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5
《商场现代化》2012年10月(下旬刊)总第699期会计学专业电算化类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探讨■徐岩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文是北方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基金立项《我校会计学专业电算化类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探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摘要]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电算化类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能较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分析了高校会计学专业电算化课程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存在问题和会计学专业电算化类实践课程的必要性,探讨了电算化课程体系的内容以及教学组织及安排。
[关键词]电算化实践课程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学的灵魂,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作为会计学专业的毕业生,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日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
实践是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电算化类课程的实验教学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整体设计能力,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会计学专业电算化类课程体系建设对于完善专业建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会计学专业电算化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1.实验资源未能整合目前多数高校的会计学专业的电算化实验没有充分利用与其横向相联系的经济、管理专业实验的数据进行财务分析,形成一种资源的浪费。
在会计学专业内部各课程的实验之间也缺乏一定的沟通和交流,造成部分课程实验重复,资源浪费较大,部分应有的实验内容缺失,学生得不到应有训练的状态。
2.实验内容质量不高大部分会计实验都以纯粹的会计基础知识的掌握为目的,实验项目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实验项目主要局限于会计核算,远远达不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现有的综合性实验业务简单,很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缺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综合实践,如,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实验,缺乏与实际生产经营环境接轨的综合性实验内容。
会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方案伴随着互联网浪潮来袭以及经济结构全面转型,未来十年中国将面临从移动互联网转型数字经济的历史使命。
在传统经济发展趋于疲软的态势下,全球经济正不断向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数字经济转型。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加速经济与社会领域融合,成为商业模式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
金融科技、财务共享、数字化运营、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趋势极速发展,数字化革命正在开启中国数字化经济时代,汕头市作为经济特区,在这次经济结构改革转型的浪潮下,也牢牢把握住机会,同时也面临着挑战。
2019年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增长基础仍然较为稳固,积极因素有效增加,经济继续保持相当的韧性。
同时,受市场需求总体偏弱、转型升级较为缓慢、经济运行处于阶段性调整期等因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3.18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602.95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611.72亿元,增长6.8%。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2:47.6:48.2,服务业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从供给侧、需求侧和积极因素看,三大支撑点有力拉动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
通过分析产业结构以及特色产业发展,结合我校会计与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依托于我市重点建设项目以及特色产业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为依托,以会计专业为核心,与投资与理财、互联网金融专业以及拟申报的财务管理专业相互融合,从而建设会计专业群:以金融科技创新为依托,推进特色金融产业发展。
以智能财务为依托,推进玩具产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同时双专业交叉复合培养,从而形成我校特色的复合型会计金融人才。
专业群结构图,如图1-1所示图1-1会计专业群结构图一、建设基础(一)专业群优势特色1.专业群优势优势一:专业群招生类型多样、规模大、人数多;专业群现有会计,投资与理财两个专业,从新专业互联网金融专业已经获批准于2020起年开始招生。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建设方案(2012-2013年)专业建设负责人:沈永希副教授专业建设团队:校内人员:张阿芬教授张萍副教授傅建木副教授潘琼珍副教授邵建忠副教授吴秋红讲师李清阳讲师行业企业人员:庄惠忠(泉州市宏兴记账公司总经理、会计师)陈少华(泉州市公正会计师事务所主任、注册会计师)陈克清(泉州华南税务师事务所总经理、注册税务师)兰茂泉(泉州海思机构咨询公司总经理)郑长江(泉州市财政局、高级会计师)王天送(泉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博士)骆铁(厦门德润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的精神和福建省泉州市有关“海西”的发展战略及学院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依据“海西”和泉州会计人才的需求趋势,立足学院会计专业的实际,制定本建设方案。
一、专业建设基础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起源于泉州商业学校和泉州供销学校中专时期两校的会计专业,开设于1979年,2004年升格为高职高专的会计专业,至今已有30多年的办学历史,为泉州地区乃至全省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合格财会人才,在福建省有较高的美誉度。
现有在校生637人,近两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7.4%。
本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17人,其中,专任教师12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4人,助教2人;硕士生导师1人;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咨询工程师、国际项目经理各1人,高级会计师1人,会计师3人,“双师”素质教师占91.7%;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专业带头人2人,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5人,院级专业带头人4人,院级骨干教师8人。
本专业现有固定的标准化教室14间,其中教学做一体化教室8间,会计电算化实验室2间,配置108台电脑和用友、金蝶等财务软件,基本满足会计专业教学的需要。
本专业现有校外实习基地7个,与泉州宏兴代理记账公司、泉州公正会计师事务所、泉州市华南税务师事务所、乔丹体育、恒利集团等企业建立了密切的校企协作关系。
《会计电算化》课程建设计划一、课程建设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会计电算化已成为现代会计工作的重要手段。
为了适应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会计电算化应用能力,我们有必要加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建设。
二、课程建设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会计软件的操作流程,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和运行原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会计软件进行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课程内容建设1、理论教学内容(1)会计电算化概述:包括会计电算化的概念、发展历程、作用和意义。
(2)会计信息系统:介绍会计信息系统的构成、功能结构和数据处理流程。
(3)会计软件:讲解常见会计软件的特点、功能模块和操作方法。
(4)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阐述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防范措施。
2、实践教学内容(1)会计软件操作:安排学生进行会计软件的初始化设置、账务处理、报表编制等操作练习。
(2)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解决会计电算化中的问题。
(3)综合实训: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的会计电算化实训,模拟企业的会计业务处理全过程。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1、教学方法(1)项目驱动教学法: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将教学内容融入项目中,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2)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2)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在线答疑、在线测试等服务,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会计专业指导性课程方案1、专业:会计2、专门化方向:会计电算化方向、创造业企业会计方向、商业企业会计方向、事业单位会计方向、银行会计方向。
(一)入学要求(招生对象)招收初中毕业生或者具有同等学历者1(二)基本学制基本学制为三学年。
(弹性学制二至四年)培养目标: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能够在中小型企业、经济组织和非盈利组织一线从事会计核算、理财及会计事务管理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材。
毕业后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并有报考会计初级职称的能力。
规格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能力与素质:1、职业通用能力,主要包括:(1)阅读与撰写财经文件能力;(2)财经情报资料检索能力;(3)人际交往和团结协作能力;(4)流利的口头表达能力、专题发言的能力;(5)良好的岗位适应能力。
2、专业职业能力,主要包括:2(1)会计制度及财经法规理解运用能力;(2)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和中英文处理能力;(3)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能力;(4)记帐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能力;(5)日记帐、明细帐、总分类帐等会计帐簿的登记能力;(6)出纳与记账核算能力;(7)职工薪酬计算、费用成本计算能力;(8)税费计算与申报能力;(9)小型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编制能力。
3、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主要包括:(1)过硬的心理素质。
有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
(2) 良好的身体素质。
有健康的体魄。
(3)健康的道德品质。
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文明礼貌、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4)开辟的创新精神。
有良好的竞争、创新意识。
3职业岗位面向1、从事各类经济组织(工、商企业等)的会计核算工作,岗位群有:收银出纳,职工薪酬核算,资本(基金) 核算,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的核算,债权债务核算,成本费用与财务成果核算,财务会计报告编制等。
(中、小型企业、经济组织会计核算员;基层财税协管员;银行出纳;商业及服务企业收银员;统计员;营销员)2、从事各类经济组织的电算化会计工作。
浅谈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与改革摘要:经济管理工作的基础以及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会计工作,任何一个企事业单位都离不开会计工作。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多种形式的经济实体,因此这就需要不同层次的会计从业人员。
因此,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满足企业的要求,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改变教学方法以及内容,打造具有高职特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做好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教育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与改革目前社会上存在大学生就业难以及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人才的问题。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高职教育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化企业的需要,因此,必须对会计电算化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力求培养出符合事业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高素质和复合型的专业人才。
1 专业建设的必要性目前会计信息化的复合型人才是社会急需的人才之一。
这是因为对于任何一个经济实体来讲,一支高素质的会计队伍有利于企事业单位经济工作的开展。
依据《陕西省会计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为了促进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八大支柱产业的发展,适应全球经济融合和应对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影响,面对政府和非营利组织领域会计配套改革滞后的现状,推进会计信息化的进程,加强农村财会的管理,亟需打造一大批为陕西省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高素质会计人才队伍。
2 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双师”素质为目标,建设优良的专兼职“双师”结构师资队伍;以校企合作为途径,深化与会计行业、企业的合作,利用行业、企业的资源,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展专业建设;以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为宗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技能会计专业人才。
涉县职教中心
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方案
一、需求论证
根据省工商局公布的数据,近五年,邯郸市每年新注册的企业在1000家左右,按每个企业配置1-2名会计人员计算,这些新增企业需要建立财务规范运作的达1000家以上,每年需要增加1.5千名左右会计从业人员。
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需求意愿较强,九成单位有长期需求。
目前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大多存在知识结构不完善、整体素质不高、就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磨合。
企业对会计从业人员有重经验轻专业现象,由于会计从业人员在实际操作方面要求较高,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用人单位对经验的要求超出了对专业的要求,成为应届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因此,会计电算化专业仍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为我们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二、建设目标
1. 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以会计电算化为专业方向,与“十二五”规划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满足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和突出实践能力的,能胜任本地区支柱产业——中小型服装生产及营销企业、服务业和其它制造业与财务工作相关的收银员、出纳员、存货管理员、工资核
算员、成本核算员、销售成本核算、统计员、储蓄员等初、中级技术实用性专门人才。
2. 课程建设目标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导向,按照“引产入教、工学结合”定制式的人才培养思路及企业会计岗位工作的典型工作任务,开发课程模块及课程内容,开展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把《基础会计》《企业财务会计》《电算化会计》《成本会计》建设为具有校本特色的专业优质核心课程。
三、建设思路
(一)“模拟场景、工学结合”定制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加强与企业的密切合作,拓宽校企合作的范围及方式;开展校内超市顶岗实习及仿真模拟实习,通过企业财务代理业务顶岗实习,校外企业的体验式实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利用2年的时间,专业教师团队达到1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稳定在30%以上,40岁以下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达到30%以上。
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双师型”教师稳定在90%以上,每位专任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经历累计不少于2个月。
(三)以岗位为核心、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
开发建设本专业主干课程和校企合作的教材、教案、课件、技能训练等配套教学资源,并实现4门课程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为相
关课程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建立会计专业互动学习交流网站。
(四)校内生产性实训室建设及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进一步完善和扩充现有企业手工模拟实训室;新建会计模拟综合实训室;开办校园教学实体性超市,建立校企合作企业财务代理部;拓展校企合作渠道,新建广泛的校外实习基地。
四、建设内容
1.建立实施“模拟场景、工学结合”定制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校企合作,发挥校内经营性企业“校园超市”及“企业财务代理部”的优势,进一步完善“校内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课程体系改革
构建与“模拟场景、工学结合”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构建“认知—领悟—体验—历练”的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模块岗位定位:收银员、出纳员、存货管理员、工资核算员、成本核算员、销售成本核算员、统计员及银行储蓄员。
3.优质核心课程建设
与课程建设专家、现场专家共建课程团队,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与重组,开展项目教学和模拟教学一体的课程建设。
按照工学结合的原则,制定优质核心课程标准,建设2门专业优质核心课程。
4.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以高水平“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引进优秀人才,逐步形成“专兼结合、动态组合、校企互通”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
科研能力和职业素质达到本专业国内职业教育一流水平,在同类专业中发挥示范作用。
5.实训条件建设
新建会计手工与会计电算化一体的综合实训室、财务代理工作部。
利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电算化处理,培养一名实训操作能力极强的实训指导教师。
大力发展周边企业加入校企合作的范围,为学生实习就业打开畅通渠道。
五、规划资金
学校保证重点专业建设,将从国家改革示范学校资金中划拨160万元,地方配套70万元,行业投入20万,自筹10万,足额用于该专业建设。
六.保障措施
1、政策保障
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法规,这些文件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项目的全面顺利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
2、组织保障
成立会计电算化重点支持专业建设项目组,项目组由政府、行业、企业专家及校内专业建设骨干人员组成。
项目组成员如下:组长:任贵明(涉县职教中心副校长)
副组长:刘金玉(涉县国电龙山电厂财务总监)
杨万洋(涉县永利会计师事务所所长)
赵金旺(涉县财政局农财科科长)
杨成良(涉县教育体育局计财科科长)
成员:李丁海(涉县金帝商业大厦有限公司总经理)
孙秀萍(涉县职教中心教务处主任)
申献利(涉县职教中心财会专业骨干教师)
孟迎新(涉县职教中心财会专业骨干教师)
陈华荣(涉县职教中心财会专业骨干教师)
3、制度保障
制定《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团队教学改革绩效评价奖惩办法》、《会计电算化专业兼职教师管理细则》、《会计电算化专业校企合作管理办法》、《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基地(室)建设使用管理办法》、《会计电算化专业生产实训管理办法》和《会计电算化专业就业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和细则,进一步规范项目管理,提高项目建设进度、质量和效益,确保项目建设达到预期目标。
4、经费保障
严格资金管理,按照项目规定,制定切实可行的资金使用计划,专款专用,确保中央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足额用于规划项目建设,切实保证专业建设项目任务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