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一)
- 格式:ppt
- 大小:9.64 MB
- 文档页数:1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优秀4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篇一一、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33页-35页内容,《乘法运算定律》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⑴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总结过程,感知“猜想__验证”这一总结规律的方法。
⑵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不同方式表示运算定律,以及利用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⑶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对数学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重点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不同方式表示运算定律,以及利用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四、教学难点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总结过程,感知“猜想__验证”这一总结规律的方法。
五、教法和学法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问题性和可探究性,所以,我采用了以组织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的教学策略。
力求在通过“猜想__验证”的方式总结运算定律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呈现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说一说植树有什么好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解决与植树有关的问题去发现、总结乘法中的运算定律。
(二)猜想验证,总结规律;1、引导为主探索乘法交换律⑴提出猜想(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一步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学生提,师板书)“你们还有不一样的算式吗?”(板书两个算式。
)“同样的问题我们列出了两个不同的算式,但结果是一样的。
那我们可以说25×4=4×25。
”(板书算式)观察这个算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这样一个式子,我们发现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那么,我们只是提出了一个猜想,这个规律能否试用于所有的乘法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⑵验证猜想说一说,你们打算怎样验证这个规律呢?⑶得出结论汇报。
小结:通过刚才的猜想、验证,可以证实我们发现的规律不是偶然的,它可以应用于所有的乘法。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测试卷(一)姓名: 班级: 得分:一、选择题(5分)1.与125+125×7相等的算式是( )。
A.(125+125)×(7+1) B.125×(7+1) C.(125+1)×72.下列两个数相乘最接近1200的是()A.489×3 B.148×9 C.621×23.365×99+365=365×100应用了( )。
A.乘法结合律B.乘法交换律C.乘法分配律4.小马虎在计算11×(a+6)时,错算成ll×a+6,这样计算的结果与原来的正确答案相差()。
A.60 B.66 C.175.下面算式中,运用乘法分配律的算式是()A.(80+4)×25=80+4×25B.(80+4)×25=80×25+4×25C.80×25×4=25×4×80二、填空题(第7题5分,其余每空1分,共33分)6.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哪些乘法运算定律?(1)205×3=3×205 (____________________)(2)8×17×125=8×125×17 (____________________)(3)13×6×5=13×(6×5)(____________________)(4)25×7×4=7×(25×4)(____________________)(5)27×49+27=27×(49+1)(____________________)7.在○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360÷5÷2=360○(□○□)(2)4800÷25÷4=□○(□○□)(3)660÷12÷11=660÷11○□(4)540÷(9×3)=540○9○3(5)420÷14=420÷□÷□8.不计算,在○里填上“>”“<”或“=”。
数学四年级下册专题复习第4讲:运算定律(一)-加减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一定长进不少,让我们好好检验一下自己吧!一、选择题1 . 和除法互为逆运算的是()。
乘法 B.加法 C.减法二、填空题2 . 245+177+155+23=(245+□)+(□+23),运用了()律和()律。
3 . 根据加法运算律填空.(1)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_______)和不变.这叫做(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是(_______________).(2)三个数相加,先把(____________)相加,或者先把(_____________)相加,(_______)不变,这叫做(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是(_________________)4 . 根据加法运算律填空。
(1)在计算加法时,运用加法运算定律,把相加刚好得到(_______)、(_______)的数先相加,可以使计算简便。
(2)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这个数(_______)这几个减数的(_______),字母表示为:(____________)。
5 . (______)叫做加法,得数叫做(______),相加的两个数叫做(______)。
6 . 自然数37(),当()里填(______)时,它既是2的倍数,又是是5的倍数.三、判断题7 . 761+67+39=761+39+67,这个简便运算是用了加法交换律.(________)8 . 455—(55+79)=455—55—79 (________)9 . 5×99+5=99×6(_______)10 . 270-25+35=270-(25+35)(____)11 . 200﹣72+28=200﹣(72+28).(判断对错)12 . 127+(45-27)=127-27+45=145 (______)13 . 56×99+43×99+99的简便算法是(56+43)×99(________)四、计算题14 . 用简便方法计算。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之运算定律一、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b=b+a 。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b )+c=a+(b+c )。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同样适用于计算多个数连加。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同样适用于计算多个数连加。
如如: 125+36+75+264=(125+75)+(36+264)=200+300=500有的算式中带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并不简便,根据数的特点可以先把括号去掉,再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使计算变得简便。
如:(452+36)+(48+564)=(452+48)+(36+564) =500+600 =1100注意:在计算连加算式时,不要盲目地进行计算,首先要观察算式中的数,看看有没有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如果有...,.那么可以运用加法交换律或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这样既简便.....又准确...。
二、减法的运算性质1.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
注意:根据数据的特点逆运用减法的性质也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
括号前面是减号...........,.去掉括号后.....,.括号里面的算式要改变运...........算符号...。
如:346-(146+63)=346-146-.63 =200-63 =137减法性质的逆运用: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相当于从被减数中连续减去这两个数。
2.在连减运算中,任意交换两个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b-c=a-c-b 。
3.在加减混合运算中,带着数前面的运算符号交换加数、减数的位置再进行计算,其结果不变。
用字母表示为a+b-c=a-c+b (a>c )运用加法交换律可以验算加法: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看看和是否相等。
10总复习【教学目标】通过总复习,梳理本学期学生所学知识,查漏补缺,针对重难点章节内容强化训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1.掌握四则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理解和认识运算定律,会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2.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能正确的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3.感知空间与图形。
能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认识了解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分析其特征特点;知道图形的对称与平移。
4.理解掌握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和鸡兔同笼问题。
5.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指导】1.复习前,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制订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
做到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措施有力、效果显著。
2.引导学生分析个人知识掌握情况,拟定好个人复习安排。
注重小组间合作交流,互相探讨,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3.复习时做到重点问题重点突破。
大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班级交流、分析、讨论,强化训练,注重督促。
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复习工作做到重点突出、步步推进、训练扎实、成效明显。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4课时:第1课时四则运算及运算定律…………………………………………………1课时第2课时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小数的加减法…………………………………1课时第3课时图形与几何……………………………………………………………1课时第4课时统计与数学广角……………………………………………………....1课时【知识结构】第1课时四则运算及运算定律【教学内容】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五第1~3题。
【教学目标】1.复习掌握四则混和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掌握相关运算定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掌握计算顺序和运算定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情景导入】口算:2.5+6.2 7.1-6.43.6+5.5 9.2-1.717×32+68×32 55+47+45174-95-74 104×55-4×553.8+7.1 5.9-4.6【复习讲授】1.复习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加、减法的速算与巧算( 基础篇 )1、加法运算定律(2个):☆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即:a + b = b + a☆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
即:(a + b) + c = a + (b + c)(提醒:运用加法结合律时,要注意把结合的两个数用括号括起来。
)连加的简便计算方法:①使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凑整(把和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先交换再结合在一起。
)②个位:1与9,2与8,3与7,4与6,5与5,结合。
③十位:0与9,1与8,2与7,3与6,4与5,结合。
连加的简便计算例题:50+98+50 488+40+60 165+93+35 65+28+35+72=50+50+98 =488+(40+60)=93+165+35=(65+35)+(28+72)=100+98 =488+100 =93+(165+35)= 100+100=198 =588 =293 = 2002、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几个数的和。
即:a – b – c = a – (b + c)注:连减的性质逆用:a – (b + c) = a – b – c = a – c – b☆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先减去后一个数再减去前一个数。
即:a-b-c=a—c-b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①连续减去几个数就等于减去这几个数的和。
如:106-26-74 = 106-(26+74)②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减去后一个数再减去前一个数。
如:226-58-26=226-26-58③减去几个数的和就等于连续减去这几个数。
如:106-(26+74) = 106-26-74连减的简便计算例题:528—65—35 528—89—128 528—(150+128)=528—(65+35) =528—128—89 =528—128—150=528—100 =400—89 =400—150=428 =311 =2503、加、减法混合运算的性质:在计算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时,计算时可以带着运算符号“搬家”。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教学内容教材第17~31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加法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简便计算(连减的简便计算)。
本单元所学习的五条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的加法和乘法,也适用于有理数的加法和乘法。
随着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实数甚至复数的加法和乘法中,它们仍然成立。
因此,这五条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对数学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本单元在编排上有如下特点:1.将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
3.本单元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注方法的灵活性,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2.强调形式归纳与意义理解的结合。
3.把握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的联系与区别。
4.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提高其计算能力。
课时安排建议用7课时教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A第1课时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教材第17页例1、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