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驾驶员职业道德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3
课时计划四.五.1、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内容上有重叠的部分。
3、相互转换,相互作用。
三、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1、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从小事做起,严格遵守行为规范。
从自我做起,自觉养成良好习惯。
2、在专业学习中训练增强职业意识,遵守职业规范。
重视技能训练,提高职业素养。
3、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职业情感。
学做结合,知行统一。
4、在自我修养中提高体验生活,经常进行“内省”。
学习榜样,努力做到“慎独”。
5、在职业活动中强化*将职业道德知识内化为信念。
将职业道德信念外化为行为。
课堂总结:一、规范无规矩则不成方圆二、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区别和联系1. 区别:1)产生的时间不同2)依靠的力量不同3)作用范围不同2. 联系:1)相辅相成,相互促进2)内容上有重叠的部分3)相互转换,相互作用三、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1.在日常生活中培养2.在专业学习中训练3.在社会实践中体验4.在自我修养中提高5.在职业活动中强化作业布置:一、选择题(ABCD )1、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途径。
A.在日常生活中培养B.在专业学习中训练C.在社会实践中体验D.在职业活动中强化(D )2、下列属于驾驶员职业道德规范的是()。
A.在日常生活中培养B.在专业学习中训练C.在社会实践中体验D.自觉遵守法纪(C )3、下列属于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区别()。
A. 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B. 内容上有重叠的部分。
结合案例进行讲解学生自行总结内容,教师给予补充和鼓励。
温故而知新,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学生记录。
30分钟10分13分钟。
职业道德第一章道德与职业道德1、道德的形成源于人类自身的需要。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道德的产生和发展史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
3、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经济关系所决定的。
4、道德一经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5、道德的含义:道德是人类生活所特有的,以善恶为标准,依靠宣传教育、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6、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论述,包含了三层含义:(1)道德的性质、内容,是由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关系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经济关系,就有什么样的道德体系。
(2)道德是以善与恶、好与坏、偏私与公正等作为标准来调整人们之间行为的。
(3)道德是一种特殊规范,它不是由专门的机构来制定和强制实施的,而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的信念、传统、习惯和教育的力量来调节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道德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7、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的反映。
道德的内容、特征、发展和演变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
8、道德的特征:第一,社会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产生与内容。
第二,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
第三,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相通性。
第四,道德具有相对稳定性。
第五,道德具有实践性。
9、道德功能是指道德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完善的功效及其意义。
10、道德功能包括:第一,道德的认识功能。
道德的认识功能,立足于解决一个“知”的问题。
第二,道德的调节功能。
道德的调节功能,立足于解决一个“行”的问题。
第三,道德的服务功能。
道德的服务功能,立足于解决一个“用”的问题。
11、公民道德是对一个国家公民在道德层面的基本要求。
包括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12、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13、(1)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的提出,是我国道德建设的重大成果(2)公民道德建设是“以德治国”的重要方面(3)公民道德的提出,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4)公民道德规范的提出,极大推进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进程。
课时计划四.重,搓麻将、打扑克、进舞厅、唱卡拉OK,不到天亮不罢休;有的驾驶员因单位或者家庭矛盾,得不到好好休息,睡眠不足,精神恍惚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驾车,精神不振,头脑发昏,甚至边开车边打瞌睡,危及他人和自身的安全。
5.严重超载---超速驾驶机动车装载不准超过行驶证上核定的载重量。
但有些驾驶员或者车主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一切向钱看,车辆严重超载,有的客运大客车装载100多人,有的货车超重1倍甚至2倍。
这种严重超载的车辆不但影响车辆的使用寿命,还会损坏道路路面,降低制动效能,威胁安全,一旦发生事故就会造成群死群伤的特大事故,对社会的危害十分明显。
6.长时间占用超车道(占用车道)在高等级公路和高速公路上,为了确保超车安全,都设有专门的超车道,供机动车超车时使用,超车完成后应立即驶回行车道。
但有些驾驶员只顾自己方便,长时间在超车道上行驶,使后面来的车无所适从,影响其他车辆的正常行驶。
7.夜间行车交会不关闭远光灯夜间行车,在没有路灯或照明不良的道路上,须在距对面来车150米以外互闭远光灯,改用近光灯,使交会双方都能看清前方道路情况,安全交会。
而有相当数量的驾驶员夜间会车不关闭远光灯,比谁的灯亮。
这种行为看起来事很小,但危害极大;由于看不清前方道路情况,难以判断交会双方车辆所处的位置,容易引起交会撞车或碰撞路边的非机动车、行人。
8.违章超车、交会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超车、交会是经常性的事,要确保超车、交会的安全,一定要严惩遵守交通法规对超车、交会的规定。
但是有驾驶员左边超不过右边超,对面方向来车照样超,前方不让强行超,弯道上冒险超。
交会时该让不让,该慢的不慢,该靠边的不靠边。
这些行为不但影响自己的安全,也严重威胁着其他车辆的安全。
由于违章驾车、交会引发了许许多多的交通事故,后果都十分严重。
9.不讲社会公德有的驾驶员自身素质差,又缺管必要的公德意识,认为开车只要不违反交通法规就可以了,因此,在行车中往往会发生各种不道德行为。
驾驶员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1、答:道德是指人类社会生活中所他有的,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以善恶为评价标准的,依靠传统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调整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
简单地说,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什么是职业道德?答:所谓职业道德,就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用遵循的,与其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即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总和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服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3、什么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答: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责、权、利”的统一为基础,以协调个人集体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为核心,以敬业乐业精神,职业规范意识、勤业精业意识为内容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4、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答: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上行车和发展起来的。
同时,职业道德又是在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的制约下,在批判继承历史上优秀的职业道德传统的基础上,在同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和道德观念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5、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有哪些特点?答:(1)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的。
人和人的职业关系,基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建立了同志式的团结互助关系。
各行各业都把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作为最根本的职业目标。
(2)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个人利益和职业集体利益之间,职业集体利益和职业集体利益之间,个人、集体和社会利益之间也有矛盾,但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在职业活动中,就要求各行各业和每个从业人员,坚持个人利益、小团体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集体主义原则。
(3)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不是自发的,必须从外面灌输。
因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最终是谋取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而从业人员往往习惯从自己和本职业的私利出发,来选择自己的职业行为。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驾驶车辆的必要知识和技能,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驾驶车辆的能力,使其能够熟练操作车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驾驶、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驾驶车辆的基本知识2. 驾驶车辆的技能3. 道路交通安全法规4. 驾驶员职业道德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交通安全宣传片,引起学生对驾驶安全的关注。
(2)提问:在学习驾驶之前,我们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2. 讲解驾驶车辆的基本知识(1)车辆的结构及功能(2)车辆的使用与维护(3)车辆的安全性能3. 讲解驾驶车辆的技能(1)起步与停车(2)直线行驶(3)转弯与掉头(4)超车与让行(5)夜间驾驶4. 讲解道路交通安全法规(1)交通信号(2)交通标志(3)交通标线(4)交通违法行为及处罚5. 讲解驾驶员职业道德(1)遵守交通规则,文明驾驶(2)关爱生命,安全第一(3)尊重他人,和谐共处6. 课堂练习(1)模拟驾驶:学生在教练员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2)案例分析:分析交通事故案例,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7. 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强调安全驾驶的重要性。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纪律性、合作精神等。
2. 实操考核:评估学生驾驶技能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机动车驾驶培训教材》2. 多媒体课件3. 实际车辆4. 模拟驾驶软件5. 交通标志、标线等教学道具六、教学时间1. 新授课:2课时2. 实操课:2课时3. 课后作业:1课时注:本教案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