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总结
- 格式:pdf
- 大小:89.31 KB
- 文档页数:8
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生物膜是一种存在于生物界各类生物体表面或内部的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薄膜状结构。
它由生物体的细胞膜组成,包括生物大分子和非生物分子。
通过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生物膜维持生物体的完整性,同时参与到许多重要的生物过程中。
本文将从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生物膜的结构1. 膜脂质层生物膜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膜脂质层。
膜脂质层主要由磷脂、甘油脂和类固醇等有机物组成。
磷脂是膜脂质层中含量最高的成分,它由两个疏水性脂肪酸和一个亲水性磷酸甘油醇通过酯键结合形成。
甘油脂是由甘油和脂肪酸通过酯键结合形成的;而类固醇则存在于膜脂质层内部,起到增强膜的稳定性和流动性的作用。
2. 蛋白质组分生物膜中的其他重要组成部分是蛋白质。
膜脂质层与蛋白质相互作用,两者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网络结构。
蛋白质在生物膜中有许多重要的功能,如通道蛋白质负责物质的运输,受体蛋白质用于信号传导,酶蛋白质用于催化反应。
此外,膜蛋白还起到了维持生物膜结构的稳定性和保护功能。
3. 糖类组分糖类是生物膜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通过与蛋白质和脂质相互作用,形成糖蛋白和糖脂复合物,这些复合物参与了细胞间的相互识别和信号传导。
糖类还能起到保护细胞膜的作用,增强细胞膜的稳定性。
二、生物膜的功能1. 细胞辨识和相互识别生物膜上的特定糖蛋白和糖脂能够识别特定的配体或信号分子,从而实现细胞间的辨识和相互识别。
这种相互作用在细胞信号传导、免疫识别和受精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2. 物质运输生物膜中的通道蛋白质可以选择性地允许特定离子或分子通过,从而实现物质的运输。
这种运输过程对细胞内外物质的平衡和代谢活动至关重要。
3. 生物反应的催化和调控生物膜中的酶蛋白质能够催化生物反应的进行,从而参与到细胞代谢和能量转化过程中。
膜蛋白还能够通过信号传导调控细胞内外的生物反应。
4. 细胞结构和稳定性的维持生物膜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可塑性,可以适应细胞形态的变化。
高中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知识总结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荷兰科学家提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为连续的两层。
3.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生物膜的模型: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并描述为静态结构。
4.1970年,科学家通过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5.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膜是由蛋白质和脂类组成的。
2.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
该支架具有流动性。
3.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嵌入其中间,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4.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
5.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本节内容包括: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②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本节内容充分体现了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适应。
(1)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和脂类,其中,蛋白质约占膜干重的20%~70%,脂类约占30%~80%,各种膜所含蛋白质和脂类的比例同膜的功能有密切关系,功能活动较旺盛的细胞,其蛋白质的含量高,因为膜的功能主要由蛋白质来承担,此外,细胞膜中还有10%左右的糖类,它们与蛋白质或脂类结合成糖蛋白或糖脂,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
(2)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或贯穿在磷脂双分子层之间,或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当中。
(3)结构特点: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这种结构特点,使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4)细胞膜的功能:一是保护作用,包括支持、识别、免疫;二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包括吸收、分泌、排泄等。
学习本节知识,要注意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来分析细胞膜的结构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
【例题】根据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点,分析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1895年,Overton在研究各类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反之,则比较困难,这表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2)1925年,Gorter Grendel用丙酮提取红细胞膜的类脂,它在空气一水面上展开时,这个单层分子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油此可以认为细胞膜由组成。
生物膜的微生物相:细菌:细菌是微生物膜的主体,其种类受基质类型、附着生长状况、pH、温度等的影响;异养菌是生物膜中的主要细菌,可分为好氧异养菌、厌氧呼吸型异养菌、厌氧异养菌、兼性厌氧菌四类。
常见的细菌种类有:球衣菌、动胶菌、硫杆菌属、无色杆菌属、产碱菌属、八叠球菌属、亚硝化单胞菌属、硝化杆菌属等。
真菌:真核生物,大多数具有丝状形态。
当污水中有机物的成分变化、负荷增加、温度下降、pH降低和DO下降时,容易滋生丝状菌。
藻类:受阳光照射的生物膜中藻类为主要成分。
藻类主要限于生物膜反应器中上表层部分、数量少,对污水处理净化作用不大。
原生动物:原生动物在成熟的生物膜中不断捕食生物膜表面的细菌,从而保持生物膜的活性起作用。
后生动物:轮虫类、线虫类、昆虫类等。
观察生物膜中的微生物相可检查、判断生物膜反应器的运转情况及污水处理效果。
不同生物膜反应器生物的分布不同,需进行研究,好氧方面研究较深入一些,厌氧生物膜微生物的分布研究还应深入。
影响微生物附着的因素总结:裁体表面性质:载体的类型、表面化学特性、载体浓度、载体形状大小、载体比表面积、粗糙度和孔隙;微生物的性质:微生物种类、表面化学特性、形状与大小、微生物的浓度、培养时间和条件;环境的性质:pH值、离子强度、水力学特征、竞争物种的存在,温度协调物种的存在、接触时间。
影响微生物在载体表面附着的因素很多,影响机制十分复杂,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生物膜反应器的稳定运行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不少进展。
但厌氧生物膜反应器的启动还处于研究之中并且是经验性的。
对于废水中微生物所需要的有关营养物、环境条件方面的知识的了解有助于选择适宜微生物生长最佳条件。
厌氧微生物其生长速率低,对环境要求严格,难于附着到固体表面等原因使厌氧生物膜反应器的启动比好氧困难。
通过选择合适的载体,采用适宜的接种方式的启动策略,可以加速厌氧生物膜反应器的启动。
生物膜法的不足:需要填料和支撑结构,在不少情况下基建投资超过活性污泥法;出水常常携带较大的脱落的生物膜片,大量非活性细小悬浮物分散在水中使处理水的澄清度降低;活性生物量较难控制,在运行方面灵活性差;载体材料的比表面积小时,BOD容积负荷有限;若采用自然通风供氧,在生物膜内层往往形成厌氧层,从而缩小了具有净化功能的有效容积。
高一生物膜知识点膜是生命体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维持生命活动、调节物质的进出以及细胞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高一生物学中,我们将学习关于膜的各个方面的知识,包括膜的组成、结构与功能等。
本文将以膜的结构与功能为主线,在深入探讨的同时,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膜的知识点。
一、膜的组成与结构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层结构组成的,其中的磷脂分子是双层排列形成的,疏水部分朝向内部,亲水部分朝向外部。
此外,膜中还存在着蛋白质、固醇和糖等其他成分。
磷脂双层主要起到了屏障的作用,控制物质的进出。
而蛋白质则通过具有选择性通透性的通道,调节物质的交换。
在细胞膜中,有两种特殊的蛋白质存在,即跨膜蛋白和外周蛋白。
跨膜蛋白直接穿过整个膜层,可以起到信号传导、物质运输等功能。
而外周蛋白则与膜的内、外表面结合,起到支持、传导信号等作用。
固醇在膜中起到了调节作用,可以使膜更加稳定和柔软。
糖则结合在细胞膜的外表面,形成糖蛋白复合物,参与细胞间的粘附和识别。
二、膜的功能膜作为细胞的界限,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选择性通透性。
细胞膜可以根据物质的大小、电荷和溶解度等特征,选择性地将物质进出细胞。
通过蛋白质的通道和运输体,细胞膜可以调节离子的进出,维持正常的离子浓度差和电位差,维持细胞内稳定的环境。
此外,细胞膜还可以通过受体和信号转导系统,接收并传递外界的信号。
当外界刺激到达细胞膜时,相关蛋白质可以被活化,从而激活内部的信号通路,调节细胞的生理状态。
这些信号通路的激活可以引起细胞的分裂、分化和凋亡等重要过程。
膜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细胞间的粘附和识别。
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复合物可以与其他细胞的膜结合,形成细胞间黏附结构。
这种结构在细胞的分裂、发育和生物体的组织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细胞膜上的糖也可以用作识别分子,通过与其他细胞或病原体上的糖结合,实现细胞间的相互识别,并引发相应的免疫反应。
三、膜的结构与功能的调节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调节。
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的解析与应用生物膜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组织结构,它在细胞的分离、保护、传递信息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并介绍其在生物科学和医学领域的应用。
一、生物膜的结构生物膜是由脂质分子和蛋白质组成的双层结构。
脂质分子主要是磷脂,它们具有亲水头部和疏水尾部的特性,使得脂质分子能够在水中形成自组装的双层结构。
蛋白质则嵌入在脂质双层中,起到传递信号、调节通道等功能。
生物膜的结构不仅仅是简单的双层,还包括许多微观结构。
其中,胆固醇是生物膜中的重要成分之一,它能够增加膜的稳定性和流动性。
此外,生物膜还含有许多膜蛋白,这些蛋白质能够形成通道,使得物质能够通过膜进行传递。
二、生物膜的功能生物膜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是细胞的分离和保护。
生物膜能够将细胞内外环境分隔开来,保护细胞内部的结构和功能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此外,生物膜还能够调节物质的进出,维持细胞内外物质的平衡。
另外,生物膜还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
生物膜上的膜蛋白能够与外界的信号分子结合,传递信号到细胞内部,从而调节细胞的生理活动。
这种信号传递过程在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凋亡等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三、生物膜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生物膜在生物科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生物膜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对生物膜的解析,科学家们可以了解细胞内外环境的交流方式,进而深入研究细胞的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机制。
其次,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也为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药物需要通过生物膜进入细胞内部才能发挥作用,因此了解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对药物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家们可以通过模拟生物膜的结构,设计出更加适合渗透生物膜的药物。
四、生物膜在医学领域的应用生物膜在医学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生物膜的研究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许多疾病都与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有关,比如癌症、感染等。
通过对生物膜的研究,医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并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高中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知识点总结细胞膜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时间,人19世纪末XXX20世纪1925实验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将膜分离提纯,并进行化学分析结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红细胞膜中脂质铺展成单分子层后是红细胞表面的2倍细胞膜中的磷脂排列为连续2层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静态)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959(电子显微镜)XXX电镜下细胞膜呈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1970XXX,XXX人鼠杂交试验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如电子显微镜的诞生使人们终于看到了膜的存在;冰冻蚀刻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使人们认识到膜的内外两侧并不对称;荧光标记小鼠细胞与人细胞的融会实验又证明了膜的流动性等。
没有这些手艺的撑持,人类的认识便不克不及发展。
1.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50%):脂质中磷脂最丰富(还糖类和脂质分子形成糖脂,胆固醇)蛋白质(40%):蛋白质种类和数目越多,细胞膜的功能越庞大糖类(2%-10%):细胞膜的外边,蛋白质与糖类结合而成糖蛋白,叫做糖被。
它在细胞生命活动中有重要功能:消化道和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有保护和润滑作用与细胞表面的辨认有亲昵干系注:细胞膜上蛋白质的数量和种类决定了膜的功能。
载体蛋白,通道蛋白,酶,信号分子受体,识别标志蛋白(糖蛋白))按照糖蛋白和糖脂的分布能够判断细胞膜表里侧癌细胞的聚集和转移与癌细胞膜身分的改变有关,细胞在癌变进程中,细胞膜的身分发生改变,有的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等物质。
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含量下降)2.细胞膜的结构①磷脂双份子层构成细胞膜的基本骨架,磷脂份子是运动的。
②蛋白质份子在磷脂双份子层上的分布:镶嵌,嵌入,贯穿。
蛋白质份子也是能够运动的。
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体现流动性的实例:植物的质壁分离人-鼠细胞融合杂交实验受精时细胞的融合过程变形虫运动时的伪足的构成胞吞胞吐白细胞,吞噬细胞吞噬病菌植物细胞分裂是细胞膜的缢裂进程3.细胞膜功能:①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1产生了原始细胞,并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2提供了细胞诞生的必要环境3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②控制物质出入细胞(选择透过性膜)细胞内核酸等重要成分不会流失到细胞外——验血获取的是血细胞但是细胞膜的控制作用是相对的,环境中的一些对细胞有害的物质,有些物质,病毒,病菌能侵入细胞,导致生物体患病,eg用苏丹红检验脂肪,并无法去除)③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多细胞生物体内,各个细胞之间不伶仃存在,必须保持功能的协调。
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生物膜是一种由生物分子组成的薄膜,在生物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存在于各种生物体内,包括细菌、植物和动物。
生物膜具有多种结构和功能,对于维持生命的正常运作起着重要作用。
一、生物膜的结构生物膜的基本结构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其中磷脂分子的疏水部分相互靠近,而疏水性较低的亲水部分暴露在膜表面。
这一结构通常被称为磷脂双层结构。
在磷脂双层中,蛋白质、糖类和胆固醇等可嵌入其中,并与磷脂分子相互作用。
这些嵌入物与磷脂分子一起形成了复杂的生物膜结构。
蛋白质在生物膜中起着支持和调节功能,而糖类则发挥着识别和粘附的作用。
胆固醇则是增加生物膜的稳定性。
二、生物膜的功能1. 细胞保护与界限生物膜作为细胞的外部边界,具有选择性渗透性,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它能够允许某些分子跨越膜,而对其他分子则形成障碍。
这种选择性渗透性使得细胞能够保持内部环境的稳定,并排除有害物质的侵入。
2. 细胞信号传导生物膜上嵌入的蛋白质能够与外界信号分子相互作用,并将信号传递到细胞内部。
这种信号传导机制在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应激反应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通过改变蛋白质的构象和导致相关的细胞反应,生物膜能够将不同类型的信号转化为细胞内的生物化学信号。
3. 细胞黏附与聚集生物膜表面的糖类分子能够与其他细胞或病原体的分子结合,从而促进细胞的附着和聚集。
这对于细胞间相互沟通以及形成组织和器官结构至关重要。
此外,生物膜上的蛋白质与胆固醇也能够相互作用,参与细胞间的黏附和聚集过程。
4. 跨膜运输与分子转运生物膜允许物质在细胞内外之间进行跨膜运输。
通过蛋白质通道或转运蛋白,生物膜能够控制离子、小分子以及其他生化物质的通量。
这种跨膜运输保证了细胞内外环境的化学平衡,并参与细胞代谢过程。
三、生物膜的重要性生物膜是维持细胞生存和功能的关键,对于细胞内外环境之间的互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选择性渗透性和信号传导功能,生物膜能够实现细胞内外环境的动态平衡,并响应外界刺激。
生物膜1、生物膜的基本结构特征是什么?这些特征与它的生理功能有什么联系?2、从生物膜结构模型的演化谈谈人们对生物膜结构的认识过程。
3、何谓膜内在蛋白?膜内在蛋白以什么方式与膜脂相结合?4、比较主动输运与被动输运的特点及其生物学意义.5、说明Na+-K+泵的工作原理及其生物学意义.生物膜(bioligical membrane):细胞和细胞器所有膜结构的总称,是镶嵌有蛋白质和糖类(统称糖蛋白)的磷脂双分子层,起着划分和分隔细胞和细胞器作用,并有大量的酶结合位点,也是与许多能量转化和细胞内通讯有关的重要部位。
流体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针对生物膜的结构提出的一种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生物膜被描述成镶嵌有蛋白质的流体脂双层,脂双层在结构和功能上都表现出不对称性。
有的蛋白质“镶”在脂双层表面,有的则部分或全部嵌入其内部,有的则横跨整个膜。
另外脂和膜蛋白可以进行横向扩散。
生物膜的功能:跨膜运输能量转换信息识别与传递运动和免疫1答:生物的基本结构特征是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膜的共同结构特点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而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流动镶嵌模型主要强调(1)膜的流动性,膜蛋白和膜脂均可侧向运动;(2)膜蛋白镶嵌在脂类中表现出分布的不对称性,有的镶嵌在膜的内外表面,有的嵌入或横跨脂双分子层。
膜的流动性是表现生物膜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如通过膜的物资运输、细胞识别、细胞免疫、细胞分化及激素的作用等都与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
膜的不对称性决定了生物膜内外表面功能的特异性。
从生物膜结构模型演化说明人们对生物膜结构的认识过程。
2答:对生物膜的分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脂质双分子层模型: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易溶于脂类的物质易通过膜,所以推测膜由脂质构成,有通过计算总面积,得出膜的模型是脂质双分子层,极性的亲水基团朝向外侧的水性环境.(2)Davson—Danielli模型:即“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明治式的细胞膜分子结构模型,这个模型的提出是建立在人们对于蛋白质在细胞膜中作用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
细菌生物膜研究细菌生物膜是由细菌在水体、土壤、生物体等不同环境中形成的一种原生态结构。
生物膜中的细菌通过相互黏附形成聚集体,并通过产生胞外多糖、蛋白质、脂质等生物胶囊来保护自身。
细菌生物膜不仅在医学领域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且在环境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1. 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机制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主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单个细菌通过纤毛、鞭毛等结构在生物体表面或固体底物上附着;接着,细菌分泌胞外多糖、蛋白质等物质,形成基质,进一步促进细菌的聚集;最后,细菌数量不断增加,细菌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加强,最终形成完整的生物膜结构。
2. 细菌生物膜的特性细菌生物膜具有以下几个特性:首先,细菌生物膜中的细菌表现出更高的生长速度和抗生物素抗性,使得它们难以被传统抗生素杀灭;其次,生物膜中的细菌可以通过信号传递和基因调控机制相互沟通,形成一种复杂的群体智能;此外,细菌生物膜还能够吸附环境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质,对环境的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3. 细菌生物膜的研究方法为了研究细菌生物膜,科学家们开发了许多研究方法:首先,显微镜技术可以直接观察和描述细菌生物膜的形态结构;其次,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揭示细菌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和调控机制;此外,质谱和核磁共振等分析技术可以用于分析生物膜中的代谢产物和物质组成,从而揭示其功能和特性。
4. 细菌生物膜的应用领域细菌生物膜的研究不仅在科学领域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应用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首先,生物膜中的细菌可以用于生物降解和废水处理等环境工程中,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其次,细菌生物膜在医学领域中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和治疗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此外,生物膜还可以用于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和新型材料的研发等领域。
5. 细菌生物膜研究的挑战与展望虽然对细菌生物膜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首先,由于细菌生物膜的复杂性,研究方法与技术仍需不断改进,以更好地解析生物膜中的细菌行为;其次,细菌生物膜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使得其研究变得更加困难;此外,生物膜的应用还需要开发更多的创新技术和方法。
生物膜
1、生物膜的基本结构特征是什么?这些特征与它的生理功能有什么联系?
2、从生物膜结构模型的演化谈谈人们对生物膜结构的认识过程。
3、何谓膜内在蛋白?膜内在蛋白以什么方式与膜脂相结合?
4、比较主动输运与被动输运的特点及其生物学意义。
5、说明Na+-K+泵的工作原理及其生物学意义。
生物膜(bioligical membrane):细胞和细胞器所有膜结构的总称,是镶嵌有蛋白质和糖类(统称糖蛋白)的
磷脂双分子层,起着划分和分隔细胞和细胞器作用,并有大量的酶结合位点,也是与许多能量转化和细胞
内通讯有关的重要部位。
流体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针对生物膜的结构提出的一种模型。
在这个模型中,生物膜被描述成
镶嵌有蛋白质的流体脂双层,脂双层在结构和功能上都表现出不对称性。
有的蛋白质“镶”在脂双层表面,
有的则部分或全部嵌入其内部,有的则横跨整个膜。
另外脂和膜蛋白可以进行横向扩散。
生物膜的功能:
跨膜运输
能量转换
信息识别与传递
运动和免疫
1答:生物的基本结构特征是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膜的共同结构特点是以液态
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而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流动镶嵌模型主
要强调(1)膜的流动性,膜蛋白和膜脂均可侧向运动;(2)膜蛋白镶嵌在脂类中表现出分布的不对称性,有的镶嵌在膜的内外表面,有的嵌入或横跨脂双分子层。
膜的流动性是表现生物膜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如通过膜的物资运输、细胞识别、细胞免疫、细胞分化及激素的作用等都与膜的流动性密切相关。
膜的不
对称性决定了生物膜内外表面功能的特异性。
从生物膜结构模型演化说明人们对生物膜结构的认识过程。
2答:对生物膜的分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脂质双分子层模型: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易溶于脂类的物质易通过膜,所以推测膜由脂质构成,有
通过计算总面积,得出膜的模型是脂质双分子层,极性的亲水基团朝向外侧的水性环境。
(2)Davson-Danielli模型:即“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明治式的细胞膜分子结构模型,这个模型的提出是建立在人们对于蛋白质在细胞膜中作用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
(3)单位膜模型:即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单位膜构成,该模型继用了前两种模型的合理成分,
但未正确解释蛋白质的位置
(4)流动镶嵌模型:该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膜蛋白和膜脂均可侧向运动,膜蛋白镶嵌在脂类中并表现出
分布不对称性,而且是通过疏水和亲水相互作用维持膜的结构。
该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
生物膜的模型还
在不断的完善中,从这一演化过程中可以看出,人们是通过不断的研究,不断地从实验中发现新现象,在
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不断地完善对于生物膜结构的认识。
1、生物膜的基本结构特征是什么?这些特征与它的生理功能有什么联系?
生物膜的组成和特点:
膜主要是由脂类(lipid) 和蛋白质以非共价键相互作用结合而成的二维流动体系。
脂类分子呈连续的双分子层(bilayer)排列。
膜具有双亲性。
蛋白质相对于脂双层具有不同镶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