反映数据的变化情况?”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知识点一、认识折线统计图最近小明同学几次考试的成绩都出来了,他绘制一张统计表如下:考试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期中考第四单元第五单元成绩81 86 63 82 87 90思考:他想要展示给爸爸妈妈看自己的进步趋势,让爸爸妈妈认可自己的能力,那么画条形统计图可以吗?小明画完好一看,欸!好像有点不对劲啊,第三单元我才考了63分,这么显眼,老妈岂不是打死我?不行得想想办法!条形统计图确实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数量的多少,但要反映变化趋势,我们还是用折线统计图比较好。
那么接下来我们开始学习折线统计图吧。
例1、最近小明同学几次考试的成绩都出来了,他绘制一张统计表如下:请绘制出折线统计图。
1、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反映出数量的多少,更能反映出数据的()。
2、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①过一点,画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一条向右,叫做(),一条向上,叫做()。
在折线统计图中间正上方的位置写上这个折线统计图的()。
②在横轴和纵轴两条射线的方向上画上箭头,分别写上数据的种类名称和要统计的数量的名称(可带单位)。
③在横纵上,每隔一定的距离记录一种数据,并在横纵下方写上该组数据的名称。
④在纵轴上,根据数据的数量分好小格,并在纵轴左侧分别写上对应的数值。
每一小格表示的数值都(),每一小格表示几,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⑤根据数据的数量,在相应的位置()。
⑥将每一组数据的点依次用线段()起来。
例2、下图是2010年~2014年鹿野化肥厂产量增长情况统计图,看图填空。
(1)该厂2011年生产化肥()吨。
(2)2013年的产量是2010年的产量的()倍。
(3)2010年到2014年化肥的产量整体呈()趋势。
例3、下面是2018年4月1日至4月10日某地区的日平均气温统计图。
3028262422200 1 2 3 4 5 6 7 8 9 10 日期(1)4月3日至4月6日,气温呈()趋势。
(2)4月6日到4月10日这5天的日平均气温是()°C。
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说课稿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说课稿在教学工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说课稿1今天,我说课的课型是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课题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一一《认识折线统计图》。
本课教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新课标中对统计提出的要求,我制定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是:认知目标: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情感目标:①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②通过对东营市各项资料的分析与认识,加强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分析,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教学重点: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教学难点: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这是我将采用的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我将其分为以下4个环节:一、情境导入,复习旧知: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的引入素材单一,以书本引例为主,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本节课前我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到了有关东营市小型汽车拥有量的数据,将它作为导入素材,不仅能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来源于我们身边,还能增加学生对东营市发展变化的了解,调动学生的兴趣。
接下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统计图表,并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是学生的完成的情况,这又是在传统教学中不可能实现的,而在多媒体环境下,教师、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将自己的智慧、成果展示给大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激励他下面的学习。
二、通过对旧知的的复习,我们进入了下一环节:新知的学习。
有数据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IK来自听觉,而传统教学中,知识的呈现“死板”,以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倾听为主,使学生丧失了83%的知识来源,因此,在这里我将“不动”的折线统计图,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功能,将它的绘制过程演示出来,利用视觉的直观性、形象性,突出折线统计图的构成一一点线及连线的起伏,为难点的突破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
第一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
锡里小学刘娟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4~105页以及练习二十六第1题。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弄清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师:同学们都喜欢机器人吗?那你们从哪些地方见过什么样的机器人?通过观看机器人的比赛可以增长我们对现在科技的了解。
我们想通过数据了解2006~2012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情况,于是做了一份统计表和统计图。
(出示统计表)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
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我们可以将它制作成一份条形统计图。
引导学生回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和特点。
(二)、解疑合探
1、为了更明显的看出各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加队伍的增减情况,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
出示折线统计图(板书标题:折线统计图)
说一说它的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统计图上的各点又表示什么意思?(三)、质疑再探
小组讨论:
(1)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加队伍的人数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想?
通过折线统计图你能了解哪些信息?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哪些相同点和哪些不同点。
(2)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小组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师带领学生从点和线两方面分析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问:在折线统计图中我们是用什么来表示数据?
(板书: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我们明明用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它却叫做折线统计图,说明这些线段中肯定藏着一些奥秘。
师问: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里面的各条线段,它们有什么作用?
(板书: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3、出示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请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最后师再带领学生小结。
4、生活中很多方面都会用到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见过什么地方用到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起来说。
(四)、巩固应用
练习二十六第1题
先观察统计表,再说一说从中获得哪些信息,最后完成折线统计图。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外作业
课本108页第2题
单式折线统计图
点数量的多少
线数量的增减变化
上升——增加水平——不变下降——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