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礼仪教案最新版本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4
《家庭礼仪教案》word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庭礼仪的基本知识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养成遵守家庭礼仪的良好习惯。
3. 提高学生与家人相处的沟通技巧,增进家庭和谐。
二、教学内容:1. 家庭礼仪的定义与重要性2. 家庭礼仪的基本原则3. 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尊重4. 家庭礼仪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5. 家庭礼仪案例分析与讨论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家庭礼仪的基本知识和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家庭礼仪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尊重和沟通技巧。
4. 角色扮演法:模拟家庭场景,让学生亲身实践家庭礼仪。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家庭礼仪的PPT课件。
2. 收集一些家庭礼仪的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准备一些家庭场景的角色扮演道具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家庭礼仪的定义和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家庭礼仪的基本原则,如尊重、谦让、感恩等。
3. 分析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尊重,如尊重长辈、关爱晚辈等。
4.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家庭礼仪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用餐、接待客人等。
5. 通过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家庭礼仪。
6. 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家庭礼仪的实际应用。
8.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他们对家庭礼仪的理解和兴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 角色扮演: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家庭礼仪的实际应用能力。
4.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家庭礼仪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庭礼仪的内涵和实践。
2. 组织家庭礼仪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家庭礼仪的兴趣。
3. 开展家庭礼仪实践活动,如家庭礼仪主题班会、家庭礼仪知识竞赛等。
教案(13)正文部分一、导课课前提问:(一)情景分析:一西服革履男士进入一写字间,问一立于门口的小姐:“这是东海公司吗?”该小姐不理,与周围一男一女交谈,道:“李姐,王哥,我跟你说……”请分析交往双方在称呼上所犯的错误。
(二)情景分析:甲女陪外公司一女进入本公司会客厅,本公司甲男正在恭候。
甲女首先把甲男介绍给客人:“这是我们公司刘总。
”然后向自己人介绍客人:“这是四方公司的谢总。
”请判断此情景中人物做法正误。
提示:1、男士错在无称呼,女士错在乱称呼2、介绍原则:尊者优先了解情况,来者是客在商务会面中,每个人都要充分注意自己的所作所为,知礼、守礼,恰到好处的展示个人的素养和品味,这节课我们将称呼礼仪和介绍礼仪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将理论付诸实践。
二、教学过程第三章家庭生活礼仪——与人相处礼仪(一)亲戚的称呼亲戚是指和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
中国古代唐朝学者孔颖达对亲戚的注解为:亲指族内,戚言族外。
直系血亲父系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母系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
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旁系血亲父系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大妈:大爷的妻子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婶:叔叔的妻子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姑夫:姑姑的丈夫母系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舅妈:舅舅的妻子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姨夫:姨的丈夫姻亲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姐姐的孩子叫你阿姨她女儿是你的外甥女儿子是你的外甥哥哥的孩子叫你姑姑他女儿是你的侄女儿子是你的侄子机会。
家庭礼仪教育教案教案标题:家庭礼仪教育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家庭礼仪的重要性和意义。
2. 掌握家庭礼仪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家庭礼仪意识和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1. 家庭礼仪的概念和内涵。
2. 家庭礼仪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
3. 家庭礼仪的实践和应用。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礼仪观念。
2.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家庭礼仪行为习惯。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
2. 家庭礼仪教育相关的图片、视频素材。
3. 互动教学工具和游戏道具。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家庭礼仪的重要性和意义,激发学生对家庭礼仪的兴趣。
Step 2:讲解向学生介绍家庭礼仪的概念和内涵,解释家庭礼仪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例如尊重长辈、关爱家人、文明用语等。
Step 3: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家庭中常见的礼仪问题,并引导他们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家庭礼仪意识。
Step 4:角色扮演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家庭礼仪场景的角色扮演,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家庭礼仪的重要性,并及时纠正不当行为。
Step 5:游戏互动设计家庭礼仪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家庭礼仪知识,加深印象。
Step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家庭礼仪的重要性和实践方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家庭礼仪的培养和实践。
教学延伸:布置家庭礼仪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体验和记录家庭礼仪的实际情况,并撰写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完善家庭礼仪教育的教学效果。
家庭礼仪教案家庭礼仪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家庭礼仪的概念和作用。
2.掌握一些家庭礼仪的基本规范和技巧。
3.能够运用所学的家庭礼仪知识,提升自己的家庭礼仪素养。
二、教学内容1.家庭礼仪的概念和作用2.家庭礼仪的基本规范3.家庭礼仪的技巧和要点三、教学过程1.家庭礼仪的概念和作用概念:家庭礼仪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人们所应遵循的一些规范和仪式。
作用:家庭礼仪能够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提高家庭和谐度,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以及展示家庭形象等。
2.家庭礼仪的基本规范(1)尊重父母和长辈(2)彼此关心和帮助(3)举止得体、言谈文明(4)保持家庭环境的整洁和卫生(5)遵守家庭规则3.家庭礼仪的技巧和要点(1)进出家门时要注意礼仪(2)用餐时要注意餐桌礼仪(3)客人来访时要有礼节(4)沟通和谐时要注意礼貌用语(5)礼仪小常识四、教学方式1.课堂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家庭礼仪的概念和作用。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家庭中常见的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和总结各种家庭礼仪的技巧和要点。
4.角色扮演:让学生分角色进行家庭场景的模拟演练,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进行评价,鼓励积极参与和提问。
2.作业评价:布置家庭礼仪的小作业,评价学生的书面表达和综合应用能力。
3.实际操作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他们从实际生活中找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独自思考和总结。
尊敬的教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给大家讲解的主题是《家庭文明礼仪行为教案》。
在学校,我们学习很多知识,其中文明礼仪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会忽略家庭对于我们的影响力。
今天我特别为大家制定了一个家庭文明礼仪行为教案。
一、家庭通信礼仪
1、父母与孩子相互问候的方式应当得体,不可粗鲁或是太过亲密。
2、在家庭聚餐的时间,应当避免讨论不适当的话题,以免影响家庭氛围。
3、在与家人沟通时,应当重视对方的感受与意见。
4、在面对矛盾时,应当及时沟通解决,而不是埋怨和指责。
二、家庭行为文明礼仪
1、在家庭内,不可随意进出别人的房间,或是打扰别人的活动。
2、在进出家门时,应当注重礼仪,如问候、告别等。
3、在家庭聚餐中,应当保持良好的仪态,不可大声喧哗或是吃相不好。
4、在公共场合中,要注意控制声音与姿态,不可随意说话或是扰乱秩序。
三、家庭文明礼仪的应用
1、通过演练家庭聚餐的场景,讲解聚餐文明礼仪。
2、通过模拟家庭中的互动场景,讲解家庭通信文明礼仪,如该如何沟通解决矛盾等。
3、通过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促进家庭文明礼仪意识的共同建立。
我想重申一下,家庭文明礼仪是每个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不停地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与培养,才能更好地建立良好家庭氛围,培养优秀家庭文明礼仪意识的下一代。
谢谢大家的聆听,祝大家学习愉快!。
家庭社交礼仪教案教案标题:家庭社交礼仪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家庭社交礼仪的重要性和意义。
2. 掌握基本的家庭社交礼仪规范。
3. 培养学生在家庭社交场合中的自信和得体的行为表现。
教学内容:1. 家庭社交礼仪的定义和作用。
2. 家庭聚会的基本礼仪规则。
3. 客人礼仪:招待客人的基本礼仪规范。
4. 礼貌用语和行为:如问候、道歉、感谢等。
5. 交流技巧:倾听、表达和回应。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介绍家庭社交礼仪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该主题的兴趣。
知识讲解:2. 解释家庭聚会的基本礼仪规则,如提前致电确认出席、准时到达、穿着整洁等。
3. 介绍招待客人的基本礼仪规范,如主动引导客人入座、提供饮食和饮料等。
4. 引导学生学习礼貌用语和行为,如问候问好、道歉礼貌、感谢表达等。
5. 教授交流技巧,包括倾听他人、表达自己和恰当回应他人等。
示范演练:6. 通过角色扮演或小组活动,让学生模拟家庭社交场合,实践所学的家庭社交礼仪。
讨论和总结:7.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在家庭社交场合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8. 总结家庭社交礼仪的重要性和应用技巧。
作业:9. 要求学生在家庭聚会或招待客人时,运用所学的家庭社交礼仪规范,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评估:10. 观察学生在角色扮演或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是否掌握了家庭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
教学资源:1. PPT或投影仪。
2. 角色扮演或小组活动所需的道具和场景设置。
3. 相关的书籍、文章或视频资源,用于讲解和讨论。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应用家庭社交礼仪,培养良好的社交习惯。
2. 组织家庭社交礼仪比赛或活动,加深学生对该主题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这个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家庭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提高他们在家庭社交场合中的自信和得体表现。
通过实践和讨论,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家庭社交场合,并培养良好的社交习惯。
家庭礼仪教案教案标题:家庭礼仪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家庭礼仪的重要性和意义。
2. 掌握基本的家庭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
3. 培养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良好礼仪习惯。
教学内容:1. 家庭礼仪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家庭礼仪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
3. 家庭生活中的常见礼仪场景和应对方法。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家庭礼仪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于家庭礼仪的思考和讨论。
知识讲解:1. 通过多媒体展示或讲解,向学生介绍家庭礼仪的基本定义和重要性。
2. 分析家庭礼仪的好处和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良好的家庭礼仪对于家庭和个人的积极作用。
活动实践:1.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列举出家庭生活中常见的礼仪场景。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出应对不同礼仪场景的行为准则和解决方案。
3.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模拟不同场景下的正确礼仪行为。
总结反思: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家庭礼仪知识和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悟。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
拓展延伸:1. 布置家庭礼仪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积极应用所学的礼仪知识。
2. 鼓励学生与家人共同制定家庭礼仪规范,并定期进行回顾和评估。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2. 角色扮演道具3. 小组讨论指导题目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
2. 学生完成家庭礼仪实践任务的质量和效果。
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和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青少年成才优秀教育案例
----------家庭礼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尊敬长辈的礼仪及基本的接物待客就餐礼仪,并能在实践中做到。
2、培养学生学习礼仪的兴趣,逐步让学生铸就高尚品德。
活动准备:
搜集餐饮礼仪资料,并组织成员演示给大家看。
教学过程:一、导入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都离不开一个“礼”字。
在中国古代,“礼”甚至成为了识别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因素。
我们作为中国未来的接班人当然要从小学起,,做一个懂礼仪的好孩子。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家庭礼仪的重要性
二、具体内容
1.对待长辈的礼仪
多媒体出示《孔融让梨》《黄香温席》让学生观看。
小组讨论你们觉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长辈和兄弟姐妹呢?(指名回答)
师进行总结,分小组齐读。
2.礼貌待客的礼仪
请三名家长分别说说礼貌待客的重要性及其具体的做法。
师进行总结生齐读。
3.就餐礼仪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先说说就餐礼仪再指名回答。
师进行总结。
三、生活再现,深入感知 A、演一演,模拟待客情景。
B、让学生仔细观看找出好的地方和不妥的地方。
C、对表演得好同学给与肯定。
四、师生互动
出示课件《家庭礼仪三字经》,生拍手齐读。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家庭礼仪,礼仪是一门学问,我们应该发扬我们的优良传统,让礼仪之花开遍家庭、学校以及社会。
希望我们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彬彬有礼好孩子。
家庭礼仪教案范文教案:家庭礼仪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家庭礼仪,家庭礼仪的基本原则和意义。
2.学习和掌握家庭礼仪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3.增强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和相互尊重意识,促进家庭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点1.家庭礼仪的认识和意义。
2.家庭礼仪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如何在家庭中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家庭礼仪。
2.如何运用家庭礼仪技巧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家庭礼仪的认识和意义1.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你认为什么是家庭礼仪?-家庭礼仪的作用是什么?2.讲解(15分钟)通过PPT和实例介绍家庭礼仪的定义和基本原则,如尊重、关爱、体谅等。
同时,讲述家庭礼仪的意义,如提高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度、促进家庭和谐相处等。
3.练习(10分钟)请学生分组讨论并列举出自己认为的家庭礼仪的具体行为,然后进行汇报。
第二课:家庭礼仪的基本知识和技巧1.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知识:-家庭礼仪的定义是什么?-家庭礼仪的基本原则有哪些?2.讲解(15分钟)通过PPT和实例介绍家庭礼仪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如言谈举止、礼貌用语、衣着整洁等。
同时,讲述家庭礼仪的重要性和运用方法。
3.练习(10分钟)请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家庭中的不同场景,运用家庭礼仪技巧进行表演。
第三课: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家庭礼仪1.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知识:-家庭礼仪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有哪些?-家庭礼仪对家庭成员间关系的改善有什么作用?2.讲解(15分钟)通过PPT和实例介绍如何在家庭中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家庭礼仪,如提醒家庭成员注意言行举止、重视相互沟通、尊重个体差异等。
同时,讲述如何处理家庭中的矛盾和冲突。
3.练习(10分钟)请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并提出在家庭中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家庭礼仪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五、教学总结(5分钟)总结家庭礼仪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强调家庭礼仪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家庭中贯彻实施。
幼儿园家庭礼仪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家庭礼仪的重要性和作用;2.培养幼儿的礼貌和谦逊的品质;3.学习如何正确使用礼貌语言和礼仪动作;4.培养幼儿的家庭责任感和家庭生活技能。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家庭礼仪?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们思考家庭礼仪的定义和作用。
家庭礼仪是指在家庭中,人们遵循的一种行为规范和交往方式。
良好的家庭礼仪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增加彼此之间的尊重和关爱。
2.家庭礼仪的重要性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让幼儿们感受到家庭礼仪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讲述一个发生在幼儿家庭中的小故事,引导幼儿们思考故事中家庭成员之间缺乏礼貌和谦逊的后果,并引导他们认识到家庭礼仪对于家庭和谐的重要作用。
3.礼貌用语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话、角色扮演等方式,教授幼儿们一些常见的礼貌用语,如请、谢谢、不客气等。
并引导幼儿们在日常生活中多使用这些礼貌用语,以增进他们之间的友好交往。
4.礼仪动作的学习教师可以向幼儿们示范一些常见的礼仪动作,如握手、鞠躬等,并鼓励幼儿们在日常交往中尝试运用这些礼仪动作,练习礼貌和尊重他人的行为。
5.家庭责任感的培养教师可以借助绘本、图片等教具,引导幼儿们认识到家庭责任感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在家庭生活中承担一些小事情,如打扫房间、帮助家人等,以提高他们的家庭责任感和生活技能。
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身边的图片,让幼儿们讨论家庭中的一些行为规范和交往方式,引导幼儿们思考家庭礼仪的概念和作用。
2.学习家庭礼仪-介绍家庭礼仪的定义和作用,引导幼儿理解家庭礼仪对家庭和谐的重要性;-讲述一个小故事,让幼儿感受到缺乏礼貌和谦逊的影响;-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教授幼儿常见的礼貌用语;-示范常见的礼仪动作,鼓励幼儿在日常交往中尝试运用。
3.家庭责任感的培养-展示绘本、图片等教具,引导幼儿认识到家庭责任感的重要性;-鼓励幼儿在家庭生活中承担一些小事情,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4.总结教师引导幼儿们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并再次强调家庭礼仪的重要性。
家庭礼仪引导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家庭礼仪的概念和意义。
2、掌握基本的家庭礼仪规范,提高家庭成员的形象和修养。
3、倍加珍惜家庭,增强家庭意识,和睦相处。
二、教学重点1、理解家庭礼仪的含义和重要性。
2、掌握基本的礼仪规范和实际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规范。
三、教学难点1、家庭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何解决家庭中存在的家庭教育问题。
2、如何打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成员间的互动。
三、教学方式1、讲授+练习。
2、以实际情景为例,进行实地辅导和实践。
四、教学内容一、家庭礼仪的概念和意义1、家庭礼仪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指的是在日常家庭生活中,遵循一定规范和标准,让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加和睦、友善、温馨。
2、家庭礼仪的意义在于:(1)提高家庭成员的形象和修养,让家庭更加美好动人。
(2)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感情,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感到快乐和安全。
(3)培养家庭成员的品德和修养,让家庭成员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基本的家庭礼仪规范1、言行规范:(1)说话应该注意声音大小和语调,不要高声喧哗,也不要低声细语。
(2)说话应该注意用词得当,避免使用有悖礼仪的、不文明的、脏话等。
(3)谈话中应该注意换位思考,不要过度自我中心化。
2、行为规范(1)遵守家庭规矩,不做令家人不满的事情。
(2)避免在家里乱扔垃圾,不将杂物随意堆放,让家庭更加整洁美观。
(3)注意家庭安全,不要在家里玩火、拆乱电器等,遵守家庭安全规范。
(4)关心家庭成员,尽量在能帮助的时候提供帮助,增强家庭意识。
三、养成好的家庭礼仪习惯1、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保持良好的习惯,如不随意挖鼻子、拔嗓子、看别人隐私等不良习惯。
2、不喧哗,不在家里打闹,不打扰他人。
3、讲究家居卫生,注意家庭卫生与整洁。
4、记得经常给家人问好,理解和关心家人的需要。
5、值得注意的是,要避免争执或冲突,急于解决家庭问题,要冷静思考,认真论证,找到最适合家庭需要的解决方案。
四、如何打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1、尽量在日常生活中让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和理解,不要因为小事而大吵大闹。
家庭礼仪教案教案标题:培养良好家庭礼仪的家庭教育教学目标:1. 了解家庭礼仪的重要性和作用;2. 学习和掌握常见的家庭礼仪规范;3. 培养学生良好的家庭礼仪意识和行为习惯;4. 提高学生对家庭成员和他人的尊重和关爱;5. 增强学生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相互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家庭礼仪的概念和作用;2. 常见的家庭礼仪规范;3. 家庭成员之间的尊重和关爱;4. 沟通和相互理解的技巧。
教学准备:1. 教学资料:PPT、图片、视频等;2. 教学资源:家庭礼仪守则、案例等;3. 准备学生小组活动的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引入家庭礼仪的概念,与学生探讨家庭礼仪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2. 通过一个身边的事例,引发学生对家庭礼仪的思考和感受。
Step 2:概念讲解(10分钟)1. 介绍家庭礼仪的定义和内涵,解释其中的道理和规则。
2.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不同国家或文化的家庭礼仪差异,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
Step 3:常见家庭礼仪规范(15分钟)1. 细致讲解常见的家庭礼仪规范,如问候礼仪、用餐礼仪、客人礼仪等,以案例和模拟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规范。
2. 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练习不同场合的家庭礼仪行为。
3. 讨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家庭礼仪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法和建议。
Step 4:尊重和关爱的意识培养(10分钟)1. 提醒学生要尊重家庭成员的权益和感受,鼓励他们表达对家庭成员的关爱和感谢之情。
2. 通过小组或全班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并总结家庭成员之间的尊重和关爱的行为,并体验到相互关心的重要性。
Step 5:沟通和相互理解的技巧(10分钟)1. 教授与家庭成员有效沟通的技巧,如倾听、表达和谅解等。
2. 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练习和展示这些沟通技巧。
3. 引导学生关注家庭成员的情绪变化,学会通过理解和尊重彼此的差异建立良好的沟通和相互理解的关系。
文化礼仪家庭礼仪教案教案标题:培养学生文化礼仪与家庭礼仪的教学指导教学目标:1. 了解文化礼仪和家庭礼仪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基本的文化礼仪和家庭礼仪规范。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礼仪和家庭礼仪习惯。
4. 提高学生的沟通和社交能力。
教学重点:1. 文化礼仪的意义和基本规范。
2. 家庭礼仪的重要性和基本规范。
3. 培养学生的沟通和社交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礼仪和家庭礼仪习惯。
2. 如何提高学生的沟通和社交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资料:PPT、教科书、图片、视频等。
2. 教学工具:黑板、白板、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其不合适之处。
2. 引发学生对文化礼仪和家庭礼仪的思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讲解文化礼仪(15分钟)1. 介绍文化礼仪的概念和意义,强调文化礼仪对个人形象和社会交往的重要性。
2. 分析文化礼仪的基本规范,如尊重他人、礼貌待人、注意仪容仪表等。
3.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文化礼仪的正确示范和错误示范,引导学生辨别。
三、讲解家庭礼仪(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礼仪的重要性,对家庭和谐和亲子关系的影响。
2. 分析家庭礼仪的基本规范,如尊重父母、关心家人、分享家务等。
3. 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体验家庭礼仪的实际应用。
四、培养良好的文化礼仪和家庭礼仪习惯(2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文化礼仪和家庭礼仪体验。
2. 引导学生总结并制定个人的文化礼仪和家庭礼仪行为准则。
3.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模拟不同场景下的文化礼仪和家庭礼仪表现。
五、提高沟通和社交能力(20分钟)1. 引导学生认识到良好的沟通和社交能力对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2. 分析有效的沟通和社交技巧,如倾听、表达、尊重等。
3. 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实践沟通和社交技巧。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文化礼仪和家庭礼仪的重要性。
家庭礼仪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庭礼仪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在家中遵循礼仪,养成良好的家庭行为习惯。
3. 提高学生对家庭礼仪的认识,使其能够在家庭生活中表现出尊重、关爱和和谐。
二、教学内容1. 家庭礼仪的定义和重要性2. 家庭成员之间的礼仪3. 家庭日常生活中的礼仪4. 家庭礼仪的实际应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发生在家庭中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家庭礼仪的思考,导入新课。
2. 新课导入:介绍家庭礼仪的定义和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家庭礼仪对家庭和谐的影响。
3. 讲解家庭成员之间的礼仪:父辈、子辈、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尊重、关爱和帮助。
4. 讲解家庭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如饮食、起居、待客、节日庆祝等。
5.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家庭礼仪的实际应用,让学生明白如何在生活中遵循礼仪。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在家庭中如何践行礼仪,分享好的家庭礼仪经验。
7.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家庭礼仪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积极践行礼仪。
8.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家庭礼仪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践行所学内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庭礼仪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礼仪表现。
3. 家长对学生在家庭中礼仪表现的反馈。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家庭礼仪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性。
2. 实例分析法:分析家庭礼仪的实际应用。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家庭礼仪的践行经验。
4. 实践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践行礼仪。
六、教学资源1. 课件:家庭礼仪的基本内容和实际应用。
2. 故事素材:用于导入和实例分析。
3. 作业模板:用于布置课后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家庭礼仪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家庭生活中遵循礼仪,养成良好的家庭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家庭素养,为构建和谐家庭打下基础。
礼仪教案(精选10篇)礼仪篇1一、评一评,议一议:这些小朋友做的对吗?(1) 不等别人入座自己先吃。
(2) 让长辈先吃。
(3) 抢菜、乱翻菜。
(4) 面向餐桌打喷嚏。
(5) 当众惹人倒胃口。
(6) 主动摆碗筷。
正确的做法:1 主动帮助家长擦桌子、摆碗筷、端菜,等人到齐才能用餐。
2 请长辈先夹菜。
3 不抢菜,不在菜盆中乱翻,不碰翻桌上的盘子、杯子。
4 打喷嚏、咳嗽应面朝餐桌后面,拿手帕或餐巾遮住口鼻。
5 在餐桌上不要当众提到“好难吃”、“上厕所”之类的词,以免别人倒胃口。
二、练一练:分小组练一练餐桌上应注意的礼仪。
礼仪教案篇2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秘书礼仪基础》教材第四章第二节中的日常接待礼仪。
接待是秘书工作中最基本的日常事务,公司所有拜访的客户都必须经过前台才能到达被访人那里。
前台秘书的主要作用是甄别客人,做到过滤与分流。
让该见到上司的客人第一时间见到上司或要拜访的人,而把那些无关紧要的人客气地挡在门外。
前台秘书每天要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形形色色的客人,做好接待礼仪,对塑造公司良好形象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掌握此部分内容对今后的工作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班级为职中高一商贸班的学生,刚刚接触秘书专业,既无理论基础又无实践经验,学生对书本枯燥的理论知识没有很大的兴趣,鉴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我把这节课定位为活动课。
三、教学内容《接待礼仪》这节课主要内容分两部分:一是秘书接待的基本礼仪要求,要学生掌握接待各项礼仪工作,正确使用接待语言和迎、送、引、领技巧;二是礼仪实践部分,通过学生的模拟和演示,让学生在秘书接待情境中体验并感悟接待礼仪,做一个优雅大方得体的秘书。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按行为规范做好接待各项礼仪工作;正确使用接待语言和迎、送、引、领技巧;2、能力目标:教会学生待客礼仪,在日常生活中礼貌待人。
幼儿园家庭礼仪教案教学目标:1、使幼儿学会有礼貌地做小客人,练习使用礼貌用语进行交往。
2、使幼儿懂得一些做客的简单礼节。
教学要素:做客前、约在先、说人数、定时间、如约至、勿早晚、小礼品、人喜欢、入座后、坐相端、主人物、不乱翻、主人忙、要适时、先致谢、再告辞。
教学准备:1、与本班一幼儿家庭联系有关做客事宜。
2、电话两部。
教学过程:一、教师向小朋友介绍活动内容及简单要求。
老师要带XX小朋友去XX小朋友家做客,比一比看谁是最有礼貌的小客人。
二、幼儿到XX小朋友家做客,在做客过程中学习礼貌用语和简单礼节。
1、学习有礼貌地问候主人。
到了主人家轻轻地敲门,见了主人会礼貌地问候,学说“你好”。
见了不同的人会使用合适的称谓。
2、学习有礼貌地与人交往。
(1)、对于主人的招待,如请客人坐,请客人喝茶,请客人吃东西,客人都要有礼貌地说“谢谢”。
(2)、在别人家不随便翻看,拿走别人的东西。
在别人谈话时,不随便插嘴。
当别人提出问题时,要大方地回答。
说话时,声音轻一些,不大声喧哗。
(3)、与主人要友爱相处。
(4)、学习有礼貌地与主人告别。
(5)、临走时,向主人说“XX,再见”,还可客气地邀请别人去自己家做客。
三、做客后进行小结,对幼儿在做客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小朋友在别人家做客时很有礼貌,会说“您好”、“谢谢”、“再见”,并且不随便乱拿别人的东西。
以后到别人家去做客也要做到这些,做个有礼貌的小客人。
教学延伸:可通过角色扮演和行为辨析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拜访做客的教育。
(1)、甜甜敲门时很用力,她这样做好吗?(2)、小客人进门时没问好,这样做对吗?(3)、乱翻主人东西好不好?应该怎样做?教学反思:使幼儿学会有礼貌地做小客人,练习使用礼貌用语进行交往。
使幼儿懂得一些做客的简单礼节。
家庭礼仪教学设计第一篇:家庭礼仪教学设计第3课交往礼仪《家庭礼仪》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掌握起居、饮食、出行往来等家庭方面的礼仪要求。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家庭生活礼仪要求的综合能力,辨别基本礼仪要求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讲文明、懂礼仪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起居、饮食、出行往来等家庭方面的礼仪要求。
教学难点:辨别基本的家庭礼仪要求。
三、教法和学法1.教法: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2.学法:情感体验法、分组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课时:2课时五、教学手段:多媒体六、教学过程(一)经典导入以《朱子家训》将视频朗诵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引导出本课课题——家庭礼仪。
(二)教学过程环节一:知书达礼,文明起居1、礼仪体验我参与在班级开展小记者现采访活动,由同学们充当记者采访班上同学。
意在引导学生总结出生活起居方面的礼仪。
2、礼仪裁判我来当(1)小华在家唱卡拉ok时,他大声唱完一首又一首,却不肯给别人唱一会,并一直唱到深夜。
你认为小华的做法对吗?如果你是他的同学,你会怎样劝说他呢?(2)小明每天六点半准时起床,先穿好衣服,然后把被子叠的整整齐齐,再去洗脸刷牙吃早餐。
你认为小明做的好不好?好在哪里?3、起居礼仪我反思请同学们反思家庭起居中自己容易忽略的礼仪规范,想一想如何改进。
在小组内与同学讨论,交流。
4、起居儿歌我来读环节二:知书达礼,文明就餐1、就餐礼仪我来说请同学四人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交流,根据视频中的内容说说你所知道的餐桌上有什么样的礼仪规范(写在我们的小卡片上)。
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就餐的礼仪。
2、礼仪裁判我来当展示六幅图片,判断图中哪些行为注重了就餐礼仪?哪些不符合?并说说为什么。
3、礼仪体验我参与小品表演:全班请三组同学表演,每组四人,选定三组不同的就餐场景。
表演完后请同学们评价。
4、礼仪故事我反思通过展示《如此吃相》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饮食礼仪对一个人形象的重要性,加深学生的理解。
家庭礼仪教案教学目标:了解和掌握家庭称谓礼仪及家庭成员教学重点:能够在家庭、正确运用礼仪规范。
教学难点:认识到在家庭礼仪规范并重视及遵守这些礼仪规范。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家庭是学习举止礼貌的好场所。
如果你的孩子成人后有良好的举止,这会使他们更加惬意舒适。
——索菲娅·罗兰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家庭礼仪指的就是人们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用以沟通思想、交流信息、联络感情而逐渐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和礼节、仪式的总称。
它包括家庭称谓礼仪、家庭成员礼仪和家庭间的交往礼仪。
二、讲授新课1、家庭称谓礼仪亲属称谓指的是人们由于亲属关系而得来的名称。
在亲属之间的实际活动中,首先要把称谓搞清楚。
如果去见一个亲属,连如何称呼也弄不清,那不仅自己会很尴尬,对方也会不悦,这是不懂礼节的表现。
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亲属,一般应按约定俗成的称谓称呼,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哥”“姐姐”等。
但与外人交谈时,对自己家属的称呼,应采用谦称。
比如,称辈分比自己高的亲属,可在称呼前加“家”字,如“家父”“家母”“家兄”等;称辈分比自己低的亲属,可在称呼前加“舍”字,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对他人家属的称呼,应采用敬称。
对长辈,应在称呼前加“尊”字,如“尊母”“尊兄”等;对平辈或晚辈,应在称呼前加“贤”字,如“贤弟”“贤妹”等;在亲属的称呼前加“令”字,一般不分辈分与长幼,如“令堂”“令尊”“令爱”“令郎”等。
“愚兄”是一种表示自谦的客气语。
随着生活的演变,亲属间的相互称呼已逐渐趋于简单化,过去那种复杂的称谓正慢慢地被淘汰。
现代生活中常用的称谓如表4—1。
2、家庭成员礼仪家庭成员礼仪是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处理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与准则。
父母善待子女,晚辈尊敬长辈,家庭关系更加亲密。
兄弟姐妹之间互相帮助,礼貌谦让,家庭氛围更加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