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通货膨胀的现象和原因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5
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
通货膨胀是指一种普遍的、持续的价格水平上升现象,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
那么,通货膨胀的成因有哪些呢?
1.需求拉动通货膨胀:需求拉动通货膨胀认为,当需求过高时,供应不能满足需求,导致商品价格上升。
常见的需求拉动包括人口增加、国民收入提高、投资增加等。
当人口增加导致需求增加,供应无法跟上时,企业为了维持利润,不得不提高价格。
2.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认为,生产成本的上升导致了商品价格的上涨。
生产成本上升的原因包括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能源成本的上升、原材料价格的上升等。
3.供给短缺引起的通货膨胀:供给短缺引起的通货膨胀认为,当其中一种商品供给不足时,价格上涨。
例如,天气异常导致其中一种农作物产量下降,使得该农作物价格上涨。
4.生产过程当中的通货膨胀:生产过程中的通货膨胀主要与货币供应量有关。
当货币供应量增加,而商品供应量不变时,价格就会上涨。
5.国际因素:国际因素也会影响通货膨胀。
例如,国际油价上涨会导致能源成本上涨,进而推动通货膨胀。
以上是通货膨胀的主要成因。
需要指出的是,通货膨胀是一个复杂而多方面的现象,其成因不仅限于上述几点,而是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
同时,通货膨胀的成因也会因国家、地区和时间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因此,了解通货膨胀的成因,并制定相应的调控政策,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2011年通货膨胀的现象和原因2010年中国全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上涨,从年初的1.5%一直上涨至11月份的5.1%的高位。
2011年这种趋势依然没有减轻,反而愈演愈烈。
2011年各月份的CPI为4.9% 4.9% 5.4% 5.3% 5.5% 6.4% 6.5% 6.2% 6.1% 5.5% 4.2% 4.1%。
在2011年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通胀现象。
棉花的价格自2010年八月份调整以后一路上行,2011年2月份棉花的价格重新站上了30000元/吨的位置。
大连上商品交易所玉米主力合约c1109合约从2010年年末的2330涨到2011年2月21号的2437元。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2011年10月份的食品类等的价格涨幅,八大类消费品的涨幅相当惊人。
同比指数分别为:食品112.8、烟酒103.8、衣着109.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106.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104.7、交通和通信100.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00.1、居住98.3。
食品基本类中,肉禽及其制品、油脂和蛋类价格同比上涨最大,分别上涨26.6%、14.6%和13.8%。
造成我国现阶段如此严重的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货币发行过多。
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导致物价的上涨以及货币的贬值,从而也是形成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
我们都知道人民币在国际社会存在着较大的升值压力,为了保持币值的稳定,央行只能买入美元,这同时也就卖出了本国货币,从而增加货币供应。
另外,由于美国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全球已形成的低利率环境造成大量资金四处流动,外汇资本在我国大量流入趋势仍然有增无减,而大规模资金流动势必将引发价格上涨。
还有,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使得以美元标价的基础性原材料价格上扬,盯住美元的人民币价格也相应上扬。
(2)投资结构问题。
中国人主要的投资投向了房地产市场和股票。
当股票市场低迷是,更多的钱会涌入房地产市场,不仅会打乱国家调控的计划,同时房价的高涨也会强化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有可能造成事实上的通货膨胀。
原材料价格上升推动整个物价上涨,即成本推动导致通货膨胀。
传统意义上,拉动需求有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其中消费支出是总支出的主要力量。
在发达国家消费占GDP总量的2/3 左右,其次是投资和出口。
而在我国呈现相反的格局,出口占比最高,其次是投资与消费。
投资和出口驱动型的增长模式,一方面加剧了国内能源、燃料等资源的紧缺,资源的稀缺性促使产品物价上涨,另一方面加大了国外大宗产品价格上涨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力,并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
对策:(1)增加利率弹性,提高存贷款利率水平,尤其是存款利率通胀日趋严峻已经是无法回避的棘手问题之一,各界要求央行再加息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但有些研究者认为,中国经济增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加息对于中国经济来说,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负利率会酝酿出泡沫经济,就像兴奋剂,给消费者带来一时的资产增值快感,但以将来长久的痛苦为代价。
所以央行应逐步增加利率的弹性,提高存贷款利率水平,或者退一步讲,央行也可以选择使用单边提高存款利率而保持贷款利率不变的做法,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企业的影响,还可以保证储户不会遭遇由于实际负利率造成的购买力下降。
(2)完善汇率管理机制,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往往是导致经济偏离平衡的根源。
现行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已经无法改变国外的旺盛需求。
不改革现行的汇率制度,将无法改变国外的旺盛需求,将会使国家外汇储备日益增长,相应地,得增发同样数量的基础货币,导致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
从这个意义上讲,完善汇率的管理机制,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已经成为当前任务。
倘使汇率可上升至市场认可的真实汇率,则出口企业可以依据真实汇率调整自己的生产行为,产业结构也能得到另外也可以避免我国有限的资源秉赋被低价贱卖,使得资源能够得到合理、高效的使用和配置。
2011年通货膨胀的走势与对策2011-09-08 10:07摘要: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流动性过剩、成本的过快上涨和输入型产品价格的上涨。
2011年全年通货膨胀将呈现“前高后稳”态势,预计通货膨胀率为4%-5%。
为此,应实施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加强通货膨胀预期的管理和供给管理。
关键词:通货膨胀走势,流动性过剩,治理一、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主要原因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流动性过剩造成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是外汇占款。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4月我国外汇占款余额为24万亿元,比上月增加了3017亿元,1至4月份新增外汇占款达14348亿元。
巨额的外汇占款大大增加了国内货币的流动性,从而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
(二)成本上涨过快国内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是通货膨胀形成的重要原因。
无论是人工成本、土地价格还是原材料价格上涨的趋势明显。
国家统计局2010年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6%,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5%,2011年原材料、燃料等成本上升趋势更加明显。
此外,2011年劳动工资将会持续上涨,加上利率上调,都会使企业的成本上升,从而推动了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三)输入型产品价格上涨2011年,国际原油价格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金属矿和粮食价格的上涨幅度都达10%左右。
发达国家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剧了流动性过剩,再加上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和大宗商品存在供需缺口,都推动了物价水平的上涨。
二、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走势2011年我国将存在温和的通货膨胀,全年通胀率预计为4%-5%。
通胀的高点出现在第二季度,之后将略有下降且趋于稳定,全年将呈现“前高后稳”的态势。
但也存在以下几个不确定性:第一,2011年物价上涨仍有较大的流动性过剩基础,流动性回收是否能够实现预期目标存在不确定性。
首先,长期的高速货币发行导致目前累积的流动性存量较大,只要2011年M2的增速达14%以上,我国的经济货币化率(M2/GDP)就将再创历史新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预测2011年M2增速将有可能达到16.5%,因此,流动性过剩问题仍难以得到明显的缓解。
一、通货膨胀因素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越来越辉煌的成就,现在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中国的经济成就不可忽视,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推崇起“中国模式”。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意识到中国还有很多方面要做好,中国的人口很多,如果按照人均来算中国的GDP只是刚刚达到小康水平,现在还在为奔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努力呢。
在经济方面中国要解决好经济发展过热的问题和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特别是通货膨胀,现在越来越成为中国政策制定的关键因素了。
查阅中国历年来通货膨胀率表,发现自97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维持在3%以下,只是04年才超出3%,很长一段时间,通货膨胀因素都不是政策制定者要关注的对象。
但是现在通货膨胀因素不可忽视了,不仅在新兴市场,而且发达国家也有可能面临通货膨胀的影响。
二、影响通货膨胀因素的三个假设现在有三个假设是关于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的:1.固定汇率制度;2.外汇储备水平;3.美元因素。
(一)固定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度下,人民币不能自由浮动或者只能小幅度浮动。
在此条件下,如果进口的商品的价格升高而人民币汇率没有升值的话,很有可能导致输入型的通货膨胀。
现在中国对原材料的需要越来越多,中国虽然是原材料的大买家,但是却不是原材料的价格制定者,所以中国现在只能接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事实。
中国进口铁矿石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010年中国钢铁行业集体成为了三大铁矿石出口公司的打工仔,一年赚取的利润都不够三家铁矿石公司的利润,为此中国多付出了大约有1000亿美元。
铁矿石的升价导致钢铁涨价,最终只会导致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高。
在这里我们不得要问是不是实施固定汇率制度就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让我们来看一下其它国家的一些表现。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前,拉美国家采用的是固定汇率制。
当时,为推动进口替代工业化,拉美国家采用了高估币值的做法。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拉美国家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或其他较为灵活的汇率制度,如管理浮动和爬行钉住等。
2010-2011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科目考查卷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计算机08-2任课教师:陈雪姓名:周兆国学号:08034050239 成绩: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抑制措施一、什么是通货膨胀在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通货膨胀的现象。
所谓的通货膨胀就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也就是说它是指一个经济体在一段时间内货币数量增速大于实物数量增速,普遍物价水平上涨,于是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
货币是实物交换过程中的媒介,货币也就代表着所能交换到的实物的价值。
在理想的情况下货币数量的增长应当与实物市场实物数量的增长相一致,这样物价就能稳定,就不会出现通货膨胀。
二、通货膨胀的成因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我国目前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重的,并不仅仅是货币发行量过多的问题,它属于混合型通货膨胀,是需求拉动、成本推进、经济结构失衡以及输入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
虽然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很多,但是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外汇储备增加与投资膨胀。
因为过量的货币供应既不是造成通胀的唯一原因,也不是直接原因。
货币供应量的扩大并不立刻引起总需求的扩张,货币超量供应只形成潜在的通胀压力。
只有当利率降低致使微观行为主体的支出增加,总需求才进入扩张期,经济活动转向复苏,这时先前潜在的通胀压力才释放出来,才能够表现为通胀率的升高。
而与此对应的外资流入造成货币供应的增加,是否会引发通货膨胀,要看其它政策的配合使用。
中国内部经济的问题也是一个长期被忽略的原因。
我们在经济发展方式上依然的粗放型为主,靠投资拉动经济的发展方式,30年来是刚性的,导致货币超发。
三、通货膨胀的抑制措施温家宝曾在接受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时说:“通货膨胀就像一只老虎,如果放出来就很难再关进去。
2011年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1成本上升仍是推动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随着提高居民收入政策的逐步实施和劳动力人口增速的下降,职工工资必然呈上涨的趋势;我国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平衡,生产较低的部门的工人需求向生产高的部门靠齐结果导致整个社会工资增长率超过了经济增长率从而导致了通货膨胀。
另外,受宏观调控暂缓涨价的部分商品和服务,随着经营成本的上升,下半年可能进行调价,增加新涨价的因素。
似乎在短期内都没有改变的可能,所以2011年,依然是一个继续通胀上行的时代,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2货币供给增加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央行在大量印刷货币,是一种内生性通胀,说白了就是货币多了,央行为什么要滥发货币——①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
②政府主导的投资体系。
③联系汇率制度。
通货膨胀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产生,由于物价的流通,近几十年全球没有发生恶性的通货膨胀,反而是产生了不少次的通货紧缩。
而我们由于汇率管制,无法与国外市场同步,客观上导致了通货膨胀。
3我国农业的基础不牢固近年来我国粮价不断上涨,是由于粮食产量下降造成的,是供给出了问题。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畜产品的商品率低;我国人口多,对农畜产品的需求旺盛,农畜产品的供需矛盾将长期存在,价格必然呈上升趋势;如遇大的自然灾害,这种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价格上涨也会加快。
4输入性通胀压力也就是中国进口的商品涨价了:原油、铁矿石、粮食、油料等大宗进口商品价格仍在高位波动,推高国内商品的价格,这种原因是存在的,自然带动下游产品成本增加,进而涨价。
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背景下,这种输入性通胀并没有那么厉害,有经济学家测算,这种涨价带来的通胀相关度也就是4~5%。
而且国外大额商品涨价往往最主要的理由就是中国需求大增。
5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因长期外贸顺差多发的货币和2009年前后大量的贷款还需要较长时间进行消化,美国实行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的全球性流动过剩对我国的影响也还在发生作用。
6通货膨胀的隐性原因——生态系统失衡生态失衡是通货膨胀的内在原因——①当生态失衡后,稳定协调的生态结构遭到破坏,物质循环和能量流通的效率便会受到影响而降低,导致生态系统的有效物质和能量的产出减少,即生态供给量减少;加上人们的需求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增加,使整个社会对生态的全面需求急剧增长,造成总需求大大高于总供给,产品供不应求,必然拉动相应的物价不断上涨,从而产生了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2010~2011国内通货膨胀状况调查分析一.通货膨胀现状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1月2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持续上涨,从年初的1.5%一直上涨至11月份5.1%的高位,12月份CPI同比上涨4.6%,环比上涨0.5%,全年涨幅为3.3%。
去年的物价上涨,使中国社会出现了大量的“物价新鲜词”,例如“蒜你狠”、“豆你玩”、“油不得你”、“姜你军”到“糖高宗”等,各种新物价名词层出不穷,戏说中透露着物价高涨。
2011年这种趋势依然没有减轻,反而愈演越烈。
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4%,4月份 5.3%。
但是许多老百姓认为这一数据偏低,普遍认为2010年通货膨胀率为7.1%。
二.通货膨胀原因分析在查找相关资料之前,个人根据所学的内容对2010~2011年的通货膨胀做了一个自己的分析。
通货膨胀的最直观表现就是物价上涨。
这两年新闻里最经常听到房价上涨,油价上涨,菜价上涨。
房价上涨自然是因为炒房热引起的。
油价基本是由政府控制的,油价上涨意味着政府要多收钱。
菜价上涨或许因为供不应求,这两年国家自然灾害比较多,导致农作物歉收,菜价自然要涨。
石油涉及到工业,石油价格涨了,许多生产的成本也就涨了,相应的产品价格就涨了。
菜价,房价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吃住问题。
综合这三类,物价统统上涨,而人们的生产并没有相应的增加,我想这些应该是导致物价的部分原因。
以下是我根据网上的资料整理的引发通货膨胀的若干要素,事实证明我还说对了几点。
(一)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农产品欠收2010年中国农产品总体歉收,造成物价上涨较快。
首先,内蒙古干旱地区的沙尘蔓延至东部和南方地区;其次,贵州、云南、四川、广西等地发生大面积干旱;再者,青海省玉树####族自治州玉树县4月份发生7.1级####,造成2698人遇难,失踪270人;同时,海南作为是重要的蔬菜供给地却在10月发生洪灾,导致食品价格上涨严重。
这些自然灾害引发食品供应紧张,导致物价上涨进而引起通货膨胀。
2011年通货膨胀的现象和原因2010年中国全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上涨,从年初的1.5%一直上涨至11月份的5.1%的高位。
2011年这种趋势依然没有减轻,反而愈演愈烈。
2011年各月份的CPI为4.9% 4.9% 5.4% 5.3% 5.5% 6.4% 6.5% 6.2% 6.1% 5.5% 4.2% 4.1%。
在2011年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通胀现象。
棉花的价格自2010年八月份调整以后一路上行,2011年2月份棉花的价格重新站上了30000元/吨的位置。
大连上商品交易所玉米主力合约c1109合约从2010年年末的2330涨到2011年2月21号的2437元。
让我们把目光转向2011年10月份的食品类等的价格涨幅,八大类消费品的涨幅相当惊人。
同比指数分别为:食品112.8、烟酒103.8、衣着109.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106.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104.7、交通和通信100.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00.1、居住98.3。
食品基本类中,肉禽及其制品、油脂和蛋类价格同比上涨最大,分别上涨26.6%、14.6%和13.8%。
造成我国现阶段如此严重的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货币发行过多。
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导致物价的上涨以及货币的贬值,从而也是形成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
我们都知道人民币在国际社会存在着较大的升值压力,为了保持币值的稳定,央行只能买入美元,这同时也就卖出了本国货币,从而增加货币供应。
另外,由于美国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全球已形成的低利率环境造成大量资金四处流动,外汇资本在我国大量流入趋势仍然有增无减,而
大规模资金流动势必将引发价格上涨。
还有,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使得以美元标价的基础性原材料价格上扬,盯住美元的人民币价格也相应上扬。
(2)投资结构问题。
中国人主要的投资投向了房地产市场和股票。
当股票市场低迷是,更多的钱会涌入房地产市场,不仅会打乱国家调控的计划,同时房价的高涨也会强化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有可能造成事实上的通货膨胀。
(3)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
2010年以来,蔬菜与猪肉价格连连上涨,虽然最近蔬菜批发价格有所下跌,甚至出现了有农民自杀的惨状,但由于仓储物流的成本居高不下,人民并没有从中得到多少实惠。
而农产品是基础产品,农产品的价格高企也将带来下游产品成本与售价的提高。
而且由于农产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价格的上涨更容易强化人们对于通胀的预期。
(4)能源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涨。
进入2011年,煤荒,电荒接踵而至,煤价已经连连高升,各地工业用电也有小幅度的调涨,日本大地震也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环境中对能源需求的恐慌,各种能源价格的提高必然会助推CPI提高。
(5)社会公众对物价上涨的预期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各种经济体制约束机制不健全,再加上各种经济活动的过热,人们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没有一个充分的预期。
通货膨胀预期是加速通货膨胀形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公众都是“经济人”,他们通过掌握大量的信息形成
一种“理性预期”后,政府的政策效应将被理性预期所抵消,此时适度的通货膨胀将在理性预期的作用下而升级。
某个领域物价的持续上涨本身将会导致一种市场秩序的混乱。
在涨价的过程中,事实上一些原材料并没有涨价,即某种商品的生产成本并没有增加,但在一种整体涨价预期的情形下,就会产生搭便车行为,从而形成整体上所有物品涨价的事实。
(6)需求拉动。
需求拉动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货币供给增长过快,而货币供给增长过快的原因则是外汇流入过多。
近年来,外汇流人已经成为我国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唯一途径。
外汇流入导致我国的货币供给增长过快,虽然中央银行采取了大量发行央行票据的政策回收基础货币,依然无法完全摆脱流动性过剩的局面。
其结果,物价上涨就不可避免。
(7)成本推动。
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而居民生活水平又取决于其收入水平,而居民收入大部分是工资收入。
因此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就必须提高工资,这对于企业来说就意味着工资成本的提升,那么企业必会将这些成本计算到产品上,导致物价的上涨。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中国对原材料、能源等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大幅度增长,中国对国外资源的依赖度加大。
这会导致资源价格的上升,也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随着节能减排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认可,我国政府对节能减排也越来越重视,相应的要求和标准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这种要求,企业就得增加人力、物力,这客观上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8)对通胀的预期加剧通胀发生。
通胀预期是指人们已经估计到通货膨胀要来,预先打算做好准备要避免通胀给自己造成损害,然而防范通胀的措施本身就会造成资产价格的上升,即对通胀的预期本身就会加快通胀的到来。
从国际上看美元贬值,黄金再创新高,油价站上高位,引发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预期。
从国内来看,我国近几年来出现的购房热,购车热,购黄金热,与通胀预期的流行与强化有直接关系。
人们非理性的通胀预期必然改变其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加剧通胀,可能造成通胀成螺旋式的上升。
另外,大量国际投机资金因人民币升值预期而持续流入我国,2003年-2010年我国热钱已为净入年了,据测算,十年来境外流入中国的热钱2890亿美元,2010年高达为355亿美元。
这些投资基金在增加流动性的同时进入了资产领域,驱动房地产等相关行业快速发展,进而扩大了总需求,推动了物价上涨,进而推高通货膨胀率
(9)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
美联储为提振实体经济、降低失业率、扭转通货紧缩,在实施了总额为 1.725 万亿美元的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又于2010 年11 月3 日宣布实施了6000 亿美元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由于美国作为一个大型开放的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大量流动性流入到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以美元为主要世界货币的国际经济交往中,全球性资源商品价格势必会呈现出逐步上涨的势头,而中国作为原油和有色金属、铁矿石的等进口大国,在全球经济基本复苏的环境下,对资源性产品的需求量将会进一步上升,这就使得我国进口原材料以及产
品价格上涨,并直接导致我国相关商品的价格上涨。
我国国内市场受到直接影响,面临原料输入性通货膨胀会进一步加剧。
姓名:
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