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入门中国篇共84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8.38 MB
- 文档页数:84
一、佛经翻译时期安世高——小乘佛经的首译者安世高(东汉):西域安息人,太子,博学多识,笃信佛教,弃王位而向佛,游化西域,后旅居中国,通晓汉语,注重修行,译经20多年,多是直译。
“义理明晰,辩而不华”,《明度五十校计经》,开后世禅学之源。
支谦——《法句经序》支谦(三国):月支人,博览经籍,莫不谙究。
世间伎艺,多所综习。
遍学异书,通六国语。
孙权时(二二二―二五二)拜为博士,辅导太子孙亮。
谦以经多梵文,集众本译为汉文行于世。
约三十年间,译经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
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点。
反对译文尚质,主张“曲得圣义,辞旨文雅”,首创“会译”,译文加注也始于他,《法句经序》是中国首篇重要译论。
鸠摩罗什——最著名的佛经翻译大师鸠摩罗什(六朝),印度人,我国著名佛教学者、佛经翻译家。
出家后,通晓大乘经论,后到了中国长安,前后所译的经论,有380多卷。
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其文约而诣(畅达),其旨婉而彰”,提出了表现原作文体风格问题,促进了六朝佛学繁荣和隋唐佛教诸宗形成。
释道安——五失本,三不易释道安(晋代):著名佛教学者,讲授《般若经》。
他不懂梵文,通过同本异译比较研究翻译。
他貌丑心慧,“穷览经典,钩深致远”后,对佛经进行注释,凡二十二卷。
利于佛教的广泛传播,为后世佛经注释作出范例。
还总结出翻译的“五失本,三不易”学说,具有翻译本体论意义。
(一)胡语里边,倒装句很多,翻译时必须要改过来,使之顺从汉语语法,适应中文的结构;(二)胡语的经典文字质朴,而中国人喜好文字华美,翻译时为了适合中国人好文的习惯,在文字上不得不加以润饰,以便流通;(三)胡经原原本本,十分详细,尤其是颂文部分,同一意义往往要反复三、四次,翻译时,对这些重复的句子要加以删略;(四)胡经中在长行之后,另有重颂,复述长行的内容,翻译时往往也得删除,才能使译文洗练;(五)胡经中,每说完一事,再说另一件事时,往往还要把前边那件事重说一遍,因此翻译时,也不得不对这些重复的话一并删除。
什么是翻译?1.《牛津英语词典》和《韦伯斯特第三国际英语词典》的定义为。
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语言。
2.《英汉词海》的定义为,翻译是一种行为、过程或实例,把一种语言或表现系统译成另一种语言或表现系统。
道出了最基本的属性。
3.苏联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家费道罗夫(Fedorov )提出:“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的内容和形式不可分割地统一中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他强调了内容和形式同译。
4. 斯坦纳(Steiner)提出“理解就是翻译”。
5.从宋代高僧范云的“夫翻译者,唯翻梵天之言转成汉地之语”,6.王宗炎的“翻译是用一种语言代替另一种语言来传达同样的信息。
7.吕俊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与交换的活动。
8.当代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说:“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忠实古罗马时期的贺拉斯(Horace)曾提到“忠实的译者”。
两千多年以后,发生在中国初译《法句经》时文、质两派的争论就已提出了关于“信达雅的问题”。
此后,忠实就成为“翻译界流传了几千年的神话”,“被无数翻译者们崇拜的图腾”。
然而,古今中外译界都围绕着译者应忠实于“形”还是忠实于“意”的问题展开“直译”和“意译”之争。
•忠实于谁?•1、作者忠实论受到的质疑•2、文本忠实论受到的质疑•3、读者忠实论受到的质疑•4、译者忠实论受到的质疑中国近代译论关注焦点(一、忠实的标准)•一、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译事三难:信、达、雅。
二、傅雷的“神似”,提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三、钱钟书的“化境”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宇转变为另一国文字。
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
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中国近代译论关注焦点(二、翻译目的论)•徐光启(1562-1633)译书目的在“裨益民用” ,抓“急需”。
第一讲翻译的性质、标准、过程和要求1.1 What is translation?1)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双语转换过程或结果。
就英汉翻译而言,就是把英语所表达的意义忠实准确地用汉语表达出来。
2) 翻译是跨语言(cross-linguistic),跨文化(cross-cultural),跨社会(cross-social)的交际活动。
3) 翻译是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4)翻译过程不仅涉及两种语言,而且还涉及两种社会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5)翻译是通过语言机制的转换连接或沟通自身文化和异国文化的桥梁;翻译是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媒介。
6)翻译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它形成于社会、文化和语言现实之中,同时又为促进社会、文化和语言发展服务。
7)翻译属于交叉学科,它与语言学、符号学、修辞学、心理学、人类学等有着密切联系。
它正在发展成为一个自成体系的独立学科——翻译学。
8)翻译又是一门艺术。
翻译美学是翻译学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总之,翻译是一种融理论、技能、艺术于一体的语言实践活动。
1.2 翻译一般分为三类:口译(interpretation),笔译(translation)和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
1.3 翻译的性质对翻译的性质,有过许多描述,其中奈达(Eugene.A.Nida)的论述是:“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target language, the close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1]再现原文的信息(message),而不是保持原文的形式结构[2]closest, natural[3] equivalence 对等;对等≠同一[4] meaning first[5] style is also important翻译不是一种语言中的词语和语句结构和另一种语言的词语和语句结构的简单转换,也不是在另一种语言中寻找与一种语言中对等的词语和语句结构然后将其串接成句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