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病保健选艾灸
- 格式:doc
- 大小:5.67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学的瑰宝-艾灸疗法佛山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徐劲松主任中医师艾灸疗法艾灸就是使用燃烧的艾绒,炙烤相应的穴位。
百草之中选择艾草的原因在于艾绒燃烧时温和持久,更重要的原因是艾绒燃烧辐射出的热能,其频率,波幅与冬日的阳光最接近,易于引起人体的共振,因而渗透性,穿透力特别强。
艾灸疗法艾草本身就是很好的中药,端午节屋外悬挂鲜艾草利用其芳香温热的性味来辟邪解毒。
生艾叶煎煮内服,可以温暖下焦,治疗妇人经痛带下,宫寒不孕。
焦艾叶或者艾叶炭可以止血。
《本草纲目》:“艾叶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
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合。
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其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
寒湿脚气人亦宜以此夹入袜内。
”古人把艾草命名为艾,也很有意思,艾就是爱。
艾灸时候温暖舒适通畅的感觉,的确和母爱的感觉一样。
艾灸的方法有很多种,目前常用的就是用点燃的艾条炙烤穴位,可以火头冲下,也可以火头冲上,有的在下面与皮肤接触的地方放上姜片。
或者把它挂在插入人体内的针的柄上。
古人一般把艾绒捏成很小的小窝头,直接放在穴位上点燃,称为一壮。
一般的治疗都需要几十壮或数百壮。
《类经图翼》:“神阙行隔盐灸,艾灸至三五百壮,不惟疾愈,亦且延年。
”还有用艾绒搓成绳,点燃以后快速烧灼相关穴位,类似于灯火灸,有的留瘢痕,有的不留。
这种传统的艾灸方法对人体的创伤很大,致使很多人望而生畏,艾灸逐渐衰落的原因之一。
艾灸时人的感觉犹如阳光普照,驱除阴霾。
人体体表或体内生长出的肿瘤,赘疣都是阴寒凝结而成,艾灸一到,立即枯朽瓦解。
晋朝的抱朴子葛洪先生的夫人--鲍姑,她和葛洪一起在广东的罗浮山炼丹行医,《鲍姑祠记》记述:“鲍姑用越岗天然之艾,以灸人身赘疣,一灼即消除无有,历年久而所惠多。
”在广州越秀山麓三元宫里,还设有鲍姑殿和她的塑像。
而传统艾灸的方法因为用时较长,疗程也比较长,加之施灸的时候需要有人看护,不象扎针以后大夫可以离开,还有有人不喜欢点燃时艾草艾草燃烧时的味道,甚至国外有的诊室有自动灭火系统,艾灸的烟雾会触发警报器,这些原因都限制了艾灸的发展。
儿童日常艾灸的穴位和好处
儿童日常艾灸的穴位主要包括神阙、身柱、大椎、风门和三阴交等。
艾灸这些穴位可以带来以下好处:
1.温经散寒:艾叶性温,燃烧后还会产生热量,具有温通经络、驱散寒邪的作用。
儿
童艾灸可以用于治疗风寒或寒凝引起的感冒、咳嗽、头痛、腹痛以及腹泻等病症。
2.温阳补脾:艾灸具有温补、温通的功效,通过艾灸中脘穴、天枢穴可起到温阳补脾
的作用,可用于调理儿童脾虚或受凉出现的消化不良。
3.防病保健:常灸大椎、关元、气海、足三里等腧穴,可鼓舞人体正气,增强儿童的
抗病能力,起到防病保健作用。
4.促进发育:灸身柱可强身除病,这也是小孩子在幼儿期防病治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灸大椎加强免疫,儿童常灸大椎,可培补阳气、强健身躯,提高免疫力,对外感人群及体质虚弱者尤为适宜;灸风门可祛风固表,风门为风邪出入之门户,主治一切风疾,像感冒和呼吸系统疾病必灸风门;灸三阴交促进发育,儿童常灸三阴交,可调节肝脾肾三脏,有助生气血、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尤能促进泌尿生殖系统发育及其功能的完善,还可防治遗尿。
总的来说,儿童日常艾灸可以起到温经散寒、温阳补脾、防病保健、促进发育等作用。
但是,儿童进行艾灸时需要注意艾灸的时间和位置,防止烫伤。
此外,如果儿童有任何健康问题或疑虑,应咨询医生或专业人士的建议。
灸法:主要是借助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已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医学入门.针灸》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施灸的原料很多,但以艾叶作为主要灸料。
《名医别录》载:“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一、灸法的作用主目录二、灸法的种类三、灸法的注意事项壹灸法的作用1、温经散寒2、扶阳固脱3、消瘀散结4、防病保健(一)温经散寒《素问.异法方宜论》:“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r u i(火芮)”。
用于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寒湿痹通、痛经、经闭、胃脘痛、寒疝腹痛、泄泻、痢疾等。
(二)扶阳固脱扶住虚脱之阳气。
用于治疗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久泻、痰饮等。
(三)消瘀散结用于气血凝滞之疾,如乳痈初起、瘰疬、瘿瘤。
01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输入文字02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输入文字03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输入文字标题标题标题请替换文字内容,添加相关标题,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
请替换文字内容,添加相关标题,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
请替换文字内容,添加相关标题,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
贰输入文字温散寒气、活血行气、温通经络、回阳固脱、升阳举陷、消瘀散结、拔毒泻热、防病保健、延年益寿。
–点击添加标题请替换文字内容,添加相关标题,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
–点击添加标题请替换文字内容,添加相关标题,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
–点击添加标题请替换文字内容,添加相关标题,修改文字内容,也可以直接复制你的内容到此。
010203输入文字输入文字输入文字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输入文字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输入文字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输入文字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添加文本输入文字叁输入文字温散寒气、活血行气、温通经络、回阳固脱、升阳举陷、消瘀散结、拔毒泻热、防病保健、延年益寿。
作用的认识,仍是一个未解的迷。
现阶段认为灸疗作用机制与以下5个方面有关。
灸疗是一种在人体基本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疗方法,其机制首先与局部火的温热刺激有关。
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炎症、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还可引起大脑皮质抑制性物质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同时温热作用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重要内容,也是灸疗的理论基础。
人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协调的,这种相互协调关系,主要是靠经络的调节作用实现的。
现代研究表明经络腧穴具有三大特点:1.经络腧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性即用同样艾灸方法选择一定的腧穴与一般的体表点,其作用是明显不同的。
2经络腧穴对药物作用的放大性经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体表循行路线,而是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
在穴位上施灸时,影响其多层次的生理功能,在这种循环感应过程中,它们之间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的结果,导致了生理上的放大效应。
3.经络腧穴对药物的储存性腧穴具有储存药物的作用,药物的理化作用较长时间停留在腧穴或释放到全身,产生整体调节作用,使疾病得以治愈。
许多实验都证实灸疗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灸疗的许多治疗作用也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实现的,这种作用具有双向调节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并且在病理状态下,这种调节作用更明显。
灸疗的用药情况,虽比不得内治法丰富,但从各种隔物灸及太乙、雷火针灸在临床应用的情况看也可窥灸疗辨证论治之一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灸疗主要原料艾的功能。
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艾灸的功效与作用原理(整合)艾灸的作用: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
根据医学者检验结果,以白金所做之寒暖计实验560度或620度及到650度,加之风送火力强时达670度,又在石棉上燃烧出540度,由此艾绒燃烧的温度可以达到500度以上。
沁艾堂联合实验机构,又在动物温肉片上艾灸,测得温度为290度,剃去兔毛在腹部进行艾灸,测得温度达到220度(生物艾灸温度比较低,因血液循环夺其热的原因)。
“艾灸最适宜的温度是多少”,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朱兵等专家特别做过研究,在研究论文《不同热灸温度和面积刺激对神经元的激活作用》中,专家们得出结论:艾灸面积与温度一定时,可以产生治疗效果,但并非面积越大、灸温越高越好。
比如,当灸温为40℃、42℃时,不管灸多大面积也不产生效应,而当温度在44℃-52℃之间,SRD神经元总能被激活。
而人类对于热刺激诱发的痛阈(指引起疼痛的最低刺激量)在45℃左右,考虑到散热及个体等因素,可以比这个温度稍高一些。
研究证实,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是一种十分有效并适应于机体治疗的物理因子红外线。
根据物理学的原理,任何物体都可以发射红外线和吸收红外线,人体也不例外。
近红外线对人体的穿透深度较远红外线深,最多可达10mm,并被机体吸收。
研究认为,艾灸在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且近红外线占主要成分。
近红外线可激励人体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
艾灸时的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
而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红外辐射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可通过经络系统,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
现代研究认为,艾燃烧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作用,并且比未燃烧的艾的甲醇提取物作用更强。
施灸局部皮肤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此作用是艾的燃烧生成物所致。
艾的燃烧不仅没有破坏其有效药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强。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
灸法不仅能治病,而且能防病。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上说:“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则瘴疠、瘟疟之气不能着人。
”这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近代日本医家有在整个工厂、学校全体施以灸灼,作为一项保健措施,实验结果证明灸法确有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针与灸都是在经络穴位上施行的,有其共同之处,两者往往结合使用。
但是必须指出,灸法有其自己的独到之处,不能以针代灸。
过去国内外有许多名医单用灸法治病。
我国现在有专门灸师,与针师并列。
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根据【黄帝内经。
灵柩】解释:“针是泄法,灸是补法”。
实证、病在表、泄热、阳亢等适宜用时针法泄和解表;而由实转虚、病在里、寒症、阴阳皆虚就不能用针法泄了,用药剂治疗,药剂所不达,就用艾灸的。
由于古文习惯与现在有很大的区别,很容易产生误解。
灸法虽然略有烧灼皮肤之痛,但不像针刺那样深入肌肉而达体内,所以人们不甚畏惧而乐于接受,是很容易推广的一种治病方法。
作用灸法能够活跃脏腑功能,旺盛新陈代谢,产生抗体及免疫力,所以长期施行保健灸法,能使人身心舒畅,精力充沛,祛病延年。
施灸对于血压、呼吸、脉搏、心率、神经、血管均有调整作用;能使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等明显增高,胆固醇降低,血沉沉降速率减慢,凝血时间缩短,对血糖、血钙以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也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桂金水在《上海针灸杂志》1990年9月4日发表的文章《近十年来灸法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中指出:灸法能抗休克、抗感染、抗癌,对心脑血管疾病、桥本氏甲状腺炎、硬皮病、支气管哮喘、肺结核、乙型肝炎等均有良好的效果。
实验研究证明艾灸可以改变体液免疫功能,同时还能够影响T淋巴细胞数目与功能,活跃白细胞、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特别是经灸后T淋巴细胞高值可以降低,低值可以升高,说明艾灸有双向调节免疫作用。
艾灸的作用:溫經散寒、扶陽固脫、消瘀散結、防病保健的成效, 同時調整脏腑組織功能,促進體內新陳代謝,增加紅、白細胞的能量和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加機體的抗病能力。
用法:点燃艾灸条,视皮肤感知的温度来调节高度,然后用艾条熏在相应美容、保健部位即可。
作用机理:中医学认为,灸法适应症广,疗效迅速,平安可靠易学易用,特别适合于家庭治疗和保健。
病症无论寒热、虚实、阴阳、农里均可施灸,广泛的运用于各科疾病治疗与保健中。
艾灸可治疗的疾病达数百种之多。
由于艾灸借助火力、药力透达快,直接作用于病灶、并由表及里,到达标本兼治的目的。
艾灸治疗百病的机理是辛温走窜,入十二经络,能通达诸经,舒经通络。
野生植物艾叶, 既能入阴又能入阳,补中有通、通中能消,灸疗时释放的红外微涉及熏烟,气血双调,是药效广泛的一味中药。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艾灸可提高局部气血流量,升高局部温度,缓解局部痊孪病症;能调整机体的免疫能力,分泌功能和植物神经功能,恢复失衡机体,艾叶中所含有多种药物成分及强烈的挥发物质,燃烧时药力可透入人体或吸入体,起到温经远洛,行气活血、桔湿散寒的效果;艾灸可提高白细胞及淋巳细胞的活动卒,增强人体细胞及体液免疫能力,艾灸还可以剌激人体体液发生改变,有增强肾上腺皮质素分泌及胸腺细胞活力的作用;另外,艾灸还具有增加心脏博动量,强心抗休克的作用;隔灸可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止痛;隔蒜灸能清热、解毒、杀虫、消炎;附子饼灸能温肾壮F 日;隔盐灸能?旦中散寒,扶阳固脱。
自我保健三法:艾灸疗法能健身、防病、治病,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场广泛使用艾灸法,如?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
历代医学著作中更比比皆是。
艾灸能激发、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现介绍几种常用的自我保健艾灸方法,它见效快,操作方便,相对无药物伤害之忧,读者不妨一试。
艾灸的功能和作用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
艾灸的作用宽泛,现代研究以为,艾焚烧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消除自由基作用,而且比未焚烧的艾的甲醇提取物作用更强。
施灸局部皮肤中过氧化脂质明显减少,此作用是艾的焚烧生成物所致。
艾的焚烧不单没有损坏其有效药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强。
艾焚烧生成物中的抗氧化物质,附着在穴位处皮肤上,经过灸热浸透进入体内而起作用的。
研究证明,艾灸焚烧时产生的热量,是一种十分有效并适应于机体治疗的物理因子红外线。
依据物理学的原理,任何物体都能够发射红外线和汲取红外线,人体也不例外。
近红外线对人体的穿透深度较远红外线深,最多可达10mm,并被机体汲取。
研究以为,艾灸在焚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且近红外线占主要成分。
近红外线可激励人体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产生受激相关谐振汲取效应,经过神经 -体液系统传达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
艾灸时的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供给所必要的能量,也能给缺少能量的病态细胞供给活化能。
而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红外辐射拥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可经过经络系统,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
艾灸的利处还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特别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殊效。
其次,艾灸拥有奇异养生保健的作用。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针疗不停获得发展,而艾灸却遇到了人们的冷淡。
艾灸在施治过程中,炙烤患者经穴,会在身体上留下施灸的疤痕。
灸学大师周楣声先生指出,正是病痛与灸疮带给患者的两重难过,使得艾灸一败涂地,并号召对艾灸深入研究,推动艾灸的现代化发展。
最近几年来,跟着人们对艾灸疗效独到性的认识,艾灸疗法从头获得了医学界重视,现代化研究的步伐也在加速。
现代的温灸疗法,其实不直接接触皮肤,采纳艾条悬灸和艾灸器温灸的方式作用治疗疾病保健养生只用,成效也很好。
并拥有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不会炙烤皮肤产生疤痕的特色。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使用艾绒制成的艾炷、艾卷,点燃后,在身体相应的穴位上施行熏灸,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艾灸疗法是使用艾绒制成的艾炷、艾卷,点燃后,在身体相应的穴位上施行熏灸,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一、艾条的制作方法艾灸疗法的主要材料为艾绒,艾绒是由艾叶加工而成。
选用野生向阳处5 月份长成的艾叶,风干后在室内放置1 年后使用,此称为陈年熟艾。
取陈年熟艾去掉杂质粗梗,碾轧碎后过筛,去掉尖屑,取白纤丝再行碾轧成绒。
也可取当年新艾叶充分晒干后,多碾轧几次,至其揉烂如棉即成艾绒。
1.艾炷的制作将适量艾绒置于平底磁盘内,用食、中、拇指捏成圆柱状即为艾炷。
艾绒捏压越实越好,根据需要,艾炷可制成拇指大、蚕豆大、麦粒大3 种,称为大、中、小艾炷。
2. 艾卷的制作将适量艾绒用双手捏压成长条状,软硬要适度,以利炭燃为宜,然后将其置于宽约5.5 厘米、长约25 厘米的桑皮纸或纯棉纸上,再搓卷成圆柱形,最后用面浆糊将纸边粘合,两端纸头压实,即制成长约20 厘米,直径约1.5 厘米的艾卷。
3.间隔物的制作在间隔灸时,需要选用不同的间隔物,如鲜姜片、蒜片、蒜泥、药瓶等。
在施灸前均应事先备齐。
鲜姜、蒜洗净后切成约2-3 毫米厚的薄片,并在姜片、蒜片中间用毫针或细针刺成筛孔状,以利灸治时导热通气。
蒜泥、葱泥、蚯蚓泥等均应将其洗净后捣烂成泥。
药瓶则应选出相应药物捣碎碾轧成粉末后,用黄酒、姜汁或蜂蜜等调和后塑成薄饼状,也需在中间刺出筛孔后应用。
二、艾灸的方法1、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
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
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
(1)瘢痕灸。
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
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住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在古代日本东京(古称江户),每建成一座新桥,都要邀请年龄最高的长者第一个踏桥渡河。
有一年(德川幕府时代),江户的永代桥建成之后,依照习俗,三河国的174岁的万兵卫第一个“初渡”。
在仪式上,德川将军问万兵卫有何长寿之术,万兵卫答道:“这事不难,我家祖传每月初八连续灸三里穴,始终不渝,仅此而已。
我虚度174岁,妻173岁,子153岁,孙105岁。
”德川听后,很是感慨,而三里穴这个长寿穴也因此妇孺皆知。
日本人“婴儿灸身柱,促发育;十七八岁灸风门,预防感冒;二十四五岁灸三阴交,促生殖健康;三十以后灸足三里,促长寿;老年时灸曲池,促耳聪目明,预防中风”的灸法保健习俗也就形成了。
其实,日本人善灸法的习俗来自于中国,特别是“灸三里,得长寿”的“养生秘诀”,更是为中国古今医学大家和养生大家所珍视。
灸法的来源
“灸”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灼”,是灼体疗病之意。
古人由于偶然被火灼伤而解除了某种病痛,从而得到了烧灼可以治病的启示,这就是灸法的起源。
最早可能采用树枝、柴草取火,熏、熨、灼、烫以消除病痛,以后才逐渐选用艾为主要灸料,现在大多亦为艾灸法。
艾,自古以来就在我国广大的土地上生长,气味芳香,性温易燃,且火力缓和。
《景岳全书?本草正》指出“艾叶能通十二经――善于温中,逐冷,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是灸法的最好材料。
《庄子》曾曰:圣人孔子“无病而自灸”,即是指孔子喜用艾灸的方法养生保健。
孟子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意思是说患了多年的慢性顽固疾病,选用陈年之艾就可医治,阐明一些久治难愈的慢性病可用艾灸施治。
艾灸的作用机理
艾灸的作用机理主要是以艾及其他药物的药力加上灸火产生的热能,对机体产生一定的刺激,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认为,艾灸法可温经散寒、扶阳固脱,对寒疝腹痛、泄泻、痛经、寒湿痹痛等病症有良好的疗效;灸法亦有行气活血、防病保健的功效,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
常用的艾灸法
常用的艾灸法有艾条灸和艾炷灸。
艾条灸:艾条即为包装成柱状的艾绒,可在医药器材店里买到。
灸时先将艾条一头点燃,手如持笔状握艾条,以燃头对准穴位或病位施灸,距离以有温热感为度,此称为“温和灸”;也可在施术部位上方作环转运动,称“回旋灸”;还可像鸟雀啄食般上下运动施灸,称“雀啄灸”。
艾炷灸:即使用艾柱施灸的一种方法。
把艾条外层包装纸去掉,将其中的艾绒捏成莲子般大小的圆锥形艾炷,以备置于施灸部位点燃施治。
使用时常在艾炷下垫以盐、姜片、蒜泥等作为介质以增加疗效。
一般病症每次施灸3~5壮。
常见病的自我艾灸法
腹痛、泄泻:对受寒着凉而致的腹痛、泄泻,宜采用隔盐、隔姜灸神阙之法。
准备些许食盐及姜片一枚。
姜片的面积要略大于肚脐,切成0.2~0.3厘米厚的薄片,中间以针扎数孔,受术者仰卧于床,暴露腹部,家人将食盐填敷于脐孔,与脐周皮肤平齐为度,再将制好的姜片放于其上。
将艾绒捏成底面略小于姜片大小的艾炷,置于姜片上。
将艾炷顶部点燃。
随着艾炷的燃烧,热量穿过姜片,渗透到盐层,直至到达肌肤,温煦脏腑。
至艾炷燃尽后,再换一新艾炷重新施灸,共灸3~5壮,每日1次。
若姜片干枯皱缩,可在更换艾炷时将其一并更换。
此法有温里祛寒、缓解疼痛、扶阳固脱、升提止泻之效。
如伴恶心、呕吐者,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中魁穴(中指屈曲,近掌指间关节中点)施以艾条灸,每次10~15分钟。
伴厌食、乏力者,可使用艾条灸于足三里穴(外膝眼下三寸),每次10~15分钟。
呼吸系统疾病:感冒者可用艾条独灸大椎穴(低头,颈根部突出骨节之下凹陷中是穴)。
每次20分钟,每日1次。
也可用艾炷隔姜灸法,姜片制作如上,患者俯卧,家人把姜片置于其大椎穴,上放置艾炷,点燃施灸,共3~5壮,每日3次。
寒痰咳嗽者可用艾条灸于列缺穴(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间下凹陷是穴)及合谷穴(虎口后方肌肉丰隆处)20分钟,每日1次。
哮喘者可用艾条灸于天突穴(胸骨上窝中点)及上气海穴(平卧,两乳头连线中点),每次20分钟,每日1次。
关节痹痛:将艾条点燃后在疼痛处熏灸。
此灸法主要适用于寒湿入侵引起的肩、肘、腰、膝等处的关节痹痛,对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明显减轻疼痛,也可防治“老寒腿”。
在艾灸过程中要防寒保暖,以免因受凉而加重病情。
在使用隔蒜灸时应注意灸治时间,以免刺激量过大而引起皮肤发疱。
即使发疱也无须惊慌,适当的发疱疗效更好。
小疱无须处理,待其自然吸收即可,大疱可将其刺破,外涂甲紫药水。
对于病情较重者,不可拘于艾灸一法,应配合药物等治疗手段,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日常可选保健灸
所谓保健灸法,就是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达到和气血、调经络、养脏腑、延年益寿的目的。
《医学入门》里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可以起到针、药有时不能起到的作用。
至于灸法的保健作用,早在《扁鹊心书》中就有明确的记载“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保健灸法是中国独特的养生方法之一,不仅可用于强身保健,也可用于久病体虚之人的康复。
《黄帝内经》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大宝论》中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可见养护阳气是养生治病之本。
《扁鹊心书》中还指出,自古扶阳有三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与药物相比,艾灸更加安全,是养护阳气、防病保健的首选。
健体强身常用灸穴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穴。
在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距前嵴一横指。
足三里是强壮要穴,常灸此穴有固肾益精,益气养血,温运脾阳,健胃厚肠,预防早衰之功效。
研究表明,常灸足三里,能增进食欲,强健体质,使人精力旺盛,免疫功能增强。
灸足三里穴还有抗血液凝聚作用,能预防血栓形成。
关元穴:在任脉循行路线上,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三寸。
亦为强壮要穴。
如《针灸资生经》说:“若要安,丹田(关元)三里莫要干。
”又说:“脏腑虚乏,下元虚惫等疾宜灸丹田。
”
命门: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
灸命门有补肾壮阳,健脾益胃,调节精神,强健筋骨之功效。
常用于治疗腰腿疼痛、关节痹痛、头昏耳鸣、腹泻食少、下肢浮肿、遗精滑精、气短神怯、老年痴呆症等。
肾俞穴:在第二腰椎下旁开各一寸五分。
灸之有补肾壮阳、益气安神、健脾益胃以及强壮作用,多用于治疗肾气虚衰、腰酸疼痛等症,并能振奋精神,消除疲劳。
中脘穴:居脐上四寸。
灸之可健脾益胃,培补后天,增进食欲,益气养血。
老年人经常出现脾虚胃弱,饮食不思,面色萎黄等症状,宜灸中脘。
涌泉穴:是肾经首穴,位足心陷中。
常灸此穴有补肾壮阳及强壮作用。
俗语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
”常灸此穴可使老年人精力旺盛,免疫功能增强,对老年人的哮喘、腰腿酸软无力、失眠多梦、高血压、头痛耳鸣、神经衰弱等有防治作用。
总之,灸法是防治老年病的重要方法。
常灸上述诸穴,能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调和阴阳,补益气血,协调脏腑,以达到治病强身、防老抗衰之目的。