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职业资格培训教程1基础理论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28.50 KB
- 文档页数:128
基础摄影理论及基础摄影是一门既艺术又科学的创作方式,通过光线的控制和相机的操作来记录和传达视觉的感知。
掌握摄影的基础理论和技巧是成为一个出色摄影师的重要基础。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摄影的基础理论和技巧,希望对于读者有所帮助。
第一部分:光的基础光是摄影的基础,了解光的性质和行为对于拍摄出清晰、有层次的照片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关于光的基础知识:1.光源:了解不同类型的光源,例如自然光、人工光和闪光灯,并学会如何使用它们。
2.光线的角度:了解光线的角度对于拍摄效果的影响。
比如,拍摄时光线从侧面照射会产生阴影和纹理,而正面光线会使照片看起来平坦。
3.光的温度:了解不同色温的光源对照片色彩的影响。
例如,自然光有不同的色温,早晨和傍晚的光线颜色较暖,而中午的光线则偏冷。
第二部分:相机的基础知识相机是摄影创作的工具,了解相机的基本构造和操作对于掌握摄影技巧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相机的基础知识:1.快门速度:了解快门速度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快的快门速度可以冻结运动,而慢的快门速度可以捕捉运动的轨迹。
2.光圈:了解光圈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较大的光圈可以让更多的光进入相机,使照片更明亮,而较小的光圈可以增加景深,使照片更清晰。
3.ISO感光度:了解ISO感光度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较低的ISO感光度可以减少噪点,而较高的ISO感光度可以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拍摄清晰的照片。
第三部分:构图和视觉语言构图是摄影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如何将拍摄主题放置在画面中以及如何利用线条、形状和颜色来引导观众的视线。
以下是一些构图和视觉语言的基本概念:1.第三法则:了解第三法则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将画面分为九等分,在交叉点或对称线上放置主题可以创造出更有吸引力和平衡的画面。
2.线条和形状:了解线条和形状如何影响观众对于照片的感知。
对于摄影来说,曲线可以用来传递柔和和流动的感觉,而直线则可以传达稳定和坚定的感觉。
3.颜色:了解颜色如何影响照片的氛围和情感。
摄影基础知识培训精品课件(一)摄影作为一门充满创造力的艺术形式,近年来备受欢迎。
对于热爱摄影的初学者而言,良好的摄影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在当今日新月异的数码时代,学习摄影基础知识时需要面对多样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对于课件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摄影培训机构开始推出更具质量和针对性的精品课件。
一. 精美实用优质的摄影基础知识培训精品课件应该具有精美实用的特点,既要美观大方、画面优美,同时也要实际操作性强、方便实用。
优秀的课件具有生动活泼的语言和图文丰富的内容,可以让学员轻松上手。
优秀的摄影课件,不仅需要讲解知识点,而且需要提供实际案例来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
二. 手把手讲解优秀的摄影基础知识培训精品课件需要由资深的摄影师进行讲解,而且要情系中心、要传授切实可行的技巧。
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员可以更全面深入地学习、理解、掌握和应用摄影技术。
三. 个性化优秀的摄影基础知识培训精品课件应该与学员个性化要求相符。
前期需进行个性化课程定制,针对学员具体水平、需求、兴趣、时间、预算等因素个性定制课程,让学员可以选择自己所需的具体内容进行学习。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学员更加快速、有针对性地掌握知识。
四. 系统全面优秀的摄影基础知识培训精品课件应该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结合实体课堂讲解,包含从摄影理论基础到具体拍摄技巧的全套课程。
可以涵盖常见的拍摄构图、光线、对焦、动态、光感、色彩、后期制作等所有重要基础知识点,确保学员了解到摄影的各个领域和细节内容。
总之,摄影基础知识培训精品课件的设计应该具有高度的实用性、针对性和严谨性,让初学者可以站上一片更广阔的创作天地!。
摄影师高级考评员培训班讲义钱元凯主讲一、镜头的像差一个理想的镜头,应能在全部有效视场内将物平面上的每一个物点都在像平面上相应的位置处形成一个清晰的像点。
但是实际的物镜并不能在像面上各处都形成理想的像。
物镜所形成的实际影像与理想影像之间的差异称为像差。
常见的像差可以分成两大类:一、单色像差单色光形成的像差。
它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球差。
一束平行于透镜光轴或与光轴夹角较小的光线称为近轴光线。
当近轴光线通过球面透镜时,经过透镜中心的光线与经过透镜边缘的光线不能相交于一点。
这种像差是由于透镜的表面是球面而产生的,因此称为球差。
焦距越长、相对孔径越大,球差越严重。
球差使一个明锐的光点变成模糊的光斑,而且光斑的大小与亮度的分布还随胶片的位置而改变(图3.15)。
使用非球面的镜片可以有效地减小球差。
2. 彗差。
与镜头光轴倾斜入射的光线称为远轴光线。
当远轴光线经过镜头时也无法汇聚于一点,经常是形成一个彗星状的光斑(图3.16a、b),因此将这种像差称为彗差。
彗差是一种非常“顽固”的像差:即使设法消除了初级彗差后,常会产生出较小但是形状更复杂的二级彗差(图3.16c)。
3. 像散。
当一束很细的远轴光线经过镜头时会形成两条微小的焦线,一条沿着从画面中心指向边缘的半径方向,称为径向或弧矢焦线,另一条则沿着以画面中心为圆心的圆周方向,称为切向或子午焦线。
真正的像在两条焦线的中间,呈现为一个比较模糊的光斑(图3.17)。
由于两条焦线彼此分离,因此这个像差称为像散。
像散使画面边缘在子午与弧矢两个方向具有不同的清晰度。
4. 像面弯曲。
垂直于光轴的物平面成像,像面成为一个弯曲的曲面,称为像面弯曲,又称为像场弯曲或简称为场曲(图3.18)。
存在像面弯曲的镜头对平面物体成像时,画面的中部与周边部分不可能同时调准焦点。
5. 畸变。
直线的影像变为曲线称为畸变。
按照直线弯曲的方向,畸变又可以分为枕型畸变(又称为正畸变)(图 3.19a)及桶型畸变(又称为负畸变)(图3.19b)。
摄影基础理论知识一、相机的基本构成、设置: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不同之处就是可以直接预览照片,如果照片不满意可以删除重拍。
数码相机的组成;由镜头、取景器、CCD、液晶屏快门等组成。
变焦距镜头改变焦距,也就就是成像的大小。
取景器用来取景用的,CCD就是电子成像的元件,CCD的面积的大小决定像素大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像素。
液晶屏用来显示图像或构图用,快门用来拍照的按钮,存储卡就是用来存储图像,存储卡越大存储的图像越多。
1、光圈与快门:光圈就是用来调节通光量的,光圈的数值越小通光亮越多,相反光圈数值越大通光量越小,光圈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调节曝光量的,通过调节就是通过的光量达到标准,如果在光线相等的条件下成像暗说明光圈的通光小了,此时开大光圈加大通光量,如果图像过亮说明就是曝光过量,需要缩小光圈使之达到曝光标准。
只有曝光标准的图像才能拍出最佳的照片。
一定要掌握好曝光量。
2、变焦与聚焦:变焦指的就是改动成像的大小,变焦有自动与手动之分,有推拉式与旋转两种,普通都就是手动变焦,通过改动变焦得到所需的成像的大小,焦距就就是焦点的距离,平日我们讲的模糊的,目前的数码相机都就是自动聚焦的,半按快门按钮开始自动聚焦,再按快门执行拍照。
3、白平衡设置,白平衡指的就是照片的色彩设定,如果白平衡设置不匹配拍出来的图象会发生偏色,平日所说的色彩不正,色温分日光、白炽灯、荧光灯、闪光灯等在室内普通用的都就是闪光灯,白平衡有自动白平衡设定于自界说设定,拍照大排场多色彩时自动白平衡比力准,普通都用自界说白平衡。
4、存储卡的设定:数码相机成像的大小采用像素设定来决定的,数码相机普通用大、中、小或者高、中、低来透露表现。
统一张存储卡像素越大拍的张数越少,摄影基础理论知识拍的张数越多像素就越少,相对应的就是像素大照片的放大倍率就越大,相反就越小。
5、影就是闪光灯同步设定:专业的数码相机都具备闪光同步功能,我们在影视灯下拍照肯定选择闪光同步挡不然无法得到满意的曝光量,同步设置要根据相机的说明来设置。
教课课件内容(一)对于拍照一 . 认识拍照二. 拍照术的出生与发展三 . 拍照的将来(二)拍照基础知识一. 照相机的种类二 . 胶卷三 . 照相机的结构和原理四 . 曝光及其控制五 . 景深及其限制因素六 . 拍照构图及用光七 . 景别八 . 拍照作品剖析九 . 电影剖析(一)对于拍照一 . 认识拍照(一)跨入拍照这道门槛以前先认识几个问题1.拍照究竟是什么?2.你对拍照的认识有多少?3.你知道照片是如何拍出来的么?4.拍照是艺术么?5.什么样的照片才算得上拍照艺术?什么样的照片才能算得上是一张合格的照片呢?(二)在你按下快门以前,有三个问题值得考虑了:1.这幅照片我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2.我如何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被摄主体身上,又如何把赏析者的视线吸引过来?3.画面简短了吗?能否是只包含了有益于把注意力引向被摄主体的东西?能否舍掉了那些分别注意力的不用要的每一项内容?以上就是你在拍摄和研究每幅照片刻都应试虑的三项基来源则。
(三)好照片的标准1.一幅好照片要有一个鲜亮的主题2.一幅好照片要有个能引人注意的主体3.简短是才能的姊妹4.对于影像的清楚度拍照的原词( photography) 源自于希腊语,“ photo ”意为“光”、“光电” ,“ graphy ”为“描述”之意。
可见拍照原意为“用光芒来描述”。
1839 年 8 月 19 日,法国人达盖尔发明拍照术并为其命名时,其初衷应当是将其定义为艺术的。
也正因这样,达盖尔等这批世界上最早使用照相机的拍照师们,为了拍照的艺术地位而做出了好多艰辛的探究和努力,也因此产生了高艺术拍照和画意拍照等历史上最早的拍照派别。
从这一层面来说,我们能够这样理解,拍照是一种借助于光的作用而对客观实在所进行的视觉表达。
所以,拍照作为一门艺术而言,在不同的拍照师心中也有不同的定位。
艾梅特 ?戈温:拍照乃是一种办理无人不晓但却无人关注的事物的工具。
我的照片旨在表现你置若罔闻的东西。
摄影初级培训教程一、引言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能够记录下生活的点滴,还能够表达摄影师的情感和思想。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码相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摄影产生兴趣。
本教程旨在为摄影初学者提供基础知识和技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摄影技巧。
二、摄影基础知识1.照相机的基本结构照相机主要由镜头、快门、光圈、感光元件等组成。
镜头负责收集光线,将其聚焦在感光元件上;快门控制光线进入感光元件的时间;光圈控制光线进入感光元件的量;感光元件则是记录光线信息的部分。
2.曝光三要素曝光是摄影的核心,它决定了照片的亮度和细节。
曝光三要素包括快门速度、光圈和感光度。
快门速度表示光线进入感光元件的时间,光圈表示光线进入感光元件的量,感光度表示感光元件对光线的敏感程度。
三者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照片的曝光效果。
3.焦距与视角焦距是指镜头到感光元件的距离,它决定了照片的视角和放大倍数。
焦距越长,视角越窄,放大倍数越大;焦距越短,视角越宽,放大倍数越小。
不同焦距的镜头适用于不同的拍摄场景和主题。
4.白平衡与色彩白平衡是指在不同光照条件下,使照相机正确还原白色物体的能力。
白平衡设置不当会导致照片偏色。
数码相机通常具有自动白平衡功能,但在特定情况下,手动调整白平衡可以获得更好的色彩还原效果。
三、摄影技巧与应用1.构图原则构图是摄影的重要环节,它决定了照片的美感和吸引力。
常见的构图原则有:(1)三分法:将画面分为九宫格,将主体放置在交叉点上,使画面更加平衡和协调。
(2)对角线构图:利用对角线引导观众的视线,增加画面的动感。
(3)框架构图:利用前景中的物体作为框架,突出主体。
2.光线运用光线是摄影的灵魂,合理运用光线可以使照片更具立体感和层次感。
常见的光线类型有:(1)自然光:利用自然光拍摄,注意光线的方向和强度,避免逆光和过曝。
(2)人工光:使用闪光灯或灯光辅助拍摄,注意光线的柔和度和色温。
3.摄影主题与表现摄影主题是照片的核心内容,明确主题可以使照片更具表现力。
摄影课程大纲第一阶段(8课时)照相机及摄影附属器件专业课程核心内容:摄影发展史、照相机的种类、分类;摄影器材附属器件认识第二阶段(8课时)摄影棚器材认识及使用专业课程核心内容:影室灯光与相机的配合使用及相关器材的正确操作第三阶段(3课时)单反相机操作使用及摄影曝光基础专业课程核心内容:光圈、快门、感光度、及聚焦、测光、景深第四阶段(48课时)人像摄影用光分析专业课程核心内容:色温、白平衡及影棚基本用光第五阶段(48课时)实用摄影拍摄专业课程核心内容:证件照、团体照、新闻纪实拍摄技法第六阶段(96课时)人像摄影构图专业课程核心内容:室内、室外人像摄影构图技法及取景技巧第七阶段(96课时)艺术人像摄影专业课程核心内容:人物缺陷掩饰、单人美姿调整及艺术人像室内外用光专业学习内容1、摄影师基本素质课程部分摄影师职业修养与摄影史摄影原理及器材认知课程数码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数码相机的构造镜头的结构与分类镜头及相机的标志识别快门的控制与测量白平衡设置2、摄影构图课程部分构图概述及构图规律构图的形式法则画面中主体陪体的处理技艺画面的平面构成原理画面的非常规构图原理摄影大片赏析摄影拍摄构图练习3、摄影色彩课程部分色彩专业知识认识色彩管理和色彩空间设置商业印刷基础完美画面色调的塑造方法摄影中的色调控制4、摄影布光课程部分影棚及其灯具设备认识影棚的构建与指导摄影灯的分类及使用方法摄影师看光的方法对光位与光效的控制控光原理及测光工具的运用影调的运用单灯布光变化与应用双灯布光变化三灯组合与运用多灯布光与运用灯布光与运用不同面部角度的布光主要光线的应用与组合室外自然光采光技艺与运用自然光及现场光线综合应用外拍闪光灯的使用摄影曝光控制与测量拍摄练习5、综合应用课程部分美姿造型时尚化妆造型赏析美姿造型中缺陷的矫正方法单人美姿造型双人美姿造型人像外景实拍人像摄影室内实拍主题婚纱的拍摄白纱礼服拍摄晚礼服拍摄写真拍摄时尚杂志人像摄影时尚彩妆人像摄影时尚另类人像摄影黑白艺术人像摄影特色服饰的拍摄剧情式情侣主题摄影人像摄影主题策划拍摄阶段性测试笔试与实拍6、后期数码课程部分图片格式应用图片处理软件介绍及应用PS等后期处理软件认识PS软件高级应用照片基础修饰特写照片的修饰室内、外景照片的修饰技巧综合照片的修饰技巧特殊效果的制作技巧抠图应用室内室外摄影后期的调色不同风格照片的调色调色案例分析精修、抠图、合成测试数码产品设计电子相册的制作综合性全流程练习毕业作品设计与结业测评。
摄影基础理论知识摘要: 1、焦距:相机的镜头是1组透镜,当平行光线穿过透镜时,会会聚到1点上,这个点叫做重点,重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就称为焦距。
焦距固定的镜头,即定焦镜头;焦距可以调整变动的镜头,就是变焦镜头。
在摄影领域,焦距 ...1、焦距:相机的镜头是1组透镜,当平行光线穿过透镜时,会会聚到1点上,这个点叫做重点,重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就称为焦距。
焦距固定的镜头,即定焦镜头;焦距可以调整变动的镜头,就是变焦镜头。
在摄影领域,焦距主要反映了镜头视角的大小。
对于传统135相机而言,50mm左面和右面的镜头的视角和人眼接近,拍摄时不变形,称为标准镜头,一般涵盖40-70mm的范围,18-40mm称为广角或短焦镜头,70-135mm称为中焦镜头,135-500mm称为长焦镜头,500mm以上称为望远镜头,18mm以下称为鱼眼或超广角镜头,这种范围的划分只是人们的习惯,并没有严厉的定义。
数码相机的CCD一般比135 胶片小的多,所以,一致视角,其镜头焦距也短很多数量,例如,使用0.33"CCD的数码相机,使用约13mm镜头时,其视角大约相当于135相机 50mm的标准镜头。
由于各数码相机发明厂商所采用的CCD 规格型号不同,所以,大家都采用“相当于35mm相机(即135相机)焦距”的说法。
2、景深在进行拍摄时,调整相机镜头,使距离相机一定距离的景物清晰成像的过程,叫做对焦,那个景物所在的点,称为对重点,因为“清晰”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概念,所以,对重点前(靠拢相机)、后一定距离内的景物的成像都可以是清晰的,这个前后范围的总和,就叫做景深,意思是只要再这个范围之内的景物,都能明了地拍摄到。
景深的大小,第一步,首先和镜头焦距有关,焦距长的镜头,景深小,焦距短的镜头景深大。
其次,景深和光圈有关,光圈越小(数值越大,例如f16的光圈比 f11的光圈小),景深就越大;光圈越大(数值越小,例如f2.8的光圈大于f5.6)景深就越小。
第一章摄影成像原理摄影成像的基本步骤从被摄体到照相底片上的影像,摄影成像要经历如下的基本步骤:被摄物体——照相机(透镜)——感光材料(通常为胶卷)——显影——照相底片在这个基本过程中,要涉及到一系列的摄影光学和摄影化学知识,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第一节摄影光学知识一、光的基本性质(一)光与色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在均匀的介质中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沿直线传播。
电磁波的波长范围很宽,但人眼可能看得见的,只有波长范围从380-780毫微米(nm)的非常窄的一段,这段波长范围叫做可见光。
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在我们的眼晴中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按照波长由长到短,光的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
比红光波长更长的叫红外线,比紫光波长更短的叫紫外线,它们都是人眼看不见的,叫做不可见光。
按照电磁波波长的长短,把它们依次排成一个波谱,称为电磁波谱。
(二)光线和光束几何光学把光线看成是无直径、无体积,有一定方向的几何线条,用来表示光能传播的方向。
有一定关系的一些光线集合起来,称为光束。
由一发光点发出的光束,称为发散光束。
所有光线会聚于一点的光束,称为会聚光束。
发光点或会聚点在无穷远时,光束中的所有光线互相平行,称为平行光束,这些都属于同心光束。
而当光束中的光线既不相交于一点又不互相平行时,称为像散光束。
发散光束会聚光束平行光束像散光束二、光线的传播规律光线的传播规律是:1.光线在均匀透明介质中按直线传播。
2.光线在两种介质面上的传播遵守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三、透镜及成像(一)透镜现代相机的镜头都是由若十片透镜组成的。
透镜通常采用高质量的光学玻璃制成,有凸透镜和凹透镜两类。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称为凸透镜,又称“正透镜”,因它具有会聚光线的丝篮,所以也称“会聚透镜”。
凸透镜按其形状不同,又分“双凸透镜”、“平凸透镜”、“凹凸透镜”。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称为凹透镜,又称“负透镜”,因它具有发散光线的性能,所以也称“发散透镜”。
凹透镜按其形状不同又分“双凹透镜”、“平凹透镜”、“凸凹透镜”。
注意“凸凹透镜”是凹度大于凸度的,而“凹凸透镜”是凸度大于凹度的。
3.光轴经过透镜两球面中心的直线,或通过一个球面中心并垂直于透镜另一面的直线,称做光轴,4.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在光路中,凸透镜能使平行光线会聚于透镜后一点F’,凹透镜能使平行光线发散,使光线好象是从透镜前一点F’发出,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二)透镜成像当透镜的两个折射面为同轴球面,且将透镜的厚度看成接近零(薄透镜),并透镜置于空气中时,可以大大简化透镜成像公式。
当某一薄透镜的折射率为n时,物体通过该透镜的成像关系式为:1/像距——1/物距=1/焦距称为高斯透镜公式。
式中:“像距”为像点至透镜的距离,“物距”为物点至透镜的距离,“焦距”为焦点至透镜的距离,四、小孔成像现象及其原理小孔成像现象:在一全黑的暗室中,给被摄体布置照明,并用一张描图纸面对着它,在描图纸和被摄体之间布置一个带有针孔的不透明屏障,结果在针孔另一侧的描图纸上可以看到一个被摄体的暗淡的倒立影像很显然,小孔成像现象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而进行的。
由于光线以直线传播,因此,来看物体上部的光线通过针孔后只能照在描图纸的下部,而来自物体下部的光线则只能照到描图纸的上部。
如果将屏障的针孔换成透镜,描图纸换成胶片,那就是一架能够拍摄影像的相机了。
可见,小孔成像是摄影成像的最原始的萌芽和雏型。
第二节摄影化学知识一、感光材料感光材料作为摄影过程中记录光学影像的媒介和摄影影像的载体,种类极多。
通常按照感光材料的载体质料,可分为感光胶片和感光纸,它们又有黑白和彩色之分。
(本节涉及的感光材料知识以黑白为例)。
摄影中常用的感光材料,基本构造为感光乳剂层和它的载体。
乳剂层也称感光层,它的作用是纪录摄影曝光后在该层上形成的潜影,冲洗之后又可产生可见的银影像。
它的主要组成成份为:感光剂、明胶和各种补加剂。
1.感光剂感光剂是指在摄影中能够纪录光学影像的感光物质。
传统的感光材料是以卤化银作为感光剂。
在乳剂中,卤化银是以微小状态存在的。
每个卤化银微小晶体中的原子均带电(这种状态称为离子)原子在空间均匀分布,靠静电相互吸引。
同样,在卤化银晶体中也存在一定数量的自由移动的银离子和不完整的晶体,它们在摄影中起重要作用。
一般胶片的乳剂层中,大致有几十个卤化银层。
感光材料的感光能力和卤化银晶体的大小有直接关系。
一般地说,卤化银晶体的直径越大接受光照捕获光子的机会越多,就越容易变成可显影状态,感光能力也越强。
2.明胶明胶是指在感光层中将卤化银晶体彼此分离并粘结在片基(纸基)上的物质。
它能使卤化银的微小晶体在乳剂中处于彼此隔离的均匀分散状态,从而乳剂层在摄影中,可按曝光多少产生相应的数量的银,构成影像。
3.补加剂乳剂中添加的补加剂,其中对感光性能影响最大的是增感剂,可以大幅度提高胶片的感光度,还可扩大它的感色范围。
增感剂分为化学增感剂和光谱增感剂两类。
二、曝光和潜影摄影曝光的过程,同时也是感光材料形成潜影的过程。
当感光材料被光线照射后,也就是卤化银离子接受光能粒子撞击的开始,光化学变化反应开始发生。
这一变化包括两个阶段,即电子运动阶段和离子运动阶段。
变化的结果是卤化银中的银离子被还原为银原子,过程如下:银离子+ 电子——一银原子这个过程重复多次,感光中心上的银原子数量逐渐增多,积累到一定数量就形成了稳定的潜影。
产生了潜影的感光材料,才能有效地进行显影,生成由银组成的可见影像。
显影过程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的实质是使银离子还原为黑色的金属银。
三、显影和定影(一)显影显影是指感光材料曝当产生潜影,在显影液中进行处理,产生出可见银影像的过程。
下面以黑白感光材料的冲洗为例说明显影液的组成成分。
显影液的主要成分为:显影剂、促进剂、保护剂和抑制剂。
1.显影剂显影剂的作用是使已曝光的卤化银还原产生金属银,是显影液中必不可少的成分。
米吐尔(对一甲氨基酚硫酸盐)和对苯二酚是应用最广的两种显影剂。
2.促进剂促进剂的作用是使显影的速度加快,加速显影过程的进行。
常用的促进剂大都是溶解于水可水解产生氢氧离子的盐类,如:硼酸盐,碳酸盐等。
3.保护剂显影液在保存过程中与空气接触,显影剂很容易被氧化,从而使显影剂的浓度减小,导致显影能力的下降。
因此,需在显影液中加入一定的化学药品,以减缓这一过程的进行,这些药品被称作保护剂,其中使用最普遍的是亚硫酸钠。
4.抑制剂抑制剂又称防灰雾剂,在显影液中可以抑制灰雾的产生。
常用的有溴化钾、溴化钠等。
(二)定影显影以后,感光材料上既有黑色的金属银颗粒,又有既未曝光也未显影的卤化银晶体,这些卤化银晶体如果在长时间的光照下,即使不进行显影也会产生可见的银密度,从而引起画面的密度、层次、影调的变化,因此,必须把感光材料上多余的卤化银除去,才能使影像稳定不变,这个处理过程就称作“定影”。
所用的加工药液就是“定影液”。
定影过后就是水洗,水洗是感光材料冲洗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
由于水洗对影像质量的影响,常需经过若干时间之后才能看到,所以水洗过程的重要性容易被忽视。
经过水洗后的黑白感光胶片上的影像是与现实景物黑白相反的负像,通过暗房的加工放大,在相纸上就会得到一个与被摄物相同的影像。
至此,摄影成像的基本过程完成了。
思考与练习题1.摄影成像的基本步骤。
2.光线的传播规律。
3.照相机镜头是由何种透镜组成?分别说明它们的不同性能。
4.小孔成像的原理是什么?5.感光材料的基本构造?6.简述显影的过程。
第二章照相机第一节照相机的工作原理照相机工作原理一架照相机包括高级复杂的照相机都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示意图来表示(见图1. 10),它起码要包括机体、镜头和快门等几个部分,同时在使用时还要加装胶片。
照相机工作时,镜头把被摄景物成像在胶片位置上,通过控制快门的开闭,胶片即被曝光而形成潜影,从而完成了一次拍照动作。
换装胶片或推行胶卷后,可以进行第二次拍照。
已曝光的胶片经过冲洗,便显现出被摄景物的影像。
因此可以说,照相机的工作过程就是照相机通过光化学作用把景物影像记录下来的过程:景物成像靠镜头,控制适当的曝光量靠快门和光圈,记录影像靠胶片。
当然,实际上现代照相机的构造要复杂得多。
例如,为了使不同距离的景物在胶片位置上成像更为清晰,镜头就得能够前后移动,因而需要有调焦机构;为了适应被摄物的亮度,要求快门的曝光时间可以进行长短变换,因而需要加设快门时间的调节装置;胶片曝光后需要更换,将未曝光的胶片拉过来,以便准备第二次拍照,因而照相机要具备输片装置;拍照时要观察选取被摄景物的范围,因而要有取景器;计算胶片拍照的张数,需设有计数器等等。
第二节照相机的结构与性能一、照相机的组成部分照相机是能使感光胶片通过摄影镜头把景物逐张拍摄下来的工具。
它由机械、光学、电子装置三大部分组成(某些老式照相机一般没有电子装置部分)。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照相机的性能也日趋先进、完善。
伴随而来的是照相机的结构愈来愈复杂,照相机电子化程度被运用得也愈来愈高。
照相机的机械部分主要包括机身、快门、闪光联动机构、机械式自拍机构、快门上弦机构、卷片机构、计数机构、升降反光镜和收缩光圈机构等。
光学部分主要包括摄影镜头、取景器、调焦验证系统、取景视力补偿镜片。
电子部分主要包括测光和显示系统,电子快门、连拍功能等电子自拍机构、电子自拍显示灯和蜂鸣器,自动调焦机构,内装式电子闪光灯,电子记录拍摄日期装置,遥控装置,电动卷片、上弦、倒片机构等。
二、照相机的基本结构及其作用主体:主体为一坚固骨架,用以支撑照相机其它各个部分。
安装后的主体内部形成暗箱,以便安装胶卷和控制像幅的大小。
镜头:镜头由光学系统(透镜)、光圈和镜筒等组成,其主要作用是使景物成像。
取景器:取景器由光学系统和金属框架组成,用来观察被摄景物范围,选取合适的拍摄场面。
快门:快门是控制胶片曝光时间的机构。
调节快门时间,可以选择适当的曝光时间。
输片机构:其作用是把已经曝光的胶片拉走,把未曝光的胶片拉来,准备下一次拍照。
现大多数照相机输片机构与快门连动,即在输片动作中同时上紧快门。
计数器:计数器用来统计已摄胶片的张数。
以上部分是一照相机的基本结构,而在性能较完善的照相机上还加有下列装置:调焦装置:通过操作,手动或自动,前后移动镜头,使胶片得到清晰的影像。
测距器:用来测量被摄景物距离,以便对镜头进行调焦。
连闪装置:用来使闪光灯的点燃时间与快门开启时间相同步。
自拍机:自拍机用来使快门滞后一段时间释放,以便摄影者把自己拍进画面。
更完善的照相机还装有测光系统。
通过测量景物亮度,确定合适的曝光组合(光圈系数与快门时间),以达到正确曝光的目的。
测光系统与控制系统连动,还可以自动控制光圈级数或快门速度,实现曝光控制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