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进化竞赛辅导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15.28 MB
- 文档页数:62
(15)生物的进化考点1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一、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两大学说1.共同由来学说: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2.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机制,解释了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二、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1)概念: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
(2)作用: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
因此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3)分布:大部分化石发现于沉积岩的地层中。
(4)结论:大量化石证据,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而且还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2.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其他方面的证据(1)比较解剖学证据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可以为这些生物是否有共同祖先寻找证(2)胚胎学证据胚胎学是指研究动植物胚胎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的学科,比较不同动物以及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也可以看到进化的蛛丝马迹3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3)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①事实证据a.无论古细菌生物还是现代生物,它们的细胞都有相似的基本结构。
b.人和类人猿在DNA的碱基序列或基因组方面高度接近c.不同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氨基酸序列的差异。
②基本结论a.生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b.揭示当今生物种类亲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它们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
三、自然选择学说1.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1)适应的两方面含义①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②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2)适应具有的特点:普遍性和相对性。
2.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各种生物适应性特征形成的理论①物种不变论的观点:各种生物都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
②拉马克的观点观点内容a当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各种生物的适应性特征不是自古以来就如此的,而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趋同进化,趋异进化,协同进化1.趋同进化“趋同”即殊途同归的意思。
它是指亲缘关系较远的生物,由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相似而在长期的适应过程中所形成的体形或器官等异常相似的现象。
它是不同生物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得到相同选择的结果。
例如:空中的鸟类与蝙蝠,海中的鲨鱼与鲸鱼,它们的体形都表现出明显的相似.,但在亲缘关系上却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纲。
又例如,仙人掌科和大戟科是截然不同的种子植物,但沙漠中的一些大戟科植物和仙人掌的外形都很相似,也有多水的肉质茎。
环节动物的眼和节肢动物的眼迥然不同。
但和脊椎动物的眼却很相似,而环节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亲缘关系却很远,这些都是趋同进化。
但详细检查环节动物的眼,发现它们的眼没有虹膜,晶体没有调节能力,视网膜也与脊椎动物眼的视网膜不同,因此它们的眼与脊椎动物的眼并不是同源的。
只是在自然选择下分化出来的同功器官。
2.趋异进化“趋异”即分道扬镳的意思。
它是指最初由一个共同的祖先适应于不同的环境,向着两个或多个方向发展的进化过程。
例如,鹿与海豚由共同的哺乳动物祖先进化而来,它们的进化水平是一样的。
然而,鹿适应于陆栖环境,海豚则适应于水中生活。
北极熊是从棕熊发展而来,第四纪的更新时,一次大冰川将一群棕熊从主群中分了出来。
它们在北极严寒环境的选择下,发展成北极熊。
北极熊是白色的,与环境的颜色一致,便于猎捕食物;头部成流线形,足掌有刚毛,能在冰上行走而不致滑倒,并有隔热与御寒作用。
北极熊肉食,棕熊虽然也属食肉目,却以植物为主要食物。
这是一个趋异进化的典型实例。
3.协同进化“协同”即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意思。
它是指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
例如,捕食者(如狼)与猎物(如鹿)之间,食草动物与植物之间,寄生物与寄主之间都表现出协同进化。
在协同进化的生物之间,双方的每一方都是另一方的选择力量,因而在进化上发展了相互适应的特性。
例如,当猎物发生了变异,防御能力提高时,捕食者也相应地要发生克服猎物防御能力的机制,否则就会因不能适应新的条件而被淘汰。
【初中生物】生物的进化考点复习资料
初中生物
第三章是生物进化的检验点。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了解生物进化的主要过程和总趋势
1、植物进化的历程
原始藻类→ 原始苔藓→ 原始蕨类植物→ 原始种子植物(被子植物之前的裸子植物) 2、动物进化的历程
原始单细胞动物→ 原始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扁平动物、线形动物、链状动物、
软性动物、节肢动物)→ 古鱼→ 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鸟类和哺乳动物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三、生物进化的原因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第八单元
一、传染病
1.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2)传播手段,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接触传播等;
(3)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3.传染病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五早(早发现、报告、诊断、治疗、隔离)对患病动物进行深埋、焚烧处
理
切断传播途径: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做好环境消毒工作,消灭病媒
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加强锻炼,不与传染源接触
二、豁免权
1.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阻断、杀死和清洁皮肤和粘膜
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吞噬、消灭
第三种方法: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产生抗体来消除抗原
2.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3.抗原:导致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
高中生物竞赛辅导资料:第五章遗传学及进化[考点解读]遗传是指生物繁殖过程中,亲代及子代在各方面的相似现象;而变异一般指亲代及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的性状差异。
遗传及变异是生物界的共同特征,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生物如果没有遗传,就是产生了变异也不能传递下去,变异不能积累,那么变异就失去了意义。
所以说,遗传及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但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则是绝对的、发展的。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有变异(突变和渐变),孟德尔遗传(一对基因杂交、两对基因杂交、多对基因杂交),多等位性、重组、伴性遗传,哈迪-温伯格定律,进化的机制(突变、自然选择、生殖分离、适应、适合)。
根据IB0考纲细目和近年来试题的要求,以下从知识条目和能力要求两方面定出具体目标@第一节变异遗传物质本身发生质的变化,从而导致生物性状改变,称为变异。
广义上的变异可以分为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和基因(DNA和RNA)突变。
狭义的变异单指基因突变。
一、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畸变是指生物细胞的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生物的变异。
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两种类型。
1.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通常分为四种类型: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
(1)缺失一个染色体一臂发生两处断裂,中间部分丢失,然后断裂处愈合,形成缺失。
缺失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缺失杂合体在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相互配对,由于一条染色体缺少一个片段,同源染色体相应部分无法配对,拱了起来形成弧状的缺失圈。
当然,如果缺失部分发生在端部就没有这种缺失圈(图1-5-1)。
缺失的一段中如果含有严重影响生物体正常生活力的因子,或者缺失的部分太大,个体通常死亡。
如果缺失部分对生活力的影响不严重,个体能存活,会出现拟显性现象。
例如,—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分别含有等位基因A和a,A是显性基因,a是隐性基因。
如果发生包括A在内的片段丢失,由于没有显性基因的掩盖,于是表现出假显性性状。
高中生物竞赛联赛知识点高中生物竞赛联赛是一项对生物学知识深度和广度要求较高的竞赛活动,它不仅考察学生对高中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以下是一些高中生物竞赛联赛的知识点概览:1. 细胞生物学: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胞器的分类、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细胞周期、细胞分裂的过程;细胞的信号传导等。
2. 遗传学:孟德尔遗传定律、连锁遗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基因表达调控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3. 生物进化:物种形成的过程、自然选择、遗传漂变、基因流等进化机制。
4. 生态学: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相互作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5. 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6. 生物化学: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酶的催化作用,代谢途径,DNA、R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7. 分子生物学: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
8. 动植物学:动植物的主要类群、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分类地位。
9. 人体生理学:人体主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如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
10. 微生物学: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分类、结构、生理和生态功能。
11. 生物统计学: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
12. 实验技能: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如显微镜的使用、细胞培养、DNA提取和电泳等。
13. 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包括问题提出、假设建立、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结论得出等。
14. 生物伦理学:生物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如动物实验的伦理、基因编辑的伦理等。
15. 环境生物学: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变化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这些知识点覆盖了高中生物学的主要内容,并且在竞赛中可能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设计题等。
准备参加生物竞赛的学生需要对这些知识点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一、进化生物学部分形成的先决条件。
生态隔离---生存于同一地域内的不同生境所发生的隔离。
多由于所需食物或者所习惯的气候条件不同而形成。
如体虱与头虱。
季节隔离---交配或者开花的时期发生在不同季节所引起的隔离。
性别隔离---不同物种的雌雄性别间,相互吸引力微弱或者缺乏而造成的隔离。
主要表现为行为,尤其是交配行为不同。
机械隔离---又称形态隔离,指生殖器或者花器官在形态上存在差异而形成的隔离。
B. 受精后隔离---包括配子或者配子体隔离、杂种不活、杂种不育、杂种体败坏。
配子或者配子体隔离---甲物种的精子或者花粉管不能被吸引到达乙物种的胚珠或者卵内,或者不能在其输卵管内存活。
杂种不活---杂种接合子不能成活,或者在适应性上比亲本差。
包括基因型不协调、生长调节失败等。
杂种不育---杂种体不能产生具有正常染色体组的有功能的性细胞。
表现在性腺发育阶段、减数分裂期、配子体或者配子发育阶段。
杂种体败坏---子二代或者回交杂种的全部或者部分不能生活或者适应低劣。
物种形成方式A. 渐变式物种形成---通过变异的累积而形成亚种,再由亚种一个或者多个新种的过程。
继承式物种形成---一个物种在同一地区内逐渐演变为另一个物种。
分化式物种形成---一个物种在其分布范围内逐渐分化成两个以上物种。
包括:由于居住在不同地区,分化成地理亚种,并且进一步发展为新种;居住在同一地区,分化形成不同的生态亚种,进一步发展为新种。
异域式物种形成---当一个物种被分隔成两个及以上的地理隔离种群时,由于地理条件不同,适应性也就不同,从而造成随机性和适应性的遗传变化,如果这些变化能够导致生殖隔离,就分化为新物种。
包括再分区成种事件和外周区成种事件。
同域式物种形成---分布在同一地区内的种群,由于生态的差异等原因,无机会进行杂交、交流基因,从而分化成新种。
B. 骤变式物种形成---杂交或者多倍体形成新物种。
10.对于突变与进化的关系,以下各种说法最正确的是:A.有利的突变太少,不足以作为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B.无论经过几次突变,突变前后基因问的等位关系是不会改变的C.基因可通过突变改变核苷酸序列,但不会改变在染色体上的位置D.突变的有利与否,随所处的环境而异答案:D。
中学生物竞赛辅导脊椎动物学辅导提纲重点:比较的方法,横向(各系统器官)和纵向(系统进化顺序)脊椎动物的进化与分类(略)动物地理(略)一,脊索动物三大特征:1,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之间的关系;2,进化的几个大事件,即几大里程碑;3,动物总数和各纲动物数量;4,脊索动物的进化过程:棘皮动物—原始无头类——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原始有头类——原始无颌类——原始有颌类——水生的鱼类——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两栖类——空中和陆地生活的鸟兽二,原索动物:1,尾索动物:退行性变态,在几小时至1天的时间内:海鞘的变化:自由游泳——固着尾部脊索——消失,尾被吸收背神经管——实心神经节咽鳃裂——数目增加雌雄同体、开管式循环2, 头索动物:名称的由来;其结构的进步性、原始性和特化性;三,脊椎动物各胚层的分化文昌鱼的发育:囊胚-原肠胚-神经胚三胚层的出现中胚层形成的问题(不同动物的形成方式、原条)中胚层的分化、其他胚层的分化四,比较各个系统:横向的比较一)皮肤及其衍生物1,皮肤结构:表皮——外胚层真皮——中胚层皮下组织——中胚层衍生物:表皮:所有腺体,所有角质外骨骼真皮:鱼类骨质鳞片,鳍条,骨板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盾鳞2,比较:文昌鱼:单层表皮,真皮原始结缔组织脊椎动物:多层表皮和真皮水生腺体为单细胞(极少数多细胞腺体)两栖类和陆生的腺体为多细胞鱼类衍生物:鳞片:盾鳞——硬鳞——圆鳞——栉鳞鳞式进化方向:薄——轻——灵活——减少水的阻力和形成小的水湍流两栖类:皮肤裸露,角质层薄并有活细胞多细胞有管腺体:粘液腺(HE染色为淡兰色)浆液腺(HE染色有红色颗粒)爬行类:皮肤干燥,几乎无腺体(股腺)骨板和角质鳞片,真皮富有色素细胞(变色龙的植物性神经控制)鸟类:皮肤薄松软干,唯一的尾脂腺角质衍生物——羽色——物理性——化学性哺乳类:表皮和真皮均厚毛的结构,毛干的三层,毛色爪、蹄和指甲;角;腺体(皮脂腺和汗腺)穿山甲——角质鳞片,犰狳——骨质板二)骨骼系统:软骨和硬骨的概念并在切片上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