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期间及诉讼时效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1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

奚晓明

内容提要:

保证期间是指根据当事人约定或者法律规定,债权人应当向债务人或保证人主X权利的期间。保证期间属于除斥期间,不属于诉讼时效性质。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虽然都是要求债权人行使权利的期间,但这两者在作用、法律后果、起算事由等方面均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们分别处于不同的阶段,相互衔接,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关键词保证期间除斥期问诉讼时效

《中华人民XX国担保法》(以下简称《担保法》)第二章第三节在有关保证责任的规定中出现了保证期间的概念。何谓保证期间,其性质与作用究竟如何,其与诉讼时效的关系如何。各国立法中对此规定极为少见,我国法学界对此研究探讨得甚少。但这一问题,不仅在理论上存在着争议,而且在审判实践中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特别是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的区别与联系,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也是实践中经常发生混淆的问题。正确理解两者的概念,掌握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对于准确地理解和适用《担保法》中的规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基本概念入手,结合民法学基本理论和我国《担保法》及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9月29日通过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XX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担保法解释)中的规定,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一、保证责任期间的概念

我国的法律性文件中最早出现保证期间概念,是1994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一个司法解释,其中规定:“保证合同中约定有保证责任期限的,保证人在约定的保证责任期限内承担保证责任”。①该司法解释并没有对保证期间做出明确的定义。1995年颁布的《担保法》同样也没有对保证期间做出法律上的定义。有人认为,保证期间是债权人所享有的担保权的存续期间,同时也是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存续期间。②这一理解是不准确的,因为即便是超过了保证期间,保证人仍然可能承担责任。例如,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主合同履行期届满后一年内为保证期间。债权人在主合同履行期届满后第11个月时,因债务人仍然没有履行合同义务,遂要求保证人履行保证义务,保证人予以拒绝。债权人在主合同履行期届满一年以后,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保证人承担责任。此时,虽然已经超过了保证期间,由于保证人在此期间内已经主X了权利,保证人仍然可能承担保证责任。笔者认为,根据我国《担保法》中的相关规定,我们可以为保证期间作如下定义:所谓保证期间(也称保证责任期间),是指根据当事人约定或者法律规定,债权人应当向债务人(在一般保证情况下)或者保证人(在连带保证情况下)主X 权利的期间。债权人没有在该期间主X权利,则保证人不再承担责任。①从这一概念中,可看出保证期间制度具有如下特征:

(一)保证期间是要求债权人主X权利的期间

保证期间不是保证人自动履行保证义务的期间,即使保证人在此期间没有自动履行义务,并不能因此而免除保证人的责任;保证期间也不是保证人必须承担责任的期间,即便超过保证期间,保证人仍然可能承担保证责任。保证期间虽然具有保护保证人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免除保证人的责任,但这种作用是以债权人在保证期间内没有主X权利为前提的。因而,保证期间是对债权人的一种制约,即要求债权人必须在此期间主X权利。

(二)债权人主X权利的对象及方式依保证方式确定,根据我国《担保法》的规定,债权人主X权利的对象及方式依保证责任的方式不同。在一般保证情况下,债权人主X权利的对象为债务人,主X权利的方式为对债务人提起诉讼(包括申请支付令)或者申请仲裁;在连带责任保证情况下,主X 权利的对象为保证人,主X权利的方式对保证人要求履行。

②虽然连带保证人与主债务人对主债务需承担连带责任,但仅只是在履行顺序上不分先后,债权人可以请求任何一方先履行,并不妨碍保证人具有自己独立的保证责任期间。

(三)保证期间的效力

根据我国《担保法》第25,26条的规定,在保证责任期间内(包括合同约定有保证期间和虽无合同约定但有法律规定的期间),如果债权人未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我国《担保法》中的这一规定,同国际商会制定的《合同担保统一规则》(1987年国际商会第325号出版物)中的规定是一致的。该规则第5条规定:“担

保的满期,如果担保人在到期日或在到期日之前没有收到请求通知,或者根据担保所产生的任何请求已经得到解决,受益人的一切权利已全部得到满足,则担保即终止生效。”法律之所以设定保证期间的制度,是因为债务人的财产状况随时可能发生变化,债权人及时行使权利对于保证人的利益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债权人在保证责任期间内及时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可以有效地控制和执行债务人的财产,使保证人免除日后可能承担的保证责任。即便是在连带保证情况下,如果债权人及时向保证人主X权利(包括起诉),保证人在履行了保证义务后,也可及时向债务人行使自己的追偿权。如果债权人不及时行使权利,一旦债务人的财产发生变化丧失履行能力,债权人再要求保证人履行保证责任,保证人在履行了保证责任后,则无法实现自己对债务人的求偿权。

二、保证期间的性质

(一)保证期间属于除斥期间。对于保证期间的性质问题,存在着四种主X:一种意见认为,保证期间属于诉讼时效性质。《担保法》第25条、第26条规定的6个月法定保证期间届满的后果是保证人的保证责任免除。保证人获得了免责的法定事由,债权人丧失胜诉权,因而它具有时效的效能,类似于债权的诉讼时效。①第二种意见认为,《担保法》第25条规定的6个月法定期间应属特殊的诉讼时效期间,《担保法》第26条规定的6个月法定保证期间应属除斥期间。

②第三种意见认为,《担保法》中规定的6个月,从民法理

论上讲,其性质均应属除斥期间,与诉讼时效是两个法律概念,不能适用民法通则有关诉讼时效中断、中止和延长的规定。③第四种意见认为,《担保法》中规定的6个月法定保证期间,既非诉讼时效期间,亦非除斥期间。从保证期间保护保证人的宗旨,不难得出结论,保证期间即保证人的免责期间,或曰保证责任存续期间,并无必要强求其在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中对号入座。④可见,对于保证期间性质的认识方面,主要焦点就在于其究竟为除斥期间,还是诉讼时效。对此,应当根据两者的特点,结合我国《担保法》中的规定进行分析。所谓除斥期间,是指法律规定的某种权利存续的期间,当期间届满时该权利消灭。除斥期间为不变期间,不因任何事由而中止、中断或者延长。笔者同意上述第四种意见,根据除斥期间的性质及担保法中对于保证期间的规定,对于我国《担保法》中规定的保证期间应当理解为除斥期间。第一,担保法第25条和第26条的规定,债权人未在保证期间内主X权利,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即免除保证责任)。由此可见,保证期间是法律规定债权人行使请求权的效力存续期间,是保证合同的效力存续期间,保证期间届满即发生权利消灭的法律后果,债权人在此期间内没有行使请求权,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这完全符合除斥期间的特点。第二,根据《担保法》规定,债权人在此期间内主X了权利,应当认为保证期间的作用已经完结,此后应当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反过来就是说,在此之前不适用有关诉讼时效的规定,也就没有所谓中止、中断及延长等。这正是除斥期间性质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