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地理 11《中国的河流》第一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1
《河流》教学设计(第1课时)【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教材分析】河流和湖泊是初中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它是中国地理的基础课。
本节分为三部分,一,众多的河湖,二,黄河的治理,三,长江的开发。
这里只说众多的河湖。
中国的河湖众多,大小不一,星罗棋布,遍布全国各地。
这此河湖不仅有灌溉,航运和旅游等价值,还提供了水,水能资源。
为工农业生产提供有利条件。
老师应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学习。
热爱我国美丽的山河。
【学情分析】一本节课主要面向初二学生,这些同学经过了初一一年的学习,学习能力和方法已经基本形成,从知识的角度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差,难以将诸多的地理因素综合在一起,总结出黄河、长江开发的方向和治理措施。
【课程标准】2011版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022版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河湖的特征。
【教学目标】1.从地图上找出我国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外流河,以及最终未注入海洋的主要河流。
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从河流流量、水位、汛期、冰期、含沙量等方面描述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理解河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读图归纳我国内、外流河的分布以及水文特征。
【教学方法】根据课标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以启发式讲授和自主学习为主,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通过阅读地图、运用综合比较的分析方法,了解河流的概况,掌握河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河流航运、灌溉、旅游等图片,洪水泛滥图片,思考讨论:河流和湖泊能给我们生活提供哪些便利?也给我们造成了哪些灾害?讨论回答:利──灌溉、航运、渔业、盐、旅游、水能;害……水灾我国疆域辽阔,有许多大江巨川源远流长,奔腾不息,它们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既可兴利,又可作害。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一课时学习重点1、主要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特征。
2、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学习难点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学习过程〔知识链接〕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人民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气候条件,一个地区的降水量发生变化,江河、湖泊的水量也会随其改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五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独学〕一、内流河和外流河1、说出你所知道的河流、湖泊的名称,并说出河流、湖泊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2、看中国水系图,查找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
这些大河各注入哪个海洋,河流流向与地势有什么关系?3、查找塔里木河、弱水河。
这两条河流最终流到哪里?〔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外流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内流河。
_________为外流区,___________________为内流区。
4、看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内流区和外流区是如何划分的呢?〔总结〕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生看我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图。
内流区和外流区面积各占我国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6、为什么我国西北部多内流河,东部多外流河?〔知识链接〕由于内流河、外流河所处的位置、气候条件、地面植被状况等不同,导致内流河、外流河的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变化规律不同,我们称其为水文特征不同。
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含沙量、水位、结冰期等。
流量指单位时间通过某一段面的水流体积,它反映了河流水资源多少,通常以立方米/秒为单位。
水位指河流在某地某时段的水高程,它是反映水体水量大小的最直观的重要标志。
含沙量指单位体积水中所含泥沙的重量。
结冰期指河流封冻的时间长短。
《中国的河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课程标准】1.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材解读】《河流》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第三节内容。
第二章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与河流。
河流是我国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河流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一节内容蕴含着深刻的人地关系思想。
由于河流的分布、发展受到地形的制约,河流的水文特征受气候影响,因此本章三节内容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是对前面“地形地势”“气候”的拓展和延伸,同时又为学习下一章中国自然资源中的“水资源”的基本状况打下基础,因此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在介绍我国河流的基础上,又以长江和黄河为重点,围绕人地关系的交互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述。
【学情分析】七年级在学习《东南亚》时,学生已经接触了河流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因此对于河流的作用不难理解,而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中国的地形、气候等方面的知识也有所掌握,加以引导就能够分析出气候对河流分布以及水文特征的影响。
但学生在运用地图和资料存在问题。
本节课教学中,学生可能对长江、黄河的各河段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分段治理措施难以分析归纳,缺少空间认识。
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地图和资料对长江、黄河各段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说明,引导学生分段分析治理措施。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从地图上找出我国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外流河,以及未注入海洋的主要内流河;2.能够从流量、流速、水位、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查找我国主要的内流河和外流河,并归纳出内流河和外流河的分布特征,提高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众多的河流,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初步建立人地关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