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最新整理)
- 格式:docx
- 大小:340.55 KB
- 文档页数:17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Unit2知识点归纳与整理1. 力的概念-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原因。
- 力的单位:牛顿(N)-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使其产生加速度或变形等效果。
2. 物体的受力情况- 单个物体的受力情况:- 物体的重力:受地球吸引而产生的力。
- 物体的弹力:物体受到其他物体施加的弹性力。
- 物体的摩擦力: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接触面产生的力。
- 多个物体的受力情况:- 物体的支持力:物体受到支撑物对它的支持力。
- 物体的重力:受地球吸引而产生的力。
- 物体的摩擦力: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接触面产生的力。
3.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若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则两个力合成的力等于两个力的矢量和;若两个力的方向不同,则两个力合成的力等于两个力的矢量差。
- 力的分解: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方向上的力分量。
4.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内容如下:- 如果一个物体不受外力的作用,或受到的外力平衡时,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 物体的惯性是指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5. 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又称为运动定律,内容如下:- 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 物体的加速度的方向与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 物体的质量越大,给它相同的加力,加速度越小;物体的质量越小,给它相同的加力,加速度越大。
6. 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又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内容如下:- 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物体上。
以上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Unit2知识点的归纳与整理。
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归纳一、物质的组成: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1)分子的直径通常用10-10m做单位来量度。
(2)原子的结构: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
二、分子热运动1.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 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现象。
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并且间接证明了分子间存在间隙。
3.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三、内能1.内能(1)概念: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叫物体的内能。
①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不是指少数分子或单个分子所具有的能。
②内能与温度有关, 但不仅仅与温度有关, 从微观角度来说, 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 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体积都有关。
③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 同一个物体, 温度升高, 它的内能增加, 温度降低, 内能减少。
(2)影响内能的主要因素: 物体的质量、温度、状态及体积等。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 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快, 物体的温度越低, 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慢。
内能也常叫做热能。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①物体的内能的多少与物体的温度、体积、质量和物体状态有关;而机械能与物体的质量、速度、高度、形变有关。
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
(机械能是宏观的, 内能是微观的)②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 但有些物体可以说没有机械能, 比如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
③内能和机械能可以通过做功相互转化。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
1. 运动的基本描述:位移、速度、加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
2. 重力与运动:重力概念、地球引力、物体自由落体、抛体运动等。
3. 动量与力:动量的概念、动量守恒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合力与分力等。
4. 动力学:牛顿第一、二、三定律、摩擦力、弹力、弹性力学等。
5. 机械能与功:机械能的概念、机械能守恒定律、功的概念、功率等。
6. 压强与浮力:压强的概念、变形与应力、浮力的概念、浮力定律、浮力应用等。
7. 稳恒电流:电流的概念、电流表的使用、电阻与电流的关系等。
8. 电路的分析:串联与并联、电路的等效电阻、电功率与耗散功率、电阻与导体的区别等。
9. 磁场与电流:磁感应强度、电磁感应、电动势、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原理等。
10. 声音的传播与听觉:声音的产生、传播、频率、波长、声音的反射与回声、声音的音调和音色等。
11. 光的传播与成像: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凸透镜和凹透镜成像、眼睛的构造和视觉等。
12. 温度与热学:温度的测量、热量的传递、物体的热膨胀等。
13. 热与功、功与能:热力学第一定律、功与热的关系、能的转化与守恒等。
14. 物质的三态与物态变化:固体、液体、气体的特性、物态变化的热学过程、气体的体积与温度的关系等。
15. 环保与绿色能源:能源与环境、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等。
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名师剖析必考知识点,值得下载打印背诵)第十三章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1、扩散现象: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
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①当分子间距离等于r0(r0=10-10m)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0,对外不显力;②当分子间距离减小,小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③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大于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④当分子间距离继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继续减小,当分子间距离大于10 r0时,分子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第2节内能1、内能: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①温度②质量③材料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①做功: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主要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②热传递:定义: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热量是变化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含”、“有”热量。
“传递温度”的说法也是错的。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四篇】【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1.物质是由多肽或微粒原子组成的,金属类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大多数非金属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水蒸气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气泡。
3.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国际制单位是千克(kg)4.1t=103kg1kg=1000g=103g1g=103mg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改变而改变。
(纸片变成纸团)质量不随物体的地理位置改变而改变。
(篮球放在教室和太空)5.质量不随物体的状态改变而改变。
(一定质量的水变成冰)质量不随物体的温度改变而改变。
(餐具消毒)6.天平的使用:先看、估测再使用。
①看天平的称量,分度值(每一小格精神领袖的质量)②估测被测物体的质量:避免被测物体超过天平的量程;方便加砝码。
使用口诀:天平放平;游码归零,调节平衡;左物右码,加码从大;求和为称,正确记录。
7.特殊测量:取多测少法例:测量1个大头针的质量m,可取10的整数倍个大头针(一般20-30个),测出总质量m总,再除以总个数就是一个大头针的质量。
写成公式:m=m总/n形状规则:利用数学公式这样一来计算形状不规则不能下沉的物体:捆绑法悬挂法9.具有吸水性物质的体积测量:先把它放在水中黑唇水后再先测量。
10.常用到的体积单位:ml、l、cm3、dm3、m31ml=1cm3=1×10-3dm3=1×10-6m311.等容法:在没有量筒的情况下选用,透过的是转换的思想。
例:好几位同学要测量牛奶测量的密度,实验器材:天平(带砝码)、水、量筒、烧杯。
结果一不小心将实验室中的量筒打碎了,问该实验能不能继续进行?如果可以,应该怎么成功进行该实验?分析:①先测出不破烧杯的质量m空。
②给烧杯中装满水,测出总质量m总,则水的质量m水=m总-m空③此时烧杯中水的体积就是瓶子的体积,V烧杯=V水=m总-m空/ρ水④把水倒掉,给烧杯中会装满牛奶,测出总质量mˊ总,则牛奶的质量为m牛奶=mˊ总-m空因为是装满,所以V牛奶=V烧杯=V水⑤ρ牛奶=(mˊ总-m空)ρ水/m总-m空12.剩液法:校准测量具有粘滞性液体的密度。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物理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学科,通过研究物质的基本规律和现象来揭示自然界的本质。
下面是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的总结(人教版)。
第一章运动物体1. 运动的基本概念: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
2. 各种运动图象的特征: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
3. 通过图象分析得到位移、速度、加速度。
4. 运动物体的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第二章力和压力1. 力的概念与性质:合力、分力、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2.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的平衡状态与力的平衡。
3.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加速度的关系。
4.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第三章重力和密度1. 重力的概念和性质:万有引力、重力的大小与距离的关系。
2. 浮力的概念和性质:浸泡法、推测浮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有关。
3. 密度的概念和计算:密度的意义、计算公式、浮力与密度的关系。
第四章机械能守恒定律1. 功和能量的概念:功的计算公式、功率的概念。
2. 势能的概念和计算: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的意义与计算公式。
3.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意义和应用:重力劢能转换、势能损失的条件。
第五章电路与电阻1. 电荷和电流的概念:电流的方向、大小、单位。
2. 电压和电阻的概念和计算:电压的大小、计算公式,电阻的意义、计算公式。
3. 简单电路的连接方式:并联、串联。
4. 欧姆定律和焦耳定律:电压、电流、电阻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电能与电功率1. 电能的概念和计算:电能的单位、计算公式。
2. 电功和电功率的概念和计算:电功的计算公式、电功功率的计算公式。
第七章光的直线传播1. 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弯折的基本规律:直线传播原理、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2. 反射的基本规律:入射角、反射角、反射定律。
3. 折射的基本规律:折射定律、折射率。
第八章光的色散与光的反射1. 光的色散现象和光的三原色理论。
2. 镜子的成像原理: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的成像特点。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物理知识点重点物理是一门关于自然界基本规律的科学,是我们了解和探索世界的重要途径。
在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物理课程中,有一些重点的知识点,下面将为大家一一梳理。
一、力的概念和力的计算1. 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运动状态或产生变化的原因,单位是牛顿(N)。
2. 力的计算:力的计算公式为 F = m × a,其中 F 表示力,m 表示物体的质量,a 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二、力的效果和力的合成1. 力的效果:力可以分为平行力和平行力的力效果不同,平行的力可以沿同一直线方向合成或分解。
2. 力的合成:力的合成的方法有几何法和三角法两种。
三、压力与压强1. 压力的概念: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单位是帕斯卡(Pa)。
2. 压强的计算:压强的计算公式为 P = F / A,其中 P 表示压力,F 表示力的大小,A 表示受力面积。
四、浮力和浮力条件1. 浮力的概念: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大小等于所排开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2. 浮力条件:物体在液体中浮起的条件是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物体在气体中浮起的条件是物体的平均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
五、功和机械能1. 功的计算:功的计算公式为W = F × d × cosθ,其中 W 表示功,F 表示力的大小,d 表示力的作用距离,θ 表示力的方向与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2. 机械能:机械能是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和,表示物体进行工作的能力。
六、简单机械1. 杠杆:杠杆是由一个支点和两端的力组成的简单机械,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
2. 轮轴:轮轴是由轮子和轴组成的简单机械,可以改变力的作用方向。
3. 滑轮组:滑轮组是由多个滑轮组成的简单机械,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七、热量与温度1. 热量的传递方式:热量的传递方式有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2. 温度的概念:温度是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使用摄氏度(℃)或开尔文度(K)作为单位。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1、物理学中规定: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功”)2、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3、功的计算方法:定义: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公式:功=力×距离,即W=F·s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W的单位:牛·米(N·m)或焦耳(J)1J的物理意义:1 N的力,使物体力的方向上通过1m的距离所做的功为1J。
即:1J=1N×1m=1 N·m注意:在运算过程中,力F的单位:牛(N);距离s的单位:米(m);4、机械功原理⑴使用机械只能省力或省距离,但不能省功。
⑵机械功原理是机械的重要定律,是能量守恒在机械中的体现。
5、⑴功率概念:物理学中,把单位时间里做的功叫做功率。
⑵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⑶功率计算公式:功率=功/时间符号表达式:P=W/ t推导式p=Fv(F单位是N,V单位是m/s)⑷功率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时间的单位是秒,功率的单位是焦耳/秒,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这个单位是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瓦特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1W= 1 J / s6、⑴机械效率的定义:有用功与总功的比。
⑵公式:⑶有用功(W有用):克服物体的重力所做的功W=Gh。
⑷额外功(W额外):克服机械自身的重力和摩擦力所做的功。
⑸总功(W总):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W=FS。
⑹总功等于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即W总=W有用+W额外。
7、“能量”的概念: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就说物体具有能。
总结:在物理学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一个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这个物体的能量就越大。
⑴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⑵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初中九年级上物理笔记知识点1. 运动与力学- 运动的基本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时间等- 力的基本概念:力的作用点、方向、大小、计算等- 牛顿三定律:惯性定律、动量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平抛运动:水平抛体、竖直抛体的运动规律2. 热与能量- 温度与热量:热平衡、热传递、热量单位等概念- 物体的热传递:传导、传导率、对流、辐射等方式- 能量与能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势能、动能等- 热能与功率:功、功率的计算、效率等概念3. 光与光学- 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反射、折射、散射等现象- 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反射角、光的路径等规律- 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率、折射角、光速变化等规律- 光与镜子: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的成像规律4. 电与电学- 静电学:电荷、带电物体间相互作用、库仑定律等- 电流与电路:电流的定义、电路元件、电阻、电压等- 雷电现象与人身安全:雷电的形成、避雷等安全措施- 电能与功率:电能的计算、电功率的计算、电功率和效率5. 声与声学- 声传播:声音的产生、传播介质、声速等概念- 声的特性:频率、波长、幅度、音量等特性- 声音的调制:调幅、调频和调相的原理与应用- 声音与健康:噪音污染、耳聋等对人体的影响6. 物理实验与测量- 实验设计与步骤:假设、实验装置、数据记录等- 测量与误差:准确度、精度、随机误差、系统误差等- 实验数据分析:图表绘制、数据关系、规律总结等- 实验安全与环保:实验室规范、废弃物处理等注意事项以上是初中九年级上物理课的知识点笔记,包括运动与力学、热与能量、光与光学、电与电学、声与声学以及物理实验与测量等内容。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9年级上册物理笔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笔记。
一、第十三章内能。
1. 分子热运动。
-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
分子很小,直径约为10^-10m。
- 扩散现象。
- 定义: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 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间隙。
- 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温度。
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 分子热运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热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2. 分子间的作用力。
- 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
- 当r = r_0(r_0约为10^-10m)时,引力等于斥力,分子处于平衡状态。
- 当r< r_0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表现为斥力。
- 当r> r_0时,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表现为引力。
- 当r>10r_0时,分子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
3. 内能。
- 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 单位:焦耳(J)。
- 一切物体,不论温度高低,都具有内能。
-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温度、质量、状态、材料等。
-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 做功。
- 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
- 例如:钻木取火(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加内能);瓶塞跳起(通过对外做功的方式减少内能)。
- 热传递。
- 定义: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向低温部分传递的现象。
- 条件:存在温度差。
- 结果: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内能增加,直到温度相同为止。
-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单位是焦耳(J)。
二、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1. 热机。
- 定义:利用内能做功的机械。
- 种类:蒸汽机、内燃机(汽油机和柴油机)、汽轮机、喷气发动机等。
- 内燃机。
- 工作原理:燃料在汽缸内燃烧,生成高温高压的燃气,燃气推动活塞做功。
- 汽油机。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一、力和运动1. 力的表示方法及单位:力的大小用牛顿(N)表示,方向用箭头表示,箭头指向力的作用方向。
2. 力的合成与分解:多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时,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一个力也可以分解为多个分力。
3.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合力为零。
4.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a = \\frac{F}{m}\\)。
5.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于不同的物体上。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当多个力同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时,可以用合力代替这些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力的合成法则决定。
2. 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被分解成多个分力,分力的大小和方向由力的分解法则决定。
三、平衡力与平衡条件1. 平衡力:当物体受到的力平衡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平衡力是使物体保持平衡的力。
2. 平衡条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满足两个条件:合力为零,力的矩(力对物体的作用点产生的力矩)为零。
四、摩擦力1. 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物体在受到摩擦力的作用下,可以处于静止或滑动状态。
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受到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当物体处于滑动状态时,受到的摩擦力为滑动摩擦力。
2. 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性质和物体之间的压力有关。
五、力的性质与力的计算1. 力的性质:力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量。
2. 力的计算:力的计算可以通过力的合成和分解、牛顿第二定律等方法进行。
六、力的作用效果1. 使物体产生形变:拉力、压力等。
2. 使物体产生速度的变化:推力、拉力等。
3. 使物体改变形状:剪切力、挤压力等。
七、机械能与能量转化1.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称为动能,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平方成正比。
2. 动能定理:外力对物体作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
3.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做功的情况下,一个封闭系统中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概述(人教版)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推或拉的作用。
- 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物体的形状。
2. 力的分类- 接触力:摩擦力、弹力、支持力等。
- 非接触力:重力、磁力、静电力等。
3. 力的测量- 力的单位:牛顿(N)。
- 力的测量工具:弹簧秤。
4. 力的图示- 力的图示方法: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
5. 运动的描述-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
-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 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 / t。
6. 运动的类型- 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 曲线运动:物体运动轨迹为曲线的运动。
7.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任何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 第二定律(动力定律):F = ma。
-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压强和浮力1. 压强- 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 压强的计算公式:P = F / A。
2. 液体压强- 液体压强的特点: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
- 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 = ρgh。
3. 大气压强- 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 托里拆利实验:测量大气压的值。
4. 浮力- 浮力的产生:物体浸入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5. 浮沉条件- 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决定物体的浮沉状态。
- 浮沉条件的应用:轮船、潜水艇等。
三、简单机械1. 杠杆- 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 杠杆的平衡条件:F1 * L1 = F2 * L2。
2. 滑轮- 滑轮的分类:固定滑轮和动滑轮。
- 滑轮的省力特点: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
3. 斜面- 斜面的特点:通过增加距离来省力。
- 斜面的计算公式:F = G / sinθ。
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第一章:力和压强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发生的物理量,用来描述物体相互影响的程度。
2. 力的计算:力的计算公式为F=ma,即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
3. 压强的概念:压强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用来描述物体受到的压力。
4. 压强的计算:压强的计算公式为P=F/A,即压强等于力除以单位面积。
第二章:运动和力的关系1. 动量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2. 能量守恒定律:在封闭系统内,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3. 摩擦力: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的力,会导致物体之间的运动减慢。
4. 阻力:运动物体与运动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会导致物体受阻减速。
第三章:光的传播和成像1. 光的传播方式:光的传播分为直线传播和反射传播。
2. 光的折射:当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3. 成像规律:通过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为1/f=1/v+1/u,通过凹透镜成像的规律为1/f=1/v-1/u。
4. 光的色散:光在经过折射、反射、散射等过程中会发生颜色分离的现象。
第四章:电和磁1. 电流的大小和方向:电流的大小由通过电流的电荷数量和单位时间内通过的电荷量决定,电流的方向由正电荷的流动方向决定。
2. 欧姆定律: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为I=U/R,即电流等于电压除以电阻。
3. 磁场的产生和磁感线:电流在导线周围会产生磁场,磁感线用来描述磁场的方向和强度。
4. 电磁感应:当导体中的磁通量发生改变时,会在导体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第五章:声音和波动1. 声音的特性: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
声音的主要特性包括声音的频率、振幅和音速。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通过介质,如空气、水和固体等传播,传播的速度和介质的性质有关。
3. 波的特性:波是一种传递能量的现象,波的主要特性包括波长、频率、振幅和波速。
4. 驻波和多普勒效应:驻波是在两个波源之间形成的波与反射波叠加形成的现象,多普勒效应是当光源或观察者相对运动时,观察到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一、宇宙和微观世界质子原子核宇宙物质分子原子中子核外电子二、质量符号:m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2、国际单位:千克(kg)常用:克(g)、毫克 (mg)、吨(t)3、单位的换算关系: 1kg=103g 1mg=1o-3g=10-6kg 1t=103kg4、测量工具:天平种类: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5、天平的使用方法(1)天平的调节(一放平,二回零,三调横梁成水平):a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b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上 c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处,这时横梁平衡.(2)天平的使用:a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b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从大到小试加砝码,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c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值。
(称物体,先估计,左物右码方便自己。
增减砝码用镊子,移动游码平高低。
)(3)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 a被称物体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称量.(即测量范围)b用镊子加减砝码,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弄湿、弄脏砝码。
c潮湿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盘中。
三、密度符号:ρ1、物理意义:密度是表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不同物质,比值不同的性质的物理量.2、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3、符号:ρ单位:千克/米 3 kg/m 3 常用单位:克/厘米 3 g/cm34、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克/厘米3= 103 千克/米35、常见物质的密度值:水的密度是1.0×103 kg/m3, 表示的意思是每立方米的水的质量是1.0×103千克.6、性质: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 同各物质, 密度值一定 ,不同的物质密度值一般不同 .物质的密度值是由物质本身决定, 跟质量、体积、形状、位置无关.7、应用:(1)据m = ρv 可求物体的质量。
(2)可鉴别物质。
(可以用比较质量、体积、密度等三种方法)(3)可据v = m /ρ求物体的体积。
一、力学1. 物质与分子•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金属类物质由原子组成,大多数非金属物质由分子组成。
•分子的特性: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2. 质量与密度•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kg)。
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地理位置、状态或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密度: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公式为ρ=m/V,单位是kg/m³。
3. 力与运动•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会单独存在,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又是受力物体。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使物体发生形变。
•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二力平衡: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4. 简单机械•杠杆:杠杆的五要素包括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
杠杆可以是省力的、费力的或等臂的。
•滑轮:包括定滑轮和动滑轮。
定滑轮只改变力的方向,不省力;动滑轮可以省一半的力,但会费距离。
•斜面:斜面是一种省力机械,如盘山公路、钻头等。
5. 压强与浮力•压强: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公式为p=F/S,单位是Pa。
•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公式为p=ρgh。
•浮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阿基米德原理指出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二、热学1. 温度与内能•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单位是摄氏度(℃)。
•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的过程,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转移的量度,单位是焦耳(J)。
2. 热量与比热容•热量: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改变的多少。
(详)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第一单元机械学* 运动的概念:物体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运动状态的描述:位移、速度、加速度* 牛顿第一定律:静止物体保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力与加速度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重力: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质量和距离有关* 弹力:物体被压缩或拉伸时的力* 摩擦力:物体相互接触时的阻力* 物体运动的规律: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圆周运动第二单元光学* 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镜子: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 图像的形成:实物光线经过镜子折射形成的投影* 球面镜成像:凸透镜、凹透镜成像规律* 光的颜色:白光分光、光的三原色、彩色印刷、颜色的形成* 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规律、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光的折射:折射规律、棱镜、光的传播与折射的应用第三单元热学* 热的传递:传导、对流、辐射* 热的膨胀:热胀冷缩、不同材料对热膨胀的影响* 热量单位:焦耳、热量传递的公式* 热机:蒸汽机、汽车发动机* 温度与热量:温度计、测量物体的热量* 相变:凝固、熔化、蒸发、沸腾、冷凝*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量的转化与守恒、功的计算*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会自动从低温物体传递给高温物体* 热传导的应用:保温材料选择与应用、散热片第四单元声学* 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声音的传播* 声的特性:音高、音量、音色* 声音的传播:空气中的传播、固体中的传播、液体中的传播* 声音的表达:声音的频率、波长、振幅* 声音的利用:声波的反射、声音的传递与保护第五单元电学* 电流:电荷的流动、电流的大小、电流的方向* 电路:电流在闭合回路中的路径、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 电阻:电阻的大小、测量与表示* 电压:电流的推动力、电源的产生与使用* 欧姆定律:电阻、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 电能与电功:电能转换、电功的计算、电功率* 电路的安全使用:电器的选择与使用安全、用电的节能措施* 电效应:电磁铁、电热器、电化学方程式第六单元磁学* 电磁现象:磁力、磁场* 磁力和电流:电流在磁场中的受力、电路产生的磁场* 磁铁:磁性物质、磁场的方向* 磁场与运动:磁场对电荷的影响、磁场对运动带电物体的影响* 运动电荷产生的磁场:直流电流产生的磁场、电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电动感应:磁通量、电动感应规律、发电机、电磁铁以上是《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史上最全)》的主要内容概述。
九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一、电学基础电流的方向: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在金属导体中,电流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在导电溶液中,电流方向与正离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同,与负离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电流强度:表示电流大小的物理量,简称电流。
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特点: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I=I1=I2)。
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I=I1+I2)。
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
二、质量与密度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地理位置、状态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国际制单位是千克(kg)。
密度: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不同物质有不同的密度。
三、分子动理论与内能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分子热运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物体的温度越高,内能就越大。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包括做功和热传递。
四、机械能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重力势能是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弹性势能是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单位是焦耳。
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五、比热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这些知识点构成了九年级上册物理课程的主要内容。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建议多做练习题,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也要注重实验操作和观察,以培养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1、扩散现象: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第十三章热和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定义: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①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②分子之间有间隙。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只是扩散的快慢不同,气体间扩散速度最快,固体间扩散速度最慢。
汽化、升华等物态变化过程也属于扩散现象。
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2、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① 当分子间距离等于 r0(r0=10-10m)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等,合力为 0,对外不显力;② 当分子间距离减小,小于 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更快,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③ 当分子间距离增大,大于 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④ 当分子间距离继续增大,分子间作用力继续减小,当分子间距离大于 10 r0时,分子间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第二节内能1、内能: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内能的单位为焦耳(J)。
内能具有不可测量性。
2、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反之,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却不一定升高(例如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要不断吸热,内能增大,而温度却保持不变),内能减小,温度也不一定降低(例如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要不断放热,内能减小,而温度却保持不变)。
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③材料: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④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3、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①做功: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主要是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如果仅通过做功改变内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内能的改变大小。
②热传递:定义:热传递是能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热量是变化量,只能说“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不能说“含”、“有”热量。
“传递温度”的说法也是错的。
)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注意:① 在热传递过程中,是内能在物体间的转移,能的形式并未发生改变;② 在热传递过程中,若不计能量损失,则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③ 因为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能量而不是温度,所以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降低的温度不一定等于低温物体升高的温度;④ 热传递的条件:存在温度差。
如果没有温度差,就不会发生热传递。
做功和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第三节 比热容1、比热容: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比热容用符号 c 表示,它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 J/(kg·℃) 比热容是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能力的物理量。
物理意义:水的比热容 c 水=4.2×103J/(kg·℃),物理意义为:1kg 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 4.2×103J 。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比热容的大小与物体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水常用来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比较比热容的方法:①质量相同,升高温度相同,比较吸收热量多少(加热时间):吸收热量多,比热容大。
②质量相同,吸收热量(加热时间)相同,比较升高温度:温度升高慢,比热容大。
2、热量的计算公式:Q 吸 Q 吸①温度升高时用: Q 吸= cm ( t - t 0) c = m (t -t 0)Q 吸 m = c (t -t 0) Q 吸 t =c m + t 0 t 0=t- c mQ 放 Q 放②温度降低时用: Q 放= c m ( t 0- t ) c = m (t 0-t ) Q 放 m = c (t 0-t )Q 放 t 0=c m + t t =t 0- c mQ Q Q③只给出温度变化量时用:Q =cm △t c = m = △t =m △ t c △ t c mQ ——热量——焦耳(J );c ——比热容——焦耳每千克摄氏度(J/(kg ·℃));m ——质量——千克(kg);t——末温——摄氏度(℃);t0——初温——摄氏度(℃)审题时注意“升高(降低)到10℃”还是“升高(降低)(了)10℃”,前者的“10℃”是末温(t),后面的“10℃”是温度的变化量(△t)。
由公式Q=cm△t可知: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是由物体的比热容、质量和温度变化量这三个因素决定的。
内能的利用方式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一节:内能的利用利用内能来加热:实质是热传递。
利用内能来做功:实质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第二节:热机1、 热机:定义:热机是利用内能来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热机的种类:蒸汽机、内燃机(汽油机和柴油机)、汽轮机、喷气发动机等 2、 内燃机:内燃机活塞在汽缸内往复运动时,从气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叫做一个冲程。
四冲程内燃机包括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在单缸四冲程内燃机中,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为一个工作循环,每个工作循环曲轴转 2 周,活塞上下往复 2 次,做功 1 次。
在这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燃气对活塞做功,而其它三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和排气冲程)是依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的。
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做功冲程是由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①汽油机工作过程:②柴油机工作过程:3、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比较:①汽油机的气缸顶部是火花塞;柴油机的气缸顶部是喷油嘴。
②汽油机吸气冲程吸入气缸的是汽油和空气组成的燃料混合物;柴油机吸气冲程吸入气缸的是空气。
③汽油机做功冲程的点火方式是点燃式;柴油机做功冲程的点火方式是压燃式。
④柴油机比汽油及效率高,比较经济,但笨重。
⑤汽油机和柴油机在运转之前都要靠外力辅助启动。
4、热值燃料燃烧,使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定义:1kg 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用符号q 表示。
单位:固体燃料的热值的单位是焦耳每千克(J/kg)、气体燃料的热值的单位是焦耳每立方米(J/m3)。
热值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形态、质量、体积、是否完全燃烧等无关。
公式:、Q Q①Q=qm m= q=q mQ——放出的热量——焦耳(J);q——热值——焦耳每千克(J/kg);m——燃料质量——千克(kg)。
Q Q②Q=qV V= q=q VQ——放出的热量——焦耳(J);q——热值——焦耳每立方米(J/m3);V——燃料体积——立方米(m3)。
物理意义:酒精的热值是3.0×107J/kg,它表示:1kg 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3.0× 107J。
煤气的热值是 3.9×107J/m3,它表示:1m3煤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 3.9×107J。
第三节:热机效率影响燃料有效利用的因素:一是燃料很难完全燃烧,二是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散失很多,只有一小部分被有效利用。
有效利用燃料的一些方法:把煤磨成粉末状、用空气吹进炉膛(提高燃烧的完全程度);以较强的气流,将煤粉在炉膛里吹起来燃烧(减少烟气带走的热量)。
热机的效率:热机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标志,与热机的功率无关。
Q有用Q有用公式:η Q 总= Q 有用= Q 总ηηQ总由于热机在工作过程中总有能量损失,所以热机的效率总小于 1。
热机能量损失的主要途径:废气内内、散热损失、机器损失。
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① 使燃料充分燃烧,尽量减小各种热量损失;② 机件间保持良好的润滑,减小摩擦。
③在热机的各种能量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设法利用废气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常见热机的效率:蒸汽机 6%~15%、汽油机 20%~30%、柴油机 30%~45%内燃机的效率比蒸汽机高,柴油机的效率比汽油机高。
第十五章电流与电路第一节电荷摩擦起电1、电荷:带电体: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是物体带了电(荷)。
这样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带电体既能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又能吸引带异种电荷的带电体。
电荷: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是Q。
电荷的单位是库仑(C)。
2、检验物体带电的方法:①使用验电器。
验电器的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
但验电器不能检验带电体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
②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③利用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3、使物体带电的方法:(1)摩擦起电: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背景: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的质量比电子的大得多,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在原子核的吸引下,绕核高速运动。
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在各种带电微粒中,电子电荷量的大小是最小的,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通常用符号e 表示。
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是e 的整数倍。
6.25×1018 个电子所带电荷等于1C。
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整个原子呈中性,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原因:由于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的物体,要失去电子,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强的物体,要得到电子,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注意:①在摩擦起电的过程中只能转移带负电荷的电子;②摩擦起电的两个物体将带上等量异种电荷;③由同种物质组成的两物体摩擦不会起电;④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但电荷总量守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