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讲·咫尺山林·掇山
- 格式:ppt
- 大小:35.67 MB
- 文档页数:11
园冶原文自序不佞少以绘名,性好搜奇,最喜关仝、荆浩笔意,每宗之。
游燕及楚,中岁归吴(江苏),择居润州。
环润皆佳山水,润之好事者,取石巧者置竹木间为假山;予偶观之,为发一笑。
或问日:「何笑?」予曰:「世所闻有真斯有假,胡不假真山形,而假迎勾芒者之拳磊乎?」或曰「君能之乎?」遂偶为成「壁」,靓观者俱称:「俨然佳山也」;遂播闻於远近。
适晋陵方伯吴又予公开而招之。
公得基於城东,乃元朝温相故园,仅十五亩。
公示予曰:「斯十亩为宅,余五亩,可效司马温公『独乐』制。
」予观其基形最高,而穷其源最深,乔木参天,虬枝拂地。
予曰:「此制不第宜掇石而高,且宜搜土而下,合乔木参差山腰,蟠根嵌石,宛若画意;依水而上,构亭台错落池面,篆壑飞廊,想出意外。
」落成,公喜曰:「从进而出,计步仅四里,自得谓江南之胜,惟吾独收矣。
」别有小筑,片山斗室,予胸中所蕴奇,亦觉发抒略尽,益复自喜。
时汪士衡中翰,言於銮江西筑,似为合志,兴又予公所构,并骋南北江焉。
暇草式所制,名《园牧》尔。
姑孰曹元甫先生游於兹,主人皆予盘桓信宿。
先生称赞不已,以为荆关之绘也,何能成于笔底?予遂出其式视先生。
先生曰:「斯千古为文件者,何以云『牧』?斯乃君之开关,改之曰『冶』可矣。
」崇祯辛未知秋杪否道人暇於扈冶堂中题。
卷一1兴造论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
古公输巧,陆云精艺,其人岂执斧斤者哉?若匠惟雕镂是巧,排架是精,一架一柱,定不可移,俗以「无窍之人」呼之,其确也。
故凡造作,必先想地立基,然後定期间进,量其广狭,随曲合方,是在主者,能妙於得体合宜,未可拘牵。
假如基地偏缺,邻嵌何必欲求其齐,其屋架何必拘三、五间,为进多少?半间一厂,自然雅称,斯所谓「主人之七分」也。
第园筑之主,犹须什九,而用匠什一,何也?园林巧於因界,精在体宜,愈非匠作可为,亦非主人所能自主义;需求得人,当要节用。
因者: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树,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
造园艺术|掇⼭“掇⼭”出⾃中国明代造园理论专著《园治》,⼜称叠⼭,堆⼭,与理⽔,建筑,花⽊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的四⼤要素,“掇”字源于吴地⽅⾔,沿⽤⾄今…中国园林是⼀种⾃然式⼭⽔园林,源于⾃然是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
由于私家园林空间的局限性,造园并⾮简单地利⽤或模仿⾃然界的原始状态,⽽是经过概括,提炼,在有限的空间中表现“⾃然的⼈化”。
追求对⾃然⼭⽯艺术的摹写,置⽯掇⼭设计“有真为假”地在创作上以⾃然⼭⽔为原型,在⾃然的基础上表现出“作假成真”的艺术效果,故在造园中掇⽯叠⼭被列为造园的第⼀要素,这就要求造园者充分利⽤空间造出咫尺⼭林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之⽯掇⼭设计理法是以“借景”为中⼼,分为“相地合宜,构园得体”,“问名⼼晓,以实符名”,“章法严谨,布局灵活”,“远看有势,近看有质”,“余韵⽟成”等通过⼭⽯,流泉的巧妙布局来彰显“追求⾃然,⾼于⾃然”的审美情趣,达到“虽由⼈作,宛⾃天开”的艺术境界园林中的⼭⽯是对⾃然⼭⽯的艺术摹写,故⼜称为“假⼭”,它不仅师法于⾃然,⽽且⼜凝结着造园家的艺术创造,⽽且除形神兼备外,还具有传情的作⽤,《园冶》所说:“⽚⼭有致,⼨⽯⽣情”就是这个意思。
⼭⽯选择各有不同,所体现的审美趣味也⼤不⼀样,《园治·选⽯》中评太湖⽯,'其质纹理纵横“;昆⼭⽯”其质磊块“;宜兴⽯”质粗,质嫩者“;龙潭⽯;“质坚,性坚”;观⼭⽯“清润⽽坚”;英⽯“其质稍润”;锦川⽯“⾊质清润”;六合⽯⼦“温润莹彻”,鉴赏不光依靠视觉也依赖触觉,才能全⾯的展现选⽯的意义,“⽔以⼭为⾯,⽔得⼭⽽媚”,造园必须有⼭,⽆⼭难以成园。
造园往往选址于⾃然⼭⽔佳境,外借⾃然⼭林成景,当⽆⾃然⼭⽔可借,只得掇⽯叠⼭。
在不太⼤的空间范围内,典型地再现⾃然⼭⽔之美,⼜不落⼈⼯斧凿痕迹,达到“虽由⼈作,宛⾃天开”,在咫尺之地,创造出“多⽅胜景,咫尺⼭林”的园林艺术。
掇⼭可以作为园林的主景和地形⾻架,也可以作为园林划分空间和组织空间的⼿段,置⽯掇⼭还可以起到连接诸多造园要素的功能,利⽤其陪衬建筑物和点缀空间,能达到虽由⼈作宛⾃天开的艺术境界。
园林景观掇山置石的设计手法在园林空间中,山石是联络景物组织空间不可缺少的中间介质,叠石造山对园林环境的艺术效果起着重要作用,不但作为建筑庭院或是景区空间的点缀物,而且在园林中常作为主体,成为景区的中心景象。
1、山水结合共同形成组群山石是园林的骨架,水是园林的血液,两套系统关系密切,只有山水关系处理极佳的园林才能称之为历史名园。
北方名园颐和园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是一座半人工的自然山水庭园。
颐和园的万寿山从金元到清代建清漪园以前一直未能成为风景名胜,其原因一个是山自身条件,一个就是山与湖的位置,十里平坦的湖面是东西短而南北狭长的水面,东面只到圆静寺,寺右即瓮山的西半部,寺左即瓮山东半部,是一片田畴,显然山与湖尚缺乏整体的有机联系。
通过水面山体的改造,使原来的万寿山半面临水变为全面对湖,并将湖水沿万寿山西北麓延伸,呈趋于环抱之势,构成"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的佳境。
2、充分运用园内外自然景观以期混假于真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假山,虽是假的,却贵在假中有真,因此,堆石堆山时,应以美的"真山形"为仿效对象,这样的假山就达到了"俨然佳山"的效果。
计成的《园冶》中也提到,只有做到"胸中有丘壑",掇石叠山才能"做假成真",使假山具有真山的形态和气韵,使人"莫知山假",感到"似有野致",如同自然原生态之美。
计成的这类观点,早已成为园林美学的生态品评标准。
3、注重"三远"做到步移景异三远即高远,自山下而仰山巅;深远,自山前而窥山后;平远,自近山而望远山。
掇山在处理主次关系时,必须结合"三远"理论来安排。
成功的山石景观应做出近看如此,远看又如此,每远每异,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
每看每异才能做到山形步步移,山体面面观。
4、寓情于山石抒发胸中情感假山与置石的设置与造景密不可分,它们的作用也因园林各要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园冶》全文【自序】不佞少以绘名,性好搜奇,最喜关仝、荆浩笔意,每宗之。
游燕及楚,中岁归吴(江苏),择居润州。
环润皆佳山水,润之好事者,取石巧者置竹木间为假山,予偶观之,为发一笑。
或问曰:“何笑?”予曰:“世所闻有真斯有假,胡不假真山形,而假迎勾芒者之拳磊乎?”或曰:“君能之乎?”遂偶为成“壁”,睹观者俱称:“俨然佳山也。
”遂播名于远近。
适晋陵方伯吴又于公闻而招之。
公得基于城东,乃元朝温相故园,仅十五亩。
公示予曰:“斯十亩为宅,余五亩,可效司马温公‘独乐’制。
”予观其基形最高,而穷其源最深,乔木参天,虬枝拂地。
予曰:“此制不第宜掇石而高,且宜搜土而下,令乔木参差山腰,蟠根嵌石,宛若画意;依水而上,构亭台错落池面,篆壑飞廊,想出意外。
”落成,公喜曰:“从进而出,计步仅四百,自得谓江南之胜,惟吾独收矣。
”别有小筑,片山斗室,予胸中所蕴奇,亦觉发抒略尽,益复自喜。
时汪士衡中翰,延予銮江西筑,似为合志,与又于公所构,并骋南北江焉。
暇草式所制,名《园牧》尔。
姑孰曹元甫先生游于兹,主人皆予盘桓信宿。
先生称赞不已,以为荆关之绘也,何能成于笔底?予遂出其式视先生。
先生曰:“斯千古未闻见者,何以云‘牧’?斯乃君之开辟,改之曰‘冶’可矣。
”时崇祯辛未之秋杪否道人暇于扈冶堂中题。
园冶卷一【兴造论】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
古公输巧,陆云精艺,其人岂执斧斤者哉?若匠惟雕镂是巧,排架是精,一梁一柱,定不可移,俗以“无窍之人”呼之,其确也。
故凡造作,必先相地立基,然后定其间进,量其广狭,随曲合方,是在主者,能妙于得体合宜,未可拘率。
假如基地偏缺,邻嵌何必欲求其齐,其屋架何必拘三、五间,为进多少?半间一广,自然雅称,斯所谓“主人之七分”也。
第园筑之主,犹须什九,而用匠什一,何也?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愈非匠作可为,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须求得人,当要节用。
“因”者: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
2021年第10期现代园艺浅析掇山置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蔡宇威,陈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00)摘要:我国古典园林是世界园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掇山与置石是我国古典园林重要的造园手法之一,在整个园林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掇山出自《园冶》一书中,也称为叠山,掇山这一词顾名思义为掇石成山。
掇山置石从古至今在造园理法中,不仅仅停留于理性设计分析的层面,更注重于工匠内心的感性色彩,二者缺一不可。
通过对我国古典园林掇山置石的调研与总结,结合其鲜明与独树一帜的特点进行剖析,尝试寻找掇山置石艺术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应用。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理法;掇山;置石1掇山与置石的历史发展与研究意义1.1掇山与置石的历史发展自古以来,我国园林都对自然充满着向往,虽说以小见大,但往往造园的基础无外乎还是选择对真山真水的抽象理解与模仿。
从先秦苑囿至清中叶,清末园林达到登峰造极,园林从未离开人们的生活与视线,而掇山置石可以说几乎贯穿了整个主轴线。
唐代之后就出现了“假山”一词,那时候已经有人工的造山活动,即“掇山”,也可以称为“叠山”。
而置石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存在,直至唐代人们才逐渐有了“置”的概念。
1.2掇山与置石的研究意义我国古典园林以悠久的历史本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意境特点而文明于世界。
若谈到我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秒,则不得不提如何借用人工力量,将自然景观再现于园林之中,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然而掇山置石则正是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实现人间天堂的重要方式之一,也可以说是我国造园理法之精华,占据着重要地位。
“无园不石,无石不奇”就是对我国古典园林最好的诠释。
如果说在山水园林中,理水展现的是园林阴柔之美的优雅内涵,掇山置石就是园林中阳刚之气的磅礴风骨,是园林中其他要素无法比拟与之相提并论的。
掇山置石正是这浩瀚园林史发展的见证者,又是现代园林发展的继承者。
2掇山与置石造景的艺术手法及其特点2.1掇山2.1.1掇山在《园冶》中的分类。
六、明代的赏石文化(下)作者:文甡来源:《中华奇石》2013年第06期明代精致文化的繁荣发展,促进了园林、文房、赏石精致理念的认知与普及。
明代赏石著作的重要地位(上接2012年第10期)明代精致文化的繁荣发展,促进了园林、文房、赏石精致理念的认知与普及。
这种认知,又促使文人著书立说,创造了更加精深的典籍,成为精致文化的传承宝库。
(一)计成的《园冶》与赏石晚明计成(1582~1642)字无否,苏州人。
计成游历山川胜景,又是山水绘画高手,因造园技艺超群而闻名遐迩。
他曾为郑元勋造“影园”、为吴又予建“吴园”、为汪士衡筑“汪园”,都是技艺精湛、以小见大的典范。
计成《园冶·掇山》中说:“岩、峦、洞、穴之莫穷,涧、壑、坡、矶之俨是。
信疑无别境,举头自有深情。
蹊径盘且长,峰峦秀而古。
多方景胜,咫尺山林。
”奇石在造园中是不可替代的景观,创造出以小见大的自然胜景。
《掇山》对造园的景观石有很深的见解。
释“峰”为:“峰石一块者,相形何状,选合峰纹石,令匠凿笋眼座,理宜上大下小,立之可观。
”释“峦”说:“峦,山头高峻也,不可齐,亦不可笔架式,或高或低,随至乱掇,不排比为妙。
”释“岩”说:“如理悬岩,起脚宜小,渐理渐大,及高,使其后坚能悬。
”计成释石之说,即是造园之谈,又是鉴石之道。
计成的《园冶》是世界上最早的园林专著,对我国乃至世界造园艺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今仍被奉为造园学中最经典的教科书。
(二)文震亨的《长物志》与赏石晚明文震亨(1585-1645)字启美,苏州人,文彭之后。
所著《长物志》,是晚明土大夫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论及案头奇石,尤有深意。
《长物志·水石》卷说:“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
要须回环峭拔,安插得宜。
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前句言石令人返璞之思,水引人做清隐之想。
后句示于细微处览山水大观,意境深洞成玩家圭臬。
《水石·品石》卷又说:“(石)小者可置几案间,色如漆、声如玉者最佳。
中国古典园林史题集一、绪论部分园林概念: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殖,从而构成一个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
(P3)造园的四项主要工作(或四个主要手段):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相对应园林的四要素:山、水、植被、建筑。
(P4) 据此可将园林分为两种基本形式:规整式园林和风景式园林。
《古兰经》天园中的四条河:水河、乳河、酒河、蜜河。
形成了伊斯兰园林的基本形式。
(P4)F.L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
其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面积348ha.E.霍华德的《明日之田园城市》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
(P6)现代园林之不同于前一阶段的古典园林表现于四个方面:1、除了私人所有的园林之外,还出现由政府山资经营、属于政府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2、园林的规划设计已经摆脱私有的局限性,从封闭的内向型转变为开放的外向型3、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致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环境效益,以及为市民提供公共游憩和交往活动的场所——社会效益4、由现代型的职业造园师主持园林的规划设计工作。
(P6)中国古典园林分类:按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按隶属关系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P7)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个类型。
(P7)这类园林均修建在平坦地段上,尤以城镇居多,在城镇的建筑环境里面创造模拟天然野趣的小环境,犹如点点绿洲,故也称为“城市山林”宋后作为城市私家园林的代称。
(P238)天然山水园一般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规模较小的利川天然山水的局部或片段作为建园基址,规模人的则把完整的大自然山水植被环境范围起来作为建园的基址,然后再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
2020年第10期现代园艺1绪论假山作为古典园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园林的艺术成就具有很大贡献,可以说无园不石、无园不山。
掇山之佳构者,不仅姿态奇异,搭配巧妙,而且凝聚了自然山川的美于一隅庭院中,引人入胜,是园林匠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传统中国文化的具象体现。
为追求这种“一卷代山,一勺代水”“作假成真,宛自天开”的艺术形式,必然要求掇山造景的匠人们具有高超的置石技巧和审美能力[1]。
传统的掇山置石手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其置石手法与布局理念值得欣赏和探究。
假山为园林整体意境的营造起到了实与虚两方面的作用。
通过恰当合理而具有美感的掇叠石头土层等假山物质性材料,建构微缩的自然山水,营造实境。
实境形成了多样化物质空间。
通过游人在假山物质空间中的体验及视线观赏,结合游人对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观的理解,产生了丰富的意境内涵。
因此,假山也为由实转虚的意境体验提供了依托。
中国古典园林历来以自然写意的山水独特景观著名,这种写意表现出来的悠长意境需要虚景的营造。
通过取法山水画“咫尺万里”的写意手段,堆土叠石,摹写山川,对空间进行自由的收缩,将自然界中的奇峰叠岫、崇山深壑浓缩进园内,这些具有峰、岩、壑、洞,风格各异的假山唤起人们对崇山峻岭的联想,使游赏其中的人自感身处自然山中,应目会心,神游山川,感受咫尺山林到衍生出的虚的意境。
假山自成一景,同时又是分景、隔景的手段和借景的对象。
通过掇山置石的巧妙设置,使得本来一览无余的有限空间变得迂迴曲折、趣味横生。
既增加了景观层次,使景观更有趣味,同渗透园林虚景,丰富了观赏者的心理意境感受。
2案例选择瞻园是南京现仅存的两座明清古典园林之一,素有“金陵第一园”的美誉。
乾隆帝南巡曾驻跸此园,并以欧阳修诗“瞻园玉堂,如在天上”之意为此园命名,并御笔题“瞻园”匾额。
瞻园自古就以假山石驰名。
园内假山大致可分为四处,即北假山、西假山、南假山以及北假山北侧。
北假山被学界公认为明代湖石假山佳例,且瞻园园景历经兴废更迭,北假山基本格局并无根本变化,故而选取瞻园北假山为主要分析对象。
精巧的“咫尺山林”———苏州拙政园如果说皇家宫殿建筑追求的是“壮丽”、“重威”的艺术境界,园林建筑则追求“典雅”、“轻快”的艺术效果。
翠荷浮水、莲藕飘香的拙政园拙政园精巧雅致,充满自然的意趣之美。
园林中国古典园林将人工意匠经营与自然风景和谐地结合起来,依山傍水,栽花植树,蓄兽养鱼;或重岩复岭,石路崎岖;或深溪洞壑,有若自然,为怡情养性之所。
所谓园林,就是人类后天创造的一种寄予着主观精神,体现着人文气息,贴和自然、富于情趣、饱含艺术意境的美的环境景观。
主要由山、水、建筑、植物四大要素组成,再加上径路、桥梁、室内装饰等综合而成。
私家园林大多集中在南方,是因为南方地区具备造园所需的自然、经济与人文诸方面的条件。
江浙乃古代鱼米之乡,盛产丝绸。
繁荣兴盛的经济往来,给造园提供了充沛的物质条件。
而江南气候温和湿润,雨水充足,江河纵横,水源丰富。
植物生长旺盛,许多树木四季常青,花卉也是品种丰富,姹紫嫣红,此谢彼开,常开不败。
而且江苏、浙江一带多产山石,苏州的湖石更是天下驰名,因其采自江湖水域,经过常年水流冲刷,石色深浅多变,纹理丰富纵横,体态玲珑多姿,最适宜赏鉴。
苏州太湖石太湖石苏轼《枯木竹石图》这些都为园林的建造提供了丰足的山、水、石、植物供应。
园林建筑专著《园冶》明代造园家计成的《园冶》是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全面的经验总结,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书中主旨是要“相地合宜,构园得体”,要“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园冶》共分三卷,一卷分兴造论、园说及相地、立基、屋宇、装折四篇。
二卷全志栏杆。
三卷分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六篇。
条分缕析,征古论今,文字生动,且详附图式。
“兴造论”及“园说”,叙述造园意义及一般造园原理。
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出“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说。
造园并不是简单的挥刀动斧,而是要体现人的某种精神。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成为造园不可逾越的法则。
卷二栏杆,崇尚简便。
栏杆式样,画百图以示后人,直观具体。
咫尺山林再造乾坤作者:谢玲玲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年第10期摘要:当人们漫步于苏州古典园林中,难免不被她的独特景象和人文气息所吸引,也为其丰富而极具成效的空间处理而感叹,我们感受最为深刻的是园林中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些形式可归纳为:藏、透、回、借、寓等。
“藏”即欲扬先抑,欲露先藏;“透”即似隔非隔,隔中有透;“回”即蜿蜒曲折,高低错落;“借”即巧移互借,交响成曲;“寓”即诗情画意、怡情寓景。
苏州古典园林的格局与诗词的结构相似,求婉转含蓄,处处有景,面面生情,移步换影,从而达到有限空间与无限空间的过渡与延伸。
关键词:苏州园林;空间艺术;处理手法素有“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国古典园林,因其自身特有的风格而独树一帜。
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江南园林,从来具有甲天下之盛誉,而苏州园林又独誉江南,实为中国古典园林之瑰宝。
当人们漫步于苏州园林中,难免不被她巨大的魅力所吸引,也被各种精湛艺术处理的表现力所感染,使前来观赏的人们都留下一重无法忘却的情怀。
游移其中,会发现苏州园林具有很多典型的特征,如素雅淡泊的色彩,精巧雅致的造型与巧夺天工的叠山理水……但多数观赏者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她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空间艺术。
苏州园林的美,不似西方古典园林的规则图案美,也不似中国皇家园林的宏伟壮丽美,更有异于现代园林的简约舒展美,而是“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的空间艺术美。
苏州园林的面积相比于皇家园林的浩大不可同日而语,但却有以小见大的空间效果。
这些园林面积小,其间的景自然更小,不一定体积庞大,却充满山林野趣之意,如叠山、理水,有时一湾一环而已,却有万里江湖之韵。
这种小中见大,以有限演绎无限的空间视觉效果,是通过各种元素以有效的构成方式综合应用的结果,而这些方式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而构成。
一、欲扬先抑,欲露先藏——“藏”藏于高墙深院里的苏州园林,仿佛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面容娇美,却难得尽览其芳容,留下无限遐思。
中国园林置石掇山设计理法论中国的园林始终延续着自然山水园的道路发展,形成了独特而优秀的园林体系。
特定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决定了中国自然山水园的形成,也决定了置石掇山在中国古代园林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刘敦桢先生曾经说过:假山是中国园林中最为灵活、最为具体的造园手法。
“最为灵活”可理解为假山在园林中复杂的功能和用途,它既是工程材料,同时又有造景作用。
它甚至是设计者在造景过程中,解决棘手问题最有效的方法。
而“最为具体”指假山造景手法的多样性,虽然“无园不石”,但每个园林的假山都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少有雷同。
所以假山堪称中国古代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标志。
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没有置石掇山的园林不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园林。
中国古代园林以“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著称,之所以能够体现高于自然的特点,很大程度上得之于置石掇山的艺术创作。
造园并非简单地利用或模仿自然界的原始状态,而是经过概括、提炼,在有限的空间中,表现“自然的人化”。
置石掇山设计“有真为假”地在创作上以自然山水为原型,在自然的基础上,表现出“作假成真”的艺术效果。
在中国古代园林中,置石掇山不仅可以作为园林的主景和地形骨架,而且可以作为园林划分空间和组织空间的手段。
置石掇山还起到连接诸多造园要素的功能。
利用其陪衬建筑物和点缀空间,能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此外,置石掇山还有实用方面的功能作用,如驳岸、护坡、挡土、花台、甚至可作为室外自然式的山石器设等。
古代园林中置石掇山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完善,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
然而,在当今,现代园林作为世界性文化潮流冲击着我国古老民族的传统艺术。
现代园林中的置石掇山,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变革。
在此之前,前辈学者们关于园林置石掇山的研究各有所涉猎,而较少侧重于设计理法的论述。
本论文在总结置石掇山发展源流及哲学背景的基础上,分析文献资料,结合理论踏查现存设计实例。
以“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为中心,分别从“相地合宜,构园得体”、“问名心晓,以实符名”、“章法严谨,布局灵活”、“远观有势,近看有质”、“余韵玉成”等五方面阐述置石掇山设计理法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