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赤壁》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39.77 KB
- 文档页数:2
赏析唐诗《赤壁》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场景,以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事件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英雄豪杰的敬仰。
首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作者通过描述折断的戟和沉入沙中的铁,勾勒出一幅战乱之后的荒凉景象。
这里的“铁未销”暗示着战争的残酷和历史的沧桑,为整首诗奠定了悲壮的基调。
接下来的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人通过对赤壁之战中东风的作用进行了大胆的假设。
如果东风没有如期而至,那么周瑜将无法借助火攻取得胜利。
这里的“铜雀春深锁二乔”暗指东吴的两位美女孙尚香和大乔,她们被曹操俘虏,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
最后两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诗人感慨江山如画,英雄辈出。
这里的“豪杰”既包括了赤壁之战中的英雄豪杰,也包括了历史上其他著名的英雄人物。
这种对英雄豪杰的敬仰,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更高的历史价值。
总的来说,《赤壁》这首诗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七年级上册古诗赤壁的翻译及赏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赤壁杜牧(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只古老的断戟沉落江底,流逝的岁月也未使它销蚀,拿起磨出洗净的断戟,我认出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
(那历史形势将整个改观)那美丽的大乔、小乔,就只有永远锁在铜雀台里了。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
在那一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
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
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时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
这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
后两句是议论。
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
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
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
(铜雀台在邺县,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后来的诗论家对于杜牧在这首诗中所发表的议论,也有一番议论。
【导语】《念奴娇·⾚壁怀古》是宋代苏轼所作,是豪放派宋词的代表作,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势雄壮。
下⾯是⽆忧考分享的《念奴娇·⾚壁怀古》古诗词原⽂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念奴娇·⾚壁怀古》 ⼤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物。
故垒西边,⼈道是、三国周郎⾚壁。
乱⽯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如画,⼀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扇纶⼱,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华发, ⼈⽣如梦,⼀尊还酹江⽉。
【注释】 ①⾚壁:指黄州西⾚⿐矶。
三国时周瑜败曹的“⽕烧⾚壁”之⾚壁传说有五处。
但以黄州⾚⿐矶为古战场。
②故垒:古时的军营四周所筑的墙壁。
⼈道是:⼈们传说是。
周郎:周瑜,字公瑾,庐江(今安徽庐州)⼈。
建安三年,⾃居巢还吴,孙策授其建威中郎将,逾时年⼆⼗四岁,吴中皆呼为周郎。
穿空:形容峭壁耸⽴,好像要刺破了天空似的。
千堆雪:形容很多⽩⾊的浪花。
③当年:当时,或解作盛壮之年。
④⼩乔:周瑜之妻。
时在建安三年或四年,周瑜⼆⼗四五岁,⾚壁之战在建安⼗三年,周瑜三⼗四岁,结婚已⼗年。
⾔“初嫁”是突出其风流倜傥,少年得志。
雄姿英发:周瑜有姿貌。
英发:指谈吐不凡,卓有见识。
⑤⽻扇纶⼱:魏、晋时儒雅之⼠的装束。
⽻扇:⽩⽻做成,可⽤作督战指挥的标帜。
纶(guān)⼱:⽤丝带做的便⼱。
灰飞烟灭:形容⽕烧⾚壁时曹军的惨败及周瑜的事功。
⑥故国神游:神游故国。
此“故国”指旧地、古战场。
⑦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的倒装。
⑧尊:酒器。
酹(lèi):把酒浇在地上祭奠。
(8)英发:英俊勃发。
(9)⽻扇纶⼱:⼿摇动⽻扇,头戴纶⼱。
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诸葛亮从容娴雅。
纶⼱: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
(10)樯橹:这⾥代指曹操的⽔军战船。
(11)故国:这⾥指旧地,当年的⾚壁战场。
指古战场。
(12)华发:花⽩的头发。
华:《现代汉语词典》这个字读huā(⼀声),花⽩义 (13)⼈⽣:现有版本作⼈间。
杜牧折戟(jǐ)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①加粗标红字是易错字。
②画线句是高考高频考查句。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
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
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
这里的铜雀台,就表现了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
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很是蕴藉。
诗中的大乔、二乔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
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八年级必背古诗词:《赤壁》原诗+翻译+注释赤壁杜牧〔唐代〕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
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注释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取。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赏析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
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
古诗赤壁·依然形胜扼荆襄翻译赏析《赤壁·依然形胜扼荆襄》作者是清朝文学家赵翼。
其古诗全文如下: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苍浪。
【前言】《赤壁·依然形胜扼荆襄》是清代诗人赵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从历史与现实的差异,时间与空间的对照来表现今昔之感,并以冷静幽远的笔墨,抒怀“弃官归乡、淡于名利”的归隐之志。
全诗用典自然,对仗工整,境界辽阔,感情激荡。
【注释】⑴形胜:位置优越,地势险要之地。
扼:控制,扼住。
荆襄:荆州和襄阳。
⑵故垒:古代的堡垒。
⑶乌鹊:指喜鹊,或说是乌鸦与喜鹊,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⑷周郎:即周瑜。
⑸陈迹:过去的事迹。
⑹沧浪:这里指渔歌。
【翻译】昔日的形胜依旧扼住了从赤壁通往荆州、襄阳的路,赤壁的山前,古老的堡垒绵长。
又是乌鹊南飞之时,但已经没有魏国了;大江依然东去,周瑜般的人物又在哪有?古代人物千秋永在,魏蜀吴三足鼎立,这一片大好河山,只不过是历经百战的一片战场。
今日经过已经是陈年旧事了一切已成为历史的遗迹,唯有渔夫在月光下唱着歌谣。
【赏析】全诗完全从历史与现实的差异,时间与空间的对照来表现今昔之感,并逗出自己淡于名利的归隐之志。
首联破题,从山河形胜落笔。
赤壁扼守着通往荆州和襄阳去的道路,因而成了古代兵家争战之地,三国时修筑的战争营垒依稀可辨,山川依然,地形奇险。
“故垒”自然是用了苏轼“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的名句。
这两句虽为写地理,但“依然”、“故垒”等词已引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
颔联则巧妙地运用了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和苏轼《念奴娇》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句子,貌似写景,其实隐寓曹操在此兵败而周瑜得胜成为英雄的历史画卷。
“乌鹊南飞”和“大江东去”是万古如斯的自然景象,但在作者笔下借用了典故的联想而各自带上了丰富的意蕴,而且对仗工巧,绝去斧凿之浪,可见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
《赤壁》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对于当年那场流传至今的经典战役,唐代诗人杜牧有何感慨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牧的七言绝句《赤壁》,品读杜牧对那段历史的思考。
二、目标教学目标:1. 了解作者及“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
2.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3. 学习本诗“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重点:通过赏析诗句,品味本诗表达的情感。
难点:学习本诗“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三、原文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四、注释《赤壁》选自《樊川诗集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版)。
赤壁: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诗中所写的赤壁,实际为黄州的赤鼻矶,作者是借相同的地名抒发感慨。
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取。
认前朝:辨认出是前朝遗物。
前朝,这里指赤壁之战的时代。
周郎:即周瑜,字公瑾,东汉末孙策、孙权手下的重要将领。
他曾利用东风之势火烧赤壁,大败曹军。
铜雀:即铜雀台。
曹操建于邺城,因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
二乔:即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东吴美女,被称为大乔、小乔。
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五、诗意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在水底还没有销蚀掉,拿起来磨光洗净,认出来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六、赏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做了很好的铺垫。
初二语文古诗赏析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译文: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尚未销融,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尚未销融,拾起磨洗一番,拾起磨洗一番,仍可隐约看见历史的刀光剑影。
光剑影。
倘若东风不来,周瑜怎么能借东风火烧曹操八十万水军而大获全胜呢? 三国大局不定,三国大局不定,想必曹操两年后在邺都想必曹操两年后在邺都想必曹操两年后在邺都(今河北临漳县)(今河北临漳县)(今河北临漳县)建造铜雀台广罗天建造铜雀台广罗天下名姬的时候,东吴美人大乔(孙策夫人)和小乔(周瑜夫人)可能就深锁铜雀,春恨无限了。
春恨无限了。
1、此诗又见李商隐集。
赤壁:今湖北浦圻县西北赤壁山,在长江南岸,即三国时赤壁大战之地。
三国时赤壁大战之地。
2、不与:若不与。
、不与:若不与。
3、铜雀:建安十五年(210)曹操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建造铜雀台,因楼顶铸有大铜雀而得名。
《水经注浊济水篇》:“邺西三台,中曰铜雀台,高十丈,有层百一间。
”二乔:《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乔公两女,皆国色也。
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
”裴注引《江表传》曰:“策从容戏瑜曰:‘乔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赏析一:赏析一:唐朝诗人杜牧的这首《赤壁》绝句,应该说是流传久远,家喻户晓,妇孺皆之。
自唐起注家蜂起,赢得了众多的读者。
而众多的注家如《樊川诗集注》《唐诗三百首详析》《唐诗三百首新注》等等都对此作了详尽的解释。
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点:其一、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那么东吴早就灭亡,大小二乔自然也做了曹操的俘虏,成为铜雀台中人,也就是说周瑜是侥幸地成功。
其二、推崇诗人,“以小见大”,“以小见大”,“言近旨远”,善于用形象思维。
这种就诗论诗,古今同一的解“言近旨远”,善于用形象思维。
这种就诗论诗,古今同一的解释,释,寒雨认为似乎肤浅了一点。
寒雨认为似乎肤浅了一点。
寒雨认为似乎肤浅了一点。
一首好诗不厌其烦地读上百回,一首好诗不厌其烦地读上百回,一首好诗不厌其烦地读上百回,越读就越觉得这越读就越觉得这首诗有着更深一层的意义,需要发掘。
赤壁【原文】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解】1、折戟沉沙:断了戟没入沙中;戟:一种武器。
2、东风: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
3、周郎:周瑜,吴军统率。
4、二乔: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君;小乔嫁给周瑜。
【译文】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白话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赏析】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
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
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鉴赏】“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导语】这⾸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影响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
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壁矶时所作。
下⾯是分享的《念奴娇·⾚壁怀古》古诗词鉴赏。
欢迎阅读! 【念奴娇·⾚壁怀古】 ⼤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物。
故垒西边,⼈道是,三国周郎⾚壁。
乱⽯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如画,⼀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扇纶⼱,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华发。
⼈⽣如梦,⼀尊还酹江⽉。
【译⽂】 ⼤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物。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故垒西边,⼈道是:三国周郎⾚壁。
那旧营垒的西边,⼈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破曹兵的⾚壁。
乱⽯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壁插⼊天空,惊⼈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江⼭如画,⼀时多少豪杰。
祖国的江⼭啊,那⼀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遥想当年周公瑾,⼩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扇纶⼱,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拿着⽻⽑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谈笑之间,曹操的⽆数战船在浓烟烈⽕中烧成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华发。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出⽩发。
⼈⽣如梦,⼀尊还酹江⽉。
【赏析】 ⼈的⼀⽣就象做了⼀场⼤梦,还是把⼀杯酒献给江上的明⽉,和我同饮共醉吧! 这⾸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影响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
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壁矶时所作。
"浪淘尽"──真是既有形象,更能传神。
但更重要的是作者⼀开头就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度凝炼地写出历史⼈物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地位,真是"⾼屋建瓴",先声夺⼈。
赤壁(唐)杜牧zhé jǐ chén shā tiě wèi xiāo ,折戟沉沙铁未销,zì jiāng mó xǐ rèn qián cháo自将磨洗认前朝。
dōng fēng bù yǔ zhōu láng biàn,东风不与周郎便,tóng què chūn shēn suǒ èr qiáo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赏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果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后两句是议论。
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失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赤壁》古诗解析赤壁,一首流传千古的古诗,它以婉约的文字描绘了一幅饱含哲理的画面。
这首古诗揭示了作者对于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同时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与深邃。
下面,本文将对《赤壁》进行深入解析。
首先,我们来看诗的开头几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几句以战争为背景,表现了乱世之中英雄的崛起。
诗中的"折戟沉沙"意指战争残酷,"铁未销"表达了英雄气概坚韧不拔,"自将磨洗"则显示了作者在动荡战乱中的自我修炼。
接着,诗人用"东风不与周郎便"表达出英雄才情的不凡,"铜雀春深锁二乔"则抒发了对后世佳人的思念之情。
继而,诗人写道:"昔时人已乘黄鹿,垂白骢马入南楼。
仙人王母生长春,帏幄何曾见秋艳?"这两句讲述了历史上英雄人物的辉煌事迹,诗中的"黄鹿"和"骢马"象征着英雄出众的气质,"南楼"则代表高层建筑和荣耀,体现了英雄的崇高地位。
而"仙人王母生长春"和"帏幄何曾见秋艳"则在比较英雄之事与其他尘世的差距,强调英雄的独特和非凡。
随后,诗人描绘了战场上的壮阔景象:"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这几句以自然景观来衬托战争的无情和人物的悲壮。
"峨嵋山下少人行"形容了战争的残酷,"旌旗无光日色薄"则表现了战事的沉重和哀戚。
而"蜀江水碧蜀山青"则描绘了国家的宁静和美好。
最后一句"圣主朝朝暮暮情"展现了圣主对国家的情深,也反映了人民对圣主的热爱。
最后,诗人寄托了对英雄的向往与敬仰:"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
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1、阅读下面的唐诗,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A.这是一首咏史诗。
诗中的“前朝”,指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的休闲行乐之处。
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C.三、四句假设东风不助周瑜,二乔定会被曹操锁进铜雀台,由此表达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
D.整首诗尺幅之中有历史的大气象,形象中又寓哲理,同时还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2、这首诗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
诗的首句由①引发了诗人对前朝人物及其事件的慨叹。
后两句诗人把战争胜利的原因归之于②,似有借③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意。
(3分)3、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4、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5、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6、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7、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
诗人杜牧和称“小李杜。
8、“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9、一首咏史诗。
诗人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之情。
(2分)10、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分)11、这首诗有叙有议,哪两句是议论?(2分)1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蕴含着一个成语,这个成语中包含一个著名的三国故事,你知道吗?请写出来。
(2分)《赤壁》答案1、A.有误,诗中的“前朝”指东吴破曹赤壁之战的时代;BCD.正确。
【导语】很多诗⼈写下了凭吊⾚壁古战场的咏史诗。
它们认为历史⼈物的成败荣辱具有某种偶然性。
下⾯就和⽆忧考⼀起来欣赏下有关于⾚壁的古诗词,欢迎阅读!有关于⾚壁的古诗词篇⼀ 《⾚壁》 唐代: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乔。
鉴赏: 诗篇的开头借⼀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流逝⽽物是⼈⾮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净出来辨认⼀番,发现原来是⾚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进⼀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乔。
”这后两句久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乔了。
这⾥涉及到历的⾚壁之战。
这对于诗⼈⽽⾔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常熟悉的。
众所周知,⾚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了逆向思维⼤胆地设想,提出了⼀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
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并未直⾔战争的结局。
⽽是说“铜雀春深锁⼆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
这⾥的铜雀台,让⼈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个“锁”字,进⼀步突显其⾦屋藏娇之意。
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佩服。
有关于⾚壁的古诗词篇⼆ 《念奴娇·⾚壁怀古》 宋代:苏轼 ⼤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物。
故垒西边,⼈道是,三国周郎⾚壁。
乱⽯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如画,⼀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古诗文《赤壁》赏析
赤壁
唐朝: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注解及译文
【注释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东风:指火烧赤壁事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
】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
赤壁鉴赏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
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
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
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
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
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赤壁艺术特色
从艺术上看,诗人杜牧在前两句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的常用手法,这就好比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前朝的人或事来写;还有诗中运用了以小见大这种表现手法,诗的后两句写战争的胜负时,作者并未点破,而是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试想,若东吴前国主和当朝主帅之妻均已被曹军掳去铜雀台,那战争的结局不言自明,这就使得全诗既生动形象,又含蓄蕴藉,富有情致。
赤壁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
有情有致。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