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幼儿感知集合的发展与教育
- 格式:ppt
- 大小:1.32 MB
- 文档页数:1
幼儿感知集合的教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数学教材第四章第二节,主要内容包括集合的基本概念和性质,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幼儿感知集合的意义,培养幼儿对集合的初步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幼儿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集合中的元素。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幼儿观察、分析、比较和归纳的能力,提高幼儿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幼儿合作、分享和积极参与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集合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以及将集合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引导幼儿感知集合的意义,培养幼儿对集合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集合图卡片、磁性教具、挂图等。
2. 学具:幼儿用书、画笔、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展示一幅水果店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在水果店看到了什么?”2. 实践活动(10分钟)(1)教师发放集合图卡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找出卡片中的集合元素。
(2)幼儿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个代表汇报。
3.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出示磁性教具,展示一个简单的集合问题:“小明的书包里有铅笔、橡皮、尺子,这些物品构成了一个集合。
”(2)教师引导幼儿分析问题,找出集合元素。
(3)教师讲解解题过程,强调集合的意义。
4.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发放幼儿用书,指导幼儿完成集合练习题。
(2)幼儿做题,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点评,讲解正确答案。
(2)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幼儿思考集合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和性质2. 集合的元素和表示方法3. 集合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找出家里的一个集合,描述其中的元素。
(2)用自己的话解释集合的概念。
2. 答案:(1)示例:家里的玩具集合,包括玩具车、玩具熊、玩具飞机等。
(2)集合是由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组成的整体。
幼儿感知集合的教育教案x教案名称:幼儿感知集合的教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幼儿园大班数学课程,主要涉及集合的概念。
具体包括两个方面:1.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如“集合”、“元素”等;2.培养幼儿对集合的感知和分类能力,如区分“一一对应”、“多重对应”等。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集合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2. 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幼儿的分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理解和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培养他们的分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难点:让幼儿理解和区分“一一对应”和“多重对应”等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教学卡片、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等;学具:幼儿操作材料、画笔、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故事,引出集合的概念,让幼儿对集合有初步的认识。
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教学卡片和实物模型,讲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如“集合”、“元素”等。
3. 操作活动(10分钟):让幼儿分组进行操作活动,运用集合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如“一一对应”、“多重对应”等。
4.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例题,讲解如何运用集合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5分钟):让幼儿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5分钟):让幼儿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经验。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集合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等,采用简洁明了的词语和图示,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用画笔和彩纸,画出一个你喜欢的集合;2. 请举例说明生活中运用集合思维的方式。
答案:1.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画出一个自己喜欢的集合,如水果集合、动物集合等;2. 生活中的例子可以包括分拣垃圾、整理玩具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幼儿对集合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操作活动中,部分幼儿对“一一对应”和“多重对应”的概念区分不够清楚,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四单元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和教育(1)分类核心经验——根据属性来定义(一)集合的定义集合:按照一定的属性特征组合在一起的总体。
元素: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例如,梨、苹果、橘子归在一起,是水果的集合;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归在一起,是交通工具的集合。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通常有3种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和维恩图(也叫文氏图)。
例如,A={1,2,3,4,5}(列举法表示)B={x|x>1} (描述法表示)(三)集合的特点关于集合的概念,应明确以下三点:第一,一个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
第二,一个集合的元素必须是互异的。
第三,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十分重要,一方面因为集合在数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因为感知集合符合学前儿童数概念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是学前学数概念前的准备教育,是学前儿童正确学习和建立数概念及加减运算的感性基础。
(一)感知集合是学前儿童认识事物的起点对世间万物的认识都是从认识他们的属性特征开始的,而当我们认识了事物的属性特征之后,会自然而然地把这些物体归入不同的集合,如这些物体都是相同形状的,这些人都是同一个单位的。
(二)感知集合是学前儿童形成数学概念的基础1.感知集合及其元素是计数的前提2.感知集合及其包含关系有利于掌握数的组成与加减运算1.3岁前的泛化笼统知觉阶段学前儿童3岁前感知集合的时候,他们还没有明显的集合界限,即泛化、笼统的感知。
例如,在学前儿童玩积木时趁他不注意拿走几块,他是不会觉察到的。
这时他感知的只是一堆不确定的模糊不清的东西,即泛化的、笼统的。
2.感知有限集合阶段能感知集合的界限,对集合中元素的感知也逐渐精确,一般为3至5岁。
但注意力往往集中在界限上。
例如,让学前儿童在画有4朵花的画片上叠放塑料小花时,他们只用塑料小花盖住画片上第一朵和第四朵的花图,就认为完成了任务。
这说明他们把注意力只集中在集合的界限上,从而削弱了对所有组成元素的注意。
第五章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发展与教育集合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最基本概念。
学习函数、泛函数、概率论、拓扑学等高等数学几乎都离不开集合,甚至整个数学都可建立在它的基础上。
在早期幼儿数学启蒙教育中,以具体集合概念和一一对应作为感性基础,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将集合观念渗透在数、形等方面并先于数教育,不仅有利于幼儿形成数概念,同时更有利于幼儿理解知识,促进学算思维的发展。
第一节关于集合的基本知识一、集合及其元素(一)集合学中,把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事物的全体称为集合。
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在数们经常把同类事物归放在一起,如把生梨、苹果、桔子......归在一起,成为水果。
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归在一起,称为交通工具的集合。
集合的归并是以对象所具有的共同属性为条件的。
在心理学中,我们也通常把集合看成是由不同分析器官所感受的同类对象的整体。
如听到铃声,1下,2下,3下 (6)下,就是“6下铃声”的集合;模仿小青蛙跳,1下,2下......5下,就是“5下小青蛙跳”的集合。
可见,把一组具有共同属性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形成了一个集合。
(二)集合中的元素组成集合的每一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一般来说,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以下三个性质:互异性,即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是可以区分的。
如:一个集合可以表示为{4,2},但不能表示为{4,4,2};确定性,即任一元素都能确定它是否为某一集合的元素;无序性,即不需考虑元素之间的顺序,只要元素相同,就可认为是同一集合。
如{1,3,5,7,9}与{3,9,7,5,1}就可以看成是两个完全相同的集合。
二、集合的分类与表示方法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情况,可把集合分为有限集合,无限集合和空集合。
有限集合是指由有限个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如幼儿园里小朋友的集合:10以内自然数的集合。
无限集合是指由无限个元素组成的集合,如自然数的集合。
集合中一个元素也没有了,这就是空集合。
如中一班教室里一个小朋友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