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生化成分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84.82 KB
- 文档页数:15
茶叶是世界上流行的一种饮品,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独特的芳香味道。
茶叶中的化学成分是其营养和药用价值的关键因素,主要成分包括茶多酚、咖啡因、氨基酸、单宁酸、脂肪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等,下面将会对茶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详细解析。
1. 茶多酚茶多酚是茶叶中最重要的化学成分之一,它是一类具有多个苯环结构的化合物,主要分为儿茶素、黄酮类和蒽类三类,其中儿茶素是茶叶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占茶多酚总量的70%-80%。
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氧化还原作用,可以抗氧化、抗癌、降低血脂、预防动脉硬化等多种保健作用。
2. 咖啡因咖啡因是茶叶中含量最高的生物碱之一,具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可以提高人体的神经系统兴奋性和代谢水平。
适量饮用茶叶可以增强人的精神状态、提高警觉性、减轻疲劳感和促进记忆力。
但过量饮用茶叶会导致心悸、失眠、头痛等不适症状。
3. 氨基酸茶叶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包括丝氨酸、赖氨酸、组氨酸、苯丙氨酸等,其中茶氨酸比例最高。
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元,对身体的健康十分重要。
茶叶中氨基酸的含量对茶叶的口感、香气和品质有很大影响。
同时,氨基酸还具有促进肝脏代谢和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4. 单宁酸单宁酸是一类具有多个羟基和芳香环的有机酸,能够与蛋白质和其他有机物质结合形成不溶性沉淀,因此在茶叶中起到了一定的收敛、涩口的作用。
单宁酸能够抑制多种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具有较强的杀菌效果,常常被用来加工口感鲜爽、色泽鲜艳的红茶和黑茶。
5. 脂肪酸茶叶中含有一定比例的脂肪酸,主要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包括亚油酸、亚麻酸、油酸等。
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能够降低血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含量,并且具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
6. 矿物质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包括钾、镁、钙、铁、锌、锰等多种元素,其中钾和镁含量较高。
矿物质对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影响,能够维持心肌的正常功能、调节酸碱平衡、参与神经传导等生理过程。
7. 维生素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主要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E和维生素B族等。
茶叶生物化学术语(一)引言概述茶叶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饮品,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广泛的消费和研究。
茶叶的生物化学成分是研究茶叶特性和药理学效应的基础。
本文将从5个大点来阐述茶叶生物化学术语。
1. 茶叶的化学成分1.1. 多酚类化合物1.1.1. 咖啡因1.1.2. 儿茶素1.1.3. 茶氨酸1.1.4. 茶黄素1.1.5. 茶红素1.2. 挥发性成分1.2.1. 茶醛1.2.2. 茶醇1.2.3. 茶醇酯1.2.4. 茶醚1.2.5. 茶醚醇2. 茶叶的生物活性2.1. 抗氧化活性2.1.1. 多酚类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2.1.2. 机制解析2.1.3. 抗氧化作用与茶叶质量的关系2.1.4. 抗氧化活性的应用2.2. 抗炎活性2.2.1. 多酚类化合物的抗炎作用2.2.2. 抗炎活性的分子机制2.2.3. 抗炎活性与茶叶类型的关系2.2.4. 抗炎活性的应用3. 茶叶的营养价值3.1. 维生素含量3.1.1. 维生素C3.1.2. 维生素E3.1.3. 维生素B族3.1.4. 维生素K3.2. 矿物质含量3.2.1. 钾3.2.2. 钙3.2.3. 镁3.2.4. 锰3.2.5. 硒4. 茶叶的品质评价4.1. 外观特征4.1.1. 叶形4.1.2. 色泽4.1.3. 毛绒度4.1.4. 颗粒度4.1.5. 条索形状4.2. 香气特征4.2.1. 香气分类4.2.2. 香气成分4.2.3. 香气评判方法4.3. 口感特征4.3.1. 回甘度4.3.2. 口齿生津度4.3.3. 涩度4.3.4. 醇厚度4.3.5. 香气保持度5. 茶叶的保存与加工5.1. 茶叶储存条件5.1.1. 温度5.1.2. 湿度5.1.3. 灯光5.1.4. 通风5.2. 茶叶的加工工艺5.2.1. 青茶制作工艺5.2.2. 红茶制作工艺5.2.3. 绿茶制作工艺5.2.4. 黄茶制作工艺5.2.5. 白茶制作工艺总结茶叶的生物化学成分对其品质、药理学效应和营养价值具有重要影响。
茶叶生物化学(一)引言概述:茶叶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饮品之一,具有广泛的消费群体以及多种营养与保健功能。
茶叶的生物化学成分是理解其品质特性和功效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茶叶生物化学的相关内容,包括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其形成与变化机制以及对茶叶品质和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正文内容:一、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1.1 多酚类化合物:茶多酚、儿茶素等1.2 氨基酸:茶氨酸、茶多肽等1.3 挥发性成分:芳香物质、挥发酚类等1.4 糖类:单糖、多糖等1.5 矿物质和维生素:钾、镁以及维生素C、维生素E等二、茶叶中化学成分的形成与变化机制2.1 多酚类化合物的合成机制2.2 氨基酸的合成与降解机制2.3 挥发性成分的释放与生成机制2.4 糖类的合成与分解机制2.5 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吸收与代谢机制三、茶叶生物化学对品质的影响3.1 多酚类化合物与茶叶的色泽与味道3.2 氨基酸对茶叶的鲜爽感的贡献3.3 挥发性成分与茶叶的香气的关系3.4 糖类对茶叶汤色的影响3.5 矿物质和维生素对茶叶的营养价值的影响四、茶叶生物化学对健康的影响4.1 多酚类化合物与抗氧化特性的关系4.2 氨基酸和茶氨酸对身体健康的益处4.3 挥发性成分对呼吸系统的影响4.4 糖类与茶叶对血糖调控的关联4.5 矿物质和维生素的保健功能及作用机制五、茶叶生物化学研究的进展5.1 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5.2 多酚类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方法5.3 氨基酸组分分析技术5.4 挥发性成分的测定方法5.5 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测定与评估方法总结:通过对茶叶生物化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茶叶的成分组成、形成与变化机制,以及其对茶叶品质和健康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推动茶叶生物化学的发展,为茶叶产业和消费者提供更多的科学支持和健康倡议。
a 茶多酚对茶叶的色、香、味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具有高效的抗衰老、抗辐射、去脂减肥等功效[1-3]。
茶多酚是茶叶内含成分和功能性成分,与茶叶平品质呈正相关[3],茶多酚含量越高,用于提取茶多酚制品,不仅取得率高,而且产品质量好。
由表2可知,茶多酚含量最高的是25号丙弄古茶树(47.37%)。
b 氨基酸与茶叶的香气的形成密切相关,也是形成茶汤鲜爽味的主要成分[3-6]。
由表2可知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是63号施甸县摆榔尖山古茶(8.17%):c 咖啡碱在茶树新稍中的含量一般为2%-4%[7],咖啡碱可以兴奋神经中枢,刺激肠胃帮助消化,能够利尿醒酒,解热镇痛,消毒灭菌,抵御疾病,抵抗酒精、烟碱、吗啡等的毒害,松弛平滑肌,调节呼吸系统[8]。
含量最大的是65号施甸县太平下西山头1号古茶(4.63%):d 水浸出物指茶叶中能被热水浸出的可溶性物质总称[9]。
其值越大,内含成分越丰富,则加工成的茶具有较好的品质。
对水浸出物(大于45%)的特异资源进行选育与繁殖,用以生产高品质高得率的速溶茶,茶饮料等茶叶深加工产品。
由表2可知水浸出物最大的是26号龙塘古茶树(57.67%),50%以上的有25个,其中施甸县和保山隆阳区就有7个(11个),水浸出物含量最低的是13号CGWQ-LX-08649大理茶(42.60%)。
e 儿茶素是茶多酚类物质的首要组份,是茶叶保健功能的主要成分,其含量和组成与茶叶品质密切相关,也是茶树进化的标志之一[10]。
儿茶素又可分为非酯型儿茶素(即简单儿茶素、主要包括EC、EGC、C、等)和酯型儿茶素(复杂儿茶素,主要包括EGCG、ECG等),儿茶素总量做多的是22号CGMS-MS-09987普洱茶( 23.45%):(+)C含量最大的是59号龙陵县古茶树17号(53.68mg/g):EC含量最多的是48号龙陵县古茶树6号(96.62mg/g):EGC含量最大的63号是施甸县摆榔尖山古茶(98.31mg/g):ECG含量最大的是22号CGMS-MS-09987普洱茶(74.65mg/g):EGCG含量最多的是71号保山市隆阳区旧街(129.23mg/g):k 一般来说,酚氨比是用来衡量绿茶的醇度(鲜醇、不涩、爽口)的,酚氨比小着,茶汤醇度较好的滋味鲜醇[11-12]。
茶叶生物化学笔记
一、茶叶的化学成分
1. 茶多酚:是茶叶中含量最多的一类可溶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等作用。
2. 咖啡碱:具有提神醒脑、利尿等作用,是茶叶中重要的生物碱。
3. 氨基酸:是茶叶中重要的滋味物质,赋予茶叶鲜爽口感。
4. 芳香物质:是茶叶香气的来源,主要存在于茶叶的表面。
5. 有机酸:具有调节口感、增强茶汤层次感等作用。
6. 矿物质:茶叶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如钾、钙、镁等。
二、茶叶的生物化学过程
1. 茶树的生长与发育:茶树在生长过程中,会经过发芽、生长、成熟和衰老等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生物化学变化。
2. 茶叶的采摘与加工:茶叶的采摘和加工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如发酵、杀青、揉捻和干燥等,这些过程会影响茶叶的品质和营养成分。
3. 茶叶的冲泡与成分浸出:茶叶冲泡时,各种化学成分会从茶叶中浸出,与水发生反应,形成茶汤。
冲泡方式、水温、时间等因素都会影响茶汤的品质和营养成分。
三、茶叶的生物化学应用
1. 茶叶的营养保健作用:茶叶中的多种营养成分具有保健作用,如抗氧化、抗炎、抗癌等,可以预防多种慢性疾病。
2. 茶叶的加工与改良:通过研究和掌握茶叶的生物化学特性,可以改良茶叶品种、优化加工工艺,提高茶叶品质和营养成分含量。
3. 茶叶的化学成分提取与应用:从茶叶中提取各种化学成分,如茶多酚、咖啡碱等,可以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等领域。
茶叶生化成分与饮用功效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除古籍茶书论及茶的保健功能有60余种和名人谈茶药理功效20多种外,当代茶人又运用现代科学手段,深入探明了茶叶中各种生化成分达600余种,其中有机化合物就有500多种,大体分为十二大类(详表1-1)。
表1-1 十二大类有机化合物干物质含量由表1-1可知,一是茶多酚、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在茶叶中干物质含量是比较多的,分别为20﹪~35﹪、20﹪~30﹪及20﹪~25﹪;二是脂质、生物碱、有机酸及氨基酸,在茶叶中含量均较少,分别为4﹪~5﹪、3﹪~5﹪及l﹪~5﹪;三是维生素、色素、皂甙及甾醇等,在茶叶中含量分别为0.6﹪~l.0﹪、0.6~1.0﹪、0.07﹪~0.1﹪及0.04﹪~0.1﹪;四是香气成分在茶叶中含量极微,仅为0.005﹪~0.03﹪。
尽管这些生化成分复杂,含量差异悬殊,但对茶叶中的色、香、味形成,以及营养、保健及药理功效均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现分别简介如下:1.多酚类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总称包括四大类物质,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儿茶素类、黄酮及黄酮类、花白素及花青素和酚酸及缩酸类等,占茶叶中干物质总量的10﹪~25﹪,是茶叶中最主要的活性物质之一,属水溶性物质。
同时这些成分多数具有抗氧化能力,有利于防治人类的许多疾病,有利于抑制人体内人体内自由基的滋生,包括心肌梗塞、动脉硬化、高血压、中风、高胆固醇血症、自体免疫疾病。
现将茶多酚的一些主要成分,分别简介如下:(1)几茶素类在茶多酚中,其含量为之最,多达60﹪~80﹪,且化学结构复杂,故又分儿茶素(D,L-C)、表儿茶素(L-EC)、没食子儿茶素(D,L-GC)、表没食子儿茶素(L-EGC),通称之为非酯型几茶素,也称之为简单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L-E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了酸酯(L×EGCG),一般称之为酯型儿茶素,也称之为复杂儿茶素。
这些几茶素类的组成比例,与茶树品种、鲜叶老嫩、季节、加工茶类的工艺等因子有密切关系,如绿茶是不发酵茶类,儿茶素含量高,茶汤滋味有收敛性:红茶是全发酵茶类,汤色红亮,滋味浓、强、鲜;乌龙茶、黄茶及黑茶,属半发酵茶类。
茶叶的成分通过化学分析,目前已知茶叶含有的化学成分有500多种,其中有机物有450种以上,如此复杂的茶叶化学成分,归纳起来大约有十几类。
水分(75-78%)茶多酚(20-35%)蛋白质(20-30%)茶树鲜叶碱(3-5%)酶有机化合物糖类(20-25%)有机酸(3%左右)干物质(22-25%)脂肪(8%左右)色素(1%左右)芳香物质(0.005-0.03%)维生素(0.6-1.0%)无机化合物(4-7%)水溶性部分(2-4%)水不溶性部分(1.5-3%)茶叶鲜叶中75-78%是水分,除去水分后,干物质约为22-25%。
这些干物质极大部分是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只占4-7%。
1.水分在茶树体内各部位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代谢旺盛的嫩芽、嫩茎、嫩叶含量最高,其次是老叶和根系,枝条和主茎中含量最低。
鲜叶在加工过程中,水分参与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
由于加工过程中温度的变化,从而激活了细胞内一些物质在酶的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这是形成茶叶品质的关键之一。
因此,在鲜叶的加工过程中控制水分含量是非常重要的。
幼嫩的鲜叶经过加工制成干茶,绝大部分水分都是蒸发散失的,最后只保留4-6%的水分,因此通常需要4斤多鲜叶才能加工成一斤干茶。
成品茶的水分含量与贮藏有密切关系。
一般来说,茶叶水分含量高,发生化学变化快,保质期短,水分含量低,发生化学变化慢,保质期相对长一些。
因此,各种茶叶在贮藏时,水分含量不宜过高,一般精制茶控制在3%-5%以下,毛茶控制在6%,最高不宜超过7%,否则,茶叶品质很容易发生变化,改变了原有的品质特征。
2.茶多酚。
茶多酚是茶叶中三十多种多酚类物质的总称,主要成分由儿茶素、黄酮类物质、花青素和酚类四大类物质组成,约占鲜叶干物质的30%左右。
奇种儿茶素约占多酚类总量的70%左右。
儿茶素又分为酯型儿茶和非酯型儿茶素二类,酯型儿茶素具有较强的苦涩味和收敛性,非酯型儿茶素含量水多,涩味和收敛性较弱。
儿茶素在红茶制造过程中变化相当显著,会被氧化聚合,形成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一系列氧化产物,这就是红茶加工变成红色的主要原因。
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有哪些_茶叶的化学成分分析茶叶中含有约1%~4%的氨基酸,已发现的有26种,包含20种蛋白质氨基酸和6种非蛋白质氨基酸,其中,最主要的有茶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和精氨酸。
尤其是茶氨酸,几乎为茶叶所特有,占茶叶干物质的1%~2%,约占所有氨基酸含量的50%。
于是我们讨论茶叶的氨基酸,最主要研究的就是茶氨酸。
茶叶氨基酸的味道大多都具有鲜、爽、甜的特点,部分氨基酸还略带微酸。
如果茶叶当中氨基酸含量较高,那么口感就会表现出鲜、爽、甜,如果具有刺激味的茶多酚的含量也比较恰当,那么这个茶的口感就表现出醇爽的特点。
实质上氨基酸是组成茶叶滋味最重要的三大类物质之一(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茶汤口感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三类物质的含量与比例关系。
部分氨基酸还表现出一定的良好香气,如腥甜、海苔味、鲜甜、紫菜气味等等,这些感觉在日式蒸青茶或者一些名优细嫩绿茶当中常被发现,这是由于这些茶当中,普遍氨基酸含量都较高。
此外,有些氨基酸还能与其它物质相结合,在制茶过程中参与良好香气的形成。
那么在选购茶叶时,哪种茶叶氨基酸含量会比较高呢?这里先说一个最简单的窍门:茶叶带毫毛越多,氨基酸含量往往越高。
有时我们在冲泡茶叶时,汤面上漂浮着一层白白的细毛,很多朋友以为这茶汤不干净,以为是灰尘,但其实不然,这是茶叶自身生长的毫毛,越嫩的部位含茶毫越多,而茶毫的主要组成物质就有氨基酸。
因此,无论白毫也好,金毫也好,大家品茶时最好瞅个仔细,认真辨别清楚是真浑浊还是“假浑浊”。
(1)对不同的茶树品种:小叶种含氨基酸比大叶种多,而小叶种的细嫩部位含量又比粗老部位多。
因此,我们似乎都在追寻嫩的茶,总感觉越嫩的茶叶,品质越好,这其实也不无道理。
(2)对不同的种植环境:北方的茶生长维度高,气温相对低,光照相对弱,所含氨基酸多,而南方的茶生长维度低,气温相对高,光照相对强,所含氨基酸相对也低。
在同一纬度,高海拔的高山茶比低海拔的低山茶氨基酸含量高,人们常说的“高山云雾出好茶”跟这个就很有关系。
步骤/方法1.科学研究证明,茶叶中化学成份将近400余种,但其主要成份有以下几大类:1.茶多酚,又称单宁。
约占茶叶的2030%,它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主要由儿茶素,黄酮类物质,花青素和酚酸四大类物质组成,其中儿茶素的含量最高,约占茶叶的1025%。
是茶叶涩味的来源,茶多酚是一种生理活性物质,含量及其组成的变化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是决定茶叶品质好坏的重要成份之一。
2.2.蛋白质和氨基酸类。
茶叶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随茶叶的品种不同其含量差异较大,红茶中蛋白质的含量为干重的1530%,只含有少量的氨基酸。
绿茶中则含有1624种氨基酸。
茶叶中氨基酸总量的一半为茶氨酸,它是茶叶中独有的氨基酸。
人体所需的8种氨基酸(苯丙氨酸、色氨酸、蛋氨酸、赖氨酸、苏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茶叶中都有。
大家熟知,茶叶中的蛋白质绝大部分不溶于水,而氨基酸极易溶于水,茶叶的香气和鲜味来自于溶于水的氨基酸。
3.3.生物碱。
约占茶叶干重的5%左右,其中以咖啡碱为主要成份,约占茶叶干重的25%,除此之外,还含有一定量的茶碱,可可碱、胆碱、黄嘌呤等,是茶叶苦味的来源。
同时具有高含量的咖啡碱和儿茶素是茶叶独有的生化指标,籍此用来鉴定真假茶叶。
4.4.芳香族化合物。
约占茶叶干重的0.10.6%,其中包含有醇、醛、酯、酸类等化合物,如茉莉花素、罗兰酮等,这些物质间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茶叶的不同香型。
5.5.糖类。
约占茶叶干重的2030%,包括单糖、双糖、多糖,溶于水的糖类占可溶物的45%。
6.6.类脂化合物。
约占茶叶干重的8%,包括脂肪、脂、磷脂等化合物。
7.7.维生素。
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既有脂溶性维生素A原、D、E、K等,又有水溶性维生素B1、B2、B3、H、B12、C、P及对氨基甲酸、叶酸,其中所含B2、维生素A原的含量要比一般粮食中的含量高出好多倍。
8.8.无机化合物。
约占茶叶干重的47%。
其中主要为钙、磷、铁、氟、碘、锰、钼、锌、硒、铜、镁的化合物。
茶叶生物化学(含实验)DOCX(一)茶叶生物化学 (含实验)引言概述茶叶是一种被广泛饮用的饮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生物化学成分,这些成分不仅赋予了茶叶独特的香气和口感,还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益处。
本文将对茶叶的生物化学成分进行探讨,并介绍与茶叶相关的实验。
一、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茶叶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化合物,包括儿茶素、黄酮类化合物和茶多酚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菌、抗肿瘤和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等生物活性。
1. 儿茶素 1.1 儿茶素的分类 1.2 儿茶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3 儿茶素的提取方法2. 黄酮类化合物 2.1 黄酮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分布 2.2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2.3 黄酮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3. 茶多酚 3.1 茶多酚的种类和含量 3.2 茶多酚的生物活性 3.3 茶多酚的提取和分离方法二、茶叶中的咖啡因咖啡因是茶叶中的重要成分之一,具有兴奋神经系统、提神醒脑的作用。
了解茶叶中咖啡因的含量及其释放规律对于合理饮用茶叶具有重要意义。
1. 咖啡因的含量测定 1.1 咖啡因的提取方法 1.2 咖啡因的定量分析方法2. 咖啡因的释放规律 2.1 不同种类茶叶中咖啡因的释放规律 2.2 咖啡因在体内的代谢过程 2.3 咖啡因对人体的影响三、茶叶中的氨基酸氨基酸是茶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赋予了茶叶特有的香气和口感,还对茶叶的品质具有重要影响。
1. 主要氨基酸类别 1.1 茶叶中常见的氨基酸 1.2 氨基酸在茶叶中的作用2. 氨基酸的分析与检测 2.1 氨基酸的提取方法 2.2 氨基酸的定量分析方法四、茶叶中的挥发性成分茶叶的香气来自于其中存在的挥发性成分,这些成分不仅赋予了茶叶特有的芳香,还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影响。
1. 主要挥发性成分 1.1 茶叶中常见的挥发性成分 1.2 挥发性成分与茶叶的香气关系2. 挥发性成分的分析与检测 2.1 挥发性成分的提取方法 2.2 挥发性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五、茶叶的发酵过程及影响因素茶叶的发酵过程是指茶叶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在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下发生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对茶叶的品质和风味具有重要的影响。
茶叶生物化学茶叶是一种被广泛饮用的饮品,它源自茶树的叶片经过加工制成。
茶叶的品质和口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就包括了茶叶的生物化学成分。
本文将介绍茶叶的主要生物化学成分,包括儿茶素、咖啡因、氨基酸等,并阐述它们对茶叶风味的贡献。
一、儿茶素儿茶素是茶叶最主要的成分之一,也是茶叶的重要风味物质。
儿茶素主要存在于茶叶的茶多酚中,其含量不同于不同的茶叶品种和加工工艺。
儿茶素在茶叶中的含量高低决定了茶叶的苦涩和涩味。
一般来说,儿茶素含量越高,茶叶品质越好,味道越口感醇厚。
而茶叶的苦涩感主要来自于多酚化合物的过氧化反应产生的儿茶素。
二、咖啡因咖啡因存在于茶叶中,是茶叶的另一个重要成分。
咖啡因是一种兴奋剂,能够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提神醒脑。
茶叶中的咖啡因含量因茶叶品种和加工工艺而异。
一般来说,绿茶和白茶的咖啡因含量较低,而红茶和普洱茶的咖啡因含量较高。
而浓度适中的咖啡因能够给茶叶带来一种独特的风味和口感。
三、氨基酸氨基酸是茶叶的重要风味组分之一,特别是茶叶鲜叶中的游离氨基酸。
茶叶中含有20多种氨基酸,其中以茶氨酸和茶胺酸含量最高。
茶氨酸和茶胺酸是茶叶中起到鲜爽味和鲜香味的关键物质。
它们对茶叶的风味和香气影响显著。
氨基酸含量高的茶叶往往具有鲜爽的口感和浓郁的香气。
结语茶叶的生物化学成分对于茶叶的品质和风味起着重要作用,儿茶素、咖啡因和氨基酸是其中的主要成分。
儿茶素决定了茶叶的苦涩和涩味,咖啡因给予茶叶提神醒脑的效果,而氨基酸赋予茶叶独特的风味和香气。
了解茶叶的生物化学成分,对于茶叶的鉴赏和选购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掌握了茶叶的生物化学基础,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享受这种古老而又美味的饮品。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数据和实验结果请参考相关文献或专业研究报告。
茶叶生物化学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有咖啡碱、可可碱、胆碱、儿茶素、黄烷醇、芳香油、氨基酸、糖类等,这些都是在茶树生长发育过程中新陈代谢所形成的。
具体地说: 1、茶叶中含有丰富的生物碱,能刺激人的大脑皮层,给人以兴奋感; 2、茶叶中的咖啡碱能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提高心脏的输出功率,使血管舒张,从而起到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3、茶叶中的儿茶素、黄烷醇能起到抗氧化、抗衰老的作用;4、茶叶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和蛋白质,它们具有解腻助消化、降脂减肥、杀菌等功效,故饮茶有益于健康;5、茶叶中还含有茶多酚、茶皂甙、维生素C、 E等多种物质,它们都有很强的清除自由基的功能,特别是茶多酚、茶皂甙,不仅能抑制自由基的产生,还能够促进自由基的分解和清除;6、茶叶中的芳香油、鞣酸、咖啡碱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防癌、抗癌、抗衰老、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降胆固醇、抗辐射、抗菌等作用;7、茶叶中的叶绿素也具有吸附重金属离子的作用。
首先茶叶是由多酚类化合物和咖啡碱构成,多酚类化合物是茶叶抗癌的有效成分,包括儿茶素、黄酮类和花青素,其中儿茶素抗癌效果最好。
研究表明儿茶素可增加癌细胞的凋亡,可抑制癌细胞的生长,诱导癌细胞自杀等,通过这些机制来达到抗癌的目的。
咖啡碱作为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不仅有兴奋大脑皮层、心脏和呼吸系统的作用,同时也具有松弛平滑肌和解痉的作用,这是茶叶抗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茶叶中富含的多酚类化合物,多是茶皂甙、儿茶素等物质。
茶皂甙可以通过缩短凝血时间和增加尿量的方式来抵抗动脉粥样硬化;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等途径来延缓衰老,从而起到抗癌的作用。
此外茶皂甙还能抑制癌细胞的侵袭,减少癌症的转移。
其次茶叶又是一种混合物,含有很多天然色素、单宁和香味物质,例如绿茶含有绿茶色素,花茶含有花青素、红茶含有茶红素,白茶含有白茶色素、黄茶含有茶黄素、黑茶含有茶黑素等,并且各种茶类色素之间互不干扰。
其中绿茶色素含量最多,约占50%以上。
茶叶中的十种化学成分简说茶叶中的十种化学成分简说一、水分,幼嫩的茶树新梢中一般含水75-78%,叶片老化以后含水量减少。
茶树体内水分可分为自由水和束缚水两种。
自由水,主要存在于细胞液和细胞间隙中,呈游离状态。
茶叶中的可溶性物质如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无机盐等溶解在这种水里。
束缚水,它与细胞原生质相结合,呈原生质胶体而存在。
干茶,只要求保留4-6%的水分。
通常需要4斤多鲜叶才能制造1斤干茶。
成品茶含水量控制在3-5%以内,在合理的贮藏条件下,品质比较稳定,不易劣变。
茶叶中除了水分以外,其余都是干物质,其干物质中约有35-45%的物质是能溶于沸水的统称为“水浸出物”。
如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可溶性糖、果胶、无机成份、维生素、水溶色素和芳香物质等。
二、茶多酚,茶多酚是茶叶中酚类物质的总称。
主要由30多种酚类物质组成,根据其化学结构可分为儿茶素,黄酮类物质,花青素和酚酸等四大类。
其中儿茶素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
茶多酚是茶树生理最活跃的部分。
在茶树幼嫩的,新陈代谢旺盛的,特别是光合作用强的部位合成最多。
因此,芽叶愈嫩,茶多酚愈多,随着新梢成熟,含量逐渐下降。
儿茶素类物质一般含量为10-25%,主要由以下6种儿茶素组成:L—EGC;D.L—GC;L—EC;D.L—C;L—EGCG;L—ECG。
最后两种儿茶素一般又称为酯型儿茶素,前四种通常称为非酯型儿茶素。
茶叶鲜叶中酯型儿茶素含量最多,所占比例也最大,L—EC和 D.L—C含量最少。
各种儿茶素的含量和比例是随品种、老嫩、季节、栽培条件不同而变化的。
儿茶素在制茶过程中的变化相当显著,也相当重要,与茶叶的色、香、味均有密切关系。
酯型儿茶素收敛性较强,带苦涩味;非酯型儿茶素收敛性较弱。
在制茶过程中,儿茶素被氧化聚合,形成TF、TR、TB等一系列氧化聚合产物,对红茶的品质特征起着决定性作用。
茶黄素(TF)橙黄明亮,味辛辣,与咖啡碱结合,使滋味变得更为鲜爽;茶红素(TR)呈棕色,是茶汤红艳的主要成分,与蛋白质结合,生成难溶的棕红色物质,使叶质变红。
1.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分属于儿茶素(黄烷醇类)、黄酮和黄酮醇类、花白素和花青类、酚酸及缩酚酸。
除酚酸及缩酚酸外,均具有2-苯基苯并吡喃为主体的结构。
2.儿茶素为多酚类物质的主体成分3.儿茶素理化性质:溶解性、吸收光谱、显色反应、沉淀反应、氧化反应、异构化4.黄酮类是黄色色素,黄酮苷被认为是绿茶汤色重要成分5.花青素是一类较稳定的色原烯衍生物,分子中存在高度分子共轭,C3位上带羟基。
Ph<7 红色,Ph7-8紫色,Ph>11 蓝色。
6.花白素在红茶发酵过程中可完全氧化成为有色氧化产物,花白素在热水中发生差向立体异构反应。
7.茶叶中的天然色素分为脂溶性色素和水溶性色素,脂溶性色素主要对茶叶干茶色泽起作用,水溶性只要对茶汤有影响8.脂溶性色素包括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叶绿素是吡咯类绿色色素成分,是一种双羧酸酯化合物,由甲醇、叶绿醇和卟吩环结合而成。
类胡萝卜素是一类具有黄色到橙红色的多种有色化合物,包括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胡萝卜素也称维生素A原,叶黄素是阿尔法胡萝卜素的二羧基衍生物,类胡萝卜素具有亲酯性喝光学特性及显色反应。
9.色素是一类存在于茶树鲜叶和成品茶中的有色物质,是构成茶叶外形色泽、汤色及叶底色泽的成分茶叶色素通常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色素,脂溶性色素主要对茶叶干茶色泽及叶底色泽起作用,而水溶性色素主要对茶汤有影响;脂溶性色素是指茶叶中可溶于脂肪溶剂的色素物质总称,主要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这类色素不溶于水,易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中;叶绿素的组成及含量对茶叶品质有一定影响,一般而言,加工绿茶以叶绿素含量高的品种为宜,在组成上以叶绿素b的比例大为好,而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等对叶绿素含量要求比对绿茶低,如果含量高,会影响干茶叶底色泽,因此加工时应注意考虑茶树品种特征;类胡萝卜素在制茶中的变化与香气的形成,在红茶加工中,类胡萝卜素在酶系、PH偏酸性及有氧存在的条件下,共轭双键氧化断裂,产生一系列的挥发性物质(氧化产物),利于品质的形成和转化;水溶性色素是能溶解于水的呈色物质总称,一般指花黄素、花青素及儿茶素的氧化产物;花黄素是绿茶汤色的重要成分;花青素对茶叶叶底色泽、汤色及干茶色泽有较大影响;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有色物质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对红茶、普洱茶品质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茶黄素是红茶汤色“亮”的主要成分、汤味强度和鲜爽度的重要成分,同时也是形成所谓金圈得主要成分;茶红素是红茶汤色“红”的主要成分、汤味浓度的重要物质,并且与茶汤强度也有关;茶褐素是红茶汤色“暗”的主要原因,量多茶汤发暗味淡。
茶叶的主要化学成份一.水份(75%-78%)二.干物质(22%-25%)1.有机化合物蛋白质(20%-30%):主要是谷蛋白、球蛋白、精蛋白等。
氨基酸(1%-5%):已发现25种,主要是茶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等。
占总量的70%以上。
生物碱(3%-5%):主要是咖啡碱、茶碱、可可碱。
茶多酚(20%-25%):主要是儿茶素,占总量的70%以上。
糖类(20%-25%):主要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茶皂素、脂多糖、菊萄糖、麦芽糖等。
有机酸(3%左右):主要是苹果酸、柠檬酸、草酸、脂肪酸、没食子酸等。
脂类(8%左右):主要是脂肪、磷脂、甘油脂、硫脂和糖脂等。
酶:主要是水解酶、磷酸化酶、裂解酶、氧化还原酶、同功酶等。
色素(1%左右):主要是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黄铜类物质、花青素、茶多酚的氧化产物。
芳香物质(0.005%-0.03%):以含醇类及部分醛类、酸类化合物为主,约50种。
维生素(0.6%-1.0%):主要有维生素C、A、E、D、B1、B2、B3、B5、B11、K、P和肌醇等。
2.无机化合物水溶性部分(2%-4%)水不溶性部分(1.5%-3%)主要成分是:钾、磷、钙、镁、铁等。
茶叶成分及其药理功能茶多酚:有抗氧化作用;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作用:有防癌抗癌及抗突变作用,对肝癌,皮肤肿瘤、癌,结肠直肠肿瘤,前列腺肿瘤,胃癌,肺癌,品腔癌有抑制作用。
能抗菌、抗病毒及杀菌了、消炎、解毒及抗过敏、抗辐射。
生物碱:对中枢神经系流有兴奋作用,有助俏化、利尿、强心解痉、松弛平滑肌肤作用。
茶多糖:有降血糖,抗凝血、血栓,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增强肌体免疫功能,有抗辐射,降血压、抗高压和保护心血管,抗癌及抗氧化作用。
芳香物质:有调节精神状态,消炎镇痛,刺激祛痰,抗菌等作用。
维生素:能促进代谢,防血管硬化;防眼睛白翳病。
防肌肉弹性降代、水分减少和抑制肌肉黑色素生成,消除口臭,防治龌齿、脓溢、齿龈感染、贫血、营养不良、出血和其他感染病。
a 茶多酚对茶叶的色、香、味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具有高效的抗衰老、抗辐射、去脂减肥等功效[1-3]。
茶多酚是茶叶内含成分和功能性成分,与茶叶平品质呈正相关[3],茶多酚含量越高,用于提取茶多酚制品,不仅取得率高,而且产品质量好。
由表2可知,茶多酚含量最高的是25号丙弄古茶树(47.37%)。
b 氨基酸与茶叶的香气的形成密切相关,也是形成茶汤鲜爽味的主要成分[3-6]。
由表2可知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是63号施甸县摆榔尖山古茶(8.17%):c 咖啡碱在茶树新稍中的含量一般为2%-4%[7],咖啡碱可以兴奋神经中枢,刺激肠胃帮助消化,能够利尿醒酒,解热镇痛,消毒灭菌,抵御疾病,抵抗酒精、烟碱、吗啡等的毒害,松弛平滑肌,调节呼吸系统[8]。
含量最大的是65号施甸县太平下西山头1号古茶(4.63%):d 水浸出物指茶叶中能被热水浸出的可溶性物质总称[9]。
其值越大,内含成分越丰富,则加工成的茶具有较好的品质。
对水浸出物(大于45%)的特异资源进行选育与繁殖,用以生产高品质高得率的速溶茶,茶饮料等茶叶深加工产品。
由表2可知水浸出物最大的是26号龙塘古茶树(57.67%),50%以上的有25个,其中施甸县和保山隆阳区就有7个(11个),水浸出物含量最低的是13号CGWQ-LX-08649大理茶(42.60%)。
e 儿茶素是茶多酚类物质的首要组份,是茶叶保健功能的主要成分,其含量和组成与茶叶品质密切相关,也是茶树进化的标志之一[10]。
儿茶素又可分为非酯型儿茶素(即简单儿茶素、主要包括EC、EGC、C、等)和酯型儿茶素(复杂儿茶素,主要包括EGCG、ECG等),儿茶素总量做多的是22号CGMS-MS-09987普洱茶( 23.45%):(+)C含量最大的是59号龙陵县古茶树17号(53.68mg/g):EC含量最多的是48号龙陵县古茶树6号(96.62mg/g):EGC含量最大的63号是施甸县摆榔尖山古茶(98.31mg/g):ECG含量最大的是22号CGMS-MS-09987普洱茶(74.65mg/g):EGCG含量最多的是71号保山市隆阳区旧街(129.23mg/g):k 一般来说,酚氨比是用来衡量绿茶的醇度(鲜醇、不涩、爽口)的,酚氨比小着,茶汤醇度较好的滋味鲜醇[11-12]。
酚氨比是一个体现茶树适制性的指标,韩沛霖[13]的研究表明,酚氨比小于8适合加工绿茶,大于15一般适合制红茶,在中间的红绿兼制[14-15]。
酚氨比的变化范围是3.41~20.15,平均8.76,变异系数为38.84%。
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C、EC、EGC、ECG、EGCG、儿茶素总量、酚氨比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9.29%~42.32、2.37%~6.49%、0.81%~3.93%、42.61%~52.44%、0.00mg/g~53.68mg/g、2.80mg/g~48.84mg/g、0.00mg/g~78.24mg/g、2.26mg/g~51.60mg/g、18.25mg/g~76.63mg/g、7.11%~18.74%、4.88~12.36,均值分别为:32.28%、4.85%、2.92%、46.08%、5.58mg/g、16.51mg/g、25.92mg/g、28.92mg/g、40.67mg/g、11.76%、7.11;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C、EC、EGC、ECG、EGCG、儿茶素总量、酚氨比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6.76%~34.45%、4.26%~8.17%、3.06%~4.35%、46.08%~52.74%、0.00mg/g~20.10mg/g、11.27mg/g~96.62mg/g、0.00mg/g~98.31mg/g、25.21mg/g~60.07mg/g、1.43mg/g~54.30mg/g、13.81%~21.06%、3.41~8.50,均值分别为:34.21%、5.18%、3.53%、23.71%、26.74 mg/g、19.84 mg/g、28.53 mg/g、34.91mg/g、32.70mg/g、29.38%、9.33;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C、EC、EGC、ECG、EGCG、儿茶素总量、酚氨比的变化范围分别为:31.05%~47.37%、1.84%~6.56%、2.59%~4.63%、44.79%~57.67%、0.00mg/g~12.57mg/g、7.66mg/g~32.81mg/g、7.37mg/g~73.75mg/g、12.20mg/g~74.65mg/g、29.27mg/g~129.23mg/g、8.40%~23.45%、6.23~20.15,均值分别为:35.54%、4.57%、3.55%、34.70%、17.03mg/g、18.94mg/g、31.13mg/g、34.44mg/g、45.42mg/g、23.28%、9.93。
参考文献[1] 齐桂年,陈瑜,张泽岑,等.功能性化学成分茶树品种选育的初探[J].福建茶叶.2004(1):6-8.[2] 陈莉莉,郭守军,马瑞军,等.不同品系茶树春梢生化成分分析.广东农业科学.2013,5:24.[3] 李建华,郭浩,李小兵,魏晓惠.四川茶区引进品种的生化成分比较研究.2012,1:19:2.2.[4] 周国兰,喻云春,胡华健,何莲.茶花与茶叶常规生化成分分析研究.2008,3:15:2.2.[5] 段志芬,刘本英,汪云刚,谢瑾,等.云南野生茶树化学成分多样性研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云南.勐海.湖南农业科学.2012,(19):102-104.[6] 周琼琼,孙威江,叶艳,陈晓.不同年份白茶的主要生化成分.2014,9:351,2.4.[7] 王春梅,唐茜,杜晓,等.四川崇州枇杷茶野生大茶树生化生化成分及制茶品质初探[J].茶叶科学,2012,32(4):305-321. [8] GILES G E.MAHONEY C R.BRUNYE T T: et al.Differential cognitive effects of energy drinkdigredients:Caffeibe,taurine,and glucose[J].Pharmacol Biochem Behv,2012,102(4):567-577.[9] 陈勋,贾尚智,龚自明,等.24个绿茶品系春梢生化成分分析.湖北农业科学[A].2013,6:2565.[10] 杨贤强,王岳飞,陈留记.茶多酚化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1] 杨亚军.茶树育种品质早期化学鉴定II.鲜叶的主要生化组份与绿茶品质的关系[J].茶叶科学,1991,11(2):127-131.[12] 程启坤,阮宇成,王月根,等.绿茶滋味化学鉴定法[J].茶叶科学,1985(1):7-17.[13] 韩沛霖.红、绿茶原料酚氨比值得探究[J].茶叶.1984(1):34-35[14] 程启坤.茶树品种适制性的生化指标—酚氨比[J].中国茶叶,1983(1):38.[15] Widstrom N W,CarrM E,Bagby M O,et a1 Distribution of sugar and soluble solids in the maize stalk[J].CropSci,1988,28:861-863.[16] 王新超,陈亮,杨亚军,等.广西茶树资源生化成分多样性分析.植物遗传学资源报.2010,11(3):309-314[17] 陈亮,杨亚军,虞富莲,等.茶树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是茶叶的主要生化成分,其含量的多少"各成分间比例大小会影响茶叶风味品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茶叶的适制性,同时这些也是构成茶叶营养品质和保健品质的重要成分!此外,由于生化成分含量主要受品种遗传特性影响,因此也是茶树品种选择时的一个重要指标!覃秀菊[!%]等认为,氨基酸含量在(; D b 以上,茶多酚含量在&D b以下的茶树品种制作绿茶品质鲜甜爽口; 而叶乃兴[!$]等认为,酚氨比小于% 适制绿茶,在% a !D 红绿兼制,大于!D 适制红茶!据此可认为,&$ 个久安古茶树中,大多数的酚氨比在% a !&,可作红茶和绿茶兼制,!’号"&" 号最适宜制作绿茶,( 号材料最适宜制作红茶!( () 杨亚军[!’]"唐一春[&"]等认为,茶多酚含量大于(% b的茶树可以作高茶多酚资源!&$ 个久安古茶树材料中,( 号"$ 号"D 号") 号"9 号和% 号材料茶多酚含量达(% b以上,尤其是( 号材料茶多酚含量更是高达$&; ($ b!高茶多酚古茶树的发现不仅成为茶多酚提取的理想原料,也为高茶多酚育种提供了宝贵的亲本材料!(4)保山地区野生茶树分布在保山地区有成片的散生时生茶和进化型野生古茶树,有树体高大的腾冲团田大叶茶,漭水大叶茶等。
多生长于海拔1700-2500 米的高山密林中。
1.2 云南野生茶树的研究进展云南是茶树的起源中心,随着野生茶树的不断被发现,许多学者对野生茶树的地理分布、生态系统、种质资源、基因遗传等方面做调查研究。
1960 年,中国茶科所和云南茶叶所联合考察了云南的茶树种质资源,1963 年,茶学专家张顺高首次报道了发现巴达野生大茶树,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后来经鉴定为大理茶(陈杯怀,1987)。
虞富莲(1986)从云南茶种(Species)的数量、新种的发现、茶种的水平和垂直带分布规律、茶种形态结构的特点研究,发现云南茶种占世界茶种的80%。
在茶树形态结构上有着从原始到进化的各种过渡类型,并呈现连续变异, 在水平或垂直分布上都呈连贯状态。
这是原产地物种植物的最显著特点。
随着对茶树种质资源考察的深入,在云南发现在最古老、面积最大的野生茶树群落,在海南,广西,四川,湖南等地也相继发现了野生茶树,有树龄达到百年以上的古茶树,也有成片的野生古茶园,这些发现,对研究野生茶树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28鉴定,改为个体和单株鉴定从表型鉴定到基因鉴定。
4.3 儿茶素组成成分4.3.1通过对儿茶素组分的分析表明,云南野生茶树资源的儿茶素组分有明显的差异性。
有较大的变异区间,变异系数从0.587%-0.769%。
4.3.2 基于儿茶素组分的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前4 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87.8262%,第1主成分反应的是GA 没食子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