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分型及诊治
- 格式:pdf
- 大小:6.32 MB
- 文档页数:64
颈椎病的分型及诊治杨一帆•7个椎体•8对神经颈椎的椎体•头颅至第一胸椎之间,有7节颈椎,6个椎间盘及所属韧带构成;•每节颈椎都由椎体和椎弓构成。
•7个颈椎均有横突孔,内有椎动静脉通过;•横突末端各有两个结节,结节间有脊神经沟;•上下关节面基本呈水平位,斜度小,椎间关节灵活性高,稳定性差;•椎体较小,椎间孔相对较大,神经根占其一半;•2-6棘突末端分叉。
钩椎关节/Luschka关节•在枢椎至第一胸椎之间,椎体上面的侧方,向上隆起形成钩突,与相邻椎体下面侧方的斜坡构成关节即钩椎关节。
•钩椎关节具有类似滑膜关节的结构,起限制颈椎侧方滑动的作用、椎间孔•椎间孔前后径小,钩椎关节增生时易刺激神经根;•椎间隙变窄时,椎间孔上下经亦变小。
•椎体之间的椎间盘是一种少动关节;•由软骨板、纤维环、髓核组成;•椎间盘的中心是一个包含着胶样液体而富有弹性的髓核,其周围被纤维环所包围。
•作用:连结、缓冲。
•颈椎间盘高度的总和约占颈椎高度的20-25%•颈椎间盘前部的高度较后部大,使颈椎具有正常的前凸角度;•髓核的中心在中后1/3交界处,是脊柱运动轴线通过的部位;•椎间盘营养主要靠椎体内血管经软骨板弥散而来。
颈神经根•前根和后根:•椎管内的排列是前根在前,后根在后;•椎间孔中部呈上下排列,后根在上,前根在下。
•颈椎退行性变时对神经根的压迫因部位不同而症状亦异。
颈椎病源流1946年Bclast 发现颈椎病变后出现的症状和征候多种多样,命名为颈部综合征;1948年Brain将颈椎骨质增生和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引起的症状综合起来称为颈椎病,医学史上第一次提出“颈椎病”;1984 年全国第一届颈椎病专题会议上初步对颈椎病的定义统一为:“因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失稳和压迫临近组织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者”。
1992 年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上进一步提出: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称为颈椎病。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和中医药治疗颈椎病的辨证分型和中医药治疗第⼀部分概述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化,进⽽发⽣椎体⾻质增⽣硬化、边缘⾻赘形成、黄韧带肥厚及后纵韧带⾻化等病理改变,刺激神经、⾎管或颈脊髓造成各种临床症状的疾病。
可出现颈臂痛、头晕、恶⼼、呕吐、⼼悸,甚⾄⼤⼩便失禁等相应临床表现。
中医多归为“痹证”、“痿证”、“项强”、“⾎痹”、“⾻痹”。
系积劳伤颈,外感风寒湿邪,内损肝肾,致督脉空虚,髓海枯竭,颈部⽓⾎不和所致。
⼀、诊断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性病变。
2.多发于40 岁以上中年⼈,长期低头⼯作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间隙、关节突关节及患侧肩胛⾻内上⾓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壮硬结,可有上肢肌⼒减弱和肌⾁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5.X 线正位摄⽚显⽰:钩椎关节增⽣,张⼝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显⽰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椎体后缘有⾻质增⽣,韧带钙化,斜位摄⽚可见椎间孔变⼩。
CT 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西医分型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主编,⼈民卫⽣出版社)(⼀)颈型颈椎病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
X 线⽚⽰:颈椎⽣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神经根型颈椎病多数⽆明显外伤史。
⼤多患者逐渐感到颈部单侧局限性痛,颈根部呈电击样向肩、上臂、前臂乃⾄⼿指放射,且有⿇⽊感,或以疼痛为主,或以⿇⽊为主。
疼痛呈酸痛、灼痛或电击样痛,颈部后伸、咳嗽、甚⾄增加腹压时疼痛可加重。
上肢沉重,酸软⽆⼒,持物易坠落。
部分患者可有头晕、⽿鸣、⽿痛、握⼒减弱及肌⾁萎缩,此类患者的颈部常⽆疼痛感觉。
临床检查:颈部活动受限、僵硬,颈椎横突尖前侧有放射性压痛,患侧肩胛⾻内上部也常有压痛点,部分患者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受压神经根⽪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退,腱反射异常,肌⼒减弱。
颈 5-6 椎间病变时,刺激颈 6 神经根引起患侧拇指或拇、⽰指感觉减退;颈 6-7 椎间病变时,则刺激颈 7 神经根⽽引起⽰、中指感觉减退。
颈椎病的临床分型颈椎病分型表:颈椎病各型之间可以彼此转化,也可以彼此交叉,切忌机械不变地肯定临床类型。
在医治上,必需按照类型的转变进行辩证施治。
例如,神经根型患者,在急性期以猛烈的神经痛为主,随着医治和时间的推移,可以转化成以麻木为主,医治办法也要随着类型的转变而及时改变。
临床上,单纯某一型的颈椎病比较少见,往往是同时伴有多种类型颈椎病的症状,只是以某一型症状突出而已,而且这个突出的矛盾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常常碰到这样的颈椎病患者,初期以上肢麻胀为主要症状,伴有轻度头晕、耳鸣等,后期转化为以头晕、耳鸣、记忆力消退为主要痛苦,上肢麻木则降为次腹地位。
此类患者,初期应诊断为"混合型,以神经根型为主",后期则应诊断为"混合型,以椎动脉型为主"。
一、颈型颈椎病临床上反复发作的"落枕"或"失枕",绝大多数属颈型颈椎病,或为其他型颈椎病的前驱表现。
此型不重,但因多见,故放在前面介绍。
(一)症状颈项强直,疼痛,也可有整个肩疼痛发板,不能作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呈斜颈姿势(俗称歪脖子)。
病人不能和颈部单独活动,需要活动时,颈和躯干必须共同旋转。
少数病人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疼痛、胀麻,咳嗽或打喷嚏时症状不加剧。
多数病人疼痛、麻木不超过肩部。
但是如果合并前斜角肌痉挛,则可出现上肢放射性疼痛与麻木,咳嗽、打喷嚏时症状加剧,但不像根痛型那么剧烈。
常伴有交感神经、椎动脉受累症状,如伴有头痛、头晕等,尤以头痛多见。
头痛部位可为枕顶、耳后或为偏头痛。
(二)体征1、急性期颈椎活动绝对受限,颈椎各方面活动范围近于零度。
2、颈椎旁肌、C1~T7椎旁或斜方肌、胸锁乳突肌有压痛,冈上肌、冈下肌也可有压痛。
3、如有继发性前斜角肌痉挛,压痛范围则扩展,可在胸锁乳突肌内侧,相当于C3~C6横突水平,扪到痉挛的肌肉,稍使劲压迫,即可出现肩、臂、手放射性疼痛,绝大多数沿尺侧放射,也可沿桡侧放射。
浅析颈椎病的分型与治疗颈椎病是指颈椎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或退变,表现为颈椎疼痛、肌肉僵硬、头晕、头痛、眼花、视力模糊、手麻、指麻等症状。
据统计,颈椎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成为现代人常见的疾病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颈椎病的分型和治疗。
颈椎病的分型有多种方法,其中比较常用的是疼痛区域的划分、病变部位的划分、病因学的划分、临床症状的划分等。
常见的颈椎病分型如下:1.根型颈椎病:又称为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因为颈椎退变压迫神经根引起的,主要表现为锐利的颈肩背部疼痛,伴随着手臂或手指的麻木、疼痛或无力等症状。
2.髓型颈椎病:也叫脊髓型颈椎病,病因多与颈椎间盘膨出、骨刺突出等有关。
主要表现为手脚不协调、肢体肌力减退、大小便失禁等。
3.颈型颈椎病:又称为肌肉型颈椎病,主要病变在颈部肌肉、筋膜和韧带等软组织。
表现为颈肩背部酸痛、僵硬,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4.颅颈型颈椎病:表现为头痛、头晕、眼花、视力模糊等症状,主要与颈椎关节退变和狭窄有关。
颈椎病的治疗方式因病情不同而各异,一般采用综合性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
1.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止痛药、肌肉松弛剂、消炎药、维生素B族等。
止痛药可以缓解疼痛,肌肉松弛剂可缓解肌肉紧张和痉挛,消炎药可以缓解炎症,维生素B族可以缓解神经症状。
2.物理治疗:包括按摩、理疗、针灸、艾灸、拔罐等。
按摩和理疗可以缓解颈椎肌肉的紧张和痉挛,针灸、艾灸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拔罐可以排除体内湿气。
3.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
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椎间盘切除术、颈椎植骨融合术、颈椎后路减压术等。
总之,颈椎病的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日常生活中应适当锻炼颈部和肩部肌肉,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睡姿,避免长时间低头,注意饮食健康、作息规律,及早发现疾病并进行针对性治疗,才能提高生活质量并避免疾病的加重与复发。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与中药治疗中医将颈椎病分为风寒湿痹、气滞血瘀、肝肾不足、气血虚弱等型,分别治以袪风除湿、温经通络、活血化瘀、舒筋止痛、补益肝肾、益气养血等。
1、风寒湿痹证:常见于颈椎病颈型和神经根型,症见颈肩部疼痛僵硬,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头痛或后枕部疼痛,或头痛牵涉至上背部痛;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肌肤冷湿,畏寒喜热,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治宜祛风除湿、散寒通络、温经活血,代表方桂枝加葛根汤,常用配方药物有葛根、桂枝、川芎、白芍、羌活、独活、姜黄、防风、威灵仙、姜、枣等。
2、气滞血瘀证:常见于颈椎病颈型,症见头颈、肩背部疼痛,颈部僵硬、活动受限,或放射至后脑部痛。
治宜活血化瘀,代表方活络效灵汤、芍药甘草汤、血府逐瘀汤,常用配方药物有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川芎、赤芍、羌活、姜黄、海桐皮、伸筋草等。
3、肝肾不足证:常见于颈椎病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症见眩晕反复发作,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身软乏力,行走失稳,或心悸、气短,烦躁易怒,咽干口苦,失眠多梦等,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而干,或舌面光剥无苔,舌下静脉胀大,脉沉细而数,或弦数。
治宜滋补肝肾,代表方六味地黄汤、独活寄生汤,常用配方药物有熟地、淮山、山萸肉、丹皮、泽泻、茯苓、独活、杜仲、牛膝、桑寄生、当归、秦艽、防风、细辛、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夜交藤等。
4、气血亏虚证:常见于颈椎病椎动脉型,症见颈肩部酸痛,头晕或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周身乏力,纳差,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
治宜益气养血、醒脑安神,代表方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常用配方药物有黄芪、人参、党参、白术、茯苓、熟地、白芍、当归、川芎、远志、柏子仁、炙甘草等。
5、随症加减:疼痛明显加乳香、没药;头痛加川芎、白芷、白蒺藜、首乌藤;头晕加天麻、钩藤、陈皮、半夏、茯苓、泽泻;上肢疼痛麻木加防风、荆芥、天麻、秦艽、桑枝、姜黄;心悸、怔忡加红参、麦冬、酸枣仁;咽喉不适有异物梗塞感,加白芥子、石菖蒲、玄参、浙贝;失眠加远志、酸枣仁、柏子仁;视力下降加枸杞子、车前子、五味子;久病体虚者加首乌、枸杞子等。
颈椎病的分型和诊断标准一、背景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上肢放射痛等症状。
为了对颈椎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医学界制定了一些颈椎病的分型和诊断标准。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颈椎病分型和诊断标准。
二、分型根据颈椎病的不同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颈椎病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颈椎退行性变型(颈椎病性颈椎病):主要表现为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骨质增生和关节囊肥厚等,临床上以颈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为主要症状。
2. 颈椎间盘脱出症:主要表现为颈椎局部疼痛、放射痛、肌力减弱等,临床上常伴有明确的颈椎间盘脱出征象。
3. 颈椎神经根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放射痛和感觉异常等,根据症状和体征可以判断受累的神经根。
4. 颈椎脊髓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肌力减退、感觉异常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临床上可见到脊髓受损的体征。
5. 颈椎关节型颈椎病:主要表现为颈椎关节疼痛、颈椎活动受限和颈部僵硬等,可有颈椎关节的压痛和叩击痛。
三、诊断标准颈椎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评估,下面是常用的诊断标准:1. 病史和临床症状:包括颈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上肢放射痛、肩背部疼痛等。
2. 体征检查:包括颈椎活动度、颈椎压痛、颈椎叩击痛、肌力测试、感觉异常等。
3. 影像学检查:包括颈椎X线片、颈椎CT、颈椎MRI等,可以观察到颈椎退行性变、间盘脱出、神经根受压等病变。
4. 辅助检查:如颈椎电生理检查、颈椎骨密度检测等,可以辅助诊断和评估病情。
根据以上综合评估结果,可以做出颈椎病的诊断和分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诊断颈椎病时应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颈部症状,如颈椎外伤、颈部肿瘤等。
四、总结颈椎病的分型和诊断标准有助于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颈椎病,提高治疗效果。
但需要指出的是,诊断标准仅作为参考,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判断,结合临床经验进行诊断和治疗。
以上为颈椎病的分型和诊断标准,希望能为相关医务人员提供参考,提高对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