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的生理病理基础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基础七情的基本概念:
内伤病因一、七情内伤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1、生理含义,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五志:喜、怒、思、悲、恐五种正常情志活动。
2、病因含义,导致疾病发生异常的七种情志变化,称之为七情内伤。
3、药物含义:指药物七情,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反、相恶七种应用形式。
(二)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1、七情与脏腑:肝主怒、脾主思、心主喜、肺主悲、肾主恐。
2、七情与气血:气血是人体精神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三)七情与心神的关系: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主导于心。
情志是心神对体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心神统七情。
(四)七情的致病特点
1、与精神刺激有关—多发情志疾病。
2、直接伤及脏腑—从内而发:怒伤肝、喜伤心…
3、影响脏腑气机—气机紊乱: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惊则其乱、思则气结、悲则气消、忧则气闭、恐则气下。
4、影响病情变化:情志波动,病情恶化。
情志和缓,病情好转。
二、饮食失宜
(一)饮食与健康:合理膳食—水谷精微—(化)气血—(充养)脏腑—健康。
(二)饮食与疾病:
1、饮食不节
病因致病特点主要病征。
过饥伤胃,化源不足,正气虚弱嘈杂泛酸,气血亏盈,易感外邪。
过饱损伤脾胃,痰湿内生嗳腐吞酸,胃痛腹泻,痰饮疳积。
进食无规律损伤脾胃变生诸病。
2、饮食不洁
病因致病特点主要病征
食物污染损伤脾胃脘腹疼痛,吐泻下利。
生冷不洁寄生虫病腹痛形瘦,嗜食异物。
腐则变质
有毒食物食物中毒腹痛吐泻,昏迷死亡。
七情内伤
一、七情与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内外界环境变化产生的情志反应,属人人皆有的情绪体验,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
(二)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
七情内伤,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引发或诱发疾病的情志活动。
七情异化成为病因的两种情况。
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一)情志活动产生于脏腑精气
1.脏腑精气(尤其是五脏精气)是情志活动产生的内在生理学基础。
2.五脏之中,尤其是心与肝在情志活动的产生和变化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3.五脏精气可产生相应的情志活动,即五脏与不同的情志活动之间有相对应的特异性联系。
(二)脏腑精气失调可影响情志,出现情志的异常变化
(三)情志过激伤及脏腑精气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一)直接伤及内脏
1.七情损伤相应之脏:
2、七情首先影响心神:
3.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
4.易损伤潜病之脏腑:
(二)影响脏腑气机
1.原理
2.具体表现
(1)怒则气上(2)喜则气缓
(3)悲则气消
(4)恐则气下
(5)惊则气乱
(6)思则气结:
情志内伤可导致脏腑气机失调,而气机失调又可妨碍机体的气化过程,引起精气血津液的代谢失常,从而继发多种病证。
(三)多发为情志病证
“情志病”的概念:原理及举例。
(四)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一是有利于疾病康复;二是诱发疾病发作或加重病情。
第四节饮食失宜
第五节劳逸失度。
中医所说的“七情”是指什么?中医所说的“七情”是指人体情绪的七种基本表现,具体为喜、怒、忧、思、悲、恐、惊。
这七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
然而,当这七种情志活动发生异常变化,即产生过激的情绪反应,或持续时间过长,则会引起人体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一、七情的具体含义及其对人体的影响1、喜:代表心情愉快、欢乐和愉悦的情感。
适度的喜悦可以调节气血运行,促进心脏功能,但过度的喜悦可能会损伤心脏,导致心神涣散,出现失眠、健忘等症状。
2、怒:代表愤怒、愤慨和情绪激动的状态。
愤怒易导致气机上逆,气血紊乱,对肝脏的健康产生影响。
过度愤怒可致肝气郁结,出现胸闷、胁痛等症状,甚至引发高血压、中风等疾病。
3、忧:代表忧虑、焦虑和精神刺激。
长期处于忧情状态会消耗脾胃气血,影响消化和营养吸收,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
4、思:指长时间的思考、忧虑和忧伤的情绪。
过度思虑会伤及脾胃,影响消化吸收和脾胃功能,出现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5、悲:指悲伤、伤心和失望的情绪。
过度的悲情会伤及心脾肾,导致气滞血瘀,出现胸闷、气短、乏力等症状,甚至引发心脏病、抑郁症等疾病。
6、恐:代表恐惧和害怕的情绪。
恐惧会引起体内的肾气紊乱,影响膀胱和肾脏的功能,出现尿频、尿急、遗尿等症状。
过度恐惧还会伤及肾脏,引起精神紧张、恶梦、失眠等问题。
7、惊:指突然受到惊吓或意外刺激而引起的紧张、惊恐的情绪。
惊情常使心神错乱,导致气血失禁,出现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
过度惊吓还会伤肾,导致肾气不足。
二、七情致病的特点1、扰乱气机:七情不畅会扰乱人体气机,造成气机逆乱,主要特点是精气先虚。
2、伤及五脏:情志发病首先伤及五脏心、肝、脾、肺、肾,尤其是肝脏。
3、反复性:情志病在临床上都有比较强的反复性,稍有不如意,病就会复发。
4、兼夹性:两种或两种以上情绪纠结在一起会发病。
5、周期性:七情致病有一定的周期性,如更年期时肝气亏虚,容易发病。
趣说七情致病作者:茹晓来源:《养生大世界》2015年第11期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感的变化,属于精神致病因素,生理状态下的情感变化,是机体适应外界各种刺激的正常反应,可以调节脏腑气机,避免引起疾病。
但是,突然强烈或长期的情感刺激,超过了生理调节功能的范围,使脏腑气机紊乱,情感出现持续性的变化,就会发生疾病。
七情的致病特点强烈或长期的七情刺激,所导致的疾病主要有三方面特点。
其一,影响脏腑的气机,使气血逆乱,导致了各种病症的发生。
主要表现为: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其二,直接伤及人体内脏,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的病理变化。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即是这个意思。
其三,情志波动,可致病情改变。
情志活动的异常,对已患的疾病必然有所影响,有可能使病情加重,加速恶化,甚至导致死亡。
七情之喜则气缓适度的喜悦,有利于气血调和,缓和紧张情绪。
而狂喜暴喜则涣散心气,使人精神难以集中,引起心悸失眠,甚至失神狂乱。
清代小说集《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一节,写范进一辈子追求功名,五十多岁时得中举人。
在此之前,岳丈骂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中举后马上改口称“贤婿老爷”,加上邻居前呼后拥,乡绅赠送房子,狂喜之下,范进竟然发了疯。
这就是典型的狂喜以致失神。
如何调养“过喜”的情绪?首先,要有忧患意识,不存非分之想,不图非分之欲。
其次,保持心情平静,诸事不强求,努力之后,顺其自然。
七情之怒则气上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暂时而轻度地抒发心中的不快,能使压抑的情绪得到发泄,从而缓解紧张的精神状态。
但是,怒则气上,且伤肝,还会影响到周围人的心情。
过度地发怒,会引起头痛头胀,面红耳赤,食欲不振,严重的还会呕吐、腹痛,甚至昏厥。
“过怒”的调养方法如下:学会泄怒,可以向亲近的人倾诉,或自己大哭一场;学会移怒,强制自己做一些平时感兴趣的事,如唱歌、看电影、散步、做操等,使头脑逐渐冷静下来。
中医七情的概念
中医七情是指中国传统医学中认为的七种情绪,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
这七情与心脏、肝、脾、肺、肾、胆、小肠等内脏器官相应相连,当情绪过度或持续不宜时会影响内脏器官功能,引起各种疾病。
因此,中医治疗疾病时,通常会关注患者的情绪状态,通过调节情绪来恢复身体的平衡。
在中医理论中,每种情绪都与一种或多种脏腑有关,具有不同的影响和病理表现。
七情影响脏腑的具体表现如下:
1. 喜:喜可以舒展肝气,促进气血流通,但也可能导致心肺气虚、气滞血瘀等疾病。
2. 怒:怒会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等疾病。
此外,经常生气还会影响血压、免疫力以及消化功能等。
3. 忧:忧会伤及脾气,引起脾虚湿重、气血不足等疾病。
忧虑心事也可能导致失眠、食欲不振等问题。
4. 思:思维过度,易伤及心脏,引发心神不宁、内分泌紊乱等问题。
5. 悲:悲伤可以刺激肺气,使气血畅通,但若过度悲伤会伤及肺气,导致肺气虚弱,产生胸闷、咳嗽等疾病。
6. 恐:恐惧可以刺激肾气,促进肾上腺素的分泌,但过度恐惧会伤及心神,引起虚惊、癫痫等疾病。
7. 惊:惊恐可以打乱人体的生物节律,影响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引发失眠、忘记、头痛等症状。
因此,中医注重维持情绪稳定和平衡,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节情绪,避免强烈、持久的负面情绪,以维护身心健康。
中医专长考点: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及致病特点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及致病特点是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试中医基础理论涉及的知识点,为帮助大家了解,我们为您整理解答如下:(一)七情的基本概念1.七情的含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客观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属正常的情志活动。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才可造成内脏功能紊乱而发病,故又称内伤七情,属于内伤病的一类致病因素。
2.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情志活动以脏腑气血为物质基础,因此喜、怒、思、忧、恐,分别由心的精气、肝的精气、脾的精气、肺的精气、肾的精气所化生,故常称五志,即五脏的情志。
(二)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内脏,即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神明,各种情志刺激均先伤心神而后涉及他脏。
情志所伤,以心、肝、脾为多见。
2.影响内脏气机情志所伤,主要影响脏腑气机,使其紊乱。
主要的病理变化是: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过度愤怒,使肝气疏泄太过,气机上逆,甚则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喜则气缓:过喜或暴喜,使心气涣散而不收。
神不内守,表现为精神不能集中。
悲则气消:过度悲忧,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从而使肺气耗伤。
恐则气下:过度恐惧,伤及肾气,肾气不固;或恐惧不解,肾精不固。
惊则气乱:突然受惊,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而惊慌失措。
思则气结:过度思虑,伤及于脾,使脾不健运,运化无力,气血化生无源。
若波及于心,心血亏虚,心神失养。
应当指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心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故情志的异常变化,首先影响的是心的功能,然后再影响其他脏腑,使脏腑功能紊乱。
七情的名词解释对于“七情”,医家、佛家都有自己不同的介绍,对于中医学来说,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志,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医对七情的具体介绍。
中医七情的基本概念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属人人皆有的情绪体验,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
只有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因而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时,七情则称之为“七情内伤”。
情志是中医学对情绪的特有称谓,即是对现代心理学中情绪的中医命名。
比较中医学和现代心理学有关对情绪的认识,可以明确:情志是人对内外环境变化进行认知评价而产生的涉及心理、生理两大系统的复杂反应,具有内心体验、外在表情和相应的生理和行为的变化,可发生在一定的情景之中,其反应和表达方式与个体心理、生理状态有关。
情志不同于神志,不象意识那样是人脑的特有机能,不能象意识那样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也不能象思维那样对事物本质进行抽象和概括。
因此,情志是不同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一类心理现象。
七情与情志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情志是对包括七情在内的所有情志特征与属性的抽象和概括,七情则是情志概念下的具体的七种情志。
喜是伴随愿望实现、紧张情绪解除时的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
情绪研究认为:快乐是指盼望的目的达到、紧张解除时的情绪体验。
愿望实现是喜的来源。
机体的脏腑精气充盛,气血和调,生命状态良好,则感受敏锐且对生活期待高,易于对愿望实现产生相应的内心体验并感受到心身的喜悦。
喜的情绪体验的关键特征是紧张的解除和轻松、愉快的体验。
怒是由于愿望受阻、行为受挫而致的紧张情绪的体验。
怒与其他情绪不同,单纯体内气血冲逆足以导致怒的产生。
因此,机体气血亢逆的内在变化,外界因素阻碍个体愿望实现,是导致怒产生的基本条件。
忧是对所面临问题的解决看不到头绪,心情低沉并伴有自卑的复合情绪状态。
(1)外界的不良刺激由于七情是人对现实的对象是否符合人的要求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体验。
因而,客观事物及其变化作用于人可以产生不良刺激。
如社会动荡,个人政治地位、经济状况的变迁,亲人的生离死别,工作上的困难,家庭风波,不良的生活方式,以及自然气候、生产环境的影响等,均可诱发异常的活动,或造成不良的心境。
如果这种不良刺激过激过久,而人又不能以正确的思想观点、坚定的行为方式来控制情绪,不能树立远大理想与坚定信念来驾驭不良心境,就可以成为致病因素,使人发病海天医学。
(2)脏腑气血失调客观事物的刺激只有通过脏腑功能活动才能反映出七情的变化,而脏腑的功能活动又依赖于气的温煦、推动和血液的濡润、滋养,所以,七情又是脏腑气血功能活动在精神情志方面的外在表现。
因而,脏腑气血失调,又可继发产生异常情志。
如肝病患者疏泄功能失职,常可出现情绪抑郁不乐,多疑善虑,或心烦易怒;心病患者藏神功能失职,常可出现心悸不安,哭笑无常或精神情绪异常等症。
所以,脏腑气血失调也常是情志致病的重要条件。
(3)心理特征与身体素质个体的性格差异是人体重要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差异与情志致病具有-定的关系。
性格乐观者,常表现为喜志,喜是-种积极情绪,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素问》)。
气血和平,正气充盛,可减少疾病的发生,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疾病的痊愈。
《灵抠。
论勇》根据人之勇、怯不同性格,结合体态、生理特征等,将人分为勇者与怯者两大类型。
心、肝、胆功能旺盛,体质健壮者勇,勇者气血畅行,可以防御或消除惊恐等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故虽外界刺激,事过则已,常不病;心、肝、胆功能衰减,体质弱者怯,怯者心虚胆怯,不仅易惊善恐,而且易致气血壅滞留着,因而外界事物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保持时间也较久,易于情志致病。
大体说来,属阳性体质者,阳盛于阴,在性格气质特征上多自信、兴奋、多喜、无忧无虑、多怒、外向性等;属阴性体质者,阴盛于阳,在性格气质特征上多呈现抑郁、悲忧、沉静、内向性等。
中医知识: 中医考点之内伤七情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说的就是人的情感不是一成不变的, 常见的人的情感分为七情, 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
一般的七情只是人体的一种反应, 可是如果七情过度, 则会成为导致机体的发病病因, 称为七情内伤, 是由于情绪变化引起脏腑精气功能紊乱而发病的。
七情内伤致并, 因其直接损伤内脏精气, 故可导致或诱发多种情志疾病和心身疾病。
七情与脏腑精气的关系密切, 各种刺激作用于相应的内脏, 表现出不同的情志反应, 所以脏腑精气是产生各种情志活动的内在生理基础。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悲忧恐。
情志过激又伤五脏精气。
如大喜大惊伤心, 大怒郁怒伤肝, 过度思虑伤脾, 过度恐惧伤肾。
在情志活动的产生和变化中, 心与肝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回忆中医基础理论五脏的生理功能, 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主宰和调控着机体的一切生理和心理活动, 故各种情志活动的产生, 是在心神的统师下, 各脏腑精气阴阳协调作用的结果。
正常情志活动的产生依赖于五脏精气充盛及气血运行的畅达, 而肝主疏泄, 调畅气机, 促进和调节气血运行, 因而在调节情志活动, 保持心情舒畅方面, 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了解完了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况, 接下来学习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是考试中重点考察的内容。
1.直接伤及五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有因心主血藏神, 肝藏血主疏泄, 脾主运化而位中焦, 是气机升降之枢, 又为气血生化之源。
故情志所伤的病症, 以心、肝、脾三脏和气血失调为多见。
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指大怒致使肝气上逆, 甚至血随气逆的病及变化。
大怒则形气绝, 而血菀于上, 使人薄厥怒则气逆, 甚则呕血及飧泄。
喜则气缓:指过度喜乐, 致使心气涣散或心神惮散的病因病机。
暴喜伤阳喜乐者, 神惮散而不藏。
悲则气消:指过度悲忧, 导致肺气耗伤或宣降失常的病机变化。
中医学:七情内伤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感、情绪反应与认知活动。
虽然“思”指思维活动,属于心理活动的认知系统和过程,但中医传统上常将其与其他情感系统相提并论,合称为七情。
(一)概念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感、情绪反应与认知活动。
虽然“思”指思维活动,属于心理活动的认知系统和过程,但中医传统上常将其与其他情感系统相提并论,合称为七情。
中医学中的情志概念相当于人的情感系统或过程。
情感系统是指人类对各种事物和自身机体状态是否符合需要作出判断而采取不同态度的内心体验。
其代表性心理成分包括情感、情绪与心境,三者密切相关,在心理功能和外显表征方面常难截然分开。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内心体验的反映。
情绪是一切体验和行为在一定时间内的总的情感状态。
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心理活动的情绪状态,它并非对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故具有弥散性的特点。
情感与情绪是情感系统的两个主要心理成分,彼此密切相关。
就大脑功能活动而言,是同一类心理功能的两个侧面,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内心体验,共同表达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态度,二者都必须由刺激引起(外部客观环境或机体内部),以需要为产生的基础,只有与人的需要有关的刺激才能引起情感或情绪反应。
就这个意义而言,有些学者对两者不作严格区别,等同地使用这两个概念,通常用情感反应、情感活动和情感过程笼统地称呼。
但情感与情绪作为两个概念,又是有区别的。
一般而言,情绪是偏向与生理性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而情感是常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较高级的内心感受,是人类独有的复杂的心理体验。
情绪总是由当时的情境所决定,随情境迅速变化,不太稳定,比情感更为强烈,具有较多的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可称为“扩大了的情感”;情感则是既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定性与长期性,着重表明情感过程的感受方面,即情感过程的主观体验方面。
七情致病,是指机体感受的情志刺激过于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超过了人体本身的生理调节范围,导致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内伤病因——七情七情这一概念是指病因而言,规范的表达在病因学里面就叫七情内伤,习称七情。
其他两个含义,那么第一个含义,生理学的意义,七情和五志的关系;最后药物学七情仅作一个了解就可以了,重点掌握病因学的意义。
我们又讲了七情和脏腑气血的关系,回忆我们在讲脏腑学说、中医神志学说,强调五脏皆藏神,是以心为主导,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把脑为元神之腑的功能隶属于五脏,隶属于心之下。
所以我们在这里讲七情的时候,重在讲七情和五脏的关系,而不讲与脑的关系。
那么如何来理解七情和脏腑气血的关系呢?我们前面讲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为人体结构说的理论核心,中医理论的核心,尤其脏象学说是中医结构学的理论。
那么所有的生命现象都是脏腑整体调节的结果。
神也是如此,七情也是如此,是从整体来说的。
那么就将神一分为五,将七情一分为五。
就这个意义讲,喜、怒、忧、思、悲、恐、惊与某一个脏腑系统相对应。
从气血是神的物质基础,就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而言的。
这里面的气血应该理解为是生命物质系统的所有物质的代称,不能仅仅理解为气血精津液物质系统中的气和血。
这是从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言的。
前者从哪些脏腑参与这个调节?从生命的活动的表现,从执行神的功能的五脏,而它们必须(有)物质基础,把这两个联系起来理解七情就是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第三个问题,我们讲七情和心神的关系。
上一节我们提到中医的神志学说,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为主导,又强调五脏皆藏神。
这里已表述了心神和七情的关系。
用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
七情属于神志活动的一种表现,它们分别生于五脏,五脏皆藏神,靠五脏的功能活动及其所产生的物质基础维持神的正常生理活动。
按照五行分类,这个神产生以后又分别舍于五脏,五脏藏神。
那么心的神和五脏神是什么关系呢?换言之心和七情什么关系呢?是神主导于心,是心神统帅七情。
所以我们得出一结论,情志是心神对体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
心神统帅七情,这就是七情和心神的关系。
情绪与疾病:中医讲七情与五脏的关系!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体脏腑⽣理和精神活动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的情志反应,⼀般不会使⼈致病。
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体本⾝的正常⽣理和⼼理适应能⼒,损伤机体脏腑精⽓,导致功能失调,或⼈体正⽓虚弱,脏腑精⽓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低下,因⽽导致疾病发⽣或诱发时,七情则成为病因,称之为“七情内伤”。
七情与脏腑精⽓的关系⼈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五脏精⽓是情志活动产⽣和保持正常的物质基础。
《素问·阴阳应象⼤论》说:“⼈有五脏化五⽓,以⽣喜怒悲忧恐。
”五脏藏精,精化为⽓,⽓的运动应答外界环境⽽产⽣情志活动。
因⽽五脏精⽓可产⽣相应的情志活动,如《素问·阴阳应象⼤论》所说:肝在志为怒,⼼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因此,若脏腑组织或⽓⾎发⽣病变,就会影响⼈的情志,如《素问·调经论》说:“⾎有余则怒,不⾜则恐”。
《灵枢·本神》说:“肝⽓虚则恐,实则怒……⼼⽓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故七情与内脏⽓⾎关系密切。
怒则⽓上、怒伤肝⼤怒常常致使肝⽓上逆,甚则⾎随⽓逆。
临床主要表现为:头胀痛,⾯红固⾚,急躁易怒;⾎随⽓逆则呕⾎,甚则昏厥卒倒;若肝⽓横逆犯脾,可兼见腹痛、腹泻等症。
喜则⽓缓、喜伤⼼过度喜乐,会使⼼⽓涣散或⼼神惮散。
轻者可见⼼悸失眠、少⽓⽆⼒、精神不集中等;重者神志失常、狂乱,或见⼼⽓暴脱⽽⼤汗淋漓、⽓息微弱、脉微欲绝等。
思则⽓结、思伤脾过度思虑,导致⼼脾⽓机郁滞,运化失职。
临床可见⼼悸、失眠、多梦、精神萎靡及倦怠乏⼒、⾷少、腹胀、便溏等症状。
悲(忧)则⽓消、悲伤肺指过度悲忧,导致肺⽓耗伤或宣降失常。
临床常见意志消沉、精神不振、⽓短胸闷、乏⼒懒⾔等症。
恐则⽓下、恐伤肾指过度恐惧,致使肾⽓失固,⽓陷于下。
临床可见⼤⼩便失禁,遗精、滑精、⾻痿等症状。
惊则⽓乱指猝然受惊,导致⼼神不定,⽓机逆乱。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人类情志变化,可归纳为喜、怒、忧、思、恐五志而配五脏。
七情学说是中医病因病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部分,同时它又是现代中医心理学中的基本组成部分。
早在《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这是五气致病的最早记载,以后在宋代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中将五气中增加悲、惊即为七情。
七情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及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防止疾病发生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七情在地球生物圈中为人类所独有。
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机体,为宇宙万物之精灵。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人类在同疾病斗争中,就意识到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天然大药库,在《本草纲目》中人部第五十二卷记载人体物质入药就有近三十余种。
七情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主要阐释为七种致病因素(指七情太过),其实它具有治病功能。
这里重点介绍人体内另一个自药系统——七情。
正常的七情活动并不影响人体健康,而能调节人体自身平衡,若太过或不及都会导致情志改变而引发各种心身疾病,损其有余,补其不足,起到防病治病功能,以至现在有人提出:“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七情如药,用之过则害于人,用之适当则益于人。
关于七情以后将分别阐述。
喜喜为七情之首,心气所发,心为五脏之首。
七情致病各有所主而都及心有密切联系。
心为君主之官,是精神活动的主宰,除了过喜伤心外,而怒、忧、思、悲、恐、惊都能伤及心,心气受损,其他各脏也将会造成影响,中医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之说。
中医认为心主神志,及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有密切关系,喜为心之志。
喜在正常情况下能缓和一下紧张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故有“喜则气缓”之说。
但是,喜乐过极则损伤心神,就可导致心的病变,出现乏力、出汗、胸闷、心悸、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重则神志错乱,语无伦次,哭笑无常,举止异常等。
内伤七情辨证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属人人皆有的情绪体验,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
只有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越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损伤机体脏腑精气,导致功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精气虚衰,对情志刺激的适应调节能力低下,因而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时,七情则称之为“内伤七情”。
中医应用一、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情志活动由脏腑精气对外在环境因素的应答而产生,脏腑精气是情志活动的内在生理学基础。
由于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故情志活动与五脏精气的关系最为密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五脏藏精,精化为气,气的运动应答外界环境而产生情志活动。
因而五脏精气可产生相应的情志活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五脏精气的盛衰及其藏泄运动的协调,气血运行的通畅,在情志的产生变化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若五脏精气阴阳出现虚实变化及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调,则可出现情志的异常变化。
如《灵枢·本神》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另一方面,外在环境的变化过于强烈,情志过激或持续不解,又可导致脏腑精气阴阳的功能失常,气血运行失调。
如大喜大惊伤心,大怒郁怒伤肝,过度思虑伤脾,过度恐惧伤肾等。
在情志活动的产生和变化中,心与肝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心藏神而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和调控着机体的一切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
各种情志活动的产生,都是在心神的统帅下,各脏腑精气阴阳协调作用的结果。
各种环境因素作用于人体,能影响脏腑精气及其功能的,也可影响心神而产生相应的情志活动。
如《类经·疾病类·情志九气》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并该志意。
七情的生理病理基础
人体的情志活动,是以脏腑中的气血阴阳为物质基础,以心神为主导。
《素问·天元纪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即五脏化五气,生五志。
《素问·宣明五气》说:“心藏神”,指心主管精神活动的功能,包括思维、意识和情志活动等。
《素问·灵兰秘典》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内经》把人的精神活动归属于心。
《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任,有担任、接受的意思,即心有接受外来信息的功能。
人的精神活动,为大脑生理功能之一,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
心主神明,还包括了大脑的功能。
明代李梃提出心“有血肉之心”,“有神明之心”。
(《医学入门·心》)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辛夷》提出了“脑为无神之府”的看法。
至清代,认为神藏于脑者,更不乏其人,如汪昂、王清任等皆持此说。
从现代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角度看,“血肉之心”似指胸中的心脏;而“神明之心”的功能则与大脑的功能相近。
《孟子·告子上》说:“心之官则思”。
说明心在思维活动中有重要作用。
《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
”张介宾在《类经》中提出:“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兼赅意志。
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
又说:“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
”所以说人体的情志活动,是以五脏气血阴阳为物质基础,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既主宰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又主宰人体的情志活动。
《灵枢·本神》说:“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神、魂、魄、意、志,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不同表现,分别归属于五脏。
《素问·宣明五气》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只有五脏的精气和生理功能正常,人体的精神和情志活动才能正常。
(1)心主血藏神,在志为喜心有推动血液运行,主宰整个人体生命活动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作用。
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如《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
”《灵枢·平人绝谷》又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说明血与神志活动密切相关。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担任接受外来信息,产生情绪反应作用。
心在志为喜,喜属心情愉快的情绪表现。
正常喜笑,属良性刺激反应,有益于身心健康。
(《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
”即适度喜乐,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有利于健康。
但喜乐过度,又可使人致病。
《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
”《素问·调经论》说:“神有余则笑不休。
”所以,心和血是产生喜的生理和病理基础。
(2)肝主疏泄,藏血藏魂,在志为怒肝有贮藏和调节血流量、疏通全身气机,调节情志的作用。
气机调畅,则情志舒畅,心情开朗。
若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可使人心情不舒,郁郁不乐,多愁善虑;若肝气亢奋,则急躁易怒。
肝在志为怒,怒是情绪激动的情志表现,一般属不良刺激引起,“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
”(《素问·举痛论》)或见突然眩晕、昏厥等。
《古今医统大全·怒候》说:“怒为肝木太过”。
“怒伤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肝藏血,血舍魂”,“随神往来者谓之魂”(《灵枢·本神》)。
“魂者,神之别灵也。
”(《太素·卷六》注)汪昂曰:“魂属阳,肝藏魂,人之知觉属焉。
”“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
”(《灵枢·本神》)《类经·三卷》第九注:“魂伤则为狂为忘,而不精明。
”指神志妄乱,行无常轨。
故肝气上逆,是产生怒情志的生理和病理基础。
应当指出,若遇有可怒之事而适度怒之,又为“情之正”,属生理性质的反应,不会使人致病。
(3)脾主运化,藏意,在志为思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气,是气血生化之源。
水谷精气与神有密切的关系,神由先天之精生成,但必赖于后天之精的滋养。
《灵枢·平人绝谷》说:“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脾气健旺,水谷之精气充足,则神旺。
《灵枢·本神》说:“脾藏营,营舍意”。
意,是意识、回忆,是神活动的产物。
脾“在志为思”,思是思虑、思考。
《灵枢·本神》说:“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
《类经·藏象类》注释说:“因志而存变,谓意志虽定,而复有反复计度者,曰思。
”因此,思是正常的思维活动。
但思虑过度,所思不遂,则可影响气机升降出入,而致气结为病。
《素问·举痛论》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思伤脾”。
所以,脾及其化生的水谷精气,是产生思情志的生理和病理基础。
(4)肺主气藏魄,在志为忧(悲)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通过有节律的呼吸运动,调节全身气机、助心行血。
通过肺的宣发与肃降,治理和调节机体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
《灵枢·本神》说:“肺藏气,气舍魄”,“并精出入者谓之魄。
”《类经·三卷》第九注:“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
精生于气,故气聚则精盈,魄并于精,故形强而魄壮。
”魄属于本能的感觉和动作,如耳的听觉,目的视觉,皮肤的冷热痛痒感觉,手足的动作和新生儿吸乳动作等。
肺在志为忧,忧、悲同属肺志。
忧是愁苦忧虑,悲是悲哀的情绪表现。
悲、忧是人体接受外界某些不良刺激而发生的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悲多由外来可引起伤心哀痛的事物刺激引起;忧是发愁、过虑,是对某种不良刺激因素先有所了解,因而表现为忧心忡忡。
一般来说,悲自外来,忧自内发。
二者虽略有不同,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是大体相同的,故悲和忧同属肺志。
悲、忧动于心而肺应。
《素问·举痛论》说:“悲则气消”,即悲伤过度,可以使肺气耗伤。
此外,神气不足,也可以致悲。
《灵枢·本神》说:“神有余则笑,不足则悲。
”故肺和心是产生悲、忧情志的生理和病理基础。
(5)肾藏精、藏志,在志为恐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汇聚而成。
《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
”“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
”《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
”说明古代医家,已认识到视觉与听觉等感官皆与脑有关。
《医林改错·脑髓说》说:“灵机记性在脑”,“两耳通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鼻通脑,所闻香嗅归于脑”,小儿“至三四岁,脑髓渐满,囟门长全,耳能听,目有灵动,鼻知香臭,言语成句。
”
可见王氏已把记忆、言语及视、听、嗅等感觉功能归属于脑。
中医藏象学说把神归属五脏所藏,而以心为主宰,心是主持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情志活动的。
肾藏志,《灵枢·本神》说:“肾藏精,精舍志。
”“意之所存谓之志。
”志是意识和经验的存记,是神明活动的产物。
肾在志为恐。
恐是害怕、畏惧,是人体对某些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状态。
恐与惊相似,同属肾志。
但惊为不自知,事出突然而受惊;恐为自知。
俗称胆怯。
《医述·惊恐怔忡》哲言引李东垣说:“有触而心动曰惊。
”又引《赤水玄珠》说:“子和云:惊者为自不知,恐者为自知故也。
盖惊者闻响即惊,恐者心中恍恍然自知,如人将捕之状,及不能独自坐卧须人伴侣,或夜须灯照者是也。
脏腑之恐有四:一日肾,《经》云:肾,在志为恐。
又云:精气并于肾则恐。
二日肝胆,《经》云:肝藏血,血不足则恐。
戴人曰:胆者,敢也,惊怕则胆伤矣。
盖肝胆实则怒而勇敢,肝胆虚则善恐而不敢也。
三曰胃,《经》云:胃为恐。
四曰心,《经》云: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
”《杂病源流犀烛,惊悸悲恐喜怒忧思源流》亦说:“恐者,心肾肝胃病也。
心藏神,神伤则心怯而恐,火伤水也。
胃属土,肾属水,土邪伤水则为恐。
肝者肾之子,水强则胆壮,水虚则血虚,故易恐。
而恐者,又肾之情志。
故心、肝、胃之经,皆有恐病,其原莫不由于肾也,此则《内经》之旨也。
”故肾、心、肝、胆、胃均是产生恐的生理和病理基础,尤其是心、肾,凡可引起恐惧的刺激,作用于心而肾应,产生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