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纸:古诗二首
- 格式:doc
- 大小:314.00 KB
- 文档页数:4
xxx小学进行小学生书法大赛比赛规则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光德镇xxx小学进行特色书法学校活动即将拉开帷幕,学校决定举行“我是中国人,写好中国字”全校学生书法比赛。
具体安排如下:一、比赛时间及项目安排:硬笔书法——小学生1-3年级全员参与,各部门必须在5月14日——22日自行安排比赛。
毛笔书法——小学生4-6年级全员参加,书法课随堂进行比赛,其他年级学生自愿参加。
二、比赛要求:1、大赛作品应以规范、标准的楷体字、行楷字以及其他书体书写,可以参考学校提供的字帖书写。
若出现错字、漏字,即取消其评选资格。
2、必须是自己创作的作品(有正文和落款)而不是作业,严禁涂改描摹或代笔。
3、请使用碳素墨水或黑色水笔书写,低年级可以使用铅笔书写。
三、比赛内容:1、内容请选用《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和中小学课本中的课文内容书写,以中华传统优秀古诗文为主。
2、纸张规格不限。
学生书法协会将为各班提供硬笔书法专用纸,供学生自由选择。
3、学校提供参考字帖,请教导处选择印发给每位同学临习参考。
附参考字帖:(一)古诗二首(适合一年级)(二)古诗二首(适合低年级)(三)古诗二首(适合低年级)(四)古诗二首(适合四年级以上)(五)古诗二首(适合四年级以上)(六)唐诗三首(适合四年级以上)(七)宋诗三首(适合四年级以上)(八)宋词一首(适合五年级以上)四、作品评定:1、初评:本次比赛主要有学生组织、评选,需要全校各部门各年级通力合作,做好本届大赛的协助工作,硬笔书法先由各班学生自行组织评定,在班主任指导下按规范、整洁、认真的原则投票选出总人数的30%优秀作品,并填写初赛成绩登记表(班主任评定),5月22日由学生书法协会负责人统一收缴。
2、复评:学校书法美术老师指导学生书法协会骨干进行最后评审。
3、获奖名单学校公布栏公布。
附:各部门学生书法协会骨干名单总指挥:大赛评委:五、未尽事宜及规则解释由学校美术书法老师负责。
附:xxx小学写字比赛小贴士1、参赛作品首先要纸面整洁,不能有涂改的痕迹,书写合乎规范,这样才能达到评奖要求。
70格书法纸内容。
古诗词
在70格的书法纸上书写古诗词,可以选择一些简短且意境优美的诗词。
以下是一些建议:
1.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
2. 《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
3.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
4.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
5. 《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
以上是一些适合在70格书法纸上书写的古诗词,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在书写时,要注意行款整齐、笔画清晰、气韵流畅,以展现出古诗词的韵味和美感。
过分水岭(唐)温庭筠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译文】溪水本是无情的,但入山这三天里,得到了它的同行,便有了情感。
前边就是分头之处了,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
【创作背景】此诗是温庭筠由秦(陕西)入蜀(四川)途中经汉中府略阳县(今属陕西)东南八十里的分水岭时所作,时间为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秋冬之际。
【作者介绍】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
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
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
官终国子助教。
精通音律。
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
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
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存词七十余首。
【赏析】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过分水岭》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此诗化无情之物为有情,抒写作者在过分水岭时与溪水的一段因缘及其感受。
化无情之物为有情,往往是使平凡事物富于诗意美的一种艺术手段。
这首短诗,很能说明这一点。
诗中所写的分水岭,大约是今陕西略阳县东南的嶓冢山。
这是秦蜀或秦梁间往来必经之地,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故一般径称分水岭而不必冠以所在地。
题称“过分水岭”,实际上写的是在过分水岭的行程中与溪水的一段因缘,以及由此引起的诗意感受。
此诗语言朴素而似散文,然而却颇富情趣。
不仅把一条山间溪流拟人化了,而且拟的还是个痴情的小女生,她不辞辛苦的送行三日,离别前夜终于忍不住呜咽起来,给人感觉既可爱,又有情,甚至惹人想温言而又轻柔的替飞卿去抚慰她。
可以想象,此条溪流必然是娟秀而温婉的,而且和飞卿一路相处愉快,否则飞卿大概也不会有这般佳兴。
首句就从溪水写起。
溪水是没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这条溪水,却又似乎有情。
识字一《春夏秋冬》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
青草,红花,游鱼,飞鸟,池草青,山花红,鱼出水,鸟入林。
识字二《姓氏歌》你姓什么?我姓李。
什么李?木子李。
他姓什么?他姓张。
什么张?弓长张。
古月胡,口天吴,双人徐,言午许。
中国姓氏有许多。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诸葛东方,上官、欧阳……识字三《小青蛙》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青蛙大眼睛。
保护禾苗吃害虫,做了不少好事情。
请你爱护小青蛙,好让禾苗不生病。
识字四《猜字谜》左边绿,右边红,左右相遇起凉风。
绿的喜欢及时雨,红的最怕水来攻。
秋青请情晴清睛蜻言来互相尊重,心至令人感动,日出万里无云水到纯净透明。
语文园地一:阴、晴、雾、雷电、阵雨、暴雨冰雹、霜冻、雨夹雪《祖国多么广大》大兴安岭,雪花还在飞舞。
长江两岸,柳枝已经发芽。
海南岛上,到处盛开着鲜花。
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叮咚,百花齐放,百鸟争鸣。
《谁和谁好》谁和谁好?藤和瓜好,它们手拉手,不吵也不闹。
谁和谁好?蜜蜂和花好,蜜蜂来采蜜,花儿仰脸笑。
谁和谁好?白云和风好,风往哪里刮,云往哪里跑。
谁和谁好?我和同学好,大家唱着歌,一起上学校《摇摇船》摇摇摇,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还有糕。
《小刺猬理发》小刺猬,去理发,嚓嚓嚓,嚓嚓嚓,理完头发瞧瞧他,不是小刺猬,是个小娃娃。
课文一吃水不忘挖井人瑞金城外有个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
村子里没有水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
毛主席就带领战士和乡亲们挖了一口井。
解放以后,乡亲们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课文二我多想去看看妈妈告诉我,沿着弯弯的小路,就会走出天山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雄伟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
我对妈妈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爸爸告诉我,沿着宽宽的公路,就会走出北京遥远的新疆,有美丽的天山,雪山上盛开着洁白的雪莲。
15课古诗二首绝句诗句赏析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两句诗是动态描写,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两两相对,四种事物有声有色,描绘了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的画面,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喜悦的心情。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后两句先写远景,再写近景。
千秋雪表现出时间的永恒,而万里船又让人联想起广阔的空间,显示出诗人开阔的胸怀。
2、一年级语文下12课古诗二首池上词句复习笔记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这两句介绍了故事的梗概:一个小孩子趁大人不注意,偷偷去采莲归来,突出了孩子的可爱。
一个偷字,形象地表现了小娃的天真调皮,写出了诗人对小娃的喜爱之情。
采字和回字,表现小孩偷采一枝白莲花又匆匆忙忙返回,为的是不想让大人发现他的冒险举动。
2.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这两句巧妙地刻画了小孩子的天真:他自以为行动机密,不会被人发觉,谁知道小船驶来时,冲得水面的浮萍两边散开,水面波动,出现了一道长长的痕迹,自然完全暴露了她的行踪!藏字表现了小孩既不想让人发现又不懂得隐藏自己的踪迹,天真可爱之态毕现。
开字表现浮萍上划出的一条水道,暴露了小孩的秘密这种善意的嘲笑,更增添了小孩幼稚可爱的天性。
显而易见,一连串动词表现一连串的动作,儿童的天真可爱形象呼之欲出,读来仿佛一幅栩栩如生的采莲图就在眼前,让人的思绪又回到了天真烂漫的童年。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
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3、二年级课堂笔记:绝句诗句赏析与重难点探究二年级课堂笔记:绝句诗句赏析与重难点探究诗句赏析: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这两句诗是动态描写,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两两相对,四种事物有声有色,描绘了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的画面,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喜悦的心情。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春雨》的意思,感受作者赞美春雨的思想感情。
2.“乃”“随”的笔顺要掌握。
教学重难点:掌握“乃”“随”的笔顺。
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揭题: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
板书:古诗二首二、自读古诗1、解题:《春雨》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
原诗有八句,这里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2、自读古诗。
三、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nai sui run乃随润2、指名读:注意润的音。
3、自学生字的开,借助笔顺记住“乃”“随”的笔顺4、在书上描红。
四、品读古诗:1、指名朗读。
2、看图细读。
(1)看图说说春雨的特点: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百花。
(2)图文对照自悟朗读。
(3)指名朗读试说诗意3、理解生字的意思:当:正当,就在乃:就潜:暗中,悄悄地4、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2)指名试说诗意。
(3)师:“春雨”好像知道什么季节最需要雨水,春天一到就下起来了。
(4)诗人为什么说它是“好雨”呢?(来得及时)(5)齐读第一句诗。
(6)指名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7)指名试说诗意。
师:春雨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8)齐读这两名诗。
三、指导朗读。
1、指出重点的词语:“好”、“知”、“当乃”、“潜、细、无”2、教师范读后学生练读。
3、指名读。
4、试背古诗。
四、写字:学生自练描红“乃、随、润”三个生字。
第二教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学会“晓、眠、觉”三个字,知道这几个字在诗中的意思。
3、初步理解诗意,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晓的字形。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1、指名背《春雨》。
2、默写:乃、随、润。
二、揭题:板书:春晓解题:晓:早晨春晓:春天的早晨作者:唐代诗人孟浩然三、读古诗,学生字。
1、指名读古诗,其余同学画出生字词2、出示生字词让学生自学:春眠不觉晓啼3、检查自学情况。
《古诗二首》(优秀6篇)古诗两首篇一教学要求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初步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3.训练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抽象思维变成生动画面的形象思维。
4.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教学难点如何把“话”变成“画”。
(即:如何使抽象思维变成形象思维。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文字投影片、图画场景投影片、录有古曲的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学法(一)导言。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
好多古诗都通过描写引人入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不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还要把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进入到诗的意境中去,从而正确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读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打出投影,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对照投影片审题、解题,搞清楚“话”和“画”的涵义。
)话——诗中的语言文字。
画——通过再造想象,将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
二、指导学法(一)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寻隐者不遇》。
2.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句。
3.逐字逐词逐句弄懂诗的字面意思。
(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的方法,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4.指名说说这首诗的字面意思。
(贾岛在松树下问一个小孩,他师傅去哪儿了,小孩说师傅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中,但是云雾弥漫、缭绕,不知到底在什么地方。
)(二)提问题、想诗境。
以“松下问童子”这一句为例。
1.就诗句逐字逐词提出问题。
(可以提“什么样”、“怎么样”的问题。
)(1)什么样的松树下面?(2)谁怎么样问童子?(3)问什么?2.根据所提问题想象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1)打出投影,出示第一张图画场景投影片,帮助学生形成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