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疗结肠炎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我艾我灸——艾灸治疗常见病04611.胃、十二指肠溃疡【症状】胃溃疡是多在进食后30~60分钟出现的上腹稍偏左部位疼痛,并持续1~2个小时后方可缓解。
十二指肠溃疡多在空腹饥饿时或饭后2~4小时发作,于上腹稍偏右部位疼痛,得食而缓解。
凡溃疡病有节律性,疼痛自觉有压迫感、膨胀感、钝痛、灼痛、隐痛或剧痛,一般多呈周期性发作。
常伴见黑便或吐血、恶心、呕吐、嗳气、吞酸。
【自我诊断】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多发生在夜间或饭前空腹时,进食后即可缓解;胃溃疡的典型表现多为疼痛发生在饭后1小时左右,之后逐渐缓解。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两者均伴有反酸、灼热、上腹闷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溃疡伴有出血时,可出现黑便,甚至有发生癌变的可能。
【施灸部位】中脘穴、章门穴、胃俞穴、脾俞穴、足三里穴用艾条灸5~15分钟,艾盒灸15~30分钟;天枢穴用艾条灸5~10分钟,艾盒灸10~15分钟;梁门穴用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15分钟,艾盒灸10~20分钟;不容穴用艾条灸10~15分钟,艾盒灸10~20分钟(图11)。
【老中医的话】中医学认为,本病属“胃脘痛”范畴,俗称“心口痛”。
本病在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时,因饮食不节、饥饱、劳逸过度或暴饮暴食损伤脾胃;或情志不舒、肝郁气滞、疏泄失司、横逆犯胃侮脾而致气血壅滞不畅,脾胃升降失常;或气滞血瘀,脉络受损所致;或由慢性胃炎(胃脘痛)转化而成。
【温馨提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又称消化性溃疡。
医学上有无酸不作溃之说,因本病与胃液中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溃疡98%发生在胃及十二指肠球部。
临床当中多以十二指肠溃疡为多见,主要表现为周期性的上腹痛。
◎对出现幽门梗阻、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时,应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病因常由寒冷刺激、精神刺激、饮食不慎以及服用药物而引起,因此应注意调节饮食、合理膳食。
◎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可用双孔、四孔或六孔艾灸盒进行施灸,或艾条温和灸法,每次取3~5穴,艾条温灸各穴10~15分钟,或艾盒灸各穴15~3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间隔2~3天再开始下一疗程。
观察穴位注射配合艾灸治疗慢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护理效果摘要】目的观察穴位注射配合艾灸作为慢性结肠炎治疗手段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确诊为慢性结肠炎患者5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7例,试验组使用穴位注射配合艾灸治疗,对照组使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
两组均进行2个疗程,共一个月的治疗。
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2.59%,对照组77.78%,平均治疗效果试验组为(1.67±0.56),对照组(1.22±0.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穴位注射配合艾灸对慢性结肠炎具有更好的疗效。
【关键词】穴位注射艾灸慢性结肠炎【中图分类号】R24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4-0095-02慢性结肠炎多见于青壮年,致病原因尚不明确,多导致严重的腹泻以及各种肠胃部不适,且病程较长,易于反复,较难治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本研究使用穴位注射配合艾灸作为治疗手段对27例患者进行了一个月的治疗,其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共采用54例患者,男性30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39.67±8.47)岁。
平均病程(8.19±2.94)年。
纳入标准:临床确诊患有慢性结肠炎,反复或持续性便血,有腹痛症状。
经结肠镜检查确认肠粘膜存在炎症并部分产生假性息肉。
排除标准:患其他肠胃器质性病变患者、肝肾功能不全及妊娠期患者,对艾灸或药物过敏患者。
1.2治疗方法艾灸治疗:取神阙穴、气海穴、中脘穴进行艾灸,每天一次,持续30分钟,注意温度不要造成灼伤,15天为一个疗程。
穴位注射:患者保持仰卧屈膝位,消毒皮肤后,对双侧足三里穴使用丹参注射液进行交替注射,15天为一个疗程。
对照组:使用补中益气汤作为灌肠液,于患者睡前进行保留灌肠,15天为一个疗程,保持两个疗程的治疗。
1.3临床护理与患者积极沟通,详细讲解治疗方法和疾病知识,帮助患者建立治愈的信心,减少治疗中的不安和心理压力,增强患者对治疗过程的配合度。
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操作技术主讲:史筱亮一、疾病简介1.定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腹痛腹泻年夜或脓血便为临床主要表现的慢性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归属于中医学“泄泻”“肠辟”等范畴,多由脾胃虚弱,湿热蕴结,肝郁脾虚,脾肾阳虚所致。
2.特点:病程缓慢,病情轻重不一,有缓解和反复发作的趋势,失治或治疗不当造成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3.后期常会导致肠纤维化,甚至恶变而引发结肠癌。
二、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1.临床方面:具有慢性腹泻,粘液便,血便,腹痛,呈慢性反复性发作性或持续性,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少数患者仅有便秘或不出现血便。
既往史体检中要注意关节,口腔,眼,浆膜,皮肤,肝脾等肠外的临床表现。
2.乙状结肠或纤维结肠镜检查可见:①受累结肠呈现多发性浅表溃疡,伴有充血水肿;病变多由直肠起始,往往累及结肠,成弥漫性分布。
②肠粘膜外观粗糙不平,呈现细颗粒状,组织脆弱易出血,或可覆盖有脓性分泌物,似一层薄苔附着。
③结肠袋往往变平或变钝,以致纽袋消失,有时可见到多个大小不等的假息肉。
④结肠粘膜活检病理变化呈炎症反应,同时常可见到粘膜糜烂,隐窝脓肿,结肠腺体排列异常及上皮改变。
3.钡剂灌肠可见:①结肠肠管缩短,结肠袋消失,或结肠呈管状外观。
②复发性溃疡或有多发性假息肉表现。
③结肠粘膜粗糙,紊乱或见细颗粒样变化。
4.病理检查:排除菌痢,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特异性感染性结肠炎与肉芽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
5.判断方法:①根据临床方面和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检查之①②③三项之一(或)粘膜活检可诊断本病。
②结合临床方面和钡剂灌肠有①②③三项之一者可以诊断本病。
③临床表现不典型,但有典型的肠镜检查或钡剂灌肠典型改变者,诊断成立。
④临床方面有典型症状或有典型既往史,而此次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或钡剂灌肠检查无典型变化者,应列为“疑诊”,应予追踪检查。
三、治疗简介1.西医:主要采用内科治疗(口服水杨酸偶氮磺吡啶SASP),控制急性发作,缓解病情,减少复发,防止并发症,但疗效不理想且副作用多。
艾灸治愈慢性结肠炎等作者:来源:《祝您健康》2010年第06期我爱人用艾灸之法治愈了一位慢性结肠炎亲戚。
具体方法是:用艾卷取穴于膀胱经的昆仑穴(脚踝关节处)和肾经的燃谷穴(腰部),采取雀啄灸法,两穴四个部位备灸10~20分钟,10天为一个疗程,隔1周再灸。
若配合灸足三里和天枢两穴,其效果更好。
此法适应于:以阳虚为主,怕冷、四肢凉,受凉则泻泄者以及习惯性腹泻者。
(王晓冰/荐)常坐艾垫治肠鸣2007年夏季,因坐在石板上乘凉过久,我患了肠鸣腹泻症。
后经吃药治愈了腹泻,但肚子鸣总是困扰着我。
去年夏季,听一位朋友介绍,我采集了约500克重的鲜艾叶,絮了一个坐垫,每晚看电视的时候,便坐在艾垫上。
果然。
1个多月的时间,肚子慢慢地不叫了,而且,我的便秘情况也有了明显改善。
(程恒升/荐)麦乳精治腹泻小时候,由于吃东西不慎,我常常腹泻。
这时,妈妈就会给我冲一杯浓浓的麦乳精,服用1~2次即可见效。
后来,我也一直用此法,并将它告诉了朋友们,他们也觉得效果很好。
(贺电/荐)丝瓜花治腹泻前年夏天,我闹肚子,多次腹泻,正好家乡来人,告诉我:丝瓜花烙饼,吃了就好。
于是,我去郊区找来一些丝瓜花,洗净、切碎,与白面加水和面,烙小薄饼,吃了几次,果真拉肚子止住了。
(李金玉/荐)萝卜蜂蜜防治便秘“冬春吃萝卜,夏秋吃蜂蜜:不去看医生,便秘自离去。
”这是邻居张大妈多年生活经验的总结。
张大妈今年66岁了。
早在50多岁的时候出现了便秘症状,一直没有寻觅到较好的治疗方法。
近几年,张大妈采用吃白萝卜的方法,每年从10月份开始至来年的4月份,食用时间长达半年多,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便秘了。
其具体吃法是:把白萝卜(胡萝卜效果不佳)洗净切成小块状,然后用清水煮熟,每天食用300~500克,晚餐时和晚饭同食:也可分为早晚两次食用。
煮时不加盐和其他调料,以不要煮得太熟太烂为好。
据张大妈的亲身体验,这种方法有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①排便快。
一般在半分或一分钟之内即毕。
1 肠胃不好,灸足三里,神阙,关元。
2 扁桃体炎用灸下颌下的扁桃体点和大椎穴。
3 大便不规律:灸近10天肚脐和脐周足三里,按摩百会穴,感觉大肠蠕动增强,每天都有排气,也没有胃肠胀气现象了,便后清爽了再巩固治疗,每周2-3次。
4 反流性胃炎可以用化脓灸的方式在中脘穴、足三里还有丰隆处艾灸。
5 胆囊长了息肉:可以艾灸关元、期门、日月、阳陵泉.6 艾灸可以治疗咽炎,方法是在大椎穴点刺放血后,拔罐,然后在艾灸。
大椎和天突.(有慢性咽炎的,会导致晚上睡觉打呼。
用艾灸盒绑在大椎穴或颈夹脊穴,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7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可以艾灸治疗,用四孔或六孔艾灸盒在腹部的胃经大面积艾灸,还有用单眼灸盒在足三里和梁丘艾灸.8 糜烂性胃炎可以艾灸治疗,用四眼艾灸盒在腹部的胃经大面积艾灸,还有用单眼灸盒在足三里和梁丘艾灸可以艾灸治疗.9 高血压可以艾灸大椎和百会.10 便秘:灸神阙、关元、足三里.(见上面的图可以找到)11 早泄灸关元、中极、八髎穴。
12 霉菌性阴道炎:灸关元,中极,子宫归来,三阴交。
13 宫颈糜烂艾灸治疗此病有很好的疗效,取穴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三阴交可以艾灸治疗,是个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的疾病14 子宫肌瘤可以艾灸治疗,是个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的疾病。
可以灸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三阴jiao.(见上面有图)15 肾虚应该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八髎穴.(见上面有图)16 十二指肠溃疡,以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和胃俞、脾俞、肝俞这些辅助穴位为主。
17 肩周炎,可以艾灸或直接灸更好,还可以灸后按摩。
可以在天柱、肩井、肩髎、中府、曲池、外关和局部压痛点。
18 腰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艾灸和通窜部位艾灸。
19 功能性子宫出血:灸关元、子宫、三阴jiao和隐白.20 宫颈炎:灸关元、带脉,加上五味消毒饮“蒲公英15g,金银花10g,野菊花10g,紫花地丁10g,天奎子10g”,不久即可全愈。
(见上面有图)21 肝郁、口苦、焦虑症,先从百会、大椎和中脘足三里开始,逐步体会效果。
•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以腹痛、腹泻、黏液或脓血便为临床主要表现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归属于中医学“泄泻”、“肠澼”等范畴。
此病病程缓慢,病情轻重不一,失治或治疗不当造成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在后期常会导致肠纤维化,甚至恶变而引发结肠癌。
现代医学至今尚未找到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良好对策,目前西药治疗本病存在着不良反应多、复发率高等问题。
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证明隔药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近期痊愈率为48.57%,因此开展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与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疗法介绍本疗法在患者穴位上施以隔药饼灸,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长期临床研究建立起来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疗法。
经过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证明隔药灸疗法的临床痊愈率为48.81%,总有效率为91.67%。
研究证明,本疗法较西药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优势,且本方法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经济实用。
诊断标准参照1992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分型诊断标准,选择脾胃虚弱型为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主症:①腹泻便溏,粪有黏液及少量脓血;②食少纳差;③食后腹胀;④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薄白;⑤脉细弱或濡缓。
次症:①腹胀肠鸣:②腹部隐痛喜按;③肢体倦怠;④神疲懒言;⑤面色萎黄;⑥肠黏膜水肿较充血明显;⑦肠黏膜溃疡浅表,周围红肿不明显,表面为白色分泌物;⑧肠黏膜粗糙,呈颗粒状。
具备主症2项、次症2项,或主症1项、次症3项,即可确定本证型。
禁忌证1.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合并有心脑血管系统,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3.局部皮肤糜烂、溃疡、痈疖等感染及皮肤病患者;4.中医辨证非本型的患者;5.妊娠或哺乳期患者等。
操作方法1.器械准备药饼灸组成:附子10克,肉桂2克,丹参3克,红花3克,木香2克。
精制温灸纯艾条。
2.操作步骤(1)腧穴处方天枢(双)、气海、关元。
(2)腧穴定位患者取仰卧位,暴露腹部。
穴位注射配合艾灸治疗慢性结肠炎疗效分析与护理(江华瑶族自治县民族中医院湖南江华425500)【摘要】目的探究穴位注射配合艾灸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和护理方法。
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间收治的57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实验组给予穴位注射配合艾灸治疗,分析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对照组患者28例,显效9例,有效1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5.00%,实验组患者29例,显效19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10%,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穴位注射配合艾灸治疗慢性结肠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穴位注射;艾灸;慢性结肠炎;护理【中国分类号】r574.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288-01 为探究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用药方法,笔者进行了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57例慢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西药治疗和中医穴位注射配合艾灸治疗,观察其临床用药效果,取得了满意的研究成果,现将报告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间收治的57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均给予肠镜检查和病理活检,符合诊断标准,确诊为慢性结肠炎。
其中,男36例,女21例,年龄17~55岁,平均年龄27.37±3.46岁,病程0.58~19年,平均病程6.28±2.47年。
本组患者均表现为大便糖稀带粘液、便质稀烂带泡沫,且腹泻频繁,严重者伴脓血症状,不时有恶心、乏力或者食欲不振等现象。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28例,实验组2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治疗,药用培菲康与美沙拉嗪肠溶片,培菲康(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1*******,规格:0.21克×24粒)每天两次,每次两粒,美沙拉嗪肠溶片(葵花药业集团佳木斯鹿灵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80148,规格 0.25g×12片×2板)每天三次,每次两片。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肠病,主要表现为肠道黏膜的溃疡和炎症。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艾灸治疗等多种手段。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疗效确切,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还可以调整患者的体质,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对于缓解病情、减少复发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之一是中药治疗。
中医药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由于脾胃虚弱、湿热蕴结、气血不畅等多种因素导致的,因此中药治疗的重点是调理脾胃、清热祛湿、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白术、茯苓等,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化湿、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炎症,修复肠道黏膜,改善患者的症状。
其次,针灸治疗也是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方法之一。
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平衡脏腑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整肠道功能,缓解炎症,改善消化吸收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关元、大椎等,针灸疗程一般需要连续进行,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
此外,艾灸治疗也是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方法之一。
艾灸可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对于寒湿凝滞型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特别有效。
常用的艾灸穴位包括关元、气海、神阙等,艾灸的时间和次数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一般需要持续进行一段时间才能见到明显效果。
总之,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艾灸治疗等。
这些方法在临床实践中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体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需要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应当遵医嘱,坚持治疗,配合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艾灸治疗结肠炎
神阙、中脘穴、关元穴、足三里、梁丘穴
艾灸每天1~2次,每次10分钟,10天一个疗程,20天统计疗程
神阙穴,即肚脐,又名脐中
中脘穴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
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
梁丘穴: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凸出处的凹洼;从膝盖骨右端,约三个手指左右的上方也是该穴。
主治症状:此穴的主治症状为:胃痉挛、腹泻、膝盖头痛、浮肿,急性胃炎(痛)等。
该穴为人体足阳明胃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中脘穴,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此穴治疗恶心、治疗烧心、嗳气、治疗慢性胃炎、胃痛等。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
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左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
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
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
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
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
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赢瘦。
此穴主治甚广,为全身强壮要穴之一,能调节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有防病保健作用。
"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
胃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内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
艾灸治疗妇科带下病
带下病是妇女四大疾病之一。
女子随着发育成熟,阴道内可有少量白色透明无臭味的分泌液排出,在经前或排卵期、妊娠期均可适量增多,此为正常生理性带下。
带下病是指妇女阴道内所排出的分泌液,在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上发生异常的同时,并伴有局部不适感或全身症状者,则称为“带下病”。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女性生殖系统多种疾病中的一个症状。
常见的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以及生殖系统肿瘤等,都可有不同程度的带下增多。
中医认为脾失健运是产生带下病的内在原因。
【辩证】阴道排出的分泌液明显增多。
脾虚伴见带下色白,质黏稠,无臭气,纳少或便溏;肾虚伴见带下色白,或清冷如水,甚则滑脱不禁,腰脊酸楚,形寒畏冷,或见带下量不多,但色呈淡红,质或黏稠,或感阴道干涩灼热;湿热伴见带下色黄或赤,质稠,有臭味,小便黄热,或有低热。
【治则】健脾利湿,补肾止带。
【主穴】白环俞,气海,三阴交,带脉。
【配穴】脾虚加中脘、足三里;肾虚加太溪;湿热加阴陵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