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泾阳县出过什么历史名人吗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口镇那如烟的往事泾阳县口镇有着丰富辉煌的文化遗产。
据考古专家论证早在6000多年前,口镇就是古人类的繁衍生息地,4000多年前,华夏始祖轩辕黄帝曾在口镇冶铜铸鼎。
冶峪河由此得名。
春秋战国中期,纵横家王禅(鬼谷子)及其弟子苏秦、张仪、孙膑、庞渭等曾在此建寨、教学、练兵,智壳寨遗址至今尚存。
秦王朝东扩时曾在此建都,建谷口宫。
唐女皇武则天曾在此设鼎州府。
唐代佛教大师悟空曾在口镇生活传教,官道村尚有悟空庙遗址,且庙会至今还在举行。
北魏时期建的清凉寺,相传几千年,遗址至今尚存。
口镇地处要塞,是关中通往陕北、西北的要道,在军事上举足轻重,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谷口的两侧山上留有多处古城堡遗址。
口镇也是共产党活动较早的地区。
解放前,共产党在口镇建有地下党支部、设有地下交通站,做为向陕北解放区输送人才、物资和传递信息的中间站。
泾阳解放时,也首先是从口镇开始的。
现在211国道横穿口镇东西,泾石口路贯通南北,咸旬高速出口位于东曹村口,通村道路全面硬化,交通十分便利。
境内北部和西北部系嵯峨山、北仲山、西凤山及黄土台塬。
如今的口镇难觅昔日的踪迹。
说到口镇必然提到两个人。
苗家祥(1908—1933)又名迪民,字养元,乳名明娃,白王乡西苗村人,1924年升入桥底镇县立第二高小就读。
1926年2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
后任口镇农民自卫团团长,率领900余名自卫团员,控制了县域西北乡的乡村政权,先后开展反对贪官污吏、严惩恶霸等活动。
1927年3月,经庞继震、武清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隐蔽乡村继续坚持斗争。
1928年4月,组织和领导西北乡“交农”起义,起义失败后,潜往外地。
后返回县内,在西凤山下联络人员,发展组织。
1932年3月,泾阳游击队正式成立,任负责人。
游击队成立后,迅速控制本县西北部地区,开展一系列武装斗争。
1933年1月陕北红军创始人刘志丹率红二十六军700余人,黄子文率渭北游击第一大队100余人,来到本县西苗村,在三官庙召开军民大会,正式给渭北游击第二大队颁授队旗和关防图记。
【关键字】中国文学名人雷抒雁简介雷抒雁短诗欣赏【作者简介】雷抒雁,中国当代著名诗人。
1942年出生在陕西省泾阳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里。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上学,1962年进入西北大学中文系攻读文学。
197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3年调至解放军文艺任诗歌编辑,1979年被接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主要从事歌创作,出版过诗集《沙海军歌》、《漫长的边境线》。
以下小诗选自《小草在歌唱》。
星星仰望天空的人,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晶莹,透亮,没有纤瑕。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简析】这是一首哲理诗。
所谓“哲理”,就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道理。
“星星”是人们向往的,这个意象具有广泛的象征性和暗示性。
因为人们常把自己喜欢的、崇拜的或向往的东西比喻成“星星”,它美妙至极,无以伦比。
正是这种强烈的喜爱之情使人们放弃了冷静的思考,使自己的眼睛被假象和情感蒙蔽,从而犯了一些低级的错误。
如盲目的出国留学,使不少青少年浪费了宝贵的时光;盲目的追星,使有的未成年人迷失自我;自以为吸毒无害,结果走向深渊;等等。
“星星”也“和地球一样复杂”的客观真理,警示人们:要擦亮眼睛,千万别为情绪和物象所迷惑!多听听过来人怎么说吧!差别久飞的鸟,想栖于一枝,歇一歇困倦的翅膀。
学飞的鸟,想离开树枝,试一试翅膀的力量。
【简析】这是一首哲理诗。
“飞”是鸟儿向往的事情,可“久飞的鸟”往往对此失去了新鲜感,会觉得困倦;而“学飞的鸟”却对此充满热情,它们为了获得这项技能而敢于尝试,有着一股勇往直前的冲劲和无所畏惧的精神。
一个人如果能始终保持对所做事情的热情和干劲,就一定会获得惊人的成功。
爱因斯坦“第三只板凳”的故事和他后来的成功不就能说明这一点吗?防风林的歌同志,把手给我!朋友,把手给我!只要我们的心紧紧靠拢,风暴就会在面前退却!【简析】这首抒情诗,热情礼赞了抗击风暴的英雄。
短短四行,特定情景和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同志”“朋友”的呼喊,表现出抗击风暴的英雄们之间亲密的感情;“把手给我!”的语言,突显出抗击场面的热烈和彼此之间的信任、团结。
泾阳历史文化名人于右任(1879—1964),名伯循,字右任,笔名太平老人。
祖籍泾阳县云阳镇斗口村,著名书法大师,爱国人士。
幼年家境贫寒,曾在三原宏道书院、泾阳味经书院、西安关中书院学习,受进步学者刘古愚、朱佛光等人思想影响,痛恨满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萌生反清革命意识,创办《神州日报》,以打倒满清、建立民国为主旨,在宣传革命中影响很大,时有“一支笔抵十万毛瑟(枪)”之誉。
1907年加入同盟会。
民国成立后,就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
1918年1月,被诸将领推为陕西靖国军总司令。
1922年,与叶楚伧等人创办上海大学,任校长,聘共产党人瞿秋白为社会科学系主任,极力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1924年1月,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兼上海执行部工人农民部部长,后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兼国民联军驻陕总司令,与共产党人合作,主办政治队、中山学院、中山军事学校等,为陕西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
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先后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审计院院长等职。
1931年起任监察院院长, 1938年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务委员。
抗日战争期间,坚持抗战反对投降,1945年重庆谈判时,设宴欢迎毛泽东,公开支持两党再次合作,和平建国。
1949年11月,被迫离开大陆去台。
在台期间,对大陆和故乡充满眷恋之情,1962年1月写下“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的诗句,真挚衰惋,感人至深,成为传达在台人士怀念家乡、渴望结束隔绝状态普遍心声的名句。
他同时还是一位具有崇高地位的书法巨匠,早年苦研魏碑,博采众长,书势险劲峭拔,气度磅礴豪放,1937年后致力于标准草书研究,开创个人风格,形成著名的“于派”草书,苍劲精妙,时人誉为“舞鹤游天”,在20世纪书坛上独树一帜。
他也是一位久负盛名的诗人,其旧体诗词雄健开阔,洗炼爽洁,矢矫不群,率多佳作。
杨良瑶:最早开拓中西海洋丝绸之路的咸阳人2015-3-23 09:15∙参与:0人∙评论:0条∙字体大小据一通来自泾阳县境内的《唐故杨府君神道之碑》记载,杨良瑶(736—806),字良瑶,系云阳县龙云里(今属泾阳县云阳镇)人。
杨良瑶系宦官出身,大约生活于唐朝代、德、顺、宪宗时期。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有一次返回泾阳老家,我在县文物工作者李世英那里第一次读到神道碑拓片,当即对其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随后,根据个人释读,首先在史念海先生主编的《唐史论丛》1998年第七辑发表了初步研究报告,随后又在《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五期发表了碑文全文及研究报告,由此断定:杨良瑶可能是我国最早航海下西洋的外交使节。
近年来,由于海洋问题和中西丝绸之路引起了广泛关注,所以杨良瑶率使团航海下西洋的掌故在网络上关注率甚高,原本刊登在偏僻地方的刊物论文,也被各大网站反复引述,西北大学周伟洲教授有关长安与南亚、中西亚列国的关系研究、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有关唐朝与黑衣大食国的关系研究,都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挥,有所探索。
文物出版社《书法丛刊》2013年第五期刊登了拙作《杨良瑶:中国最早下西洋的外交使节》一文,更引起了比利时和德国汉学家的注意,他(她)们索取碑文图片并希望译成外文,足见这一研究在海外也引起了学术关注。
自从杨良瑶率领外交使团航海出使黑衣大食,其时距今已将近1230周年了。
这一时间,较之永乐三年(1504)明成祖派遣太监郑和七次率船队远航印度洋西岸,整整早了620年。
现在,我们既要为郑和下西洋给予世界航海事业的伟大贡献而骄傲,更要为杨良瑶早在公元8世纪后期就远航中东的历史壮举而自豪。
研究与追怀杨良瑶的历史功勋,让沉埋在地下的历史丰碑活起来,发挥其历史见证价值,应该是很有必要的。
杨良瑶作为唐朝宦官的生平阅历杨良瑶是唐朝宦官,但他作为宦官,并非自幼入宫,而是在二十岁左右,有了两个孩子之后才阉割入宫。
由于封建传统,要进入宫廷,就必须阉割,所以杨良瑶的选择,也是当时的风气使然。
我的家乡--陕西省泾阳县,因位于泾河以北,山南河北为阳而得名。
泾阳北有山,南有水,座山面水,是真正的好风水,在以农立国的年代,可谓得天独厚。
所以自古就有:“天下好县泾三原”和“关中白菜芯”之说。
过去泾阳就出过不少富豪。
如清代富商安吴家族,富可敌国。
当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西太后避难西安,没钱用,还是安吴家族给的钱,可见这里过去的富足.这里有许多的名胜古迹.最著名的就是郑国渠,郑国渠首在县西北50里的泾河东岸.2300年前郑国来到了秦国.原来的意思是疲秦之计.目的是浪费秦国人力物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力量.在不会对别的国家造成威胁.可笑的是,郑国渠的修成不但没有削弱秦的力量.而且秦因为有了这个渠,粮食大增.国力大增.统一了华夏就靠的是这个渠,可见过去的泾阳的厉害.秦汉唐宋明清,一直到今天,在郑国基础上修建的泾惠渠仍然灌溉着泾阳、三原、高陵等大部分地区。
关中农业文明都因为有郑国渠而文明.他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水利工程,是国家重点的文物保护,能与郑国渠齐名也就是四川的都江堰了。
泾阳是农业大县,著名的云阳蔬菜批发市场是西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记得98年国家兖州金融危机加上国有企业改革,导致很多国有企业倒闭的倒闭,停产的停产,当时陕西省重点扶植的两个农业大型企业,一个事泾阳的泾云实业开发总公司,一个是三原的宴友思。
而泾云实业开发总公司的主营业务就是云阳菜市场。
县东南有个崇文乡,有一个塔,如果天气好的话,从西安去陕北走西三路你就可以看见.那就是崇文塔,建于明代.八面玲珑,有13层89米高,结构奇特,壮观的很,从塔下至塔顶全部用青砖修建,每层各有四窗,每层外面有四个佛龛,交叉而上。
佛龛内置明代石刻佛像或坐或立,形态各异,极为生动。
二层南向塔门刻有"崇文宝塔"四个字,由塔内可曲折攀登,直至塔顶,每层内外均可游览。
天晴之时,登临塔顶,西安、泾、渭、华岳、骊山景色皆历历在目,据说还可以看见“八水绕长安”的胜景。
泾阳故事知多少自古以来泾阳就是历史文化名县,对它的故事你知道多少?(黄帝铸鼎)据史书记载,华夏始祖轩辕黄帝在冶峪镇北峡谷地带冶炼铸鼎,此地开始叫冶峪,河水穿其中,下有村曰长街村,曾经立有石碑曰“黄帝铸鼎处”。
地处冶峪河西岸的高家堡发掘大量青铜文物,证明商周活动的痕迹。
夏商时泾阳属雍州,西周时属畿内。
(猃狁侵周)西周宣王时,北方游牧民族猃狁(犬戎)定居焦获(在今县西北)逐渐向南发展扩张,周与狁之间战事经年不休。
《诗·小雅·六月》载:“猃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
”“泾阳”作为地域名称始于此。
(泾阳建都)春秋战时期秦灵公元年(前424年)即位后,以泾阳为秦国国都,约十年。
(郑国渠)公年前246年,韩国为耗费秦国财力从而削弱其势力,遣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凿泾为渠。
前237年,郑国主持修建的引泾灌溉工程完工。
渠首起于瓠口(在今王桥镇上然村西北),东注洛河,全长300余里,灌田4万余顷,命名为“郑国渠”。
1929年关中大旱,李仪祉在杨虎城支持下在郑国渠基础上修泾惠渠,为郑国渠的第六代工程,继续造福关中。
(望夷宫)战国时,秦国为观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动静,而设立观察制高点,建宫名曰望夷宫。
指鹿为马的故事就发生在此宫。
前207,赵高令其弟赵成、女婿阎乐(咸阳令)逼杀秦二世胡亥于望夷宫(在今蒋刘乡二杨庄东北福隆庄或五福村)(太壸寺)600年前后,因母亲好佛,隋文帝改苻坚行宫为佛寺,名太壸寺(今泾阳二条街)。
苻坚为十六国时前秦国王,曾在关中修郑白渠,其行宫就在现在太壼寺所在地。
满清泾阳县城付之一炬,太壼寺仅剩一座大殿。
(养疾院) 626年,尉迟敬德与突厥先遣部队会战于泾阳。
敬德乘对方主力部队尚未齐集,迅猛出击,俘获突厥将领阿史法乌没啜。
尉迟敬德监修嵯峨山叫二台铁瓦殿时,染了疟疾病。
曾在今西关中学处的驿站养病。
药王孙思邈为其治病。
此驿站后叫“养疾院”。
(郭子仪单骑退回纥)765年九月,郭子仪屯兵今三渠镇武寨府村积大水,成小湖,训练水军,“武寨府”村因此而得名。
泾阳县文物泾阳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北依嵯峨、北仲二山,南绕泾渭二水,与西安毗邻,和咸阳接壤。
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泾阳之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侵镐及方,至于泾阳”。
远古时代起,先民就在这里开疆立国;秦汉起,泾阳以三辅名区,京畿要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为华夏瞩目,并以关中膏腴之最,而惠及京师,文景、贞观盛世多赖于此,孕育了明代杰出的科学家王徵、一代国学大师吴宓、左联老人冯润章等,其风流人物更是不胜枚举,彪炳史册。
泾阳县文物丰富,人文荟萃,属于陕西省36个文物大县之一,文物遗址660处,馆藏文物余万件,国家级文保单位4处,省级文保单位5处。
始建于公元前246年郑国渠首遗址,四十多处各代古渠口遗址,素有中国“天然水利博物馆”之称,其所在的张家山风景区,更以其独特、秀丽的山水风光成为理想的休闲游览圣地。
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的崇文塔,塔身13层,高81.7米,为中国砖塔之最,400年前可以远望西安城。
位于县城内的文庙是陕西省内保存较为完整的庙宇建筑之一,现为泾阳县博物馆。
天下第一堡——安吴堡,以“安吴寡妇”“吴宓先生故里”、“战时青训班”而闻名中外,也是关中地区明清建筑的代表之一。
太壶寺行宫出身,而已佛教著称,是泾阳县保存较好的明代建筑。
“天然水利博物馆”郑国渠遗址郑国渠顾名思义,是以郑国命名的,但此郑国不是春秋战国时期时期的郑国,而是以水工郑国命名。
郑国,战国时代韩国水工,字子从,生于鲁,公元前267-197。
战国末期,秦国日渐强盛,与秦国相邻的韩国韩恒惠公为牵制秦国,缓其压力,遂施“疲秦之计”。
派水工郑国入秦,劝其凿泾引水,使秦疲惫,无力东伐。
在施工中目的被秦发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据理谏秦王曰:“此渠成,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造万世之功”。
秦王政认为有理,继续命郑国督办施工,于公元前246-237年竣工,因郑国凿渠有功,遂以其名命之。
它利用泾阳县北仲山南麓的地势特点,修建在渭北平原三级阶地的最高线上,灌溉着泾阳周边7县280万亩地,使秦国一举统一中国。
陕西泾阳县出过什么历史名人吗?
泾阳县在中国有名气吗?
魏学曾(1525-1596)泾阳人。
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
官吏部左侍郎。
因得
罪执政张居正,罢归,居正死后,又任南京户部右侍郎、右都御史,督仓场。
不久,又以南京户部尚书,致仕。
火落赤、直相入犯洮河,复起为兵部尚书,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军务。
因功加封太子少保。
哱拜反,煽诸部作乱。
他连战失利。
被弹劾玩寇,逮至京,夺职为民。
任事不顾劳累。
曾上灌城招降之策。
未逾月,城坏而大军入,贼破灭。
叙功,以原官致仕。
居家数年卒。
李世达泾阳人。
嘉靖进士。
官户部主事、文选郎中。
万历时,累升刑部尚书,以法论狱。
改任左都御史。
与吏部尚书孙鑨同主持考核官员,斥逐政府私人殆尽。
吏部侍郎赵用贤以绝婚事被攻击,世达辩白其无罪,被弹劾,乞休去。
归七年卒。
赠太子太保。
张问达泾阳人。
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
历任高平、潍县知县、户部尚书、左都御史。
任知县有惠政。
曾弹劾李贽,使贽被逮死狱中。
光宗病重,偕大臣同受顾命。
天启初任吏部尚书。
历更大任,“挺击”、“红丸”、“移宫”三大案都经他手,持议平允,不激不随。
屡疏乞休,诏加封少保,归。
魏忠贤擅政,被弹劾,削籍。
复被诬贪赃,命捐赀助军饷,家遂破。
不久,卒。
崇祯初,赠太保。
张芾(?—1862)陕西泾阳人。
道光进士。
历官至内阁学士,工部、刑部侍郎。
道光中,先后督江苏、江西学政,供职南书房。
咸丰二年(1852)出任江西巡抚,与太平军战于瑞昌、南昌。
后被革职,侨居绍兴,赴安徽练团劝捐,屡败太平军,复官至左副都御史,督办皖南军务。
再败罢官归籍。
咸丰十一年,督办陕西团练,防剿太平军、捻军、回民。
次年被回民杀害。
封骑都尉兼云骑尉世职。
吴宓(1894-1978)教授。
泾阳人。
字雨僧。
1921年获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回国后,曾任东南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国学研究院主任,西南联合大学、武汉大学教授。
建国后,在任重庆大学、西南师范学院教授。
专于西洋文学与《红楼梦》研究。
高鸿(1918-)化学家。
泾阳人。
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学系。
1947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化学博士学位。
建国后,历任南京大学教授、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
专于分析化学。
李若冰(1926-)散文家。
陕西泾阳人。
1938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抗战剧团。
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4年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建国初转业到西北文联,1956年参
加中国作协。
1979年后任作协西安分会副主席、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
中国作协理事等。
郑国渠首位于今天的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即今王桥镇的船头村西。
雷抒雁----陕西泾阳县人,当代著名诗人,代表作〈小草在歌唱〉等。
韦昭:三国孙吴云阳(今陕西省泾阳县)人,为当时著名学者。
少时好学能文。
早年曾任丞相掾、西安令、尚书郎、太子中庶子、黄门侍郎、太史令等职。
西元258年,孙琳废孙亮,立孙休为吴国皇帝,改年号永安,昭立五经博士而创设国学,开南京设国家中央学府之始,为古代南京大学之起源;韦昭官拜中书郎,出任博士祭酒,掌管国子学。
西元264年孙休亡,孙皓即位,韦昭封高陵亭侯,担任中书仆射、侍中,领左国史。
后为孙皓所害。
秦为泾阳邑。
前秦设泾阳县,因泾河在县南七里,故以名县。
2000年,泾阳县辖12个镇、8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8579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泾干镇54302 永乐镇30189 云阳镇30666 桥底镇32342 王桥镇26753 口镇24176 中张镇23170 三渠镇24930 高庄镇16660 兴隆镇17035 白王镇22985 太平镇30491 姚坊乡14173 雪河乡19292 崇文乡20673 蒋刘乡11395 燕王乡19089 扫宋乡24551 蒋路乡21044 龙泉乡21875 www
泾阳县是全省最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也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蔬菜生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